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六 郑语

史伯为桓公论兴衰

〔原文〕桓公为司徒①,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②,问于史伯曰③:“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对曰:“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偪也。当成周者④,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⑤;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⑥;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⑦;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⑧;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非亲则顽,不可入也。其济、洛、河、颍之间乎⑨!是其子男之国,虢、郐为大⑩,虢叔恃势(11),郐仲恃险(12),是皆有骄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贪冒。君若以周难之故,寄拏与贿焉,不敢不许。周乱而弊,是骄而贪,必将背君,君若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无不克矣。若克二邑,邬、弊、补、舟、依、■、历、华(13),君之土也。若前华后河,右洛左济,主芣、騩而食溱。洧(14),修典刑以守之,是可以少固。”公曰:“南方不可乎?”对曰:“夫荆子熊严生子四人(15):伯霜、仲雪、叔熊、季(16)。叔熊逃难于濮而蛮(17),季是立,薳氏将起之(18),祸又不克。是天启之心也,又甚聪明和协,盖其先王。臣闻之,天之所启,十世不替。夫其子孙必光启土,不可偪也。且重,黎之后也(19),夫黎为高辛氏火正(20),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21),其功大矣。“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22)。虞幕能听协风(23),以成乐物生者也。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24),以保于百姓者也。周弃能播殖百谷蔬(25),以衣食民人者也。其后皆为王公侯伯。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佐制物于前代者,昆吾为夏伯矣(26),大彭、豕韦为商伯矣(27)。当周未有。已姓昆吾、苏、顾、温、董(28),董姓鬷夷、豢龙(29),则夏灭之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30),则商灭之矣。秃姓舟人(31),则周灭之矣。妘姓邬、郐、路、偪阳(32),曹姓邹、莒,皆为采卫(33),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而又无令闻,必不兴矣。斟姓无后。融之兴者(34),其在芈姓乎?芈姓■越不足命也(35)。蛮芈蛮矣(36),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姜、嬴、荆芈(37),实与诸姬代相于也。姜,伯夷之后也(38),嬴,伯翳之后也(39)。伯夷能礼于神以佐尧者也,伯翳能议百物以佐舜者也。其后皆不失祀而未有兴者,周衰其将至矣。”公曰:“谢西之九州(40),何如?”对曰:“其民沓贪而忍,不可因也。唯谢、郏之间(41),其冢君侈骄,其民怠沓其君,而未必周德;若更君而周训之,是易取也,且可长用也。”公曰:“周其弊乎?”对曰:“殆于必弊者也。《泰誓》曰(42):‘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今王弃高明昭显(43),而好谗慝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44),正七体以役心(45),平八索以成人(46),建九纪以立纯德(47),合十数以训百体(48)。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姟极。故王者居九畡之田(49),收经入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王将弃是类也而与同,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夫虢石父谗谄巧从之人也(50),而立以为卿士,与同也;弃聘后而立内妾(51),好穷固也;侏儒戚施,实御在侧,近顽童也;周法不昭,而妇言是行,用谗慝也;不建立卿士,而妖试幸措,行暗昧也。是物也,不可以久。且宣王之时有童谣(52),曰:‘檿弧箕服(53),实亡周国。’于是宣王闻之,有夫妇鬻是器者,王使执而戮之。府之小妾生女而非王子也,惧而弃之。此人也,收以奔褒(54)。天之命此久矣,其又何可为乎?《训语》有之曰(55):‘夏之衰也,褒人之神化为二龙,以同于王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也。’夏后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56),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吉。乃布币焉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藏之,传郊之。’及殷、周,莫之发也。及厉王之末(57),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也。王使妇人不帏而譟之,化为玄鼋(58),以入于王府。府之童妾未既齓而遭之,既笄而孕(59),当宣王时而生。不夫而育,故惧而弃之。为弧服者方戮在路,夫妇哀其夜号也,而取之以逸,逃于褒。褒人褒姁有狱(60),而以为入于王,王遂置之,而嬖是女也,使至于为后而生伯服(61)。天之生此久矣,其为毒也大矣,将使候淫德而加之焉。毒之酋腊者,其杀也滋速。申、缯、西戎方强(62),王室方骚,将以纵欲,不亦难乎?王欲杀太子以成伯服,必求之申,申人弗畀,必伐之。若伐申,而缯与西戎会以伐周,周不守矣!缯与西戎方将德申,申、吕方强,其隩爱太子亦必可知也,王师若在,其救之亦必然矣。王心怒矣,虢公从矣,凡周存亡,不三稔矣!君若欲避其难,其速规所矣,时至而求用,恐无及也!”公曰:“若周衰,诸姬其孰兴?”对曰:“臣闻之,武实昭文之功(63),文之祚尽,武其嗣乎!武王之子,应、韩不在(64),其在晋乎!距险而邻于小,若加之以德,可以大启。”公曰:“姜、嬴其孰兴?”对曰:“夫国大而有德者近兴,秦仲、齐侯(65),姜、嬴之隽也,且大,其将兴乎?”公说,乃东寄帑与贿,虢、郐受之,十邑皆有寄地(66)。

〔注释〕①桓公:郑桓公,名友,周宣王的弟弟,初封于郑,周幽王时在周室任司徒。前806至前771年在位。②东土:指陕西以东地区。③史伯:即伯阳,周的太史。④成周:西周的东都洛邑,在今河南洛阳附近。⑤申:姜姓古国,相传为伯夷的后代,周宣王时东迁至谢,建立申国,在今河南南阳。吕:姜姓古国。相传为四岳的后代所建,在今河南南阳西。应:姬姓古国。始封之君为周武王的儿子,一说是武王的弟弟,在今河南鲁山东。邓:曼姓古国,在今湖北襄樊北邓城镇,一说疆域到达今河南邓县,陈:妫姓古国。始封之君胡公,相传是舜的后代,周武王灭商后所封。建都宛丘,在今河南淮阳一带。蔡:姬姓古国。始封之君为周武王的弟弟叔度。建都上蔡,在今河南上蔡西南。随:姬姓古国,在今湖北随县。唐:姬姓古国,在今湖北随县西北唐县镇。⑥狄:北狄,北方的狄族。鲜虞:姬姓古国,白狄的一支,在今河北境内。潞:隗姓古国,赤狄的一支,在今山西潞城东北。洛、泉、徐、蒲:都是隗姓古国,赤狄的分支。⑦虞:姬姓古国,始封之君是虞仲的后代,在今山西平陆北。虢:姬姓古国,分为东虢、西虢、北虢。此指西虢,在今陕西宝鸡东。隗:姬姓古国,在今湖北秭归东。霍:姬姓古国,始封之君为周武王的弟弟叔处,在今山西霍县西南。杨:姬姓古国,在今山西洪洞东南。魏:姬姓古国,在今山西芮城北。芮:姬姓古国,在今陕西大荔朝邑城南。⑧滕:姬姓古国。始封之君为周文王的儿子错叔绣,在今山东滕县西南。薛:任姓古国。相传是夏代车正奚仲的后代所建,居于薛,在今山东滕县南。邹:曹姓古国。相传为颛顼后代挟所建立,在今山东费、邹一带。莒:己姓古国。始封之君为兹舆期,春秋初迁都于莒,在今山东莒县一带。⑨济:济水。洛:洛水,即今河南洛河。河:黄河,颍:颍水,即今河南、安徽的颍河。⑩郐:妘姓古国,相传为祝融的后代所建,在今河南密县东南。(11)虢叔:指虢国的国君。(12)郐仲:指郐国的国君。(13)邬、弊、补、舟、依、■,历、华:邻近虢、郐的八个城邑。(14)芣、騩:芣山和騩山。溱:溱水,在今河南密县东南流与洧水相合。洧:洧水,即今河南双洎河。(15)熊严:楚国国君,前837—前828年在位。(16)伯霜:即熊霜,熊严的大儿子,楚国国君,前827—前822年在位。仲雪:即熊雪,熊严的次子。叔熊:即熊堪,熊严的第三子。熊霜死后,三弟争立,熊雪死,熊堪逃难至濮。季:即熊,也作徇,熊严的小儿子。楚国国君,前821—前800年在位。(17)濮:古代少数民族,分布于江汉之南。(18)薳氏:楚国大夫。(19)重、黎:相传是颛顼的两位大臣。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黎任火正之官,掌管民事。两人被认为是楚的祖先。(20)高辛氏:即帝喾,号高辛氏,是尧的父亲。火正:火官。(21)祝融:帝喾时火官黎的别称,因他为火官,能光融天下,故称祝融。(22)虞:指虞舜,姚姓,号有虞氏。(23)虞幕:虞舜的祖先。(24)商契:传说中商的始祖,帝喾的儿子。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25)周弃:即后稷,周的始祖。曾在尧舜时代做农官,教民耕种农作物。(26)昆吾:祝融的孙子,己姓,名樊,封在昆吾。(27)大彭:祝融的孙子,彭姓,封在大彭。豕韦:祝融的孙子,彭姓,别封在豕韦。(28)昆吾、苏、顾、温、董:都是己姓的古国。(29)鬷夷、豢龙:都是董姓的古国。(30)彭祖、豕韦、诸稽:都是彭姓的古国。(31)舟人:秃姓的古国。(32)邬、郐、路、妘阳:都是妘姓的古国。(33)采卫:采指采服,离王都二千五百里的地区。卫指卫服,离王都三千里的边远地区。(34)融:祝融。(35)■越:芈姓的古国。(36)蛮芈:指楚国叔熊逃难至濮而从蛮俗。(37)姜:齐国的姓,嬴:秦国的姓。芈:楚国的姓。(38)伯夷:炎帝的后代,尧时任秩宗,掌宗庙祭祀。(39)伯翳:即伯益,相传善于畜牧和狩猎,被舜任为虞官,是嬴姓各族的祖先。(40)谢:周宣王舅舅申伯的封国,在今河南唐河南。州:二千五百家。(41)郏:古邑名,在今河南郏县。(42)《泰誓》:指《尚书•周书•泰誓》。(43)王:指周幽王。(44)六律:指十二律中阳声之律,即黄钟、大簇、姑洗、蕤宾、夷则六种音律。(45)七体:指人的耳、目、口、鼻七窍。(46)八索:指人的首、腹、足、股、目、口、耳、手八个部分。古人以人体八个部分应八卦。(47)九纪:指人的内脏,即心、肺、肝、脾、肾、胃、肠、胆、膀胱。(48)十数:指王、公、大夫、士、皂、隶、僚、仆、台十等人。(49)九畡:中央加上八极为九畡,指九州辽阔的土地。(50)虢石父:虢国的国君,名石父。(51)后:指申后,周幽王的王后。内妾:指褒姒。(52)宣王:周宣王。(53)檿弧:山桑木做的弓。箕服:箕草编的箭囊。(54)褒:姒姓古国,在今陕西勉县东南。(55)《训语》:指《周书•训语》。(56)夏后:夏君,指夏桀。(57)厉王:周厉王。(58)鼋:俗称癞头鼋。(59)笄:古时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盘发插簪,表示成年。(60)褒姁:褒国国君。(61)伯服:周幽王与褒姒所生的儿子。(62)缯:姒姓古国,在今河南方城一带。西戎:古代西北戎族的总称。(63)武:周武王。文:周文王。(64)应:应侯。韩:韩侯。都是周武王的后代。(65)秦仲:秦国国君,嬴姓,周宣王时任大夫。前844至前822年在位。齐侯:指齐庄公,名购,前794至前731年在位。(66)十邑:指虢、郐、邬、蔽、补、舟、依、■、历、华。

〔译文〕郑桓公任周幽王的司徒,很得西周民众和周土以东百姓的心,他问史伯说:“周王室多灾多难,我担心落在我身上,到哪里才可以逃避一死呢?”史伯回答说:“周王室将要衰败,戎、狄肯定会昌盛起来,不能靠近它们。在周都洛邑,南面有楚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九国;北面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九国;西面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八国;东面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八国;这些国家若不是周王的同姓支族、母弟甥舅之类的亲戚,就是蛮、夷、戎、狄之类的少数民族。不是亲属就是凶顽之民,不能到那里去。该去的应是在济水、洛水、黄河、颍水之间那一带吧!这一地带都是封为子、男爵位的国家,其中虢国和郐国最大,虢叔凭仗着地势,郐仲依恃着险要,他们都有骄傲奢侈疏忽怠慢的思想,又加上很贪婪。您如果因为周王室遭难的缘故,想把妻子、财物寄放到那里,他们不敢不答应。周王室混乱而衰败,这些人骄侈贪婪,必然会背叛您,您如果率领洛邑的民众,奉天子之命去讨伐他们的罪恶,没有不成功的。如果攻克了两国,那么邬、弊、补、舟、依、■、历、华八邑,就都是您的国土了,如果前面有华邑,后面有黄河,右面有洛水,左面有济水,主祭芣山和騩山,饮溱、淆两河的水,遵循旧法来守卫这片土地,那就可以稍稍稳固了。”桓公说:“那南方不可以吗?”史伯回答说:“楚王熊严生了伯霜、仲雪、叔熊、季四个儿子。叔熊逃难到了濮地随从了蛮俗,季被立为国君,氏打算重新立叔熊为君,又遭祸难没有成功。这是上天开导季的心啊,他又聪明,能团结和好臣民的心,功德超过了他的先王。我听说,上天所开导的,十代也不能废。他的子孙必然大大开拓疆土,不可以靠近。而且他们是重、黎的后代,黎是高辛氏的火官,因为他纯洁博大,有如日月的光明、大地的美德,光辉普照四海,所以命名为‘祝融’,他的功劳算是大了。“凡是帮助天地完成大功的人,他的子孙后代没有不显耀的,虞、夏、商、周都是这样。虞幕能倾听和风,育成万物很好地生长。夏禹能治理水土,使万物生长各得其所。商契能协和五教,教养安抚百姓。周弃能播种百谷、蔬菜,供给百姓衣食。他们的后代都成为王公侯伯。祝融也能显扬天地的光明,培育滋润嘉美的五谷材木,他的后代八姓在周朝没有做诸侯之长的。在前代辅助治理国事的,昆吾是夏朝的诸侯之长,大彭、豕韦是商朝的诸侯之长。在周朝还没有。己姓的昆吾、苏、顾、温、董,董姓的鬷夷、豢龙,在夏代就灭亡了。彭姓的彭祖、豕韦、诸稽,在商代就灭亡了。秃姓的舟人,在周代就灭亡了。妘姓的邬、郐、路、偪阳,曹姓的邹、莒,都属采服、卫服的边远地区,有的在王室附近,有的在夷、狄境内,统计不清楚。而他们又没有美名显扬,肯定不能兴起了。斟姓没有后嗣。祝融的后代能够兴起的,恐怕是在芈姓吧?芈姓的■越不足以受命。处在蛮地的芈姓已经蛮化了,只有楚国确实有明德,如果周朝衰亡,楚国必然会兴盛起来。姜姓、嬴姓和楚国的芈姓,他们实与姬姓交相更替干犯。姜姓是伯夷的后代,嬴姓是伯益的后代。伯夷能礼敬神灵来辅佐尧,伯益能使百物各得其宜来辅佐舜。他们的后代都没有失掉祭祀,却没有兴盛的,周朝的衰亡将要来临了。”桓公说:“谢国西面的九州,怎么样?”史伯回答说:“那里的百姓贪婪残忍,不能接近他们。只有谢国和郏地之间的国家,那里的国君奢侈骄横,百姓怠慢他们的君王,还不具有忠信的德行;如果更换国君而用忠信来教导他们,那是容易获取的,而且可以长久住下去。”桓公说:“周朝将会衰败吗?”史伯回答说:“差不多一定要衰败了。《尚书•泰誓》上说:‘老百姓所向往的,上天必定会遵从。’现在周幽王抛弃光明正大有德行的人,喜欢挑拨是非、奸邪阴险的人,讨厌贤明正直的人,亲近愚顽鄙陋的人。排斥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正确主张,采纳与自己相同的错误说法。其实和谐才能生成万物,同一就不能发展。把不同的东西加以协调平衡叫做和谐,所以能丰富发展而使万物归于统一;如果把相同的东西相加,用尽了之后就完了。所以先王把土和金、木、水火相配合,而生成万物。因此调配五种滋味以适合人的口味,强健四肢来保卫身体,调和六种音律使它动听悦耳,端正七窍来为心服务,协调身体的八个部分使人完整,设置九脏以树立纯正的德行,合成十种等级来训导百官。于是产生了千种品位,具备了上万方法,计算成亿的事物,经营万亿的财物,取得万兆的收入,采取无数的行动。所以君王拥有九州辽阔的土地,取得收入来供养万民,用忠信来教化和使用他们,使他们协和安乐如一家人。这样的话,就是和谐的顶点了。于是先王从异姓的家族中聘娶王后,向四方各地求取财货,选择敢于直谏的人来做官吏,处理众多的事情,努力做到和谐而不是同一。只是一种声音就没有听头,只是一种颜色就没有文采,只是一种味道就不成其为美味,只是一种事物就无法进行衡量比较。周幽王却要抛弃这种和谐的法则,而专门喜欢同一。上天夺取了他的聪明,要想不衰败,可能吗?“虢石父是个挑拨离间、巴结奉承、巧于媚从的人,幽王却立他为卿士,这是专门喜欢同一;抛弃了聘娶的王后而立内妾褒姒,是喜欢鄙陋无识的人;把侏儒、驼背置于身边取乐,这是亲近愚顽昏暗的人;使周朝的法制不明,却听女人的话行事,这是任用挑拨是非、奸邪的人;不任用卿士,却宠信任用佞幸的人,是行为暗昧。这些做法,都是不能够长久的。而且周宣王时有一首童谣说:‘山桑木弓,箕草箭袋,要灭亡周朝。’那时宣王听了后,有一对夫妇在卖这种器物,宣王便派人要把他们抓来杀掉。王府里有小妾生了个女孩而不是周王的孩子,她因为害怕而抛弃了女婴。那对夫妇捡到了女婴,逃亡到了褒国。上天使这件事出现已经很久了,又怎么能够改变它呢?《周书•训语》上说:‘夏朝衰亡的时候,褒国的神变成两条龙,聚居于王庭,说道:“我们是褒国的二位君王。”夏王占卜问是杀掉,还是放走或是留下它们,都不吉利。占卜请把龙的唾液贮藏起来,结果吉利。于是就陈列玉帛,用简策书写告诉龙,龙跑了而唾液还在,就把它用柜子贮藏起来,在郊外祭祀它。’到了商代、周代,都没有打开过。到周厉王末年,打开来看,唾液流到了庭前,清除不掉。周王叫妇人不穿下衣欢叫呼喊,唾液变成了一只黑鼋,进入了王府。王府里有一个童妾还未换牙,遇上了它,等她十五岁的时候就怀了孕,在宣王时生下了婴儿。没有丈夫却生了孩子,所以害怕而抛弃了婴儿。卖弓和箭袋的一对夫妇正在路上受到迫杀,夫妇可怜那女婴夜里啼哭,就捡了她躲藏起来,逃亡到了褒国。褒国国君褒的犯了罪,就把褒姒献给了周王,周王便赦免了褒姁,而十分宠爱褒姒,立她为王后生了伯服。上天降生这个祸害已经很久了,它的毒害够大了,将要趁周王失德而留下这个女人。毒性厉害的醇酒,它害人也越快。申国、缯国和西戎正强盛,周王室正扰乱不安,幽王还要放纵私欲,要不衰败不是很难吗?幽王想要杀掉太子宜臼,改立伯服,肯定要求申国交出太子,申国不交,幽王一定会去讨伐申国。如果讨伐申国,缯国与西戎就会联合起来攻打周幽王,周王朝就保不往了。缯国与西戎正要报答申国,申国、吕国正强盛,它们深爱太子也是可以预料的。幽王的军队如果攻打申国,它们去救授申国也是必然的。幽王心中愤怒了,虢公顺从了,周朝的存亡,不出三年了。您如果想逃避这场灾难,要赶快考虑好逃亡的地方,到灾难来了才想办法,恐怕就来不及了!”桓公说:“如果周朝衰败的话,各个姬姓的诸侯中哪个会兴盛?”史伯回答说:“我听说,周武王确实发扬了周文王的功德,文王的福祚完了,应该是武王继承吧!武王的儿子,应侯和韩侯已经不在了,恐怕是晋国吧!晋国距守的地势险要,和它接邻都是小国,如果加上修行德政,可以大大开拓疆土。”桓公说:“姜姓和嬴姓诸侯中哪个会兴盛?”史伯回答说:“国土广大而且有德的国家差不多都能兴盛,秦仲和齐侯,是姜姓、嬴姓中的俊杰,又是大国,恐怕他们该兴盛吧?”桓公听了很高兴,于是就向东寄放妻儿和财货,虢国、郐国接受了,十邑都有桓公寄放东西的地方。

平王之末秦晋齐楚代兴

〔原文〕幽王八年而桓公为司徒①,九年而王室始骚,十一年而毙。及平王之末②,而秦、晋、齐、楚代兴,秦景、襄于是乎取周土③,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齐庄、僖于是乎小伯④,楚蚠冒于是乎始启濮⑤。

〔注释〕①幽王八年:周幽王八年,前774年。桓公:郑桓公。②平王:周平王。③景:当作“庄”,秦庄公,名其,前821至前778年在位。襄:秦襄公,名失传,前777至前766年在位。④庄:齐庄公。僖:齐僖公,名禄父,前730至前698年在位。⑤蚠冒:楚国国君,名熊眴,前757至前741年在位。

〔译文〕周幽王八年,郑桓公任司徒,九年周王室开始扰乱不安,十一年周幽王和郑桓公都死了。到了平王末年,秦国、晋国、齐国、楚国更相兴盛,秦庄公、秦襄公在这时获取了周王室的土地,晋文侯在这时安定了周天子,齐庄公、齐僖公在这时成为诸侯中小的霸主,楚王蚠冒在这时开辟了南蛮的濮地。

猜你喜欢
  志第十四 历三·刘昫
  卷三百三十一·列传第九十·脱脱
  卷一百八十四·杨士奇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九·佚名
  卷之十 天命十一年正月至八月·佚名
  历代名贤确论卷二十六·佚名
  卷五十四·司马迁
  萧得里底传·脱脱
  许古传·脱脱
  李桢传·宋濂
  海瑞传·张廷玉
  谭襄敏奏议巻七·谭纶
  卷六·佚名
  食货二○·徐松
  四十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三十二·彭定求

        卷432_1 【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白居易   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一作芸香吏,三见牡丹开。   岂独花堪惜,方知老暗催。何况寻花伴,东都去未回。   讵知红芳侧,春尽思悠哉。   卷432_2 【伤杨弘贞】白

  • 第七折 岳侯誓旅·冯梦龙

    【中吕引粉蝶儿】[生戎装、小生岳云、末张宪、外王贵同上][生]血溅征袍,染破五湖烟景。莽身躯径入丹青,矢心坚,立志猛,半天独挣。统雄兵,复回两朝明圣。[岳诗]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不向登坛万户侯。我

  • 卷十一·吕本中

    钦定四库全书 东莱诗集卷十一    宋 吕本中 撰食笋 穷乡未寂寥五月当笋茁近山新得雨此物晚亦发初看数寸出意有千尺抜长条不成鞭乃以美见伐锦綳罢骈头玉指已不韈坐令藜藿口如受滫瀡滑连年江海病未免鱼蟹罚甘津

  • 卷五·王十朋

    钦定四库全书 东坡诗集注卷五 宋 王十朋 撰 咏史 咏史和刘道原【十朋道原刘居士涣子也涣筠州人天圣中进士第居官有直气不屑辄去上居星渚】 仲尼忧世接舆狂臧谷虽殊竟两亡【演庄子骈拇篇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

  • 第六十八回 战皖北诸将立功 退丹阳大营又溃·蔡东藩

      却说胡巡抚林翼,移驻英山,即命多隆阿总统诸军,用鲍超为前锋,蒋凝学为后援,浩浩荡荡,杀奔太湖。四眼狗陈玉成,闻清军大集,急纠合捻匪首领龚瞎子、张洛型等,由庐州上攻,有众十多万。捻匪是什么人物?相传捻字是捏聚的意义,无赖

  • ●卷十一·陈康祺

    ◎国初乡会试同考官无定额国初乡会试房考无定额。顺治十六年己亥会试,庶吉士为同考者九人,皆戊戌进士也。十八年辛丑会试,庶吉士为同考者十六人,内戊戌进士五人,己亥进士十一人。雍正二年癸卯顺天乡试,庶吉士为同考者八人。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二十二·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张文定公方平墓志铭苏轼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揽天下豪杰不可胜数既自以为股肱心膂敬用其言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逺者又留以为三世子孙百年之用至于今頼之孔子曰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天下未尝一日无士而仁宗之

  • 卷四·乾隆

    大清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圣训卷四圣学雍正三年乙巳七月丁巳上谕礼部自古修己治人之道载在经书帝王御宇膺圗咸资典学我圣祖仁皇帝天亶聪明而好古敏求六十余年孜孜不倦朕幼承庭训时习简

  • 卷五教务一·冯煦

    教案自许华人传习西教,于是乎始有教案。皖之先有杨光先者,歙之新安卫人,著《不得已》一书,专辟西教。其时景风未炽,光先以钦天监正推闰失实,为西士汤若望辈中伤以死。事因推步,其实杨、汤之恨以天主教也。谈教衅者,或溯光先可

  •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吕思勉

    明朝是整个中国,被胡人陷没之后,把他恢复过来的。论理,对于北方的边防,应较历代格外注重。然而终明之世,只有太祖一朝,规模稍远。成祖时,虽兵出屡胜,而弃地实已甚多。从此以后,就更其不能振作了。明代的北方,是鞑靼、瓦剌,迭起称

  • 卷二四·邱濬

    ▲经制之义(下) 汉贾山作《至言》曰:“昔者周盖千八百国,以九州之民养千八百国之君,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什一而藉,君有余财、民有余力而颂声作。秦始皇以千八百国之民自养,力罢(读曰疲)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

  • 第九章 7·辜鸿铭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辜讲孔子有一次对别人说:“你以为我的领悟力很高吗?我根本没有什么极高的领悟能力,当一个普通人问我对某件事的看法时,我自己甚至都不知道这个东西

  • 卷二十六·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二十六文公十有五年春季孙行父如晋【左传】十五年春季文子如晋为单伯与子叔姬故也【因晋请齐】商人弑逆执君夫人及鲁使鲁不能以义讨而反因晋以求齐行父使晋不知请讨晋为盟主亦不能讨皆罪也

  • 卷二十三·朱熹

    <子部,儒家类,御纂朱子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二十三孟子四尽心上尽其心者章尽其心者知其性也者字不可不子细看人能尽其心者只为知其性知性却在先李问尽其心者知其性也曰此句文势与得其民者得其心也相似人徃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七·圆晖

      从此大文第二。明四缘。于中分二。一明四缘。二别解等无间。初就明四缘中。文复分三。一明四缘体。二明缘中作用。三明法从缘生。且第一明缘体者。论云。广说因已。缘复云何。颂曰。  说有四种缘  因缘五因性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三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三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使犍度一行品下◎退有三种。一得退。二不得退。三不现前行退。得退者。得诸善功德而退。不得退者。一切众生。若勤方便。皆应得

  • 曲律·王骥德

    曲论。明王骥德撰。四卷。骥德有《古杂剧》已著录。是书论作曲各法,从宫调音韵乃至于科诨部色,门类详备。见解多精湛独到,是一部有关南北曲作曲、戏剧创作以至散曲创作的重要论著。有天启四年原刻本,清康熙二十八年(1

  • 古农佛学答问·范古农

    作者范古农。本书是近代范古农居士佛学答问汇集,可以帮人们解决不少佛学问题。佛家有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话很多人都熟悉,但是你知道它的真正意思吗?是告诫我们不要好色吗?如果你是这样认为,那你就错了。其实很多佛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