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五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春秋臣传>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臣传卷十五     宋 王当 撰成公二

晋赵文子【武】

赵文子晋卿也名武字孟父朔是为赵庄子八年□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是年韩厥言於晋侯曰成季之勲宣孟之忠而无後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乃立武而反其田赵文子冠见栾武子武子曰美哉昔吾逮事庄主华则荣矣实之不知请务实乎见范文子文子曰而今可以戒矣夫贤者宠至而益戒不足者为宠骄故兴王赏谏臣逸王罚之吾闻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於民於是乎使工诵谏於朝在列者献诗听胪言於市辩妖祥於謡考百事於朝问谤誉於路有邪而正之尽戒之术也见郤驹伯驹伯曰美哉然而壮不若老者多矣见韩献子献子曰戒之此谓成人成人在始与善始与善善进不善蔑由至矣始与不善不善进善亦蔑由至矣如草木之产各以其物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粪除而已又何加焉见苦成叔子叔子曰抑年少而执官者衆吾安容子见温季子季子曰谁之不如可以求乎见张老而语之张老曰善矣从栾伯之言可以滋范叔之教可以大韩子之戒可以成物备矣志在子若夫三郤亡人之言也何称述焉知子之道善矣是先主覆露子也十八年悼公即位始命百官施舍已责逮鳏寡振废滞匡乏困救灾患禁淫慝薄赋敛宥罪戾节器用时用民欲无犯时使魏相士鲂魏颉赵武为卿凡六官之长皆民誉也举不失职官不易方爵不踰德师不陵正旅不偪师民无谤言所以复霸也襄二十五年重邱之盟赵文子为政令薄诸侯之币而重其礼穆叔见之谓穆叔曰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二十七年宋向戌欲弭诸侯之兵如晋告赵孟遂约诸侯盟於宋西门之外晋楚争先文子以叔向之言乃先楚人宋公兼享晋楚之大夫赵孟为客子木与之言弗能对使叔向侍言焉子木亦不能对也子木语王曰宜晋之伯也有叔向以佐其卿楚无以当之不可与争郑伯享赵孟于埀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子石从赵孟曰七子从君以宠武也请皆赋以卒君贶武亦以观七子之志子展赋草虫赵孟曰善哉民之主也抑武也不足以当之伯有赋鹑之贲贲赵孟曰牀第之言不踰阈况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闻也子西赋黍苖之四章赵孟曰寡君在武何能焉子产赋隰桑赵孟曰武请受其卒章子太叔赋野有蔓草赵孟曰吾子之惠也印段赋蟋蟀赵孟曰善哉保家之主也吾有望矣公孙段赋桑扈赵孟曰匪交匪敖福将焉往保是言也欲辞福禄得乎卒享文子告叔向曰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後亡叔向曰然巳侈所谓不及五稔者夫子之谓矣文子曰其余皆数世之主也子展其後亡者也在上不忘降印氏其次也乐而不荒後亡不亦可乎三十年三月晋悼夫人食舆人之城?者绦县人或年长矣无子而往与於食有与疑年使之年曰臣小人也不知纪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於今三之一也吏走问诸朝师旷曰鲁叔仲惠伯会郤成子于承匡之岁也七十三年矣史赵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数也士文伯曰然则二万六千六百有六旬也赵孟问其县大夫则其属也召之而谢过焉曰武不才任君之大事以晋国之多虞不能由吾子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武之罪也敢谢不才遂仕之使助为政辞以老与之田使为君复陶以为绦县师於是鲁使者在晋归以语诸大夫季武子曰晋未可媮也有赵孟以为大夫有伯瑕以为佐有史赵师旷而咨度焉有叔向女齐以师保其君其朝多君子其庸可媮乎勉事之而後可十月为宋灾故诸侯之大夫会以谋归宋财叔孙豹晋赵武齐宋卫郑小邾之大夫会于澶渊既而无归於宋故不书其人君子曰信其不可不慎乎澶渊之会卿不书不信也夫诸侯之上卿会而不信宠名皆弃不信之不可也如是诗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信之谓也又曰淑慎尔止无载尔伪不信之谓也昭元年会于虢寻宋之盟也祁午谓文子曰宋之盟楚人得志於晋今楚重得志於晋晋之耻也子相晋国以为盟主於今七年矣再合诸侯三合大夫服齐狄宁东夏平秦乱城淳于师徒不顿国家不罢民无谤讟诸侯无怨天无大灾子之力也有令名矣而终之以耻午也是惧吾子其不可以不戒文子曰武受赐矣然宋之盟子木有祸人之心武有仁人之心是楚所以驾於晋也今武犹是心也楚又行僭非所害也武将信以为本循而行之譬如农夫是穮是蓘虽有饥馑必有丰年且吾闻之能信不为人下吾未能也诗曰不僭不贼鲜不为则信也能为人则者不为人下矣吾不能是难楚不为患天王使刘定公劳赵孟於颍馆於雒汭刘子曰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侯禹之力也子盍亦远绩禹功而大庇民乎对曰老夫罪戾是惧焉能恤远吾侪偷食朝不谋夕何其长也刘子归以语王曰赵孟不复年矣十二月庚戌卒先是赵孟语多媮叔孙穆子刘子秦鍼皆知其将亡而医和亦以为然孔子谓子贡曰思天而敬人服义而行信孝於父母恭於兄弟从善而不违道赵文子之行也

曹子臧

子臧曹公子欣时也麻隧之战曹宣公卒于师负刍杀太子而自立子臧将亡国人皆将从之成公乃惧告罪且请焉乃反而致其邑十五年晋侯讨曹执曹伯诸侯将见子臧於王而立之子臧辞曰前志有之曰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为君非吾节也虽不能圣敢失守乎遂逃奔宋曹人复请於晋晋侯谓子臧反吾归而君子臧反曹伯归尽致其邑与卿而不出

楚子囊

子囊楚庄王子公子贞也襄八年子囊伐郑讨其侵蔡也九年秦景公使士雃乞师于楚将以伐晋楚子许之子囊曰不可当今吾不能与晋争晋君类能而使之举不失选官不易方其卿让於善其大夫不失守其士竞於教其庶人力於农穑商工皁隶不知迁业韩厥老矣知罃禀焉以为政范匄少於中行偃而上之使佐中军韩起少於栾黶而栾黶士鲂上之使佐上军魏绦多功以赵武为贤而为之佐君明臣忠上让下竞当是时也晋不可敌事之而後可君其图之十三年楚子疾告大夫曰不谷不德以大夫之灵获保首领以殁於地唯是春秋窀穸之事所以从先君於祢庙者请为灵若厉大夫择焉莫对及五命乃许秋楚共王卒子囊谋諡大夫曰君有命矣子囊曰君命以共若之何毁之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而知其过可不谓共乎请諡之共大夫从之明年秋楚伐吴楚师败冬子囊还自伐吴卒将死遗言谓子庚必城郢君子谓子囊忠君薨不忘增其名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忠民之望也诗曰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忠也

晋士匄【范宣子】

士匄士燮之子也是为范宣子襄八年宣子来聘公享之宣子赋摽有梅季武子曰谁敢哉今譬於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欢以承命何时之有武子赋角弓宾将出武子赋彤弓宣子曰城濮之役我先君文公献功于衡雍受彤弓于襄王以为子孙藏匄也先君守官之嗣也敢不承命君子以为知礼十年王叔陈生与伯舆争政王叔怒而出奔及河王复之晋侯使士匄平王室王叔与伯舆讼焉王叔之宰与伯舆之大夫瑕禽坐狱於王庭士匄听之王叔之宰曰筚门闺窦之人而皆陵其上其难为上矣瑕禽曰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騂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若筚门闺窦其能来东厎乎且王何赖焉今自王叔之相也政以贿成而刑放於宠官之师旅不胜其富吾能无筚门闺窦乎惟大国图之范宣子曰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所左亦左之使王叔氏与伯舆合要王叔氏不能举其契王叔奔晋十三年晋侯蒐于緜上以治兵使士匄将中军辞曰伯游长请从伯游荀偃将中军士匄佐之使韩起将上军辞以赵武又使栾黶黶辞曰臣不如韩起起愿上赵武乃使赵武将上军韩起佐之栾黶将下军魏绦佐之晋国之民是以大和诸侯遂睦君子曰让礼之主也范宣子让其下皆让晋国以平数世赖之刑善也夫周之兴也其诗曰仪刑文王万邦作孚言刑善也及其衰也其诗曰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言不让也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礼而谗慝黜远由不争也谓之懿德及其乱也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凭君子是以上下无礼乱虐并生由争善也谓之昬德国家之敝恒必由之宣子与和大夫争田久而无成宣子欲攻之问於叔鱼叔鱼曰待吾为子戮之叔向闻之见宣子曰盍访之訾祏訾祏吾子之家老也宣子问之对曰吾子嗣范文子於朝无奸行於国无邪民於是无四方之患而无内外之忧赖三子之功而飨其禄位今既无事矣而非和於是加宠将何治为宣子说乃益和田而与之和二十三年尽杀栾氏之族党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子产寓书於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上帝临女无贰尔心有令名也夫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宣子说乃轻币二十五年卒子鞅嗣

鲁公孙婴齐

公孙婴齐字声伯鲁大夫也父叔肸宣公簒立叔肸非之织屦而食终身不食宣公之食十六年声伯如晋请晋之释季文子也郤?欲与之邑弗受归鲍国谓之曰子何辞苦成叔之邑乎对曰吾闻之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夫苦成叔有三亡少德而多宠位下而欲上政无大功而欲大禄皆怨府也其身之不能定焉能予人邑十七年梦涉洹或与已琼瑰食之惧不敢占也十一月言之之莫而卒

晋郤犫【苦成叔】

郤犫晋大夫也郤克之从父兄是曰苦成叔十四年晋侯使犫送孙林父于卫卫侯享之甯惠子相苦成叔傲甯子曰苦成家其亡乎古之为飨食也以观威仪省祸福也故诗曰兕觵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傲万福来求今夫子傲取祸之道也十七年为胥童所杀郤錡郤克之子所谓驹伯也前十三年晋侯使錡来乞师将事不敬孟献子曰郤氏其亡乎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郤子无基且先君之嗣卿也受命以求师将社稷是卫而惰弃君命也不亡何为厉公作难与犫至同见杀赞曰余考晋国之名卿若赵成子郤成子范武子韩献子知武子范文子赵文子魏献子可谓名卿终始者矣余悉不得为全人也美哉文子之烈也寛仁而有礼乐善而下士虽应变经远非其所长而至诚服义不吝改过有芘人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诗曰岂弟君子民之父母文子有焉子臧之辞国非好名也盖守志者也故君出非吾过君入非吾功归洁其身而已矣子囊生不误国死不怨君忠矣范宣子藉祖父之资操强晋之柄加之揖逊从事六卿辑睦有足道矣然不能察嬖妾亡子之诬私意以逞杀害忠良法峻而币重诸侯解体范氏之德始衰焉

春秋臣传卷十五

 

猜你喜欢
  儒林列传第六十九·范晔
  列传第四十二 恩幸·李百药
  卷五十八·志第三十九·百官四·脱脱
  卷十·本纪第十·英宗前纪·张廷玉
  第六十八回 舅甥踵起一战封侯 父子败谋九重讨罪·蔡东藩
  宋史全文卷十八上·佚名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二·佚名
  二百四十九 苏州织造李煦奏与曹(兆页)等重修天宁寺佛像摺·佚名
  第四章合股·佚名
  何承天传·李延寿
  马殷传·薛居正
  卷三十九·杨士奇
  卷第九十四·佚名
  卷九·陈骙
  第五节 后唐庄宗之亡·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九·陈廷敬

    目  录 二十调六十九体,起五十字至五十二字导 引五体 思越人一体 探春令十三体又名景龙灯 越江吟二体又名宴瑶池、瑶池宴、瑶池宴令 燕归梁四体 雨中花令十二体又名送将归 凤来朝一体

  • 卷四百二十六·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二十六白居易新乐府【幷序 元和四年为左拾遗时作】序曰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於意不系於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

  • 列传第五十三 隐逸·沈约

    《易》曰:“天地闭,贤人隐。”又曰:“遁世无闷。”又曰:“高尚其事。”又曰:“幽人贞吉。”《论语》“作者七人”,表以逸民之称。又曰:“子路遇荷?丈人,孔子曰:隐者也。”又曰:“贤者避地,其次避言。”又曰:“虞仲,夷逸,隐居放言。

  • ●卷九·邵伯温

      富韩公初游场屋,穆修伯长谓之曰:“进士不足以尽子之才,当以大科名世。”公果礼部试下。时太师公官耀州,公西归,次陕。范文正公尹开封,遣人追公曰:“有旨以大科取士,可亟还。”公复上京师,见文正,辞以未尝为此学。文正曰:“已

  • 纲目续麟卷十六·张自勋

    【壬午】天宝元年二月享元皇帝于新庙越三日享太庙越二日合祀天地于南郊书法【合祀非古也自是终唐世为永制矣传曰皇皇后帝皇祖后稷君子曰礼谓其祖亲而先帝也唐于是重失之书曰越二日讥也】享祀迭行可也然先亲后尊已为

  • 卷十一【五则】·岳珂

    钦定四库全书 愧郯录卷十一【五则】    宋 岳珂 撰 制举科目 制科之设自汉有之矣至唐而其名特多犹止於御试策而已国初制三科一曰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二曰经学优深可爲师法三曰详闲吏理达於

  • 文学传论·李延寿

    评论:文章,可说是情感的标志,精神的乐律。潜藏的思绪,蕴含的萌想,在内心酝酿激荡,纵情挥发写在纸上,格调意境便自然生成。它们无不带有灵性,各自好尚不同,技巧各异,见解感悟也多种多样,心灵感应没有外象表露,但却变化无穷。弹奏五

  • 超奇篇第三十九·王充

    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畅雅闲,审定文读,而以教授为人师者,通人也。杼其义旨,损益其文句,而以上书奏记,或兴论立说、结连篇章者,文人鸿儒也。好学勤力,博闻强识,世间多有;着书表文,论说古今,万不耐一。然则着书表文,博通所能用之者

  • 礼记析疑卷九·方苞

    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考定文王世子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王季复膳然

  • 权修第三·管仲

    万乘之国,兵不可以无主;土地博大,野不可以无吏;百姓殷众,官不可以无长;操民之命,朝不可以无政。地博而国贫者,野不辟也;民众而兵弱者,民无取也。故末产不禁则野不辟,赏罚不信则民无取。野不辟,民无取,外不可以应敌

  • 鸱鸮·佚名

    ——弱者的哀鸣和呼号【原文】鸱鸮鸱鸮(1),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②,鬻子之闵斯③。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④,绸缪牖户⑤。今女下民(6),或敢侮予。予手拈据(7),予所捋茶(8),予所蓄租(9),予口卒瘏(10),曰

  • 叙官·佚名

    王建立国都,辨别方向并确定[宗庙和朝廷的]位置,划分都城与郊野的界限。分设官职,用作民众的榜样。于是设立秋官司寇,让他率领下属,掌管天下的禁令,以辅佐王惩罚违法的诸侯国。刑官的属官有:大司寇,由卿一人担任;小看]寇,由中大

  • 内政部今颇注重宗教·太虚

    ──二十二年十月作──近来的内政部,对于宗教──尤其是佛教──似乎注重。前者既传决将中国佛教会所拟破坏教育系统之办学大纲驳复,而又有将使僧徒受强迫教育之消息。殆以边陲多故,既须藉佛教为系縻,而国俗民风颓丧之后

  • 第二 比丘尼分别·佚名

    一(一)&ldquo;依彼智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之世尊,于何处为比丘尼制立第五波罗夷耶?&hellip;&hellip;[参照大分别波罗夷一.(一),&lsquo;五种波罗提木叉读诵法中&rsquo;改为&lsquo;四种波罗提木叉读诵法中&rsquo;。]&hellip;&

  • 紫微杂说·吕本中

    又称《紫微杂记》、《东莱吕紫微杂说》等。一卷。北宋末南宋初吕本中(1084—1145)撰。是书旧本或题宋吕祖谦撰,或题 《东莱吕紫微杂说》而不著其名。考赵希弁《读书志》载《东莱吕紫微杂说》一卷、《师友杂志》一卷、

  • 周易集解·李鼎祚

    易学著作。唐李鼎祚撰。它博采众长,不主一家,因而称之为“集解”。全书十七卷。由于唐初以来受孔颖达《周易正义》的影响,解《易》者往往排斥郑玄《周易注》而独尊王弼《周易注》,李鼎祚认为“郑则多参天象,王乃诠释人事,且

  • 史记译注·司马迁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

  •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佚名

    凡十卷。尊婆须蜜造,苻秦僧伽跋澄等译。系基于说一切有部之教说,分别解说诸法之性相等。又称尊婆须蜜所集论、婆须蜜所集论、婆须蜜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本论分十四犍度,即:聚犍度、心犍度、三昧犍度、天犍度、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