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二

列祖提纲录卷第二

武林十八涧理安禅寺住持娄东行悦集

降香到提纲

圆悟勤禅师。秦鲁国大长公主。降香请升座。天高无极。无极有尊。地厚无垠。无垠有主。镜万象方寸。怀六合胸中。发大机显大用。是故乃祖乃佛。或拈华。或面壁。或行棒。或行喝。或词辨纵横。或寂寥无说。周旋往返。只明此个无为宗旨。所以人人分上。各各壁立万仞。无一丝毫移易亏欠。岂不见道。譬如帝力不弃一民。不谓不知。而不容不谓。知之而含育。到个里。启无为之化。行不言之教。各各顶天履地。饮泉水贵地脉。正当恁么时。还委悉么。一穗宝香天上降。金轮皇亿万斯年。

金山仲禅师。皇后遣中使降香。为皇帝祝延圣寿。上堂。法本无说。随事应机。心本绝形。遇缘即现。古今如是。凡圣同途。盖众生迷妄。不知遂成流转故。能仁顿忘情见。了达根源。不从外求。亦非内得。所以佛佛授手。祖祖相传。道贯一乘。宗分五派。临济则宾主互换。韶阳乃顾鉴全超。沩仰则父子相投。曹洞乃君臣庆会。清凉法眼。直指惟心。建立门风。各张铺席。包含万象。该括大千。冥冥不混於色声。荡荡岂妨於语嘿。把定则十方坐断。虎踞龙蟠。放行则千圣出兴。风行草偃。助尧仁政化。祝睿算延鸿。降伏众魔。普利群有。然虽恁么。犹涉程途。且道。正令当行。如何理论。良久云。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

密庵杰禅师。降御香到上堂。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风以时雨以时。国泰时平。民康物阜。万姓四民。合其一心。熙熙焉。陶陶焉。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是故。林下禅人。居於四民之外。二六时中。据德山棒。担睦州板。驱耕夫牛。夺饥人食。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将丈六金身。作一茎草。卷舒自在。纵夺临时。堪报不报之恩。共助无为之化。复举肃宗皇帝问忠国师。如何是十身调御。国师道。檀越踏毗卢顶上行。前日开堂次。僧问如何是十身调御。山僧对他道。垂手过膝。诸人且道。山僧与么答。他与国师。是一是二。若道是一。语言参差。若道是二。佛法岂有两般。毕竟如何。大海若知足。百川应倒流。

佛日岳禅师。哲宗皇帝遣中使降香。师登座。问答罢。乃曰。此个法门。不在筌蹄。岂干问答。直饶尽十方剎土。抹为微尘。一一微尘。尽为衲僧。各如满慈鹙子。穷天玄辩。竭世枢机。到者里一点用不着。何以故。生佛圆融。自他平等。人人鼻孔辽天。各各壁立千仞。盖不知真随妄转。法逐缘迁。自昧灵光。枉投异趣。所以破有。法王运无缘慈。驾三乘舟楫。渡五性波澜。翻恋澄潭月影。静夜钟声。故使怀州牛吃禾。庐陵米价长。又不免劳初祖达磨。逗器支那。教外菱花。不磨砖镜。衣中骊颔。不数他珍。未挂古帆。见成公案。由是悟取无悟底面目。迷是不迷底乡关。三际无私。十方洞畅。自家田地。枯木生枝。古庙香炉。寒灰再焰。莫不一切语言文字。资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然者。无影树下合同船。渔翁鼓舞。中有黄金充一国。野老讴歌。共乐升平。同跻寿域。自是天长地久。海晏河清。且道。共乐升平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罗浮打鼓韶州舞。久立珍重。

佛陀逊禅师。哲宗皇帝。遣中使降香。师升座。问答罢。乃曰。传持此事。岂以摇唇鼓舌驰骋言锋而可议。然於方便门中。事无一向。是故。文殊以无住为本。曹溪以无念为宗。无念之宗。为万法之宗。无住之本。为万法之本。众生弃本逐末。背觉合尘。一失其源。迷而不复。故祖师西来。不立文字。特唱宗乘。只教诸人。明见自性。与佛同寿。歇则菩提不从人得。佛言。我於然灯佛所。无一法可得。然灯佛方与我受记。若有一法可得。然灯佛即不与我受记。如是举唱。犹是化门。且不落化门一句。作么生道。冬无寒腊下看。复曰。诸仁者。道非隐显。遇缘即宗。法无去来。因时而会。若缘时而未会。虽佛祖亦何为。且恢张祖席。创立丛林。岂一僧之所能。必假国王大檀越。为之护助。佛日乃可光扬。自昔京城。未闻是道。先帝始建法幢。延四海之高流。为一时之大事。故今日佛道如此之盛。皇帝陛下。少践丕图。早闻妙法。不忘佛记。克绍前芳。遂令山野之人。获预朝廷之命。即将此开堂善利。上祝圣寿无疆。伏愿。舜日与佛日齐明。尧风与祖风并扇。万邦无事。时当熙盛之年。四海晏清。人乐升平之化。久立珍重。

佛印清禅师。哲宗皇帝遣中使降香。师登座。问答罢。乃拈拂子。召大众曰。还见么。手中拂子。层层为诸人放百种宝光。复击禅床曰。还闻么。座下猊台。句句为诸人演一乘了义。诸人若向者里悟得。则旷大劫来我人业识。当体烟灭灰飞。现前身世。根境尘劳。彻底氷融雪泮。便见灵山正法眼藏。昭昭溢目全彰。少室涅盘妙心。晃晃通身独露。譬如演若悟鉴中面目。元来只是己头。亦如力士护额上圆珠。到了不从他得。如斯则无量神通三昧。尘尘本尔圆成。恒沙诸佛法门。念念一时具足。诸仁者。有能恁么构去。便谓立证无生。不待僧祗。而成正觉。如今要见无生么。良久云。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

中峰本禅师。延佑六年九月初六日。驸马太尉沈王王璋奏。奉圣旨御香入山。谒师於幻住庵。翼日请师就师子。正宗禅寺升座。大道无为。大功不宰。大善无迹。大位不居。一切处海印发光。千万古金枝挺秀。访圆通大士於潮音洞里。买石得云饶。修如意轮期於明庆寺中。移花兼蝶至。香风奏四天之乐。梵音轰大地之雷。二千载已现国王。五百劫常为世主。一大藏教。随机运转。百千善行。任意发挥。祝万岁於九重。保三韩於上国。此是太尉沈王海印居士。寻常行履处。只如今日偕行宣政院使平章相国王子从官。高登天目。下视人寰。且佛法相应一句。如何指陈。匝天匝地祥云起。无古无今瑞气腾。某道行全亏。病衰满体。隈藏岩穴。惟待殒亡。记六载前。伏承太尉沈王书下逮谓得旨。南来首谒补陀。次登天目。今年之夏。忽闻王车从至杭。继临海岸。亲见十二面满月慈容於潮音洞里。约山僧见处。又却不然。其观世音圣相。当数年前。最初发一念时。而满月慈容当处。与王之两目如镜照镜自尔。凡举一念。则一观音示现。举百念。则百圆通现前。所现之圣容。随念起处。竟莫知几千万身。岂特王心为然。自车从离京之日。自此而南三千五百里驿程。若闻若见。俱使知有补陀岩。人人心中。皆具现观世音菩萨之慈容。此又岂数量可知耶。如是无剎不现之身。皆含裹於王之最初一念。而其应现。又不止於今日。将见亘百千世后。传王之躬。诣补陀岩。使观世音自在。神通光明世世增长。其无作妙用。殊胜功德。未易以算数知也。今乃与宣政院使平章相国。及王子宰相尚书侍郎舍人。宣使一行官从。同时会集。寻奉王旨谓。一众俱欲闻向道之说。若使一一请问。未免词繁。俾升此座普为众说。记得先师高峰和尚。三十年深居此山。每以一个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话。教人默默提起。密密咨参。但不使间断。亦不为物境之所迁流。亦不为爱憎顺逆情妄之所障蔽。惟以所参话头。蕴之於怀。行也如是参。坐也如是参。参到用力不及处。留意不得时。蓦忽打脱。方知成佛其来旧矣。者着子。是从上佛祖。了生脱死之已验三昧。惟贵信得及。久远不退转。更无有不获其相应者。所以古宿有谓。但办肯心决不相赚。今日太尉王。与宣政平章相国王子从官。皆是夙承佛记。远种灵根。而华茂果圆。相逢此际。岂非一时庆会千古因缘者哉。又记得教中有谓。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且净意如虚空。置之不问。还识佛境界么。如一香一华。一旛一幢。非佛境界。官殿楼阁。园林浴池。非佛境界。乃至光明殊胜等。俱非佛境界。本上座。今日忍俊不禁。指似去也。山高水深。是佛境界。日上月下。云腾鸟飞。是佛境界。明暗色空。坏空成住。三途六趣。九有四生。炉炭镬汤。诸恶苦趣。是佛境界。诸仁者。还信得及么。当知佛境界充徧故。众生境界亦复充徧。离佛境界。外别无众生境界。舍众生境界。外别无佛境界。所谓佛境界者。极而言之。迷则佛境界俱是众生境界。悟则众生境界俱是佛境界。如楞严谓。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此说岂有定体耶。谓海印者。广周法界。不於印外别容有一法。而得安住一切诸法。皆海印之真光。含摄诸尘。圆裹三际。此印。随佛心量建立。无异无别。不增不减。而众生罪亦复如是。但悟迷之有间也。使我广说。循环莫尽。恐稽王听不欲词繁。记得昔日赵王访赵州和尚。州不下禅床。乃问王曰。会么。王云。不会。州曰。自小持斋今已老。见人无力下禅床。道尊德备。须还赵州不下禅床。师法有在。无端末后垂示。大似偷心未忘。不妨使人疑着。争似幻住以三千六百丈天目山为禅床。行则与王共行。坐则与王共坐。或有人问其中事若何。听取一偈。圆通示现潮音洞。幻住深栖天目山。至竟不能逃海印。嘉声千古播人寰。

受师号紫衣提纲

智门祚禅师。因李都尉奏师。紫衣到日上堂。问话且止。斯日皇恩。且道。自何而降。老僧。本志弊衣遮幻质。粝食补饥疮。无何。都尉闻天。荣颁紫服。着且又违本志。不着又负天心。挂不挂。且致你道。祖师挂什么衣。若也委悉。许上座终日耆衣。未曾挂着一缕丝。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若不委悉。看。老僧今日披衣去也。遂乃披衣。

雪窦显禅师。受师号上堂。禅家流。还如战将见斗勇徤。索不来即便擒下。虽一朝之作。争似借水献华。唱太平歌好。夜雨山草滋。爽籁生古木。闲吟竺仙偈。胜於嚼金玉。蟋蟀啼坏墙。苟免悲局促。道人优昙华。迢迢远山绿。是知道无不在。谁云间然。故天有道以轻清。地有道以肃静。谷有道以盈满。君有道以敷化。故我今上皇帝。金轮统御。睿泽滂流。草木禽鱼。无远不及。岩野抱疾之士。俄承宠光。此生他生。无以云报。贤守司封。高扶尧舜。下视龚黄。袭千载之雅风。锁万邦之春色。伫当明诏别振休声。贰车屯田诸厅朝宰。不敢饰辞褒赞。仲尼言云。吾祷久矣。

圆悟勤禅师。邓枢密奏。到紫衣师名。上堂。大道绝遮拦其谁趣向。虚空无背面。何处雕镌。逈出威音王。高超毗卢顶。直得绝尘绝迹。离相离名。海口莫能宣。佛眼觑不见。其柰岩中宴坐。诸天雨华。净室掩关。梵音慰谕。远禀一人洪造。特资宰辅陶镕。椹服师名。荐臻岩穴。既尔从天降下。理应直下承当。泉石光辉。林峦增秀。风行草偃。水到渠成。由是击开解脱门。显示正法眼。调无生曲。唱太平歌。乐无为之化去也。还委悉么。优钵罗华开。齅着无香气。名自枢密府。恩从九天至。草木生光辉。麟龙不为瑞。誓奋铁石心。仰答丘山惠。

佛照光禅师。淳熙四年正月二十四日。特赐佛照禅师号。领众门迎勅黄。归寺升座。拈香祝圣毕。乃云。当阳目击。直下知归。左右逢源。七通八达。着着有出身之路。头头具透脱之机。有时神出鬼没。换斗移星。有时八字打开。两手分付。恁么也得。不恁么也得。恁么不恁么总得。我为法王。於法自在。放去收来。有何挂碍。直得龙骧虎骤。凤翥鸾翔。奇特中奇特。殊胜中殊胜。正当恁么时。且道。知恩报恩一句。作么生道。吾皇万万年。复举黄檗和尚示众云。汝等诸人。尽是不着便底。恁么行脚。何处有今日。还知大唐国里无禅师么。师着语云。打草要蛇惊。时有僧出众云。只如诸方聚徒领众。又作么生。檗云。不道无禅。只是无师。师云。黄檗。眼观东南。意在西北。检点将来。未免面皮厚三寸。且道。灵隐恁么批判。意在什么处。从前汗马无人识。只要重论盖代功。

月江印禅师。陀罗麻室利皇后赐紫衣。上堂。迦叶上行衣。轮王髻中宝。得来本自无心。披处长短恰好。且如何是报德酬恩底句。昨夜日轮开桂花。今朝月窟生芝草。

玄极顶禅师。明太祖高皇帝赐紫衣。谢恩上堂。内使传宣出紫宸。赐衣何幸及微臣。金襕照耀天人喜。白氎鲜明雨露新。光宠山林回佛日。逼除霜雪布阳春。余生受用流传远。万岁宗门沐至仁。

千岩长禅师。受紫衣上堂。陈年布裰破毸毸。新制金襕天上来。裹得虚空无少剩。山河朵朵笑颜开。

尼净智光禅师。受紫升座。拈香祝圣。问答罢。顾视大众曰。若论说禅说道。则诸大禅师已说了也。教山僧到者里说个甚么即得。岂不见。先德道。千种言万般解。只要教君长不昧。然虽如是。毕竟如何。遂以法衣覆顶。良久云。衲帔蒙头万事休。此时山僧都不会。便下座(通载云。彼时。诸禅长老。同在御前受紫。因命资次说法。而光受当其末)。

圣主请提纲

圆悟勤禅师。今上皇帝。在籓邸时。请升座。金刚心真。华藏界阔。一佛出世。千佛拥卫。一华开敷。万华周匝。现殊胜因。作奇特事。可以保安家国。可以入圣超凡。惟仗不思议神通。难思微妙作用。车不横推。理不曲断。岂不见。昔日波斯匿王。问释迦老子。圣义谛中。还有世俗谛否。若言其有。智不应一。若言其无。智不应二。一二之义。其事云何。释迦老子道。大王。汝於龙光王佛时。曾问此义。吾今无说。汝亦无闻。无说无闻。是真圣义谛。是名一理二义。一二之义。其事如是。释迦老子。顶[宁*页]放光。肘下悬符。於百千万亿境界中。提起当阳一着。诸人还证据得么。若证据得。按头获勅。如证据不得。伏听处分。正当恁么时。如何放开一线道。触处现神通。复举昔日有一王者。往见西天祖师。既相见已。遂命祖师说法。祖师云。大王来时好道。去如来时。师拈云。佛法即是世法。世法即是佛法。以直道而行。风行草偃。山僧有个小颂。至简至易。最尊最贵。往还千圣顶[宁*页]头。世出世间不思议。弹指圆成八万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大慧杲禅师。今上皇帝在建邸。遣内知客入山。供养罗汉祝圣。请升座。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若至。其理自彰。敢问大众。作么生是自彰底理。举起拂子云。还见么。又击禅床云。还闻么。闻见分明。是个什么。若向者里提得去。皇恩佛恩。一时报足。其或未然。径山打葛藤去也。复举起拂子云。看看。无量寿世尊。在径山拂子头上。放大光明。照不可说不可说又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於诸世界中。转大法轮。作无量无边广大佛事。其中若凡若圣。若正若邪。若草若木。有情无情。遇斯光者。皆获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诸佛。於此得之。具一切种智。诸大菩萨。於此得之。成就诸波罗密。辟支独觉。於此得之。出无佛世。现神通光明。诸声闻众。洎夜来迎请。五百阿罗汉。於此得之。得八解脱。具六神通。天人於此得之。增长十善。修罗於此得之。除其憍慢。地狱於此得之。顿超十地。饿鬼傍生。及四生九类。一切有情。於此得之。随其根性。各得受用。无量寿世尊。放大光明。作诸佛事已竟。然后以四大海水。灌弥勒世尊顶。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当於补处作大佛事。无量寿世尊。有如是神通。有如是自在。有如是威神。到者里。还有知恩报恩者么。若有。出来与径山相见。为汝证明。如无。听取一颂。十方法界至人口。法界所有即其舌。只凭此口与舌头。祝吾君寿无间歇。亿万斯年注福源。如海滉漾永不竭。师子窟内产狻猊。鸑鷟定出丹山穴。为瑞为祥徧九垓。草木昆虫尽欢悦。稽首不可思议事。喻若众星拱明月。故今宣畅妙伽陀。第一义中真实说。

大觉琏禅师。皇佑二年十二月十九日。仁宗皇帝。诏至后苑。斋於化成殿。斋毕传宣。效南方禅林仪范。开堂演法。又宣左街副僧录慈云大师。清满启白。满谢恩毕。乃启白曰。帝苑春回。皇家会启。万乘既临於舜殿。两街获奉於尧眉。爰当和煦之辰。正是阐扬之日。宜谈祖道。上副宸衷。谨白。师遂升座。拈香祝圣问答罢。乃云。古佛堂中。曾无异说。流通句内。诚有多谈。得之者妙用无亏。失之者触途成滞。所以溪山云月。处处同风。水鸟树林。头头显道。若向迦叶门下。直得尧风荡荡。舜日高明。野老讴歌。渔人鼓舞。当此之时。纯乐无为之化。焉知有恁么事。便下座。

天眷请提纲

圆悟勤禅师。乔贵妃。请上堂。一句全提。千差并会。一华开现。万福来臻。往复无间而有源。动静不移而常寂。处处是佛。头头是道。若也深信得及。更不假他人余力。直似壮士屈伸臂顷。全出此机。若动若静。若出若处。殊胜中现殊胜。奇特中现奇特。更非外缘。全承渠德。所以道。天人群生类。皆承此恩力。若识此恩。动止作为。百千变现。悉不落虚。正当恁么时。一句作么生道。当阳徧界无回互。千重百匝转光辉。

乔贵妃娘子。请为法真和尚病起。上堂。鹫峰单提向上机。千灵不谋而会合。少室密传正法眼。万象不融而圆通。契印相投。缘因相入。神功如天地之覆载。妙智若日月之照临。沙界等平。略无向背。有大解脱士。证大解脱道。辟大解脱门。示大解脱事。今现攒簇不得底病。直教千圣觅起处。不见。诸佛众生。皆有是病。诸佛若病。即非众生。众生若病。即非诸佛。是故。以众生病故。示有此疾。由兹王舍城人。各各禀顶上光。悉来问病。而是大士。随求显示。令其万仞壁立。以至众生病尽。大解脱士亦安。既安之后。有大檀越。作大法施。建大法幢。演大法义。雨大法雨。一一交罗。重重无尽。正当恁么时。应时应节一句。作么生道。还委悉么。灵苗增秀气。瑞草发祥光。复成一偈。示病维摩元不病。问疾文殊初不来。建大法幢启大施。顿令千眼一时开。

乔贵妃设千佛会。上堂。千华显瑞应。万善积灵台。广辟解脱门。大开无价藏。举扬正法眼。表示千佛因。直得偏界绝笼罗。当阳无取舍。透声透色。亘古亘今。有具大信根。修菩萨行。发难思愿力。启清净庄严。建大道场。具列珍羞。一香一华。一茶一果。同法性等太虚。尘尘剎剎。千佛放光。如理如事。十方普应。所以大匠无绳墨。良材无曲直。红轮烁太虚。徧界皆辉赫。一华开一佛出世。一尘举一佛成道。主伴交参。森罗显焕。集无涯福禄。祝睿算无疆。正当恁么时。作么生道。室内千灯相照耀。天边宝月更清圆。

大内贵妃请。上堂。一句子。出於千圣顶门。一妙机。发於无尽宝藏。逈无依倚。杳绝端倪。非色非心。非如非异。尽虚空穷法界。都卢是个大解脱门。你诸人浩浩地。於中出入。还觉寒毛卓竖么。若向脚跟下。一念不生。全体显露。则净裸裸活鱍鱍。要行即行。要住即住。要用即用。要休即休。不指第二头。不落第二见。到者里。亘古亘今。凝然寂照。若踏着去。透脱生死。是甚闲事。能以无漏根力。建法幢立宗旨。衣被一切群灵。尽未来际。无有穷尽。正当恁么时。且道。承谁恩力。还委悉么。五蕴山头无相佛。放光动地廓周沙。颂云。一心无住着。徧界法王家。崇成无漏福。端坐宝莲华。

大内庆国夫人请上堂。处处真无回互。尘尘尔有鉴觉。万象以不见而见。万法以不闻而闻。不见见。其见逼塞虚空。不闻闻。其闻包含万有。离却见不见闻不闻。别有一段奇特事。要须是个大解脱机。大解脱用。然后方能历落起处全真。岂不见。僧问云门。如何是尘尘三昧。门云。钵里饭桶里水。又僧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云。东山水上行。一等是个时节。朴实头处。直是朴实头。孤危峭峻处。直是孤危峭峻。正当恁么时。将个什么提持。将个什么眼目辨别。还委悉么。试玉须经火。求珠不离泥。复颂云。此心含法界。明契本来人。千祥如雾集。万善若云臻。

宗藩请提纲

圆悟勤禅师。郓国大王请。上堂。至理自调然。千华曾现瑞。无在无不在。十方即目前。若是利根上智。一举便解承当。既能截断众流。可以超今冠古。以如是智。以如是力。以如是心。以如是愿。明同杲日。宽若太虚。所以道。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辉。又道。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盖此清净本元。离去离来。离声离色。若以真实正见。契寂如如。虽二六时中。不思不量。无作无为。至於动静语默梦觉之间。无不皆是本地风光。本来面目。现诸祥瑞。现诸奇特。皆是从无量无边劫海。熏习种智。从清净微妙根智。如是应现。正当恁么时。如何无相光中千佛现。一道清虚亘古今。复举释迦老子。灵山会上。说大般若。舍利弗於佛前。问须菩提。梦中说六波罗密。与觉时是同是别。须菩提云。此义幽深。吾不能说。此会中有弥勒大士。次补佛处。可往问之。弥勒云。谁为弥勒。谁是弥勒者。师拈云。还委悉么。一句当机。万缘寝削。更听一颂。梦中说法觉无殊。妙用神通不出渠。谁是谁名总弥勒。祥光起处现心珠。

莘王请。升座。大众。以佛见佛无异见。以法说法无别说。佛法闻见总现成。当阳直下全超越。当阳一着。非佛非法。非见非说。非有非无。非异非如。宽若太虚。明如杲日。所以三世如来。於此示生。於此修行。於此悟道。於此成佛。全不由他。独承渠力。只如今千圣顶[宁*页]上拈出了也。不以眼见。不以耳闻。不以言宣。不以心知。正当恁么时。须是个人始得。所以道。大人具大见。大智得大用。举一明三。告往知来。正当恁么时。不涉寅缘一句。作么生道。还委悉么。楚泽蓂开五百岁。蟠桃暗长一千年。复颂云。一尘才举一剎现。一华开时一佛生。克证金刚得长寿。六根昼夜放光明。

济王请。升座。以无漏根。作奇特事。以解脱智。种金刚缘。不於他处现身。长在顶门独露。非心非佛。非异非如。等闲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等闲说一句。可以当金刚宝剑。人人皆禀此用。各各悉禀此心。若能返照回光。便是毗卢正体。岂不见。波斯匿王。问释迦老子云。我昔未成佛。诲见迦栴延。咸言。此身死后断灭。我虽值佛。心犹狐疑。此身念念迁变。不知有不迁变者。於是。释迦世尊。谓波斯匿王言。尔虽知迁变不停。还知身中有不变者否。王合掌白佛云。我实不知。佛言。大王。汝年几岁。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时见。佛言。如今云何。王言。经今六十二年。见与三岁时无异。佛言。大王。汝面虽皱。皱者为变。而此见精性未曾变。变者受灭。不变者元无生灭。释迦老子。向千圣顶[宁*页]万仞峰头。指出金刚性不变不易。湛寂凝然。堂堂显露。由是。波斯匿王识其本心。敢问大众。只如今一切人。皆见山僧升堂。且道。此见从何而得。与威音已前空劫那畔。是同是别。若见得无异无别。则见现前。正当恁么时。一句作么生道。觌面击开无尽藏。头头涌出夜明珠。复云。济国大王。具大根器。有上乘种性。生为帝子。身极贵荣。不忘诸佛付嘱。知有此大因缘。垂神教典。深识果因。凡所施为。心源洞照。所以此之作善因缘。行阴骘保。其富贵长久。福禄弥隆。有福修福。若大海之纳众流。惟利根种智之人。具如是作用。只此便是普光殿。无相身为卢舍那。万行因华圆果海。福源洪注溢天河。

真觉添禅师。元佑初。游京师。徐国大王。闻师道风。一日遣使召师。入宫升座。毗卢遮那实性。与汝等诸人本性无别。从旷劫来。轮转法界。於受生中。无本无末。无去无来。无性无相。无古无今。纤尘不立。毫发难存。无正法之可分。何象末之为间。故知。法界众生。无成无坏。自性本源是佛。然虽如是。据衲僧门下。天地悬殊。既有生而有灭。复有去而有来。正像末法既无差。性相昭然而可睹。於其中间。无有成佛。无不成佛。於般若藏。无所间然。直饶三世诸佛。六代祖师。天下老和尚。神通过於鹙子。辨智胜於满慈。到者里。也须结舌亡锋。良久曰。国令已传清宇宙。人人各贺太平年。

诏汰提纲

文殊道禅师。宣和改元。下诏改僧为德士。上堂。祖师西来事。今朝特地新。昔为比丘相。今作老君形。鹤氅披银褐。头包蕉叶巾。林泉无事客。两度受君恩。所以道。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且道。即今是甚么时节。毗卢遮那。顶戴宝冠。为显真中有俗。文殊老叟。身披鹤氅。且要俯顺时宜。一人既尔。众人亦然。大家成立丛林。喜得群仙聚会。共酌迷仙酹。同唱步虚词。或看灵宝度人经。或说长生不死药。琴弹月下。指端发太古之音。棋布轩前。妙着出神机之外。进一步便到大罗天上。退一步却入九幽城中。祇如不进不退一句。又作么生道。直饶羽化三清路。终是轮回一幻身。

法海立禅师。因朝廷有旨。革本寺为神霄宫。师升座。良久。乃谓众曰。都缘未彻。所以说是说非。盖为不真。便乃分彼分此。我身尚且不有。身外乌足道哉。正眼观来。一场笑具。今则圣君垂旨。更僧寺作神霄。佛头上添个冠儿。算来有何不可。山僧今日不免横担拄杖。高挂钵囊。向无缝塔中。安身立命。於无根树下。啸月吟风。一任乘云仙客。驾鹤高人。来此咒水书符。叩牙作法。他年成道。白日上升。堪报不报之恩。以助无为之化。祇恐不是玉。是玉也大奇。然虽如此。且道。山僧转身一句。又作么生道。还委悉么。掷下拂子。竟尔趋寂。

诏复披剃提纲

圆悟勤禅师。僧复披剃谢恩罢。升座。天中之天。圣中之圣。处域中之大。超方外之尊。执宝箓以临民。覆金轮而御极。廓清六合。亭毒万方。聿降纶言。重兴佛法。遂使普天释子。复换僧仪。归本笏於裴相公。纳冠簪於傅大士。重圆应真顶相。再披屈[日*旬]田衣。俄倾之间。追还旧观。皇恩崇重。倍万丘山。草木之微。云何图报。輙倾肝胆。少出毫芒。大众。先佛有顶[宁*页]一机。如击石火。似闪电光。祖师有末后一句。吞栗棘蓬。跳金刚圈。可以敌胜惊群。可以转凡成圣。腾今现古。盖色骑声。如今对众拈来。不犯从前露布。还委悉么。洪钧妙力先天地。覆载恩归大圣人。

披剃当晚小参。重圆僧相复方袍。优钵罗华未易遭。恩重丘山何以报。輙提纲要一秋毫。尽十方世界。若长若短。若纵若横。以至香水海。不可说不可说无边剎海。尽在个一秋毫。有时现无边身。东涌西没。南涌北没。中涌边没。作无量无边神通变化。也只不出此一秋毫。有时冷啾啾地。如枯木朽株寒灰死火。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也只不出此一秋毫。乃至作为无量无边殊胜奇特。难行苦行。转化一切。成佛作祖。亦不出此一秋毫。诸人还知此一秋毫么。若知。去未开口已前。未举意已前。生佛未兆已前。空劫已前好荐取。既荐得则卷而怀之。任任运运。如兀如痴。不妨是一个没量大人。如或未然。却须返照回光。若动若静。若住若行。若坐若卧。须是究他根源始得。父母未生已前。父母既生之后。六根四大。三百六十骨节完具。寒时知寒。热时知热。饥时知饥。饱时知饱。以至顶天履地。含齿戴发。尽承此个恩力。且道。此个恩力。如何趣向。还知么。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

文殊道禅师。复僧上堂。不挂田衣着羽衣。老君形相颇相宜。一年半内闲思想。大抵兴衰各有时。我佛如来。预谶法之有难。教中明载。无不委知。较量年代。正在於兹。魔得其便。惑乱正宗。僧改俗形。佛更名字。妄生邪解。删削经文。饶钹停音。钵盂添足。多般矫诈。欺罔圣君。赖我皇帝陛下。圣德圣明。不忘付嘱。不废其教。特赐宸章。颁行天下。仍许僧尼重新披削。实谓寒灰再焰枯木重荣。不离俗形。而作僧形。不出魔界。而入佛界。重鸣法鼓。再整颓纲。迷仙酹。变为甘露琼浆。步虚词。翻作还乡曲子。放下银木简。拈起尼师坛。昨朝稽首擎拳。今日和南不审。祇改旧时相。不改旧时人。敢问大众。旧时人。是一个是两个。良久曰。秋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

大梅英禅师。诏复天下僧尼。师独无改志。至绍兴初。晨起。戴桦皮冠披鹤氅。执象简穿朱履。使击鼓集众。升座。召大众曰。兰芳春谷菊秋篱。物必荣枯各有时。昔毁僧尼专奉道。后平道佞复僧尼。且道。僧尼形僧作么生。复取冠示众曰。吾顶从来似月圆。虽冠其发不成仙。今朝抛下无遮障。放出神光透碧天。掷之於地。随易僧。复提鹤氅曰。如来昔日贸皮衣。数载惭将鹤氅披。还我丈夫调御服。须知此物不相宜。掷之。举象简曰。为嫌禅板太无端。岂料遭他象简瞒。今日因何忽放下。普天致仕老仙官。掷之。提朱履曰。达磨携将一只归。儿孙从此赤脚走。借他朱履代麻鞋。休道时难事掣肘。化鹏未遇不如鹍。画虎不成反类狗。掷之。横拄杖曰。今朝拄杖化为龙。分破华山千万重。复倚肩曰。珍重佛心真圣主。好将尧德振吾宗。掷下拄杖。敛目而逝。

大慧杲禅师。被旨还僧。谢恩罢。拈香祝圣毕。乃就座云。青毡本是吾家物。今日重还旧日僧。珍重圣恩何以报。万年松上一枝藤。遂拈起拄杖云。一枝藤在者里。且报恩一句。作么生道。若也道得。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其或未然。山僧不免为诸人道破。长将日月为天眼。指出须弥作寿山。

列祖提纲录卷第二

猜你喜欢
  众事分阿毗昙论 第七卷·佚名
  第七回·胡兰成
  十二缘生祥瑞经卷下·佚名
  第五卷·慧沼
  卷第一百九·李通玄
  愚闇品法句经第十三(二十有一章)·佚名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四·欧阳竟无
  卷第三·佚名
  佛说无量大慈教经·佚名
  卷第三十七之上(露字号)·朱时恩
  卷十·赞宁
  卷第二十七·李遵勖
  佛说人本欲生经·佚名
  俱存品第一 俱存论·佚名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卷上之一·宗密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史深·唐圭璋

      深号蘖泉。   玉漏迟   绿树深庭院。侵帘暝草,沿砌幽藓。问讯馀芳,糁迳碎红千点。暗有芹香堕几,认杏栋、营巢新燕。晴思软。春光几许,费人裁剪。   梅阴地湿无尘,但密袖薰虬,静看诗卷。半掬羁心,似翠蕉难展。花事

  • ◆周征士权(此山集)·顾嗣立

    权字衡之,别号此山,处州人。磊落负隽才,不得志,一旦束书走京师,见袁伯长,伯长大异之,谓其诗意度简远,而议论雄深,可以选预馆职,力荐诸朝,弗就。乃益肆力于词章,欧阳原功亦盛称之。陈众仲复为选其最佳者,题曰《周此山诗集》。原功见

  • 第三折·关汉卿

    ;[外扮监斩官上,云]下官监斩官是也。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带枷上,刽子云]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多时了。[正旦唱]【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

  • 跋 沈德潜·乾隆

    钦惟皇上生知性成时敏典学其修辞立诚而发为文章者固如云汉之昭囬于天山川之经纪于地矣廼以其余事形诸篇什洵足熔铸千秋浑涵万象其炳烺煌炜之风有同符于中天二南之极盛者【臣】向以有韵之语受九重特达之知久侍讲帷近光

  • 卷十九·王琦

    钦定四库全书李太白集注卷十九钱塘 王琦 撰古近体诗共三十二首詶谈少府一尉居倏忽梅生有仙骨三事或可羞匈奴哂千秋壮心屈黄绶浪迹寄沧洲昨观荆岘作如从云汉游老夫当暮矣蹀足惧骅骝【太平御覧梅福於是弃南昌尉去妻子

  • 列传第三 侯瑱 欧阳頠 子纥 吴明彻 裴子烈·姚思廉

    侯瑱,字伯玉,巴西充国人也。父弘远,世为西蜀酋豪。蜀贼张文萼据白崖山,有众万人,梁益州刺史鄱阳王萧范命弘远讨之。弘远战死,瑱固请复仇,每战必先锋陷阵,遂斩文萼,由是知名。因事范,范委以将帅之任,山谷夷獠不宾附者,并遣瑱征之。

  • 卷二百三十二 熙寧五年(壬子,1072)·李焘

      起神宗熙寧五年四月盡其月   夏四月庚戌朔,詔殿前司馬步諸軍,令巡教使臣春秋分行校試,射親人等第給銀楪,及令兵房檢詳官置簿考校,以多少定殿最取旨。舊制諸軍教閱,每指揮給一兩銀楪一,射中共分之,所得既微,無以激勸,故命

  • 第三十六回 鲁叔陵讲经称帝旨 曹大家上表乞兄归·蔡东藩

      却说阴皇后妒恨邓贵人,已被和帝察觉,随时加防,到了永元十四年间,竟有人告发阴后,谓与外祖母邓朱等,共为巫盅,私下咒诅等情。和帝即令中常侍张慎,与尚书陈褒,会同掖庭令,捕入邓朱,并二子邓奉邓毅,及后弟阴轶阴辅阴敞,一并到案,

  • 第七十六回 屈膝求和母后返驾 刺奸被执义士丧生·蔡东藩

      却说岳飞死后,于鹏等亦连坐六人,薛仁辅、李若朴、何彦猷等,亦皆被斥,刘允升竟被拘下狱,瘐死囹圄。连判宗正寺齐安王士也谪居建州。非高宗昏庸,何至若此?桧遂通书兀朮,兀朮大喜,他将俱酌酒相贺,乃遣宋使莫将先归通意,嗣令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三·佚名

    正德七年冬十月辛丑朔享 太庙○发太仓银十万两于四川以给军饷○壬寅周府海阳王安氵□逢薨王惠王第七子母魏氏成化壬辰生初封镇国将军弘治己酉进封海阳王至是薨辍朝一日赐祭葬如例○黜云南按察司佥事刘吉以巡按御史张

  • 耶律仁先传·脱脱

    耶律仁先,字纠邻,乳名查剌,孟父房之后裔。父耶律瑰引,为南府宰相,封燕王。仁先魁梧隽秀,富于智慧和谋略。重熙三年(1034),补为护卫。兴宗皇上与他谈论政事,觉得他有才。仁先因受一世罕有之宠遇,言事无所隐讳。授为宿直将军,累迁

  • 王图传·张廷玉

    王图,字则之,耀州人。万历十一年(1583)的进士。改任庶吉士,授职为检讨,任右中允负责南京翰林院的事务。受召见并被任命为东宫讲官。“妖书”事件发生,沈一贯想将一些人罗织进去,王图是他教习的门生,极力规劝他。他渐渐升任詹

  • 信陵君杀晋鄙·佚名

    【提要】 引用格言警句,在论辩、游说中会受到很好的效果。尤其那些具有普遍性、对仗工整的格言,宛如烙印一样会铭记在人们心中。 【原文】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且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

  • 布施福德品第十·佚名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汝应当知。如是等辈。作少善根终不虚设。乃至发心生一念信。说是人皆得涅槃尽涅槃际。以是义故。故作譬喻。令诸清信男子女人深得净信。转复敬重大爱乐欢喜踊跃。阿难。如捕鱼师。为得鱼故在大池水

  • 慈悲道场忏法 第一卷·佚名

    立此慈悲道场四字乃因梦感。弥勒世尊。既慈隆即世。悲臻后劫。依事题名。弗敢移易。承此念力。欲守护三宝。令魔隐蔽。摧伏自大增上慢者。未种善根者。今当令种。已种善根者。今令增长。若计有所得住诸见者。皆悉令发

  • 圣者文殊利发菩提心愿文·佚名

        巴看落目瓦传    元甘泉马蹄山中川守分真师侄智慧译  敬礼一切诸佛菩萨。  救护一切面前住  究竟发于菩提心  一切有情作利益  轮回有情至彼岸  痴心嗔心本自性  悭贪贡高本自性  始从今

  • 弘覺忞禪師北遊集卷第二·道忞

    門人真樸編次奏對機緣九月十七日至天津,天使入奏,上命備車馬迎師。二十二日午刻進萬善殿,駕隨到,召師進見,傳諭免禮賜坐。師云:「山林野逸,特蒙寵召,夙生何幸,得睹天顏。」上慰勞畢,乃問師年臘,得法元由,師詳敘始末。復云:「老和尚

  • 蜀山剑侠传·还珠楼主

    长篇武侠小说。还珠楼主著。1932年起由天津励力出版社陆续出版,至1949年尚未终卷。正传50集,后传5集,计329回,约500万言。全书由人间社会、自然佳境、神话幻想、道家哲理和传统仕女等层面组成。在描写正道剑仙和邪恶怪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