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九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加十三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议政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仍兼管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臣福敏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六级臣徐本光禄大夫经筵讲官议政大臣协办内阁大学士事务礼部尚书仍兼管太常寺鸿胪寺事臣三泰等奉敕修

  雍正十二年。甲寅。春。正月。戊寅朔。上于宫中拜神。以祈谷致斋。命于初九日御殿

  ○顺天府进春

  ○己卯。谕诸王大臣等。尔诸王大臣、以元旦立春。恰遇甲寅年。丙寅月。戊寅日。甲寅时。瑞雪缤纷。竟日盈尺。考之占书。最为嘉祥。丰年可庆。为朕称贺。朕素不言祥瑞。降谕至再至三。尔诸王大臣、闻之熟矣。凡祥瑞者、特其兆耳。兆为吉之先见。全在人事赞成。凡灵芝卿云、麟凤嘉禾之属。皆天心所以示喜。岂得不以为庆。但须君臣益加修省。以祗承庥命。果能事事上合天心。则祥乃成其为祥。否则其事尚在未成。何得遽为称庆。洪范恭之对待曰狂。如或因有嘉兆、而不加修省。遂侈然自肆。则咎徵特在转移之间耳。祥其可恃乎。譬如尔诸王大臣朕以其人可用许以加恩。其人一闻朕上□日。便自放纵。顿改前操。朕亦惟有收回成命。加之以罪。岂得更不转移、而仍以恩待乎。朕于天人感应之际。信之甚笃。知之甚明。信之笃、是以一刻不敢自懈自逸。知之明、是以不惮反覆申明诰诫。诗云。天维显思。无曰高高在上。盖面前虚空。即是昊天。足履撮土。即是大地。如人有七尺之躯。拔一毫毛。则通体皆知痛痒。岂人于天地之中、举一念、行一事、而天地有不呼吸相通者乎。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如影随形。如响应谷。形谷既存。而以影响为不可必之数。岂不愚昧之甚。夫善者公而已矣。心乎天下国家之谓公。心乎一身一家之谓私。为大臣者、诚心乎天下国家之公。而不计及一身一家之私。天有不降之百祥者、朕信其必无是理。然则其一身一家之计。正复得则两得也。苟心乎一身一家之私。而不计及天下国家之公。天有不降之百殃者、朕亦信其必无是理。然则其一身一家之计。亦复失则两失也。朕虽深信此理。朝乾夕惕。不敢刻忘。然天下国家之事非朕一身所能独理。书曰。天工人其代之。朕不能不赖尔诸王大臣之克代天工。则朕固不能已于谆谆训诫尔诸王大臣也。人惟无志则不能自立。而推诿他人如为大臣者以天下国家之事为己事。身任之而不辞。一人如是。人人如是。则内外大小诸务。有不事事合宜者乎如使内而八旗部院。每事诿之参佐司属。参佐司属。又诿之大臣。外而督抚藩臬。每事诿之府厅州县。府厅州县。又诿之督抚藩臬。又或内则诿之于外。外则诿之于内。皆谓主上自有乾断。如此、则朕虽朝乾夕惕。亦何由使事事合宜。以仰邀上天之嘉祥福应乎。今岁元旦。时雪既有其兆。当益加奋励。朝夕修省。以成此瑞庆。我君臣其共勉之

  ○庚辰。谕办理军机大臣等。公博尔屯、着同副都统绰尔多等、带领红郭尔鄂隆兵丁。前往乌里雅苏泰军营。听大将军平郡王调遣

  ○辛巳。祈谷于上帝。上亲诣行礼

  ○壬午。孟春。享太庙。上命皇四子宝亲王弘历行礼

  ○遣官祭太岁之神

  ○移山西雁平道。驻朔平府。就近办理军需。从办理军需事务光禄寺卿王棠请也

  ○癸未。谕办理军机大臣等。北路军营办理粮饷之原任工部侍郎巴泰、年已衰迈。着回京

  ○甲申。世祖章皇帝忌辰。遣官祭孝陵

  ○谕办理军机大臣等。据查郎阿摺奏。由准噶尔来投之厄鲁特巴图济尔嘎尔禀称、噶尔丹策零、欲前来请和。或遣准噶尔之人为使。或即用内地之人。尚在未定。又据贼营脱出投赴北路之人。亦称噶尔丹策零、现在行查被获人等。意欲遣还请和等语。朕思逆贼欲遣使请和者。特为安辑部人。纷扰我军之计耳。定非实意。若不准其所请。则必传谕所属曰。我为尔等、业经引罪求和。无奈所请不准。用以固结士心。而使我军闻之。亦以贼请和而不允。遂至懈于效力。如此奸谋诡计。不可不加详察。尔等密咨两路大将军。贼若遣使前来。但谕以朝廷欲偃息甲兵。使众生乐业。屡经遣使。尔台吉并无欲和之意。每藉端推托。今果引罪请和。须派亲信之人、如台吉寨桑等。将应行事理。详议前来。方为奏达。乃止令尔等微员。及内地微末之人前来。未便收纳。如此晓谕。方合事理。至我兵进巢□刀之计。断不可因此迟回濡滞。仍照常整备。相机举行

  ○丙戌。上御太和殿。王以下、文武各官、及外藩使臣等。上表朝贺停止筵宴

  ○朝鲜国王李昑、遣陪臣李樴等。表贺冬至、元旦、万寿节。及进岁贡礼物。宴赉如例

  ○戊戌。工部议覆、直隶总督李卫遵上□日议奏、丰润营田观察使陈仪、条奏整理营田。及蓟运等河加修堤岸各款。一、濒河沮洳之场。如玉田丰润等处围田。悉为澍雨淹冒。请查明残缺之处。动帑修补。一、蓟运河左瞰玉田。右俯蓟州。堤工最为紧要。请加高培厚。一、小河为鸿桥蓝泉二河之会流。马营一带。汇受蓝泉之水。旧有民埝一道。请加修筑。并疏浚鸿桥。无使淤垫。一、泃河源出塞外。东流与蓟运会合。南北两岸。并居险要。请设岁修银两。预备桩埽、以为抢堵之用。一、潮河东岸。乃玉田民埝。阖邑倚为保障。请加培防护。一、还乡河凭高下注。性驶流曲。丰玉二邑堤埝。多被漫决。请设岁修银两。每年如葺保固。一、<阝步>河即馆水。由滦州入丰润。其流始盛。至拾家沽以下。河窄流纡。两埝卑薄。请悉行展挖。即以所挖之土。增筑两堤。以上各项。即于通永道库存贮银两内、酌量拨给。至丰润等县民埝。向系民自加修。今年秋被偏灾民力不支。除所用物料。动帑备办外。请令地方官、各酌给米粮。以工代赈。后不为例。均应如所请。从之

  ○一等阿思哈尼哈番阿尔泰、缘事革职。以其兄马尔泰袭替

  ○己亥。恩赏各台站穷乏蒙古银两。以年歉不收。从驿站员外郎达色请也

  ○庚子。升镶白旗护军统领博第、为左翼前锋统领

  ○琉球国中山王尚敬遣陪臣温思明等。上表进贡方物。宴赉如例

  ○辛丑。以正白旗满洲都统查尔泰、署镶黄旗汉军都统。升热河副都统佛标、为正白旗满洲都统

  ○正蓝旗蒙古副都统素赉、缘事革职。以署正白旗蒙古副都统。布颜图、为正蓝旗蒙古副都统。镶白旗护军参领鄂鼐、署正白旗蒙古副都统

  ○大学士等议覆、四川总督黄廷桂疏言。川省添募新兵一万名。除抽拨儿斯潘州新设营汛兵丁外。余兵六千七百名。并无拨用之处。前经陆续议准裁汰。今裁剩兵三千名。为数犹多。请于此内、留兵五百名。其余俱行议裁。至原设千把总六十员。外委千把总七十五员。除拨归督标、及新设协营外。所余千总七员。把总十五员。并外委未拨各员。均请陆续裁汰。应如所请。从之

  ○定边大将军平郡王福彭摺奏。军中驼马最关紧要。现今喀尔喀扎萨克诸藩臣、感戴隆恩。莫不竭力办理。如喀尔喀贝勒班第等进献驼马。犹力请停其赏给价值。伏念远臣当此军兴之际、不肯私其所有。况臣等宗臣、如诸王贝勒贝子公等。皆有马场滋生马匹。当需用之时、而置之闲散无用之地。岂不内愧于心。即臣家稍淡薄。现有马场滋生马五百匹。情愿自送军前备用。伏乞皇上俯鉴微忱。恩准所请。并将臣摺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一同阅看。臣料诸宗臣等、必以臣言为当。踊跃争先。弥切急公之义矣。得上□日、着交宗人府、与诸王等阅看

  ○壬寅。谕办理军机大臣等、侍郎渣克旦、此次前往喀尔喀车臣汗部落。诸事办理妥协。甚属可嘉。着给与尚书衔。赏银五千两。其入官房地人口。俱着给还

  ○以署领侍卫内大臣户部尚书公庆复、为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仍兼户部尚书。正蓝旗蒙古都统哈达哈、为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仍留军营

  ○癸卯。直隶总督李卫条奏运河应行事宜二款。一、直隶之故城县。与东省之德州卫、并武城县、地界毗联。系河流东注转湾之处。向未筑有堤埝防御。一遇水发。弥漫流溢。请劝谕民间。儹筑土埝量给食米。以工代赈。一、直隶山东运河交接各州县。犬牙相错。彼此混淆。遇有命盗等案。互相推诿。请将从前参差之处。勘定立牌。并将零星交错之所。拨换清理。以专责成。从之

  ○甲辰。谕内阁。据大学士嵇曾筠摺奏、臣于三月内。料理臣母丧事毕。即趋赴河工。凡一应修守抢护机宜。悉心筹画。查察各工。儹办妥协。所有总河印务伏祈仍着高斌管理。臣协同保固伏秋两汛平安霜降后吁恳俯准回籍终制等语。河工事务嵇曾筠已经办理妥协。今于料理伊母丧事之后。赴工指示机宜。则一应工程。自可保固平稳。着照所请行。再、嵇曾筠原籍常州。距淮安不远。明岁工程。亦可就近往来。协同经理在伊终制之心。既已得遂。而河防事务。亦大有裨益矣

  ○以兵部尚书涂天相、左都御史徐本、户部右侍郎赵殿最、国子监祭酒觉罗吴拜、俱充经筵讲官

  ○以内阁学士宗室塞尔赫、署大理寺卿

猜你喜欢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陈寿
  东汉会要卷十·徐天麟
  卷之十一·佚名
  卷之一千四百九十八·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十三·佚名
  皇朝本记·佚名
  ◎死而复活·李定夷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十七·杜大珪
  二、掌握山西武力与太原起义前后·阎锡山
  先考文钦公家傅·林献堂
  萧得里底传·脱脱
  日本传·宋濂
  太祖髙皇帝圣训序·努尔哈赤
  123.王猛扪虱谈天下·林汉达
  109.王濬楼船破吴·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三十七·彭定求

        卷237_1 【奉和圣制登会昌山应制(一作赵起诗)】钱起   睿想入希夷,真游到具茨。玉銮登嶂远,云辂出花迟。   泉壑凝神处,阳和布泽时。六龙多顺动,四海正雍熙。   卷237_2 【省中对雪寄元判官、拾遗昆季(一作寄

  • 倪翼周·唐圭璋

      待考。   青玉案   烟浓水淡荷香浅。近翠幕、疗弦管,逸气棱层冲碧汉。绝无凡骨,炼成铅鼎,未许童颜换。   长门深锁文君院。前度蛮笺泪痕满。为问乘槎人不远。只消丹桂,一枝分付,早早随伊愿。   又   四时令

  • 朱耆寿·唐圭璋

      耆寿字国箕,闽人。约生政和初,乾道八年(1172)特奏名,监临安赤山酒。年八十馀而终。   瑞鹤仙   寿秦伯和侍郎   樱桃抄乳酪。正雨厌肥梅,风忺吹箨。咸瞻格天阁,见十眉环侍,争鸣弦索。茶瓯试瀹。更良夜、沉沉细酌。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一·佚名

    正德十三年夏四月己巳朔享太庙遣定国公徐文祚代行礼以孝贞太皇太后丧乐设而不作上诣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祭告祭毕遂幸密云 庚午湖广衡州府大雨连绵江水溢舟入城廓 辛未给楚府痼疾崇安郡君餋赡米岁百五十石周府故

  • 卷之一百二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辽方镇年表序·吴廷燮

    江宁吴廷燮撰叙曰耶律运历绵亘二百边宇开拓轶魏与金史文过简纪辽故者又慨阙如详核纪传五京留守粗可成表兴中黄龙辽兴武定虽有断续亦为缀缉五国乌古开远天德此类节镇不隶诸京本宜为表阙佚过多别辑题名庶存厓略东北西北

  • 卷九十六上·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九十六上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西域传第六十六上 【师古曰自乌孙国已後分爲下卷】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後稍分至五十余【师

  • 卷三十四礼俗志一·黄遵宪

    外史氏日:五帝不袭礼,三王不沿乐,此因时而异者也;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此因地而异者也。况海外之国,服食不同,梯航远隔者乎!骤而观人之国,见其习俗风气,为耳目所未经,则惊骇叹咤,或归而告诸友朋以为笑谑。人之观吾国也亦然,彼此

  • 卷八十二上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上·范晔

    (任文公、郭宪、许杨、高获、王乔、谢夷吾、杨由、李南、李郃、段翳、廖扶、折像、樊英)◆方术列传,序,孔子谈到《易经》上说有“君子之道”四项,其一就是用龟甲或筮草进行占卜。所谓“占”,先王用来预测祸福,决定疑难,让神明

  • 宇文化及传·李延寿

    宇文化及是宇文述的长子。生性凶恶阴险,不遵循法律制度,喜欢骑着骏马,挟带弹弓,在路上奔驰,因此,长安人称他为轻薄公子。隋炀帝为太子时,宇文化及常以千牛之职出入炀帝卧室内房。多次升迁至太子仆,因为接受贿赂,多次被免官。太

  • 强伸传·脱脱

    强伸,原是河中射粮军子弟,他的相貌十分丑陋,但他力气过人。兴定初年(1217),他跟从华州副都统安宁收复潼关,因功绩当了官,曾监制..阳醋。后来客居洛阳,被选为官军,守卫陕铁岭,军败被俘,跟从都尉兀林答胡土逃回了中京。当时中京也

  • 卷一百三十六·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三十六宋 赵汝愚 编边防门辽夏八上仁宗论西北议和有大忧者三大利者一韩 琦臣伏见朝廷已封册夏国又契丹以西征囬来告当此之时若便为太平无事则後必有大忧者三若以前日之患虑及经远则後

  • 礼乐·张载

    “礼反其所自生,乐乐其所自成”。礼别异不忘本,而后能推本为之节文;乐统同,乐吾分而已。礼天生自有分别,人须推原其自然,故言“反其所自生”;乐则得其所乐即是乐也,更何所待!是“乐其所自成&rdq

  • 卷九·张大亨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五礼例宗卷九宋 张大亨 撰賔礼下遇隠四年夏公及宋公遇于清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庄四年夏齐侯陈侯郑伯遇于垂二十三年夏公及齐侯遇于谷三十年冬公及齐侯遇于鲁济三十二年夏宋公齐侯遇于梁丘公谷皆谓

  • 安妮日记·安妮·弗兰克

    作者安妮·弗兰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安妮的父亲把一套闲置的实验室改成“密室”,安妮一家在密室中生活了两年,直到遭人举报,才被纳粹投入集中营。安妮在日记中记录了两年隐秘、艰苦的生活状况,表现了寂寞苦闷的

  • 罗圭峰文集·罗玘

    三十卷。 明罗玘撰。罗玘字景鸿,江西南城人。成化末年 (1487)领京闱乡试第一,次年举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遇事严谨,僚属畏惮。谥号文肃,学者称圭峰先生。著有《罗玘圭峰文集》。据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称,罗玘的

  • 中法兵事始末·罗惇曧

    《中法兵事始末》,晚清罗惇曧(一八七一~一九二四)撰。罗氏为清季野史掌故方面的大家,著述丰富,此书即其中的一种,民国时曾被编入《满清野史》丛书中,现据此标点整理。

  •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佚名

    萧梁扶南国沙门僧伽婆罗译,与《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