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一卷 黄河

汉武帝元光三年,河决瓠子。东南注巨野,通淮泗。(《史记·河渠书》、《汉书·武帝纪》)

元封二年四月,瓠子河塞,梁楚无水灾。(《徐州府志》:河经徐州,凡二十四年)

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五月,河大决滑州韩村,泛澶濮曹济诸州,南流至彭城界,入于淮。十二月决河始塞。

真宗咸平三年五月,河决郓王陵埽,浮巨野,入淮泗,逾月而塞。

宋天禧三年六月乙未,滑州河溢,又合清水古汴渠,东入于淮,州邑罹患者三十二。王贻永知徐州作堤城南。四年二月,河塞,上亲为文,刻石纪功。是年六月,河复决滑州西北天台山,下走卫南,浮徐济,害如三年而益甚。

仁宗天圣五年十月,塞河成。(《徐州府志》:河经徐州凡八年。)

神宗熙宁十年七月,河大决于澶州曹村,北流断绝,河道南徙,东汇于梁山张泽泺。分二派,一合南清河入淮,一合北清河入海。

元丰元年四月,澶州决口塞。五月新堤成,闭口断流,河复归北。

高宗建炎二年冬,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

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令沿河州县徐州彭城萧丰滕州沛等州长贰官皆提举河防事,县令皆管勾河防事。(《禹贡锥指》徐州之彭城萧丰滕州之沛皆为沿河之地,则当时河道所经,大略可睹。)

明昌五年,河决阳武故堤,灌封邱而东。诏同知总转运使高旭武卫军都指挥使女奚列奕同往规措。

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河决汴梁路阳武,由溜至怀远入淮。(《徐州府志》自宋建炎二年,此后虽屡决,皆东夺汴泗。至是始改趋陈颍。河经徐州凡一百六十一年。按阳武至怀远皆非苏境。故冯氏志稿不录。但不载此节,则大河此次离苏境,后来入苏境,原委不明。)

成宗元贞二年九月,河决杞、封邱、祥符、宁陵、襄邑五县。(《徐州府志》是为河复东行之始。)十月,河决开封县。

大德元年三月,归德、徐州、邳州、宿迁、睢宁、鹿邑等县河水大溢,漂没田庐。七月河决杞县蒲口,(《元史·尚文传》授河北河南肃政廉访使。河决蒲口,台檄令文按视防河之策。文建言:揆今之计,河西郡县,顺水之性,远筑长垣,以御泛滥,归德、徐邳,民避冲溃,

听从安便。被患之家,宜于河南退滩地内,给付顷亩,以为永业。蒲口不塞便。朝廷从之。山东宪部争言不可,乃塞之。明年,蒲口复决。塞河之役,无岁无之。是后水北入复故道,竟如文言。)(按:传言徐、邳民避冲溃云云,是河又经苏境之证。)归德、徐州、宿迁、睢宁、鹿邑、河南、许州、临颍、郾、睢州、襄邑、大康、扶沟、陈留、开封、杞等县,河水大溢,漂没田庐。五月,河决汴梁,发民夫三万五千塞之。二年六月,河决蒲口,凡九十六所,泛溢汴梁、归德二郡。九年六月,汴梁武阳县思齐口河决。八月,归德府陈留、通许、扶沟、太康、杞县河溢。

武宗至大二年七月,河决归德府。又决汴梁封邱县。

仁宗皇庆元年五月,归德、睢阳县河溢。二年六月,河决陈、毫、睢三州,开封、陈留等县。

延祐二年六月,河决郑州,坏汜水县治。七年河决汴梁原武县。

英宗至治四年十二月,夏邑县河溢。

泰定帝泰定元年七月,曹州楚邱县、开州濮阳县河溢。二年五月,河溢汴梁,被灾者十有五县。四年八月,汴梁扶沟兰阳县河溢,河行汴渠,至徐州城东北,合泗入淮。

致和元年三月,河决砀山、虞城二县。

文宗至顺元年六月,河决大名路长垣、东明二县。

顺帝元统元年五月,汴梁阳武河溢。

至元元年,河决汴梁封邱县。三年六月,汴梁兰阳尉氏二县、归德府河水泛溢。

至正三年二月,黄河决白茅口。四年六月,北决金堤,径砀山丰沛十八州县,延袤济南河间,民居昏垫。五年七月,河决济阴。八年正月,河决迁济宁路。九年五月,白茅河东注沛县,遂成巨浸。十一年四月,命贾鲁以工部尚书为总治河防使,便宜兴缮。十一月工竣。(《河防一览》:黄河故道自虞城以下,萧县以上,夏邑以北,砀山以南,由新集历丁家道、马牧集、韩家道口、司家道口、牛黄烟、赵家圈至萧门出小浮桥,此贾鲁所复故道。)(欧阳玄《至正河防记》)七月,河决归德府永城县,坏黄陆冈岸。十六年,河决郑州河阴县。十九年九月,河决济州任城县。二十三年,河决东平、寿张。二十五年,东平须城东阿平阴三县河决,小流口达于清河。二十六年二月,河北徙。上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宁,皆被其害。济宁路肥水县西黄水泛溢。四月,命王宣为河南北都元帅府都事,统领治河。(《行水金鉴》)数月工成。

明太祖洪武元年,河决曹州双河口八鱼台。徐达北征,开塌口引河入泗,以济漕运。《明史·河渠志》二十四年,河决原武黑羊山,东经开封,又南行至项城,经颍州颍上东南正阳镇入淮,故道遂淤。

成祖永乐九年七月,修复故道,自封邱金龙口(即荆隆口),下鱼台塌场,合会通河,经徐吕二洪南入于淮。十三年,平江伯陈瑄督运筑淮安大河南堤。起清江浦,沿钵池山柳浦迤东,凡四十余里,制河南溢。《天下郡国利病书》:十四年,河决开封,经怀远入淮。

宣宗宣德二年七月,积雨连旬。徐州河水泛溢,冲决堤岸。

英宗正统三年八月,邳州河决。巡抚曹弘以闻,诏令随宜修筑。(《行水金鉴》)

代宗景泰二年,命工部尚书石璞治河。璞溶黑洋山至徐州以通漕。

景泰六年,命徐有祯为佥都御史,溶渠张秋。会黄河南流,沙湾始塞。自此河出济漕,南归徐吕。

孝宗弘治二年,河决汴城入淮。复决黄陵冈入海。命户部侍郎白昂、兵部郎中娄性治决河,筑堰于徐州,以杀河势。三年,白昂等筑堤浚渠于徐淮之间。自夏五月至秋七月,工竣。(徐溥浚《睢河纪略》:五年,河合沁水没兰阳考城,下决张秋,与汶水合而北行。《徐州府志》:自天顺末,河趋陈颍,既又分道西来,至是全河北注。)七年二月,副都御史刘大夏筑张秋决口,濬仪封黄陵冈南贾鲁旧河,由曹入徐,以杀水势。又溶祥符淤河,至归德,分由符离宿迁小河口入淮,而北流天津,南出陈毫,皆通河流。八年正月,黄陵冈等皆塞。上流河势复归兰阳考城,分流经徐州归德宿迁,南入运河,会淮水东注于海。南流故道以复。《明史·河渠志》十一年,河决归德州小坝等处,与别支会流。经宿州睢宁,由宿迁小河口流入运河。十三年,巡按直隶御史曹玉奏,河决丁家道口,徐州并萧沛砀丰皆被河患,请敕修筑堤。十七年五月,淮安总兵官郭鋐奏,徐州小浮桥一带干涸,有妨运道,乞行疏濬。从之。(《明孝宗实录》)十八年,河徙至宿迁县小河口入漕河。

武宗正德三年,河徙。至徐州小浮桥入漕。(《孝宗实录》)四年,河决曹县杨家口,奈流曹单二县,东达王子河抵丰沛,舟楫通行,遂为大河。(《方舆纪要》)九月,又决曹县梁靖等口,围丰县城,两岸阔百余里。五年九月,河自仪封北徙,冲黄陵冈,入贾鲁河。泛滥横流,直抵丰沛。工部侍郎李镗上修河事宜,请自大名府地名三春柳至沛县飞云桥止。筑堤共长三百十里。以防河北徙,可保运道无虞。工部覆请从之。(《明武宗实录》)(按:是役以河南盗起罢。)

嘉靖二年,河决沛县。五年六月,徐沛河水溢,命总理河道工部右侍郎章拯相度洽河。是年,黄河上流骤溢,东北至沛县庙道口,截运河注鸡鸣台口,入昭阳湖。汶泗南下之水,从而东。而河之出飞云桥者,漫而北淤数十里。河水没丰县,徙治避之。(《明史·河渠志》)六年,河决徐州及曹单城武丰沛等县,杨口、梁靖口,冲入鸡鸣台,夺运河,沛地填淤。粮艘阻不进。其冬罢章拯,以盛应期为总督河道右都御史。七年正月,盛应期奏,请于昭阳湖东改为运河。会河决,淤庙道口三十余里。乃别遣官濬赵皮寨孙家渡南北溜沟,以杀上流。堤武城以西,至沛县南以防北溃。会旱灾修省,言者请罢新河之役。乃召应期还京,以工部侍郎潘希曾代。(《河渠志》)闰十月,潘希曾请浚黄河上流,修筑济沛间东西长堤。得旨允行。(冯志稿)八年六月,丰沛单三县河堤成,凡一百四十余里。九年五月,潘希曾疏奏河复故道。(《明史·河渠志》)帝悦,下所司知之,召希曾还京。九年,河决曹县胡村东,东南至贾家坝入古黄河,由丁家道口至小浮桥入运河。一自胡村寺东北分二支,一东南经虞城至砀山合古黄河出徐州,一东北经单县长堤抵鱼台,傍谷亭入运河。(按此支无苏地。)嘉靖十三年河徙,一出鱼台塌场口入运,一徙曹县榆林集南向徐州。是年十月,又决河南兰阳赵皮寨。南向毫泗,谷亭流绝,庙道口复淤。时刘天和为总河都御史,役夫十四万,濬之。己而河忽自夏邑大邱回村等集冲数口,转向东北流,经萧县小浮桥。十四年二月,刘天和濬赵皮寨百二十里,至曹县梁靖口,又二百七十里通单县,至谷亭入泗。十五年,督漕都御史周金言:自嘉靖六年后河流益南,其一由涡河直下长淮,而梁靖口赵皮寨二支各入清河,汇于新庄闸。遂灌里河,水退沙存,曰就淤塞。新庄闸正当二水之口,河淮既合,昔之为沛县患,今移淮安。因请于新庄更置一渠,以资蓄泄。从之。十六年,从总河副都御史于湛言:开睢州野鸡冈,由丁家道口入旧黄河,截涡水济洪。(《徐州府志》)此道即引水济洪,仍由丁家道口下通彭城。十八年,从河道都御史胡缵宗请,开黄河支流济通漕。十九年,河决睢州野鸡冈,由涡经毫州入淮。二洪告涸。兵部侍郎王以旂同河道漕运二都御史郭持平周金筑塞野鸡冈,濬李景口支河,由萧县以达小浮桥,凡六百余里。八阅月工成。二十一年,复凿野鸡冈上流李景高等口,支河东注,以济徐吕二洪。二十四年,河决野鸡冈,南至泗州合淮入海。二十八年,河决砀山县北戎家口,出徐州茶城入漕。三十一年,河决徐州房村集,至邳州新安等处。运道淤阻五十里。总河副都御史曾钧上治河方略,乃濬房村至双沟曲头,筑徐州高庙至邳州沂河。是年,又决房村至曲头集,凡决四处,淤四十余里,命官濬之,三阅月而成。三十二年正月,从河漕都御史曾钧等请,开濬黄河下流,并筑塞草湾老黄河决口。三十一年,曾钧奏:草湾老黄河口冲激,渰没安东一县。是年二月,从刑部侍郎吴鹏河道都御史曾钧等奏,建三里沟河牐。三十年,漕运都御史应槚奏:勘得三里沟河在淮河下流,黄河未合之上,淮水清多浊少。议者谓宜闭清河口,开三里沟,使船由三里沟出淮达黄。三十七年,河北徙自新集淤而为陆二百五十余里。河分为十一。(《河渠志》:河至是遂决趋东北段家口,折而为六。曰:大溜沟、小溜沟、秦沟、浊河、胭脂沟、飞云桥,俱由运河至徐洪。又分一支,由砀山坚城集下郭贯楼,折而为五。曰:龙沟、母河、梁楼沟、杨氏沟、胡店沟。亦由小浮桥会徐洪。而新集至小浮桥故道二百五十余里,遂淤不可复。自后忽东忽西,靡有定向,水得分泻后数年不至壅溃。)四十四年七月,河决沛县。上下二百余里,运道俱淤,全河逆流。自沙河至徐州以北,至曹县棠林集而下。北分二支,南流者绕沛县成山杨家集入秦沟至徐,北流者绕丰县华山东北由三教堂出飞云桥。又分为十三支。或横绝,或逆流,入漕河至湖陵城口,散漫湖坡达于徐州,浩渺无际。乃命朱衡为工部尚书,兼理河漕。又以潘季驯为佥都御史,总河道。(《明史·河渠志》)四十五年,朱衡开鱼台南阳抵沛县留城百四十余里而濬旧河。自留城以下抵境山茶城五十余里。由此与黄河会。又筑马家桥堤三万五千二百八十丈,石堤三十里。过河之出飞云桥者,趋秦沟以入洪。(《明史·河渠志》)由是黄水不复东侵,而沛流断。工竣,帝大喜。赋诗四章志喜。隆庆元年五月,加衡太子少保。(雷礼夏《镇新河工成记》)

隆庆三年七月,河决沛县。自考城虞曹单丰沛抵徐州均受其害。茶城淤塞,船阻邳州不得进,开回回墓。四年,河决邳州,总河侍郎翁大立言:治邳阏阻之策有三,一开泇口,一就新冲,一复故道工。仍请复故道以济目前之急。(泇口即朱衡。翁大立请于梁山南别开一河以漕避秦沟之险。)五年四月,河自灵璧双沟而下,北决三口,南决八口。支流散漫,大势下睢宁出小河。而匙头湾八十里正河悉淤。潘季驯役丁夫五万尽塞出口。且濬匙头湾故道以复。(按:北决三口者,油房、曹家、青羊。南决八口者,关家、曲头集、马家、阎家、张渡、王家房、白浪浅。见《徐州府志》)六年八月,工部尚书朱衡议:专事徐邳河修筑长堤,自徐州至宿迁小河口,三百七十里。并缮丰沛大黄堤,正河安流,运道大通。(《河渠志》)

万历元年,河决房村,筑沛县洼子头至秦沟口堤七十里。古北堤除筑新堤外,别筑遥堤。二年,河决邳州东娄庄等数口,寻筑塞之。三年八月,河决砀山及邵家口曹家庄韩登家口面北。总河都御史傅希挚改筑砀山月堤。暂留三口为浅水之路,至冬并塞之。四年三月,从漕臣吴桂芳请,开草湾入海之路。七月工成。河决韦家楼,又决沛县缕堤、丰曹二县长堤。丰沛徐州田庐漂没无算。河流啮宿迁城。从桂芳请,迁县治,筑土城以避之。五年,河复决崔镇。宿邳清洮两岸多坏,黄河日淤。是年,秦沟复淤。(《明神宗实录》:先是,嘉靖三十二年以前,黄河由小浮桥,后徙由沛县飞云桥,继由徐州大小溜沟以入牐河。四十四年,河大决,改由秦沟出口,以致茶城岁患淤洼,至是复故道。)六年,命吴桂芳为工部尚书,兼理河漕,裁总河都御史。桂芳甫受命而卒。六年,潘季驯代吴桂芳。时给事中李涞请多濬海口以导众水之归。给事中王道成请塞崔镇决口,筑桃宿长堤,修理高家堰,开复老黄河故道。并下河臣议。季驯与督漕侍郎江一麟相度水势,言为今计,惟修复陈瑄故迹,高筑南北两堤,以断两河之内灌,则淮扬昏垫可免。塞黄浦口,筑宝应堤,濬东关等浅,修五闸,复五坝,则淮南运道无虞。紧塞桃源以下,崔镇口诸决,则全河可归故道。黄淮既无旁决,并驱入海,则沙随水刷,海口自复。而桃清浅阻又不足言。条上六议:曰塞决口以挽正河,曰筑堤防以杜溃决,曰复闸坝以防外河,曰创滚水坝以固堤岸,曰止溶海工程以省糜费,曰寝开老黄河之议以仍利涉。悉从其请。《河渠志》七年十月,两河工成。(《河渠志》)是役筑高家堰堤六十余里,归仁集堤四十余里,柳甫湾堤东西七十余里。塞崔镇决口百三十。筑徐睢邳宿桃清两岸遥堤五万六千余丈,碭丰大坝各一道,徐沛丰砀缕堤百四十余里。建崔镇、徐昇、李泰、三义减水石坝四座。迁通济闸于甘罗城南,淮扬闸堤坝无不修筑,费帑金五十六万两有奇。(《南河全考》)八年,开复邳州直河及宿迁小河。(《河防一览》)十一年正月,浚韩家口,引渠出徐州。十三年,河决范家口,水灌淮城。又决天妃闸,福兴渐淤。遣科臣常居敬督塞之。加筑范口石堤,全河复故。十五年,河决茶城寻淤。是年,复命潘季驯为右都御史,总督河道。十六年,鲍家口开。十七年六月,河暴涨,决兽医口月堤,漫李高口新堤,冲入夏镇内河,坏田庐,没人民无算。十月,决口塞。是年,河决双沟单家口,筑塔山、羊山等堤。河防幸差事。草湾河通夺正河十分之七。至赤晏庙,仍归大河。(《淮安府志》)十八年,河大溢。徐州水积城中者逾年。众议迁城改河。潘季驯濬魁山支河以通之。起苏伯湖至小河口,积水乃消。(《河渠志》:时水势横溃,徐泗淮扬间无岁不受患。)二十年,两河堤防告成。(潘季驯《堤防告成疏》)二十一年五月,河决单县黄涸口。一由徐州出小浮桥,一由旧河达镇口闸。邳城陷水中。二十三年,工部覆奏。请令沿河诸臣导淮分黄,亟行兴举。二十四年八月,总河杨一魁兴工未竣。条上导淮分黄事宜十事。十月河工告成。(《河渠志》:是役役夫二十万,开桃源黄河坝新河。起黄家坝至安东五港灌口,长百余里。分浅黄河入海,以抑黄。强辟清口沙七里。建武家坝墩、高良涧周家桥石闸,泄淮水三道入海。且引支流入江。于是泗陵水患平而淮扬安。)二十五年四月,河复大决黄涸口,溢夏邑永城。由宿州符离桥,出宿迁新河口,入大河。其半由徐州入旧河。是年,总河杨一魁奏:溶小浮桥沂河口工竣。(《明神宗实录》:自河决徐邳,复见清泗,议者以全河水微,不利运道,决口不塞贻害地方,且恐下啮归仁,为徐泗患。独总河尚书杨一魁谓。黄堌口深阔难塞,议濬小浮桥沂河口。至是工程报竣。)二十七年,总理河漕刘东星奏:浚三仙台至赵家桥工成。(《明神宗实录》)二十七年三月,工部覆刘东星议:谓黄河自商虞而下,至小浮桥,下二洪,乃贾鲁老黄河故道。自元及嘉靖年间,行之甚利。至三十七年,北徙浊河,而此河遂淤。今河决黄堌而南徙,由韩道口至赵家圈百余里,冲刷成河,即先年议复之故道。由赵家圈老黄河开挑,由东镇曲里铺石将军至两河口,直接三仙台新渠,计长仅四十里,挑阔十丈,深一丈,募夫五万人,费可八万余两,不过一月有半,可以竣工。报可。又是年八月,东星开赵囤至彭城贾鲁所濬故道。起曲里铺至三仙台,四十四里。又起三仙台至小浮桥,开支流若干里。凡五月成。二十九年,河决单县蒙墙寺。入商永,南流与淮会。三十一年四月,河暴涨,冲鱼单丰沛间。又决单县苏家庄及曹县缕堤。又决沛县四铺口太行堤,灌昭阳湖入夏镇,横冲运道。三十二年,从工部尚书姚继可请,开泇分黄并举。(《明神宗实录》:工部尚书姚继可题,泇河已有成绩,泇成而漕可藉。至于黄河冲徙,鱼鳖丰沛,若非因势利导,何以拯救元元。总河即李化龙议,于坚城集以上开渠引河,而下流多通,复分六坐楼苑家楼二路,而水势多杀。既可以移丰沛之患,又不至沿砀山之城,请开泇分黄并举。允之。)是秋,河决丰县,由昭阳湖穿李家港口出镇口,上灌南阳湖。三十三年三月,总河尚书李化龙建议严守堤赏罚。从之。(附李化龙疏略:年来缓于堤防,急于挑浚。及至堤坏水溢;尚不引咎于守堤之不力,而且委罪于浚河之不深。则何不取河势观之也。河北岸自曹县以下,无入张秋之路。南岸自虞城以下,无入淮之路。惟是向来运道,由徐邳以达镇江,故河北决曹单丰沛间,则由昭阳湖三百六十里之淤途,易而为二百六十里之捷径。此后黄河在山东直隶间能系运道之命脉者寡矣。独朱旺口以上,决单为沼,决曹则曹为鱼。与夫丰沛徐邳萧砀数十万生灵,总悬命于遥遥之一线,则堤防亦何可缓也。堤防固则上无泛溢,下必顺流。不固而下虽通行,上必旁夺。此一恒人能辨之,而何恃议者纷纷也。前年水行堤北,则曰:“昭阳湖不能行水,水且倒灌矣。”昨岁水分堤南,则曰:“新河不能行水,水且倒灌矣。”倒灌之说与筑塞之事缓。卒之堤溃河淤,水之取道昭阳湖而南者自如。安见其倒灌。则又何不取地势观之也。自朱旺口由苑家楼杜家楼以至小浮桥,上下相较,可低三四尺。北高南下,居可知矣。若水入新河,两两分行,纵伏秋暴涨,不过溢岸而止。岂能自卑趋高,自下趋上哉!故上堤诚守,则河必在朱旺口上下,亦其自然之势,又何倒灌之足患。倒灌之说,原为失堤者逃罪之地。乃其弊也。请西自开归,东至徐邳,必无不守之地。上自司道,下至府县,必无不守之人。掌印官与管河佐贰,同其赏罚。守巡与管河司道同其功罪。庶人人在事,不得分藩篱。人人著肩,不暇腾口说。)是年总河侍郎曹时聘大挑朱旺口,由坚城集出徐州小浮桥。(《南河全考》:自苏庄至徐州几二百里,悉州县正官受役分地而浚之。河垂成,徐州之上有八九里许未及浚。而苏庄逼近黄河,堤工单薄。忽从地下穿入新渠,震憾东下,不待放水,流至未开处稍梗塞,遂泛滥新河之外,然大势已定,可以堤约束之。鱼沛单济之水,悉归大河。)三十四年四月,新河成。(《明神宗实录》:四月癸亥,大挑河工成,自朱旺口达小浮桥,延袤一百七十里。渠势深广,筑堤高厚,溃流复故道。自十一月至今,阅五月而工成。)是年六月,河决萧县郭暖楼人字口。北支至茶城镇口。三十九年,河决徐州狼矢沟。总河刘士忠檄中河郎中吴大忠淮徐道袁应泰筑塞之。四十年,河决徐州三山口梨林舗以下二十里,正河悉为平陆,邳睢河水耗竭。总河刘士忠开韩家坝外小渠,引水坝东,复通舟楫。寻三山决口塞,河复故道。四十一年七月,河决祁家店口,徐州城南胥溺。四十四年五月,河复决狼矢沟。(《南河全考》:决水由哈蟃周柳等湖入泇河,出直口,复与黄会。)是年六月,河决开封陶家店。四十五年,河复决狼矢沟,淹徐州东北各乡村,吕梁洪水乾。(《明神宗实录》:河臣王佑言:狼矢沟决口不可不塞。黄河故道难听久淤,直河泛滥可虞。)(《河渠志》:后二年决口长淤沙,河始复故,总河侍郎王佑加筑月坝以障之。)

天启元年,淮黄涨溢,决里河王公祠。淮安知府宋统殷、山阳知县练国事力塞之。二年四月,河决徐州郭家嘴。(《行水金鉴》)是年七月,河决。围绕睢宁县城,庐舍漂没。徙治避之。三年,河决徐州青田大龙口,徐邳灵睢并淤,吕梁城南隅陷沙。双决口亦满。上下百五十里尽成平陆。是年七月,山阳外河决乾沟,南河郎中朱国盛、淮海道宋统殷等筑塞之。更于清口分水处建立矶觜,以遏上流之势。四年六月,河决徐州魁山堤,东北灌州城。一自南门至云龙山,西北天安桥入石狗湖。一由旧支河南流至邓二庄,历租沟东南以达小河。出白洋,仍与黄会。总河房壮丽题准大挑故道,复加埽筑塞之。(《徐州府志》:徐民苦淹溺。议集赀迁城,给事中陆文献上徐城不可迁六议,而势不得已,遂迁州治于云龙山东。)是年九月,河决丰县西洋庙及十七铺。六年七月河决淮安匙头湾,逆入骆马湖,灌邳宿。

崇祯二年四月,河决睢宁新安口。至七月,城中尽圮。总河李若星请迁城避之。开邳州坝,泄水入故道。塞曹家口匙头湾,逼水北注,以减睢宁之患。从之。是月,大水决郭家觜,灌石狗湖,由下洪渐入黄河。四年六月河决建义。诸口灌兴化、盐城。七年二月,建义决口塞。六月,河决沛县之满坝及陈岸水口。又决长山堤口。参议徐标率河防同知张俊英塞之。十五年九月李自成决河灌开封省城,民尽溺死。决口有二,曰朱家寨,曰马家口。命工部侍郎周堪赓督修汴河。十六年四月,塞朱家寨决口。五月,决口再溃。(《河渠志》:周堪赓言:河之大势尽归于东,运道已通。疏甫上,决口再溃。帝趣鸠工,未奏绩,而明亡。)(《通鉴·明纪》:崇祯十五年,贼围开封半年,师老粮匮,欲决黄河灌之,以城中子女宝货犹豫不决。有献计于巡按御史高云京者,谓河决则贼可尽,遂凿朱家寨日。贼自侦知之,移营高阜,多具舟筏以待。驱掠民夫数万,反决马家口以灌城。九月壬午夜半,二口并决,大雨连旬,河流骤涨,声闻百里,丁夫荷插者、随堤漂没者十数万人,贼亦沉万余人。河入自北门,灌城东南门以出,注涡水。城中百万后饥疫死者十之二三,至是尽没于水。巡抚高名衡等乘小舟及周王恭枵等从后山登城楼,王燮自河北以舟来迎获免。)

清顺治元年七月甲辰,以内秘书院学士杨方兴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史,总督河道。是年,黄河自复故道。二年,河决考城之刘通口。闰六月已丑,河决王家园。(《东华录》)三年,刘通口河流北徙,自午沟至徐州河涸。四年,河决宿迁罗家口。五年四月壬申,开封河工成。)(《东华录》按:即刘通。)九年七月戊戌,户部左侍郎王永吉条陈治河事宜。(原奏略曰:黄水自邳宿而下,至清河口。淮泗之水聚于洪泽湖,亦出清河口。淮黄交会东入于海。然黄强淮弱,势不相敌。淮泗逼而南趋直走四百余里,出瓜州仪真,方能达江。一线运河收速甚紧,即有大小闸洞沿途宣泄,而海口不开,下流壅塞,所以河堤溃决。修筑岁费金钱,九载以来,八年昏垫,海口之当开,刻不容缓者。)(《清世祖实录》)(按:王永吉疏言:“九载以来,八年昏垫”是自顺治二年至是年河无岁不决。而史不尽书,今录以补。)是年,河决河南封邱大王庙口。从直隶长垣趋东昌北入海。(《一统志》)(按:《梅村诗集·七律即事其五》自注:“金龙口决,河从北入海,清江宿迁水势稍缓,皆起新沙。”吴氏翌凤注:金龙口在封邱,即大王庙口。)十二月癸卯,杨方兴请复修兴福闸。原疏略言:“清口为淮黄交汇之处,淮弱黄强,遂内灌。前人置闸筑坝,原以防浊沙淤之患。自闸禁废弛,岁需挑濬,为费不赀。今请于清江通济二闸适中处,寻兴福闸旧址,先行修复。启一闭二,以时宣泄,岁可省无限挑濬之费。十年十一月,邳州董家堂河决。(《清世祖实录》)顺治十年十一月戊申,河道总督杨方兴言;“黄河旧达邳城,因患其淹灌,始徙于艾山之阳。不意土中伏有虎山,复激水北流。今董家堂堤岸冲决,势难捍御。议于虎山象山以南改挑新河四千一百七十余丈,旧河筑坝截流,使水尽归新河,以利运道。章下部议。十二年,大王庙决口塞。十四年七月庚申,谕吏部右侍郎朱之锡气度端醇升兵部尚书兼右副御史,总督河道,提督军务。十五年,河决山阳之柴沟姚家湾。河道总督朱之锡筑塞之。

康熙元年七月,筑塞桃源县烟墩决口。二年十月丙辰,淮徐道事务归并淮海道。四年,河决安东茆良口诸处。五年十一月巳亥,以杨茂勋为河道总督。七年正月戊申,杨茂勋奏:烟墩复决,大溜南徙,正河淤成平陆,计三十里。亲赴河干相度河形,先挖引河。一面接筑进埽,决口渐狭。逼水由引河而下,向之淤为平陆者,已通舟楫。(《清实录》相同)六月庚辰,烟墩工竣。是年,河又决桃源黄家嘴。(《清实录》:工部议覆杨茂勋奏,河决桃源黄家嘴,坏堤工百余丈,令该督速行确勘修筑,从之。)八年十月乙丑,以罗多为河道总督。是年,河决清河之三汉口。九年四月丁亥,改淮海道为淮扬道。辛亥,增江南清河宿迁归仁堤同知各一,主簿各一。乙卯,河决归仁堤。(《清实录》)九年,河决清河之王家营二堡卢家渡文华寺至永兴集。(《扬州府志》:自九年后,黄运等并归仁堤瞿家坝白洋河等工,俱用正赋濬筑,皆总河罗多所请。)十年二月已丑,以王光裕为河道总督。八月,茆良诸决口塞。(《淮安府志》:先是山安一带决口甚多,而茆良口为大。茆良决于康熙四年,历今七载始塞。)十月,河决桃源之陈家楼,即塞之。(《清实录》:十月乙己,王光裕奏:河决桃源,坏民堤二百五十余丈。下部速议。)十一年四月癸卯,命侍卫吴丹学士郭廷祚阅视河工。六月辛丑,以吴丹郭廷祚回京言:“黄河自宿迁至清河,皆为紧要。虽有遥堤一层,未足捍蔽水势。应否于遥堤之外,再筑遥堤”。谕工部行河道总督漕督会同商度。十四年,河决徐州之潘家堂及宿迁之徐家楼。是年,河又决王家营,清河水入县城及睢宁花山坝口、辛安、黄山、白山、刘家庄、董家庄、青羊、木社等处。十五年,河决宿迁之白羊河于家冈。又决清河张家庄、王家营及安东邢家口二铺口、山阳之罗家口诸处。十六年七月,河决宿迁之杨家庄。十七年十一月,靳辅塞清河安东决口九,建王营决水坝十,挑烂泥浅引河五。是年从靳辅请,于黄河上流徐州及萧宿等县各建减水坝,以减黄河涨水。萧县堤决。二十年,塞杨家庄决口河工告成。(《淮安府志》靳辅治水,大要师潘季驯遗意。其最要者,均剂黄淮,使势均力敌。黄偏强则蹑淮内灌之患立至。淮偏强则遏淮上停沙立见。于建高堰立水坝以泄淮。又于徐睢山麓凿天然闸坝,遇黄涨减归洪泽,去河既远。沙澄水驶,并作淮势以敌黄流。二渎既均,遏蹑并绝。)二十一年五月,河决宿迁徐家湾,塞之。六月,河决宿迁萧家渡。三十二年,河归故道。二十四年,诏从靳辅请,于砀山徐州睢宁加建减水坝,以资宣泄。二十六年,开中河,自仲庄至宿迁。二十七年,河决李家楼口。五十八年,挑王营东引河。六十年,河决武陟詹家店马营口等处,灌濮范寿张。与赵王河合出运河,下大清河入海。(《徐州府志》:河自顺治九年北流,越三年。塞归故道,至是复决而北趋。河经徐州凡七十八年。)六十一年,总河陈鹏年塞马营等口,河复故道。

雍正三年六月,睢宁南岸朱家口河决,由宿迁虹县泗州达洪泽湖。总河齐苏勒塞之,未竣。四年,朱家口水复溢。十二月,决口合。七年,改河道总督为江南河道总督,驻清江浦。

乾隆二年,总河移运口于旧运口以上,与三议河接。七年七月,河溢冲滩铜山之石林、黄村二口。东决沛县缕堤,入微山湖,淹及滕峄。八月工开。十年八月,河决阜宁陈家浦。十月,塞之。十五年,豆瓣集河溢,塞之。十六年六月,河决阳武祥符。分流入直隶山东,至张秋。梗运河入海。十一月塞之,仍归正河。十八年九月,河决铜山县张家马路。全溜南注灵璧虹等县,归洪泽湖。由五坝泄入高宝,东注下河。十二月,塞之。二十一年,铜山北岸孙家集河水漫溢,掣溜灌入微山湖,下及荆山桥河。铜、邳、宿、桃、海诸州被淹。荆山河淤为平地。遣刑部尚书刘统勋督筑,十月塞之。(《东华录》:十月甲申,刘统勋署南河总督,代富勒赫。)二十六年七月,河决中牟杨桥,趋尉氏县。贾鲁河由涡河入于淮,十月塞之。(《东华录》:八月己巳,谕祥符黑冈口漫溢。已命裘日修前往会办。兹据奏:河溜夺出杨桥,直趋尉氏县,贾鲁河旧流淤浅,于河防最关紧要。著大学士刘统勋协办大学士公兆惠速往督率查办。十月己亥,河南杨桥漫口合龙。)三十一年八月,河决铜山县韩家堂,分溜南下。由铜山、睢宁、宿迁、灵璧、虹县各境入洪泽湖。十月,塞之。(《东华录》:乾隆三十一年八月癸卯,铜山县韩家堂河溢。十月辛亥,韩家堂漫口合龙。)三十六年十月,河决桃源厅陈家道口,寻塞之。(军机处谕档:三十六年十月十二日,高晋奏:桃源厅陈家道口漫口合龙。)三十九年,河决淮安老坝口。漫水入府,十月塞之。(《东华录》:是年九月乙卯,谕:伊龄阿奏,淮安一带被水冲刷情形,漫口至七十余丈,经理亦殊不易。高晋督办固属妥协,何婿于勘办潘家引河后,即速赴老坝口会同速办。十月壬午,老坝口堤工合龙)。四十一年,高晋萨载请于陶庄上复开引河,使黄水绕北下注清水,至周庄与黄会二渎并流。绘图入告,以之引河成。明年放河由陶庄北行,旋塞旧河口坝。(《淮安府志》:于是河流畅注,清黄相安。复移东水坝子平成台。)四十三年闰六月,河决仪封考城等汛,全溜由贾鲁河故道南达毫州涡水入淮。四十五年二月,塞仪封决口。七月,河决睢宁郭家渡,三股分注洪泽湖。九月,塞之。四十六年六月,河决邳睢厅南岸魏家庄,注洪泽湖。八月,塞之。七月,河决河南北岸青龙冈,全溜入运。分泄微山诸湖,下注邳宿。九月,青龙冈漫水淹沿沛县城。(迁治标。)四十八年三月,塞青龙冈决口。五十年八月,黄水倒漾清口淤平。(《淮安府志》:始议借黄济运。)五十一年七月,清口一带黄河北岸李家庄汤家庄先后决溢。十一月,塞汤家庄漫口。五十二年六月,河决河南睢州十三堡,由商邱一带从涡入淮。十月塞之。五十四年五月,河决睢宁周家楼,分由宿迁桃源入洪泽湖。十月,塞之。五十五年,河溢出砀山王平庄民堰,萧宿被水。十月塞之。五十九年六月,丰汛四堡曲家庄河溢。水由丰县清水河入沛县食城河注微山湖6七月塞之。嘉庆元年六月,丰汛河溢。十一月十五,塞之。十一月二十,丰汛复决。(见《嘉庆上谕》档。)二年正月,丰汛决口复塞。七月,砀山杨家坝河溢,下注洪泽湖。寻又决山东曹汛北岸。是年八月,杨家坝决口塞。十二月,山东巡抚伊龄阿奏:“曹汛决口合龙。”寻溃蛰。三年八月,河南睢州上汛堤工漫溃南注,分流睢州宁陵鹿邑,由毫州入洪泽湖。曹汛决口断流,下淤涸。四年正月,东河总司马驹奏:“睢工合龙,全河复归帮道。”八月,砀汛部家坝河决。五年十一月,邵家坝决口塞。八年九月,河决封邸衡家搂。决口塞,河归教激,十一年五月,启放王营减坝。六月,掣动大溜,直注周汛鲍营可张家河,入南北六塘河,汇为一片,下漫入海。七月,河决睢宁宿南厅三堡,分流审周家接旧河形入沈家湖,从归仁堤归洪泽湖。八月,河决周汛迤上六里之郭家房土堤。水仍归周汛漫口,河形下注。九月,两江总督铁保等奏:“周汛决口堵合。河又决徐州苏家山右坝,分入运河。”十二月,塞郭家房苏家山决口。十二年二月,塞王营减坝决口。是月,河溢山安马港张家庄,分流由灌口入海。七月,卑宁县陈家浦决溢,由王率港入射阳湖入海。

十三年正月,陈家浦决口塞。六月,云梯关外马港六套一带河溢。十五年十二月,塞出安厅(即马港)六堡一带决口,河复故道。十六年正月,以河复故道,增设淮海道。七月,河决邳绵拐山,由花山湖归顺堤三分岔湖入运。又决萧南砀山汛李家楼,分由毛城铺宣泄旧路入湖。八月,塞绵拐山决口。十一月,王营减坝决口塞。十七年二月,塞李家楼决口。十八年,河决河南睢州下汛二堡。全黄夺溜,尽归洪泽。苏境正河水落停淤。二十年二月,睢工塞口成。苏境正河复归故道。(《续行水金鉴》:是年三月初三日,黎世序奏“雎工台龙,江境黄河初归故道,两岸堤防倍宜慎重。”)二十四年九月,河决武陟堡马营坝,分流下注张秋。二十五年三月,塞马营坝决口。是年,河南仪封三堡复决,十二月塞之。(《东华录》:是年十二嚣丁酉,河南仪封漫口合龙。)

道光六年八月二,以黄淮并涨,启放王营减坝,掣动大溜,安东沐阳海州一锵皆成巨浸。七年三月庚辰,琦善等奏:“堵合减坝。”戊戌,以琦善等又奏,谕:请“开减坝,原为泄黄。今并无戏效。依然倒灌。总须勘明致病之由,速筹补救之策。”十二年八月二十一妇,桃源县人陈端等盗挖桃南厅于家湾大堤,掣动大溜,永入洪泽湖。十三年正月,塞桃南厅于家湾决口。二十一年六月癸卯,河南下南厅祥符上汛河溢,下注凤颖入淮。二十二年二月初八,塞祥符上汛决口,河归故道。七月庚午。江苏桃北厅崔镇汛扬工河溢,自下口萧家庄刷宽夺溜穿运河破遥堤,由六塘下淮。二十三年六月,河南中河厅中牟汛九堡河溢,夺贾鲁河,下经陈颖入淮,扬工断流。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塞中牟下汛九堡决口,河归故道。二十五年六月,江苏中河厅桃原汛北岸河溢。八月,中河厅桃源汛决口塞。二十九年六月,河决清河县五套以下之太平河,淤成平陆。旋塞之。

成丰无年八月,河决丰北厅下汛兰堡,北出四文达昭阳湖,南出三支达徽山湖。三年正月,丰北厅下汛三堡决口塞。是年五月,丰北厅下汛兰堡复决。丰沛漫流如故。五年六月,河决下北厅兰阳三堡铜瓦厢,迳东北山东张秋穿运,夺大清河入海。(《东华录》:成丰五年六月癸丑,谕,蒋启扬奏:“下北厅兰汛铜瓦厢堤工危险。六月十九日浸溢过水,二十日夺溜,正河断流,浸水微向西趋,直注东北。”七月丙戌,李钧奏:“黄河流失向西北斜注,淹及封邱祥符二县村落。复折转东北,浸注兰仪考城及直隶长垣县村落。复分三股,一股由赵王河走山东博州府迤南下注,两股由直隶东明县南北二门分注,经山东濮州范县至张秋穿运,总归大清河入海。”按,自铜瓦厢闪后,河遂北徙,苏境无水。特志之。)

猜你喜欢
  卷五十九 张汤传第二十九·班固
  卷一百四十七·志第一百·仪卫五·脱脱
  卷四百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九·赵尔巽
  ●卷三十一·赵翼
  ◎吸血魔王伪中储行经理戴霭庐·佚名
  第十二回 发寒热香官逝世 惊炎凉左爵赉书·陈蝶仙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九·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八·佚名
  卷之一千七·佚名
  卷之七百四十八·佚名
  卷九·宇文懋昭
  徐禧传·脱脱
  卷之八十九  朝鮮賦(明)董越 撰·邓士龙
  汉纪二十八 孝平皇帝下元始三年(癸亥、3)·司马光
  辛耀庠·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陈之贤·唐圭璋

      据词中“中兴人杰”云云,之贤盖南宋初人。   满江红   人物英雄,更独抱、无双才气。年正壮,文章武略,尽曾留意。破胆欲凭胸内甲,清原宴启舟中誓。笑区区、燕雀不能知,青云志。   封侯貌,神人比。社下手,须荣试。况

  • ◆汪□□用敬·顾嗣立

    用敬字彦恭,泽民长子。 送杨好古浙东宪掾 ○送杨好古浙东宪掾 逸思飘飖迥不羁,青年高步际明时。黄堂雅望推三语,乌府先声重四知。石室岚烟凝紫翠,兰溪梅雨涨涟漪。公余定遂登临兴,好寄新吟慰所思。

  • 序·郭则沄

    古者輶轩采风,诵诗知政。《诗》亡迹熄,《春秋》廼作。诗与史之关击大矣。盖政教之兴替、风俗之醇漓,史册所未能备者,征之歌谣而可见。而人事蕃变、是非得失,亦往往於学士大夫讽咏所及,有以得其委折始末之真。此论世知人,尤所

  • 卷二百九十八·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九十八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竹庄小稿胡仲参字希道清源人负才游京师所与交俱一时知名士嘉定间赴试不售浪迹数年终蹇遇合乃寄情山水以自放诗有竹庄小稿一卷宫怨泪粉羞临宝鉴前澹

  • 卷之八·佚名

    全唐诗补逸卷之八张祜一张祜字承吉,清河人。元和中作宫体小诗,情词艳发,稍流轻薄。晚岁乃窥建安风格,短章大篇,往往间出,谏讽怨谲,颇深寄意,为时所称,皮日休、陆龟蒙尤重之。大中中卒于丹阳。补诗四卷。【按《全唐诗》卷五百十

  • 卷八十二·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八十二明 高棅 编七言律诗一正始杜审言大酺毘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伐皷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梅花落处疑残雪桞叶开时任好风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守岁侍燕应制季冬除夜接新

  • 46.韦应物:自叙诗二首·施蜇存

    温泉行 出身天宝今年几,顽钝如锤命如纸。 作官不了却来归,还是杜陵一男子。(韵一) 北风惨惨投温泉,忽忆先皇游幸年。 身骑厩马引天仗,直入华清列御前。 玉林瑶雪满寒山,上升玄阁游绛烟。 平明羽卫朝万国,车马合沓溢四鄽。

  • 卷六十三·志第三十九·乐三·张廷玉

        ◎乐三   ○乐章二   洪武三年定朝贺乐章。   升殿,奏《飞龙引之曲》。百官行礼,奏《风云会之曲》。丞相致词,奏《庆皇都之曲》。复位,百官行礼,奏《喜升平之曲》。还宫,奏《贺圣朝之曲》。俱见后宴飨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佚名

    正统十二年十一月己丑朔钦天监进正统十三年大统历 上御奉天殿受之给赐亲王文武百官颁行天下○命故中军带俸都督同知钱贵子钦为锦衣卫带俸指挥使○巡按江西监察御史芮钊奏赣州瑞金县六月淫雨县市水深丈余仓库钱粮俱被

  • 六七、吴起传左氏春秋考(附铎椒考)·钱穆

    《汉书 艺文志》六艺《春秋》类,有《左氏传》三十卷。自刘向、刘歆、桓谭、班固皆以《左传》出左邱明。左邱明受经孔子,而传《春秋》。魏晋以来儒者无异议。至唐赵匡、啖助,始谓左氏非邱明。宋后诸儒,相继并起。其著者如

  • 弇山堂别集卷一·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盛事述叙不佞生晩当累洽之季而又家世从缨绂后窃有志慕说古公卿将相之盛屈指西京以还若功臣之族鲜通籍者计独有外戚王马梁窦之属虽鼎贵不足道而丞相彻侯父子相继仅绛条韦平两三氏而已东京尚行谊薄华腴玄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庚戌朔,都察院右都御史袁泰卒。泰,蒲州万泉人。洪武四年,举进士为酃县丞,改罗山县。十八年正月,升都察院试右佥都御史。十九年十一月,转左佥都御史。二十三年闰四月,迁左副

  • 神鼎諲禅师·惠洪

    禅师洪諲者。襄水人也。传失其氏(或云生于扈氏)。隐于衡岳之三生藏。有湘阴男子。邦称右族。来游福严。即諲室。见諲气貌闲靖。一钵挂壁。莫能亲疏之。倾爱之忘去。谓曰。师宁甘长客于人。亦欲住山乎。我家神鼎之下。

  • 目录·陈梦雷

    卷第一周秦汉后汉魏吴晋宋齐梁陈北魏卷第二北齐隋唐卷第三后梁后唐后晋后周辽宋(一)卷第四宋(二)金卷第五元卷第六明皇清卷第七佛国记鄯善国[仁-二+乌]夷国于阗国子合国竭叉国陀历国乌苌国弗楼沙国那竭国罗夷国跋那国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七卷·圆照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七卷西京西明寺沙门圆照撰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七今圣神文武皇帝朝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一部十卷(御制序) 大花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一卷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一部十卷(

  • 卷第三十九(为字号)·朱时恩

    佛祖纲目卷第三十九(为字号) 甲子(宋宁宗嘉泰四年起○金泰和四年)乙丑(宋改开禧)戊辰(宋改嘉定)己巳(金大安元年)癸酉(金贞佑元年)丁丑(金改兴定)癸未(金改元光)乙酉(宋理宗宝庆元年金正大元年)戊子(宋改绍定)癸巳(

  • 遵岩集·王慎中

    诗文别集。二十四卷。明王慎中撰。明隆庆五年(1571年)刊刻。《遵岩集》二十四卷,按文体分卷编次,诗七卷,文十七卷。计:五言古诗一卷,七言古诗一卷,五言律诗二卷,五言排律(附五言绝句十首)一卷,七言律诗一卷,七言绝句、古乐府(

  • 金刚香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佚名

    佛说金刚香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三卷,宋施护译。佛在睹史多天依金刚手菩萨之请而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