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四十一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凡内争,是无有不引起外患的,沙陀的侵入,就是一个例。但沙陀是整个部族侵入中国的,正和五胡一样。过了几代之后,和汉族同化了。他的命运也就完了。若在中国境外,立有一国,以国家的资格侵入,侵入之后,其本国依然存在的,则其情形自又不同。自公元840年顷回纥崩溃后,漠南北遂无强部,约历70年而契丹兴。契丹,大约是宇文氏的遗落。其居中国塞外,实已甚久。但当6世纪初,曾遭到北齐的一次袭击,休养生息,到隋时元气才渐复。7世纪末,又因李尽忠的反叛而大遭破坏。其后又和安禄山相斗争,虽然契丹也曾打过一两次胜仗,然其不得安息,总是实在的。唐朝管理东北方最重要的机关是营州都督府,中叶后业已不能维持其威力,但契丹仍时时受到幽州的干涉,所以他要到唐末才能够兴起。契丹之众,是分为八部的。每部有一个大人。八个大人之中,公推一人司旗鼓。到年久了,或者国有疾疫而畜牧衰,则另推一个大人替代。他亦有一个共主,始而是大贺氏,后来是遥辇氏,似乎仅有一个虚名。他各部落间的连结,大概是很薄弱的,要遇到战斗的事情,才能互相结合,这或者也是他兴起较晚的一个原因。内乱是招引外族侵入中国的,又是驱逐本国人流移到外国去的。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已经不知有过若干次。大抵(一)外国的文明程度低而人数少,而我们移殖的人数相当多时,可以把他们完全同化。(二)在人数上我们比较很少,而文明程度相去悬绝时,移殖的人民,就可在他们的部落中做蛮夷大长。(三)若他们亦有相当的程度,智识技术上,虽然要请教于我,政治和社会的组织,却决不容以客族侵入而握有权柄的,则我们移殖的人民,只能供他们之用,甚至造成了他们的强盛,而我们传授给他的智识技术,适成为其反噬之用。时间是进步的良友。一样的正史四裔传中的部族,名称未变,或者名称虽异而统系可寻,在后一代,总要比前一代进步些。所以在前代,中国人的移殖属于前两型的居多,到近世,就多属于后一种了,这是不可以不懔然的,而契丹就是一个适例。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机,据《五代史》说,亦是八部大人之一。当公元10世纪之初,幽州刘守光暴虐,中国人逃出塞的很多。契丹太祖都把他招致了去,好好的抚慰他们,因而跟他们学得了许多知识,经济上和政治组织上,都有进步了。就以计诱杀八部大人,不再受代。公元916年,并废遥辇氏而自立。这时候,漠南北绝无强部,他遂得纵横如意。东北灭渤海,服室韦,西南服党项、吐谷浑,直至河西回鹘。《辽史》中所列,他的属国,有四五十部之多。

梁太祖的私德,是有些缺点的,所以从前的史家,对他的批评,多不大好。然而私德只是私德,社会的情形复杂了,论人的标准,自亦随之而复杂,政治和道德、伦理,岂能并为一谈?就篡弑,也是历代英雄的公罪,岂能偏责一人?老实说:当大局阽危之际,只要能保护国家、抗御外族、拯救人民的,就是有功的政治家。当一个政治家要尽他为国为民的责任,而前代的皇室成为其障碍物时,岂能守小信而忘大义?在唐、五代之际,梁太祖确是能定乱和恤民的,而历来论者,多视为罪大恶极,甚有反偏袒后唐的,那就未免不知民族的大义了。惜乎天不假年,梁太祖篡位后仅6年而遇弑。末帝定乱自立,柔懦无能,而李克用死后,其子存勖袭位,颇有英锐之气。梁、晋战争,梁多不利。河北三镇及义武,复入于晋。923年,两军相持于郓州,今山东东平县。晋人乘梁重兵都在河外,以奇兵径袭大梁,末帝自杀,梁亡。存勖是时已改国号为唐,于是定都洛阳,是为后唐庄宗。中原之地,遂为沙陀所占据。后唐庄宗,本来是个野蛮人,灭梁之后,自然志得意满。于是纵情声色,宠爱伶人,听信宦官,政治大乱。925年,使宰相郭崇韬傅其子魏王继岌伐前蜀,把前蜀灭掉。而刘皇后听了宦官的话,疑心郭崇韬要不利于魏王,自己下命令给魏王,叫他把郭崇韬杀掉。于是人心惶骇,谣言四起。天雄军据邺都作乱。庄宗派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去征伐,李嗣源的军队也反了,胁迫李嗣源进了邺城。嗣源用计,得以脱身而出。旋又听了女婿石敬瑭的话,举兵造反。庄宗为伶人所弑。嗣源立,是为明宗。明宗年事较长,经验亦较多,所以较为安静。933年,明宗死,养子从厚立,是为闵帝。时石敬瑭镇河东,明宗养子从珂镇凤翔,闵帝要把他们调动,从珂举兵反。闵帝派出去的兵,都倒戈投降。闵帝出奔被杀。从珂立,是为废帝。又要调动石敬瑭,敬瑭又反。废帝鉴于闵帝的失败,是预备了一个不倒戈的张敬达,然后发动的,就把石敬瑭围困起来。敬瑭乃派人到契丹去求救,许割燕、云十六州之地。幽州、云州已见前。蓟州,今河北蓟县。瀛州,今河北河间县。莫州,今河北肃宁县。涿州,今河北涿县。檀州,今河北密云县。顺州,今河北顺义县。新州,今察哈尔涿鹿县。妫州,今察哈尔怀来县。儒州,今察哈尔延庆县。武州,今察哈尔宣化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马邑县。朔州,今山西朔县。蔚州,今察哈尔蔚县。他手下的刘知远劝他:只要赂以金帛,就可如愿,不可许割土地,以遗后患。敬瑭不听。此时契丹太祖已死,次子太宗在位,举兵南下,反把张敬达围困起来,废帝不能救。契丹太宗和石敬瑭南下,废帝自焚死。敬瑭定都于大梁,是为晋高祖,称臣割地于契丹。942年,晋高祖死,兄子重贵立,是为出帝。听了侍卫景延广的话,对契丹不复称臣,交涉亦改强硬态度。此时契丹已改国号为辽。辽兵南下,战事亦互有胜负。但石晋国力疲敝,而勾通外敌,觊觎大位之例已开,即不能禁人的不效尤。于是晋将杜重威降辽,辽人入大梁,执出帝而去。时在946年。辽太宗是个粗人,不懂得政治的。既入大梁,便派人到各地方搜括财帛。又多派他的亲信到各地方去做刺史,汉奸附之以虐民。辽人的行军,本来是不带粮饷的,大军中另有一支军队,随处剽掠以自给,谓之打草穀军,入中国后还是如此。于是反抗者四起。辽太宗无如之何,只得弃汴梁而去,未出中国境而死。太宗本太祖次子,因皇后述律氏的偏爱而立。其兄突欲,汉名倍。定渤海后封于其地,谓之东丹王。东丹王奔后唐,辽太宗入中国时,为晋人所杀,述律后第三子李胡,较太宗更为粗暴,辽人怕述律后要立他,就军中拥戴了东丹王的儿子,是为世宗。李胡兴兵拒战,败绩。世宗在位仅4年,太宗之子穆宗继立,沈缅于酒,政治大乱,北边的风云,遂暂告宁静。此时侵入中国的,幸而是辽太宗,倘使是辽太祖,怕就没有这么容易退出去了。

契丹虽然退出,中原的政权,却仍落沙陀人之手。刘知远入大梁称帝,是为后汉高祖。未几而死,子隐帝立。950年,为郭威所篡,是为后周太祖。中原的政权,始复归于汉人。后汉高祖之弟旻,自立于太原,称侄于辽,是为北汉,亦称东汉。后周太祖立4年而死,养子世宗立。北汉乘丧来伐,世宗大败之于高平。今山西高平县。先是吴杨行密之后,为其臣李昪所篡,改国号为唐,是为南唐。并有江西之地,疆域颇广。而后唐庄宗死后,西川节度使孟知祥攻并东川而自立,是为后蜀。李昪之子璟,乘闽、楚之衰,将其吞并,意颇自负;孟知祥之子昶,则是一个昏愚狂妄之人;都想交结契丹,以图中原,世宗要想恢复燕、云,就不得不先膺惩这两国。唐代藩镇之弊,总括起来,是“地擅于将,将擅于兵”八个字。一地方的兵甲、财赋,固为节度使所专,中央不能过问。节度使更代之际,也至少无全权过问,或竟全不能过问。然节度使对于其境内之事,亦未必能全权措置,至少是要顾到其将校的意见,或遵循其军中的习惯的。尤其当更代之际,无论是亲子弟,或是资格相当的人,也必须要得到军中的拥戴,否则就有被杀或被逐的危险。节度使如失众心,亦会为其下所杀。又有野心的人,煽动军队,饵以重赏,推翻节度使而代之的。此等军队,真乃所谓骄兵。凡兵骄,则对外必不能作战,而内部则被其把持,一事不可为,甚且纲纪全无,变乱时作。唐中叶以后的藩镇,所以坐视寇盗的纵横而不能出击;明知强邻的见逼,也只得束手坐待其吞并;一遇强敌,其军队即土崩瓦解;其最大的原因,实在于此。这是非加以彻底的整顿,不足以有为的。周世宗本就深知其弊,到高平之战,军队又有兵刃未接,而望风解甲的,乃益知其情势的危险。于是将禁军大加裁汰,又令诸州募兵,将精强的送至京师,其军队乃焕然改观,而其政治的清明,亦足以与之相配合,于是国势骤张。先伐败后蜀。又伐南唐,尽取江北之地。959年,遂举兵伐辽。恢复了瀛、莫、易三州,直逼幽州。此时正直契丹中衰之际,傥使周世宗不死,燕、云十六州,是很有恢复的希望的,以后的历史,就全然改观了。惜乎世宗在途中遇疾,只得还军,未几就死了。嗣子幼弱,明年,遂为宋太祖所篡。

宋太祖的才略,亦和周世宗不相上下,或者还要稳健些。他大约知道契丹是大敌,燕、云一时不易取,即使取到了,也非有很重的兵力不能守的,而这时候割据诸国,非弱即乱,取之颇易,所以要先平定了国内,然后厚集其力以对外。从梁亡后,其将高季兴据荆、归、峡三州自立,荆州,今湖北江陵县。归州,今湖北秭归县。峡州,今湖北西陵县。是为南平。而楚虽为唐所灭,朗州亦旋即独立。朗州,今湖南常德县。962年宋太祖因朗州和衡州相攻击,衡州,今湖南衡山县。遣人来求救,遣兵假道南平前往,把南平和朗州都破掉。衡州先已为朗州所破。965年,遣兵灭后蜀。971年,遣兵灭南汉。975年,遣兵灭南唐。是年,太祖崩,弟太宗立。976年,吴越纳土归降。明年,太宗遂大举灭北汉。于是中国复见统一。自907年朱梁篡唐至此,共计72年。若从880年僖宗奔蜀,唐朝的中央政权实际崩溃算起,则适得100年。

猜你喜欢
  卷一百二十·志第七十三·礼二十三等·脱脱
  序·佚名
  ●卷三十四·徐梦莘
  名山藏卷之二十六·何乔远
  福建通志列传选卷五·陈衍
  卷十九·苏辙
  一七七 寄谕各督抚查办违碍书籍卽行具奏·佚名
  卷六十五·鄂尔泰
  历代名贤确论卷三·佚名
  三六 管轮堂·周作人
  何胤传·李延寿
  朱大典传·张廷玉
  晋纪二十一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永和七年(辛亥、351)·司马光
  卷六十·徐天麟
  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司马迁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王参政都中(本斋集)·顾嗣立

    都中,字符俞,一字邦翰,福宁州人。父积翁,宋宝章阁学士。降元,授江西行省参政,宣谕日本,遇害海上。都中甫七岁,元世祖给驿券南还,赐平江田八十亩,宅一区。年十七,授平江路总管府治中。秩满,除浙东道宣慰副使,迁荆湖北道。武宗诏更钞

  • 藏春集卷五·刘秉忠

    元 刘秉忠 撰乐府木兰花慢到闲人闲处更何必问穷通但遣兴哦诗洗心观易散步携笻浮云不堪攀慕看长空澹澹没孤鸿今古渔樵话里江山水墨图中千年事业一朝空春梦晓闻钟得史笔标名云台画像多少成功归来富春山下笑狂奴何事傲

  • 第二十四回 索头魏分齐周北地称尊·黄士衡

    词曰:六代瓜分世界,五胡云扰中原。纵横三百有余年,几度交锋索战。马过生灵齑粉,血流河洛腥膻。耳闻犹自不堪言,有眼休教看见。却说非朝拓跋氏,本东胡别部鲜卑,汉时李陵之后,世为尊长,至诘汾,居匈奴故地。尝由于山泽,见辎车并自天

  • 卷二百二十八·杨士奇

    永乐十八年八月丁酉朔○日有食之○是日遣官释奠先师孔子△升陕西都指挥佥事费瑾为都指挥使○戊戌○祭 太社太稷 命皇太子行礼 命故掌锦衣卫事都指挥佥事刘忠子昊袭为本卫指挥使食禄不视事○庚子○夜木星犯天樽东北

  • 卷之六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太傅

  • 第三四○认充状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六日一二二○二--一七·佚名

    北门总理候选人王礼让之认充结状具认充状人王礼让,年伍拾岁,原籍晋江县,今当大老爷台前,认充得让充当本城北门总理遗缺,小心奉公,不敢玩误。合具认充是实。〔批〕附卷。道光贰拾肆年伍月十六日具认充状

  • 卷十六 郑语·左丘明

    史伯为桓公论兴衰〔原文〕桓公为司徒①,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②,问于史伯曰③:“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对曰:“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偪也。当成周者④,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

  • 卷一百二十四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司马迁

    集解荀悦曰:“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彊於世者,谓之游侠。”韩子曰:“儒以文乱法,【正义】:言文之蔽,小人以僿。谓细碎苛法乱政。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正义】:讥,非言也。儒敝乱法,侠盛犯禁,二道皆非,而学士多称於世者,故

  • 卷十五·蔡德晋

    钦定四库全书礼经本义卷十五无锡蔡德晋撰吉礼特牲馈食礼【此士祭祖祢之礼特牲一豕也士祭用三鼎乃以特牲名者牲为主也不曰祭而曰馈食者祭以粢盛为重也孝子养亲曰馈养昏礼妇馈特豚以明妇顺不曰祭而曰馈食事死如生之义也

  • 卷五十三·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五十三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谨按足利所藏五经正义者上杉安房守藤原宪实所捐也今阅周易尚书礼记文字甚佳宋板无疑其毛诗左传刻劣三书二部共题曰附释音毛诗春秋编入陆德明经典释文盖与正德

  • 原序·聂崇义

    三礼图集注原序昔者秦始皇之重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帝之恶方严而人间尚通变上之化下下必从焉是以双劔崇节飞白成俗挟琴饰容赴曲増抃自然之道也周世宗暨今皇帝恢尧舜之典则总夏商之礼文思隆大猷崇正旧物仪形作范旁诏四

  • 卷第二十七·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乞者连肤顶髻,如宝髻王菩萨、胜妙身菩萨,及余无量诸菩萨等。菩萨是时见乞者来,心生欢喜而语之言:‘汝今若须连肤顶髻,可就我取。我此顶髻,阎浮提中最为第一。’作是语时,心无动乱,不

  • 第四十七卷·佚名

    观天品之二十六(夜摩天之十二)尔时第三夜摩天王牟修楼陀。示其天众。佛塔经文。令彼天众心纯熟已。复示生死衰恼之处。无量百千诸过充满。恩爱别离。近不爱者。所谓老死忧悲啼哭众过。皆满具足。失坏生死。乃是具足一

  • 卷第二·呆翁行悦

    列祖提纲录卷第二 武林十八涧理安禅寺住持娄东行悦集 降香到提纲 圆悟勤禅师。秦鲁国大长公主。降香请升座。天高无极。无极有尊。地厚无垠。无垠有主。镜万象方寸。怀六合胸中。发大机显大用。是故乃祖乃佛。或拈华

  • 慈明四家录(并序)·楚圆

    慈明圆禅师(嗣昭禅师)  杨岐会禅师(嗣圆禅师)  白云端禅师(嗣会禅师)  五祖演禅师(嗣端禅师)左朝奉郎新通判泰州军州主管学事章倧撰临济宗风。特盛於天下。盖其儿孙。皆鹰扬虎视。唯慈明负卓绝逸群之韵。气吞佛

  • 究竟大悲经卷第三·佚名

    □□□大千  顿纳扭山海顿逊丘墟乎  腹重得自在勇猛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从心性本际海藏。涌动沸乱出生无量诸佛无量菩萨。无量贤圣无量仙贤隐士。无量经藏无量经教。无量能法音无量智慧无量神通。无量转变无量

  • 普贤曼拏罗经·佚名

    一卷,赵宋施护译。佛在鹫峰说金刚萨埵之秘密相应法,有种种之观想。

  •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佚名

    一卷,东晋难提译。佛在庵罗树园,月盖长者请佛救疗毗舍离国之恶病。佛为说西方一佛二菩萨之名。即得见佛菩萨。观音菩萨为说神咒。智者大师有请观音经疏,并立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