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十八 菽園雜記六(明) 陸容 撰
(菽園雜記,十一卷,明太倉陸容撰。容(一四三六──一四九四),字文量,號式齋。成化二年進士。陸容少有文名,學識淵博。官至浙江布政司右參政,另著有式齋集三十八卷。傳見明史文苑傳。此書通行者為十五卷本,如明嘉靖間毛仲良刻本,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守山閣叢書本。惟本叢書將原書之卷十二至十五更名為蓬軒類記。參見卷六十八第一五一五頁第一個注釋,此本詳實,多有通行本所未收錄者。)
菽園雜記六
元起朔漠,建都北平,漕渠不通江、淮。至元初,糧道自淛西涉江入淮,由黃河逆水至中灤旱站,陸運至淇門入御河。中灤,即今開封府封丘縣地。淇門,今屬大名府濬縣,乃淇水入御河之處,即枋頭也。去中灤旱站一百八十餘里。自黃河逆水至中灤,自中灤陸運至淇門,其難益不可言。況運粟不多,不足以供京邑之用,於是遂有海運之舉。然海道風濤不測,損失頗多。故又自任城開河,分汶水西北至須城之安民山,入清、濟故瀆,通江、淮曹,經東阿,至利津河入海。由海道至直沽,接運至京。任城,今之濟寧州也。須城,今之東平州也。其後,海口沙壅,又自東阿陸運二百餘里,至臨清始入御河,其難尤不可言。時有韓仲暉、邊源輩,各出己見,相繼建言。乃自安民山開河,直抵臨清,屬於御河,而江、淮之漕始通矣。然當時河道初開,不甚深闊,水亦微細,不能負重載。所以又有會通河止許一百五十料船行之禁。 (「所以又有會通河止許一百五十料船行之禁」,「行之」原作「付文」,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海運之初,歲止得米四萬六千餘石,其後歲或三百餘萬石。 (「其後歲或三百餘萬石」,「三」字原缺,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補。) 會通河所運之米,每歲不過數十萬石,終元之世,海運不罷。國初,定鼎金陵,惟遼東邊餉則行海運。其時,會通河尚通,今濟寧在城閘北岸,見有洪武三年曉諭往來船隻不得擠塞閘口石碣存。至二十四年,河決原武,漫過安山湖,而會通河遂淤。自是江、淮舟船始不至御河矣。
永樂間,肇造北京,糧道由江入淮,由淮入黃河,水運至陽武,發河南、山西二布政司丁夫,旱路搬運至衛輝上船,由御河水運至北京,亦不可謂不難矣。後得濟寧州同知潘叔正建言,工部尚書宋禮等提督,始開鑿會通河。潘之建言,止為濟寧州往北旱站運軍需等項艱苦,欲開此河以省民力耳,初未嘗言開此漕運也。河成,宋尚書建言,始從會通河漕運,而海運於是悉罷。當會通河漕運之初,又得平江伯陳瑄,於河道事宜莫不整頓,所以至今京儲充羨,不至缺乏者,會通河之力。開鑿經理以底於成者,斯又數君子之力也。此出刑部侍郎三原王公恕漕河通志。節其要語記之。
張巡力竭,西向再拜曰:「生既無以報陛下,死當為厲鬼以殺賊。」此厲字與「伯有為厲之厲」不同, (「此厲字與伯有為厲之厲不同」,「之厲」字原缺,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補。) 原其意,誓為猛厲之鬼以殺賊耳。李翰表云:「臣聞強死為厲,游魂為變,有所歸往則不為災。」此正「伯有為厲」之厲。翰之意,蓋欲乞為墓招葬巡等, (「蓋欲乞為墓招葬巡等」,「蓋」字原作「益」,據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故云然耳,非解厲鬼字義也。後人多誤解此字, (「後人多誤解此字」,「此」字原缺,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補。) 致生邪說。如楊廉夫作■〈此上夕下〉辭云:「生不能殺賊,死誓厲賊為鬼雄。」此厲字又不常同。如孟子「厲農夫」、「厲陶冶」看可也。又有以厲即古癘字,謂巡為掌疫癘之鬼,若致道觀塑巡作青面鬼狀。世之譌誇如此,正由誤解此字致生邪說也。吳中羽林將軍廟,譌為雨淋, (「譌為雨淋」,「譌」字原作「偽」,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而不覆以屋。三孤廟譌為三姑, (「三孤廟譌為三姑」,「孤」字原作「姑」,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而肖三女郎焉。 (「而肖三女郎焉」,「肖」字原作「有」,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山西有丹朱嶺,蓋堯子封域也, (「蓋堯子封域也」,「域」字原作「城」,據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乃鑿一猪形以丹塗之。世俗傳譌可笑,大率類此。
月令言:十月,雉入大水為蜃。人不知其能化蛟也。張啟昭翰撰言其鄉民常逐一雉入山穴中, (「張啟昭翰撰常言其鄉民逐一雉入山穴中」,「言其」原作「其言」,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守之,久不出,乃以土石塞之而去。每過其處竊視之,封閉如故,人不知也。久之見其處有水流出不已。踰時又過其處,則山已崩裂,其下成渠。問之居民,云風雨之夕,有蛟出故也。逐雉者為言其事, (「逐雉者為言其事」,「言」字原作「有」,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始知雉亦能化蛟云。
京師多尼寺,惟英國公宅東一區,乃其家退閑姬妾出家處,門禁嚴慎,人不敢入。餘皆不然。然有忌人知者,有不忌者。不忌者,君子慎嫌疑固不入;忌者有奇禍,決不可入。天順間,常熟一會試舉人出游,七日不返,莫知所之。乃入一尼寺被留。每旦,尼即鐍戶而出,至暮潛携酒殽歸。故人無知者,一日生自懼,乃踰垣而出,出則臞然一軀矣。又聞永樂間有圬工修尼寺, (「有圬工修尼寺」,「圬」字原作「巧」,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得纏綜帽於承塵上,帽有水晶纓珠。工取珠賣於市,主家識而執之。問其所從來,工以實對,始知此少年竊入尼室,遂死於欲, (「遂死於欲」,「於欲」原作「故」,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清雍正四年鈔本改。) 屍不可出,乃肢解之,埋牆下。法司奏寘尼極刑,而毀其寺。今宮牆東北草場,云是其廢址也。
唐季黃巢之亂,兵鋒所過,多被殺傷。然巢性獨厚於同姓。 (「然巢性獨厚於同姓」,「性」字原作「姓」,「厚」字原作「原」,均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如黃姓之家,及黃州、 (「及黃州」,「州」字原作「姓」,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清雍正四年鈔本改。) 黃岡、黃梅等處,皆以黃字得免。徽州歙縣地名篁墩,本以產竹得名,民以黃易之, (「民以黃易之」,「民」字原缺,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清雍正四年鈔本補。) 亦得免禍。近日程克勤諭德始徵士大夫詩文表白其事,而復篁墩之名。於此見天理民彝之在人心,未嘗一日而冺滅也。盗如黃巢可謂窮兇極惡者矣,然其心亦有此明處。推而極之,則角弓之歌,於鄢之克,尺布斗粟之謠,煑豆燃萁之作,皆遇人倫之變而有難處者。回視黃巢,顧不如矣。
永樂年間,敕遣大臣分行各處,凡民間子弟年二十以上爽健者,皆選取以備侍衛,頗被騷擾。其軍悉隸府軍前衛,數至二萬有餘,立千戶所二十五領之。年至六十,驗有老疾實狀,兵部奏請疏放,仍於本州縣照名選補。成化間,兵書余公議欲再為差官點選,時被選處適多饑饉,職方郎中劉大夏與予力沮之。余不能奪,其議遂寢。
今之所謂左,蓋即古人之所謂右。如大學經傳、中庸、易繫辭傳皆書其後曰右第幾章。說文註親字云:「左從辛、從木。」 (「從木」,「木」字原缺,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補。) 志錢幣者云:五銖錢右文曰貨泉,左文曰五銖是矣。今人乃與相反。予求其說而不可得。竊疑古人北面視物,分左右,物在東者值吾右手,故為右;物在西者,值吾左手,故為左。今人以南面視物分左右,故反是。然古人言宮室位置,則云前朝後市,左祖右社。軍行部位,則云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則祖廟與青龍在東,太社與白虎在西,定然不易。又與今人所謂左右不異,未能決然無惑也。
成化辛丑歲,西域撒馬兒罕進二獅子。至嘉峪關,奏乞遣大臣迎接,沿途撥軍護送。事下兵部,予謂進貢禮部事,兵部不過行文撥軍而已。時河間陳公鉞為尚書,必欲為覆奏。予草奏, (「予草奏」,「草」字原作「章」,據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大略言獅子固是奇獸,然在郊廟不可以為犧牲,在乘輿不可以備驂服,蓋無用之物,不宜受。且引珍禽異獸不育中國,不貴異物賤用物等語為律,力言當卻之。如或憫其重譯而來,嘉其奉藩之謹,則當聽其自至,斯盡進貢之禮。若遣大臣迎接,是求之也。古者天王求車求金於諸侯,春秋譏之,況以中國萬乘之尊,而求異物於外夷,寧不貽笑於天下後世! (「寧不貽笑於天下後世」,「貽」字原作「怡」,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陳公覽之,恐拂上意,乃咨禮部。時則四川周公為尚書,亦言不當遣官迎接。事遂寢。而遣中官迎至。其狀只如黃狗,但頭大尾長,頭尾各有髵耳。 (「頭尾各有髵耳」,「髵」字原作「驚」,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初無大異,輟耕錄所載,皆妄也。每一獅,日食活羊一羫,醋蜜酪各一瓶, (「醋蜜酪各一瓶」,「各」字原缺,「酪」字原作「駱」,據墨海金壺叢書本補、改。) 養獅子人俱授以官,光錄日給酒飯,所費無筭。在廷無一人悟獅子在山藪時,何人調蜜醋酪以飼之,蓋胡人故為此以愚弄中國。中國人惟知承上意。何故甘受愚弄而不悟也?
莊子言:「即且甘帶。」即且,蜈蚣;帶,蛇也。初不知甘之之義,後聞崑山士子讀書景德寺中,常見一蛇出游,忽有蜈蚣躍至,自蛇尾循脊而前,至其首,蛇遂伸直不動。蜈蚣以左右鬚入蛇兩鼻孔,久之而出。蜈蚣既去,蛇已死矣。始知所謂甘者,甘其味也。 (「甘其味也」,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作「甘其腦也」。) 聞蜈蚣過蝸篆, (「蜈蚣過蝸篆」,「過」字原作「遇」,據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即不能行。蓋物各有所制,如海東青,鷙禽也,而獨畏燕。象,猛獸也,而獨畏鼠。其理亦然。
「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終無術。」此雖譏切時事之言,然律令一代典法,學者知此,未能律人,亦可律己,不可不讀也。書言「議事以制」,而必曰「典常作師」,其不可偏廢明矣。常見文人中有等迂腐者,有等浮薄者,往往指斥持法勤事之士,以為俗流。而於時制漫不之省。及其臨事,誤犯吏議,則無可釋,而溺於親愛者,顧以法司為刻,良可笑也。近時如邢遜之、陳緝熙二祭酒先生,皆起翰林,皆以擅用官錢失職是也。
本朝子為母服斬衰三年, (「本朝子為母服斬衰三年」,「子」字原作「本」,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嫂叔之服小功。皆所謂緣人情而為之者也。然韓退之幼育於嫂,常為制服,而程子於嫂叔無服。亦常言後聖有作,雖制服可也。母服斬衰,則以儒臣所議不合,高皇斷自宸衷,曰:「禮樂自天子出,此禮當自我始。」
北有老嫗八九十歲以上,齒落更生者,能於暮夜出外食人嬰兒,名秋姑。予自幼聞之,不信。同寮鄒繼芳郎中云:「歷城民油張家一嫗常如此,其家鎖閉室中。」鄒非妄誕人也。秋,北人讀如篘酒之篘。
「一彎西子臂,七竅比干心。」詠藕詩也。相傳衛文節公作,未知是否。「一庭生意留青草,萬里歸心放白鷴。」恕齋詩也。程少詹克勤云:「常見作此題者,多涉頭巾氣,惟此聯出色。」又聞邵復初郎中云:「鄉人取龍湫祈雨後,送水還湫,有作文者集古句一聯云:『雨三日不止,求之歟,與之歟?水一勺之多,出乎爾,返乎爾。』」亦隹。
永樂三年,命翰林學士解縉等選新進士才質英敏者,就文淵閣讀書。時與選者, (「時與選者」,「與」字原作「預」,「選」字原作「進」,均據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修撰曾棨,編修周述、周孟簡,庶吉士楊相、劉子欽、彭汝器、王英、王直、余鼎、章敞、王訓、柴廣敬、王道、熊直、陳敬宗、沈昇、洪順、章朴、余學夔、 (「余學夔」,「夔」字原缺,據墨海金壺叢書本補。) 羅汝敬、盧翰、湯流、李時勉、段民、倪維哲、袁添祿、 (「袁添祿」,「祿」字原作「祥」,據明太宗實錄卷三三永樂三年正月壬子條改。) 吾紳、 (「吾紳」,「紳」字原作「神」,據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楊勉二十八人。時周忱自陳年少,願進學。文皇喜曰: (「文皇喜曰」,「文」字原作「太」,據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有志之士。」命增為二十九人,名庶吉士。聞洪武壬子歲,常選會試士十八人授編修等職,讀書文華堂。而選進土為庶吉士,蓋始於此。
天順間,文臣閣老李文達公賢,武臣錦衣衛指揮門達,最得君,而達尤聲勢隆赫,傾動中外。常忌李出已上,欲乘隙間之。有軍匠楊暄者,以工彩漆著名於時。一日疏達不法事以聞。達因愬於上云:「此李賢嗾之也。」知上必親鞫,密召暄囑之。暄懼死,陽承順惟謹。上果鞫於內苑山子下, (「上果鞫於內苑山子下」,「果」字原作「具」,據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暄以實對, (「暄以實對」,「實」字原缺,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補。) 云:「事非由賢,門達囑臣誣賢。 (「門達囑臣誣賢」,「誣」字原作「詿」,據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臣與賢素不識,不敢枉也。」達由是寵衰而禍作矣。古人謂無好人三字,非有德者之言,觀此可知。
童庶子緣,京師人,善謔談。常撰一事云:「元世祖既主中華,令華人皆辮髮縋髻胡服。常視太學,見塑先師孔子及四配十哲像,皆冠冕章服,命有司作縋髻胡服以易之。子路不平, (「子路不平」,「路」字原作「怒」,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愬於上帝。帝曰:『汝何不識時勢,自盤古以來,歷代帝王下至庶人,皆稱我曰天。今名我曰統格落,只得應他。蓋今日是他時勢,不得不然,且復耐心守待,必有一日復舊也。』」此即天定亦能勝人之意,可謂善謔者矣。
行人司行人,初置三百六十員,今存三十六員。蓋國初諸司官不差出,凡有事率差行人。永樂中, (「永樂中」,「中」字原缺,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補。) 減革行人員數,諸司公務差本衙門官出辦,行人非冊封親王使外國賫捧詔書之類不差。然當時進士除行人者,九年才得陞六品官,人多不樂。今九年得陞各部員外郎,三年選任御史,行人頓為增重於前。舊嘗為之語云:「非進士不除,非王命不差,非餽贐不去。」其濫可知。今朝廷重之,人各自重,無此風矣。
秋官屠郎中之妻,無子而妬。懼其夫置妾,常為贗娠以阻之。一年果娠,彌月產,則一胞為鳥卵者四十七。破之,中有血水而已。項兵書之女,無夫而娠,家人恐其彰醜,飲以冷藥,敗其胎,竟不效。及期而產,一胞數蛇,遂驚死。皆不知其何所感也。
孫狀元賢,赴會試途中投宿一民家,主人敬禮甚隆,飲食一呼而具。賢疑其家有他會。問之,主人云:「昨夜夢狀元至,故治具以候, (「故治具以候」,「治」字原作「致」,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今日公至, (「今日公至」,「今」字原缺,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補。) 應此夢無疑。」賢竊自喜,至期,下第而歸,後一科果狀元及第。雍御史泰未第時,常自金陵還陝西,道經鳳陽, (「道經鳳陽」,「經」字原缺,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補。) 投宿一老嫗家,問知是舉子,喜云:「昨夢有御史過吾家,子其人邪?」雍後以進士尹吳, (「雍後以進士尹吳」,「尹吳」二字原缺,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 遇例入為御史。陸參政孟昭未中舉時,夫人夢得官參政。孟昭仕止福建右參政。泰州學士某,江西安福人,常夢一丱角生,尹其縣,後果不爽。孫應在四五年間,雍應在十五年後, (「雍應在十五年後」,「十」字原缺。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補。) 陸與泰州生應在三十年前後。觀此則人之出處,信有前定,非偶然也。
錢原溥學士自謫所過江西,左布政使翁公世資作詩送之。 (「左布政使翁公世資作詩送之」,「左」字原作「右」,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史卷一五七翁世資傳改。) 序云:「天順間,先生嘗謂兵部尚書陳汝言曰:『方今論功行賞,殆無虛日,而母后徽號未加,獨非缺典歟?』汝言即以先生之言入奏,英宗大加稱賞,隨付史氏以行。歲甲申,英廟上賓,先生遂為權貴所擠,而有順德之行。皇上一日御經筵,閱講臣,獨以先生不在為問,遂下吏部取先生以歸,復舊官。」予嘗以是質之內閣供奉謝伯寬,云:「『歲甲申』以下一段失實。蓋原溥常在內書堂教書,今日之近侍者懷恩輩,多出其講下。其出以附王倫,其入以懷公之力也。若如此說,則泯皇上之明,没懷公之德矣。」翁蓋得之傳聞耳。
本朝文臣封伯爵者,洪武中,中書左丞相汪廣洋封忠勤伯,弘文館學士劉基封誠意伯。正統中,兵部尚書王驥封靖遠伯。天順中,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徐有貞封武功伯,鴻臚寺卿楊善封興濟伯。成化間,兵部尚書王越封威寧伯。 (「兵部尚書王越封威寧伯」,「越」字原作「鉞」,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史卷一七一王越傳改。) 廣洋後坐累;有貞、越不久革爵,謫邊地。基、善革於身後。子孫世祿,驥一人而已。 (近正德未,都御史王守仁以討江西逆濠功,封新建伯,尋亦革。)
本朝軍衛舊無學,今天下衛所凡與府州縣同治一城者,官軍子弟皆附其學,食廩歲貢與民生同。軍衛獨治一城,無學可附者,皆立衛學。宣德十年,從兵部尚書徐琦之請也。 (「從兵部尚書徐琦之請也」,「尚書」似誤,明史卷一五八徐琦傳作「兵部侍郎」。) 其制:學官教授一員,訓導二員,武官子弟曰武生,軍中俊秀曰軍生。衛學之有歲貢始於成化二年五月,從少保、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李公賢之請也。其制:每二歲貢一人,平時不給廩食。至期,以先入學者從提學御史試而充之。
為人上者言動不可不謹,否則下人承譌踵誤,不勝其弊矣。丁酉歲,予有考牧之役, (「予有考牧之役」,「牧」字原作「校」,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至遷安,適同年劉御史廷珪按其地,遣人招飲。予戲語之:「饌有驢板腸即赴,無此味不赴也。」蓋京師朋輩相戲,各有指斥風土所諱以為詬者。如蘇浙云鹽豆,江西云臘鷄,湖廣云乾魚之類是已。河南人諱偷驢,廷珪河南衛輝人,而舊傳有「西風一陣板腸香」之句,故以戲之。日暮歸,縣官率吏人捧熟饌以進。問之,云:「聞公嗜驢板腸,故以奉也。」予以實告而遣之,既而自悔,自是不敢戲言。
嘗登嶧山,山僧作水飯為供。 (「山僧作水飯為供」,「飯」字原作「飲」,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清雍正四年鈔本改。) 食一蔬味佳,問之,云: (「云」,原缺,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補。) 「張留兒菜。」令採觀之,乃商陸也。餘姚人每言其鄉水族有彈塗,殊甚美。詳問其狀,乃吾鄉所謂望潮郎耳。此物吾鄉極貧者亦不食,彼以為珍味。商陸在吾鄉牛羊亦不食,彼以為旨蓄。正猶河豚在吳中為珍異,直沽漁人刳其肝而棄之。鰣魚尤吳人所珍,而江西人以為瘟魚不食。世之遇不遇,豈惟人為然, (「豈惟人為然」,「為」字原缺,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補。) 夫物則亦有然者矣。
兵侍王偉先任職方郎中,用少保于公薦陞是職。未幾伺于公過誤,密奏之。景皇帝信任于公方專,召入,以偉奏授之,公叩頭認罪。上曰:「吾自知卿,卿勿意也。」公既出,偉下堂迎問曰:「今日聖諭為某事?」公曰:「姑入語之。」既入,復請。公笑曰:「老夫有不是處,賢弟當面言之,未敢不從,因何忍至此?」乃出奏示之,偉惶愧局蹐無地。君臣相與如此,誰得而間之。此于公所以得成奠安社稷之功也。
常朝,諸司奏事御前,事當准行者,上以是字答之。成化十六七年間,上病舌澁,每答是字苦之。鴻臚卿施純彥厚揣知之,陰獻計於近侍云:「是字不便,請以照例字易之。」上得此甚喜,問計所出,近侍以純對。由是得陞禮侍掌寺事,尋陞尚書,加太子少保。純,京師人,成化丙戌進士,長軀偉幹,而音吐洪亮。初任戶科給事中,遷鴻臚少卿。未二十年驟陞至此,可謂際遇之隆矣。人有為之語云:「兩字得尚書,何用萬言書!」
天順間,鄉人陳錡鼎夫為職方郎中,常談及時事,云近得葉與中奏保巡按廣西御史吳禎巡撫其地,時葉公總督兩廣軍務,舉禎,欲分任其責也。因問禎之為人,鼎夫云:「一油嘴耳,與中以誠待物,宜有此舉,異日必為此人累也。」予竊記之,後禎得位,結構廣人,百計謗葉。李閣老惑之。時因言官嘗薦葉入朝,僅移節宣府,而禎不久亦敗矣。予於是服鼎夫之先見云。近聞于少保薦王偉為侍郎,時商狀元常密言其非所宜薦,然薦章已入矣。既而于公有不愜意時,每自嘆云:「先見不如商大朴。」其子問故,始知其詳。大朴,商公舊字也。
夷人黨護族類,固其習性同然,而囬囬尤甚。嘗聞景泰間,京師隆福寺落成,縱民入觀。寺僧雲集殿上,一囬囬忽持斧上殿,殺僧二人,傷者二三人。即時執送法司鞫問,云:「見寺中新作輪藏,其下推轉者,皆刻我教門形像。憫其經年推運辛苦,是以讐而殺之,無別故也。」奏上,命斬於市。予謂斯人之冒犯刑辟,固出至愚,然其義氣所發,雖死不顧。中國之人,一遇利害,至有擠其同類以自全者。律之斯人之激於義而蔽於愚,其可憐也哉。
楊孟載詩有「田豕白蹄高似鹿,野蚊花股大如蠅」之句,人多謂其狀蚊為過實。永樂間,金文靖公幼孜扈駕北征,其紀行錄云:嘗次長樂鎮,草間多蚊,大者如蜻蜓,撲面嘬噆,拂之不去。則其大又不但如蠅矣。
浯谿、峿臺、■〈广外吾内〉亭,皆在今永州祁陽縣治南五里。唐元結次山愛其勝異,遂家其處。命名制字,皆始於結字,從水、從山、從■〈广外吾内〉, (「從■〈广外吾内〉」,「■〈广外吾内〉」字原作「穴」,據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皆曰吾,旌吾獨有也。今按峿、■〈广外吾内〉字,韻書無之。蓋制自次山。浯本瑯琊水名, (「浯本瑯琊水名」,「本瑯琊」原作「岑瑯瑘」,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古有此字。湘江之谿,在前無名,命名之曰浯,則自次山耳。
陳祭酒詢,字汝同,松江人。善飲酒,酒酣耳熱,胸中有不平事,每對客發之。人有過,面詰之,不少貸也。先在翰林時,常忤權貴,出為某州同知。同寮餞之,或倡為酒令,各用二字分合,以韻相協,以詩書一句終之。陳學士循云:「轟字三箇車,余斗字成斜。車車車,遠上寒山石徑斜。」高學士穀云:「品字三箇口,水酉字成酒,口口口,勸君更盡一盃酒。」陳云:「矗字三箇直,黑出字成黜,直直直,焉往而不三黜。」
嘗聞河內縣丞韓肇云:「一人病耳癢,命鑷工爬剔之,耳中出綵帛碎屑,終亦無恙。」 (「終亦無恙」,「恙」字原作「羔」,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予不之信也。 (「予不之信也」,「不之」原作「之不」,據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近因兵書淶水張公患瘡在告,予往問候,云:「一日閒坐,忽臂內作癢,搔之,覺有物在指下,摘之,抽出肉紅一線五六寸。初疑是觔,詳視之,實線也。方怪之,俄而作痛,瘡遂作矣。」即此推之,則耳中碎帛,亦或不誣。此皆理之不可曉者。
永樂五年,會議北京合用糧餉。雖本處自有徵稅及屯田子粒,并黃河一路漕運,然未能周急,必籍海運然後足用。見在海船數少,每歲裝運,不過五六十萬石。且未設衙門專領,事不歸一。莫若於蘇州之太倉專設海運都漕運使司,設左右運使各一員,從二品,同知二員,從三品,副使四員,從四品,經歷司照磨所品級官吏,俱照布政司例。本司堂上官於文武中擇公勤廉幹者以充其職,行移與布政司同。各處衛所見有海船并出海官軍,俱屬提調,以時點檢,如法整治。奏上,太宗有再議之旨,遂不行。
菘菜,北方種之。初年半為蕪菁,二年菘種都絕。蕪菁,南方種之亦然。蓋菘之不生北土, (「蓋菘之不生北土」,「生」字原缺,據墨海金壺叢書本補。) 猶橘之變於淮北也。 (「猶橘之變於淮北也」,「北」字原作「地」,據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此說見蘇州志。按菘菜即白菜,今京師每秋末,比屋醃藏以禦冬, (「比屋醃藏以禦冬」,「比屋」原作「此物」,據墨海金壺叢書本改。) 其名箭幹者,不亞蘇州所產。聞之老者云:永樂間,南方花木蔬菜,種之皆不發生。 (「種之皆不發生」,「不」字原缺,據清雍正四年鈔本、墨海金壺叢書本補。) 發生者亦不盛。近來南方蔬菜,無一不有,非復昔時矣。橘不踰淮,貉不踰汶,鴝鵒不踰濟,此成說也。今吳菘之盛生於燕,不復變而為蕪菁,豈在昔未得種藝之法,而今得之邪?抑亦氣運之變,物類隨之而美邪?非橘柚之可比也。
東里楊先生嘗於某處見崑山屈昉送行詩有佳句,默識其名。一日,知崑山縣羅永年以事上京投謁,東里問:「崑山有屈昉,何如人?」永年茫然無以對。東里云:「士尚不知邪?」永年慚愧,赧然而退。及還任,乃求昉,議之。未幾,有詔舉經明行修之士,永年乃以昉應詔,除南海縣丞,卒于官。前輩留心人物如此。嗚呼!昉何幸而生於斯時,今之文士又何不幸而不生於斯時。內相之賢否,士習之盛衰,於是乎可知矣。
今人有喪,剪帛以授弔客,謂之發孝。大抵京師人家之發孝,主於勾引祭賻之貲。江南人家發孝,主於勾引人光賁送喪。士大夫家亦有為之者,此非禮之禮也。本朝楊文貞公遺戒子孫不許用此,最是。
朱文公先生本號晦菴,今人稱考亭者,亭本前代一御史築於其考墓前,故名。歲久亭廢,韋齋愛其山水,常欲即其廢址作書院用不果。文公後作考亭書院以成先志,非別號也。
開元錢文,或讀作「開通元寶」,或作「開元通寶」。本唐高祖武德四年所鑄,非明皇開元年間鑄也。今錢背間有新月痕,人遂以為始鑄錢時,工人呈蠟樣,楊貴妃玩視之,因有指甲痕。此蓋不知典故者,因明皇年號與錢文偶同,而附會其說耳。
猜你喜欢 列传第十三 宗夬 刘坦 乐蔼·姚思廉 志第四十九 艺文三·欧阳修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八十五·李心传 第十八回 犯上兴兵一败涂地 诛叔纳妹只手瞒天·蔡东藩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三十六·佚名 一百五十三 苏州织造李煦奏请代管盐差一年以盐馀偿曹寅亏欠摺·佚名 卷十·黄震 第十六卷 洋款·缪荃孙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八十一·纪昀 一二 办公事·周作人 节愍太子李重俊传·刘昫 谢让传·宋濂 劝垦例·佚名 卷二十九·纪昀 钦定南巡盛典卷四十一·高晋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