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礼乐

    “礼反其所自生,乐乐其所自成”。礼别异不忘本,而后能推本为之节文;乐统同,乐吾分而已。礼天生自有分别,人须推原其自然,故言“反其所自生”;乐则得其所乐即是乐也,更何所待!是“乐其所自成”。

    周乐有象,有大武,有酌。象是武王为文王庙所作,下武继文也,武功本于文王,武王继之,故武王归功于文王以作此乐,象文王也。大武必是武王既崩,国家所作之乐,奏之于武王之庙。酌必是周公七年之后制礼作乐时于大武有增添也,故酌言“告成大武”也,其后必是酌以祀周公。“治乱以相”,为周召作;“讯疾以雅”,为太公作。“入门而县兴金奏”,此言两君相见,凡乐皆作,必肆夏也。至升堂之后,其乐必不皆作,奏必有品次。大合乐犹今之合曲也,必无金石,止用匏竹之类也。“八音克谐”,堂上堂下尽作也明矣。

    古乐不可见,盖为今人求古乐太深,始以古乐为不可知。只此虞书“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一求之,得乐之意盖尽于是。诗只是言志。歌只是永其言而已,只要转其声,合人可听,今日歌者亦以转声而不变字为善歌。长言后却要入于律,律则知音者知之,知此声入得何律。古乐所以养人德性中和之气,后之言乐者止以求哀,故晋平公曰:“音无哀于此乎?”哀则止以感人不善之心。歌亦不可以太高,亦不可以太下,太高则入于噍杀,太下则入于啴缓,盖穷本知变,乐之情也。

    周礼言“乐六变而致物各异”,此恐非周公之制作本意,事亦不能如是确然。若谓“天神降”,“地只出”,“人鬼可得而礼”,则庸有此理。

    商、角、征、羽皆有主,出于唇、齿、喉、舌,独宫声全出于口,以兼五声也。征恐只是征平,或避讳为征仄,如是则清浊平仄不同矣,齿舌之音异矣。

    今尺长于古尺,尺度权衡之正必起于律。律本黄钟,黄钟之声,以理亦可定。古法律管当实千有二百粒秬黍,后人以羊头山黍用三等筛子透之,取中等者用,此特未为定也。此尺只是器所定。更有因人而制,如言深衣之袂一尺二寸,以古人之身,若止用一尺二寸,岂可运肘,即知因身而定。羊头山老子说一稃二米秬黍,直是天气和,十分丰熟。山上便有,山下亦或有之。

    律吕有可求之理,德性深厚者必能知之。

    后之言历数者,言律一寸而万数千分之细,此但有其数而无其象耳。

    声音之道,与天地同和,与政通。蚕吐丝而商弦绝,正与天地相应。方蚕吐丝,木之气极盛之时,商金之气衰。如言“律中大簇”,“律中林钟”,于此盛则彼必衰。方春木当盛,却金气不衰,便是不和,不与天地之气相应。

    先王之乐,必须律以考其声,今律既不可求,人耳又不可全信,正惟此为难。求中声须得律,律不得则中声无由见。律者自然之至,此等物虽出于自然,亦须人为之;但古人为之得其自然,至如为规矩则极尽天下之方圆矣。 

    郑卫之音,自古以为邪氵㸒之乐,何也?盖郑卫之地滨大河,沙地土不厚,其间人自然气轻浮;其地土苦,不费耕耨,物亦能生,故其人偷脱怠惰,弛慢颓靡。其人情如此,其声音同之,故闻其乐,使人如此懈慢。其地平下,其间人自然意气柔弱怠惰;其土足以生,古所谓“息土之民不才”者此也。若四夷则皆据高山溪谷,故其气刚劲,此四夷常胜中国者此也。

    移人者莫甚于郑卫,未成性者皆能移之,所以夫子戒颜回也。

    今之琴亦不远郑卫,古音必不如是。古音只是长言,声依于永,于声之转处过,得声和婉,决无预前定下腔子。

    礼所以持性,盖本出于性,持性,反本也。凡未成性,须礼以持之,能守礼已不畔道矣。

    礼即天地之德也,如颜子者,方勉勉于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勉勉者,勉勉以成性也。

    礼非止着见于外,亦有无体之礼。盖礼之原在心,礼者圣人之成法也,除了礼天下更无道矣。欲养民当自井田始,治民则教化刑罚俱不出于礼外。五常出于凡人之常情,五典人日日为,但不知耳。

    今之人自少见其父祖从仕,或见其乡闾仕者,其心正欲得利禄纵欲,于义理更不留意。有天生性美,则或能孝友廉节者,不美者纵恶而已,性元不曾识磨砺。

    时措之宜便是礼,礼即时措时中见之事业者,非礼之礼,非义之义,但非时中者皆是也。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又不可[以]一槩言,如孔子丧出母,子思[不丧出母,又不可以子思]守礼为非也,又如制礼(以)[者]小功不税,使曾子制礼,又不知如何,以此不可易言。时中之义甚大,须是精义入神以致用,[始得]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此则真义理也;行其典礼而不达会通,则有非时中者矣。礼亦有不须变者,如天叙天秩,如何可变!礼不必皆出于人,至如无人,天地之礼自然而有,何假于人?天之生物便有尊卑大小之象,人顺之而已,此所以为礼也。学者有专以礼出于人,而不知礼本天之自然,告子专以义为外,而不知所以行义由内也,皆非也,当合内外之道。

    能答曾子之问,能教孺悲之学,斯可以言知礼矣。进人之速无如礼。(学)

    学之行之而复疑之,此习矣而不察者也。故学礼所以求不疑,仁守之者在学礼也。

    学者行礼时,人不过以为迂。彼以为迂,在我乃是径捷,此则从吾所好。文则要密察,心则要洪放,如天地自然,从容中礼者盛德之至也。

    古人无椅卓,智非不能及也。圣人之才岂不如今人?但席地则体恭,可以拜伏。今坐椅卓,至有坐到起不识动者,主人始亲一酌,已是非常之钦,盖后世一切取便安也。

猜你喜欢
  二程子抄释卷八·吕柟
  论语纂疏卷一·赵顺孙
  待轩诗记卷一·张次仲
  卷七十·山井鼎
  卷二十六·李光地
  卷二十·盛世佐
  卷十二·魏了翁
  仪礼识误卷二·张淳
  卷二十七·朱熹
  卷二十二·王志长
  卷首·姜炳璋
  第28章 仲尼燕居·戴圣
  奸劫弑臣·韩非
  孟夏纪第四·吕不韦
  一切经音义卷第五十五·唐慧琳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范居中·隋树森

    范居中,字子正,号冰壶。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录鬼簿》列入“方今已死名公才人相知者”一类,小传称其大德年间(一二九七— 一三O 七)陪同妹妹北行赴都,后卒于家。据王钢《录鬼簿三种校订·前言》,《录

  • 卷八百五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五十昙翼【诗一首】招隐【第四句缺一字】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云起远山翳风至 荒榛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蹑蹬践其迹处处见遗薪乃知百代下固有上皇民隐求【一作隐邱诗一首】石桥琪树山上

  • 死节传第二十·欧阳修

    语曰:“世乱识忠臣。”诚哉!五代之际,不可以为无人,吾得全节之士三人焉,作《死节传》。○王彦章裴约刘仁赡附王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也。少为军卒,事梁太祖,为开封府押衙、左亲从指挥使、行营先锋马军使。末帝即位,迁濮州刺史

  • 第四十五回 袭临淄郦生受祸 破龙且韩信称王·黄士衡

    话说韩信听从蒯彻之言,引兵渡过黄河,乘着齐军无备,掩旗息鼓,直到历下。韩信发下命令:“命灌婴领兵二万人,往攻华无伤营寨;命曹参领兵二万人,往攻田解营寨。”韩信自领大军,随后接应。二人奉命,各领兵队前进。将近齐营,华无伤、田

  • 钦定辽史语解卷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辽史语解卷四【按辽以索伦语为本语解内但释解义概不复注索伦语其中姓氏地名官名人名无解义者俱以今地名八旗姓氏通谱官名改字面订之】地理辖塔哩 【满洲语栅栏也卷一作霞濑益】锡林 【满洲语精鋭也

  • 一九五 拾遗己·周作人

    读小说续《封神传》,《西游记》,《镜花缘》,我把这三部书归在一起,或者有人以为不伦不类,不过我的这样排列法是有理由的。本来《封神传》是《东周列国》之流,大概从《武王伐纣书》转变出来的,原是历史演义,却着重在使役鬼神这

  • 王俭传·萧子显

    王俭字仲宝,是琅笽临沂人,祖父昙首,曾任宋的右光禄。父亲王僧绰,官至金紫光禄大夫。王俭出生时,其父遇害,叔父僧虔收养了他。过了几年,他便袭封爵位为豫宁侯,受封的时候,王俭流涕呜咽。王俭幼时便很有神采,专心笃学,手不释卷。丹

  • 义宗耶律倍传·脱脱

    义宗,名倍,乳名图欲,太祖长子,母为淳钦皇后萧氏。幼时聪明敏慧,好学,外表宽厚内心挚诚,神册元年(916)春,立为皇太子。当时太祖问侍臣:“受天命的君王,应该事奉上天敬奉神癨。对于建立了巨大功业德行的人,我想要加以祭祀。先祭祀

  • 高拱传·张廷玉

    高拱,字肃卿,新郑人。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当选庶吉士。第二年授予编修。穆宗住裕邸,出阁讲经读书,高拱与检讨陈以勤同为侍讲。世宗忌讳提册立太子的事,景王没有去封国,朝廷内外很是担心。高拱在裕邸侍奉九年,教诲太子日益

  • 卷三十三·康熙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日讲礼记解义钦定四库全书日讲礼记解义卷三十三玉藻此篇记天子诸侯服冕笏佩之类及行礼容节以篇首二字名篇其文略与少仪曲礼相似范氏锺曰玉藻一篇巨细兼举君有君之威仪臣有臣之成仪以至饮食起居之

  • 春秋传卷十五·胡安国

    宋 胡安国 撰文公下【癸顷王卯元年】九年【晋灵三齐昭十五衞成十七蔡庄二十八郑穆十曹共三十五卒陈共十四桓十九宋昭二秦康三楚穆八】春毛伯来求金音注【来求止此自是鲁虽不修贡周无求矣】【毛伯天子大夫何以不称使

  • 学蔀通辨卷之五·陈建

    后编中此卷所载明陆学下手工夫在于遗物弃事屏思黜虑专务虚静以完养精神其为禅显然也吴显仲问云某何故多昏陆子曰人气禀清浊不同只自完养不逐物即随清明纔一逐物便昏眩了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

  • 大乘义章 第七卷·慧远

    大乘义章 第七卷慧远述染法聚诸业义有十六门(身等三业 三性业 三受报业 三界系业 三时报业 曲秽浊三业 黑白等四业 五逆业 六业 七不善律仪 八种语 九业 十不善业道 十四垢业 十六恶律仪 饮酒三

  • 卷第二十二(声闻无学沙弥僧部第十一)·宝唱

    经律异相卷第二十二(声闻无学沙弥僧部第十一)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  &middot;双德双福二沙弥遇佛成道一&middot;须陀耶在冢生长遇佛得道二&middot;均提沙弥出家并前身因缘三&middot;沙弥救蚁延寿精进得道四&middot;沙

  • 卷第一之上·大慧宗杲

    正法眼藏卷第一之上 径山大慧禅师 宗杲 集并着语 绣水春门居士徐弘泽校阅 琅邪和尚问举和尚近离甚处。举曰两浙。船来陆来。曰船来。船在甚么处。曰步下。不涉程途一句作么生道。举以坐具摵一摵曰。杜撰长老如麻似

  • 牧雲和尚七會餘錄卷之五·牧云通门

    姑蘇西華山秀峰寺門人(行瑋)等編偈(中)送達本老禪之吳門緣幹(本於天童山搬柴聞虎聲有省)生長汾陽,不識獅子;天童山中,卻驚老虎。北方人解南方話,年老行腳不肯罷。六月曾登銅井山,汗流浹背不憚艱。扁舟隨我煙村住,端謹過於後

  • 阿霞·屠格涅夫

    《阿霞》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作完成于1857年,首次发表在《现代人》杂志1858年第一期上,副标题是《尼·尼所讲的故事》。阿霞是一个富有的地主和一个女农奴的私生女。女农奴死后,由父亲抚养成人;父亲死后,由

  • 孙真人海上方·孙思邈

    又名《海上方》、《海上于方》、《海上名方》。方书。托名唐孙思邈撰。一卷。约四千字。思邈有《备急千金要方》已著录。书中列治暑月伤热、伤寒咳嗽、鱼脐疮等百二十一病方,多为单、验方。包括临床各科病证,均编以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