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
瀋館錄者朝鮮世子被質於瀋陽時之紀事也清太宗崇德元年冬親征朝鮮翌年正月朝鮮國王李倧 【 即仁祖憲文王】 力盡請降以世子??山王?及王子鳳林大君洖為質子留於瀋陽者八年當日世子等所居之館即在瀋陽城德盛門 【 即大南門】 內今猶稱其地為高麗館此錄即撰於是地也前十餘年日本內藤湖南博士彙刊滿蒙叢書內有瀋陽日記一種考其所撰解題謂自崇德二年丁丑正月三十日朝鮮國王出南漢山城之時始至順治元年甲申八月十八日清世祖定都北京啟行之前二日終八年之間逐日記載細大不捐又別有瀋陽狀啟與日記相表裏蓋日紀為在館中之紀事而狀啟則以其紀事時時送呈本國政府者也嗣因叢書停刊日記僅印至崇德七年壬午十二月狀啟則未及付印究心遼東故實之士憾不得窺其全豹蓋已久矣曩者朝鮮人彙刊廣史一書 【 不詳何年】 內有瀋館錄七卷頗不易得上虞羅叔言先生藏有鈔本出以相示余取與瀋陽日記互勘其文不必逐日皆有而有則必與之同又錄狀啟於書中首尾略具此實為日記及狀啟之簡本狀啟既未之見日記亦無完本讀此可得其十之八九是亦難得而可貴矣是錄雖亦始於丁丑正月三十日而終於甲申八月十五日較日記本少三日又考朝鮮世子之遣歸在甲申十一月庚戌王子鳳林大君之遣歸在乙酉三月丙午 【 □見東華錄】 而甲申八月十八日以後無紀載者清廷西徙無事可紀故也清初諸臣漢字之譯名殊無定準如清太祖實錄經數次之修改而譯名前後不同其明證也重以朝鮮人音讀稍異譯名之歧異更不足怪矣此錄稱岳託曰要土杜度曰頭頭豪格曰虎口英俄爾岱曰龍骨大阿巴泰曰押大馬瞻曰馬沮皆由耳受而以漢字書之其音亦可謂之近似矣其稱龍馬二將者謂英俄爾岱與馬福塔也然所建之三田渡碑亦稱英馬二將未嘗改英為龍是清廷之譯名後來亦有定字而朝鮮未盡遵用耳又太宗出征及凱旋至瀋陽東關堂子祭告實錄及東華錄皆備載之而此錄稱曰東門外城隍廟 【 或作城隍祠城隍堂】 考瀋陽都城隍廟在城內建於元代而清初未嘗別建新廟則所謂城隍廟者即堂子也錄中屢稱大衙門為清帝朝會治事之所蓋即後來之大政殿原稱篤恭殿者 【 盛京通志謂崇政殿舊名篤恭殿此殊不然東華錄天聰十年四月丁亥定宮殿名大殿為篤恭殿正殿為崇政殿篤恭殿蓋為大政殿之舊名】 其曰伊魯者懿路也夫河者蒲河也伊州者義州也以與朝鮮義州同名故改義為伊其曰八高山者八固山也即八旗也遼東新城者指太祖新建之東京城而言亦稱遼陽城曰遼東舊城曰夫之者夫人也譯漢則曰福金 【 或作福晉】 錄中注云夫之猶閼氏是也凡此皆略可考按不勝僂指是錄為留館諸臣所記又有所謂西行日記鳳凰行中日記即為世子從征及赴鳳凰城時所記皆與館中日記兩存而參敘其中內藤博士謂此書為清初貴重之史料可與實錄互相發明又視魏源聖武記為正確其論誠不誣矣微聞朝鮮京城諸彥已將瀋陽狀啟付諸景印殺青有日而日記尚無完書茲先取是錄付印藉以導之先路或為留心遼事者之所許又稻葉君山博士頃以新得宣氏瀋陽日記 【 天聰四年】 見示亦清初史料之一種並附於後備參考焉金毓黻校竟記
猜你喜欢 卷第一百七十二·胡三省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七·佚名 卷之九百三十七·佚名 卷之六百六十·佚名 金佗续编卷四·岳珂 廉吏传卷下·费枢 卷三十七·鄂尔泰 卷三十·鄂尔泰 日记 光绪廿二年丙申·恽毓鼎 卷八·请恤清单·丁曰健 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 第五十一·班固 宋礼传·张廷玉 虞谦传·张廷玉 ●宋人轶事汇编卷十五·丁传靖 太宗皇帝实录卷第三十二·钱若水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