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十一册 天聪四年正月

第二十一册 天聪四年正月

天聪四年正月,汗赴山海关,留台吉齐尔哈朗、台吉萨哈廉、办理永平府事务,并将所办事宜载入两黄旗档册内。

初六日,擢永平道员白养粹为都堂,给劄副云:金国小敕曰:“白养粹,尔原系革职之道员。我当闻尔才能出众。城克之日,首先薙髮来降,故擢为都堂,命尔管理永平所属地方。尔

须尽心筹划,勿负我意。依尔国旧例,不以本地方人为本地官员。我以为正直有德者,治理本地方事务,则熟谙风俗人情,有何不可。尔务奉公守法,爱惜军民。如此则远近自然信服

也,尔须谨慎。”早知白养粹品行恶劣,然用人甚急,暂命管理,亦属失误。

赐沙河堡卜游击劄付云:金国汗敕曰:“卜文焕,尔原系革职游击。我承天命抚绥百姓,卒兵前来。固永平军不降,遂攻取之。我念尔率众来降,授以游击职,令尔办理沙河一带事

务,迁安之【原档残缺】,散匿村寨之兵民等【原档残缺】招降。若能仰副我意则复擢用。”

授孟乔芳以副将职,并给劄付云:金国汗敕曰:“孟乔芳,原系革职副将。我承天命,欲安生民,故率兵前来。因永平之众不降,遂攻取之。我不念尔罪,授以副将职,待出官缺,

复录用之。尔须尽忠图报,勿负我意。”

授杨文魁以副将职,并给劄付云:金国汗敕曰:“杨文魁,尔原系革职参将,我承天命,欲安生民,兴师前来。因永平人不降,遂攻取之。我不念尔罪,仍授以职,待出官缺,复录

用之。尔须尽忠图报,勿负我意。”

授杨声远以都司职,给劄付云:金国汗敕曰:“杨声远,尔原系都司。我承天命,欲安生民,兴师前来,永平人不降,遂攻取之。我不■尔罪,仍授都司职,待出官缺,复录用之。

尔须尽忠图报,勿负我意。”

是日,检阅兵丁,其本城泛兵,给与马匹甲胄弓矢,交杨、孟二副将领之。其外来後兵,尽收其军器,只身放还原籍。其遣回之兵往昌黎攻战,使昌黎得免。

初七日,开城门,从城外庄村百姓,各还其家探望。

初八日,诸贝勒入城办事。时张知县呈书诸贝勒云:有周生员家人李顺旺,扬言尽屠众人,尔等宜在被屠前先死等语。遂执李顺旺,枭首示众。

是日,有名金有才者,自称通诸申语,与杨副将相门,又与村民肆行相门。诸贝勒闻而命诛之,将其首悬於街示众。

是日,命白都堂遣人给以招降书及令旗,往各地招降。

初九日,台头营副将欲降,遣张国良业请札付令旗,给之,於当日遣还。其札付云,金国汗敕曰:“我承天命,欲安生民,兴师前来。台头营副将王维成,见我书,即率城中人归降之,故仍授以副将职。尔须尽心管理台头营一带人众,尽忠信图报,待出官缺,复擢用之。务要谨慎,不得懈怠,勿负我意。”

给陈户部札付云:金国汗敕曰:“陈慈新,尔原系户部。我承天命,欲安生民,兴师前来之招永平降,不从,遂攻取之。今尔陈慈新还家,未还,故仍为户部。尔须尽心效力,勿负我意。”

鞍山堡千户钱奇志,以牛二来请令旗,却其牛。令白都堂给以招降书及令旗,遣之。

给张知府札付云:全国汗敕曰:“张养初,尔原系知县。我承天命,欲安生民,兴师前来。因为永平府人不降,遂攻取之。尔张养初,深孚众望,特赦尔罪,升为知府。尔须忠信图报

之,尽心效力,勿负我意。”

迁安县知县朱云台赍降书至,给以知县扎付并招降书令旗;遣之。

闻苏布迪入边掳掠归降汉人。二贝勒遣人致书曰:二贝勒致书於苏布迪。为何杀掠我降民?尔一表人才,而来犯无敌。实尔先启衅端矣。我绝不轻贷,命将所掳妻子,尽送还原籍,

尔等亦永返家,否则严惩不贷。栾州革职守备李继全来降,十一日遣之还,乃令李继全仍为守备。升原州同张文秀为知州,

遂遣之。该人报称:村中光棍等,皆行抢掠,所掠仓粮有一万九石,库银有二百四十五两。

十二日,给建昌参将札付云:金汗敕曰:“马光远,尔原系参将。因率从来降,擢为副将。尔须效忠书职,勿负我意。”

给建昌中札付云:金许敕曰:“白彦,尔原系中军,因随马参将来降,擢为游击,尔须效忠尽职,勿负我意。”

金国许敕曰:“建昌孙绍业,尔原系中军。念尔随马参将来降,擢为都司。尔须效忠尽职切勿负我意。”

是日,永平城通判张尔云,因不薙发,被斩示众。

十三日,迁安县知县一人、指挥一人、典史一人来降。

十四日,给朱知县札付云:全国汗敕曰:“朱云台,尔原系迁安县知县,因率众来降,仍为知县。尔须竭诚书职,善则复行擢用,勿负我意。”

指挥李印宗及留守城潘玉昭、徐贵引三人等,合给一札付云:金国汗敕曰:“李印宗、潘玉昭、徐贵三人,原系迁安县指挥。念前来归降乃仍授原职。尔等须竭诚尽职,善则复行擢用

之,用负我意。”

给严典史扎副云,金国汗敕曰:“严恭,尔原系迁安县典史。念随知县来降,仍授原职,善则复行擢用,勿负我意。”

十五日,开知府仓库,谭泰、库尔禅、索尼、鲁克依、鲍副将、宁生员等人,前经察验报银两万两,已交付谭泰;知县库银五千两,令交付库拜。

十九日,平民马秀石,至刘家营招降。先令其在彼亲戚薙发,其余民人招之不降,并杀薙发人三名。马秀石遂遁回,以不降等情禀告诸贝勒。

二十日,以牛八十二,交付张知府,令彼散给民中无牛者,以资耕田。

二十二日,遣大臣四员,持书往谕归降各村及时耕种。

建昌马副将所辖士率一千九百七十八人,赏银一千九百七十八两。又千总、把总十一人其各赏银二两。共赏银两千两。

二十三日,达尔汉额驸率每旗官一员、每牛录甲兵二人,前往抚宁一带侦探,生擒二人携还。其同伙十人,皆步行,杀六人,二人入城,执二人携还。被俘者,一系东山堡逃人,

一系抚宁本地人。掳彼等报称:不令祖总兵官入城,仍於城外掘壕,立板为挡牌,内砌二石人形等语。据闻军士日给粮两小升,马日给三升,因无黄豆,取本地粮给之,又因无饲草,往二三十里外之村寨,取而秣之。其平民皆迁往於山海关外宁远一带。禁纪若见我兵,则绝不可出城等语。

二十五日,永平卫掌印指挥陈景华,掳龙卫掌印指挥王庆义,东兴左卫掌印指挥陈延美等,此三人原系指挥。不念其罪,仍授原职。

猜你喜欢
  梁本纪下第八·李延寿
  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二十三·赵尔巽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六·佚名
  卷之十八·佚名
  第四二五验充名单及供词光绪四年十一月廿九日一二二一九--一、二·佚名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卷九·杜大珪
  卷七十六·傅恒
  于阗传·欧阳修
  乌蒙、乌撒、东川、镇雄土司传·张廷玉
  陈奇瑜传·张廷玉
  王玺传·张廷玉
  第四十章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下)·钱穆
  第二节 限制宗教政令·吕思勉
  卷103·陈邦瞻
  卷四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226 ·佚名

    陆游 秋声 萧骚拂树过中庭,何处人间有此声? 涨水雨余晨放闸,骑兵战罢夜还营。 闲凭曲几听虽久,强抚哀弦写不成。 暑退凉生君勿喜,一年光景又峥嵘。 陆游 秋暑夜起追凉 漱罢寒泉弄月明,浩然风露欲

  • 卷九·王翰

    钦定四库全书梁园寓稿卷九明 王翰 撰七律平陆县丞何德举吾文字友也官满报政京师近书来陞嵩县知县余作近体诗答之尘虑今朝一笑开嵩阳贤令寄书来但惊风雨生华翰顿觉阳春被草莱携酒入云寻好石谈诗和月坐苍苔如今情致都

  • 来鹄诗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来鹄(?—883),豫章(在今江西省南昌附近) 人。咸通(860—873)年间举进士 而不第。曾自称 “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其诗多描写旅居愁苦的生活,也有表现民间疾苦的人民性很强的作品。《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 题庐山双剑

  • 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文艺下·欧阳修

    李华,字遐叔,赵州赞皇人。曾祖太冲,名冠宗族间,乡人语曰:“太冲无兄。”太宗时,擢祠部郎中。华少旷达,外若坦荡,内谨重,尚然许,每慕汲黯为人。累中进士、宏辞科。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宰相杨国忠支娅所在横猾,华出使,劾按不桡,州

  • 附二·方诗铭

    [附二]《存真》、《辑校》、《订补》等所引《纪年》存疑[一]刘子(元)[玄]又引《竹书》云:舜篡尧位,立丹朱城,俄又夺之。《苏氏演义》卷上案:《演义》云:‘今濮州有偃朱城,一云丹朱城,学者又云:舜偃塞丹朱之所,遂谓之偃朱城,误也。&

  • 卷之七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卷之三百十六·佚名

    光绪十八年。壬辰。九月。丙戌朔。遣官祭历代帝王庙。外记注○以捐助本籍贵州镇远书院经费。予云南巡抚谭钧培奖叙。永昌府知府邹馨兰建坊。现月摺包  ○丁亥。谕军机大臣等、有人奏、总兵龙殿扬在江苏充当缉捕私

  • 孙法宗传·沈约

    孙法宗,吴兴人,父亲遇难被杀,尸骨未被收葬。母亲和兄长都饿死了。法宗年龄小逃脱了。到十六岁时才得以还家。单身一人,勤奋劳动。在霜上行走,在草间露宿。经办棺材、建造坟墓、安葬母亲和兄长,俭朴而礼节周到。因为父亲死于

  • 尉元传·魏收

    尉元,字苟仁,代郡人。世代都是豪族。父亲尉目斤,因有勇有谋而著称于当时。泰常年间,任前将军,跟从皇帝平定虎牢,颇有军功,被授任为中山太守。尉元十九岁的时候,以善于骑射而著称。神..年间,任虎贲中郎将,转任羽林中郎,为人小心谨

  • 丽泽论説集録卷五·吕祖谦

    门人集録礼记説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须将狎与敬作一字防畏与爱作一字防方见得亲近贤者气象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此天理人欲之所以分也大凡人胸中着一件所爱所憎非特不见其恶不见其善凡其所见却被人欲障碍并不见了君子

  • 《尚書古文疏證》卷四·阎若璩

    太原閻若璩百詩撰平陰朱續晫近堂梓○第四十九史家有追書之辭,每以後之官名制度敘前代事。讀者要以意會,不必以為核。其類甚多,今姑舉一事。如郡守更為太守,始景帝中二年七月。太史公書於景帝前輒曰「太守」,豈當日之實稱乎

  • 卷二十九·孙瑴

    钦定四库全书古微书卷二十九明 孙防 编孝经援神契易建八卦序六十四卦转成三百八十四爻运机布度其气转易故称经也易长于变书考命行授河【宋注云授河者援河洛以考命也】按玉海伏羲始画八卦是为先天有图象而未有书

  • 侈靡第三十五·管仲

    问曰:古之时与今之时同乎?曰:同。其人同乎,不同乎?曰;不同。可与?政其诛。俈尧之时,混吾之美在下。其道非独出入也。山不童而用赡,泽不弊而养足;耕以自养,以其余应良天子,故平。牛马之牧不相及,人民之俗不相知,不出

  • 卷三·佚名

    △平等品第三佛告降伏一切障碍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菩萨具有十法与地平等。何等为十。一者广大无量。二者养育众生。三者有恩无恩无有异想。四者能受大法雲雨。五者一切众生所依止处。六者种善根处。七者为珍宝器。八者

  • 摄大乘论释论 第五卷·世亲

    摄大乘论释论 第五卷世亲菩萨造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译应知胜相胜语第二之二分别章第三之余论曰。复次云何得知依他性为分别性。相显现而住。然非分别性体也。于名前无智即体相违故。多名有多体此相违故。名

  • 大乘广百论释论 第四卷·护法

    大乘广百论释论 第四卷圣天菩萨本 护法菩萨释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破时品第三之一复次有作是言。如说已灭未生无体。其理不然。诸有为法前后两际作用虽无而体恒有。分位别故三世不同。无必不生有定无灭。为破

  • 第十品 觉支分别·佚名

    一 经分别七觉支者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此中,如何为念觉支耶?于世有比丘,成就最胜之念总慧,若久时所作、久时所说为忆持、随忆持,是言念觉支。彼住于此念,且依彼法于慧而为简

  • 青红帮演义·吴虞公

    《青红帮演义》是一部演义型长篇小说,共6卷,30回,叙述了青红帮自乾隆12年至清末的起始、成立、发展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