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宋礼传

宋礼,字大本,河南永宁人。洪武年间,以国子监生被提升为山西按察司佥事,后降为户部主事。建文初年,受推荐授予陕西按察佥事,又因犯过失降为刑部员外郎。成祖即位后,命他代理礼部事务。宋礼以敏捷干练被升为礼部侍郎。永乐二年(1404),他任为工部尚书。他曾请给山东的屯田发给耕牛和种子,又请将犯罪而无力负担工程的人迁到北京为民。回报都批准了。七年,母亲去世,诏令他留下继续理事。

九年(1411),命他开凿会通河。会通河在元朝至元年间,以寿张县尹韩仲晖的建议而开凿,从东平县安民山到临清,引汶水横穿济水,注入卫河,作为输运粮食的通道,名叫会通。但这条河河道狭窄,水又浅,不能通大船,所以终元之世,以海运为多。明朝初年向辽东、北平输运粮饷,也专用海运。二十四年,黄河在原武决口,穿过安山湖,会通河遂淤塞了。永乐初年,营建北京,河海运兼用。海运险远会有损失和人员死亡,而河运则由长江、淮河运到阳武,再征调山西、河南的丁夫,陆路车运一百七十里入卫河,途经八个递运所,百姓非常辛苦。至此济宁州同知潘叔正上书说“:旧会通河全长四百五十余里,现淤塞了三分之一,疏浚它为便。”皇上于是命宋礼和刑部侍郎金纯、都督周长前往治理。宋礼认为会通河的水源,必靠汶水,于是采用汶上老人白英的意见,修筑..城和戴村间大坝,横亘五里,遏住汶水,使它不能南入氵光河而北归于大海。又汇集各泉的水流,尽引到汶上,到达南旺,再中分为两路,十分之四南流接徐州和沛县,十分之六北流达到临清。南旺地势高,在这里决水,南北皆流,这里就是所谓的水脊。便审地建闸,根据季节蓄水放水。从分水北到临清,地势下降九十尺,设置十七座闸门,到达卫河;从分水南到沽头,地势下降一百一十六尺,设置二十一座闸门,到达淮河。前后共征调山东和徐州、应天、镇江民夫三十万,免除租税一百一十多万石,费时二十个月而完成。他又上奏疏浚沙河入马常泊,以增加汶水流量。详见《河渠志》。这一年,皇上又采纳工部侍郎张信的建议,派兴安伯徐亨、工部侍郎蒋廷瓒会同金纯,疏浚从祥符鱼王口下到中滦,恢复旧黄河道,以减少水势,使黄河不能危害漕运,还命宋礼兼管这一工程。八月,宋礼回到京师,论功评为第一,受到上赏。潘叔正也被赐给衣服钞币。

第二年,因御史许堪说卫河有水患,皇上命宋礼前往经划。宋礼请从魏家湾开掘两条支河,将水泄入土河;又从德州西北开一条支河,将水泄入旧黄河,使其到海丰大沽河入海。皇上命待秋收之后动工。宋礼回来后说:“海运经历险阻,每年船只常有损坏,还有被漂没的。有关官员负责修补,但迫于期限,多增加征敛,成为百姓的祸害,而船也不坚固。计算海船一艘,要用一百人才能运一千石,它的费用可以办可载二百石的二十艘的河船,每船用十人,可以运四千石。这样一算,利弊已很明显。请拨出镇江、凤阳、淮安、扬州以及兖州的粮食从河道运去供给北京。至于海路,则每三年运两次。”后来平江伯陈蠧治理江淮之间各河道的工程,也相继告竣。于是河运便利,运送的粮食更多。十三年(1415)遂停罢海运。

当初,皇上将营建北京,命宋礼到四川取木材。宋礼开山通道,上奏说:“得到几株大木,都长一丈左右。一天,从山谷中自达江上,响声如雷,而且不压坏一草。”朝廷以为是祥瑞之兆。治河工程完工后,他又入蜀采木材。十六年,命他到江西治理刑狱案件。第三年制造出洋船只,宋礼被从四川召回。因他老病免以朝见,有事进奏令侍郎代理。二十年七月,他在任上去世。

宋礼性格刚烈,对下属约束得很严,所以很容易使事情都集到他身上,因此也不被别人所亲爱。他去世时,家无余财。洪熙改元后,礼部尚书吕震请求依制度给予葬祭。弘治年间,主事王宠才请为他立祠。诏令把他祭在南旺湖上,以金纯、周长配享。隆庆六年(1572),赠予他太子太保。

猜你喜欢
  列传一百二 钱崔二韦二高冯三李卢封郑敬·欧阳修
  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四·赵尔巽
  卷二百七 表四十七·赵尔巽
  卷五十·毕沅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四·李心传
  ●卷第二十八·胡三省
  读礼通考卷一百十三·徐乾学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七·佚名
  ◎恶家庭之黑幕·李定夷
  一百五十三 苏州织造李煦奏请代管盐差一年以盐馀偿曹寅亏欠摺·佚名
  卷六十·郝经
  卷三十一·宇文懋昭
  元嵩传·李延寿
  137.陈后主亡国·林汉达
  二十七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七出 定优·李渔

    (外上)鬼神之事最难明,道是无形却有形。不信但看今日事,做成圈套显威灵。——我谭管家为何道这几句?只因老爷差我前来,预备三牲祭礼,等他来拜谢晏公。老爷、夫人的意思,还要做本戏文了愿。料想圣诞已过,寿戏一定做完

  • 楔子·关汉卿

    (冲末扮李嗣源领番卒子上,李嗣源云)野管羌笛韵,英雄战马嘶。擂的是镂金画面鼓,打的是云月皂雕旗。某乃大将李嗣源是也。父乃沙陀李克用。俺父亲手下兵多将广,有五百义儿家将,人人奋勇,个个英雄,端的是旗开得胜,马到成功。自破黄

  • 巻五·胡震亨

    钦定四库全书唐音癸籖卷五明 胡震亨 撰评彚一太宗文武间出首辟吟源宸藻概主丰丽观集中有诗斆庾信体宗向微防可窥然如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与风起云扬之歌同其雄盻自是帝者气象不侔【遯叟】唐初

  • 卷九·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九明 高棅 编五言古诗九名家【上之一】孟浩然【丹阳殷璠曰余尝谓弥衡不遇赵壹无禄其遇在人也及观襄阳孟浩然磬折谦退才名曰高天下籍甚竟沦落明代终于布衣悲夫浩然诗文彩丰茸经纬緜宻半遵雅调

  • 卷一百二十七·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二十七舟类四言古舟楫铭         【汉】李 尤舟楫之利譬犹舆马辇重歴逺以济天下相风视波穷防川野安审惧慎终无不可舟赞          【宋】王叔之致逺任重各因

  • ●卷三·佚名

    息壤在江陵子城南门外,旧记以为不可犯,畚锸所及辄如故,又能致雷雨。唐元和中,裴宙为牧,掘之六尺得石城,如江陵城楼状。是岁霖雨为灾,用方士说,复埋之,一夕如故。旧传如此。近世遇旱,则郡守设祭掘之,畚其土于傍,以俟报应。往往掘至

  • 提要·张自勋

    【臣】等谨按纲目续麟二十卷校正凡例一卷附録一卷彚覧三卷明张自勲撰自勲字卓庵南昌人是编成于崇祯癸未首为校正凡例一卷列朱子凡例与刘友益书法凡例而各着所疑次为附録一卷备列朱子论纲目手书十二篇及李方子纲目后序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六十 文苑传七·纪昀

    文苑传宋 【四】○宋四穆修石延年【刘潜 李冠】 萧贯苏舜钦 尹源黄亢黄鉴杨蟠颜太初穆修石延年萧贯苏舜钦尹源黄亢黄鉴杨蟠颜太初△穆修穆修字伯长郓州人幼嗜学不事章句 【按东都事畧云修师事陈搏而传其易史传不载

  • 尔朱天光传·魏收

    尔朱天光,尔朱荣从祖兄的儿子。少年勇猛果敢,善于弓马,尔朱荣亲近怜爱他,每有军戎大事,经常邀他参预谋划。孝昌末年(527),尔朱荣准备率军南下,与尔朱天光密议。既据并、肆之后,尔朱荣仍以尔朱天光为都将,总统肆州兵马。肃宗去

  • 李谔传·李延寿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学问广博,能写文章。仕于齐国,任中书舍人,能言善辩,常常接待应对陈国的使者。周国平定齐国,任天官都上士。李谔见隋文帝有帝王的志向操守,与之结交甚深。文帝为丞相时,待李谔十分亲近,向李谔询问得失。当时

  • 楼钥传·脱脱

    楼钥字大防,明州鄞县人。隆兴元年(1163),楼钥参加礼部考试,有关部门以为他的文章文辞奇伟瑰丽,打算列为第一名,由于他的策论中偶尔触犯旧讳,知贡举洪遵奏明皇帝,得到旨令置于末等。楼钥投书感谢各位考官,考官胡铨称赞楼钥说:“

  • 刘六符传·脱脱

    刘六符,父亲刘慎行,由膳部员外郎累迁至北府宰相、监修国史。当时皇上经常在宴饮时行诛杀和赏赐,慎行劝谏说“:在大喜大怒时行赏罚,恐怕不合适。”皇上醒悟,晓谕宰相府政事堂“从今以后宴饮之时有刑赏之举,次日执行”。为都统

  • 宋汉章·佚名

    宋汉章先生小传宋先生汉章浙之馀姚人也生于福建建甯县父业鹾于闽因遂家焉光绪七年始回故里考入中国电报局事闲有暇利用馀晷攻英吉利语文光绪二十八年改入海关越二年调甬海关供职翌年辞职复入电报局任收支旋升会办光绪

  • 卷九·袁俊翁

    <经部,四书类,四书疑节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疑节卷九元 袁俊翁 撰孟子孔孟去齐迟速不同按鲁论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固尝善吾夫子之言矣然徒知善其言而不知反求其所以然盖亦説而不绎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况齐景公之待孔子

  • 卷七·惠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说卷七翰林院侍读惠士奇撰隐公七年夏齐侯使其弟年来聘【说者谓齐侯使其弟年来聘其後年子无知遂簒齐实由亲爱之己甚也春秋凡称弟者皆讥其不然乎文武贤亲并建姬姓之国五十三周之子弟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

  •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十八卷·马鸣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十八卷马鸣菩萨造真谛三藏译摩诃空尘海藏王道路大决择分第三十五如是已说广大无尽解脱海海摩诃山王大决择分。次当说摩诃空尘海藏王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海王道路中  具足百自在以

  • 卷之下·佚名

    嘉兴大藏经 长目电禅师语录长目电禅师语录卷之下门人悟本编次示众示众击水鱼头痛入林宿鸟惊木人吹铁笛石女唱歌声不是门外事亦非自家珍观音菩萨成悲愿驴鸣犬吠马嘶恩山僧如斯剖露也是脑后安钉若论向上窍犹较万里程毕

  • 神农书·炎帝

    旧题上古神农氏撰。《汉书·艺文志》农家类著录二十篇,注云:“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刘向《别录》疑为李悝或商鞅所说,也不可信。该书已不见《隋书·经籍志》著录。清代马国翰以唐代《开元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