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十章 新室的兴亡

前后汉之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变。在前汉之世,政治家的眼光,看了天下,认为不该就这么苟安下去的。后世的政治家奉为金科玉律的思想,所谓“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是这时候的人所没有的。他们看了社会还是可用人力控制的,一切不合理的事,都该用人力去改变,此即所谓“拨乱世,反之正”。出来负这个责任的,当然是贤明的君主和一班贤明的政治家。当汉昭帝时,有一个儒者,唤做眭弘,因灾异,使其朋友上书,劝汉帝“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宣帝时,有个盖宽饶,上封事亦说:“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四序之运,成功者退,不得其人,则不居其位。”这两个人,虽然都得罪而死,但眭弘,大约是霍光专政,怕人疑心他要篡位,所以牺牲了他,以资辨白的。况且霍光是个不学无术的人,根本不懂得什么改革大计。盖宽饶则因其刚直之性,既触犯君主,又为有权势的人所忌,以致遭祸,都不是反对这种理论,视为大逆不道。至于不关涉政体,而要在政务上举行较根本的改革的,则在宣帝时有王吉,因为宣帝是个实际的政治家,不能听他的话。元帝即位,却征用了王吉及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贡禹。王吉年老,在路上死了。贡禹征至,官至御史大夫。听了他的话,改正了许多奢侈的制度,又行了许多宽恤民力的政事。其时又有个翼奉,劝元帝徙都成周。他说:长安的制度,已经坏了,因袭了这种制度,政治必不能改良,所以要迁都正本,与天下更始,则其规模更为阔大了。哀帝多病,而且无子,又有个李寻,保荐了一个贺良,陈说“汉历中衰,当更受命”,劝他改号为陈圣刘皇帝。陈字和田字同音,田地两字,古人通用,地就是土,陈圣刘皇帝,大约是说皇帝虽然姓刘,所行的却是土德。西汉人五德终始之说,还不是像后世专讲一些无关实际,有类迷信的空话的,既然要改变“行序”,同时就有一大套实际的政务,要跟著改变。这只要看贾谊说汉朝应当改革,虽然要“改正朔,易服色”,也要“法制度,定官名”,而他所草拟的具体方案,“为官名,悉更秦之故”,便可知道。五德终始,本来不是什么迷信,而是一套有系统的政治方案,这在第十七章中,业经说过了。这种根本的大改革,要遭到不了解的人无意识的反对,和实际于他权利有损的人出死力的抵抗,自是当然之事。所以贺良再进一步要想改革实际的政务,就遭遇反对而失败了。但改革的气势,既然如此其旁薄郁积,自然终必有起而行之之人,而这个人就是王莽。所以王莽是根本无所谓篡窃的。他只是代表时代潮流,出来实行改革的人。要实行改革,自然要取得政权;要取得政权,自然要推翻前朝的皇帝;而因实行改革而推翻前朝的皇帝,在当时的人看起来,毋宁是天理人情上当然的事。所以应天顺人,《易·鼎卦彖辞》:“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在当时也并不是一句门面话。

要大改革,第一步自然还是生计问题,王莽所实行的是:(一)改名天下的田为王田,这即是现在的宣布土地国有,和附着于土地的奴隶,都不准卖买,而举当时所有的土田,按照新章,举行公平的分配。(二)立六筦之法,将大事业收归官营。(三)立司市、泉府,以平衡物价,使消费者、生产者、交换者,都不吃亏。收有职业的人的税,以供(甲)要生利而无资本的人,及(乙)有正当消费而一时周转不灵的人的借贷。其详已见第五章。他的办法,颇能综合儒法两家,兼顾到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方面,其规模可称阔大,思虑亦可谓周详。但是徒法不能自行,要举行这种大改革,必须民众有相当的觉悟,且能作出相当的行动,专靠在上者的操刀代斫,是不行的。因为真正为国为民的人,总只有少数,官僚阶级中的大多数人,其利害总是和人民相反的,非靠督责不行。以中国之大,古代交通的不便,一个中央政府,督责之力本来有所不及;而况当大改革之际,普通官吏,对于法令,也未必能了解,而作弊的机会却特多;所以推行不易,而监督更难。王莽当日所定的法令,有关实际的,怕没有一件能够真正推行,而达到目的,因此而生的流弊,则无一事不有,且无一事不厉害。其余无关实际,徒资纷扰的,更不必说了。王莽是个偏重立法的人,他又“锐思于制作”,而把眼前的政务搁起。尤其无谓的,是他的改革货币,麻烦而屡次改变,势不可行,把商业先破坏了。新分配之法,未曾成立,旧交易之法,先已破坏,遂使生计界的秩序大乱,全国的人,无一个不受到影响。王莽又是个拘泥理论、好求形式上的整齐的人。他要把全国的政治区划,依据地理,重行厘定,以制定封建和郡县制度。这固然是一种根本之图,然岂旦夕可致?遂至改革纷纭,名称屡变,吏弗能纪。他又要大改官制,一时亦不能成功,而官吏因制度未定,皆不得禄,自然贪求更甚了。对于域外,也是这么一套。如更改封号及印章等,无关实际、徒失交涉的圆滑,加以措置失宜,匈奴、西域、西南夷,遂至背叛。王莽对于西域,未曾用兵。西南夷则连年征讨,骚扰殊甚。对于匈奴,他更有一个分立许多小单于而发大兵深入穷追,把其不服的赶到丁令地方去的一个大计划。此乃欲将匈奴驱入今西伯利亚之地,而将漠北空出。这个计划,倒也是值得称赞的,然亦谈何容易?当时调兵运饷,牵动尤广,屯守连年,兵始终没有能够出,而内乱却已蔓延了。

莽末的内乱,是起于公元17年的。今山东地方,先行吃紧。湖北地方,亦有饥民屯聚。剿办连年弗能定。公元22年,藏匿在今当阳县绿林山中的兵,分出南阳和南郡。汉南阳郡,治宛,今河南南阳县。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入南阳的谓之新市兵,入南郡的谓之下江兵。又有起于今随县的平林乡的,谓之平林兵。汉朝的宗室刘玄,在平林兵中。刘縯、刘秀则起兵舂陵,今湖北枣阳县。和新市、平林兵合。刘玄初称更始将军,后遂被立为帝。入据宛。明年,王莽派大兵40万去剿办,多而不整,大败于昆阳。今河南叶县。莽遂失其控制之力,各地方叛者并起。更始分兵两支:一攻洛阳,一入武关。长安中叛者亦起。莽遂被杀。更始移居长安,然为新市、平林诸将所制,不能有为。此时海内大乱,而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更甚。刘縯为新市、平林诸将所杀。刘秀别为一军,出定河北。即帝位于鄗,改名高邑县。是为后汉光武皇帝。先打平了许多小股的流寇。其大股赤眉,因食尽西上,另立了一个汉朝的宗室刘盆子,攻入长安。更始兵败出降,旋被杀。光武初以河内为根据地,汉河内郡,治怀,在今河南武陟县。派兵留守,和服从更始的洛阳对峙。至此遂取得了洛阳,定都其地。派兵去攻关中,未能遽定,而赤眉又因食尽东走,光武自勒大兵,降之宜阳。今河南宜阳县。此时东方还有汉朝的宗室刘永割据睢阳,今河南商丘县。东方诸将,多与之合。又有秦丰、田戎等,割据今湖北沿江一带,亦被他次第打平。只有陇西的隗嚣,四川的公孙述,较有规模,到最后才平定。保据河西的窦融,则不烦兵力而自下。到公元36年,天下又算平定了。从公元17年东方及荆州兵起,算到这一年,其时间实四倍于秦末之乱;其破坏的程度,怕还不止这一个比例。光武平定天下之后,自然只好暂顾目前,说不上什么远大的计划了。而自王莽举行这样的大改革而失败后,政治家的眼光,亦为之一变。根本之计,再也没有人敢提及。社会渐被视为不可以人力控制之物,只能听其迁流所至。“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遂被视为政治上的金科玉律了。所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猜你喜欢
  志第三 乐·萧子显
  卷二百四十二 熙寧六年(癸丑,1073)·李焘
  ●卷十五·李攸
  台湾关系文献集零十二·佚名
  第三卷 防营·缪荃孙
  一四二九 奉天府丞福保奏办理张焘前来文溯阁抽换抽阅书籍情形折·佚名
  绎史卷六十二·马骕
  裕宗传·宋濂
  弇山堂别集卷一·王世贞
  渚宫旧事卷二·余知古
  卷二十九·佚名
  卷五十二·徐一夔
  卷一百八十九·佚名
  卷六·佚名
  王宠惠·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出 联班·李渔

    〖紫苏丸〗(小旦上)声容两擅当场美,赚缠头复多长技。撞烟楼有女更娉婷,只愁未识家传秘。奴家刘绛仙,舞霓班中的女旦是也。丈夫刘文卿也在班中做戏,自从得了奴家,替他尽心竭力,挣起一分大家私。如今世上做女旦的极多,都不能勾致

  • 第四折·郑廷玉

    (净扮银匠上,云)自家是个银匠,打生活别生巧样。有人送来的银,半停把红铜掺上。自家是个银匠,清早晨开开这铺儿,看有甚么人来?(邦上,云)自家李虎的便是。自从昨日偷了十把银匙箸,将状元店里九只金钗换了。我如今没盘缠使用,我去

  • ●目录·任中敏

    卷一 杂曲 云谣集杂曲子 卷二 杂曲 只曲 卷三 杂曲 普通联章 卷四 杂曲 重句联章 卷五 杂曲 定格联章 卷六 杂曲 长篇定格联章 卷七 大曲 补遗 只曲类 组曲类 五七言体

  • 卷四百四十八·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四十八白居易感悟妄缘题如上人壁自从为騃童直至作衰翁所好随年异为忙终日同弄沙成佛塔锵玉谒王宫彼此皆儿戏须臾即色空有营非了义无着是真宗兼恐勤修道犹应在妄

  • 卷九补编·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唐诗卷九补编贺知章望人家桃李花山源夜雨度仙家【穆天子传因山源之规矩覩河岳之盘曲盐铁论太平之时旬而一雨雨必以夜顾野王乐府夕台行雨度十洲记元洲有五芝?涧上多仙家】朝发东园桃李花【谢庄怀园引

  • 列传第二十四 申徽 陆通 弟逞 柳敏 卢柔 唐瑾·令狐德棻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六世祖钟,为后赵司徒。冉闵末,中原丧乱,钟子邃避地江左。曾祖爽仕宋,位雍州刺史。祖隆道,宋北兖州刺史。父明仁,郡功曹,早卒。徽少与母居,尽心孝养。及长,好经史。性审慎,不妄交游。遭母忧,丧毕,乃归于魏。元

  • 列传第二十七·刘昫

    ○韦挺 子待价 弟万石 杨纂 族子弘礼 弘武 武子元亨 元禧 元祎 刘德威 子审礼 孙易从 审礼从弟延嗣 阎立德 弟立本 柳亨 族子范 兄子奭 亨孙涣 泽 崔义玄 子神庆 韦挺,雍州万年人,隋民部尚书冲子也。少

  • ●卷二十五。诗文六·梁章钜

    ◎潘世恩诗十三首△甲午正月廿一日奉命入直枢廷,翼日即蒙恩赐第,恭纪夙夜趋公敢计私,燕居早又荷鸿慈。庭留花木安排好,坐有琴书位置宜。入直近依天咫尺,退归真觉日舒迟。巢林已慰鹪鹩愿,况许朝阳借一枝。△八月二十六日蒙恩

  • 卷之四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瀋館錄卷四·佚名

    十月初二日早朝衙門通事來言此日帝出往西門郊外迎蒙古南華僧之入來 【 其數百餘人來獻駱馬貂皮等物】 初四日自聞往鳳凰城之語宰臣講院驚惶罔措待龍將之到衙門先問出送之由且陳世子素患疝症發作無常嚴冬遠行悶迫之情

  • 第五十三卷 孝义 六·缪荃孙

    淮 安 府 宋徐 积徐积,山阳人。三岁父死,旦旦求之甚哀,母使读孝经,辄涕落不能止。事母至孝。从胡翼之学。应举入都,不忍舍亲,徒载而西。登进士第,举首许安国率同年生入拜,具致百金为寿,谢却之。母亡,庐墓三年。雪夜伏

  • 卷四·萨囊·彻辰

    <史部,杂史类,钦定蒙古源流>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蒙古源流卷四 额纳特珂克土伯特蒙古汗等源流 由是汗降旨云承王皇上帝汗父之命驾驭天下十二强汗平定诸恶劣小汗有劳大臣官员等赞成大事今须养息身心自戊辰年起至丙戌年

  • 六经正误卷一·毛居正

    宋 毛居正 撰周易正误乾卦九三注云至于夕惕于作子误九四注云进退无恒无作元误用九注九天之德也九作凡误 盈不可久作乆误文言九四或跃在渊作渊误【后同凡后同者不重出】进退无恒作恒误案恒字从心从亘亘居邓反延亘之

  • 春秋亿卷三·徐学谟

    明 徐学谟 撰僖公元年春王正月不书即位史阙也左氏曰出故也出则何以不书即位也公谷皆曰继弑君不言即位也夫桓公何以言即位也胡氏曰内无所承上不请命也鲁之书即位者岂皆内有所承上有所请也皆意之也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

  • 卷四·陈深

    钦定四库全书读春秋编卷四      宋 陈深 撰闵公【名啓方庄公庶子母叔姜史记名开諡法在国遭难曰闵】元年【庚申】春王正月【案左氏去冬立闵公杜氏注於是年八岁母叔姜哀姜之姊亦齐女故哀姜与庆父利其幼而立焉不

  • 杂宝藏经卷第二·佚名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昙曜译  六牙白象缘  兔自烧身供养大仙缘  善恶猕猴缘  佛以智水灭四火缘  波罗奈国有一长者子共天神感王行孝缘  迦尸国王白香象养盲父母并和二国缘  波罗奈国弟微谏兄遂

  • 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佚名

    特进试鸿胪卿大兴善寺沙门大广智不空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摩伽陀国清净园白莲池侧七宝如意树王下与金刚手等诸大菩萨及以无量大声闻众无数恒沙诸天龙王药叉罗刹异类大众前后围绕。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 尚书稗疏·王夫之

    四卷,清王夫之(1619-1692)撰。《尚书》研究著作;是书仅就《尚书》部分词、句诠释,非全解经文,取名《稗疏》,犹谓小注、浅注。稗,稻田杂草,其实细小,又非谷物,故以稗形容卑微。有“不贤识小”之意,谦词。又《庄子·知北游》:“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