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本朝肇基王业
我朝以明神宗四十四年丙辰,太祖皇帝始俯顺诸贝勒大臣恭上尊号,建元天命。太宗嗣位,建元天聪。天聪九年,以收服察哈尔全部,获历代传国玉玺。明年四月,始建国号曰大清,改元崇德。国人初尊太祖为聪睿贝勒,至天命九年,恭上尊号曰覆育列国英明皇帝。太宗崇德元年,群臣恭上尊号曰宽温仁圣皇帝。昔成周豳岐创业,太王、王季,犹待追崇,不若圣朝天造经纶,戡乱攻昧,当洪基俶建之初,已赫然有抚中国、子万民气象也。
◎太宗伐明
天聪三年,太宗以明国屡背盟誓,亲统大兵征之。入洪山口,克遵化城,遂由蓟州进规燕京,驻营城北土城关之东,复移驻南海子,距关厢仅二里。诸贝勒请攻城,太宗谕曰:“朕仰承天眷,攻城必克,所虑者倘失我一二良将,即得百城亦不足喜。”遂止弗攻。圣人智勇天锡,犹审几遵养如此,唐之太宗、宋之艺祖,瞠乎后矣。
◎本朝开国方略(九则)
天命十一年,设八旗大臣。天聪二年,定文馆职司;五年设六部;六年定城守官三年考察之例;八年定八旗职官名;十年更定内三院。崇德元年,定内院官制,设都察院;二年设八旗议政大臣;三年设理藩院,定部院制;八年设礼部、蒙古理事官。此我朝澄叙官仪之始。
太祖乙卯年定八旗军制。太宗天聪三年三月,定军令于外藩;八月,定行军赏罚例;五年,定出征军制。崇德八年,定军律。此我朝整敕戎行之始。
天命五年六月,设纳言之木于门外。天聪五年,令贝勒大臣尽言直谏。此我朝下诏求言之始。
天命二年,令详慎讼狱。天聪九年,禁徇私枉断。崇德五年肆赦。此我朝明刑弼教之始。
太祖乙卯年,令群臣举贤才;五年令贝勒大臣子弟就学,三年授举人、生员官阶,优免丁役。此我朝兴贤劝学之始。
天聪六年,行新定朝仪。崇德元年,行太庙荐新礼;三年谕礼部申明禁令;八年定内外相见礼。此我朝班朝肃庙之始。
太祖甲寅年,令国人屯田旷土。太宗天聪九年,禁滥役妨农。崇德元年,禁屯积米谷,令及时耕种;二年令各屯堡及时劝农。此我朝重农贵粟之始。
天聪元年,发帑赈饥;二年,发帑资民嫁娶,崇德二年,谕贷粟资民;六年,以岁歉谕行备荒事例。此我朝孚惠民生之始。
天命八年,勖群臣勤职;十一年,勖诸贝勒毋习逸乐。崇德二年,谕诸大臣勤修国政;七年,谕诸王贝勒勤修政事。此我朝诫谕臣工之始。
已上九则,均见《开国方略》。我祖宗一隅肇造,业业兢兢,当周绵商<鸟乙>之始基,已姚典姒谟之毕备。考其时,正明国末造,君暗臣炀,百度浸弛,无复纲纪兴亡之故。盖不待王师入关,真人定鼎,而早可了然。后有万年,殷鉴不远,圣子圣孙,作求世德。念之哉!戒之哉!
◎何文端进德之勇
何文端公(按:《谥法考》无何文端者,雍正初礼尚何世基谥端简。何实出身翰林,而不得文字,故文端误记与)居京师时,一同年诣之,日晏未起,久之方出。客问曰:“尊夫人亦未起耶?”答曰:“然。”客曰:“日高如此,内外家长皆未起,一家奴仆,其为奸盗诈伪,何所不至耶?”公瞿然,自此至老不晏起。见桐城张文端《笃素堂集》。读此,可见何公进德之勇,并可见前辈处朋友间,规过责善,如是其严也。
◎鄂文端有古大臣风
西林鄂文端公尔泰总督云贵时,云抚江阴杨文定公方获谴,新巡抚朱纲多方罗织,至欲用刑讯,兵民汹汹,为文定颂冤,谋群起击纲。公好言抚慰之,复厉声责纲曰:“过汤阴岳忠武庙,见铁人乎?”狱得解。高宗即位,首召文定。文定旋奏公处置苗疆非善策,公不以为忤。文定没,公经纪其丧,哭之哀。呜呼!可谓大臣矣。
◎鄂文端力保孙文定
世宗时,合河孙文定公被诬有婪赃,据以入告者,亲王也。上询之鄂文端公,公曰:“孙嘉淦性或偏执,若操守,臣敢以百口保之。”上意解,即命公弟讯问。事白,抵诬者罪。公弟名尔奇,时与文定同以少司空兼祭酒,亦贤者也。
◎雷翠亭持躬之正
闽中自李文贞、蔡文勤二公重振龟山、考亭之绪,薪尽火传,理学大畅,继之者,宁化副宪雷翠亭先生钅宏也。先生随计入都,寓文勤邸,朱高安方居比邻。文勤语先生曰:“高安素知子,子可一见。”先生以陆清献不见魏蔚州为比,后高安礼先焉,乃往见。又一日,孙文定过文勤,文勤语先生曰:“孙公实为子来,当一往以答其意。”先生曰:“不敢也,将有保举,恐近自媒。”文定终荐之,补国子监学正。
◎雷翠亭劾奏余栋夺情
乾隆初元,宁化雷公以庶吉士蒙特召,侍阿哥书房讲读,严正恪勤,于中贵不假辞色。嗣丁忧编修余栋,以皇太子薨,入京,被命留侍诸皇子。公奏皇子侍奉之人,必明大义、笃伦理,方于学术、性情有助;余栋父丧未葬,若隐忍行走,则讲书至宰我问三年章,何以措口,于天下风化有关,于是编修得终制。按:公之学出自漳浦蔡文勤公,文勤则李文贞嫡传也。公劾奏夺情,侃侃如此,于安溪一脉,不能不谓之青冰(《鲒崎亭集·杨文定公行述》称余编修夺情时,文定力言其不可,上收还成命,文定亦安溪高第)。
◎顾琮之风节
混同顾公琮,太师文端公名八代孙也。风骨挺劲,在满洲大臣中,与蝶园徐公并称,时人为之语曰:“前徐后顾,刚亦不吐。”世宗初年,设会考府,公为主事,杖某亲王府吏,亲王初不悦,而后奇之。公尝持议,欲行限田法,以均贫富,与用事大臣动色争于上前,无所挠挫。有文觉禅师者出都,声势烜赫,骑从如云,道出袁浦,兖、豫二州方面大僚率属郊迎恐后。公方与前总漕魏公廷珍相交替,皆若弗闻也者。公在京师守制时,小车敝帷,人以为厮养。奉命治漕、治南北河,久享厚禄,老病罢归,至不能僦一廛以居。壁立千仞,清绝一尘,惟公实允蹈之。
◎罗台山逃儒入佛
康祺少有知识,浏览近今古文家,测其旨趣,颇惜长洲彭绍升二林、瑞金罗有高台山之学,阳儒阴释,殊太决其篱樊。稍长,则闻前辈言台山游奉化雪窦,为逻者所获,疑为盗,赖吾邑邵侍郎洪得脱,吾以为谢康乐之为山贼也。顷读恽子居氏《大云山房集·台山外传》曰:“台山少好技击,兼治兵家言,嗣学于赣邓元昌,修儒者之业,于书无所不窥,精思入微,遂喜佛法。自京师归,忽登楼纵火自焚,救之得不死。遂狂走入山,服沙门服,不下发,趺坐,与人言孝弟,而歌泣无时。下扬子,渡钱塘,过甬东,多托迹佛寺中。奉化快手怪其服,合侪辈篡台山,台山徒手御之,不可近。因诣县,趺坐县庭,为禅语。同年生主事邵君洪,时家居,识台山,乃释之。遂游普陀,寓西湖,已复走京师,乃归而卒。”又论曰:“台山于伦甚修,所以处之甚厚,不得已,乃至于如此,其诸无愧为圣贤之徒者欤。”按:恽氏此文,似台山之入墨,亦自有托而逃。譬如病榻呻吟,聊自缓其痛苦。彼彭二林者,又何所为而甘弃其饮酒食肉之身,昏瞀叫号,靡所胁驱而遽自沦溺耶?噫!
◎本朝沿袭奉圣夫人封号
恽子居《大云山房杂记》载:康熙十六年七月二十五日,特封世祖章皇帝之乳母朴氏为奉圣夫人,顶帽服饰,照公夫人例。嗣后多有乳母之封,外廷至不知其姓氏,本朝推恩之厚,家法之肃,具见矣。按:恽氏以封及乳母为恩厚,不降明旨为法肃,其言善矣。康祺窃谓本朝定鼎之初,宫府典章,多沿明代,以奉圣夫人封天子乳母,恐亦是胜国旧称。康、雍而后,纲纪聿新,保姆微劳,膺受渥赉,礼亦宜之,奉圣崇封,必已裁革,宜二百余年罕见纪述也。
◎礼烈亲王(二则)
和硕礼烈亲王,太祖高皇帝次子也,从征屡建大功,封大贝勒。太祖崩,王首倡议于朝,戴太宗为主。世祖嗣位,王次子硕托、孙阿达礼,谋立睿亲王,王发其谋,两人皆伏诛。昔泰伯让国,尚少披荆斩棘之奇勋;周公灭亲,究非离里属毛之继体。天祚圣清,笃生懿弼,忠贞神武,翼戴三朝,史册所书,少双寡二者也。
天聪五年,大清兵围大凌河城,生禽明监军道张春等。春见太宗不跪,太宗引弓怖之。礼烈亲王谏曰:“彼不惧死,射之何为。”乃舍之,春终不失节,以寿终。我文皇帝大度如天,从谏如流,固宜海内英豪,闻风景附,屋彼明社,有如拉朽摧枯也。
◎怡贤亲王
和硕怡贤亲王,圣祖皇帝第十三子。雍正三年,疏请减东南浮赋,奉旨俞允。其年冬,总理水利营田事,浚畿甸河渠,辟荒地数千里,募民耕种,期年而有收。王屡承诏决大狱,多所宽释。因奏言:“听讼之道,求之辞色,以察情伪,设诚以待之,据理以折之,未有不得其实者。若概用刑求,三木之下,何求不得,此冤抑之所以难伸也。”世宗以其言颁示直省,有司刻木榜于堂。四年,御书“忠诚敬直,勤慎廉明”八字以赐。复条析王善行,宣布中外。比薨,诏奉天、直隶、江南、浙江各为王立祠,为天潢懿戚振古未有之荣。盖世宗之于王,恩谊隆稠,不啻布衣昆季,而王之谦畏寅恭,善承眷睐,亦殊足以上契圣心。吁!难已!盛已(按:贤王政迹,略见前编,顷读宗室王公传,尤得其详,补辑于此)!
◎郑献亲王
和硕郑献亲王,为太祖皇帝弟之子。世祖嗣位,与睿亲王同辅政,功亦相埒。扈驾入关,封信义辅政叔王。十二年,上疏推述太祖、太宗遗烈,以为平治天下在信诏令、顺人心;前方降诏恤满洲官兵疾苦,已复令修乾清宫,诏令不信,何以服人。又请设起居注官,垂信万世。世祖善之。夏,薨于位,遗言劝上以统一四海为念。上哀恸,诏图像宫中。
◎熔化内府金钟
咸丰三年四月,命大臣监视熔化内府金钟,凡黄钟二、太簇一,皆乾隆五十五年所铸钟也。盖是时军饷方亟,库藏空虚,圣心焦劳甚矣。
◎翁文端两为祭酒
翁文端公以大理寺少卿丁艰,服阕还京,补国子监祭酒。祭酒秩从四品,理少秩正四品,例不得补。时宣宗亟欲擢用,故有是命也。于是文端两为祭酒,儒者荣之。
◎文渊阁典守官
乾隆间四库书成,庋藏文渊阁,始置官典守,虽兼衔贴职,实为翰詹诸臣清要之任。朱文正公首直阁事,皇十一子成亲王刻石印赠之。嗣阮文达公继充是选,文正遂以印付之文达。
◎布衣胡文忠之死
安徽布衣胡文忠,当贼破定远时,家毁于难,鬻其女,只身赴京师,谓林远村侍御之望曰:“督师者久无功,又骄纵好声色。皖名城多陷,苗沛霖跋扈,反形日露,督师者若不知,民无生望。使前督师者终不去皖,何至是(前督师者,袁甲三也)。若有言责,当入告。”侍御唯唯。胡不及待,遂自缢死。死犹怀书责林,语益激,林乃并书疏闻。未几,督师者以母丧,诏许来京,而复以前督师者往。见许宗衡《玉井山馆笔记》。
◎简仪亲王有志圣贤之学(二则)
本朝宗藩懿戚中,学术之正,政治之醇,莫如简仪亲王德沛。王为太祖皇帝弟济尔哈齐四世孙,早岁应袭父爵为镇国将军,让与从子,入西山读书。世宗以果亲王荐,召见,问所欲。曰:“愿侧身孔庙,分特豚之飨。”世宗大器之,授兵部侍郎。王益折节向学,立志希圣,一言一动,必由仁义。乾隆初,尝以吏部侍郎兼祭酒,每入学,摩挲俎豆,不忍决舍。尝集太学诸生,讲《大学》首章,圜桥门听者千余人,靡不悦服。独助教王之锐以为未尽,复陈说己意,王欣然下阶,三揖而谢。初甘肃地瘠,岁常歉,有司视为固然,无报灾成例。王始外任,即抚甘肃,两月不雨,立驰奏振之。高宗即位,迁湖广总督,调闽浙,再调江南,所至黜陟至公,尤重民事。乾隆七年,淮扬大水,王虑漕粟往,民不及炊,乃实麦饼千艘,蔽运河两岸,饥民贪声若流,菜色立变,命府县官放手开仓以振,宁滥毋隘。是役,奏动地丁、关税、盐课银一千万两。奏销时,属吏皆以为危。高宗弗问,盖信之有素矣。
简仪亲王督闽浙时,巡历诸郡,所至必先谒先师庙,即升明伦堂讲《易》。属吏列侍于后,诸生环立于前,函丈之间,雍雍肃肃。其驻节杭州时,于敷文书院绘河洛、方圜、羲文诸图,揭于屏间,王手执松枝,伫立指点,讲解移晷。缨笏塞巷,巾卷充庭,莫不倾听忘倦。佥谓天潢节钺中古今一人。王在闽,有《鳌峰书院讲学录》行于世。所著复有《易图解》、《实践录》二书。康祺敬按:本朝满洲儒臣,理学经济,代产巨人,尚未有膺孔庭从祀之荣者;如王及文定公徐元梦、文端公倭仁、文忠公文祥,亦无愧两庑人物,惜无人焉为之抗章乞请也(康祺以京官谒选时,自意依流平进,乌台豸斧,尚非妄希国家阙典,如此类者甚多,谬冀有所论列,私居削牍,撰著成编,兹则不宜复出矣)。
◎范文肃三大议
巨清开国元辅,在汉臣中必首推范文肃公文程,其遭遇如汉之留侯、明之诚意,而建树宏远则过之。世传其三大议,尤足固根本。流贼破明燕京,吴三桂来乞师,睿亲王召公筹策。公曰:“贼恶稔矣,可一战破。惟好生者天之道,古未有嗜杀人而得天下者,国家欲统一方夏,非安百姓不可。”王用其言,入关,申严纪律,妄杀者罪,遂定京师;一大议也。明季赋额屡增,民不堪命,公廷对请用万历时额,从之,天下大悦;二大议也。闯、献乱后,土旷民稀,公条上军屯事宜,诏议行之,流亡渐集,裁兵不哗;三大议也。公以孔孟之学术,为伊旦之经纶,张、刘两文成,乌足语此。
◎盛京库之老熊皮
盛京大库,有老熊皮一具,雄烈如生,我太宗文皇帝御枪所获也。历朝藏弆,以示服猛。
◎裘文达进呈欧阳文忠像
欧阳文忠公像,在滁州官库,乾隆己卯,新建尚书裘文达公典试回京,进呈御览,题诗以为镇滁之宝。
◎嘉庆辛酉科诗题
嘉庆辛酉,京师大水,科场改九月,诗题“百川赴巨海”,乃谢康乐拟建安七子陈思王一首,取天下归仁意,闱中罕得解。前十本将进呈,韩城王文端公以通场无知出处为憾。房考高侍读鹗搜遗卷,得定远陈黻卷,亟呈荐,遂得南元。他房落卷有略涉正意者,搜弃补荐,皆中式。
◎士大夫之谄媚
乾隆间,某太史谄事豪贵。其妻某氏,始拜金坛于相国夫人为母,如古所称干阿奶者。嗣相国势衰,又往来钱唐梁尚书家,踪迹昵密。有朝士嘲以诗云:“昔年于府拜干娘,今日干爷又姓梁,赫奕门庭新吏部,凄清池馆旧中堂;郎如得志休忘妾,妾岂无颜只为郎,百八牟尼亲手挂,朝回犹带乳花香。”(时相传冬月严寒,梁尚书早朝,某妻辄先取朝珠温诸胸中,亲为悬挂。按:自来谐臣媚妾,悦人惟恐不工,事有甚于此者。然闺房隐秘,岂外人所与知。况尚书名臣,即某大史妻,亦不过热中趋附,何至为婢妾倡伎之所不为,殆传闻者过于轻薄,甚其词也。)又道光朝,一翰林夙出潍县陈文悫公官俊门下,文悫丧耦,翰林为文以祭之,有“丧我师母,如丧我妣”之句。翰林妻又尝为许文恪公乃普之义女,有诋之者,集成语作联,揭诸门外曰:“昔岁入陈,寝苫枕块;昭兹来许,抱衾与。”二事略同,一诗一联,皆为言官登白简,至今有余臭焉。余之纪此,将使十钻千拜之流,稍自顾其名节;而才士之笔端剽悍者,亦当稍留地步,勿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也。
◎朱文正奏免翰林即席赋诗
嘉庆甲子,车驾幸翰林院,欲令与宴者即席为诗。朱文正公奏:诸翰林皆蒙赐酒观戏,恐心分不能立就。仁宗允之。公出,语诸翰林曰:“若是日即席为诗,诸君能不钻狗洞乎?”文正性喜诙谐,此其一节也。康祺按:乾、嘉文物,慎选清班,当时词苑中人,尚不至为应制一诗,遽穿狗窦,公特虑醉后失词耳。
◎朱文正清德
朱文正公清德素修,为时宗仰,薨之日,卧处仅一布被布褥,其别舍则残书数箧而已,见者莫不悲感。仁宗亲赐奠,甫至门,即放声哭。且赐以挽诗,有“半生惟独宿,一世不言钱”之句。天章论定,公亦当含笑于九原。
◎滇省运铜差之苦累(二则)
乾末嘉初,滇省运铜,为最苦之差,一经派出,即身家不保。推原其故,凡全滇属员中,有亏短者,有才具短绌者,有年迈者,本管道府即具报,委令运铜。于承领运脚时,即禀明藩司,将所短各数扣留藩库,以至委员赤手动身,止有卖铜一法。所短过多,或报沉失,或交不足数,至参革而止,此数十年弊政也。自蒋砺堂相国攸任滇藩,查得铜厂内有提拉水泄一项,每年应发银二十万两,八成给发,扣存二成,得四万两;于四正运,每船津贴银八千两,副运减半,于起运时给发一半,船至湖北全给之。保举运员,须本管府道加考,以并无亏空、年力正强为合格。此法行至道光年,尚无更变,人不以为畏途矣。见祟庆杨袭侯国桢自定年谱,杨亦道光初藩€南者。今滇铜久不采运,旧章未必遵行,录此以为讲铜政者之一助。
杨袭侯在滇两署藩篆,其时各省采铜委员,率羁留至四五年。侯访知四川乌坡厂铜可以般运,遂陈请大宪,在乌坡采买铜二百万斤,五省委员咸获赍运。虽铜价略贵,而运脚节省,合计有盈无绌,此亦留心度支所当知者。
◎宋牧仲恩遇之隆
《西陂类稿》中有恭纪苏抚任内迎銮盛事云:“某日,有内臣颁赐食品,并传谕云:宋荦是老臣,与众巡抚不同,著照将军、总督一样颁赐。计活羊四只、糟鸡八只、糟鹿尾八个、糟鹿舌六个、鹿肉干二十四束、鲟鳇鱼干四束、野鸡干一束。又传旨云:朕有日用豆腐一品,与寻常不同,因巡抚是有年纪的人,可令御厨太监,传授与巡抚厨子,为后半世受用”等语。此世俗深朋密戚之所希闻,而以万乘至尊,垂念人臣哺啜之需,乃至纤至悉如此,宜身受者举箸不忘也。
◎伍弥泰之子和珅
文端伯相伍弥泰,乾隆四十八年,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明年七月,授东阁大学士。越二月,和珅亦以冢宰拜参知矣。世多以伍相为和珅外祖,以年辈论之,似不甚符,或文端女为和珅继母耳。相传文端家有急需,公子辈贷二千金于珅,公闻之,语诸公子云:既已向贷,退还不情,命取田契价值相当者,署券归偿。珅力辞,使者三返,始勉受。珅之贪污,殆公所素嫉,故以之示意欤。
◎邹一桂以谨慎受知
高宗在藩邸,邹宗伯一桂方以工画值内廷,令内侍持笺命画。宗伯以未奉谕旨,不敢应。高宗登极,赏其谨慎,擢用卿贰。
◎张清恪禁止馈送檄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此仪封张清恪公任督抚时,禁止馈送檄也。质确如古谣词(按:又一本大同小异),一命已上,当奉为金绳铁矩。
◎圣祖留心书本之谕
张清恪生长河壖,熟谙水性,尝面奏河务事宜,圣祖偶有所诘问,公即袖出地图,口讲指画。兵部侍郎牛钮在侧,斥伯行书生,但据纸上陈言妄奏。上曰:“毕竟是他留心,即书本亦是他看过,尔等谁留心者?”康祺敬按:书本陈言,原有迂腐不适用处,洞达时势,方为有用之才。然傅古援今,究胜于空谈逞臆。况清恪之于河道,实有心得,并非借图书以缘饰乎?留心书本数语,圣谟洋洋,握敷奏功,庸之本矣。
◎阿文成之于岳大将军
阿文成公在金川时,曾被岳大将军参劾获咎。嗣文成总督云贵,岳适降补€南提督,心常惴惴。文成偶咏诗示岳云:“鸣镝一声山响答,长空飞鸟漫相疑。”岳始释然。
◎武臣以词赋受知
武臣鲜以词赋受知者。徐侍郎湛恩,明功臣中山王后也。明季以关外都指挥家辽阳,入皇朝,隶正蓝旗汉军,由贡生应武科,中康熙四十四年武进士,授侍卫,执戟殿下,赋诗称旨,特改兵部郎中。后官至阁学,两出治河,以廉干称。至今羽林飞之班,稍通文墨者,犹艳述其遭遇云。
◎徐文穆题戏台联之寓意
徐文穆相国本,予告归杭州,适里中社事正盛,昼夜相竞,立戏场数处,各以台上灯联求书。却之不可,乃大书曰:“防贼防奸防火烛,费钱费力费工夫。”复书一匾曰:“戏无益。”众喻其意,遂止。是真士大夫居乡之轨范也。
◎李卫不禁娼赌之用意
李敏达卫长于治盗,所辖地方,不逐娼妓,不禁樗蒲,不扰茶坊酒肆,曰:“此盗线也,绝之,则盗难踪迹矣。”按:敏达与田端肃文镜,皆雄恣不驯,纯任权术,而皆立功名。雍正朝,凡二公旌麾所驻,盗贼为之潜踪,敏达之禁网阔疏,是或一道与。
◎蔡以台鬻妻养母
闽中蔡殿撰以台,赤贫至孝,无以为养,将鬻妻,其夫人不忍拂,请行。抵富家,白其故,乞改执爨役。主人感动,遂如指。一日,召墨客入书斋,适遇夫人,相对泣。主人骇诘之,知客即蔡也,乃送还夫人。未几,蔡联捷会状,屡典文衡,激厉寒,现身说法,初不以此事为讳。见童通副师《过庭笔记》。康祺按:鬻妻养母,非遇大乱奇荒,万难两全之会,其事不足为训。而出而教士,不讳其少岁之寒微,俾多士有以自壮,则可谓能举其职者也。
◎刘文恪清理甘肃库亏
甘肃自康熙六十年至雍正四年,司库亏帑至一百六十余万,案牍散佚,莫知所由。武进刘文恪公于义署总督,设法清厘,不籍一家,不笞一吏,而咸获归款,亦可见综核之才已。
◎邵二云幼时之逸事
邵二云学士垂髫时,侍寝于乃祖。每丙夜,老人睡醒,辄持学士足,令背诵日间所读书,或举经史疑义、前贤故实相告,语不熟记,则摇之使不得畅眠。以是学士湔润家诰,卒成通儒。
猜你喜欢 卷三百五·列传第一百九十三·宦官二·张廷玉 卷六十七·志第三十四·柯劭忞 卷五十三·黄以周 卷之二百四十·佚名 卷之八百三十八·佚名 卷之九十七·佚名 卷之二百零五·佚名 卷之二百八十四·佚名 卷十九·郝经 第三章 紫禁城内外 十二 三岔口上的抉择·溥仪 卷之七十八 菽園雜記六(明) 陸容 撰·邓士龙 卷之七十七 菽園雜記五(明) 陸容 撰·邓士龙 卷一百二十一·佚名 諡法卷一·苏洵 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