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十一章 后汉的盛衰

后汉自公元25年光武帝即位起,至公元220年为魏所篡止,共计192年;若算到公元189年董卓行废立,东方起兵讨卓,实际分裂之时为止,则共得175年;其运祚略与前汉相等,然其国力的充实,则远不如前汉了。这是因为后汉移都洛阳,对于西北两面的控制,不如前汉之便;又承大乱之后,海内凋敝已极,休养未几,而羌乱即起,其富力亦不如前汉之盛之故。两汉400年,同称中国的盛世,实际上,后汉已渐露中衰之机了。光武帝是一个实际的政治家。他知道大乱之后,急于要休养生息,所以一味的减官省事。退功臣,进文吏。位高望重的三公,亦只崇其礼貌,而自己以严切之法,行督责之术,虽然有时不免失之过严,然颇得专制政治“严以察吏,宽以驭民”的秘诀,所以其时的政治,颇为清明。公元57年,光武帝崩,子明帝立。亦能守其遗法。公元75年,明帝崩,子章帝立,政治虽渐见宽弛,然尚能蒙业而安。章帝以公元88年崩。自公元36年公孙述平定至此,共计52年,为东汉治平之世。匈奴呼韩邪单于约诸子以次继立。六传至呼都而尸单于,背约而杀其弟。前单于之子比,时领南边,不服。公元48年,自立为呼韩邪单于,来降。中国人处之于今绥远境内。匈奴自此分为南北。北匈奴日益衰乱。公元89年,南单于上书求并北庭。时和帝新立,年幼,太后窦氏临朝。后兄窦宪犯法,欲令其立功自赎,乃以宪为大将军,出兵击破匈奴。后年,又大破之于金微山。大约系今蒙古西北的阿尔泰山。北匈奴自此远遁,不能为中国之患了。西域的东北部,是易受匈奴控制的。其西南部,则自脱离汉朝都护的管辖后,强国如莎车、于阗等,出而攻击诸国,意图并吞。后汉初兴,诸国多愿遣子入侍,请派都护。光武不许。明帝时,才遣班超出使。班超智勇足备,带了少数的人,留居西域,调发诸国的兵,征讨不服,至公元91年而西域平定。汉朝复设都护,以超为之。后汉之于域外,并没有出力经营,其成功,倒亦和前汉相仿佛,只可谓之适值天幸而已。

后汉的乱源,共有好几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外戚和宦官。从前的皇室,其前身,本来是一个强大的氏族。氏族自有氏族的继承法。当族长逝世,合法继承人年幼时,从族中推出一个人来,暂操治理之权,谓之摄政。如由前族长之妻,现族长之母代理,则即所谓母后临朝。宗室分封于外,而中朝以外戚辅政,本来是前汉的一个政冶习惯。虽然前汉系为外戚所篡,然当一种制度未至崩溃时,即有弊窦,人们总认为是人的不好,而不会归咎于制度的。如此,后汉屡有冲幼之君,自然产生不出皇族摄政的制度来,而只会由母后临朝;母后临朝,自然要任用外戚。君主之始,本来是和一个乡长或县长差不多的。他和人民是很为接近的。到后来,国家愈扩愈大,和原始的国家不知相差若干倍了,而君主的制度依然如故。他和人民,和比较低级的官吏,遂至因层次之多而自然隔绝。又因其地位之高,而自成养尊处优之势,关系之重,而不得不深居简出。遂至和当朝的大臣,都不接近,而只是和些宦官宫妾习狎。这是历代的嬖倖近习易于得志的原因,而也是政治败坏的一个原因。后汉外戚之祸,起于章帝时。章帝的皇后窦氏是没有儿子的。宋贵人生子庆,立为太子。梁贵人生子肇,窦后养为己子。后诬杀宋贵人,废庆为清河王,而立肇为太子。章帝崩,肇立,是为和帝。后兄窦宪专权。和帝既长,与宦者郑众谋诛之,是为后汉皇帝和宦官合谋以诛外威之始。105年,和帝崩。据说和帝的皇子,屡次夭殇,所以生才百余日的殇帝,是寄养于民间的。皇后邓氏迎而立之。明年,复死。乃迎立清河王的儿子,是为安帝。邓太后临朝,凡15年。太后崩后,安帝亲政,任用皇后的哥哥阎显,又宠信宦官和乳母王圣,政治甚为紊乱。阎皇后无子,后宫李氏生子保,立为太子。后谮杀李氏而废保。125年,安帝如宛,道崩。皇后秘丧驰归,迎立章帝之孙北乡侯懿。当年即死。宦者孙程等迎立废太子保,是为顺帝。程等19人皆封列侯。然未久即多遭谴斥。顺帝任用皇后的父亲梁商。商死后,子冀继之,其骄淫纵恣,为前此所未有。144年,顺帝崩,子冲帝立。明年崩。梁冀迎立章帝的玄孙质帝。因年小聪明,为冀所弑。又迎立章帝的曾孙桓帝。桓帝立13年后,才和宦者单超等5人合谋把梁冀诛戮,自此宦官又得势了。

因宦官的得势,遂激成所谓党锢之祸。宦官和阉人,本来是两件事。宦字的初义,是在机关中学习,后来则变为在贵人家中专事伺候人的意思,第十五章中,业经说过了。皇室的规模,自然较卿大夫更大,自亦有在宫中服事他的人,此即所谓宦官。据《汉书·本纪》,惠帝即位后,曾施恩于宦皇帝的人,此即是惠帝为太子时,在“太子家”中伺候他的人。本不专用阉人,而且其初,宦官的等级远较阉人为高,怕是绝对不能用阉人的。但到后来,刑罚滥了,士大夫亦有受到宫刑的;如司马迁受宫刑后为中书谒者今,即其好例。又有生来天阉的人;又有贪慕权势,自宫以进的,不都是俘虏或罪人。于是其人的能力和品格,都渐渐提高,而可以用为宦官了。后汉邓太后临朝后,宫中有好几种官,如中常侍等,都改用阉人,宦官遂成为阉人所做的官的代名词。虽然阉人的地位实已提高,然其初既是俘虏和罪人,社会上自然总还将他当作另一种人看待,士大夫更瞧他不起。此时的士大夫和贵族,都是好名的,都是好交结的。这一者出于战国之世贵族好养士,士人好奔走的习惯,一则出于此时选举上的需要,在第七章中,业经说过了。当时的宦官,多有子弟亲戚,或在外面做官暴虐,或则居乡恃势骄横。用法律裁制,或者激动舆论反对他,正是立名的好机会。士大夫和宦官遂势成水火。这一班好名誉好交结的士大夫,自然也不免互相标榜,互相结托。京城里的大学,游学者众多,而且和政治接近,便自然成为他们聚集的中心。结党以营谋进身,牵引同类,淆乱是非,那是政治上的一个大忌。当时的士大夫,自不免有此嫌疑。而且用了这一个罪名,则一网可以打尽,这是多么便利,多么痛快的事!宦官遂指当时反对他们的名士为党人,劝桓帝加以禁锢,后因后父窦武进言,方才把他们赦免。167年,桓帝崩,无子,窦后和武定策禁中,迎立了章帝的玄孙灵帝。太后临朝。窦武是和名士接近的,有恩于窦氏的陈蕃,做了太傅,则其本身就是名士中人。谋诛弄权的宦官,反为所害。太后亦被迁抑郁而死。灵帝年长,不徒不知整顿,反更崇信宦官,听其把持朝政,浊乱四海。而又一味聚敛奢侈。此时乱源本已潜伏,再天天给他制造爆发的机会,遂成为不可收拾之局了。

大伤后汉的元气的是羌乱。中国和外夷,其间本来总有边塞隔绝着的。论民族主义的真谛,先进民族本来有诱掖后进民族的责任,不该以隔绝为事。但是同化须行之以渐。在同化的进行未达相当程度时,彼此的界限是不能遽行撤废的。因为文化的不同就是生活的相异,不能使其生活从同,顾欲强使生活不同的人共同生活,自不免引起纠纷。这是五胡乱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后汉时的羌乱,业已导其先路了。今青海省的东北境,在汉时本是羌人之地。王莽摄政时,讽羌人献地,设立了一个西海郡。既无实力开拓,边塞反因之撤废,羌人就侵入内地。后汉初年,屡有反叛,给中国征服了,又都把他们迁徙到内地来。于是降羌散居今甘肃之地者日多。安帝时,遂酿成大规模的叛乱。这时候,政治腐败,地方官无心守土,都把郡县迁徙到内地。人民不乐迁徙,则加以强迫驱遣,流离死亡,不可胜数。派兵剿办,将帅又腐败,历时10余年,用费达240亿,才算勉强结束。顺帝时又叛,兵费又至80余亿,桓帝任用段颎,大加诛戮,才算镇定下来。然而西北一方,凋敝已甚,将帅又渐形骄横,隐伏着一个很大的乱源了。

遇事都诉之理性,这只是受过优良教育的人,在一定的范围中能够。其余大多数人,和这一部分人出于一定范围以外的行为,还是受习惯和传统思想的支配的。此种习惯和传统的思想,是没有理由可以解说的,若要仔细追究起来,往往和我们别一方面的知识冲突,所以人们都置诸不问,而无条件加以承认,此即所谓迷信。给迷信以一种力量的则为宗教。宗教鼓动人的力量是颇大的。当部族林立之世,宗教的教义,亦只限于一部族,而不足以吸引别部族人。到统一之后就不然了。各种小宗教,渐渐混合而产生大宗教的运动,在第十八章中业经说过。在汉时,上下流社会,是各别进行的。在上流社会中,孔子渐被视为一个神人,看当时内学家东汉时称纬为内学。尊崇孔子的话,便可见得。但在上流社会中,到底是受过良好教育,理性较为发达,不容此等迷信之论控制,所以不久就被反对迷信的玄学打倒。在下流社会,则各种迷信,逐渐结合,而形成后世的道教。在汉时是其初步。其中最主要的是张角的太平道和张脩的五斗米道。道教到北魏时的寇谦之,才全然和政府妥协,前此,则是很激烈的反对政府的。他们以符咒治病等,为煽动和结合的工具。张脩造反,旋即平定。张鲁后来虽割据汉中,只是设立鬼卒等,闭关自守,实行其神权政治而已,于大局亦无甚关系。张角却声势浩大。以公元184年起事。他的徒党,遍于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即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山东、河南、河北各省之地。但张角似是一个只会煽惑而并没有什么政治能力的人,所以不久即败。然此时的小乱事,则已到处蔓延,不易遏止了,而黄巾的余党亦难于肃清。于是改刺史为州牧,将两级制变成了三级制,便宜了一部分的野心家,即仍称刺史的人以及手中亦有兵权的郡守。分裂之势渐次形成,静待著一个机会爆发。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三十四·刘昫
  列传十二·薛居正
  卷一百·志第四十八·兵三·宋濂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三十五·乾隆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七十六·佚名
  尚史卷七十九·李锴
  第二十七册 天聪四年四月·佚名
  四六一 大学士阿桂等题请将武英殿修书处额外供事从优议叙本·佚名
  钦定元史语解卷十四·佚名
  五四 椒生·周作人
  卷三·彭百川
  卷六十四·宋敏求
  卷三十九·佚名
  卷首之九·佚名
  瑞异一·徐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松漠纪闻·洪皓

    女真即古肃慎国也,东汉谓之挹娄,元魏谓之勿吉,隋唐谓之靺鞨。开皇中,遣使贡献,文帝因宴劳之。使者及其徒起舞于前,曲折皆为战鬭之状。上谓侍臣曰:“天地间乃有此物,常作用兵意。”其属分六部,有黑水部,即今之女真。其

  • 东都事略卷二十七·王称

    列传十  曹彬字国华眞定灵寿人也父芸成徳军兵马使彬始生周岁日父母以百翫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取爼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既长气质淳厚汉干祐中为成徳牙将周太祖贵妃张氏彬之从母也彬归京师得

  • 路史卷三十一·罗泌

    恶呼!治古不可见矣。予尝稽古之。所以为治之。具见其不可得,而跂及其为后世之所轻毁,而至于恸矣。若古圣王思建一事,立一法,必为万世不可易之,计其所周旋,必有不可容啄之处。逮为之也。不惜一身之劳,不惮百年之乆,而必为之长虑

  • 资治通鉴考异卷七·司马光

    宋 司马光 撰梁纪下普通二年五月魏桓叔兴降【梁帝纪七月叔兴率众降盖记奏到之日今从魏帝纪】七月魏张普惠救义州不及【普惠传云弃城走今从裴邃传】三年十一月魏初行正光厯大赦【后魏律厯志云厯成会孝明帝加元服改元

  • 白彦敬传·脱脱

    白彦敬本名白遥设,是部罗火部族人。开始他名叫白彦恭,因避讳显宗名允恭,而改为白彦敬。他的祖父是白屋仆根。父亲是白阿斯,在辽国做率府率。白彦敬擅长骑马射箭,他起家于做官,为补元帅府令史。金朝攻打宋朝,白彦敬做钱帛司都

  • 宋纪三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元嘉五年(戊辰、428)·司马光

    宋纪三 宋文帝元嘉五年(戊辰,公元428年) [1]春,正月,辛未,魏京兆王黎卒。 [1]春季,正月,辛未(初二),北魏京兆王拓跋黎去世。 [2]荆州刺史、彭城王义康,性聪察,在州职事修治。左光禄大夫范泰谓司徒王弘曰:“天下事重,权要难居。卿兄弟

  • 卷首之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首之七勅谕一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年间天命三年四月辛丑颁统兵贝勒诸臣训习兵法书曰凡安居太平贵於守正用兵则以不劳已不顿兵智巧谋略为贵焉若我衆敌寡我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八·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八 洪武二十六年六月乙亥朔。 丙子,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曹铭为左佥都御史。 复以左春坊左赞善凌汉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汉字斗南,河南原武人。洪武十七年,以秀才举至京,献《乌鹊论》,上喜之,

  • 上谕·叶隆礼

    乾隆四十六年十月十六日奉上谕四库全书馆进呈书内有宋叶隆礼奉勅所撰契丹国志其说采摘通监长编及诸说部书按年胪载抄撮成文中间体例混淆书法讹舛不一而足如书既名契丹国志自应以辽为主乃卷首年谱既标太祖太宗等帝而事

  • 卷十九·王志长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注疏删翼钦定四库全书周礼注疏删翼卷十九明 王志长 撰司勲掌六乡赏地之灋以等其功注赏地赏田也在逺郊之内属六乡焉等犹差也以功大小为差王氏曰其地则载师掌之其法则司勲掌之○明斋王氏曰六

  • 卷七·佚名

    △二诵第二(一二二)尔时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彼城中有伎人主。号曰动发。往诣佛所。到佛所已,头面礼足。却坐一面。而作是言:瞿昙我于昔者,曾从宿旧极老伎人边闻。于伎场上。施设戏具。百千万人。皆来观看。弹琴作倡

  • 缘起经一卷·玄奘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无量无数声闻菩萨天人等俱。尔时世尊告苾刍众。吾当为汝宣说缘起初差别义。汝应谛听极善思惟吾今为汝分别解说。苾刍众言。唯然愿说。我等乐

  • 佛说栴檀树经·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汉录  闻如是。一时佛从比丘。在维耶梨国。有迦罗越。奉佛明法。请佛供养佛咒愿毕。迦罗越。于佛前肃然。愿闻法义。佛便笑。五色光从口而出。绕身三匝。还从顶入。阿难整衣服。叉手白佛言。佛不妄笑。

  • 大乘庄严经论 第九卷·无著

    大乘庄严经论 第九卷无著菩萨造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供养品第十八释曰。已说业所聚集诸行。未说供养如来。此供养今当说。偈曰依物缘回向  因智田依止如是八供养  供养诸如来释曰。略说供养如来有八

  • 还源篇·石泰

    内丹学著作。宋代石泰撰。本书遵循祖师张伯端金丹内练学说,强调 “还源返本,与道合真”(《还源篇阐微》)。全篇以九九之数八十一章五言绝句,逐一论述丹基、采取、交结、烹炼、沐浴以及分胎、温养、丹成之大意,反复告

  • 再生缘·陈端生

    弹词作品。清陈端生作。八十回。道光元年(1821)侯芝序宝宁堂刊本。又四卷八十回,有商务印书馆排印本。作者乾隆三十三年(1768)至三十五年完成第一至十六卷,四十九年方补写第十七卷,但终未完成全帙。后梁德绳在其夫许

  • 续通志·纪昀

    《续通志》,顾名思义,是衔接《通志》的一本综合史料而成的史书。清乾隆三十二年时官修。后经纪昀等校订,共640卷。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字晓岚,一字春帆、河北献县人,举进士、授侍读学士,曾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主持撰写《

  • 摄大乘论释疏·佚名

    佛典注疏。作者和卷数不详。敦煌遗书藏本。存斯2747号背面,首残尾存。尾题:“《摄大乘论释疏》卷第五。”现题乃据内容新拟。本书是对世亲著、真谛译《摄大乘论释》的疏释。《摄大乘论释》是世亲对无著著《摄大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