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十二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

公元189年,灵帝崩。灵帝皇后何氏,生子辩。美人王氏,生子协。灵帝属意于协,未及定而崩,属协于宦者蹇硕。这蹇硕,大约是有些武略的。当黄巾贼起时,汉朝在京城里练兵,共设立八个校尉,蹇硕便是上军校尉,所以灵帝把废嫡立庶的事情付托他。然而这本是不合法的事,皇帝自己办起来,还不免遭人反对,何况在其死后?这自然不能用法律手段解决。蹇硕乃想伏兵把何皇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杀掉,然后举事。事机不密,被何进知道了,就拥兵不朝。蹇硕无可如何,而辩乃得即位,是为废帝。何进把蹇硕杀掉,因想尽诛宦官。而何氏家本寒微,向来是尊敬宦官的。何太后的母亲和何进的兄弟,又受了宦官的贿赂,替他在太后面前说好话。太后因此坚持不肯。何进无奈,乃召外兵进京,欲以胁迫太后。宦官见事急,诱进入宫,把他杀掉。何进的官属,举兵尽诛宦官。京城大乱,而凉州将董卓适至,拥兵入京,大权遂尽入其手。董卓只是个强盗的材料。他把废帝废掉,而立协为皇帝,是为献帝。山东州郡起兵反对他,他乃移献帝于长安,接近自己的老家,以便负隅抵抗。东方州郡实在是人各有心的,都各占地盘,无意于进兵追讨。后来司徒王允,和董卓亲信的将官吕布相结,把董卓杀掉。董卓的将校李傕、郭汜,又回兵替董卓报仇。吕布出奔,王允被杀。李傕、郭汜又互相攻击,汉朝的中央政府就从此解纽,不再能号令全国了。

各地方割据的:幽州有公孙瓒。冀州有袁绍。兖州有曹操。徐州始而是陶谦,后来成为刘备和吕布争夺之场。扬州,今寿县一带,为袁术所据,江东则入于孙策。荆州有刘表。益州有刘焉。这是较大而在中原之地的,其较小较偏僻的,则汉中有张鲁,凉州有马腾、韩遂,辽东有公孙度。当时政治的重心,是在山东的。古书所谓山东,系指华山以东,今之河南、山东,都包括在内。袁绍击灭了公孙瓒,又占据了并州,地盘最大,而曹操最有雄才大略。献帝因不堪李傕、郭汜的压迫,逃归洛阳,贫弱不能自立,召曹操入卫,操移献帝于许昌,遂成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刘备为吕布所破,逃归曹操,曹操和他合力击杀了吕布。袁木因荒淫无度,不能自立,想走归袁绍,曹操又使刘备邀击,术退走,旋死。刘备叛操,操又击破之。河南略定。公元200年,袁绍举大兵南下,与操相持于官渡,城名,在今河南中牟县北。为操所败。绍气愤死。公元205年,绍二子并为操所灭。于是北方无与操抗者。208年,操南征荆州。刘表适死,其幼子琮,以襄阳降。今湖北襄阳县,当时荆州治此。刘备时在荆州,走江陵。操追败之。备奔刘表的长子琦于江夏,汉郡,后汉时,郡治在今湖北黄冈县境。和孙权合力,败操于赤壁。山名,在今湖北嘉鱼县。于是刘备屯兵荆州,而孙权亦觊觎其地。后备乘刘焉的儿子刘璋闇弱,夺取益州。孙权想攻荆州,刘备同他讲和,把荆州之地平分了。时马腾的儿子马超和韩遂反叛,曹操击破之。又降伏了张鲁。刘备北取汉中。曹操自争之,不能克,只得退回。天下渐成三分之势。刘备初见诸葛亮时,诸葛亮替他计划,就是据有荆、益两州,天下有变,命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而自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的。这时的形势,颇合乎这个条件。备乃命关羽自荆州北伐,取襄阳,北方颇为震动,而孙权遣兵袭取江陵,羽还救,为权所杀。刘备忿怒,自将大兵攻权,又大败于猇亭。在今湖北宜都县西。于是荆州全入于吴。备旋以惭愤而死,此事在公元223年。先是220年,曹操死,子丕篡汉自立,是为魏文帝。其明年,刘备称帝于蜀,是为蜀汉昭烈帝。孙权是到229年才称帝的,是为吴大帝。天下正式成为三分之局。蜀的地方最小,只有今四川一省,其云南,贵州,全是未开发之地。吴虽自江陵而下,全据长江以南,然其时江南的开化,亦远在北方之后。所以三国以魏为最强,吴、蜀二国,常合力以与之抗。

三国的分裂,可以说是两种心理造成的。其一是封建的余习。人心是不能骤变的。在封建时代,本有各忠其君的心理,秦、汉以后,虽然统一了,然此等见解,还未能全行破除。试看汉代的士大夫,仕于州郡的,都奉其长官为君,称其机关为本朝,有事为之尽忠,死则为之持服,便可知道。又其一则为南方风气的强悍。赤壁战时,孙权实在没有联合刘备抵抗曹操的必要。所以当时文人持重而顾大局的,如张昭等,都主张迎降。只有周瑜和鲁肃主张抵抗,和孙权的意见相合。《三国志》载周瑜的话,说曹操名为汉相,实系汉贼,这是劫持众人的门面话,甚或竟是事后附会之谈。东吴的君臣,自始至终,所作所为,何曾有一件事有汉朝在心目之中?说这话要想欺谁?在当时东吴朝廷的空气中,这话何能发生效力?孙权一生最赏识的是周瑜,次之则是鲁肃。孙权当称帝时,说鲁子敬早有此议,鲁肃如此,周瑜可知。为什么要拥戴孙权做皇帝?这个绝无理由,不过是一种崛强之气,不甘为人下,孙权的自始便要想做皇帝,则更不过是一种不知分量的野心而已。赤壁之战,是天下三分的关键,其事在公元208年,至280年晋灭吴,天下才见统一,因这一种蛮悍的心理,使战祸延长了72年。

刘备的嗣子愚弱,所以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是有志于恢复中原的;而且蜀之国势,非以攻为守,亦无以自立;所以自先主死后,诸葛亮即与吴弃衅言和,连年出兵伐魏。吴则除诸葛恪辅政之时外,多系疆场小战。曹操自赤壁败后,即改从今安徽方面经略东南。三国时,吴、魏用兵,亦都在这一带,彼此均无大成功。魏文帝本来无甚才略。死后,儿子明帝继立,荒淫奢侈,朝政更坏。其时司马懿屡次带兵在关中和诸葛亮相持,又平定了辽东。明帝死后,于齐王芳年幼,司马懿和曹爽同受遗诏辅政。其初大权为曹爽所专。司马懿托病不出,而暗中运用诡谋,到底把曹爽推翻,大权遂尽入其手。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把持朝局。扬州方面,三次起兵反对司马氏,都无成。蜀自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禕继之,不复能出兵北伐。费褘死后,姜维继之,频年出兵北伐而无功,民力颇为疲敝。后主又信任宦官,政局渐坏。司马昭乘此机会,于263年发兵灭蜀。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炎继之,于265年篡魏,是为晋武帝。至280年而灭吴统一中国。

猜你喜欢
  卷五百十七 列传三百四·赵尔巽
  卷十五 本纪十五·赵尔巽
  平定三逆方略卷五十五·佚名
  平定三逆方略卷四十五·佚名
  续明纪事本末卷之六·倪在田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十·佚名
  卷之四十二·佚名
  卷之一百十二·佚名
  卷四·叶盛
  谷山笔麈卷之十一  筹边·于慎行
  一百九十 曹(兆页)恭请圣安并报地方雨水·佚名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四十七·杜大珪
  ●续吴先贤赞后序·刘凤
  ●原序·陈次升
  掌禹锡传·脱脱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船山诗草四·张问陶

    新秋五日与椒畦莳塘補之旗樵泛舟二闸得五律四首城市留残暑,秋心水际多。轻篙乘逸兴,小艇划明波。野色芦中聚,斜阳柳上过。岸容平衍处,只恨少岩阿。但觉移情好,何愁勇退难。亲朋容简傲,童仆恼荒寒。入画丰神古,衔杯事业完。一

  • 卷321 ·佚名

    舒岳祥 送俞宜民归马耳峰 晴雪集林薄,朝阳熙陇苗。 青天堪数雁,白路自通樵。 愁我未归客,别君还过桥。 何时烧短烛,软语更终宵。 舒岳祥 宿龟石寺 朼来谁主我,野寺得闲行。 借屋安书庋,就岩

  • 山谷外集诗注卷八·黄庭坚

    钦定四库全书 山谷外集诗注卷八 宋 黄庭坚 撰 史 容 注 晓放汴舟【山谷罢北京教授入京改京官得知吉州太和县其秋自汴京归江南寔元丰三年】 秋声满山河行李在梁宋【梁即汴京宋即南京】川涂事鷄鸣【渊明诗目倦川涂

  • 虞陆张骆陆吾硃传第十二·陈寿

    虞翻字仲翔,会稽馀姚人也,吴书曰:翻少好学,有高气。年十二,客有候其兄者,不过翻,翻追与书曰:「仆闻虎魄不取腐芥,磁石不受曲针,过而不存,不亦宜乎!」客得书奇之,由是见称。太守王朗命为功曹。孙策征会稽,翻时遭父丧,衰绖诣府门,朗欲就

  • 春秋战国异辞卷十七·陈厚耀

    齐桓公下桓公欲赏死事之后曰吾国者衢处之国馈食之都虎狼之所栖也今毎战舆死扶伤如孤【如字当作之】荼首之孙【茶首白首也】仰倳防之寳【倳防谓死事寳谓赏也】吾无繇与之为之柰何管子对曰吾国之豪家迁封食邑而居者君章

  • 卷之一千二百二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千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卷十二·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吴武安公功绩记明庭杰庭杰与显谟冯康国元通大学同舍最久前此元通自东南还蜀庭杰偶相际集盘礴浃旬出圣上亲笔付元通诏吴侯云朕以卿提大军独当一面道路辽逺奏报难尽曲折昨遣范直方至卿祈计议终恐迹疎不能详

  • 王佐传·张廷玉

    王佐,海丰人。永乐年间通过乡试,毕业于太学,以有学行而闻名,被升为吏科给事中。他器宇凝重,奏对皇上很详尽而且优雅,为宣宗选中。宣德二年(1427),超升王佐为户部右侍郎。因太仓、临清、德州、淮安、徐州等地粮仓多有积弊,皇上

  • 中庸集编卷上·真德秀

    宋 真德秀 撰中庸【朱子曰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或问名篇之义程子专以不偏为言吕氏专以无过不及为説二者固不同矣子乃合而言之何也曰中一名而有二义程子固言之矣今以其説推之不偏不倚云者程子所谓在

  • 提要·李廉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五春秋诸传会通    春秋类提要【臣】等谨按春秋诸传会通二十四卷元李亷撰亷字行简庐江人明杨士竒东里集云亷于至正壬午以春秋举于乡擢陈祖仁榜进士官至信丰令遇防乱守节死时南北道梗未及

  • 序·吕祖谦

    吕氏家塾读诗记序诗白齐鲁韩氏之説不传而天下之学者尽宗毛氏毛氏之学传者亦众而王述之类今皆不存则推衍毛説者又独郑氏之笺而已唐初诸儒为作疏义因譌踵陋百千万言而不能有以出乎二氏之区域至于本朝刘侍读欧阳公王丞相

  • 佛学会与实现佛化·太虚

    ──二十四年十一月在中国佛学会闽南分会讲──在缘成本会的意义上,大家对于本人的过誉之处,顶好可以免掉!因大家同是在佛法上携手进行,则十方一切佛及菩萨所有无尽的功德与光荣,人人都是有分,人人都是现现成成的具足,各人本

  • 法华文句记卷第九·湛然

    释安乐行品今古释品。皆有生起十缘五缘等。及明来意三意五意。今则不尔。但随品文势逐义释之。不必一概。故至释此品。应委腾前四品之意。谓法师下三。通以法师室衣座三。为流通之轨。故释前三品题及以消文。咸依此三

  • 第三十三則 陳尚書看資福·胡兰成

    第三十三則陳尚書看資福舉:陳操尚書看資福院智遠禪師,資福見來,便畫一圓相。操云:弟子恁麼來,早是不著便,何況更畫一圓相。福便掩卻方丈門。(雪竇禪師云:陳操只具一隻眼。)和尚愛畫圓相,是畫一圓圈,大概是飯碗這麼大,或用墨筆畫在

  •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十三卷·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十三卷唐毗陵沙门湛然述二明境智离合者。初释谛中。先总次别。先总序诸经者。诸经论谛离合不同。今以不同通约四教。三藏下。即别约四教。于中初明二三离合者。初明但二无三。次菩萨下。寄人

  • 水经注集释订讹·沈炳巽

    地理文献考证著作。清沈炳巽撰。四十卷。炳巽字绎旃,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沈氏以明嘉靖间黄省曾《水经注》刊本为蓝本,进行校定,历九年纂为是编。雍正九年(1731)成书,五十四万余字。其中有以己意厘正者;对郦道元所引

  • 阿弥陀经义记·智顗

    一卷。隋代释智顗撰。此义记是为解释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阿弥陀经》而作。智大师所着法华等疏论集禅法三十三部,一百四十九卷,唯此义记最简略,总共有二千余言。开卷虽列五重玄义,但数语浮云而过。所释净土十疑论,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