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百七

  永乐十六年十二月丙子朔  皇太子省牲于南郊  武当山宫观成赐名曰太岳太和山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峰之最高者曰天柱境之最胜者曰紫霄南岩上轶游气下临绝壑紫霄南岩旧皆有宫南岩之北有五龙宫俱为祀神祝厘之所元季兵毁至是悉新建宫五龙之东十余里名玄元玉虚宫紫霄曰太玄紫霄宫南岩曰大圣南岩宫五龙曰兴圣五龙宫又即天柱峰顶冶铜为殿饰以黄金范真武像于中选道士二百人供酒扫佃田二百七十七顷并耕户以赡之仍选道士任自垣等九人为提点秩正六品分主宫观严祀事上资  太祖高皇帝  孝慈高皇后之福下为臣庶祈弭灾沴凡为殿观门庑享堂厨库千五百余楹  上亲制碑文以纪之

○戊寅代世子逊煓薨讣闻遣官赐祭命有司治丧葬谥曰悼戾逊煓代王桂嫡长子狠傲荒淫违越礼法不顺其父云  命杨智为指挥使智都指挥佥事翱之子翱由羽林前卫军士从征历升指挥同知论平定九门功升河南都指挥佥事卒智应袭指挥同知  上念翱之绩特命袭指挥使

○己卯敕开平备御兴安伯徐亨曰天气已寒即率军士回北京  复工部左侍郎伏安伯安官初伯安有罪降营缮主事有言其干办才者故复之

○辛巳夜有星如斗大青赤色光烛地起自柳宿东行至近浊

○壬午西安中护卫百户张诚小旗孙成告安定王尚炌反谋并上其招募军士文书  上命内官朱兴持往示尚炌且召入朝面诰之

○癸未腊日赐文武群臣宴

○丁亥升上林苑监左监副王刚为太仆寺丞荣阳县儒学教谕蒋先浦城县儒学教谕杨荩俱为吏科给事中静海县儒学教谕商宾为礼科给事中郑州儒学训导裴俊为户科给事中改顺天府尹陈福为应天府尹太常寺丞葛清隐坐累左迁礼主事

○戊子申严官吏犯赃之禁进法司谕之曰唐太宗恶官吏贪浊有犯赃者必寘于法故吏尚清谨民免于掊克贞观之治所以为盛朕屡敕中外诸司不许妄役一夫擅歛一财而不才官吏恣肆自若百姓苦之良农必去稂莠者为害苗也继今犯赃官吏必论如法不可贷

○辛卯以蜀王椿第十女顺庆郡主配仪宾卢鼐鼐成都右护卫指挥佥事卢忠子也

○壬辰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虞谦官谦先坐累免至是  上念其才命复职

○癸巳和宁王阿鲁台遣使都督阿只儿等贡马七十匹赐赉有加

○甲午老挝宣慰使刀线歹等贡方物赐之钞币

○丙申朝鲜国王李芳远遣陪臣金汝知等贡方物贺明年正旦赐赍有差

○丁酉察察鲁河失木河等处女直野人难都不兰溪等来朝命为老哈河卫千百户等官  行在吏部言交阯布政司府州县等衙门官吏赴京者当约量路程定期限考满给由者请以十五月为期丁忧起复者请以十月为期过期论罪  上命给由者仍宽三月

○辛丑以狭西旱命成山侯王通偕户部官驰传赈之通等陛辞  上谕之曰民饥饿朝不保夕譬之赴救水火当速往毋缓早至即存活亦多尔至彼其有司一切不急之务悉停止之民间事有不便者条陈以闻于是赈饥民九万八千余户给米十万四千三百余石钞十二万六千三百锭  增置浙江观海卫烽候了高台十一所盘石卫及龙山千户所烽候二所

○乙丑享  太庙命皇太子行礼  是岁天下户九百六十三万七千六十一口五千一百六十九万四千五百四十九赋税粮三千一百八十万四千三百八十五石布帛百一十四万三千三百六十五疋丝绵二十四万六千七百五十一斤绵花绒四十一万二千二百八十六斤课钞千六百五万二千三百四十一锭金三千九百五十二两银二十七万八千二百七十四两铜钱三千一百六贯铜二千一百二十八斤铁四十九万三千六百三十一斤铅二万七百八十五斤朱砂千五百四两海肥三十三万二千三百九十一索茶百四万七千九百四十五斤盐百四十一万六千一十九引屯田子粒八百一十一万九千六百七十石马六十二万三千二十匹  馈运北京粮四百六十四万六千五百三十石  交阯上供绢千二百八十八疋苏木五千斤翠羽二千个扇一万把漆二千四百斤

猜你喜欢
  卷八十四 志五十九·赵尔巽
  1937──中華民國二十六年丁丑·郭廷以
  1940──中華民國二十九年庚辰·郭廷以
  第六十七回 海刚峰刚方绝俗 邹应龙应梦劾奸·蔡东藩
  读礼通考卷五十八·徐乾学
  卷三十·唐·蒋一葵
  卷之八百五十三·佚名
  卷之二百八十七·佚名
  ◎研究系之来龙去脉·刘以芬
  一二六一 礼部尚书纪昀奏请将文渊阁翻译册档移送热河一分等事折·佚名
  史记集解卷五十一·裴骃
  卷十·杨大雅
  读例存疑卷四十三·薛允升
  第十章义渡租·佚名
  序·杨士聪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曲品叙·祁彪佳

    予素有顾悞之僻。见吕郁蓝《曲品》而会心焉。其品所及者,未满二百种;予所见新旧诸本,盖倍是而且过之。欲嚽评于其末,惧续貂也,乃更为之,分为六品;不及品者,则以杂调黜焉。品成而叹曰:词至今日而极盛,至今日而亦极衰。学究、屠沽

  • 本纪第十三 德宗下·刘昫

    贞元四年春正月庚戌朔,上御丹凤楼,制曰:“朕以菲薄,托于王公之上,恭承天地之序 ,虔奉祖宗之训,遐想至理,思臻大和。而诚不感物,化不柔远,声教犹郁,征赋仍繁。顷者务于安人,不惮屈己,与西蕃结好,申以齐盟。而戎心不厌,背义亏信,劫胁士

  • 礼乐第二十九·吴兢

    太宗初即位,谓侍臣曰:“准《礼》,名,终将讳之。前古帝王,亦不生讳其名,故周文王名昌,《周诗》云:‘克昌厥后。’春秋时鲁庄公名同,十六年《经》书:‘齐侯、宋公同盟于幽。’惟近代诸帝,妄为节制,特令生避其讳,理非通允,宜有改张。”

  • 客座赘语卷六·顾起元

    梅将军晋梅将军庙在聚宝门外,雨华台东,祀晋豫章内史梅公赜也。赜尝屯营于此地,旧名东石子冈,后因公名梅岭冈,或名梅赜营。赜在豫章,以书经古文孔安国传奏上于元帝,古文出孔子壁中,皆古字也。安国,孔子十一世孙,悉得其书,序云:「凡

  • ○圆明园修复议三则·许指严

    圆明园自雍正以迄于咸丰十年英法联军一炬之前,皆为每岁春秋驻跸之所。盖园中颐养适宜,且礼节稍疏阔,故历叶帝王以为便也。惟承宣内阁诸臣奔走较劳。在专制时代,奉一姓之尊,分所宜尔,不敢言其不便;若为国事言,则劳精疲神于趋媚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十三·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郭将军逵墓志铭范祖禹公讳逵字仲通世家巨鹿国初徙京师后卜塟洛阳因家焉曾祖隐赠太保祖荣赠太傅考斌赠太师中书令曾祖妣何氏祖妣崔氏妣贺氏追封信安永嘉华原三郡太夫人公幼慷慨喜兵学初以父荫补北班殿侍寳

  • 韦执谊传·刘昫

    韦执谊是京兆府人。父亲是韦浼,官职卑下。韦执谊从小聪颖有才气,考中了进士,应制策试录为高等,官任右拾遗,并被召进翰林院任学士,才二十多岁。唐德宗尤其惊奇宠爱,和他互相写诗赠答,他和裴延龄、韦渠牟等出入皇宫,一起侍候回答

  • 卷六·崔子方

    <经部,春秋类,崔氏春秋经解钦定四库全书春秋经解卷六     宋 崔子方 撰文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凡君薨子继于是即位矣必逾年正月然后书即位何也一年不可有二君故不于先君之年书即位而于嗣君之年书之追治之也春

  • 卷六十·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六十定公十有三年春齐侯衞侯次于垂葭【葭公羊作瑕谷梁无衞侯字垂葭杜注改名郹氏高平钜野县西南有郹亭今属济宁州】【左传】十三年春齐侯衞侯次于垂葭实郹氏使师伐晋将济河诸大夫皆曰不可邴

  • 卷十一·朱公迁

    <经部,诗类,诗经疏义会通> 钦定四库全书 诗经疏义会通卷十一  元 朱公迁 撰 祈父之什二之四 祈【勤衣反】父【音甫】予王之爪牙【叶五胡反】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赋也祈父司马也职掌封圻之兵甲故以为号酒诰曰圻父

  • 大悲经商主品第二·佚名

    尔时有魔子名曰商主。已於佛所深得敬信。闻佛涅槃心怀忧恼战悚毛竖。速诣佛所到顶礼。退住一面而白佛言:唯愿世尊,怜愍众生安乐众生救护世间。怜愍利益诸天人故。世一劫莫入涅槃。我亦怜愍诸天人故如是劝请。世尊,勿使众

  • 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序·佚名

    终南山丰德寺律师道宣撰  观夫。法王利见。权巧殊途或声光动人。或开智摄物。立仪列相兴像。设之机缘。聚砂涂香表乘。时之净养。斯德有归。可略言也。有师子庄严王菩萨者。学周八藏。智越五乘。籍胜报而开教端。寄

  • 马鸣菩萨大神力无比验法念诵轨仪·佚名

    金刚智奉 诏译曩日释迦如来菩提树下坐大众集会中。时马鸣菩萨前白佛言。欲说我庄严佛法。及为成像末贫穷下贱裸形众生有情衣服。历无数劫行菩萨行。所得大神咒有大威德。色力无比。能于世间行殊胜事。无能碍挂。时即

  • 卷第七·志磐

    佛祖统纪卷第七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东土九祖纪第三之二(本纪失此目今补出)五祖章安尊者灌顶(其师。以此子非凡。故以地住极位。为立名字。将以进之也)姓吴氏。临海章安人。始生三月(陈文帝天嘉二年生)能随母称三

  • 精灵宝钻·托尔金

    托尔金的《精灵宝钻》(The Silmarillion)主要叙述在《霍比特人》和《魔戒》三部曲之前发生的事。它讲述了托尔金世界中各大种族的起源和相互联系。《精灵宝钻》是托尔金对中洲世界起源的设定,蕴含着他为英语民族塑造创

  • 重订通俗伤寒论·俞根初

    伤寒类著作。清俞根初撰。十二卷。根初,绍兴(今属浙江)人。精岐黄之术,行医四十余年,颇负盛名。学术宗仲景,旁及方中行、陶节庵、吴又可诸医家,精于伤寒,主张诊治伤寒证必须有胆有识,做到眼到、手到、心到。认为古方

  • 汲冢琐语·佚名

    杂史体志怪小说,作者不详。为“汲冢书”之一种,至南宋已亡佚,现在流传的是辑佚本。有遗文20余则,较完整的只有十五、六则。成书时代,大致在战国中期以前。内容取材于历史又杂以浓厚的虚幻成分,侈谈梦验、祥妖、预言吉

  • 准斋杂说·吴如愚

    二卷。南宋吴如愚撰。此书亦久无传本,唯散见于《永乐大典》中。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共得四十余篇,皆为研究理学之文,基本上恢复原貌。据《行状》记载,早年留心于道教,凡三四年既而幡然醒悟,尽弃所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