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七年

(辛丑)七年清道光二十一年

春正月

1月1日

○丁亥,以金左根爲吏曹參判,李應植爲三道水軍統制使兼慶尙右道水軍節度使。

1月3日

○己丑,以李淵祥爲司諫院大司諫。

1月4日

○庚寅,上詣仁政殿,親傳社稷祈穀大祭,香祝。

1月6日

○壬辰,賓廳啓言:「臣等際國家罕有之慶,稽祖宗已行之典,爰自撤簾命下之初,旣已發端於慈號之加隆矣,迺者前席,縷縷陳請,寔天理人情之不容已,八域含生之所顒祝也。泥金檢玉,備其禮也,摸日繪月,稱其文也,慈德因此而益闡,聖孝因此而益光,列朝在天之靈,因此而益有所悅豫焉。則臣等之齊聲仰籲,是豈可已而不已者乎?惟我太母殿下,德符任、姒,功兼勛華,履翟褕之位,贊龍飛之運,睢葛之頌,四十年如一日。保佑我聖考,啓迪我神孫,本支之衍,永基千億,則此又配美於思齊生民之盛者也。及當甲午崩坼之變,國勢綴旒,岌岌有莫可扶持之危,而勉御簾帷,翊護沖辟,夙宵憂勤,不遑自寧。飢饉之惠恤則頻減正賦,服御之儉約則先損上供,而蕩邪穢以明人彝,討亂逆以嚴天紀,首尾七年之間,凡維持而鞏固,依賴而涵育者,繫誰之賜也?今我聖上,誕撫鼎盛之籌,親摠萬幾,我太母光撤儀鸞之簾,頤養長樂,斷自慈衷,渙發慈敎,此誠從古后妃所未有之盛德大業也。其所以揚徽闡烈,報答洪休之方,以我殿下卓越之孝,固當靡不用極,而臣等之言,斷斷非無稽之文,則太母殿下,豈可徒執謙抑,俾彝章墜而縟儀缺也耶?且伏念太母戊戌躋五之齡,己亥望六之籌,曁今年母臨四紀之慶會。禮合進號,每授舊例,而慈敎懇摰,終靳允兪。玆猶事屬慈躬,容可以自附將順之義,雖不得不齎鬱而退。而今者仰請之禮,非徒爲鋪張賁开之具也,自有先后之故事,已成我家之恒典。昔我純祖之所嘗準請於貞純大妃者,今不能得之於我太母,則非所以善繼也,我貞純大妃之所嘗勉循於純祖者,今不以許之於我殿下,則非所以止慈也。我太母殿下,倘或念及於此,則又豈待臣等之屢懇乎?伏乞積誠仰稟,亟擧盛禮。」批曰:「卿等之有此賓啓,誠爲得當,而以此屢稟慈衷,尙未勉回,尤用切悶。」

○以李敦榮爲全羅道觀察使,金宅基爲慶尙左道兵馬節度使,任泰瑛爲慶尙左道水軍節度使。

1月7日

○癸巳,賓廳再啓,批曰:「予於昨今,連陳不可不勉循之意,而慈衷愈邈,不知如何爲當矣。」

○賓廳三啓,批曰:「非但卿等之言愈切,予小子仰懇,亦旣屢矣,而尙未能仰格慈意,只以誠淺爲愧矣。」

1月8日

○甲午,中批,以金左根爲工曹判書。

○時原任大臣率百官庭請初啓,批曰:「自筵奏而賓啓,自賓啓而庭籲,益見卿等大同之意,而慈聽尙靳,職由予小子未能積誠耳。」

○再啓批曰:「今始得蒙慈敎允從,誠萬萬慶幸矣。」

○以沈宜臣爲吏曹參判,金興根爲弘文館副提學,李圭徹爲慶尙左道水軍節度使。

1月10日

○丙申,上御仁政門,行朝參。領府事李相璜啓言:「臣於月前筵席,伏見慈敎下者,有以敬天愛民,勤學親賢四條,誨諭我聖上,此實祖宗朝相傳之心法,古聖王爲治之大經也。伊後竊覵我殿下政令施措之間,其仰體慈誨,勵政圖理之聖衷,有可仰認。政院公事之親啓,卽克勤于政,天工無曠之聖意,敬天之本,其端得不在是乎?遞來藩臣之晉接,蓋將爲窮蔀幽隱,畢達於階前也,愛民之仁,其幾得不在是乎?至於召對之課日,將以講討啓沃,開廣聰明,勤學之源,其漸得不在是乎?參製之儒生,許令入侍,雖不過一時奏名而退,然其進趨應對之間,亦自有儀象之著見者,然則其才不才,自莫逃於淵鑑之下,籲俊招乂,以須維楨之用,聖念庶其有親賢之道,其始得不在是乎?循玆軌轍,觸類而長,勉勉終始,無時豫怠,此殿下所以服膺我太母,丁寧詔敎之至意,夫何有於措天下之事哉?然無其實則徒名而已,怠於終則便同無始,此經訓所以愼仞簣之功,而揭權輿之戒也。惟殿下,懋哉懋哉。」批曰:「所陳好矣,當體念矣。」

○三司諸臣,各有陳勉,賜批。

○敎曰:「予於李鶴秀事,有洞諭者矣。其罪關惎搆,慈聖之燭悉,而予有承聆於平日者,尙此假息,特包涵之大德也。在今日立天經定邦紀之道,不容不明示予意,李鶴秀施以楸子島荐棘之典。」

○右議政趙寅永啓言:「今年,卽我英廟建儲之再回甲也,伊時誣獄之慘,自開國未有也。惟太學生尹志述,以捲堂所懷中,肅廟誌文事,爲凶徒所搆,首被慘刑,在於是年。蓋其秉執之嚴,樹立之正,足以明先王之志事,扶義理於千秋,而腏享雖復於泮祠,貤贈只止於臺職,後承零替,香火不繼。此實忠志之士,尙今掩抑者,而百年之間,士氣摧沮,駸駸然莫可振起,誠非細憂也。曾在正廟辛丑,有冤死諸臣遍宥之擧,此當從後更稟。而先從贈持平尹志述,加贈正卿,施以節惠,仍錄祀孫,以示褒奬憫恤之意。似此明白之事,不必待狀而議諡,請以此分付瀛館。」從之。又啓言:「正廟辛丑,有四忠以下諸臣錄後之擧矣,今見忠獻公金昌集,忠文公李頤命,忠翼公趙泰采祀孫,皆有職名,而惟忠愍公李健命祀孫,屢經初仕,輒皆作散,尙未甄復,官享久闕云。在今年軫念之方,合有特施之典,令該曹,六品職待窠調用。忠肅公李晩成,忠簡公趙聖復,忠獻公李廷熽奉祀孫,一體錄用,而如有年限未及者,幷勿拘事,請分付。」從之。又啓言:「臣聞養民之政,莫先於奬廉。我列祖以來、皆有淸白吏之選,生者進秩,死者錄後,今令應薦諸臣,各薦可薦之人,更加考核,以備添錄,實繫勸奬風勵之道。」從之。

○擢江原監司李光正,行護軍李若愚、李憲球,爲正卿。

○右議政趙寅永啓言:「臣於削科人李維謙事,竊有區區愚見矣。維謙之赴擧時,其父罪名,尙在丹書則以此削科,固爲當然而其父之爵秩旣復,其子之科名仍削,非但其家之呼冤,抑亦公議之稱屈,特爲復科事,請分付。」從之。又啓言:「儒賢賜諡,載在法典,而故贊善宋穉圭、吳熙常,俱是應諡者也,第熙常生前,爵秩只爲三品,特贈正卿,幷爲議諡,而在前儒賢之臣,或有不待諡狀之例,依此施行事,請分付。」從之。

○敎曰:「祭酒宋啓榦以三朝禮遇之臣,年旣大耋,合施優典,正卿陞擢。」

○以趙斗淳爲弘文館副提學,宋啓榦爲漢城府判尹。

○右議政趙寅永,上袖箚曰:

今日,卽殿下親摠萬幾之初,《書》,所謂『罔不在厥初生者也。』頃於太母殿下撤簾之日,若曰:『敬天愛民勤學親賢,主上其勉之。』大哉言乎!凡爲人主御世之絜矩,爲治之綱領,咸具於此,而亦我列祖以來相傳之心法,雖堯授舜舜授禹,其又何以加之?自古聖人成己之要,不出於咨訪我聖朝月六之對,日三之講,以至常參輪對,無非咨訪治道。第其咨訪之道,貴在兼聽,必使上下之情,有所相孚,疎逖之踪,亦得自達,其要又在於容諫諍而恢聽納。然則三者之中,尤以聽納爲重,此所謂非知之艱,行之惟艱者也。今欲承祖宗艱大之業,迓天地靈長之運,以阜兆民,以靖四方,則凡繫爲治之具,更僕難數,而撮其最急最要,而不可緩者,則莫先於咨訪也,諫諍也聽納也。

批曰:「三條陳勉益見卿惓惓憂愛。予雖否德,可不銘紳而服膺?」

1月11日

○丁酉,敎曰:「儒賢招延事,已有儒臣之批矣,四山林處,令政院措辭別諭,遣地方官敦飭,使之從速上來。」

○大司憲朴永元,執義李殷相,應敎趙秉恒,副應敎金在根,持平洪在重,校理李正履、林肯洙,副校理申錫愚、沈承澤,正言李魯確,修撰兪象煥、李考淳,副修撰李垿、洪翼燮,合辭,以爲:「亂賊從古何限,而豈有如鶴秀之至凶絶憯者哉?世守龜祿之悖論,背馳國是。及其偏蒙恩造,歷踐華膴,則患得之在心,而轉成驕濫,貪權之不足,而愈益跳踉,此在渠猶是薄物細故,至以惎搆之憯計,敢試於莫嚴莫重之地,干紀斁倫。惟我殿下,夙承慈聖之敎,詔久有淵衷之燭,悉乃於一初首歲,立經定紀之會,洞諭罪犯,正大嚴截,久屈之王章將伸,積菀之輿憤庶洩。而不爲設鞫而窮覈,遽從惟輕而島置,國有典憲,寧有是哉?伏乞聖明,夬允鞫覈之請,得情正刑。」批曰:「已諭於前批,勿煩。」

1月12日

○戊戌,以金胤根爲司諫院大司諫,李若愚爲漢城府判尹。

○諭宋啓榦曰:「予聞周公之訓曰:『耉造德遲任之言曰:「人惟求舊。」此古昔盛際,代天工而興化理者,必於親賢敬老而先之者也。卿以三朝禮遇之隆,處一世師表之尊,士林之所矜式,朝野之所倚望,垂四十有餘年于玆矣。予自嗣服之初,徯卿幡然朂予而迪予,不啻若飢渴于中,而誠禮淺薄,嘉遯莫廻,再三敦勉,歸於應文備具而止,可勝愧歎?今玆晉擢,非曰吾與爾縻之直,由予小子尊賢衛道,旁求仰助之義耳。矧今簾儀誕撤,萬務之繁,在予眇躬,顧以寡昧,夙夜所以祗慄者,曷敢不于前,寧人圖功惟始,而雖以卿愛君憂國之誠言之,豈復一向邁往遐棄,予莫之顧否?大耋康强,天所以佑君子也。而春煦漸暢,尤可以有間驅馳,卿其勉回初心,剋日造朝,宥密我基命,緝熙我典學,是予區區之望也。」諭宋來熙曰:「惟爾古家之世裔也,先正之嫡傳也。若念沖子眷禮之隆重,前人休戚之與同,則庶幾幡然簉朝,弘濟我艱難,而自予嗣服之初,幾爾旌招之諭,而奈此誠禮之未孚,尙爾遐萉之莫回,雖予之極知多愧,而嗟爾之不能無慨也。以予寡昧,承祖宗艱大之業,幸賴慈天之七年覆臨,垂拱無爲。今焉東朝之簾帷已撤,而予亦係志學之年,萬幾親摠,而效愈邈,庶績多艱,而治不徯此,專由於學業不精,輔導無人,章句訓詁之間,無絲毫裨補之力。故歲之首月之元,端門視朝,卽是延訪群臣之意,而政須鴻儒,宿學心得而躬行者,置之左右,委之以啓沃開導之責。此爲今日急務,苟求其人,捨爾伊誰?此時予心之所蘄向也,朝野之所想望也,士林之所矜式也,擧皆以爾爲歸,而亦莫不以爾爲先,以爾平日山斗之望,致澤之志,今何一向邁邁,長往不返,以妨諸儒賢旁招求助之美事乎?毋謂寡躬沖藐之無足與有爲,亟念新學就將之迨此不可失,卽日登塗,以副側席如渴之思。」諭成近默曰:「爾之膺經筵之選者,今已久矣,予之勤干旌之招者,亦已屢矣。誠禮未盡,遐遯莫回,悵愧之餘,深庸慨然。爾是誰家人也?箕裘詩禮,茶飯經傳,士林之所矜式,朝野之所想望,予亦安得不如渴思飮,必致乃已哉?顧予寡昧,新摠萬幾,此時輔導啓沃之任,不得如爾宿德之士,則將何以致典學之工,成從欲之治乎?載念我穆陵盛際,爾家先正,實左右之至今赫赫人耳目,是何曾自淑其身,固守東岡,以不出爲高也?今予之所期於爾者,卽先正之所以事穆陵也。矧今三陽惟新,講筵將開,對天茂時,予方自勉,此際側席之心,倍切于中。爾其勉回考槃之志,庸副縶駒之誠,上以補予不逮,下以趾厥先美,毋孤予凝企之望焉。」諭金仁根曰:「粤予歲之首,維月上旬,端門視朝,咨訪群工,深惟爲治之要,蓋莫先於崇儒禮賢,予於爾前後敦勉,亦旣屢矣。握瑜懷瑾,自甘永矢,引旌徒勤,皎駒難縶,亶由予涼德淺誠,不足相孚,而亦不能不爲爾惜之。爾以忠賢世冑,擩染庭訓,予雖未及見爾,不問可知爲當世賢者。匡弼啓沃之責,衛道扶世之功,尙有賴於林下諸賢,爾雖欲肥遯於衡泌之間,其可得乎?噫!惇尙儒術,卽我列聖朝相傳之家法也。爾家先正,洪贊明命,朝野爲之型範,士林爲之矜式,予所召,卽先王之禮也,爾所膺,卽先正之職也。予曷其不于前,寧人圖功攸行,爾亦曷敢不于昔先正遺烈是則也?又況慈聖之丁寧詔敎,不越乎勤學親賢四箇字,在於招延之列者,宜于于然來爾,尙朝夕左右,迪予一人,用答揚光訓。此所以寤寐翹想,必欲致之朝端者也。顧今慈徽丕闡,八方普歡,其在同慶之義,寧容駕屨之俟?眷彼東江,一葦可杭。玆宣數行,用替戔帛,爾其勉回遐心,卽日幡然,賁我盛典,輔予不穀,以副虛佇企凝之望。」

1月13日

○己亥,上詣仁政殿,親受大王大妃加上尊號單子,仍上箋文尊號曰光聖。

1月15日

○辛丑,月食,旣。

○以趙秉憲爲吏曹參議。

○以宋啓榦爲司憲府大司憲,閔英世爲司諫院大司諫。

○京各司各營,進庚子會計簿。〈戶曹、餉廳、惠廳、兵曹、訓局、禁營、御營、摠廳,時在黃金一百四十七兩八錢一分,銀子二十二萬三千六百五十五兩三錢二分,錢文四十九萬六千九百七十八兩三錢五分,綿紬三十三同十二疋,木二千一百四千六同四十一疋三十四尺零,苧布七同二十七疋二十一尺,布子六百四十一同四十六疋四尺零,米九萬六千五百四十三石九斗一升零,田米八百八十五石四斗一升,太一萬八千二十九石九斗三升,皮雜穀二千一百六十一石十四斗五升零。〉

1月16日

○壬寅,以權敦仁爲吏曹判書,洪敬謨爲工曹判書。

○中批,以金左根爲兵曹判書。

1月18日

○甲辰,上御熙政堂,引見大臣備局堂上。

○命親摠萬幾陳賀,以進冊寶日合慶擧行。

○命大護軍柳和源,判尹除授,以年最老也。

1月19日

○乙巳,以閔致成爲咸鏡道觀察使,韓鎭㦿爲司諫院大司諫。

1月22日

○戊申,設人日製于泮宮。

1月23日

○己酉,以李羲準爲司憲府大司憲。

1月24日

○庚戌,備邊司啓言:「卽見義州府尹李圭祊所報,則以爲紅蔘原包外,收稅錢七萬一千五百二十兩內,除却年例劃給,餘在爲五萬二千三百九十五兩矣,本府勑需,每患不足,今以此數,詳定作穀,名以灣府勑穀,折半留置本府,折半分留取耗於道內爲辭矣。蔘包之弊,誠到末如設始,已五十年加數,至八千斤,潛越之多,殆無紀極。姑以此報言之,旣未得隨現如律,所謂屬公之物,又繫襲謬之事,則揆以經法,終欠正當。而參諸流來,積痼目下事狀,實出於任怨奉公之意。依所報使之作穀分留取耗,而就元數中限五分一置之灣府,五分之四分置道內,若値應用之時,則必待報司草記後施行事,請幷分付於該道該府。」允之。

1月25日

○辛亥,資憲大夫漢城府判尹兼成均館祭酒宋啓榦卒。敎曰:「故祭酒,以耆耉儒賢,雅操彌堅,予所以期致經席,爰擢正卿,繼宣敦召,而逝單遽至,悵衋曷喩?弔祭之節,喪葬之需,令該曹,照例擧行,造墓擔持軍,亦令本道題給。」啓榦,浚吉之後,明欽孫也。純宗時儒賢李直輔,奏其經行,擢授經筵官,啓榦固辭,恒以身不出言出爲戒,每除官,承別諭,或詢問,不敢對。好學,手鈔經傳要語,以自警省而守晦甚固,不以儒逸自居也。故探賾造詣,與夫言論風旨,世無有睹聞者也。諡文敬。

○以柳相弼爲右邊捕盜大將。

1月29日

○乙卯,以金輔根爲成均館大司成。

二月

2月5日

○庚申,召對于熙政堂。

2月8日

○癸亥,召對于熙政堂。

2月9日

○甲子,以金大根爲吏曹參議。

2月11日

○丙寅,以趙秉憲爲江原道觀察使。

2月13日

○戊辰,上詣仁政殿,親上大王大妃冊寶。

○上御仁政殿,受賀頒敎,赦。

2月14日

○己巳,上號都監堂郞以下施賞有差,禮房承旨金鍏,對擧承旨成遂默,都監提調徐憙淳、趙秉鉉,都廳曺雲承、申錫愚,玉冊文書寫官洪敬謨,幷加資。

○興寅君最應疏略曰:

臣退自呼嵩之班,特蒙授資之命,而臣兄是應,與臣同品矣,臣若先陞,則一府之內,弟爲首堂,兄爲次堂矣。伏乞還收。

批曰:「卿言當然,所請依施。」仍命興完君是應加資。

2月15日

○庚午,敎曰:「慈德益隆,冊寶恭上,予小子歡忭之忱,庶得少伸。其在廣慶之道,不宜以特例爲拘,貢人舊遺在三千石,市民徭役限一朔,泮人懸房贖限十日,諸道舊還十萬石,幷蕩減事,令廟堂行會。」

2月16日

○辛未,敎曰:「故判敦寧金逌根,不待諡狀,議諡。」

2月19日

○甲戌,召見全羅監司李敦榮于熙政堂,辭陛也。

2月20日

○乙亥,上御熙政堂,引見大臣備局堂上。右議政趙寅永啓言:「年前以文臣十邑,還作本窠事,筵稟矣,見今蔭仕之虛司果,頗有積滯之慮,不可不略有變通。蔭職區處間,文臣十邑,依已例姑令從便排擬,而社稷令文臣一窠,例以承文參上擬望,故每患苟艱,此則請自今永作蔭窠事,分付。」從之。又啓言:「大抵薦選之法,以精爲貴,一或有濫,不如不爲。向以淸白吏收薦事,筵稟蒙允矣。謹考《通編薦擧條》曰:『薦謹吏令二品以上,各擧所知,書送廟堂云,』又考正廟朝薦主諸人,則亦似六曹堂上之幷與而時措,則古今有異,位著則多寡不同,參酌折衷,合有其宜。今番則姑令正卿以上及,備堂、六曹、漢城府堂上,各薦可薦之人,而亦以限一朔收合之意,請更爲分付。」從之。

○召對于熙政堂。

○以李光正爲刑曹判書,李憲球爲漢城府判尹。

2月26日

○辛巳,以金興根爲平安道觀察使。

2月27日

○壬午,召對于熙政堂。

2月28日

○癸未,召對于熙政堂。

2月29日

○甲申,上詣宗廟、景慕宮展拜,春謁也。

三月

3月5日

○庚寅,以李若愚爲刑曹判書,吳一善爲慶尙右道兵馬節度使。

3月7日

○壬辰,大王大妃母臨四十年稱慶,上御仁政殿,頒敎受賀,赦。

○敎曰:「今番陳賀時,禮房承旨朴長復,對擧承旨安光直,竝加資。」

○命今番慶科庭試,以親摠庶政,養隆長樂,大王大妃加上尊號,母臨四十年,合三慶爲號。

3月8日

○癸巳,慶禮陳賀時,各差備官,施賞有差。

3月9日

○甲午,給綿子廛失火,恤典。

3月10日

○乙未,上詣永禧殿,行酌獻禮,仍詣儲慶宮展拜。

3月11日

○丙申,以李惟秀爲訓鍊大將,任聖皐爲摠戎使。

○獻納朴鳴載疏略曰:

「伏見喉院,請勘扶腋中官,而及奉批旨,有推考之命矣。中官之扶腋戞過於禁闥咫尺之地者,係是無前之事,其在抑近杜漸之道,臣謂當該中官,令該府拿問勘處。因此而有所提達者,堂下蔭官之禁庭扶腋,已駭聽聞,如典憲所載之隔等,下馬差等回避之法,蕩然毁劃,令廟堂,申加蕫飭,如有令後犯科之類,隨現勘律。

批曰:」爾言是矣。所請依施。「

3月12日

○丁酉,上御仁政殿,行春到記,講居首尹哲求,製述賦居首李裕元,竝直赴殿試。

3月14日

○己亥,敎曰:「近來將臣皆着竹戰笠,自今爲始,依舊例着毛戰笠事,分付。」

3月15日

○庚子,上御熙政堂,引見大臣備局堂上。右議政趙寅永啓言:「島倭接待,自有約條,不宜一毫違越,而年前代察書契之登聞,極爲猥屑。故伊時至請該倅問備,仍令曉諭退送矣。今於四年之後,又煩仰徹,而重之以前所未聞之少將書契者,揆以邊體,萬萬駭然。第念代察書契,雖非約條,旣經登聞,差倭之許久留滯,亦不可不念,特以柔遠之意,許令捧納,而別幅尤不宜擧論。至於少將書契,卽約條之所未載,不可與代察書契,一例論也。以此分付該府使,使之以一許一否之事理,詳細飭諭於館倭處。」從之。又啓言:「糴法之蕩然,已無可言,而前以隨時捄弊之意,至請未捧糴守令,挨次減等之律矣。近來殘局弊地,專事規免,以爲『當年不勘其罪也小,他日有現爲累則大,』擧售占便之習,看作圖遞之計。雖以近日金浦豐基兩倅事觀之,其言似若懋實,其事實歸規避。大抵經冬不勘,卽與全未捧一也。自今以後,不勘簿守令,一依全未捧律施行事,定式,請行會諸道諸都。」從之。

3月16日

○辛丑,晝講于熙政堂。

3月17日

○壬寅,召對于熙政堂。

3月19日

○甲辰,上詣皇壇奉室行禮,仍詣映花堂,試參班儒生,召見回還三使臣應製,銘居首金世均,直赴殿試。

3月20日

○乙巳,端宗大王陵寢奉審。令關東道臣,每年一次爲定,令廟堂稟處。〈以前江原監司李光正所奏也。〉

3月22日

○丁未,召對于熙政堂。

○以金景善爲成均館大司成,申命源爲黃海道水軍節度使。

3月27日

○壬子,上詣毓祥宮、延祜宮、宣禧宮展拜。

3月29日

○甲寅,召對于熙政堂。

閏三月

閏3月4日

○戊午,上詣元陵親祭,仍詣綏陵展謁。敎曰:「是歲,卽英廟冊儲之再回甲,而我正廟祗謁元寢之年也。予小子,敬遵故事,粗伸追慕,而緬惟四相臣協策之功,殉國之忠,永扶宗社,曰『篤不忘,』在今日繼述之道,豈可無示意之擧?依正廟辛丑已例,四忠祠,遣承旨致祭。」

閏3月5日

○己未,元陵親祭時,亞獻官以下,及《璿源譜略》跋文製述官以下,施賞有差,執禮掌樂正趙然春,大祝應敎洪永圭,監印宗簿正李元會,竝加資。敎曰:「元陵親祭時,禮房承旨權大肯加資。

閏3月8日

○壬戌,召對于熙政堂。

閏3月9日

○癸亥,以趙萬永爲扈衛大將。

閏3月10日

○甲子,上御熙政堂,引見大臣備局堂上。召見平安監司金興根,辭陛也。上曰:「荐歉之餘,必多民弊,卿下去善爲之也。」右議政趙寅永啓言:「謹考純廟癸亥,貞純大妃,因正廟遺意,以太廟親享時禮節減損事下敎,而翌年甲子夏,有親享之命,伊時故相臣李時秀啓言,笏記中,勿以各室樽所磨鍊,只以禮儀使,導殿下,詣樽所,爲文行禮時,殿下陞詣樽所,爲文行禮,則各室樽所,一時酌酒後,殿下詣神位前,仍自室內,次次行事,最爲合宜。仍請大臣禮堂,下詢,而僉議純同,以此施行矣。其後翼廟攝行,有笏記復舊之擧,則今於親享命下之後,擧行節次,不可不經稟酌定。而第伏念太廟室數,有加於先朝時,其在誠敬不弛之義,尤合簡易從便之儀。而旣有翼廟睿敎,則繁簡之際,時措雖異,經權之間,禮意莫重,今亦依例令該曹,問議于原任大臣後,具意見稟處。」敎曰:「仰稟于大王大妃殿後下敎矣。」尋從之。又啓言:「三學士成仁之烈,撑天亘地,百世不磨,而朝家所以存恤其後者,亦至矣。聞故學士尹集祀孫,落仕未復云,請令該曹,待窠調用。」從之。

○召對于熙政堂。

○敎曰:「俄筵聞乘轎之肆然冒禁云,苟有一分國綱,寧容如是?此專由於掌法之臣,按廉之地,視朝令如弁髦也。毋或以沖君新摠,未能照察而然歟?凡我卿士庶民,咸悉此意。」

閏3月13日

○丁卯,上御春塘臺,行慶科庭試,文取李好亨等十九人,武取羅敬俊等二百十八人。

閏3月15日

○己巳,上御春塘臺,行三日製,表居首李參鉉,直赴殿試。

閏3月16日

○庚午,召見入格儒生于熙政堂。

閏3月19日

○癸酉,上御仁政殿,行庭試文武科放榜。

閏3月20日

○甲戌,上御熙政堂,親受文武新恩謝恩。

閏3月21日

○乙亥,召對于熙政堂。

閏3月22日

○丙子,上詣春塘臺,行瑞葱臺試射。

閏3月24日

○戊寅,以宋冕載爲司憲府大司憲,宋祥來爲司諫院大司諫。

閏3月25日

○己卯,召對于熙政堂。

閏3月27日

○辛巳,上詣仁政殿月臺,行太廟夏享誓戒。

閏3月28日

○壬午,召對于熙政堂。

閏3月30日

○甲申,上詣明政殿月臺,行太廟夏享肄儀。

○以李憲球爲工曹判書,李光正爲漢城府判尹。

夏四月

4月1日

○乙酉,上詣摛文院齋宿,仍行召對,召見時原任閣臣。

4月3日

○丁亥,上詣太廟齋宿。

4月4日

○戊子,親行太廟夏享。

4月5日

○己丑,以徐相五爲京畿水軍節度使兼三道統禦使喬桐府使。

4月9日

○癸巳,召對于熙政堂。

4月10日

○甲午,上御熙政堂,引見大臣備局堂上。上曰:「肅宗、英宗兩朝講課,令政院謄入可也。」右議政趙寅永啓言:「宗廟朔望祭與節祭別祭,享官差定之例,大祝則爲二員,齋郞祝史,只爲一員,故每於將事之際,不無苟簡之患,自今齋祝,竝依大祝例,各以二員塡差,俾無臨事窘跲之弊。」從之。吏曹判書權敦仁啓言:「月前幸行時,京畿儒生金在祿等,以故進士兪宅基貤贈事,上言啓下矣。宅基之爲辛壬凶黨所媢嫉誣,竄北關,竟不免死,果如儒生所籲。而同時被禍之如李喜之、沈尙吉、洪義人,擧蒙恩褒,宅基之獨漏於一視,久爲公議之齎鬱。特施持憲之贈,恐合褒嘉之典,故敢此仰達矣。」從之。

○召對于熙政堂。

○以金蘭淳爲司憲府大司憲,朴宗吉爲司諫院大司諫,金學性爲成均館大司成。

4月11日

○乙未,備局啓言:「前正言金

猜你喜欢
  卷四十六·志第十三·柯劭忞
  卷第二百六十五 唐紀八十一·司马光
  ●卷第三十二·胡三省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三十四·乾隆
  石匮书后集卷第九·张岱
  名山藏卷之二十九·何乔远
  卷之一百八十二·佚名
  卷之三十三·佚名
  ◎议长原采是阁员长官·刘以芬
  求野录·邓凯
  卷三十一·萧常
  第四十册 天命七年三月至四月·佚名
  朱衡传·张廷玉
  唐纪七十九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下天复二年(壬戌、902)·司马光
  112.白痴皇帝·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提要·魏庆之

      《诗人玉屑》二十卷,宋魏庆之撰。庆之字醇甫,号菊庄,建安人。是编前有淳佑甲辰黄昇序,(案昇字原本作易,盖偶从篆体,说在昇花庵词条下。)称其有才而不屑科第,惟种菊千丛,日与骚人逸士觞咏於其间。盖亦宋末江湖一派也。宋人喜

  • 卷三·王若虚

      荆公有“两山排闼送青来”之句,虽用“排闼”字,读之不觉其诡异。山谷云“青州从事斩关来”,又云“残暑已促装”,此与排闼等耳,便令人骇愕。  山谷《闵雨》诗云:“东海

  • 二妙集卷第二·段克己

    七言古诗遯庵先生菊轩先生◆遯庵先生丁酉春雪送李山人之燕(并序)赠刘润之游青阳峡戊申四月游禹门有感正月十六日夜雪○丁酉春雪几日东风吹冻雪麦苗干死埋沙尘客床敧枕睡不稳寒气偏寻老病身沉沉夜色涵窗白却讶微云弄山月

  • 卷一百八十二·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八十二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五十九 朱熹 远游篇 举坐且停酒听我歌远游远游何所至咫尺视九州九州何茫茫环海以为畺上有孤凤翔下有神驹骧孰能不惮远为我游其方为子奉尊酒撃铗歌慨慷送

  • 卷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五十六·张廷玉

        陈循 王文 江渊 许彬 陈文 万安 刘珝刘吉 尹直   陈循,字德遵,泰和人。永乐十三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习朝廷典故。帝幸北京,命取秘阁书诣行在,遂留侍焉。   洪熙元年,进侍讲。宣德初,受命直南宫,日承

  • 读礼通考卷七十三·徐乾学

    丧仪节三十六国恤八太皇太后皇太后丧仪下眀仁宗诚孝张皇后【洪武中册为燕世子妃仁宗立册为皇后宣宗即位上尊号曰皇太后英宗即位加上太皇太后正统七年崩合葬献陆上尊諡诚孝恭肃眀德仁顺天启圣昭皇后】眀防典正统七年

  • 卷之三百二·佚名

    光绪十七年。辛卯。冬十月。壬辰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外记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泰陵、泰东陵、裕陵、昌陵、昌西陵、慕陵、慕东陵、定陵、定东陵、惠陵。  ○遣官祭端

  • 哈剌觞传·宋濂

    哈剌觞,哈鲁族人。元军攻入襄樊,蒙古四万户府召他任水军镇抚。至元十二年(1275),随丞相伯颜渡江,为管军百户。同年秋,与丞相阿术大败宋军于焦山,缴获海船二艘。阿术与王世强招讨造白鹞海船百艘,并从四十一万户翼军中挑选汉军

  • 职官一三·徐松

    礼部【宋会要】主都省集议奏状,百官名表,补奏太庙郊社斋郎,改补室长、掌坐,出给补牒,诸州奏祥瑞,出纳内外牌印及制科举人有名表印出纳:原误作「纳纳」,据下文改正。,每百官拜表用之,以朝官一员或二员主判。 《两朝国史(制)[志]

  • 卷十二·陆陇其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讲义困勉录赠内阁学士陆陇其撰子罕子罕言利章 张彦陵曰利字畧读断谓夫子罕言利命非利也亦与利罕言也仁非利也亦与利罕言也一则恐其沦于卑汚一则恐其鹜于高逺 利不止货利凡计功算效皆是 易以道义

  • 家礼卷五·朱熹

    宋 朱子 撰祭礼四时祭时祭用仲月前旬卜日【孟春下旬之首择仲月三旬各一日或丁或亥主人盛服立于祠堂中门外西向兄弟立于主人之南少退北上子孙立于主人之后重行西向北上置卓子于主人之前设香炉香合防珓及盘于其上主人

  • 解除篇第七五·王充

    【题解】所谓“解除”,就是为消除灾祸而举行祭祀、驱逐凶神恶鬼的一种迷信活动。本篇针对这一迷信活动进行批判。王充认为,“祭礼无鬼神”,祸福“在人不在鬼,在德不在祀”。因此,“论解除,解除无益;论祭祀,祭

  • 卷三十八·王道焜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杜林合注卷三十八 明 王道焜赵如源 同编昭公五经【辛未】十有二年春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杜三年燕伯出奔齐高偃高傒孙齐人入阳即于燕别邑中出有唐县不言于燕未得国都林于是齐景公有志于复霸

  • (九)·钱穆

    《近思录》卷九制度,凡二十七条。伊川言:“三代之时,人君必有师傅保之官。师,道之教训。傅,傅之德义。保,保其身体。后世作事无本,知求治而不知正君,知规过而不知养德。傅德义之道,固已疏矣。保身体之法,复无闻焉。”今按:此条见

  • 庄公·庄公十年·左丘明

    【经】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二月,公侵宋。三月,宋人迁宿。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公败宋师于乘丘。秋九月,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

  • 涛语·石评梅

    现代散文集。石评梅著。上海神州国光社1931年12月初版。收作者1923—1927年间所作散文19篇,其中《寄海滨故人》有3节,《涛语》1组有8题。前半部主要诉说自身在人生途中漂泊挣扎的艰辛悲苦,刻划了知识女性“零余者”的自

  • 虎钤经·许洞

    我国古代兵书。北宋吴郡(今江苏吴县)人许洞历时4年于景德元年(1004年)撰成,共20卷,210篇,论述了210个问题。该书现存明嘉靖刊本及清代《四库全书》等刊刻本。 《虎钤经》的主旨是上言人谋,中言地利,下言天时,并兼及风角占候

  • 寻亲记·王錂

    明代传奇剧本。又名《教子记》。《远山堂曲品》著录。宋元南戏有《周羽教子寻亲记》,据张大复(彝宣)《寒山堂曲谱》卷首《谱选古今传奇散曲集总目》所载,明代梁辰鱼、范受益、王錂、吴中情奴、沈予一等均有改编本。现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