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传
陆九渊字子静。他三四岁的时候,就问父亲天地的尽头在哪里,父亲笑而没有回答。陆九渊便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以致废寝忘食。到了童年时代,其举止与别的小孩不一样,见到他的人都非常喜欢他。陆九渊曾对人说“:听人朗诵张载语言,自以为不敢苟同。”又说:“张载之言,为何与孔、孟之言不相符呢?近来发现其中多有不对之处。”陆九渊初读《论语》,即觉得孔子学生有子之言支离破碎。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说“: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忽然省悟说“:宇宙内的事存在于自己的心中,自己心中所想到的事就是宇宙间所存在的事。”又曾说:“东海有圣人出现,这和我心中的想法是一样的,也是符合道理的。至于西海、南海、北海也有圣人出现,也是同样的道理。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现,至于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现,皆符合我们心中固有想法,符合天理,是永恒不变的。”
乾道八年(1172),陆九渊及进士第。他到临安后,学士争相与之交往。受其言论启发,许多人都开始信奉他的观点。陆九渊教人不循常规,弟子如有小过,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之愧疚有所改。弟子中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者,则为之条分缕析,使之涣然冰释。陆九渊对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人,只要略知其大概,就能勾勒出其全貌。他曾说“:思虑之不正者,如果能顷刻而知之,即可以成其正。思虑之正者,如果顷刻而失之,即可变为不正。有些人可以通过其外表来观察之,有些人则不能这样。因为以外表观之,终不足以彻底了解他。以形象划分人,则不足以挽救人。”陆九渊最初调任隆兴、靖安县主簿,母亲去世后,陆九渊在家守丧三年,后改任建宁、崇安县主簿。因受到少师史浩的举荐,受召审察,陆九渊未赴,侍从再次举荐他,他才出为国子正。他教授诸生的方法与在家教门徒的方法没有什么不同。不久,陆九渊升任敕令所删定官。
陆九渊小时候听说靖康年间发生的事,就慨然有感于复仇之义。做官后,便访知勇士,与他们共议恢复之方略。在接受皇帝咨询时,陆九渊陈说五论:一论仇耻未报,愿皇帝广求天下之俊杰,并与之完成复国兴邦之计;二论愿皇帝至诚遵德乐道;三论知人之难;四论做事当循序渐进,不可忽冷忽热,心血来潮;五论人主不应当忙于细琐小事,而应当着力于大政方针。陆九渊的议论赢得了皇帝的好评。不久,陆九渊除将作监丞,但被给事中王信反驳,诏主管台州道崇观。陆九渊还乡时,学者云集其门下,每次开席讲学,屋里屋外都挤满了听众,甚至有些年高之人也拄着拐杖前来观听。陆九渊自号象山翁,学者称其为象山先生。他曾对学生说:“你们耳聪目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无欠缺,不必求之外界,关键在于自信自立。”又说:“这个道理与那些溺于利欲的人讲容易被接受,与那些固执己见者讲却很困难。”有人曾劝陆九渊著书立说,陆九渊则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又说:“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
光宗即位后,陆九渊被差知荆门军。在任职期间,只要有老百姓喊冤诉苦,即随时开庭受理,先让诉者自持状子追查,然后相约日期再行办理,陆九渊能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裁决,大多以调解为主。如果涉及人伦关系,九渊即使其自毁诉状,以厚风俗,对于那些着实不可训导之人,才绳之以法。对境内官吏之贪廉,民俗之习尚善恶,陆九渊都能了如指掌。有诉某人杀了自己的儿子,陆九渊断定:“不至于如此。”及追究,其子果然无恙。有诉遭窃但不知何人所为,陆九渊列出两个人名字,捕之审讯,此二人果然认罪,其所窃之物终于悉归诉者。陆九渊宽宥窃贼之罪,责令其改过自新。有一次,陆九渊对一属吏说,某人在某地施暴,第二天,果然有人诉说遭遇抢劫,劫者即为陆九渊所说之人,乃加追治。那个属吏惊叹陆九渊的预断能力,郡人也把陆九渊视为神人。陆九渊还申严保伍之法,如遇盗贼生事,则擒之不漏一人,群盗因而屏息。
荆门虽临近边境而无城,陆九渊认为“:荆门处江、汉之间,为四集之地,南护江陵,北援襄阳,东卫随、郢之侧,西当光化、夷陵之冲。荆门巩固了,则四邻就有所依靠,否则四邻即有腹背受敌之虞。由唐之湖阳以趋山,则其渡汉水之地已在荆门之侧,由邓之邓城以渡汉水,则其趋山之处已在荆门之腹心,自此以外,间道可驰,汉津可渡,坡陀不能限制战马行动,滩濑不能阻止战车奔驰。我们应该利用此地打击敌兵,出奇制胜。荆门虽有四面之山做天然屏障,但没有城池,使守无依托。”于是,陆九渊奏请朝廷,在荆门筑城。从此以后,民无边境之忧了。陆九渊又在此整顿市易,减轻民税,遂使商贾云集,税收大增。旧用铜钱,因处边防之前域,以铁钱易之,而铜是受禁之物,故复令百姓贴纳。陆九渊说:“既已禁铜,为什么又要令百姓输纳呢?”遂全部加以废蠲。平时教军伍习射,中者均赏,提拔下属不限资格流品。陆九渊说:“古者无流品之分,而贤与不肖之辨甚严,后世有流品之分,而贤与不肖之辨从略。”每遇天旱,祈祷后即下雨,郡人都感到非常惊奇。一年之后,荆门之地政行令修,民俗为变,诸司交口称赞陆九渊。丞相周必大也曾称赞荆门之政治,认为是陆九渊身体力行的结果。
有一天,陆九渊对亲近之人说:“先教授兄有志于天下,竟得不到施展就要离开人世了。”又对家人说“:我将死矣。”还对僚臣说:“我将告终。”会逢祈祷下雪,第二天,雪果飘下,陆九渊乃沐浴更衣端坐,两天后安然去世。参加其葬礼的人多达千数,朝廷赐其谥号曰“文安”。
起初,陆九渊曾与朱熹会于鹅湖,论辩所学多有分歧。及朱熹知守南康,陆九渊还亲自拜访。朱熹引陆九渊至白鹿洞,让陆九渊讲君子小人喻义利一章,听者深受感动,至有泣下。朱熹以为陆九渊所讲,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痛。至于无极而太极之辩,朱陆则书信往来,论辩不休。陆九渊的弟子杨简、袁燮、舒瞞、沈焕等能传其学说。
猜你喜欢 卷九十·志第四十三·地理六·脱脱 卷八十五·志第三十五·百官一·宋濂 卷五·毕沅 第二十四回 脱楚厄幸遇戚姬 知汉兴拚死陵母·蔡东藩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四十·佚名 卷之一千三百七十五·佚名 卷之七百二十八·佚名 卷一百九·张守节 第61章 派出许多接收强盗的蒋介石·冯玉祥 吕僧珍传·李延寿 卷一百五·佚名 卷四十三·佚名 卷二十三下·雍正 通制条格卷第十四·拜住 卷第十九·太安万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