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宋育仁轶事

宋育仁因主张复辟谬议,由江统领会同京兆尹,派人监护出京,直回四川本籍,兹有京师人士述宋育仁历史者,词颇右宋。然于老悖身世颇详,兹特录之,以质诸海内外之留心公是公非者。自复辟发生以来,外间知为劳乃宣刘廷琛所主张,劳有各种函件,新近发见,并有呈送国务卿请转呈大总统之事。刘则于数月前辞谢礼制馆时,曾洋洋洒洒,倡为复辟之先声。至近日则此两人者,皆不知其踪迹所在,时适有大名鼎鼎之宋育仁,以嫌疑之风说,被逮于步军统领衙门。以致全国人士,将此惊天动地之复辟案,移其眼光于宋氏,初则疑其与该案不无关系,继则知其因事论事,不过因劳而发,初无何等之关系也,然于宋之为人,尚不得而悉,兹经详细调查,分述如下:

幼年时代 宋育仁,四川富顺县人。少孤,育于伯叔,性沉静,强记诵,终日手不释卷。然于世俗人情及生产事业,殊不经意,以故人多以书笥目之。

科举时代 宋既通籍得翰林,文名鹊起,值清光绪帝大婚,西太后还政,宋作《三大礼赋》,皇典赡,比于《三都》、《两京》,见者叹为有清二百余年,得未曾有。其时潘翁诸名流,皆以王佐期之,清相李鸿章见之曰:“后生可畏。”因自指其座曰:“虚此待子矣。”然宋少年气盛,凡有誉之者,皆无谢词,以故人皆爱其才而又恶其傲也。

出洋时代 宋以国家办理外交,辄不得端倪。自请于李鸿章,愿为副使,得充英法义比大使驻英参赞。出都过津,李谓之曰:“子当得出使大臣,何苦屈就参赞耶?”既驻英,会中日甲午之役,中师大衄,清廷电驻英钦使购船于英,久不成,适宋与驻俄大使王之春遇于伦敦,宋商之王,立订英师船若干,而以英宿将琅威尔统之。嗣以和议成,购船不用,借兵议亦遂罢。而宋已与王及二三同志剪辫入船。至是乃叹曰:“清必亡矣。”乃径弃使职,归既至京师,时贤谋为强学会,浼宋为章程。强学会者,即后之大学堂所自发轫,而今所称戊戍清流所自出也。

商矿时代 宋既归国,以所着《采风记》及《时务论》,凡数万言上之清德宗,力言变法自强,德宗甚激赏之。然夺于廷议,以宋言为夸诞不用,旋有旨令宋赴四川办理商矿事宜。宋叹曰:“我策时数万言,折衷于西,可以救贫起弱,而以商矿委我,是远我也,岂知我适得所欲,正可借此振兴吾乡实业,开未有之利源也。”遂回蜀,以商本商办,而官为之提倡,号于实业界中。当是时海内言实业者,皆迂其言,然所经营实开风气之先。当宋之未回蜀也,适清廷有寇宫人者,名连材,曾上书西后,言及国事,并谏后勿徒事奢侈。太后初悦之,嗣为人所谗,遂交刑部,未鞫而杀之。宋偶赴同人招饮于司坊,闻耗大哭曰:“清亡无日矣,余不忍见铜驼卧荆棘中也。”遂决计回蜀,云在蜀时兼主蜀之尊经书院创为蜀学,会为各省学会之先声,并为蜀学报倡复古维新之说。海内多惊疑其言。方宋之出都回蜀也,于时京师有作者七人之叹。盖是时与宋同时弃官者,有某君等皆素号清流也。

拳乱时代 宋在蜀办商矿既有端倪,会广东巡抚谭继洵保使才,以宋入荐,清廷有旨令来京召见。宋不欲再出仕,值廷旨已令蜀绅李征庸代宋,宋门生故旧多劝北行。甫入都,值拳乱起,诸京秩皆逃,清两宫西狩。宋曰:“吾既来,不可以弃去。”乃趋行。在条陈圜法四策,其施行者仅鼓铸铜元一事而已。宋既召见,以忤旨,卒郁郁改道员而出。每语及亲贵误国,辄大骂不已。

外官时代 宋之改外官也,以道员用。湖北总督张之洞素器之,调往督办宜昌土税局。盖往时道员之所谓优差也,得是差者,皆升官发财而去。而宋尽提中饱入官,又改良税法,令后继者不得从中舞弊。以故鄂官场尽愚骏目之,且谗于张督而媒蘖之。张乃以经济特科保之入都,比就试,得第三名。今税务处长梁士诒君为第一名,然卒以所言触忌讳,遂与梁俱匿去,不敢出覆试也。

旅沪时代 宋既弃官,为江南南菁学堂监督兼总教习,始为分科教授之法。会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查宪政,委以编译事宜,并许其以译局自随。南菁故在江阴,宋乃以高足兼教授,而自寓沪上。博稽各国宪法,成《宪法比例征》一卷,书中兼及三代,善法以实,其复古即维新之说。又别着《经世政学》,《经术公理学》,洋洋数百万言,力辟革命改革之危险恐至亡国,于时清议多韪之。当道亦以保存国粹为意,而留学海外言革命者,则视宋如仇雠矣。

旅赣时代 宋又尝应江西巡抚吴重熹之征,为铜元局总办。清厘弊窦,得赢余百余万,而历届皆亏累,闻以此赣当道(藩台沈瑜庆前届之总办也),忌宋尤甚,宋遂辞吴而行。

礼馆时代 清廷立宪,欲兼采舆论,并保存先代之法,特开礼学馆于礼部,召缪荃孙、宋育仁等为纂修。宋常倡古圣明,王维持人伦教。以明尊卑长幼之义,及男女之防、父子之道也。

归农时代 宋在礼馆以当道因循,不能卒用其言,尝为京师大学教授以自给。革命军起,乃就金坛之茅山营农业(宋在沪时曾于茅山置有荒地数百顷,为垦牧计)。方返京,拟挈眷南归,而道阻不可行。民国元年,眷甫欲南下,而门人施愚,受大总统之意,致词挽留。因宋眷属先已首途,施意亦未置可否,宋遂南归,为茅山道士。

史馆时代 宋在茅山为道士装,绝口不谈时事。会二次革命事起,以宋在前清时曾着书主张君主立宪,民党痛恶之,宋殊自危,适张上将勋奉命南下,闻宋名,遣人存问并给赡其家,宋乃往依张,实隐图自保也。比事定,茅山已为兵燹瓦砾之场,牲畜桑麻,悉付焚如,宋尤狼狈迁于常州府学。旧署依门人某以居比国史馆王馆长既就职,以师生之谊,寓书于宋曰:吾为史馆长,子不自给,曷来为我作抄书佣耶?子苟愿之,吾当为子言于总统,仍以史官官子矣。宋得书报王曰:“佣不敢辞命官,则精力销耗殆尽,且习于野不任复作也。”王复书谐笑之曰:“佣吾弟,吾不忍也,吾当敬礼而聘之。为我帮忙耳,可速来,可速来。”宋迫于困滞,门人知交,多以为言,遂至京为国史馆顾问。

协修时代 宋之初至京师也,甫下车,适有史馆协修之命。宋谒王,谢其意,且言:先生果荐我为协修耶?王惊曰:“吾固允聘子,恶得为协修哉?”宋以有总统之新命对,王初不知也,乃呼秘书至,始知秘书某因王招致诸人均已位置,疑宋来必予以协修,遂径呈总统,请以宋为协修,得准。王至是殊自忸怩,因对宋笑曰:“协修太小,不如仍为纂修。”宋因力辞,言本为自给,任先生分以一差,即书佣亦可耳。王曰:“子姑暂屈,吾自当优以位置。”遂以宋为顾问,由馆长聘请云。

猜你喜欢
  卷四十七 文三王传第十七·班固
  列传十四·薛居正
  卷一百九·列传第四十七·脱脱
  卷一百二 天聖二年(甲子,1024)·李焘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五·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九·佚名
  卷之二百十·佚名
  ◎国旗绣鞋·李定夷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録卷六·佚名
  世家卷第二十八 高丽史二十八·郑麟趾
  ·移镇改建兵房议·丁曰健
  三国史记卷第三。·金富轼
  卷一百六十三·杨士奇
  卷三十七 职官九·龙文彬
  吕思勉先生学术年表(1)·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百四十四·彭定求

        卷744_1 【僻居谢何明府见访】伍乔   公退琴堂动逸怀,闲披烟霭访微才。马嘶穷巷蛙声息,   辙到衡门草色开。风引柳花当坐起,日将林影入庭来。   满斋尘土一床藓,多谢从容水饭回。   卷744_2 【冬日道中(

  • 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六·赵尔巽

      恒文 郭一裕 蒋洲 杨灏 高恒子高朴 王亶望勒尔谨 陈辉祖 郑源鹴 国泰郝硕 良卿方世俊 钱度 觉罗伍拉纳浦霖   恒文,乌佳氏,满洲正黄旗人。雍正初,以诸生授笔帖式,四迁兵科给事中。外授甘肃平庆道,再迁贵州布政使。乾

  • 第四十五回 贺振雄首劾祸国贼 罗文干立辞检察厅·蔡东藩

      却说筹安会发起,共有六人,这六人为谁?第一个姓杨名度,第二个姓孙名毓筠,第三个姓严名復,第四个姓刘名师培,第五个姓李名燮和,第六个姓胡名瑛。杨度是前清保皇党中翘楚,与康有为、梁启超等向是好友,革命以后,复夹入民党里面,

  • 卷第二百八·胡三省

    唐纪二十四〔起旃蒙大荒落(乙巳)二月,尽强圉协洽(丁未),凡二年有奇〕《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中》神龙元年〔(乙巳、七○五)〕1二月,辛亥,帝帅百官诣上阳宫问太后起居;〔帅,读曰率。考异曰:实录、唐历皆云「乙亥」,误也;当是辛亥。

  • 皇清开国方略目録·阿桂

      巻首  发祥世纪  第一巻  太祖髙皇帝【癸未年至丙戌年】  第二巻  太祖髙皇帝【丁亥年至戊戌年】  第三巻  太祖髙皇帝【己亥年至辛亥年】  第四巻  太祖髙皇帝【壬子年至乙卯年】  第五巻 

  • 第四章 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十六)·陈寅恪

    明季北略壹壹“郑芝龙击刘香老”条略云:崇祯六年海盗刘香老犯长乐。甲戌四月,又寇海丰。乙亥四月芝龙合粤兵击刘香老于四尾远洋。(寅恪案:“四”字疑当依国榷作“田”。俟考。)香势蹙,自焚

  • 卷之五百二十六·佚名

    大清高宗法天隆运到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二十七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奉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

  • 历代名贤确论卷九十·佚名

    文宗一谋废太子【李德裕】德裕请宗室散处方州竟以议所除官不决而罢【范祖禹】帝愿处无过【东坡】宦官【范祖禹 石守道】朋党【孙之翰 温公 张唐英】谋废太子李德裕论曰余开成中作镇淮服闻东宫为人所诬天子赫然大怒

  • 卷二十七下之上·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二十七下之上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传曰思心之不?是谓不圣厥咎霿【师古曰霿音莫豆反】厥罚恒风厥极凶短折时则有脂

  • 陆九渊传·脱脱

    陆九渊字子静。他三四岁的时候,就问父亲天地的尽头在哪里,父亲笑而没有回答。陆九渊便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以致废寝忘食。到了童年时代,其举止与别的小孩不一样,见到他的人都非常喜欢他。陆九渊曾对人说“:听人朗诵张载语言,自

  • 卷三十·乾隆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钦定礼记义疏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礼记义疏卷三十礼运第九之一正义孔氏頴达曰案郑目録云名礼运者以其记五帝三王相变易隂阳转运之道此於别録属通论 张子曰礼运本是一片段文字混混然一大意须是据

  • 卷十一·叶梦得

    钦定四库全书叶氏春秋传卷十一宋 叶梦得 撰僖公四三十有一年春取济西田济西田我田而曹侵之者也晋侯执曹伯班其所侵地于诸侯而我受焉故曰取不系之曹非曹之所得有也凡外取内邑外取内田皆不书耻也反而归于我则书重地古

  • 卷第三十三·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三十三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业品第四之一此中一类。随顺造恶怯难论者。作如是言。如上所陈。诸内外事。多种差别。非业为因。现见世间。果石等物。众多差别。无异因故。谓从一种。有

  • 卷第五·祖琇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五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宋 元嘉三年。神僧杯渡初出冀洲。如清狂者挈一木杯。渡水必乘之。因号杯渡。尝自孟津乘杯绝岸至金陵。时年四十许。状寒窭。喜怒不常。遇盛寒輙穴氷而浴。或着屐登

  • 唐三藏西游释厄传·朱鼎臣

    长篇小说。明朱鼎臣编缉。十卷六十七回。鼎臣字冲怀,广州(今属广东)人。曾从事通俗文学编辑工作。除本书外,还编有《全像观音出身南游记传》、《新刻音释旁训评林演义三国志传》、《鼎镌徽池雅调南北宫腔乐府吴板曲唱

  • 郭公案·佚名

    《郭公案》为清代的武侠公案小说。最著名的杨香武三盗九龙杯,以及窦二墩的故事,即出于本书。

  • 清高宗实录选辑·佚名

    本书(四册七三六面四四一、六○○字)系选自「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之集辑,为清乾隆朝对台湾所作施之纪录。乾隆朝(一七三五~九五)历时六十年又四月,在此漫长岁月中偏多消极措施。对于内地人民之渡台,犹时而限制、时而放宽;因此

  • 伏狮义公禅师语录·佚名

    清 (尼)说,明元记录,高以永序,超琛跋,有行状。总目,升座,小参,示众,附法语,机缘,拈古,颂古,偈语,书问题,赞佛,事源,流颂,行状,塔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