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石守信传

石守信,开封浚仪人。奉事周祖,得以隶属周祖帐下。广顺年间(951~953)初期,历次升迁,做到亲卫都虞候之职。跟随周世宗征战晋阳,在高平遇到敌人,奋力拼战,升为亲卫左第一军都校。部队回师,升为铁骑左右都校。又随从皇帝征战淮南,任先锋官,攻拔六合,进入涡口,攻克扬州,于是任嘉州防御使,充任铁骑、控鹤四厢都指挥使。跟随皇帝征战关南,任陆路副都部署,因战功升任殿前都虞候,转任都指挥使、领任洪州防御使。恭帝即位,加任义成军节度使。

宋太祖即位,升石守信为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改任归德军节度使。李筠叛乱,石守信与高怀德率领前军进击讨伐,在长平大破李筠的军队,斩首三千级。又在泽州打败李筠军三万人,俘获伪河阳节度使范守图,太原援军数千人投降,都被杀掉了。泽、潞二地的平定,石守信因战功加任为同平章事。李重进在扬州反叛,朝廷任石守信为行营都部署兼任知扬州行府事。皇帝亲征到了大仪顿,石守信派人骑马来上奏:“扬州城即将攻破,如果皇帝大驾亲临,可以一鼓攻平。”皇帝急忙到了扬州,果然攻克此城。建隆二年(961),石守信移镇郓州,兼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皇帝诏令赐给他本州住宅一栋。

乾德初年,皇帝因晚朝与石守信等一起饮酒,酒酣时,皇帝说“:我要是没有你们就不能登上皇位,但我身为天子,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终日不能安然入睡。”石守信等叩头说:“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陛下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来呢?”皇帝说:“谁人不想要富贵,一旦有人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虽然想不这样,哪里还可能呢?”石守信等拜谢说:“臣愚笨不至于此,希望陛下哀悯我们。”皇帝说“:人生在世好像快马奔驰,不如多积累些金钱,买田地住宅传给子孙,伴随歌儿舞女以享天年。君臣之间没有猜疑间隙,不是很好吗?”石守信谢道:“陛下替臣子们想得周到,真是给死人以生路,使骨骼长肌肉啊!”第二天,都称患病,请求解除兵权,皇帝依从他们的要求,都被授以散官就第闲居,皇帝给他们的赏赐很多。

后来,宋太祖让符彦卿管理军事,赵普几次进谏,认为符彦卿名望官位已经很盛,不可再授给他兵权,太祖不听。宣诏已经发生,赵普想法又将诏书揣在自己手里,太祖迎上去问赵普说:“难道是为了符彦卿的事吗?”赵普回答说:“不是。”于是就上奏别的事。完后,就拿出宣符彦卿的诏书进呈太祖,太祖说:“果然如此,宣诏为什么在你那里?”赵普说:“臣借口宣诏命令有不当的地方,把它留下来。希望陛下多考虑利害关系,不要再后悔。”太祖说“:你这样深深怀疑符彦卿,为什么呢?朕对待符彦卿很厚道,符彦卿难道会辜负朕吗?”赵普回答说“:陛下为什么能够辜负周世宗?”太祖默默不语,这件事就中止下来。

开宝六年(973)冬天,加封石守信兼任侍中。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初期,加官兼任中书令。二年(977),正式拜为中书令,代理河南尹,充任西京留守。三年(978),加官检校太师。四年(979),跟随皇帝征战范阳,在前军督战不力,受到指责被任命为崇信军节度使、兼中书令,不久进封为卫国公。七年(982),移驻陈州,又任中书令。九年(984),去世,终年五十七岁,赠尚书令,追封为威武郡王,谥号为武烈。

石守信历次出任地方节度使,专事聚敛钱财,积累家财达巨万,尤其信奉佛教,在西京建崇德寺,招募百姓载运砖瓦木材,驱使迫害很严重,而又不给工钱,百姓深感痛苦。儿子有石保兴、石保吉。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二 郤诜 阮种 华谭 袁甫·房玄龄
  列传第十二 王盟 贺兰祥 尉迟纲 叱列伏龟 阎庆·令狐德棻
  卷一百四十七·志第一百·仪卫五·脱脱
  卷四百七十四 元祐七年(壬申,1992)·李焘
  卷十四史十·何良俊
  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佚名
  卷之八百十八·佚名
  二○四 陕甘总督勒尔谨等奏遵旨给还各家遗书折·佚名
  赵伦之传·沈约
  耶律觌烈传·脱脱
  孛术鲁·宋濂
  弇山堂别集卷五·王世贞
  ●皇朝通典卷十六·佚名
  巻一·努尔哈赤
  职官三六·徐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李太古·唐圭璋

      太古,古芸人。   永遇乐   玉砌标鲜,雪园风致,似曾相识。蝉锦霞香,乌丝云湿,吹渴蟾蜍滴。青青白白,关关滑滑,寒损珠衣狂客。尽声声、不如归去,归也怎生归得。   含桃红小,香芹翠软,惆怅宜城山色。百折浮岚,几湾流水,那

  • 李璆·唐圭璋

      璆字西美,汴(今河南开封)人。以荫补官。政和二年(1112),上舍及第。除国子博士,出知房州。宣和六年(1116),中书舍人。坐蔡絛党,提举亳州明道宫。绍兴四年(1134),以集英殿修撰知吉州。累迁徽猷阁直学士、四川安抚制置使、知成都府

  • 静 院·林徽因

    你说这院子深深的——美从不是现成的。黑的屋脊,自己的,人家的,静,真的,你可相信隔过老杨柳,一道墙,又转,那样点头,走,这掬静,院子深深的这平铺的一片——这一掬静,还得有人低着头脸。记不得谁了,又向谁认错!草上人描着影子;船去了,一

  • 卷二十三·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二十三翰林院检讨朱尊编廖 驹【一首】驹闽人有彊恕斋槀思亲戎马何时歇奔驰倦此身青灯孤馆客白髪倚门人书信连年絶家山入梦频归来未有日囘首一沾巾李孟璿【一首】孟璿名均海盐人以荐官府学训导

  • 苏竟杨厚列传第二十·范晔

    苏竟 杨厚苏竟字伯况,扶风平陵人也。平帝世,竟以明《易》为博士讲《书》祭酒。善图纬,能通百家之言。王莽时,与刘歆等共典校书,拜代郡中尉。时匈奴扰乱,北边多罹其祸,竟终完辑一郡。光武即位,就拜代郡太守,使固塞以拒匈奴。建

  • 卷四百二十八 元祐四年(己巳,1089)·李焘

      起哲宗元祐四年五月甲午盡其月   五月甲午,尚書省言:「保甲出身補借差以上,初該磨勘,已降指揮用舉主,或無,即展二年磨勘;如已曾磨勘,改轉準此。其補授殿侍或軍大將之類,即未有該說。」詔候至借差以上該磨勘日,並依借差初

  • 卷四百十一 元祐三年(戊辰,1088)·李焘

      起哲宗元祐三年五月丁巳盡其月   五月丁巳,朝奉郎、考功員外郎歐陽棐為集賢校理、權判登聞鼓院。先是,除棐著作郎、實錄院檢討官,而言者爭論其不當,故有是命。(棐除佐著、史討,政目在五月二日。)   右正言劉安世又言

  • 卷十二 后赵録二·崔鸿

    石勒中 晋愍帝建兴元年夏四月勒使虎攻邺三台邺溃北中郎将刘演奔廪丘刘琨遂以演为兖州刺史镇廪丘将军谢胥田青郎牧等率三台流民皆降于勒勒以桃豹为魏郡太守抚之勒袭苑乡执游纶以为主簿攻龙骧将

  • 匈奴列传第五十·司马迁

    王延海译注【说明】本文是记述匈奴与中国关系的传文。全文共四段,首段记述匈奴的历史演变及其同中国的历史关系,以及他们的民族风俗、社会组织形态等;第二段写汉朝初年,匈奴与汉朝的和亲关系和反复无常的表现;第三段是本文

  • 唐纪六十五 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下大中四年(庚午、850)·司马光

    唐纪六十五 唐宣宗大中四年(庚午,公元850年) [1]春,正月,庚辰朔,赦天下。 [1]春季,正月,庚辰朔(初一),唐宣宗宣告大赦天下。 [2]二月,以秦州隶凤翔。 [2]二月,唐朝廷将秦州隶属于凤翔。 [3]夏,四月,庚戌,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马植为

  • 卷六十五·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六十五兵部职方清吏司关禁凡边关出入禁令以印票达行旅旗人由都统扎萨克蒙古由理藩院伐木烧炭工人由工部商贩民人由该管官各咨部给票出口征戍屯种之

  • 卷一百二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万寿盛典初集卷一百二十歌颂六十【直省耆庶】万寿诗【七言律二首】布         衣【臣】顾景轼仙仗遥开出柳堤翠华来自凤城西九衢日色迎车驾十里风和傍马蹄到处花村都击壤及时绣陌正耕犂欢声雷动

  • 卷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太常续考卷一勅谕神乐观开基守业必勤政为先趋事赴公非信诚必责传不云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曩古哲王谨斯二事而上帝皇只悦赐天下安和生民康泰朕起寒微而君宇内法古之道依时以奉上下神只其於祀神之道若或不洁

  • 卷75·陈邦瞻

    ○建炎绍兴诸政(朝臣言事附)高宗建炎二年五月,定诗赋、经义试士法。初,元祐中,科举以经义、诗赋兼取,绍圣以来,罢试诗赋。至是,命参酌元祐科举条制,定试士法。中书省请习诗赋举人不兼经义,习经义人止习一经,解试、省试并计数各取

  • 卷四·鄂尔泰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钦定周官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周官义疏卷四天官冢宰第一之四宫正掌王宫之戒令纠禁正义贾氏公彦曰已发则纠之未发则禁之 王氏安石曰戒戒其怠忽纠纠其过恶令使之有为禁使之勿为 王氏昭禹曰宿卫不

  • 关张双赴西蜀梦·关汉卿

    简名《双赴梦》。杂剧剧本。元关汉卿作。四折,末本。系据《三国志》刘备、关羽、张飞等传中关、张遇害之事,虚构托梦情节而成。首折叙刘备称帝后,思念关、张,遣差官赴荆州、阆中宣召关、张来成都聚会。差官抵达二地,始知荆

  • 三礼图·刘绩

    四卷。明刘绩撰。绩字用熙,号芦泉,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弘治三年(1490)进士,官至镇江府知府。为《礼》作图,始于后汉阮谌,之后有郑玄、夏侯伏朗、张镒、梁正及隋文帝开皇年敕撰之礼图,宋聂崇义又集此六家而成《三礼图集注》

  • 缘起圣道经·佚名

    佛说缘起圣道经,一卷,唐玄奘译。方等部之摄。佛说初坐树下观十二因缘流转还灭之道理,而成正觉者。与佛说贝多树下十二因缘经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