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陈清端公续传

(嘉庆九年原稿)

余尝读公抚闽谢恩札子,详纪陛见时天语谆谆,直如父子、师弟间;未始不叹君臣相得之隆,自古犹难也,休哉!圣祖之任贤弗贰若此,而公之高风介节有以上孚宸衷、下慰舆情者,敻乎尚矣。生平节烈见于史传者,盖详诗文三卷,亦已采于「文献通考」。兹知公诗尚有古今体数百首,拟为编葺一并授梓,以称全璧;乃复传之如左。

按公先世隶高凉,父始迁于海之东洋家焉。世为农家子;至公以名进士起家,秉节楚、闽。于是数右族者,辄首东洋陈氏。家故滨海,当三藩之畔,妖么蜂起,洋氛尤炽。今闻父老言康熙初迁海界一事,犹叹彼时嗷嗷雁鸣、绥绥狐走;而生逢全盛者,竟不辨为何状也。公少有慧性,能博闻强识,而嗜学笃且苦。居恒坐几手足有定,所搓啮之迹宛然。弱龄补弟子员,凡试皆优等。时守令最重文士,士多有后先之者;惟公介然自持,或延之且不至。故邑候张凤文尝云:『此雷州佳士也,德行、文艺不愧古人』。先是,我雷有书院百余间,社学、义学各数处;留心文教者,恒殷殷于斯。公先后掌教数年,其讲学以敦实行、励名节为要。尝谓『儒者读书,贵有用于世,当思其所以有用处』。又曰:『人必有真学问,而后有真经济;有真经济,而后有真文章』。故服官后,如所陈古田事宜八、台湾事宜十二、全川要议六、学政条约八、经理海疆事宜六起而行者,实则坐而言如此。生平寡嗜欲、慎交游,举动一以先儒为法。于「太极」、「西铭」、「朱子小学」、「琼山学」的等书,尤所朝夕玩泳而归于实践者。遇人讷讷若不能言;而赏识特精,往往于语言、文字间一一决其人不爽。未通籍时,及门如翁与义、莫吾昭、陈元起诸人,笵金合土,各成形质;凡有何器之间,皆为预定其终身。迨由外令内升,时分校礼闱,号称得人。有一卷荐而未售,力争之曰:『此人后当为国家柱石』;盖即阿文勤也。督学川中,有关节不到声,而所拔皆知名士;行谊品概,皆于尺幅中鉴之。诸凡下车观风列前茅者,咸若烛照而数计:此其中殆有神契焉。自初筮仕,屡莅福疆,功德着全闽,而于台湾尤厚。台湾系海岛,南北延二千余里、东西数百里,层岗复嶂;全归版章者,皆土番之所踞。土番憨悍,以捕鹿为业;而闽、粤滨海之桀骜亡命者潜踪类聚,往往煽激土番挟有司之短长。宦闽者,恒视此为畏途。公革弊政以安之、除杂派以赡之、敦礼让以化之,所获盗辄释不罪。会有欲以是窘之者,而贼自归狱,卒不致干吏议。当是时,清德硕望,炳耀烜奕,海内莫不知有陈璸名;而天子优礼贤臣,恩纶迭沛,则以「贪官不在多取」一语,其信之也尤深。夷考宦辙,由邑宰而部曹、而监司、而节钺,超迁不以资格;上倚之曰「国家祥瑞」,恤之曰「苦行老僧」;许之曰「从古清官,未见有如伊者」:誉望崇隆,尤懋数也。计策名仕版二十年,以康熙五十七年十月卒于闽之节署。朝廷痛悼、恤荫,视常有加(事详别录)。初,乡人谭鸿略素伟公,周恤备至;公既贵,所以报者甚厚,而未尝一及于私。少受业于吴日赞,敬之如父;后凡以事经其庐,必下舆趋而前。其抚闽也,子女丐数金不可得,而恒有以馈济其师家。夫士君子一行作吏,所至期有所树立,谁遑筹及于桑梓;即使厚宗族、赒亲朋,然亦惠之小者。公请修东洋堤岸一举,迄今已逾百年,海波不扬,岁庆有秋;此则郡之人所为尸祝而社祭者也。以贤良后裔,屡朝俱有恩荫;今上推恩,又荫曾孙源江一秩。国家隆宠旧臣,世官世禄,其有加无已如是。今子孙移居于府城之东偏,闽人商于雷者必入祠下焚香顶礼而后去。其所居,又号「钟楼陈」云。  

猜你喜欢
  卷四十·志第十六·地理一·张廷玉
  第五十九回 绕法坛迓来仙鹤 毁行宫力救真龙·蔡东藩
  平定三逆方略卷十七·佚名
  贫士传上卷·黄姬水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一·佚名
  第十八卷 宋·缪荃孙
  卷二十九·佚名
  六四六 云贵总督李侍尧等奏第六次收缴应禁书籍解京缘由折·佚名
  卷之四十二·祁韵士
  绎史卷五十三·马骕
  第三章 紫禁城内外 十三 由“使馆区”到“租界”·溥仪
  王钦若传·脱脱
  萧挞凛传·脱脱
  光宗本纪·张廷玉
  卷六十、法越交兵及和约·黄鸿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秋色·闻一多

    (芝加哥洁阁森公园里)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陆游紫得象葡萄似的涧水翻起了一层层金色的鲤鱼鳞。几片剪形的枫叶,仿佛朱砂色的燕子,颠斜地在水面上,旋着,掠着,翻着,低昂着……肥厚得熊掌似的棕黄色的大橡叶,在绿菌

  • 卢祖皋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卢祖皋(生卒年不详)字申之,又字次夔,号蒲江,永嘉(今属浙江)人。庆元五年(1199)进士。 嘉定十一年(1218),为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十三年除秘书省正字,改校书郎、秘书郎。次年正月,迁著作佐郎。十四年十月,除著作郎。十五年九

  • 列传第八十六 岛夷萧道成 岛夷萧衍·魏收

    岛夷萧道成,字绍伯,晋陵武进楚也。僭晋时,以武进之东城为兰陵郡县,遂为兰陵人。父承之,常随宗人萧思话征伐,久乃得为其横野司马,以军功仕刘义隆,位至右军将军。道成少好武事,初从散冗,每充征役,前后为讨蛮小帅,以堪勤剧见知。思话

  • ●卷十·周密

      ○古今左右之辨   南人尚左,北人尚右,或问孰为是?因考其说于此,与有识者订之。《檀弓》郑氏注云:"丧尚右,右、阴也;吉尚左,左、阳也。"《老子》亦云:"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河上公注:"左,生位也;右,阴道也。"《礼正义》:"案特牲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六·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五年十有二月己亥朔检校少保镇宁镇信等军节度使神武后军都统制荆湖南北襄阳府路蕲黄州制置使岳飞迁招讨使 带御器械神武中军都统制权殿前司公事提举宿卫亲兵杨沂中权主管殿前司公事并中军隶殿前司沂

  • 卷之九十七·佚名

    洪武八年二月辛卯朔 上躬祀历代帝王○故元平章柴驴儿右丞于真自宁夏来降赐袭衣绮帛有差○以工部尚书李敏为江西行省参政诰曰国家建行省以分镇方面凡兵民之政皆领焉任重职要非谋猷可以致君才略可以泽民者曷克称之前嘉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七·佚名

    万历二年七月癸酉朔上享 太庙○升山西佥事随府为山东副使○户部覆南京户部尚书傅颐题南京二总运军行粮改于水次兑给诚为两便但数多寡该部无从稽考至耗米席驴脚等项俱系正额正米既兑给军旗前项俱无下落亏损甚多合行漕

  • 列传卷第三十一 高丽史一百十八·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赵浚。○赵浚字明仲侍中仁规之曾孙。 自幼倜 有大志。 恭愍王在寿德宫望见浚挟书过宫前召见奇之问其家世卽命属宝马陪指谕。 王使洪伦辈强

  • 豫章王萧综传·李延寿

    豫章王萧综,字世谦,是梁武帝的二儿子。天监三年(504),被封为豫章郡王。累迁至北中郎将、南徐州刺史。又入京任侍中、镇右将军。当初,萧综的母亲吴淑媛在齐东昏侯的宫中,她所受到的宠爱仅略差于潘妃和余妃。当她得到梁武帝

  • 卷三百八·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八明 杨士奇等 撰灾祥宋光宗绍熙二年春雷电交作有旨访时政阙失殿中侍御史林大中以事多中出上疏曰仲春雷电大雪继作以类求之则隂胜阳之明验

  • 中国历史人物·钱穆

    讲文化定要讲历史,历史是文化积累最具体的事实。历史讲人事,人事该以人为主,事为副。非有人生,何来人事?中国人一向看清楚这一点。西方人看法便和我们不同,似乎把事为主,人为副,倒过来了。因此,西方历史多是纪事本末体,中国虽有

  • 卷三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通礼卷三十六嘉礼皇帝时廵省方之礼命下礼部具议以闻乃宣布诸司及廵省之方豫期供备其方大吏饬文武官属敬修廼守攷廼职事无敢不敬戒驾所经行守土官陆治桥梁道路水备舟楫以竢既诹吉阁部院寺府监疏列

  • 卷十二·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性理精义卷十二治道类二田赋吕氏大临曰横渠慨然有意三代之治论治人先务未始不以经界为急尝曰仁政必自经界始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已问横渠谓世之病井田难行者以亟夺富人之田为辞然处之有术

  • 西归直指卷四·周梦颜

      往生事略  [发明]天下无凭无据者,其言不足信;有征有验者,其说必定真。念佛往生,有征有验者也。盖天下万事可假托,独死生之事,纤毫不可假托。古今来圣贤豪杰,讲道论德,修仁行义者,不啻千万,然其没也,不过以疾卧床,斯为考终命矣

  • 卷二十七·赞宁

    ◎兴福篇第九之二(正传二十一人附见三人)○唐京师光宅寺僧竭传释僧竭者,不知何许人也,生在佛家,化行神甸。护珠言戒,止水澄心。每嗟靳固之夫,不自檀那之度,乃于建中中造曼殊堂,拟摹五台之圣相。议筑台至于水际,竭惧伤生命,俾立三

  • 朝鲜史略·佚名

    撰者不详。一名 《东国史略》。明朝鲜人所记载其国治乱兴废之事。始于檀君,终于高丽恭让王王瑶。记载在新罗朴氏以前的史事比较简略,而自高丽王建以后则都编年纪载,事迹颇为详备。其中也附有史臣论断及历年图等书。今观

  • 爱力圈外·张资平

    长篇小说。张资平著。列入“创作丛书”。上海乐华图书公司1929年11月初版。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写了北洋政府某高级官员家庭中的种种奇闻丑事,诸如姐姐与妹夫通奸,妹妹与家丁同居,姐夫高升后提携妹夫当公使等等。这在

  • 张文襄幕府纪闻·辜鸿铭

    汉滨读易者(辜鸿铭)撰。二卷,七十二篇。笔记体。作者任张之洞幕僚二十余年,并深受器重,是书即摭拾其在幕府中见闻而成。所叙张之轶事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掌故,可补史乘之不足。对重大问题,亦发表己见,诙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