首页 / 正文

第一章 缘起

○咏红豆(并序)

昔岁旅居昆明,偶购得常熟白茆港钱氏故园中红豆一粒,因有笺释钱柳因缘诗之意,迄今二十年,始克属草。适发旧箧,此豆尚存,遂赋一诗咏之,并以略见笺释之旨趣及所论之范围云尔。

东山葱岭意悠悠,谁访甘陵第一流。送客筵前花中酒,迎春湖上柳同舟。纵回杨爱千金笑,终剩归庄万古愁。灰劫昆明红豆在,相思廿载待今酬。

○题牧斋初学集并序

余少时见牧斋初学集,深赏其“埋没英雄芳草地,耗磨岁序夕阳天。洞房清夜秋灯里,共简庄周说剑篇”之句,(牧斋初学集叁陸“谢象三五十寿序”云:“君初为举子,余在长安,东事方殷,海内士大夫自负才略,好谭兵事者,往往集余邸中,相与清夜置酒,明灯促坐,扼腕奋臂,谈犁庭扫穴之举”等语,可以参证。同书玖拾天启元年浙江向试程录中序文及策文第伍问,皆论东事及兵法。按之年月节候,又与诗意合。牧斋所谓“庄周说剑篇”者,当是指此录而言也。)今重读此诗,感赋一律:

早岁偷窥禁锢编,白头重读倍凄然。夕阳芳草要离家,东海南山下巽田。(牧斋有学集壹叁东涧诗集下“病榻消寒杂咏”四十六首之四十四“银磅南山烦远祝,长筵朋酒为君增”句下自注云:“归玄恭送春联云,居东海之滨,如南山之寿。”寅恪案:阮吾山葵生茶余客话壹贰“钱谦益寿联”条记兹事,谓玄恭此联“无耻丧心,必蒙叟自为”,则殊未详考钱归之交谊,疑其所不当疑者矣。又鄙意恒轩此联固用诗经孟子成语,但实从庾子山哀江南赋“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脱胎而来,其所注意在“秦庭”“周粟”,暗寓惋惜之深旨,与牧斋降清以著书修史自解之情事最为切合。吾山拘执孟子诗经之典故,殊不悟其与史记列女传及哀江南赋有关也。)谁使英雄休入彀,(明南都倾覆,牧斋随例北迁,河东君独留金陵。未几牧斋南归。然则河东君之志可以推知也。)转悲遗逸得加年。(牧斋投笔集下后秋兴之十二云:“苦恨孤臣一死迟。”)枯兰衰柳终无负,莫咏柴桑拟古篇。

右录二诗所以见此书撰著之缘起也。

寅恪少时家居江宁头条弄。是时海内尚称乂安,而识者知其将变,寅恪虽年在童幼,然亦有所感触,因欲纵观所未见之书,以释幽尤之思。伯舅山阴俞觚斋先生明震同寓头条弄,两家衡宇相望,往来便近。俞先生藏书不富,而颇有精本,如四十年前有正书局石印戚蓼生钞八十回石头记,其原本即先生官翰林日以三十金得之于京师海王村书肆者也。一日寅恪偶在外家检读藏书,获睹钱遵王曾所注牧斋诗集,大好之,遂匆匆读诵一过,然实未能详绎也。是后钱氏遗著尽出,虽几悉读之,然游学四方,其研治范围与中国文学无甚关系,故虽曾读之,亦未深有所赏会也。

丁丑岁,芦沟桥变起,随校南迁昆明,大病几死。稍愈之后,披览报纸广告,见有鬻旧书者。驱车往观。鬻书主人出所藏书,实皆劣陋之本,无一可购者。当时主人接待殷勤,殊难酬其意,乃询之曰:此诸书外,尚有他物欲售否?主人踌躇良久,应曰:曩岁旅居常白茆港钱氏旧园,拾得园中红豆树所结子一粒,常以自随。今尚在囊中,顾以此豆奉赠。寅恪闻之大喜,遂付重值,借塞其望。自得此豆后至今岁忽忽二十年,虽藏置箧笥,亦若存若亡,不复省视。然自此遂重读钱集,不仅借以温旧梦、寄遐思,亦欲自验所学之深浅也。

盖牧斋博通文史,旁涉梵夹道藏,寅恪平生才识学问固远不逮昔贤,而研治领域则有约略近之处。岂意匪独牧翁之高文雅什多不得其解,即河东君之清词丽句亦有瞠目结舌、不知所云者,始知禀鲁钝之资,挟鄙陋之学,而欲尚论女侠名姝文宗国士于三百年之前,(可参云间杜九高登春尺五楼诗集贰下“武静先生席上赠钱牧斋宗伯”诗云“帐内如花真侠客”及顾云美苓“河东君传”云“宗伯大喜,谓天下风流佳丽,独王修微杨宛如与君鼎足而三。何可使许霞城茅止生专国士名姝之目”。)诚太不自量矣。虽然,披寻钱柳之篇什于残缺毁禁之余,往往窥见其孤怀遗恨,有可以令人感泣不能自己者焉。夫三户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辞,即发自当日之士大夫,犹应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况出于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而又为当时迂腐者所深诋,后世轻薄者所厚诬之人哉!

牧斋事迹具载明清两朝国史及私家著述,固有缺误,然尚多可考。至于河东君本末则不仅散在明清间人著述,以列入乾隆朝违碍书目中之故,多已亡佚不可得见。即诸家诗文笔记之有关河东君而不在禁毁书籍之内者,亦大抵简略错误,抄袭雷同。纵使出于同时作者,亦多有意讳饰诋诬,更加以后代人无知之虚妄揣测,故世所传河东君之事迹多非真实,殊有待发之覆。今撰此书,专考证河东君之本末,而取牧斋事迹之有关者附之,以免喧宾夺主之嫌。起自初访半野堂前之一段因缘,迄于殉家难后之附带事件,并详述河东君与陈卧子(子龙)程孟阳(嘉燧)谢象三(三宾)宋辕文(徴舆)李存我(待问)等之关系。

寅恪以衰废余年,钩索沉隐,延历岁时,久未能就,观下列诸诗,可以见暮齿著书之难有如此者。斯乃效再生缘之例,非仿花月痕之体也。

乙未阳历元旦作:

红碧装盘岁又新,可怜炊灶尽劳薪。太冲娇女诗书废,孺仲贤妻药裹亲。食蛤那知天下事,然脂犹想柳前春。(河东君次牧翁“冬日泛舟”诗云:“春前柳欲窥青眼。”)炎方七见梅花笑,惆怅仙源最后身。

高楼冥想独徘徊,歌哭无端纸一堆。天壤久销奇女气,江关谁省暮年哀。残编点滴残山泪,绝命从容绝代才。留得秋潭仙侣曲,(陈卧子集中有秋潭曲,宋让木集中有秋塘曲。宋诗更是考证河东君前期事迹之重要资料。陈宋两诗全文见后详引。)人间遗恨终难裁。

乙未旧历元旦读初学集“(崇祯)甲申元日”诗有:“衰残敢负苍生望,重理东山旧管弦”之句,戏成一律:

绛云楼上夜吹箫,哀乐东山养望高。黄合有书空买菜,玄都无地可栽桃。如花眷属惭双鬓,似水兴亡送六朝。尚托惠香成狡狯,至今疑滞未能消。

笺释钱在缘诗,完稿无期,黄毓祺案复有疑滞,感赋一诗:

然脂瞑写费搜寻,楚些吴歈感恨深。红豆有情春欲晚,黄扉无命陆终沈。机云逝后英灵改,兰萼来时丽藻存。掸出南冠一公案,可容迟暮细参论。

丙申五月六十七岁生日,晓莹于市楼置酒,赋此奉谢:

红云碧海映重楼,初度盲翁六七秋。织素心情还置酒,然脂功状可封侯。(时方撰钱柳因缘诗释证。)平生所学惟余骨,晚岁为诗笑乱头。幸得梅花同一笑,岭南已是八年留。

丁酉阳历七月三日六十八初度,适在病中,时撰钱柳因缘诗释证尚未成书,更不知何日可以刊布也,感赋一律:

生辰病里转悠悠,证史笺诗又四秋。老牧渊通难作匹,阿云格调更无俦。渡江好影花争艳,填海雄心酒祓愁。珍重承天井中水,人间唯此是安流。

用前题意再赋一首。年来除从事著述外,稍以小说词曲遣日,故诗语及之:

岁月犹余几许存,欲将心事寄闲言。推寻衰柳枯兰意,刻画残山剩水痕。故纸金楼销白日,新莺玉茗送黄昏。夷门醇酒知难贳,聊把清歌伴浊樽。

十年以来继续草钱柳因缘诗释证,至癸卯冬,粗告完毕。偶忆项莲生(鸿祚)云:“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伤哉此语,实为寅恪言之也。感赋二律:

横海楼船破浪秋,南风一夕抵瓜洲。石城故垒英雄尽,铁锁长江日夜流。惜别渔舟迷去住,封侯闺梦负绸缪。八篇和杜哀吟在,此恨绵绵死未休。

世局终销病榻魂,謻台文在未须言。高家门馆恩谁报,陆氏庄园业不存。遗属只余传惨恨,著书今与洗烦冤。明清痛史新兼旧,好事何人共讨论。

此稿既以释证钱柳因缘之诗为题目,故略述释证之范围及义例。自来诂释诗章,可别为二:一为考证本事,一为解释辞句。质言之,前者乃考今典,即当时之事实,后者乃释古典,即旧籍之出处。牧斋之诗有钱遵王曾所注初学集有学集,遵王与牧斋关系密切,虽抵触时禁,宜有所讳,又深恶河东君,自不著其与牧斋有关事迹,然综观两集之注,其有关本事者亦颇不少。兹略举其最要者言之。

如遵王初学集诗注壹陆丙舍诗集下“雪中杨伯祥馆丈廷麟过访山堂即事赠别”诗,“贾庄”注,详述崇祯十年十一年于建州讲学及卢象升殉难于贾庄之史实。

同书壹柒移居诗集“茅止生挽词十首”,其第贰首“武备新编”,第四首“西玄”,分别注出止生以谈兵游长安,挟武备志进御事及止生妾陶楚生事。(可参列朝诗集丁下“茅待诏元仪”及闰集“陶楚生”两小传。)

同卷“姚叔祥过明发堂,共论近代词人,戏作绝句十六首”,其中“高杨”“文沈”“何李”“钟谭”等人皆注出其事迹。又“钟谭”注中云“(王)微(杨)宛为词客,讵肯与(钟谭)作后尘。公直以巾帼愧竟陵矣”等语,可见牧斋论诗之旨也。

同卷永遇乐词“十六夜见月”,注中详引恭国观事,注末数语其意或在为吴昌时解脱。

同书贰拾东山诗集叁“驾鹅行,闻潜山战胜而作”诗,“潜山战”注,述崇祯十五年壬午起马士英为凤督,九月己卯(明史贰肆庄烈帝本纪“己卯”作“辛卯”。是。)总兵刘良佐黄得功败张献忠将一堵墙于潜山,十月丙午刘良佐再破张献忠于安庆等事。盖遵王生当明季,外则建州,内则张李,两事最所关心。涉及清室者因有讳忌,不敢多所诠述,至张李本末则不妨稍详言之也。

又同卷“送涂德公秀才戌辰州,兼简石斋馆丈”一题,“戍辰州”注,言涂仲吉因论救黄道周,下诏狱,戍辰州事。注末云:“道周辨对,而斥之为佞口,仲吉上言,而目之为党私。稽首王明,叹息何所道哉?此公之深意,又当过之于文辞之外者也。”遵王所谓文辞外之深意,自当直接得诸牧斋之口。

有学集诗注贰秋槐支集“闽中徐存永陈开仲乱后过访,各有诗见赠,次韵奉答”四首之四,“沁雪”注,及“夏日晏新乐小侯”诗题下“新乐”注,遵王皆引本事及时人之文以释之。

同书肆绛云楼余烬集“哭稼轩留守相公诗”,“留守”注,述瞿式耜本末甚详。

同卷“孟阳冢孙念修自松圆过访,口占送别二首”第壹首“题诗”注,述牧斋访松圆故居,题诗屋壁事。第贰首“闻咏”下注云:“山庄旧有闻咏亭,取老杜诗罢闻吴咏之句。”检有学集壹捌“耦耕堂诗序”云:“天启初,孟阳归自泽潞,偕余楼拂水涧,泉活循屋下,春水怒生,悬流喷激。孟阳乐之,为亭以踞涧右,颜之曰闻咏。”遵王注可与此序相参证也。

同书伍敬他老人集上“简侯研德兼示记原”诗,附笺语,详述侯峒曾本末及嘉定屠城事。岂因李成栋后又叛清降明,故不必为之讳耶?

同卷“路易(长?)公安卿置酒包山官舍,即席有作”二首之一“怀羽翼”注,述路振飞事迹。

同书陆秋槐别集“左宁南画像歌。为柳敬亭作”注中载左良玉本末甚详,并及柳敬亭事。

同卷“丙申春就医秦淮,寓丁家水阁”三十绝句,其第壹玖首“四乳”注述倪让倪岳父子本末。第贰壹首“紫淀”下载张文峙改名事。第贰捌首“史痴”“徐霖”注,言及两人之逸闻。

同卷“读新修滕王阁诗文集,重题十首”第柒首“石函”注云:“彭幼朔九日登高,寄怀虞山太史诗,石函君已镌名久,有约龙沙共放歌。幼朔注曰,近有人发许旌阳石函记。虞山太史官地具载。其当在樵阳八百之列无疑。故落句及之。”检同书壹壹红豆二集“遵王赋胎仙阁看红豆花诗,吟叹之余,走笔属和”诗后附钱曾原诗,有“八百樵阳有名记”句,当即用此事。

同书捌长干塔光集“大观太清楼二王法帖歌”中,“鲁公孝经”注云:“公云,乱后于燕京见鲁公所书孝经真迹,字画俨如麻姑仙坛记。御府之珍,流落人间,可胜惋惜。”或可补绛云楼题跋之遗。

同书壹肆东涧诗集下“病榻消寒杂咏四十六首”其第壹叁首“壬午日鹅笼公有龙舟御席之宠”诗,注云:“鹅笼公谓阳羡也。”其第叁肆首“追忆庚辰冬半野堂文宴旧事”诗,“看场神鬼”注云:“公云,文宴时,有老妪见红袍乌帽三神坐绛云楼下。”(寅恪案:范锴华笑庼杂笔壹“黄棃洲先生批钱诗残本”条,载太冲批语云:“愚谓此殆火神邪?”可发一笑!又崇祯十三年庚辰冬河东君初访半野堂时,绛云楼尚未建造。遵王所传牧斋之语,初视之,疑指后来改建绛云楼之处而言。细绎之,则知遵王有意或无意牵混牧斋殇子寿耇之言,增入“绛云”二字,非牧斋原语所应有也。以增入此二字之故,棃洲遂有“火神”之说,可谓一误再误矣。详见第伍章论东山训和集河东君“春日我闻室作呈牧翁”诗节。)

诸如此类,皆是其例。但在全部注本之中,究不以注释当日本事为通则也。

至遵王初学集诗注壹捌东山诗集壹“有美一百韵,晦日鸳湖舟中作”诗“疏影词”注,引河东君金明池“咏寒柳”词及何士龙疏影“咏梅上牧翁”词,并载陆敕先之语,则疑是陆氏所主张,实非出自遵王本意。其他有关年月地理人物,即使不涉及时禁或河东君者,仍多不加注释。质此之故,寅恪释证钱柳之诗,于时地人三者考之较详,盖所以补遵王原注之缺也。但今上距钱柳作诗时已三百年,典籍多已禁毁亡佚,虽欲详究,恐终多伪脱,若又不及今日为之,则后来之难,或有更甚于今日者,此寅恪所以明知此类著作之不能完善,而不得不仍勉力为之也。至于解释古典故实,自以不能考知辞句之出处为难,何况其作者又博雅如钱柳者乎?今观遵王所注两集,牧斋所用僻奥故实遵王或未着明,或难加注释,复不免舛误,或不切当。

据王应奎海虞诗苑肆所载钱文学曾小传略云:

曾字遵王,牧翁宗族曾孙也。宗伯器之,授以诗法。君为宗伯诗注,廋词隐语悉发其覆,梵书道笈必溯其源,非亲炙而得其传者不能。

及同书伍所载陆文学贻典小传云:

贻典字敕先,号觌庵。自少笃志坟典,师(钱)东涧(谦益),而友(冯)钝吟(班),学问最有原本。钱曾笺注东涧诗,僻事奥句,君搜访佽助为多。

夫遵王敕先皆牧斋门人,而注中未能考知牧斋之僻事奥句,即有所解释,仍不与牧斋晚年往来密切,东涧诗中时地人之本事,自应略加注明,而遵王之注多未涉及者,则由于遵王之无识,敕先不任其咎也。又观有学集参玖“复遵王书论己所作诗”云:“居恒妄想,原得一明眼人,为我代下注脚。发皇心曲,以俟百世。今不意近得之于足下。”然则牧斋所属望于遵王者甚厚。今观遵王之注,则殊有负牧斋矣。

抑更有可论者。解释古典故实自当引用最初出处,然最初出处实不足以尽之,更须引其他非最初而有关者以补足之,始能通解作者道辞用意之妙。如李壁王荆公诗注贰柒“张侍郎示东府新居诗,因而和酬”二首之一“功谢萧曹惭汉第,恩从隗始诧燕台”之句,下引蔡绦西清诗话(参郭绍虞梭辑宋诗话辑佚上)云:

熙宁初,张掞以二府初成,作诗贺荆公。公和之,以示陆农师(佃)。曰:“萧规曹随”,“高帝论功”,皆摭故实,而“请从隗始”,初无“恩”字。荆公笑曰:子善问也。韩退之斗鸡聊句“感恩从隗始”,若无据,岂当对“功”字也。

寅恪案:王介甫此言可以见注释诗中古典,得其正确出处之难。然史记汉书及昌黎集皆属古籍,虽出处有先后,犹不难寻检得之。若钱柳因缘诗,则不仅有远近出处之古典故实,更有两人前后诗章之出处,若不能探河穷源,剥蕉至心,层次不紊,脉络贯注,则两人酬和诸作,其辞锋针对、思旨印证之微妙绝难通解也。

试举一例以明之。如东山训和集壹河东君次韵答牧翁冬日泛舟诗中“莫为卢家怨银汉,年年河水向东流”之句,与最初出处之玉台新咏“歌词”二首之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卢家兰室桂为梁”、“头上金钗十二行”、“平头孥子擎履箱”、“恨不嫁与东家王”等句,及第贰出处之李义山诗集上“代(卢家堂内)应”云“本来银汉是红墙,隔得卢家白玉堂。论证与王报消息,尽知三十六鸳鸯”有关,固不待言,其实亦与东山训和集壹牧翁“次韵答柳如是过访山堂赠诗”“但似王昌消息好,履箱擎了便相从”有关,尤更与牧翁未见河东君之前,即初学集壹陆丙舍诗集“(崇祯十三年春间)观美人手迹,戏题绝句七首”其三云“兰室桂为梁,蚕书学采桑。几番云母纸,都惹郁金香”(原注云:金壶记“蚕书,秋胡妻玩蚕而作。”河中之水歌“十四采桑南陌头。”)及同书壹柒移居诗集永遇乐词“(崇祯十三年)八月十六夜有感”云“银汉红墙,浮云隔断,玉箫吹裂。白玉堂前,鸳鸯六六,谁与王昌说。今宵二八,清辉香雾,远忆破瓜时节。(寅恪案:牧斋“观美人手迹”七首之五云:“笺纸劈桃花。银钩整复斜。却怜波磔好,破体不成瓜。”原注云:“李群玉诗,瓜字初分碧玉年。”)剧堪怜,明镜青天,独照长门鬒发。莫愁未老,嫦娥孤另,相向共嗟圆阙。长叹凭兰,低吟拥髻,暗与阴蛬切。单楼海燕,东流河水,十二金钗敲折。何日里,并肩携手,双双拜月”有密切关系。今之读者,若不循次披寻得其脉络,则钱柳因缘之诗必不能真尽通解矣。(寅恪检初学集壹柒移居诗集有“杂忆诗十首次韵”当赋成于崇祯十三年庚辰五月间。不知为何人而作。岂为杨汉而作耶?抑或与河东君有关耶?姑识此疑,以俟详考。)

职是之由,此书释证钱柳之诗止限于详考本事,至于通常故实则不加注解,即或遵王之注有所未备,如无大关系则亦不补充,以免繁赘,但间有为解说便利之故,不得不于通常出处稍事征引,亦必力求简略。总而言之,详其所应详,略其所当略,斯为寅恪释证钱柳因缘诗之范围及义例也。

复次,沈偶侩雄江丹崖尚质编辑之古今词话,“词话”类下云:

沉雄曰:花信楼头风暗吹,红栏桥外雨如丝。一枝憔悴无人见,肯与人间绾别离。离别经春又隔年,摇青漾碧有谁怜。春来羞共东风语,背却桃花独自眠。此钱宗伯牧斋竹枝词也。(寅恪案:此二诗乃初学集壹壹桑林诗集“柳枝十首”之第壹第贰两首。作“竹枝词”,误。牧斋此诗乃崇祯十年丁丑初夏被逮北行途中所作。)宗伯以大手笔,不趋佻俭,(寅恪案:“俭”疑当作“险”。)而饶蕴藉,以崇诗古文之格。其永遇乐三四阕,偶一游戏为之。

又袁朴村景辂所编松陵诗征肆沉雄小传略云:

周勒山云,偶僧覃思著述,所辑诗余笺体,足为词学指南。其自着绮语,亦超迈不群。朴村云,偶僧从虞山钱牧斋游,诗词俱有宗法。

寅恪案:沈氏为牧斋弟子,故古今词话中屡引牧斋之说。袁氏谓偶僧所著诗词受牧斋影响。诗固牧斋所擅场,词则非所措意。偶僧于其书中已明言之。(并可下今词话“词品”上“钱谦益曰,张南湖少从王西楼刻意填词”条。)若如朴村之说,沈氏之词亦与师门有关,则当非受之师父,而是从师母处传得衣钵耳。盖河东君所作诗余之传于今者,明胜于牧斋之永遇乐诸阕,即可为例证。不仅诗余,河东君之书法复非牧斋所能及。傥取钱柳以方赵管,则牧斋殊有愧子昂。偶僧诗词仅见选本,未敢详论,但观王兰泉昶国朝词综壹肆所录偶僧词二首,则周袁二氏之语,颇为可信。

寅恪别有所注意者,即兰泉所选偶僧词浣溪沙“梨花”云:

压帽花开香雪痕,一林轻素隔重门。抛残歌舞种愁根。  遥夜微茫凝月影,浑身清浅剩梅魂。溶溶院落共黄昏。

又云:

静掩梨花深院门,养成间恨费重昏。今宵又整昨宵魂。   理梦天涯凭角枕,卸头时候覆深樽。正添香处忆温存。

沈氏之词有何所指自不能确言,然细绎语意,殊与河东君身世人品约略符合,令人不能无疑。东山训和集壹牧翁所作“寒夕文宴,再叠前韵。是日我闻室落成,延河东君居之”诗(自注:“涂月二日。”)结语云:“今夕梅魂共谁语,任他疏影蘸寒流。”(自注:“河东君寒柳词云,约个梅魂,与伊深怜低语。”)若取偶僧之词与牧翁之诗综合观之,其间关锁贯通之处大可玩味,恐非偶然也。

至关于河东君诗余之问题,俟后论之。

兹附言及此,不敢辞附会穿凿之讥者,欲为钱柳因缘添一公案,兼以博通人之一笑也。

猜你喜欢
  ●崇禎長編卷之八·汪楫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佚名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四·佚名
  卷之一百五十二·佚名
  卷之一百四·佚名
  卷之一千四百八十一·佚名
  王睠传·姚思廉
  神秀传(附普寂等传)·刘昫
  牛存节传·欧阳修
  霍维华传·张廷玉
  卷三百二十三·杨士奇
  卷二·佚名
  卷一·顺治
  卷五十四·佚名
  卷二十八·王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五十七·彭定求

        卷457_1 【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白居易   天上中台正,人间一品高。休明值尧舜,勋业过萧曹。   始擅文三捷,终兼武六韬。动人名赫赫,忧国意忉忉。   荡蔡擒封豕,平齐斩巨鳌。两河收土宇,四海定波涛。   宠

  • 第一出 造端·李渔

    (末上)〔蝶恋花〕年少填词填到老,好看词多,耐看词偏少。只为笔端尘未扫,于今始梦江花绕。这种情文差觉好,可惜元人,个个都亡了。若使至今还寿考,过予定不题凡鸟。〔庆清朝慢〕华子中郎,遨游吴地,亲贤匪觅良姻。百计辞娇避艳,怕起

  • 二集奏折·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  太子少保东阁大学士户部尚书【臣】蒋溥谨奏为恭刻圣制二集以光文治事钦惟皇上天亶聪明日新学问万几余暇寓意诗篇自御极以来岁盈卷什丁卯之春始取丙辰後一纪所作诗四千余首订为初集命翰

  • 卷三·陈焯

    <集部,总集类,宋元诗会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三兵部主事陈焯编张 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凖致书郡将荐覃为首衆许其能让是岁咏登进士乙科授大理评事知崇阳县用

  • 卷三十·胡文学

    <集部,总集类,甬上耆旧诗> 钦定四库全书 甬上耆旧诗卷三十 监察御史胡文学编 金处士镟 失其字与用衡齐名 题楝塘李先生隐居 佳树森森生緑隂索居人傍小江浔煖风凉景眠畦犊明月高枝憩水禽青子肥时春草碧紫花落尽夕流深

  • 卷三十九 至道二年(丙申,996)·李焘

      起太宗至道二年正月盡是年五月   春正月己酉,親饗太廟【一】。辛亥,合祭天地於圜丘,大赦天下。先是,禮儀使宋白奏曰:「伏詳儀注,朝饗太廟,皇帝先詣罍洗,後奠瓚,其祀天地,望先詣罍洗,後奠玉幣。」上遽召宰相以問,呂端等曰:「

  • ●卷一百五十六·徐梦莘

      炎兴不帙五十六。   起绍兴三年十二月十二日壬辰,尽其日。   十二日壬辰右迪功郎新授监广州口场盐税吴伸上书。   《书》曰:右迪功郎新授监广州口场盐税吴伸谨斋沐裁书昧死百拜献上皇帝陛下臣闻天无二日

  • 元经卷一·王通

    隋王通撰 唐薛收传 宋阮逸注经:晋太熈元年春帝正月[武帝太康十一年惠帝卽位改太熈元年又改永熈]夏四月立太后杨氏贾氏为皇后。五月辛未塟武皇帝。丙子太傅骏辅政。秋八月壬午立广陵王遹为皇太子,以何劭王戎杨济为师傅。

  • 卷之一千三百三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钦定兰州纪略卷八·阿桂

    戊戌阿桂奏言官兵自十三日与贼接仗后夲欲俟屯练兵到四路进攻以期一举殱灭惟是贼匪势虽穷蹙佯作防张竟敢于十四日下华林山至旧教土兵安卡处滋扰及海兰察额森特明亮等带马兵数十名驰至山坳土兵知有倚恃翻身赶杀数人贼始

  • 绎史卷八十·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三桓弱鲁【仲遂杀适立庻附】左传【僖公三十年】东门襄仲将聘于周遂初聘于晋【公羊传大夫无遂事此其言遂何公不得为政尔 谷 文公梁传以尊遂乎卑此言不敢叛京师也 二年】襄仲如齐纳币礼也凡君即位好

  • 卷五·吴缜

    ●钦定四库全书新唐书纠谬卷五(宋)吴缜 撰○五曰年月时世差互韦弘景封还诏书事一以为宪宗一以爲穆宗魏謩罢相差一年李愬平蔡州差一年阎立本爲中书令差一年武惠妃薨差一年王志愔传幸东都差一年王求礼传久视二年大雪误武

  • 乾封·周绍良

    №乾封001【盖】无。【志文】大唐乾封元年岁次景寅二月戊戌朔三日庚子,圣道寺比丘尼善意灰身支提塔,弟子法闰、智慧、法滕、善静、法神等为和尚敬造。和尚生缘姓素,故立铭记。(录自《宝山灵泉寺》)№乾封002【盖

  • 宋之问传·欧阳修

    宋之问字延清,又名少连,汾州人。父宋令文高宗时任东台详正学士。之问形貌魁梧,善于论辩。二十岁时,武后召他与杨炯分别代行掌管习艺馆。多次迁升为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武后游洛阳龙门,诏令从官赋诗,左史东方箈先写好,武

  • 114.李特的流民大营·林汉达

    西晋的腐朽统治和混战,给百姓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加上接连不断的天灾,许多地方的农民没有粮吃,被迫离开自己的故乡,成群结队到别的地方逃荒。这种逃荒的农民叫做“流民”。公元298年,关中地区闹了一场大饥荒,略阳(治所在今甘

  • 提要·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五春秋或问         春秋类提要【臣】等谨按春秋或问二十卷附春秋五论一卷宋吕大圭撰大圭字圭叔号朴卿南安人淳祐七年进士官至朝散大夫行尚书吏部员外郎兼国子编修实録检讨官

  • 卷八·熊节

    钦定四库全书性理羣书句解卷八宋 熊 节 撰熊刚大 注说【说者解说其义】养心亭说【此篇言养心在於寡慾寡而又寡以至於无则圣人地位】濓溪先生孟子曰【孟轲氏云】养心莫善於寡欲【欲者人所不能无但保养此心莫尽善於

  •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二十六[宋磻]·惟白

    东京法云禅寺住持传法佛国禅师(臣)惟白集对机门庐陵清原山行思禅师第九世郢州大阳山警延明安禅师法嗣舒州投子山义青禅师姓王氏。青州人也。师始诞生。父丧母病。无以育养。遂遗之道左丛莽间。有异人过。闻其声。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