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节 限制宗教政令

僧、道本非可以伪滥也。“自西晋已上,国有严科,不许中国之人,辄行髡发。”傅奕《请除佛教疏》语。奕意见虽偏,此语则不能为伪造也。其后虽许之,然管辖有定职。北齐以昭玄寺掌佛教,隋曰崇玄署,隶鸿胪。炀帝改郡县佛寺为道场,道观为玄坛,各置监、丞。见《隋书·百官志》。唐置诸寺观监,隶鸿胪寺。贞观中,废寺观监。上元二年(675年),置漆园监,寻废。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置崇玄学。天宝二载(743年),改曰崇贤馆。置大学士一人,以宰相为之。领两京玄元宫及道院。初天下僧、尼、道士、女冠,皆隶鸿胪寺。武后延载元年(694年),以僧、尼隶祠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道士、女冠隶宗正寺。天宝二载(743年),以道士隶司封。贞元四年(788年),崇玄馆罢大学士。后复置左右街大功德使、东都功德使、修功德使,总僧、尼之籍及工役。元和二年(807年),以道士、女冠隶左右街功德使。会昌二年(842年),以僧、尼隶主客。见《新书·百官志》宗正寺及崇玄寺注。寺观、僧道有定数。见《新志·崇玄署职》。剃度须得允许,《新志·崇玄署职》云:“两京度僧、尼、道士、女冠,御史一人莅之。每三岁,州县为籍,一以留县,一以留州,僧、尼一以上祠部。道士、女冠,一以上宗正,一以上司封。”行动亦有拘检。崇玄署职又云:“凡止民家,不过三夜。出逾宿者,立案连署,不过七日。路远者州县给程。”《韩愈传》:贾岛,范阳人。初为浮屠。来东都。时洛阳令禁僧午后不得出,岛为诗自伤。愈怜之,因教其为文。遂去浮屠,举进士。则其管束有时颇严。皆非可以任意为之也。然终不免于伪滥,于是沙汰限制之政行矣。

唐开国即行之。《旧书·高祖纪》:武德九年五月,辛巳,诏曰:“自觉王迁谢,像法流行,末代陵迟,渐以亏滥。乃有猥贱之侣,规自尊高,浮惰之人,苟避徭役,妄为剃度,托号出家。嗜欲无厌,营求不息。出入闾里,周旋阛阓,驱策田产,聚积货物,耕织为生,估贩成业,事同编户,迹等齐人。进违戒律之文,退无礼典之训。至乃亲行劫掠,躬自穿窬,造作妖讹,交通豪猾,每罹宪网,自陷重刑。黩乱真如,倾毁妙法。又伽蓝之地,本曰净居,栖心之所,理尚幽寂。近代以来,多立寺舍,不求闲旷之境,唯趋喧杂之方。缮采崎岖,栋宇殊拓。错舛隐匿,诱纳奸邪。或有接延鄽邸,邻近屠沽,埃尘满室,膻腥盈道。徒长轻慢之心,有亏崇敬之义。且老氏垂化,本实冲虚,养志无为,遗情物外。全真守一,是谓玄门,驱驰世务,尤乖宗旨。朕膺期御宇,兴隆教法,志思利益,情在护持,欲使玉石区分,薰莸有辨,长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从沙汰。诸僧、尼、道士、女冠等,有精勤练行、守戒律者,并令大寺、观居住,给衣食,勿令乏短。其不能精进戒行者,有阙不堪供养者,并令罢遣,各还桑梓。所司明为条式,务依法教。违制之事,悉宜停断。京城留寺三所,观二所,其余天下诸州,各留一所,余悉罢之。”事竟不行。此诏之为沙汰而非废绝,事甚明白。《新书》云“四月,辛巳,废浮屠、老子法”,又于六月书“复浮屠、老子法”,谬矣。惟下诏之月,《新纪》与《通鉴》同,当从之,《旧纪》之五,盖误字也。《旧纪》云事竟不行,似但未奉行而已,未尝更有诏令,而《新纪》云复者,其文承“庚申,秦王世民杀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大赦”之后,在“癸亥,立秦王世民为皇太子,听政”之前。数日之间,必不能更有处置佛、道之诏,疑赦文中或有暂缓沙汰之语,后遂阁置未行,故《旧纪》云事竟不行,《新纪》乃书之曰复也。此事据《旧书·傅奕传》及《通鉴》,皆因奕上疏请除去佛教而起。《旧传》奕上疏在七年(624年),而《通鉴》系九年(626年),盖因沙汰之诏追溯之。《奕传》载奕疏后又云“又上疏十一首”,明非一疏入而即决。《传》又云:高祖付群臣详议,惟太仆卿张道源称奕奏合理,而中书令萧瑀则与之争论。《新书·艺文志》:道家类释氏,有法琳《辨正论》八卷,又《破邪论》二卷。《注》云:琳姓陈氏。傅奕请废佛法,琳诤之,放死蜀中。则此事争辩,历时颇久,不以为然者实多,此赦文所以停止之欤?

武德诏虽未行,然欲沙汰僧、尼者仍不绝。武后时,苏瑰请并寺,著僧常员,数缺则补。中宗时,近戚奏度僧、尼,温户强丁,因避赋役。姚崇相玄宗,建言之。帝善之,诏天下汰僧伪滥,发而农者余万二千人。李叔明为东川,请本道定寺为三等,观为二等。上等留僧二十一,上观道士十四,每等降杀以七。皆择有行者,余还为民。德宗善之,以为不止本道,可为天下法,乃下尚书省杂议。都官员外郎彭偃曰:“天生蒸人,必将有职,游闲浮食,王制所禁。今僧、道士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一僧衣食,岁无虑三万,五夫所不能致。举一僧以计天下,其费不赀。臣谓僧、道士年未满五十,可令岁输绢四,尼及女冠输绢二,杂役与民同之,过五十者免。”刑部员外郎裴伯言曰:“衣者蚕桑也,食者耕农也,男女者继祖之重也,而二教悉禁,国家著令,又从而助之,是以夷狄不经法,反制中夏礼义之俗也。《传》曰:女子十四有为人母之道,四十九绝生育之理;男子十六有为人父之道,六十四绝阳化之理。臣请僧、道士一切限年六十四以上,尼、女冠四十九以上,许终身在道,余悉还为编人。官为计口授地,收废寺观以为庐舍。”议虽上,罢之。李训尝建言:“天下浮屠避徭赋,耗国衣食,请行业不如令者还为民。”以上皆据《新书·本传》。《李训传》又云:既执政,自白罢,因以市恩。《通鉴》:大和八年七月,李训奏僧、尼猥多,耗蠹公私。诏所在试僧尼诵经,不中格者,皆勒归俗。禁置寺及私度人。十月,郑注欲收僧、尼之誉,固请罢沙汰。从之。此等皆诬罔之辞,盖时未暇及此耳。此等皆欲行诸全国者。其操一方之政柄,而自行之于所治之地者,则有如韩滉为镇海,毁拆上元县佛寺、道观四十余所,以修坞壁;以佛寺铜钟铸兵器。李德裕徙西川,毁浮屠私庐数千,以地与农。亦如其废淫祀然,莫之能止也。积之久,乃复有武宗沙汰僧尼之举焉。

《旧书·本纪》:会昌五年七月,庚子,敕并省天下佛寺。中书、门下条疏闻奏:据令式,诸上州国忌日官吏行香于寺,其上州望各留寺一所。有列圣尊容,便令移于寺内。其下州寺并废。其上都、东都两街,请留十寺,寺僧十人。敕曰:上州合留寺,工作精妙者留之,如破落亦宜废毁。其合行香日,官吏宜于道观。其上都、下都,每街留寺两所,寺留僧三十人。中书又奏:天下废寺铜像、钟磬,委盐铁使铸钱。其铁像委本州铸为农器。金、银、鍮、石等像,销付度支。衣冠士庶之家,所有金、银、铜、铁之像,敕出后限一月纳官。如违,委盐铁使依禁铜法处分。其土、木、石等像合留寺内依旧。又奏僧尼不合隶祠部,请隶鸿胪寺。其大秦穆护等祠,释教既已厘革,邪法不可独存,其人并勒还俗,递归本贯充税户;如外国人,送还本处。八月,制中外诚臣,协予至意,条疏至当,宜在必行。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隶僧尼属主客,显明外国之教,勒大秦穆护三千余人还俗,不杂中华之风。下制明廷,宜体予意。十一月,敕悲田养病坊,缘僧、尼还俗,无人主持,恐残疾无以取给,两京量给寺田振济,诸州府七顷至十顷,各于本管选耆寿一人句当,以充粥料。《新书·食货志》云:诸道留僧以三等,不过二十人。腴田鬻钱送户部,中下田给寺家奴婢丁壮者为两税户,人十亩。《通鉴》云:节度观察使治所及同、华、商、汝州各留一寺,分为三等:上等留僧二十人,中等十人,下等五人。僧寺非应留者,立期令所在毁撤,仍遣御史分道督之。财货田产并没官。寺材以葺公廨、驿舍。铜像、钟磬以铸钱。此武宗沙汰僧尼、佛寺之大略也。《旧书》纪此事,皆归咎于赵归真,《旧纪》:会昌四年三月,以道士赵归真为左右街道门教授先生。时帝志学神仙,师归真。归真乘宠,每对排毁释氏,言非中国之教,蠹耗生灵,尽宜除去。帝颇信之。五年正月,归真举罗浮道士邓元起有长年之术。帝遣中使迎之。由是与衡山道士刘玄靖及归真胶固,排毁释氏,而拆寺之请行焉。以其独汰佛而不及于道言之,似也。然道非佛比,彭偃则既言之矣。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谓武宗以求长生故而不去道则可,谓其汰佛全由道家之媒孽,恐非实录也。此事在当时,亦为非常之举,然言其“太暴宜近中”者,一韦博而已。见《新书·本传》。武宗政固严切,然以唐时士夫信佛者之多,事苟违理,岂有举朝缄口结舌者?是知沙汰僧尼,事不容已,在当时,亦为众所共喻矣。

矫枉者必过其直,见矫者又必稍复于枉,屡矫屡复,而后终剂于平焉,物之理也。佛教之在中国,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岂其韦博所云太暴之政,遂能使之一蹶不复振?武宗死而其政即废,势也。《通鉴》:宣宗大中元年,闰月,“敕应会昌五年所废寺,有僧能营葺者,听自居之,有司毋得禁止。是时君臣务反会昌之政,故僧、尼之弊,皆复其旧”。五年六月,进士孙樵上言:“陛下即位以来,修复废寺,天下斧斤之声,至今不绝,度僧几复其旧矣。陛下纵不能如武宗除积弊,奈何兴之于已废乎?愿早降明诏:僧未复者勿复,寺未修者勿修。庶几百姓犹得以息肩也。”七月,中书门下奏:“陛下崇奉释氏,群下莫不奔走,恐财力有所不逮,因之生事扰人。望委所在长吏,量加撙节。所度僧亦委选择有行业者,若容凶粗之人,则更非敬道也。乡村佛舍,请罢兵日修。”从之。六年十二月,中书门下请:“自今诸州准元敕许置寺外,有胜地灵迹许修复,繁会之院,许置一院。严禁私度僧、尼。若官度僧、尼有阙,则择人补之。仍申祠部给牒。其欲远游寻师者,须有本州公验。”从之。十年十一月,“敕于灵感、会善二寺置戒坛。僧尼应填阙者,委长老僧选择,给公凭赴两坛受戒。两京各选大德十人主其事。有不堪者罢之。堪者给牒遣归本州。不见戒坛公牒,毋得私容。仍先选旧僧、尼。旧僧、尼无堪者,乃选外人”。大中之政可考见者如此,谓其务反会昌之政得乎?谓僧、尼之弊,皆复其旧,能乎不能乎?然则谓会昌之政之废,皆出大中君臣之私,亦非实录也。何也?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势固然也。

佛教之在中国,取精用弘,故一遭破坏,旋即恢复,他教则不能然矣。此亦见大中之政,非其君臣一二人所能为也。摩尼教之见废黜,尚在会昌五年(845年)沙汰僧、尼之前。《会昌一品集》卷五有《赐回鹘可汗书意》,曰:“摩尼教天宝以前,中国禁断。自累朝缘回鹘敬信,始许兴行,江淮数镇,皆令阐教。近各得本道申奏:缘自闻回鹘破亡,奉法者因兹懈怠,蕃僧在彼,稍似无依。吴、楚水乡,人性嚣薄,信心既去,翕集至难。朕深念异国远僧,欲其安堵。

且令于两都及太原信乡处行教。其江淮诸寺权停。待回鹘本土安宁,却令如旧。”此当是会昌元年(841年)事,回鹘破败之初也。三年二月,制曰:“回纥既以破灭,应在京外宅及东都修功德回纥,并勒冠带,各配诸道收管。其回纥及摩尼寺庄宅、钱物等,并委功德使以同与。御史台及京兆府各差官点检收抽,不得容诸色人等影占,如犯者并处极法,钱物纳官、摩尼寺僧,委中书、门下条疏闻奏。”《新书·回鹘传》曰:“会昌三年(843年),诏回鹘营功德使在二京者,悉冠带之。有司收摩尼书若像烧于道,产赀入之官。”谓此也。《僧史略》卷下:“会昌三年(843年),敕天下摩尼寺并废入宫。当系入官之误。京城女摩尼七十二人死。及在此国回纥诸摩尼等配流诸道,死者大半。”日本《续藏经》本。日本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第三云:“会昌三年四月,敕下,令煞天下摩尼师。剃发,令著袈裟,作沙门形而煞之。”陈垣云:“杀摩尼而令作沙门形,不知其意所在。”愚疑摩尼服饰,本近沙门,此时已自冠带,敕令复其旧服,以见杀之之意也。其事近虐,然古代外教传来者,惟摩尼挟回纥之势,宗教之善恶,何以大相去,人见其挟势而来,则恶之矣,此百世之龟鉴也。其后梁贞明六年(920年),陈州有毋乙之叛。欧《史》记其事极略,但称乙为“妖贼”而已。薛《史》则云:“陈州里俗之人,喜习左道。依浮屠氏之教,自立一宗,号曰上乘。不食荤茹,诱化庸民。糅杂淫秽,宵聚昼散。”亦未云为摩尼,而《僧史略》卷下,指为末尼党类。且云:“后唐、石晋,时复潜兴。推一人为主,百事禀从。或画一魔王踞坐,佛为其洗足。盖影傍佛教,所谓相似道也。或有比丘,为饥冻故,往往随之效利。”则变为秘密教矣。在南方者称为明教。徐铉《稽神录》卷三云:“清源人杨某,有大第在西郭。鬼出没四隅,杖莫能中。乃召巫立坛治之。鬼亦立坛作法,愈盛于巫。巫惧而去。后有善作魔法者,名曰明教,请为持经。一宿,鬼遂绝。”明教,盖其教中人所以自名也。后亦秘密传布。宋代,教外人称为吃菜事魔,至南宋末叶,犹未息焉。《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六云:“后唐天成四年八月,癸亥,北京奏葬摩尼和尚。摩尼,回鹘之佛师也。先自本国来太原。少尹李彦图者,武宗时怀化郡王李思忠之孙也。思忠本回鹘王子嗢没斯也。归国锡姓名。关中大乱之后,彦图挈其族归太祖。赐宅一区,宅边置摩尼院以居之。至是卒。”李克用虽跋扈,此事未必显违唐朝之政令,然则虽在会昌后,唐于回纥种人之自行信奉者,亦未加以禁止也。火祅教亦有残留者。张邦基《墨庄漫录》:东京城北有祆庙。其庙祝姓史,名世爽。自云家世为祝,累代矣。藏先世补受之牒凡三:一咸通三年(862年)宣武节度使令狐,绹。一周显德三年(956年),一其五年(958年)权知开封府王朴。所给。镇江府朱方门之东城上,亦有祅神祠。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大内西去右掖门有祅庙。史世爽盖西域人,其祠亦以其种人自奉而获存。张氏又云“俗以火神祠之”,盖对中国人以此自晦,故获留至宋代也。本节所叙史实,亦据陈垣《火祅教入中国考》《摩尼教入中国考》。

会昌而后,又一次大举沙汰者为周世宗。然此等政令,五代实时有之,亦不独周世宗也。薛《史·梁末帝纪》:贞明六年三月,礼部员外郎李枢上言:“请禁天下私度僧、尼,及不许妄求师号、紫衣。如愿出家受戒者,皆须赴阙比试艺业施行。愿归俗者,一听自便。”诏曰:“两都左右街赐紫衣及师号僧,委功德使具名闻奏。今后有阙,方得奏荐。仍须道行精至,夏腊高深,方得补填。每遇明圣节,两街各许官坛度七人。诸道如要度僧,亦仰就京官坛。仍令礼部给牒。今后只两街置僧录,道录、僧正并废。”《唐明宗纪》:天成三年十一月诏,曰:“应今日已前修盖得寺院,无令毁废,自此已后,不得辄有建造。如要愿在僧门,并须官坛受戒,不得衷私剃度。”二年六月,“诏天下除并无名额寺院”。《末帝纪》:清泰二年三月,功德使奏:“每年诞节,诸州、府奏荐僧道,其僧、尼欲立讲论科、讲经科、表白科、文章应制科、持念科、禅科、声赞科,道士欲立经法科、讲论科、文章应制科、表白科、声赞科、焚修科,以试其能否。”从之。《晋高祖纪》:天福四年十二月,“诏今后城郭、村坊,不得创造僧、尼院舍”。《周太祖纪》:广顺三年五月,开封府奏:“都城内录到无名额僧、尼寺院五十八所”,诏废之。皆所以限制释道,去其泰甚者也。然此不过限制之而已,实不足以廓清积弊,故又有周世宗之大举焉。

薛《史·周世宗纪》:显德二年五月,甲戌,诏曰:“释氏真宗,圣人妙道,助世劝善,其利甚优。前代以来,累有条贯。近年已降,颇紊规绳。近览诸州奏闻,继有缁徒犯法。盖无科禁,遂至尤违。私度僧、尼,日增猥杂。创修寺院,渐至繁多。乡村之中,其弊转甚。漏网背军之辈,苟剃削以逃刑。行奸为盗之徒,托住持而隐恶。将隆教法,须辨否臧,宜举旧章,用革前弊。诸道府、州、县、镇、村、坊,应有敕额寺院,一切仍旧。其无敕额者,并仰停废。所有功德佛像及僧、尼,并腾并于合留寺院内安置。天下诸县、城郭内若无敕额寺院,只于合停废寺院内选功德屋宇最多者,或寺院僧、尼各留一所。若无尼住,只留僧寺院一所。诸军镇,坊郭及二百户已上者,亦依诸县例指挥。如边远州郡无敕额寺院处,于停废寺院内僧、尼各留两所。今后并不得创造寺院、兰若。王公、戚里、诸道节、刺已下,今后不得奏请创造寺院,及请开置戒坛。男子、女子,如有志愿出家者,并取父母、祖父母处分,已孤者取同居伯叔、兄处分,候听许方得出家。男年十五已上,念得经文一百纸,或读得经文五百纸;女年十三已上,念得经文七十纸,或读得经文三百纸者,经本府陈状乞剃头,委录事参军本判官试验经文。其未剃头间,须留发髻。如有私剃头者,却勒还俗。其本师主决重杖勒还俗,仍配役三年。两京、大名府、京兆府、青州各处置戒坛。候受戒时,两京委祠部差官引试。其大名等三处,只委本判官录事参军引试。

如有私受戒者,其本人、师主、临坛三纲、知事僧、尼,并同私剃头例科罪。应合剃头受戒人等,逐处闻奏,候勒下委祠部给付凭由,方得剃头受戒。应男女有父母、祖父母在,别无儿息侍养,不听出家。曾有罪犯,遣官司刑责之人,及弃背父母,逃亡奴婢,奸人细作,恶逆徒党,山林亡命,未获贼徒,负罪潜窜人等,并不得出家剃头。如有寺院辄容受者,其本人及师主、三纲、知事僧、尼,邻房同住僧,并仰收捉禁勘,申奏取裁。僧、尼、俗士,目前多有舍身,烧臂,炼指,钉截手足,带铃,挂灯,诸般毁坏身体,戏弄道具,符禁左道,妄称变现,还魂、坐化、圣水、圣灯、妖幻之类,皆是聚众眩惑流俗,今后一切止绝。如有此色人,仰所在严断,递配边远,仍勒归俗。其所犯罪重者,准格律处分。每年造僧账两本:其一本奏闻,一本申祠部。逐年四月十五日后,勒诸县取索管界僧、尼数目申州,州司攒账,至五月终已前,文账到京。僧、尼籍账内无名者,并勒还俗。其巡礼行脚,出入往来,一切取便。”此项条例,远较会昌为宽,盖诚如诏书所云,不过申举旧章而已。《纪》又云:是岁,诸道供到所存寺院,凡二千六百九十四。所废寺院,凡三万三百三十六。僧、尼系籍者,六万一千二百人。《通鉴》同。又分别言之曰:见僧四万二千四百四十四,尼一万八千七百五十六。惟欧《史·本纪》云:废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未知孰是。

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为历来攘斥佛、老之口实。然观武德诏书,言其“耕织为生,估贩成业,事同编户,迹等齐人”,则知此说实未为确。有国者之所惜,则赋役而已。惜奉己之赋役,而必借口于蒸民或受其饥寒,宁不令人齿冷?然天下事不可任其孤行。莫为之节,则将日日以长,而涓涓者成江河矣。故二氏之诒害民生,虽不如治人者所言之甚,而其能节制之,使不至于尾大,亦终于治化有裨也。

猜你喜欢
  卷五百六 元符二年(己卯,1999)·李焘
  元朝典故编年考卷七·孙承泽
  大事记续编卷七十二·王祎
  卷五·金履祥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九·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八十三·佚名
  卷之二百六十八·佚名
  卷之二·佚名
  绥冦纪略卷三·吴伟业
  ◎关于吴绍澍·恽逸群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三十二·纪昀
  卷十九 食货志五·黄遵宪
  耶律突吕不传·脱脱
  第二章 父母之教与童年生活·李宗仁
  二十七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十六·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十六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五十 王鏊 玉泉亭 燕山自西来连峰划中絶有泉出其间终古流不歇石缝漱潺湲螭头泻幽咽罗注粲成帘激射喷为雪怒声亦砰鍧静性终

  • 林序·林朝崧

    林序曷言乎诗?情郁而不能无宣,意感而不能无作是已。曷言乎诗人?思必深,视必锐,立辞必诚是已。劳人思妇之所为,有不期工而自工者,虽诗人蔑以加也。至若言人人所欲言而又不能言,见人人所习见而又若无所见,则诗人之过人远矣。从兄

  • 后汉孝献皇帝纪一卷第二十六·袁宏

      初平元年(庚午、一九〇)  春正月辛亥,大赦天下。   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说董卓曰:&ldquo;夫废立事大,非常人所及。袁绍 不达大体,恐惧出奔,非有他志也。今购之急,势必为变。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

  • 名山藏卷之四十二·何乔远

    臣何乔远恭辑勋封记二◆勋封记二永乐年封洪熙年封宣德年封正统年封景泰年封天顺年封成化年封正德年封嘉靖年封以外戚封○永乐年封以父功封以推戴功封以靖难功封以父恩封以征西功封以征安南功封宁

  • 卷二 淫十九案·丁耀亢

    一、楚平王纳妇鞭尸平王,楚灵王子,名弃疾。其在蔡也,郧阳封人之女,奔之,生子建。王使伍奢、费无极为之师,如秦为太子建娶妇。妇好,未至。无极曰:&ldquo;秦女好,可自娶之,为太子更求妇。&rdquo;乃自取秦女。无极得罪太子,因怨伍奢

  • 九二 两淮盐政李质颖奏续进获旧板等书开单呈览折·佚名

    九二 两淮盐政李质颖奏续进获旧板等书开单呈览折乾隆三十八年七月十一日奴才李质颖谨奏,为恭进书籍事。窃奴才钦奉谕旨,采访遗书,设法搜求,今觅得旧板书十五种,仿旧板抄本书七种,敬谨装潢,恭进呈览。又觅得抄本书十六种。奴

  • 汉纪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前十一年(壬申、前169)·司马光

    汉纪七 汉文帝前十一年(壬申,公元前169年)[1]冬,十一月,上行幸代;春,正月,自代还。[1]冬季,十一月,文帝巡行代国;春季,正月,文帝自代国返回长安。[2]夏,六月,梁怀王揖薨,无子。贾谊复上疏曰:&ldquo;陛下即不定制,如今之势,不过一传、再传

  • 朱公钊·周诒春

    朱公钊 字勉生。年三十六岁。生于南京。已婚。女一。初学于南洋公学及北洋大学。光緖三十三年。以官费游美。入哈佛大学。习政治学。宣统元年。得学士学位。入威斯康心大学。习国际公法及理财学。宣统二年。得硕士学

  • 卷六十五·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六十五    宋 卫湜 撰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家主中溜而国主社示本也唯为社事单出里唯为社田

  • 卷二十六·吕祖谦

    <经部,诗类,吕氏家塾读诗记钦定四库全书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二十六宋 吕祖谦 撰生民之什生民尊祖也后稷生于姜嫄【音原】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孔氏曰周公成王致太平制礼以王功起于后稷故惟举之以配郊天焉礼

  • 卷七十一下·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七十一下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春秋左传注疏第十九下文公十一年考异足利本注欲其兄弟伯季相次伯作仲释文叔仲彭生叔又作州本或作叔彭生仲衍字【一叶】元文作叔彭生叔又作或作叔仲彭生仲

  • 序(大唐太上皇制)·佚名

    朕闻,天之为大也高,上下之容可纪;地之为大也广,纵横之数可推。则知无去无来,不生不灭。拯沈沦於沙劫,救焚灼於尘区,毒龙惧其威光,醉象惮其神力,其大则包於宇宙,其小则隐於毫芒。七十二君,先在陶钧之内;万八千载,即为俄顷之间。汉日

  •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十卷·蕴闻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十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 上进颂古世尊未离兜率已降王宫。未出母胎度人已毕。颂云利刃有蜜不须舐。蛊毒之家水莫尝。不舐不尝俱不犯。端然衣锦自还乡世尊初生。一手指天一

  • 孙孝则先生书问·聂先

    孙孝则先生书问昨於西关伫觅仙舟。竟不可得。怅然久之。正拟来朝发广陵棹。奉晤台从於旌忠。乃接翰教欣然信未我远也。即戒舆人。造请大教。盛使又谓舄凫他适。不获相见。不得不却读示编。知老道翁为佛祖慧命。不惜眉

  • 华严镜灯章·续法

    清浙水慈云沙门续法集门人如朗较昔藏和尚。为不了事事无碍法界旨者。设巧方便。於一暗室。中供五佛。像前各然一灯照之。取十圆镜。安置十方。面面相对。影影交涉。学者因此。悟入剎海涉入重重无尽之旨。今亦就此一喻

  • 江村销夏录·高士奇

    三卷。清高士奇撰。此书是高士奇告归平湖之日,以所见法书名画,考其源流,记其绢素长短广狭,后人题跋图记等,一一记载而成此书。其体例很象《铁网珊瑚》和 《清河书画舫》,稍有不同的是间加评定之语,并将自己所作题跋附

  • 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佚名

    又名《天地本起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唐释法琳《辨正论》已引述此经。一卷。底本出处:《万历续道藏》。参校本:《云笈七签》卷十。内容为宇宙生成论和修道论。以《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理论依据,论

  • 片玉心书·万全

    儿科著作。明万全撰。五卷。全有 《育婴秘诀》 已著录。是书刊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卷一至卷三,总论儿科疾病的辨证及治疗方法,并附歌赋及望诊图; 卷四、卷五,叙述胎毒、变蒸、惊风等三十二类疾病证治。系万氏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