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尉元传

尉元,字苟仁,代郡人。世代都是豪族。父亲尉目斤,因有勇有谋而著称于当时。泰常年间,任前将军,跟从皇帝平定虎牢,颇有军功,被授任为中山太守。尉元十九岁的时候,以善于骑射而著称。神..年间,任虎贲中郎将,转任羽林中郎,为人小心谨慎,恭谨严肃,以勤勉不懈而受到皇帝知遇。世祖赞赏他宽雅有风度,不久迁任为驾部给事中。尉元跟随皇帝东临海边,世祖赐给他富城男的爵位,加授宁远将军。和平年间,尉元迁任北部尚书,加散骑常侍,晋爵为太昌侯,被授为冠军将军。

天安元年(466),薛安都据徐州归附朝廷,请求派兵救援。显祖任命尉元为使持节、都督东道诸军事、镇南大将军、博陵公,与城陽公孔伯恭一道前往救援。刘..的东平太守、无盐戍主申纂诈降。尉元知道他并非诚心归附,外表上表示对他容纳,但暗中则严加防备。刘..的兖州刺史毕众敬派东平太守章仇..到魏军请降,尉元一并接纳了他。于是魏军长驱直入,贼将周凯望风而逃。刘..派遣张永、沈攸之等人率军征讨薛安都,屯驻于下磕。张永就分派羽林监王穆之领兵五千人,在武原守护辎重,派龙骧将军谢善居领兵二千人据守在吕梁,派散骑侍郎张引领兵二千人据守茱萸,督促租粮,用来充实军队的供给。薛安都出城来见尉元,尉元依照朝廷旨意,授任他为徐州刺史。又派中书侍郎高闾、李璨等与薛安都一同回到城中,另外让孔伯恭率精兵二千人,巡抚安定城内外,然后尉元就进入彭城。

尉元因张永仍据守险要之地,攻守双方势均力敌,恐怕士卒伤亡。就命薛安都与李璨等固守徐州,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在城外宣扬国威,分兵攻击吕梁,断绝敌军的粮食运输。谢善居逃奔茱萸,接着与张引向东逃往武原。尉元令骑兵飞驰追击,斩首八百余级。武原剩下的敌军八千余人,拒战不降。尉元亲自穿上甲胄,率军四面攻击,突破王穆之的外营,杀伤敌军大半,缴获其辎重车辆五百余辆,用来供给彭城诸军。然后尉元收兵缓战,给敌军让开一条逃路。王穆之率领残余部队逃到张永军中。张永势挫力竭,尉元乘胜围住下磕,攻打其南门,张永就弃城连夜逃遁。孔伯恭、薛安都趁势追击,当时正逢大雨雪,泗水冰冻,张永只得弃船而逃。尉元预测张永一定会奔逃,就亲自率领众军,拦截他的逃路,南北两面奋力追击,大败张永军于吕梁山东。斩首数万级,向北追击六十余里,敌军死者相互枕藉,手足冻断者十之八九。生擒刘..的使持节,都督梁、南、北秦三州诸军事,梁、秦二州刺史,宁朔将军,益陽县开国侯垣恭祖;龙骧将军、羽林监沈承伯等。张永、沈攸之轻骑逃走得以幸免。缴获船车、军资器械不可胜数。刘..的东徐州刺史张谠据守团城,徐州刺史王玄载据守下邳,辅国将军、兖州刺史樊昌侯王整,龙骧将军、兰陵太守桓忻驱掠附近的百姓,据险自固。尉元派人前去抚慰晓喻,张谠和青州刺史沈文秀等人都派使者前来传达归诚之意,王整、桓忻相率归附朝廷。

尉元向皇帝上表说:“彭城仓廪已经空虚,百姓面有饥色,请求运送冀、相、济、兖四州之粟,取张永所丢弃的船只九百艘,沿清河运到,可以用来济救新近归附之民。”显祖听从了他的意见。尉元又上表请求分兵设置戍所,进而平定青、冀一带。又上表说:“彭城是贼军的重要边城,如果没有粮食储积和强兵防守,就不可能得以巩固。倘若储备粮草、广置戍所,即使刘..之军全部出动,也不敢觊觎淮北之地。这是自然的形势。”皇帝下诏说:“等待后军到来,根据情况加强防守。青、冀方面已经派遣军队援助,须待平定之后,再运军粮。”尉元又进表说:“臣受命出任边疆,历经寒暑,进无邓艾一举之功,退无羊祜保境之略,虽然淮、岱大捷,但民情尚未安定。臣由于智力愚劣,只能委以辅佐之任,假如事情应当向皇上传达,不敢不具表上奏。臣前次上表陈说由于下邳是水陆交汇之地,早先计划消灭此地敌军,派兵屡次征讨,还是没有将其平定。然而彭城、下邳之间音信并未断绝,而且彭城这里的人,原先居住于贼境,心里还依恋故土。动辄互相诳骗蛊惑,希望侥幸实现非分之望,南边来的音信消息,因道路阻塞而不能到达,虽然下邳已经穷困窘迫,但仍然不肯归降。彭城之民任玄朗从淮南来到镇所,说刘..部将任农夫、陈显达领兵三千,前来巡视宿豫。臣就在当天,秘密派出侦探,前去验证其虚实,正如任玄朗所说的那样。臣想要亲自出城攻击他们,因为粮食尚未运到,又怕新归附的民众生变,就派子都将于沓千、刘龙驹等率步骑兵五千,准备前去攻击。但军人滞留时间太久,逃亡的人很多,相互煽动,没有坚固之志,兵器也遭毁坏,没有一件能用。臣闻征伐他国事关重大,古人也认为很难,功业虽然可以成就,但必须妥善谋划才能行动。如果敌人进攻彭城,必须从清水、泗水经过宿豫,到下邳;进攻青州,其路线也从下邳入沂水,经过东安。这就是敌方用兵的要领。现在我们如果首先平定下邳,占领宿豫,戍守东安,那么青、冀各镇就可以不攻而克。如果四处不降服,即使占领了青、冀,当地百姓心怀叵测,仍然怀着侥幸之心。臣愚蠢地认为最好是解除青、冀的军队,首先平定东南之地,断绝刘..北顾之意,根绝百姓南望之心。夏季水势虽盛,没有渡口和道路可以凭借;冬季道路虽然畅通,没有高城可以固守。像这样,那么淮北之地自然可以占领,一劳而可以永逸。现在虽然气候日趋炎热,还是可以行军,兵贵神速,久停就会生变。倘若天降大雨,也许可以凭借水路交通,运输粮草增加兵力,为大举进攻作好计划。就怕靠近淮水的民众,幡然改变他们的意图,青、冀二州,终究不能占领。臣与同僚属吏共同商议,都认为此事可行。如果隐瞒而不向朝廷陈述,就怕要承担造成失败损失的责任;向上陈述而得不到验证,又恐造成诬罔之罪。只有上天审察裁断,看到臣的愚劣忠诚之心。”

刘..又派沈攸之、吴忄喜公率领将士数万人,从沂水、清水进发,想要援助下邳。尉元派孔伯恭率领步骑兵一万拦拒敌军,并且把沈攸之所部被俘的手足伤残、冻伤体弱、以膝行走的人,全都遣送回去,用来挫伤敌军的士气。又向朝廷上表请求增派军队。皇帝派遣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前去支援尉元。慕容白曜到达瑕丘时,不巧患病。刚好泗水枯竭,贼军不能前进,慕容白曜也就不再往前走了。孔伯恭大败贼军,沈攸之、吴忄喜公等人快马逃走。尉元写信给刘..的徐州刺史王玄载,明示其得失祸福。王玄载连夜狼狈逃走,宿豫、淮陽的守敌都弃城而逃。于是朝廷派南中郎将、中书侍郎高闾率领一千骑兵,与敌方张谠相对为东徐州刺史;中书侍郎李璨与敌方毕众敬相对为东兖州刺史。用以安抚初来归附的百姓。朝廷授任尉元为都督徐、南、北兖州诸军事,镇东大将军,开府,徐州刺史,淮陽公,持节、散骑常侍、尚书等职仍然照旧。皇帝诏令尉元说:“贼将沈攸之、吴忄喜公等驱率蝼蚁之众,进犯下邳,你战绩显著,果敢刚毅,智勇奋发,从水陆进行拦截阻绝,及时予以摧垮消灭,淮水以北,荡然清宁安定。这全都是元帅谋略有方,将士尽忠效力的结果,朕对此极为赞赏。对所占领的诸城要害之处,应当分兵设置戍所,以抚慰安定民心。现在正想要清荡吴会一带,悬挂旌旗于秣陵城,至于用兵所应注意的事项,作战形势的进攻与防守,你应好好加以考虑和策划,一切动静随时上报朝廷。”

当时徐州有个妖邪之人假称姓氏为司马,字休符,自称晋王,煽动蛊惑百姓。尉元派部将追击斩掉了这个人。皇兴四年(470),显祖下令征召尉元回京赴西郊庙祀,不久又回到所镇守的徐州。延兴元年(471)五月,暂授尉元为淮陽王。延兴三年(473),刘昱的部将萧顺之、王敕鉞等人率领部众三万人,入侵淮北诸城,尉元分别派遣诸将,迎敌抗击,将其打败。尉元给朝廷上表说:“淮陽郡上党县令韩念祖刚刚到任的时候,当地旧民反叛南逃,县中全无一人。令其进行安抚招集,韩念祖爱民如子,从南边回来的百姓费系先等人先后归附,县中民户到达二百多户。南济陰郡睢陵县人赵怜等进言说,韩念祖善于安抚百姓,廉洁奉公,恳请韩念祖前去任睢陵县令。如果能派这个人去,必定能够招集叛离的民众,成立一个县。”显祖下诏说:“树立君主是为人民,民情既然如此,可以听从他们的请求。”尉元喜欢宣扬下属的长处,就像以上所述的那样。太和初年(477),高祖征召尉元回京任内都大官。不久尉元出任使持节、镇西大将军、开府、统万镇都将,很得边地民族的人心。太和三年(479),高祖进封尉元的爵位为淮陽王,对他以朝廷元老之礼相见,特许他乘坐人力车、拄拐杖入朝。

萧道成自立为帝之后,派遣许多间谍,煽动新近归附的百姓,以致不法之徒,四处蜂起。朝廷因为尉元早已威名四震,就召他为使持节、侍中、都督南征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大都将,其余官职如故,总率诸军前往征讨。尉元征伐五固的贼将桓和等人,全都平定了他们。东南部清宁太平,远近都来归附。尉元入朝任侍中、都曹尚书,迁任尚书令。太和十三年(489),尉元进位为司徒。太和十六年(492),按照条例降低所封庶姓人的王爵,封尉元为山陽郡开国公,食邑六百户。尉元上表说:“臣于天安初年,奉命总领军事,开拓安定淮北,如今海内已经平定,仍旧忝任徐州刺史。素餐尸禄,已有多年,那个地方的安危,我全都了解。经常考虑彭城是水陆交通的要地,长江南部用兵作战,莫不凭仗它而威逼各方。国家之大计,都要预谋在前。况且臣刚刚占据徐州之地,青、齐地区尚未平定,黄河以南的百姓仍心怀杂念。刘..派张永、沈攸之、陈显达、萧顺之等人先后多次企图攻取彭城,以连接青、兖。只是由于彭城已经巩固,张永等人都被摧垮。现在计议,那里的戍兵,多是胡人,臣先前镇守徐州的时候,胡人子都将呼延笼达由于犯了罪,就发动叛乱,纠集胡人,一时间人情蠢蠢欲动。幸赖朝廷威灵远布,罪人得以诛戮。又有团城子都将胡人王敕鉞负罪南叛,常怀奸邪之图,狡猾地引诱同党。依我愚诚的看法,应当以彭城的胡人军队换取南豫州迁徙来的兵卒,让其转到彭城戍守;又以中州的鲜卑人增补充实兵员人数。这样做最为适宜。”皇帝下诏说:“你所陈述的事,非常符合时宜。”

这一年,尉元因为年老频频上表请求告老退休。八月,皇帝下诏说:“尉元年迈位尊,见识深远,屡次上表告退。我因为尉元公秉持道德,清廉谦虚,胸怀公正隐忍,仁慈雅爱之心深广,计谋高深可以依仗,方才委付以治民之政,任用他安抚百姓,他多次上书告退,还是违背他的宿愿。但他谦虚的光辉愈加坚固,再三请求情意深切,倘若不屈从其崇高的愿望,又何以成全他的美德呢。我已经准许他辞官退休,主管者可以下表到州里,按照礼制满足他的心愿。”尉元于是来到朝廷辞谢,高祖在殿庭接见他,命在殿前设宴慰劳他,赐给他玄冠素服。皇帝又下诏说:“大道者凝虚,至德者谦让,所以后王效法幽深的义理用来统御天下,圣人崇尚谦虚的光辉而降下美德。所以天子尊养年老致仕的人,像对父亲一样对待三老,像对兄长一样对待五更,用以明孝悌于万国,垂教化于天下。若非道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谁能处于三老五更的地位?所以五帝崇尚德望,三王求讨诤言,如若求得一人,相同于古之贤哲,衰乱时代的群老,有谁能够胜任?德才与圣哲相近的人就难以推举,靠近中等的人才就容易挑选。朕虽见识虚寡,德行也不及先哲,五更三老的选拔,尚可以挑选到这样的人。前任司徒、山陽郡开国公尉元,前任大鸿胪卿、新泰伯游明根都是功臣元老,明智公正忠诚朴素,年轻时显露英风,老年时铺展雅迹,官位显赫于台省,告老归终于私第。可算得是善始善终,真乃旷世之贤人。尉元八十岁,应处于三老之重;游明根以七十之龄,可充任五更之选。”于是皇帝养三老五更于明堂,国老庶老于阶下。高祖对三老再拜,亲自袒衣、切割牲肉,执爵进酒,进送食物;对五更行直身肃拜之礼,赐给国老、庶老不等的衣服。接着尉元进言说:“自从天地初开,五行施则,人之所崇尚的,莫重于孝顺。然而五孝六顺,是天下之所先,望陛下重视此道,用以教化四方。臣已经衰老,不能走动很远,但耳闻心想所及之事,不敢不竭尽我一片诚心。”高祖说道:“孝顺之道,是天地之根本,现在三老对我所说的话,我当铭记在心里。”游明根进言说:“至孝可以通达神灵,至顺能够感动幽冥,所以《孝经》里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这样则孝顺之道,无所不通。望陛下记取此道,用以帮助黎民百姓。臣年老志朽,见识昏昧,存于心中的思虑,不敢不尽言。”高祖说道:“五更帮助三老说明重要的规范,铺展盛德之音,朕应当克制自己遵循礼教,以便来日授之于民。”典礼完毕,就赐予他们步挽一乘。皇帝下诏说:“尊尚三老五更,古今圣主都是一样;钦佩年高者尊敬有德者,明哲之人都共同遵循。朕虽然不崇尚玄风,见识并不睿智,但要秉承先哲的教诲,遵循礼法的意旨。所以以德推崇三老,以善敬立五更,使三老如父得以昭彰,五更如兄得以显露。前任司徒公尉元、前任鸿胪卿游明根都以其谦冲之德告退,以其美好气量归老,所以尊司徒公为三老,事鸿胪卿为五更。虽然三老五更不是官职,耄耋之年没有俸禄,但其实际地位已经极为尊贵,应当给以特殊的供养。三老可给予上公的俸禄,五更可给予元卿的俸禄,供食之待遇,也与其例相同。”

太和十七年(493)七月,尉元病重,高祖亲自前往探视。八月,尉元去世,终年八十一岁。高祖下诏说:“尉元一生高风亮节,为人宽和淳厚,仁爱之风显著,内怀超群的武略,外有和美的仪容。从少到老,功勋备至,历奉五朝,美誉四方,在南炫耀着河淮之功,在北光照着燕然的德业,鲁宋缅怀他的仁爱,中台记载他的道德。真可谓立身备于本末,行道著于始终,功勋书于玉牒,恩惠结于民心的人啊。于是五福久集于身,辞官归老。谦让之德已经昭彰,远近之人流传歌咏,卒于三老之位,是我四方之典范。原说他能更加长寿,能长久辅佐王业。谁料天不遗老,阖然长逝。朕怀念他的功勋思念他的美德,心中无限悲痛伤感。但由于戎事缠身,恨不能对他极尽礼节。可赐予布帛丝织物二千匹、棺木与葬器、朝衣一套,并替他营造坟茔墓地。”朝廷给尉元定谥号为景桓公。用特殊的礼仪厚葬尉元,赐给羽葆鼓吹、假黄钺、班剑四十人,赐帛一千匹。

猜你喜欢
  表第七 方镇四·欧阳修
  列传一 后妃·薛居正
  第七十回 堕虏谋晋将逾绝涧 应童谣秦主缢新城·蔡东藩
  第十一回 草逆书醉酒逼储君 传伪敕称兵废悍后·蔡东藩
  资治通鉴后编卷六十九·徐乾学
  卷二十八·杨士奇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四·佚名
  卷之一百二十四·佚名
  卷之二 乙酉岁至戊戌岁(万历十三年至二十六年)·佚名
  卷十一·温达
  绎史卷六十四·马骕
  ●皇朝通典卷六十四·佚名
  仪制一二·徐松
  卷一百十二·佚名
  217.正气歌·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刘述·唐圭璋

      述字孝叔,湖州人。景祐元年(1034)进士。御史台主簿。治平元年(1064),荆湖北路转运使降知睦州。神宗时,为侍御史知杂事。熙宁三年(1070),与钱琦、钱岂页共上疏劾王安石,出知江州。逾年,提举崇禧观。年七十二卒。   家山好  

  • 词品·郭麟

    余少耽倚声,为之未瑕工也。中年忧患交迫,廓落鲜欢,间复以此陶写。入之稍深,遂习玩百家,博涉众趣。虽曰小道,居然非粗鄙可了。因弄墨余闲,仿表圣《诗品》,为之标举风华,发明逸态,以其涂较隘,止得表圣之半,用以轩翥六义之后,奋蜚四声

  • 卷四十九·唐圭璋

    ○苏武慢原误作雨中花,兹据律改北陇耕云,南溪钓月,此是野人生计。山鸟能歌,山花解笑,无限乾坤生意。看画归来,挑簦闲眺,风景又还光霁。笑人生、奔波如狂,万事不如沉醉。细看来、聚蚁功名,战蜗事业,毕竟又成何济

  • 列传第九 献文六王·魏收

    咸阳王赵郡王广陵王高阳王北海王献文皇帝七男。李思皇后生孝文皇帝。封昭仪生咸阳王禧。韩贵人生赵郡灵王干、高阳文穆王雍。孟椒房生广陵惠王羽。潘贵人生彭城武宣王勰。高椒房生北海平王详。勰别有传。咸阳王禧,字永

  • 东都事畧卷一百十二·王称

    循吏传九十五  自唐季以来王政不纲天下以战争为事五代之际民失耕桑之业天既厌之矣艺祖受命知民疾苦故自即位以来劝农之诏屡下由是斯民欣然有乐生之意而治民之吏率皆有循良之风太宗继承守而勿失真宗仁宗徳泽深厚于斯

  • 卷二十一·吴广成

      宋英宗治平元年、夏拱化二年春正月,遣使吴宗入贺,不成礼而还。  初,夏使入贡,移文延州,称使者官曰枢密。延安抚使程戡奏令称使副不以官,或称领卢。领卢,蕃枢密院号也。使皆怏怏。谅祚遣宗入贺即位,初至,习上寿仪毕,退就

  • 第四回 记艳闻李郎遇侠 禅帝位唐祚开基·蔡东藩

      却说李靖被军士推出,将要行刑,忽有一人入阻,此人非别,就是敦煌公李世民。世民与靖,曾有一面交,素知他才勇兼全,所以急忙阻住。当即入内白渊道:“大人不记得韩擒虎遗言么?擒虎曾谓靖可谈将略,若收为我用,必能立功。请大人不

  • 第四十回 混乾坤归一统海晏河清·黄士衡

    诗曰: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却说大清国摄政王多尔衮,闻听大学士范文程禀道,李闯已在明京称帝,遂说道:“这李闯想必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昆虫草木略四·纪昀

    昆虫草木略 【四】果类○果类梅 【说文作楳】 一名■〈艹橑〉实似杏微甘酸可啖周礼馈食之笾其实干■〈艹橑〉注干■〈艹橑〉梅也夏小正五月煮梅 为豆实其类不一范成大梅谱有江梅消梅绿萼梅杏梅鸳鸯梅诸名乌梅白梅可入

  • 一三六 西山养病·周作人

    我于六月二日搬到西山碧云寺里,所租的屋即在山门里边的东偏,是三间西房,位置在高台上面,西墙外是直临溪谷,前面隔着一条走路,就是一个很高的石台阶,走到寺外边去。这般若堂大概以前是和尚们“挂单”的地方,那里东西两排的厢房

  • 陆诜传·脱脱

    陆诜字介夫,余杭人。以进士起家,为北京签书判官。贝州叛乱,他供职不曾耽误军用物资的征集和调拨;叛贼平定后,又通达治理狱案,没有滥案。加官集贤院校理、秦州通判。范祥在古渭修筑城堡,陆诜负责供应粮饷,陈述说“:此非中国所依

  • 书録后跋·董史

    庚申之火藏书荡尽而书録亦不复存念始者编类非一日采摭非一书功成而废唯切怅怅因忆曩时此録之成惟匡庐曹谷中称之盖尝转冩□□寄声昌谷因致此意咸淳乙丑之夏乃能以旧録为寄用充修校复成此编或可传之好事以毕□志也是岁

  • 十四年·佚名

    (癸丑)十四年清康熙十二年春正月1月1日○朔日壬申,太白晝見。○掌令柳㝚以前任洪陽時未收軍布,引避遞。1月2日○癸酉,以吳斗寅爲承旨,金粹五爲掌令。○原襄監司李之翼辭朝,上引見謂曰:「本道土瘠民貧,庚辛以後,凶歉連仍,孑遺之民

  • 人过四十万事休·孔子

    【原文】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译文】 孔子说:“四十岁了还被人厌恶,那他这一生也就算完了!” 【读解】 一方面,“四十而不惑。”(《为政》)一个人的发展到了四十岁就基本上定型了,能辨疑解惑,对许多问题都有自

  • 夏聲說·欧阳竟无

    人必有所以為人,然後能人,然後謂之曰人。人之所以為人者,惻隱、羞惡、是非之心是也。堂下觳觫,堂上不忍,況乎國將亡、族將滅、種將絕?痛之所不勝,不得不大聲疾呼,奔走號 。大聲疾呼,奔走號 ,而後舉國震悚,萬眾一心,出其才力智能

  • 禅门章·智顗

    隋天台 智者大师 说祖习观行。凡有三通明禅。一则次第。二非次第。三赴缘不定或次不次。若次者。初从安般数息.欲界未到.四禅.四无量.四空.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九想.十想.八念.八背舍。胜处一切处变化。六通.九定.奋迅.超越等

  • 卷三十三·性音

    宗鉴法林卷三十三 集云堂 编 大鉴下十四世 东山一日持锡绕廊曰。莫有属牛人问命么。众无语。自曰。孙膑今日开铺。更无一人垂顾。可怜三尺龙须。唤作寻常破布。 无端平地起干戈。争似属牛人更多。满面惭惶无着处。

  • 朝鲜志·佚名

    域外地理著作。 明佚名撰。二卷。卷首略叙疆域沿革,正文以京都、风俗、古都、古迹、山川、楼台六目为经,以所属京畿、忠清、庆尚、全罗、黄海、江源、平安、咸镜八道为纬,备载朝鲜历史沿革、京都宫殿,堂、阁、亭、坛庙;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