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历代名贤确论卷三

二帝通论

尧舜之德【张谓 温公 范文正公 刘执中 颍滨 东坡 荆公】

尧舜之德

张谓曰尧有天下七十载将逊于位久难其人伯支许由全其节而固让羲仲和叔审其才而固辞帝德合于天天命归于帝帝尽善也我其试哉由是宾于四门纳于百揆星辰合度雷雨不迷尧之二女厘降于内尧之九男服勤于外受昭华之玉允洽人神泥封祀之金大报天地五臣皆进明赏也四族咸黜明刑也先质后文敦俗也贵德尚齿优贤也于斯之时君明于上人化于下山川鬼神亦莫不宁鸟兽鱼鳖众乎咸若无为而治其圣也欤夫以万乘之尊一人之贵多见轶其轨度少能窒其嗜欲瑶台琼室尧舜则茅茨土阶矣玉食宝衣尧舜则藜羮皮裘矣历代多嫔御尧舜顾礼经娶一姓矣自古好征伐尧舜舞干戚怀四夷矣百姓乐尧舜未尝不乐百姓忧尧舜未尝不忧历数之来人以位授我讴歌之去我以位授人其来也婴于樊笼其去也脱于桎梏形神非吾有天地之委和子孙非吾有天地之委蜕此其所以禅代也近日曹丕父子世为汉贼当鼎易之时发荒唐之论髙视前古大夸羣雄猥以汉魏之间辄同尧舜之际此河伯不知于海若盗跖自方于仲尼也古人云尧以义终舜以勤死稽诸祀典永为世教游夏之徒岂诬也哉称尧见囚小儒之虚诞为禹所放曲士之穿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温公曰或曰尧舜之德何以为难能迂夫曰舜自修于■〈亩犬〉畆之中闻之于尧此舜之难也舜在■〈亩犬〉畆之中而尧知之此尧之难也

范文正公曰恒阳动阴顺刚上柔下【震上巽下】上下各得其常之时也天尊地卑道之常矣君处上臣处下理之常矣男在外女在内义之常矣【震男巽女】天地君臣男女各得其正常莫大焉诸卦多以有应为吉此卦六爻皆应而爻无元吉者何也夫吉于应者相求以济之时也常者上下各得其所之时矣故以刚柔皆应为常不以获应为吉是以士之常也在于己不在于人诸侯之常也在于政不在于邻天子之常也在于道不在于权故曰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尧舜为仁终身而已矣其知常也哉

刘执中曰五者之道莫大于仁义仁者所以仁天下之道也义者所以宜天下之道也举天下莫不被其爱则伤之者莫得以至焉举天下莫不适其宜则悖之者无自以入焉天下之广也万物之众也而能使一物无伤焉一物无悖焉此圣人所以参配天地而赞育万物也故尧舜之致治无他焉仁义而已矣夫有尧舜之仁义而行之不以其道则惠泽不及于下矣所谓行之以其道者何也礼乐刑政也四者体名虽殊然皆同载于仁义以施天下也故舜举四岳而朝诸侯必曰修五礼则尧舜之治莫先于礼矣曰同律度量衡又曰命夔典乐教胄子则尧舜之治不可无乐矣曰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则尧舜必尚于政矣又曰象以典刑则尧舜之治亦必用刑矣四者兼发于上而不失于其中则仁义从之浃于下矣故当其时无一民不宅乎其仁也无一物不由乎其义也民宅乎仁则伤之者莫得而至矣物由乎义则悖之者无自入矣举天下而一民无伤也一物无悖也则正气充而阴阳和矣天地位而万物育矣故曰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此言乎仁义被于四逺而日月星辰罔不顺于上矣鸟兽鱼鳖莫不咸若于下矣又曰烈风雷雨弗迷是非礼乐刑政之所致欤

颍滨曰尧之世洚水为害以意言之尧之为国当日夜不忘水耳今考之于书观其为政先后命羲和正四时务农事其所先也末乃命鲧治水九年无成功乃命四岳举贤以逊位四岳称舜德曰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尧以为然而用之君臣皆无一言及于水者舜既摄事黜鲧而用禹洚水以平天下以安尧舜之治其缓急先后于此可见矣使五教不明父子不亲兄弟相贼虽无水患求一日之安不可得使五教既修父子相安兄弟相友水虽未除要必有能治之者昔孔子论政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古之圣人其忧深虑逺如此世之君子凡有意于治皆曰富国而强兵患国之不富而侵渔细民患兵之不强而侵虐邻国富强之利终不可得而谓尧舜孔子不切于事情于乎殆哉

东坡曰论尧舜之德必曰无为考之于经质之于史尧舜之所为卓然有见于世者盖不可胜计也其曰无为何哉古人有言曰除日无岁又曰日一曰劳考载曰功若尧舜者可谓功矣岁者月之积也月者日之积也举岁则兼月举月则兼日矣日别而数之则月不见月别而数之则岁不见此岂日月之外复有岁哉日月之各一人臣之劳也岁之并考人君之功也故曰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此上下之分烦简之宜也禹为之平水土稷为之殖百榖契为之敷五教伯夷为之典三礼皋陶为之平五刑羲和为之历日月尧舜果何为哉今夫三百有六旬分之以四时配之以六甲位之以十二子散之以二十四气裂之以七十二候昼不可以并夜寒不可以兼暑则岁果安在哉惟其为在而不可名寄之于人而已不有此所以为王省之功也日不立则月不建月不建则岁不成师尹不官则卿士不治卿士不治则王功废矣故曰庶民惟星文王不兼庻狱陈平不治钱榖邴吉不问鬬伤此所谓不易者也秦皇衡石量书光武以吏事责三公此易岁月而乱日时者也

荆公论九变而赏罚可言曰万物待是而后存者天也莫不由是而之焉者道也道之在我者德也以德爱者仁也爱而宜者义也仁有先后义有上下谓之分先不擅后下不侵上谓之守形者物此者也名者命此者也所谓物此者何也贵贱亲疎所以表饰之其物不同者是也所谓命此者何也贵贱亲疎所以称号之其命不同者是也物此者贵贱各有容矣命此者亲疎各有号矣因亲疎贵贱任之以其所宜为此之谓因任因任之以其所宜为矣放而不察乎则又将大弛必原其情必省其事此之谓原省原省明而后可以辨是非是非明而后可以施赏罚故庄周曰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巳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是说虽微庄周古之人孰不然古之言道德所自出而属之天者未尝有也尧者圣人之盛也孔子称之曰惟天为大惟尧则之此之谓明天聪明文思安安此之谓明道德允恭克让此之谓明仁义次九族列百姓序万邦此之谓明分守修五礼同律度量衡以一天下此之谓明形名弃后稷契司徒皋陶士垂共工此之谓明因任三载考绩五载一巡狩此之谓明原省命舜曰乃言底可绩谓禹曰万世永赖时乃功蠢兹有苗昏迷不恭此之谓明是非皋陶方祇厥叙方施象刑惟明此之谓明赏罚

历代名贤确论卷三

猜你喜欢
  卷四百四十七 元祐五年(庚午,1090)·李焘
  援贵州篇第十二·王闿运
  后汉书补逸卷五·姚之骃
  ○毓屠户六则·许指严
  卷之一百二十九·佚名
  谷山笔麈卷之十三  仪音·于慎行
  第五七告示光绪八年正月十七日一一二○七-一八·佚名
  第十四册 崇德元年五月·佚名
  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司马迁
  杨邠传·薛居正
  卷三百三十六·佚名
  卷四十四·纪昀
  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司马迁
  钦定南巡盛典卷五十三·高晋
  七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九十九·彭定求

        卷499_1 【题凤翔西郭新亭】姚合   西郭尘埃外,新亭制度奇。地形当要处,人力是闲时。   结构方殊绝,高低更合宜。栋梁清俸买,松竹远山移。   佛寺幽难敌,仙家景可追。良工惭巧尽,上客恨逢迟。   两面寒波

  • 第二折·佚名

    (外扮徐茂公引祗候上,诗云)忆自归唐二十秋,佐立天家四百州。两条眉锁江山恨,一片心怀社稷忧。老夫徐茂公是也。自从投唐以来,为国家东荡西除,南征北讨,建十大功劳,官封英国公之职。即今四方平定,干戈罢息,止有北番刘季真尚未归

  • 卷一百四十一·徐世昌

    戈渡戈渡,字兰舟,河间人。诸生。有《天花乱落山房诗钞》。秋日黑窑厂晚眺斜阳扶我上荒台,天外青山列障开。万里云阴随雨至,九边风色送秋来。水流今古同悲响,诗吊幽燕有霸才。几处暮碪催翦尺,白杨衰草雁声哀

  • 卷九十六·陈邦彦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九十六目录禽类题因师百鴈图【宋陈造二首】百鴈图【元戴表元】双鴈图【元袁桷】百鴈图【元岑安卿】羣鴈图【元吴师道】羣鴈图【元傅若金】题崔白百鴈图【元王逢】四鴈图【元任士林】为

  • 卷八十九·志第六十五·兵一·张廷玉

        ◎兵一   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而上十二卫为天子亲军者不与焉。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调卫所军领之,既旋则将上所佩印,官军各回卫所。盖得唐府兵遗

  • 卷七·徐一夔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明集礼> 钦定四库全书 明集礼卷七 宗庙祭器 豆   笾   笾巾  登 鉶   簠   簋   爵 坫   圭瓒  瓒盘  云坫沙池  牛鼎  羊鼎  豕鼎鼎扃  銮刀  俎   壷

  • 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司马迁

    “大司马臣去病【索隐】:霍去病也。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陛下过听,使臣去病待罪行间。宜专边塞之思虑,暴骸中野无以报,乃敢惟他议以干用事者,诚见陛下忧劳天下,哀怜百姓以自忘,亏膳贬乐,损郎员。皇子赖天,能胜衣趋拜,至今无号

  • 黄书 全文·王夫之

    原极第一夫观初始於天地者,岂不大哉!洋洋乎金以铣之,木以干之,土以敦之,火烜、风挠、水裹以烝化之,彼滋此孕以繁之,脉脉门门,泮涣搏翕以离合之,故盛德行於无疆而不知其届也。然而清其族,绝其畛,建其位,各归其屏者,则函舆之功所以为

  • 居业録卷六·胡居仁

    (明)胡居仁撰○天地第六为学规模节序无如大学造化规模节序无如先天圗先天以为水泛地故地不沈日昼升天夜入水此诬也朱子谓天以刚风旋滚得地在内不陷岐伯曰大气举之邵子曰天依形地附气天地自相依附三说皆通邵说尤精当天依

  • 卷十五·孙瑴

    钦定四库全书古微书卷十五明 孙防 编易通卦騐古今厯法载载晷影之数交有参差考之通卦騐更为悉僃此其完间也冬至晷长一丈三尺当至不至则旱多温病未当至而至则多病逆心痛应在夏至小寒晷长一丈一尺四分当至不至先小旱

  • 道应训·刘安

    【原文】太清问于无穷曰:&ldquo;子知道乎?&rdquo;无穷曰:&ldquo;吾弗知也。&rdquo;又问于无为曰:&ldquo;子知道乎?&rdquo;无为曰:&ldquo;吾知道。&rdquo; &ldquo;子知道,亦有数乎?&rdquo;无为曰:&ldquo;吾知道有数。&rdquo;曰:&

  • (十三)·钱穆

    第十三目辨异端之学。先秦诸子,惟道家庄老与儒家孔孟立言最相近。但庄老多本自然,孔孟则本人文。庄老非不言人文,孔孟亦非不言自然,但立言本源异,则推演所及亦必异。故后起儒学每视庄老道家为异端。佛教主出世,其为异端更显

  • 卷七十三·佚名

    △初分观行品第十九之四时舍利子,问善现言:何缘故说。色等不生则非色等。善现答言:舍利子,色色性空。此性空中无生无色。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性空。此性空中无生无受想行识。舍利子,由此缘故我作是说。色不生则非色。受想行识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护国品第五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等诸大国王:&ldquo;谛听,谛听!我为汝等说护国法。一切国土若欲乱时,有诸灾难,贼来破坏。汝

  • 卷第十·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十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差别品第二之二因分别界。已广辩根诸行俱生。今应思择。何缘思择诸行俱生。为遣邪宗显正理故。谓或有执。诸行无因自然而起。或复有执。由一因故诸行得生。或

  • 噶玛兰厅志·陈淑均

    地方志。清陈友松初辑,陈淑均总纂,李祺生续辑。八卷。友松事迹不详。淑均,福建晋江人。嘉庆举人,曾任噶玛兰仰山书院讲席。祺生,台湾噶玛兰(今宜兰)人,道光生员。是志道光十二年完成初稿,二十年(1840)最后成书。噶玛

  • 太上升玄三一融神变化妙经·佚名

    上下二卷。道教经书。作者不详。所作时代无可考,疑为隋唐或之前所出道经。上卷讲至真无上大道(又称无上大法),认为不悟大乘无为法教,故难解脱,而无上大道具足圆满,成就一切,导引群迷,速登道岸,度脱生死,解脱无为。要

  • 清世祖实录选辑·佚名

    本书(一册一八八面一一二、八○○字)系选自「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之集辑,为清顺治朝对于台湾郑氏所作措施之纪录按满清历朝除末叶宜统朝外,均纂有「实录,总名曰「大清历朝实录」(末附「宣统政纪」)。此后各朝「实录」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