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沈约传

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他的父亲沈璞,元嘉末年被杀,沈约年纪很小,偷偷跑掉了,逢大赦,被赦免。因此成为孤儿,家庭贫穷。沈约专心好学,日夜兼读不知疲倦。他的母亲担心他用功过度而生病,经常把油灯的油少放些好让他早些睡觉。沈约白天读的书,晚上就能背下来,于是对不少典籍都很熟悉,会写文章。沈约初官奉朝请。济陽蔡兴宗听说他很有才华而十分看重他。蔡兴宗担任郢州刺史后,任命沈约当安西外兵参军,兼任记室。蔡兴宗曾对他的几个儿子说:“记室沈约人才德性都堪作老师和表率,你们要好好地待他,向他学习。”后来蔡兴宗任荆州刺史,又让沈约担任征西记室参军,并兼任厥西县令。蔡兴宗死后,沈约最初任安西晋安王法曹参军转外兵参军,兼任记室。进京任尚书度支郎。齐朝初年,沈约任征虏记室,兼任襄陽县令。侍奉齐朝的文惠太子。文惠太子住进东宫后,沈约担任步兵校尉,主管文书记载,在永福省值班,校订四部图书。当时东宫人才济济,而沈约尤其受到赏识与亲睐。每逢值班去见太子,总是谈到太陽落山才出来,当时王侯到东宫,有时不能进宫,沈约总是劝说太子,替王侯传话。太子说:“我平生很懒,很晚才起床,这你是知道的,和你交谈讨论后,就忘记睡觉,如果你要我早点起床,可以时常早些进宫中来。”于是提拔沈约为太子家令,后来又兼任著作郎,历任中书郎、本邑中正、司徒右长史、黄门侍郎。当时竟陵王也在招徕有才的人,沈约同兰陵的萧琛、琅笽的王融、陈郡的谢胱、南乡的范云、乐安的任日方等人都和竟陵王门下交游,时称网得天下才子。不久又兼任尚左丞,后来又任御史中丞,转车骑长史。隆昌元年(494)被任命为吏部郎,出任宁朔将军、东陽太守。齐明帝即位后,提封为辅国将军,征辟为五兵尚书,升任国子祭酒。明帝死后,宰相当权执政,尚书令徐孝嗣让沈约撰写遗诏。提升为左卫将军,不久又加封通直散骑常侍。永元二年(500)因母亲年老上书请求免去职位,改任冠军将军、司徒左长史、征虏将军、南清河太守。梁武帝在西邸时,曾经和沈约颇有交情,攻占建康城后,任命沈约为骠骑司马,原来所任的冠军将军、征虏将军等职仍然保留。

当时梁武帝功业已经完成,天意人愿都归属梁武帝,沈约曾试探性地给梁武帝提及代齐的话题,梁武帝没有做声。过了几天,沈约又进言说:“现在与过去不一样,不能希望用淳朴的风气来期许万物,士大夫攀龙附凤,都是希望取得一点点功劳,以保住自己的福禄。如今婴儿小孩、放牧的一般老百姓全都知道齐朝的天下已经完了,没有人不说天下应当归您主宰的。天象和人事都表现出改朝换代的迹象,特别是永元以来,这种迹象更加明显。巫师预言说:‘在急流中行走,要作皇帝。’这又像写在白纸上的黑字一样明白清楚。上天的意志不能违背,民众的心情不能不顾及。如果是天命决定了的,虽说想谦让推脱,也是不可能的。”梁武帝说:“让我再想一想。”沈约回答说:“您最初在樊、沔一带带兵起义时就应该考虑好,现在帝王的大业已完成,何必再思考呢。过去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刚进入皇宫时,民众便说这是我们的君王。周武王不违背民众的意愿,立即正位也没有再去细想。您自从到了京城,气运的顺序就发生了变化,和周武王相比,只是快与慢不一样罢了。如果不早日把帝王的大业定下来,顺应天神与人民的愿望,假如有一个人反对,就会损害您的威望与名声。况且人心不像铁和石头一样一成不变,世上的事情也不能保证不发生变化,怎么能像建安时的魏武帝那样把人臣的名分留给自己的子孙呢?如果皇帝回到首都,公与卿都在各自的官位上,那么君王与臣子的名分就定下来了,不再会产生其他的想法。君王在上很贤明,臣子们在下面很忠诚,怎么还会有人敢和您一起作乱呢?”梁武帝同意了沈约的看法。沈约出去后,梁武帝召见范云并告诉他沈约的意见,范云的回答也和沈约的观点基本一致。梁武帝说:“看来聪明人的看法无意中一致了,你明天早晨和沈约一起再来。”范云出来告诉沈约,沈约说:“你一定要等我一起去。”范云答应了他的要求。而第二天沈约偷偷在范云的前面进宫去见梁武帝,梁武帝让他先筹划有关事项,沈约从怀中取出写好的诏书和官员设置情况的文书,梁武帝基本没有改动。过了一会儿范云从外面来,到宫殿门前没法进去,在寿光阁外面来回走动,口中不停地说“怪事”。沈约出来后,范云问他说:“结果怎么样?”沈约把手抬起来指向左边,范云笑着说:“没有辜负我们的希望。”过了一会,梁武帝便召见范云并对他说:“平时和沈约待在一起,没有发现他有什么不同于别人的地方。今天才能和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真算得上见解高明的人。”范云说:“您重新认识了沈约,也和沈约现在重新认识了您是一样啊!”梁武帝说:“我从发兵起义到现在已经三年了,有功的臣子和将领,确实有他们的功劳,然而完成帝王大业,功在你和沈约两位。”

梁台建立后,沈约担任散骑常侍、吏部尚书,还兼任右仆射。梁武帝祭天登上帝位后,沈约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封为建昌县侯,食邑千户。接到诏书的当天,右仆射范云等二十多人都来拜望祝贺,当官的和老百姓都以此为荣耀,感到很光彩。很快被提升为尚书左仆射,仍然任散骑常侍。不久又兼任领军,加上侍中官职。天监二年(503),沈约的母亲去世,皇上亲自前往凭吊。因沈约年老体衰,不能因悲伤过度死去,所以派中书舍人断客节哀。沈约任镇军将军、丹陽尹,设置佐史。服丧完毕,提升为侍中、右光禄大夫,领太子詹事、扬州大中正,关尚书八条事,后提升为尚书令,仍兼任原来的侍中、太子詹事,扬州大中正等职。沈约多次上书请求辞官,改任尚书左仆射、中书令、前将军,设置佐史,仍兼任侍中,不久又提升为尚书令,兼太子少傅。九年(510),改任左光禄大夫,仍兼任侍中、太子少傅。

起初,沈约长期担任宰相职位,而自己对御史台的工作有兴趣,不少人也都认为他适合在御史台任职,但梁武帝始终不取用他,于是沈约请求辞职,又得不到梁武帝的同意。沈约与徐勉向来很好,便给徐勉写信告知他的实情:“我幼年丧父,孤苦无依无靠,几乎不能生存,从早到晚勤苦劳作仍处于困难的境地,好不容易做了一个小辟,也并非自己的本意,只希望得到一点俸禄,将来告老还乡衣食有些着落。过了十几年,承蒙照顾,本人不才,任襄陽县令,从公家和个人的情况看,都不能令人满意,用自己的身体换得必须的生活物资,也只好服从命令。永明末年,就任东陽郡太守,个人以为就此为止也很满足。而从建武初年开始,人世交错纷乱,纠缠不清,齐朝大势已去,无法挽救。到昏猜王萧宝卷执政的时候,一人一个主张,政令不统一,所以我想辞官不干,几乎快达到了自己的请求,曾托人将我的这一想法告诉徐县令,想必您至今一定记得。梁朝兴起,我碰上了好运气,以往隐居的志向和愿望又成为泡影了。今年刚开始,我请求辞职,实在是皇帝对我恩重如山,让人消受不了。我不能弘扬淳朴的民风,宣传国家的仁政,发扬光大朝廷的德行,还是想做一些文书之类的事,对现实发表一些看法。但开年以来,病情加重,忧虑加深,精力不足,操劳过度,总而言之是人老了才会出现这些凋谢枯竭的症状。起居行走都需要人牵扶,但仍努力勤政。在外人看来好像还是一个健全的人,但形体和精力已不听大脑指挥,时常要强打精神,才能勉强从事工作。把衣服一脱躺在床上,四肢便失去了知觉,上身热,下身冷,取暖则身体闷燥不安,降温则下身冷得更厉害。与其让上身不热还不如让下身不冷,而下身冷比上身热更让人难受。过一段时间,腰带就要紧缩几个孔,用手握胳膊,臂围大概每个月要瘦半分。按这样推算,怎能支撑得很久呢?如果像这样没有好转,一天天瘦下去,将会让当今皇上悔恨不已。冒昧地告知我的实情,请求能够辞官告老还乡。如果上天还能让我多活些日子,能够平安健康,大脑和肢体还管用,再来考虑国家的大政。”徐勉在梁武帝面前为他求情,请求按三司的标准让他告老还乡,梁武帝没有同意,只是给沈约增加了鼓乐的种类和乐队人员。

沈约不喜欢喝酒,清心寡欲,虽然当时官位显赫,待遇很高,但是衣着打扮仍很俭朴。曾在东田建立居室,凭眺郊野的群山,写过一首《郊居赋》,寄寓自己的情怀。不久加封特进,仍任光禄、侍中、少傅等职,十二年(513)死于任上,终年七十三岁。

沈约左眼有两个瞳孔,腰上有颗紫色的痣,聪明过人。喜欢书籍,收集图书达两万卷,京城没有人能和他相比。年少时父母双亡,贫穷无靠,向同姓人乞讨,曾讨得米几百斛,受到同宗人的侮辱,他将米全部倒掉离家出走。到后来富贵显赫后,不因此事记恨,反而因之为郡部传。有一次陪皇帝宴游,有一位女乐师是齐文惠王的宫人。皇帝问她认不认识在座的人,她说:“只认识沈家令。”沈约伏在座位上哭,皇帝也感到悲伤,为此中止了酒宴。沈约曾在三朝任职,熟悉各朝典章,见识广博,当世很多事情都请教他。谢玄晖善长写诗,任彦升善长写文章,沈约既能写诗又能写文章,但不能超过前二人。自负有才,为荣华富贵所诱,乘时借势以求个人升进,累及清淡之名。后来居宰相位,渐渐感到满足,每提拔一次,就请求辞官隐退,然最终也不能离任,论者比喻他为山涛。当政十几年,不曾推荐重用一人,政绩平平而已。起初,高祖有对不起张稷的地方,张稷死后,高祖同沈约谈起此事,沈约说:“尚书左仆射出任边境州郡的刺史,这是过去的事,何必要再提它呢?”高祖认为是亲家相护,很气愤地说:“你这样讲,是忠臣吗?”便起驾回宫。沈约很恐慌,没有注意到高祖已站起,仍然呆坐在那里。回到家里,没有到床上,便在窗户下凭空睡着了,因此生病了,曾梦见齐和帝用剑割断了他的舌头。请一个巫师来察看他的病情,巫师所讲的话与他的梦境一样,于是请道士向上天奏赤章,说梁武帝萧衍禅代齐帝的事并不是沈约的主意。高祖派皇帝保健医生徐奘替沈约治病,回宫后将这些情况全都告诉了高祖萧衍。

在此之前,沈约曾陪同高祖晏游,正赶上豫州献上时令贡品栗子,直径达一寸半,高祖对此感到很新奇,问沈约说:“有关栗子的事有多少?”与沈约一起各自将记得的事情写下来,结果沈约所知的比高祖少三件事。出宫后沈约对人说:“高祖很要面子,护短,如不让着他就会羞愧而死。”高祖认为他的言论太不恭敬,要惩治他,徐勉恳切地劝谏高祖才罢休。后来听说赤章之事,高祖特别生气,多次派使者谴责沈约,沈约恐惧而死。沈约所写的《晋书》一百一十卷,《宋书》一百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迩言》十卷,《谥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都流传于世。又撰写了《四声谱》,认为过去的词人,千百年来都没有弄清楚,而自己独自悟通,穷极其巧妙奥秘,自称入神得力之作,高祖特别不喜欢。高祖问周舍:“什么是四声?”周舍回答说:“‘天子圣哲’就是四声。”然而高祖竟然不采用。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三十六 儒 林·李百药
  列传第二十七·刘昫
  卷四十一·志第二十二·仪卫上·脱脱
  卷一百八·表第九·外戚恩泽侯表·张廷玉
  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二·赵尔巽
  第八回 入太湖廖永安陷没 略东浙胡大海荐贤·蔡东藩
  卷第六十四·胡三省
  举要卷一·金履祥
  卷之一百二十二·佚名
  卷之四十七·佚名
  ◎“共死圈”·恽逸群
  卷六·胡一桂
  杜本、张枢传·宋濂
  卷一百七十二·雍正
  卷一百一十七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司马迁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七齣~第二十四齣·王錂

    第十七齣 遥奠【鹧鸪天】〔旦上〕夫配边城已丧身。孤魂无主我无亲。可怜漠漠沙场鬼。犹是深闺梦裏人。啼哽咽。泪交加。贱妾肠千结。良人天一涯。满拟终身同白首。争知撒手卧黄沙。风潇潇。雨漠漠。魂飞障海头。骨冷蛮

  • 卷一百一·吴之振

    <集部,总集类,宋诗钞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一百一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文天祥文山诗钞文天祥生时梦紫云故名云孙天祥其字也宝佑乙卯以字贡遂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庐陵人廷对第五理宗擢第一历官较书着作郎至兼学士国史

  • 御选宋诗卷六十八·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宋诗卷六十八七言絶句五陈师道即事老觉山林可避人正须麋鹿与同羣却嫌鸟语犹多事强管隂晴报客闻斋居青奴白牯静相宜老罢形骸不自持一枕西窗深闭閤卧听丛竹雨来时絶句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

  • 长恨歌译文和注释·白居易

    译文唐玄宗爱好女色一直在寻找绝色美女, 统治全国多年竟找不到一个称心的。杨家有个女儿刚刚长大,养在深闺之中外人不知她美丽绝伦。天生丽质让她很难埋没人世间,果然没过多久便成为了唐明皇身边的一个妃嫔。她回眸一笑

  • 第十节 金陵之役·陈匪石

    可爱哉祖国!掷笔西望,自浙江以北、长淮以南,大江横亘若练,烟波淼渺,隐隐现一巨镇,其地山水、人物、商贾、物产实甲中国,则古帝王之都金陵是也。自今上溯四十年前,洪秀全氏起自广西,提其民族主义,下湖湘,抵江口,设都会于兹者垂二十

  • 宋史全文卷二十二上·佚名

    宋高宗十六辛未绍兴二十一年春正月丁酉,诏翰林局医生并奏试人并令试经义十二道,以六通为合格,与补翰林医学。二月丁未,诏知郢州乔大观、州学教授徐维并冲替,自今不得与堂除。上谓秦桧曰:『赵鼎所引用多非其人。』桧曰:『范冲

  • 第四节 入学·老舍

    在我小的时候,我因家贫而身体很弱。我九岁才入学。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候想叫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的欺侮,更怕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说不定,我会一辈子也得不到读书的机会,因为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

  • 卷之二百七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弇山堂别集卷二十五·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史乗考误六苏材小纂言景帝闻钟声问左右曰非于谦乎左右对以太上皇帝曰哥哥好好按此吾呉人党徐元玊之论也景帝与于相信之深岂有疑至此若即有之何不疑石而疑于乎宪章録言封都督张軏为太平侯輗为文安侯軏仍

  • 卷七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七十学校考【八】直省乡党之学【二】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世宗宪皇帝御极恩诏各直省入学额数大学加七名中学加五名小学加三名不为例恩诏各府州县卫各举孝廉方正暂赐六品顶带以备召用雍正元年

  • 卷第一百二十六·佚名

    典礼十一明堂三政和八年戊戌岁运岁运自八年颁诏书政和七年十月朔。皇帝御明堂平朔左个。申命牧司。颁告八年戊戌岁运历数于天下。皇帝若曰。古我先后。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其岁月日时无易。民用平康。今朕临

  • 第六章 顺宪穆敬四朝事迹·吕思勉

    第一节 顺宗谋诛宦官德宗长子名诵,是为顺宗,德宗即位之岁,即立为太子,至贞元三年八月,而有郜国公主之狱。郜国者,肃宗女也。初降裴徽。徽卒,又降萧昇。昇卒,主与太子詹事李昇等乱。昇,叔明子,叔明,鲜于仲通弟,赐国姓。昇事又见《

  • 欲速则不达·孔子

    【原文】 子夏为莒父①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①莒父:鲁国邑名。《山东通志》认为在今山东高密县东南。阳文】子夏做了莒父邑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图

  • 卷十五·杨简

    钦定四库全书慈湖诗传卷十五     宋 杨简 撰小雅五交交桑扈有莺其羽君子乐胥受天之祜交交桑扈有莺其领君子乐胥万邦之屏之屏之翰百辟爲宪不戢不难受福不那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敖万福来

  • (九)新与旧·钱穆

    今人好作新旧之争,又莫不喜新而厌旧。实则新旧只是一名词分别。就时间言,今日之新明日已成旧。就空间言,彼此两地亦必互见,为新。新与旧只是各人心理上一感觉,并无绝对客观之存在。安于旧,乐于旧,则觉新亦可喜。喜新厌旧,则会

  • 楞伽宗考·胡适

      一、引论  在5世纪的晚期,北方有两个印度和尚提倡两种禅学,开辟了两个伟大的宗派。一个是跋陀,又译作佛陀;一个是菩提达摩。佛陀弟子道房传授&ldquo;止观&rdquo;禅法给僧稠【480&mdash;560年】,僧稠成为北齐的大师,撰

  • 序·道璨

    无文南游入浙。余初纳交於中川。暨登诸老门。电激雷厉眼中无佛祖矣。别二十年。先余而逝。阅三会语。庐山之云飞扬。东湖之水漫汗。无文之舌犹在。就中有不在舌头上一句子。请於是录着一只眼。癸酉秋仲颕拜手。道本无

  • 惊梦啼·天花主人

    清代白话中篇世情小说,全称《新镌绣像惊梦啼》,六回。目次页题“天花主人编次”,首有序,署“竹溪啸隐题于白隄之草堂”。作者姓名与生平不详,作品写明末事,称之为前朝,当系清初人。序中云: “惊梦啼一说,其名久已脍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