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谷山笔麈卷之十三  仪音

汉世庙讳皆以近似之字易之,如讳「邦」之字则曰「国」,讳「恒」之字则曰「常」,即如讳「世」之字曰「代」,讳「民」之字曰「人」也。村学究不知,以为名邦字国,名恒字常,是以讳为表德矣。文义不通,多误小学如此。

尝见褚河南贞观中一帖,内有「世」「民」二字,皆不减画,心窃疑之,及考唐史,太宗在日,二名不连者毋避。及高宗即位,乃讳二字。盖礼:「卒哭乃讳,所以敬鬼神之名。」生者则不相避也。以此推之,贞观中,「世」「民」二字,临文止是不连,未尝更易,永徽以后,乃以「人」讳「民」,以「代」讳「世」耳。

六朝最重私讳,即人主于其大臣,亦讳其先世。南宋武帝尝使江智渊以王彧父讳戏之,智渊正色不肯,上怒曰:「江僧安痴人,痴人自相惜」。智渊伏席流涕,竟不肯戏。私讳之重如此。然亦过矣。礼有「父前子名,君前臣名。」以人主名其先臣,未为大失,何至伏地流涕?盖武帝以此相嘲,非待臣之礼,宜其辱也。汉文短丧,权制三十六日,至唐犹遵之,惟玄宗、肃宗之丧始服二十七日,代宗遗诏天下,吏人三日释服。宰相常衮以为:古者卿大夫从君而服,皇帝二十七日而除,在朝群臣亦当如之。中书舍人崔佑甫以为:朝臣、庶人不当分别,凡百执事,孰非吏人?皆应释服。相与力争,竟从众议。二人故有隙,以是相左,然众议是也。二十七日,视汉文之制也,已自减少,岂可更从三日?且公卿大臣以吏人自处,亦不明大义矣。众之排佑甫非也,其论丧礼是也。

唐之庙制,以太祖比后稷,高祖比文王,太宗比武王,皆以为世室不迁,其下三昭、三穆,满则迁于夹室,盖三昭、三穆在世室之外,故为九庙,盖九世也。今以九帝备庙数而不及七世,则不合于礼矣。

唐时明堂制度,其宇上圜覆以清阳玉叶。清阳,色也,玉叶亦瓦之类。今大享殿及圜丘阑干皆用回青瓦,亦清阳玉叶之类。

夏、周九鼎之制,不可详考,武后更造明堂,铸铜为九鼎:豫州鼎曰神都,高一丈八尺,受千八百石;冀州鼎曰武兴;雍州鼎曰长安;兖州鼎曰日观;青州鼎曰少阳;徐州鼎曰车源;扬州鼎曰江都;荆州鼎曰江陵;梁州鼎曰成都。各高一丈四尺,受千二百石。各铸山川物产于其上。又铸铜为十二神。十二神者,十二支所属也,皆高一丈,各置一方,即秦皇铸金人十二之遗意也。

唐高宗作蓬莱宫,正殿为含元殿,含元之后为宣政殿,宣政之北曰紫宸殿,则内朝听政之所也。大会则于含元。

金銮殿在龙首山之坡陇,殿旁有坡,谓之金銮坡,其上东有学士院,今称翰林院为銮坡,本此。

唐制,正衙早朝,金吾将军奏:左右厢内外平安。国初朝贺大礼,有指挥使起居,亦此意。

唐制,每御延英,令诸司长官二人奏本司事,谓之待制,又令常参官日引见二人,访以政,谓之廷对,亦曰次对。盖宰相对延英既退,则待制、次对官皆得引对也。宋时谓之转对。

唐时,中官柄事者四人,最贵左右中尉,次则上下枢密院使,谓之四贵,又有南北宣徽两院,亦要职也。朱温既诛宦官,尽罢内司,乃以其党蒋玄晖为宣徽南院兼枢密院使,王殷为宣徽北院兼皇城使,始用外官矣。

宫人参随视朝起于晋代,六朝相因,至唐不改。六典曰:「宫嫔掌朝会赞相之事,引客立于殿廷。」唐诗所称,如「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是也。崔胤尽诛宦官,止令内夫人至中学士院传宣圣谕,及朱温将谋禅代,始罢宫人传宣及隋之仪,自此至宋、元末,不闻御朝对百官以宫女侍矣。

唐时郊庙,祠官谓之斋郎,及武、韦奠献 【「奠献」,「奠」,天启本作「典」。】 ,以宰相女助执笾豆,谓之斋娘。

唐时音乐盛于天宝,有太常雅乐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堂上坐奏,谓之坐部;有鼓吹署令,所掌铙歌鼓吹曲,有龟兹、踪勒、高昌、天竺诸部,谓之胡乐;有教坊梨园法曲;有散乐杂戏;又有山车、陆船、舞马、犀象及宫人所奏霓裳羽衣之曲。每大酺赐宴,以次陈奏,即汉武角抵、鱼龙之戏也。高宗因立太子,御宴百官,命散乐自宣政门入,太常博士袁利贞请罢散乐,甚为知体。乃今大殿宴会以百戏承应,乃胡元旧习,与箫韶之响相去远矣。

冠服

六朝士庶乌帽,惟人主宴居着白纱帽。南宋废帝既弒,诸王就秘书省见湘东王,于时事起仓猝,王失履,跣至西堂,犹着乌帽。建安王休仁呼主衣,以白帽带之, 【「带之」,「带」,疑当作「戴」。】 即黄袍加身之意也。王敬则弒苍梧王,手取白纱帽加萧道成首。 【「萧道成」,原作「道成」。兹据天启本补。】 当时白纱名高顶帽,皇太子在上前则乌纱,在东宫则白纱,盖惟天子得冠之耳。

隋文帝即位,改服纱帽黄袍。解曰:纱帽,乌纱帽也,江南人主多服白纱帽,文帝乃用乌耳。古人庶人服黄,至是人主及百官服之,至唐时惟人主黄袍,百官亦不敢服矣。

魏、晋以来,王公卿士以幅巾为雅,用全幅皂向后幞发,谓之头巾,俗因谓之幞头,至宇文氏乃裁幅巾为四角。北朝服制多仍胡服,至后周用古周礼,始与群臣服汉、魏衣冠,而幞头之制昉矣。

幞头乃后周武帝所裁,裁幅巾出四脚,唐人以其脚向上,宋人始为放脚,今之幞头盖放脚而稍屈其端使之向上,兼唐、宋之制者矣。

隋炀帝定舆服制度:五品以上,文官乘车,武官马加珂。可见文官乘车有所自也。珂者,螺属,生海中,其骨洁白,以饰马勒,世所谓鸣珂者,此也,三都赋「流离珂戍」即此。

隋时,百官从戎者皆戎服,五品以上通着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绯绿,胥史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黄。自是文武常服遂以为品,至唐而稍润色之,以为采章矣。

唐高宗上元元年始定章服: 【「唐高宗」,原作「高宗」,兹据天启本补。】 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服深绯,金带;五品服浅绯,金带;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并?石带;庶人服黄,铜钱带;其工商杂户不听服黄。武后在位,改八品九品皆服碧。此一代之制也。贞观以前尚沿隋制,稍有不同。今画十八学士服色,当以贞观中制度考之,即得其真矣。?不似铜,不知何物。 【「?不似铜」一段与「世图十八学士」一段,天启本对置。「一云石也,当俟详考。」原缺,据天启本补入。】 一云石也,当俟详考。世图十八学士,武德中所服尚沿隋制。

称谓

西汉臣子称朝廷为县官,东汉称天子为国家,北朝称家家,唐称圣人,亦称大家、天家,宋称官家,胜国即称皇上,皆臣子私称,非对御之言也。西汉私语亦称陛下,辽、金称郎主。

西汉称诸王皆称大王,至曹操立为魏王,臣下进对始有殿下之称,自是相沿,遂为定制。

北齐高俨诛和士开,齐主使人召之,俨曰:「士开昔来实合万死,谋废至尊,剃家家发为尼,臣为是矫诏诛之,尊兄若赦臣,愿遣姊姊来迎,臣即入见。」姊姊谓陆令萱也,其时宫中呼嫡母为家家,乳母为姊姊,呼妇为妹妹。

侯景陷台城,湘东王绎方镇江陵,将举兵讨景,武陵王纪在蜀,谓僚佐曰:「七官文士,岂能匡济?」及纪攻江陵,为樊猛所败,以金囊掷猛曰:「愿卿送我一见七官。」兄弟行辈称某官,始见于此。然六朝臣下称君上,妻妾称主君,亦多曰官。

自晋以来,嫂谓叔为小郎,至唐犹然。宣宗责万寿公主曰:「岂有小郎病不往省视,乃观戏乎?」

唐时称节度、观察为使家,诸州为州家,北司诸军为军家,今称军士为军家,本此。

唐末宫中称天子为宅家,如十六宅诸王为刘季述所围,升屋呼曰:「宅家救儿!」季述废立,何后趋至,拜请曰:「军容勿惊宅家。」亦称大家,如昭宗延朱温入见何后,后泣曰:「自今大家夫妇委身全忠矣。」朱友珪妇张氏告其夫曰:「大家已以传国宝付王氏,怀往东都矣。」亦称官家,如全忠谓寇彦卿曰:「汝速至陕,即日促官家发来。」官家之称始此。唐初称天家。

唐人重行辈,称其所尊皆曰几郎,如某人称张宗昌为六郎,马遂遣使请和,称朱滔为六郎,朱滔遣使说田悦,称为八郎,上至宫禁中称玄宗亦曰三郎,门生舍人称其主人之子亦曰郎君,妻家称女婿以姓,曰某郎。

唐时称父执及朋友之父为丈人,因称其母为丈母,今以岳父母为丈人丈母本此。妻父曰婚,婿父曰姻,二父相呼谓之亲家,自五代亦然。

五代称州将为使长,如李存矩为新州防御,骄惰不治,士卒曰「使长不矜恤」是也。近代公侯郎君有称使长者,妃主内家有称使长者,取义不同,其名一也。

西北诸虏称中国为汉人,东南海夷称中国为唐人,各以其所服相承称之,不思其易世也,汉初,朔方匈奴亦称中国为秦人。

金之官长皆称勃极烈,元之官长皆称达鲁花赤,岳牧郡县亦然。

元时,丞相谓之大必阇赤,「必阇赤」字音,疑即今「笔写记」,盖主文字之称,故以为丞相之称。

自嘉、隆以来,士风文字雅好古风,官名称谓亦多从古,如称六卿为大司徒、大司马之类,此皆周官旧名,职任相合,称之是也。惟至台长无以称之,乃曰大中丞,则误甚矣。今之左右都御史,乃汉之御史大夫,左右副佥都御史,乃汉之御史中丞。在汉官仪,皆无大字,乃以大夫降称中丞,非所以尊之也。至于锦衣掌印,称为大金吾,顺天府尹称为大京兆,益无稽矣。名言之间,礼分所寓,岂宜猛浪如此。若各镇总兵称大将军,虽非今制,亦汉官名所有尔。

唐时宰相相呼曰堂老,两省曰阁老,尚书曰院长,御史曰端公。近日桂林吕公为江陵封君作志,称首揆曰端公,误。又少府乃县尉耳,近日称府佐曰少府,亦误。

今翰林相传以北门为美称,考其建官之由,起于武后擅权,多引文学之士,置在禁中,使撰列女传、臣轨、乐书、百僚新戒,凡千余卷,因使密决奏疏,以分宰相之权,谓之北门学士,以其不经南衙,北门出入故也。后世相承,有内相私入之号,至今以为美谈,而不究其所由名,亦可惜也。

唐称给舍谓给事中及中书舍人也。今以给事中为给舍,中书舍人为中舍,则给舍为一官矣。

姒娣妯娌长少相呼之 【「妯娌」,「娌」原脱,兹据天启本补入。】 ,称年长者曰姒,年少者娣,今俗呼兄妻曰姒弟妻曰娣者,误。盖通鉴注:以身年之长少为次,不以夫之长幼为序也。

有父称子公者,晁错父谓错曰:「公为政用事,人口语多怨公」者是也。有父对子称臣者,霍去病过平阳,其父谒之,自称「老臣」是也。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三 范泰 荀伯子 徐广 郑鲜之 裴松之 何承天·李延寿
  列传第十二·李延寿
  卷之八十·佚名
  卷之四十九·佚名
  通志卷九十八下·郑樵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三十二·阿桂
  绎史卷一百三十四·马骕
  卷十九下·班固
  第71章 用种种诡计阴谋拉美国人下水的蒋介石·冯玉祥
  九〇 大逆事件·周作人
  石守信传·脱脱
  焦礼传·张廷玉
  六、台湾之收服·汪荣宝
  晋纪三十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十七年(壬辰、392)·司马光
  卷第一百三十·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五出 联姻·许自昌

    〔净上〕姻缘姻缘。事非偶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张三郞半世风流。一生落莫。前日遇着那女郞。十分丰致。十分有情。满望偷香窃玉。与他凤倒鸾顚。不意就是宋公明所定偏房。今日做亲。叫我做了一场春梦。好生败

  • 卷十四·吕本中

    钦定四库全书 东莱诗集卷十四    宋 吕本中 撰戏呈东林云间二老 几年湖岭费追寻尚喜归来听足音御虎已知吾有命问禅方见子无心风尘黤惨病如昨岁月峥嵘穷至今犹觉相逢有余恨老盆盛酒不同斟【余常以谓可与共饮者

  • 卷二十五·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十五杂曲歌辞轻薄篇【李益】豪不必驰千骑雄不在垂双鞬天生俊气自相逐出与鵰鹗同飞翻朝行九衢不得意下鞭走马城西原忽闻燕?一声去回鞭挟弹平陵园归来青楼曲未半美人

  • 杨震列传第四十四·范晔

    杨震 子秉 孙赐 曾孙彪 玄孙脩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八世祖喜,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敞,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父宝,习《欧阳尚书》。哀、平之世,隐居教授。居摄二年,与两龚、蒋诩俱征,遂遁逃,不知所处。光武高其

  • 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范晔

    袁安 子京 子敞 玄孙闳 张酺 韩棱 周荣 孙景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祖父良,习《孟氏易》,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建武初,至成武令。安少传良学。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

  • 卷一二五 宋紀七·司马光

      起強圉大淵獻(丁亥),盡上章攝提格(庚寅),凡四年。   太祖文皇帝元嘉二十四年(丁亥、四四七年)   春,正月,甲戌,大赦。   魏吐京胡及山胡曹僕渾等反;二月,征東將軍武昌王提等討平之。   癸未,魏主如中山。   魏師之克

  • 第十四回 纳弟妇东宫渎伦 盟胡虏便桥申约·蔡东藩

      却说谏议大夫魏征,自宫府平定后,屡劝世民坦示大公,借安反侧;及幽州诛逆,复白世民道:“人心未靖,不再抚慰,祸恐难解。”世民乃遣征宣慰山东,许他便宜行事。征受命东行,途遇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由地方官吏押送京师,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五·佚名

    正德十四年六月癸亥朔传旨提督军务兼巡抚甘肃地方右都御史邓璋革提督之名仍旧巡抚○降山西振武卫都指挥佥事李钦为指挥使坐守备不设也○大学士杨廷和等言各处设立镇守巡抚等官各有职任载在敕书先后相承遵奉惟谨未尝辄

  • 四○七 谕嗣后总裁应议者仍令罚俸半年总校等止须罚俸三月·佚名

    四○七 谕嗣后总裁应议者仍令罚俸半年总校等止须罚俸三月乾隆四十二年七月二十三日乾隆四十二年七月二十三日奉旨:都察院、吏部进呈议处校书疎误之四库全书总裁等一本,将总裁议以罚俸半年,总校、分校、覆校议以罚俸一年

  • 崔廓传·李延寿

    崔廓字士玄,博爱安平人。父亲崔子元,在齐朝为燕州司马。崔廓幼时孤苦贫困,母亲地位低下,因此不被同族人所看重。开始做里佐,屡次遭受别人羞辱,于是愤激而起,逃进山中,开始博览群书,很多书都通览涉及。太行山以东的学者都以他为

  • 卷三十九·纪昀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厯代职官表卷三十九内务府上驷院表<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三十九<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三十九内务府上驷院国朝官制上驷院

  • 提要·刘宗周

    臣等谨案论语学案十巻明刘宗周撰宗周有周易古文钞已着録宗周讲学以慎独为宗故其解为政以徳及朝闻道俱首揭此旨其传虽出姚江而颇能救正其失其解多闻择善多见而识章有云世谓闻见之知与徳性之知有二予谓聪明睿知非性乎睿

  • 辯中邊論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一.是書校歷二週.一譯校.二刻校。   二.譯校用二種異譯對校。(一)陳真諦譯中邊分別論.校註略稱陳本。(二)西藏勝   友等譯辯中邊論釋.略稱藏本。   三.異譯對校凡有四事。(一)品目.陳藏二本開合立名有異者.悉爲註出曰.某本

  •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田)·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大般若经从五十二尽三百一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十二卷  能办(蒲慢反韵英办具也说文从力辩是也辩音皮免反)。  统摄(上通栋反考声云统领也下商叶反苞咸注论语云摄兼也郑注礼记

  • 御览诗·令狐楚

    唐诗选集。1卷。又名《唐新诗》、《选进诗》、《元和御览》。署“翰林学士朝议郎守中书舍人赐紫令狐楚奉敕纂进”。书末附有陆游跋及毛晋跋。陆跋以卢纶诗为例,考证了《御览诗》确系唐旧本。毛跋说:“唐至元和中,风会

  • 江苏省通志稿人物志·缪荃孙

    宣统元年(1909)始修,由江苏通志局主持,缪荃孙任总纂。人物志。曰名宦,凡人任于苏省有名者,曰任绩,凡苏人任于京外有可述者;曰孝义、曰儒林、曰文苑、曰武功、曰忠节、曰隐逸、曰艺术、曰方外、曰流寓,皆详事实,各为列传。此次

  • 屈原研究·梁启超

    清末民初梁启超(1873—1929)撰。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有《饮冰室合集》已著录。在楚辞研究方面,他首先运用进步的资产阶级文艺观点对屈原及其作品进行研究,把楚辞作为形象反映生活的纯文学作品,在当时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 钦定大清会典·佚名

    一百卷。亦称《清会典》,清奉敕官修。康熙三十五年 (1694) 初修。雍正五年(1727)续修。这两次编撰是依《明会典》的体例,将事例分散于各条之下。乾隆十二年 (1749) 始命 《会典》与《事例》各修一书,于乾隆二十九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