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二 晋语六

赵文子冠

〔原文〕赵文子冠①,见栾武子,武子曰:“美哉!昔吾逮事庄主②,华则荣矣,实之不知,请务实乎。”见中行宣子③,宣子曰:“美哉!惜也,吾老矣。”见范文子,文子曰:“而今可以戒矣,夫贤者宠至而益戒,不足者为宠骄。故兴王赏谏臣,逸王罚之。吾闻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④,在列者献诗使勿兜,风听胪言于市,辨袄祥于谣,考百事于朝,问谤誉于路,有邪而正之,尽戒之术也。先王疾是骄也。见郤驹伯⑤,驹伯曰:“美哉!然而壮不若老者多矣。”见韩献子,献子曰:“戒之,此谓成人。成人在始与善。始与善,善进善,不善蔑由至矣;始与不善,不善进不善,善亦蔑由至矣。如草木之产也,各以其物。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粪除而已,又何加焉。”见智武子⑥,武子曰:“吾子勉之,成、宣之后而老为大夫⑦,非耻乎!成子之文,宣子之忠,其可忘乎!夫成子导前志以佐先君,导法而卒以政,可不谓文乎!夫宣子尽谏于襄、灵⑧,以谏取恶,不惮死进,可不谓忠乎!吾子勉之,有宣子之忠,而纳之以成子之文,事君必济。”见苦成叔子⑨,叔子曰:“抑年少而执官者众,吾安容子。”见温季子⑩,季子曰:“谁之不如,可以求之。”见张老而语之(11),张老曰:“善矣,从栾伯之言(12),可以滋;范叔之教(13),可以大;韩子之戒(14),可以成。物备矣,志在子。若夫三郤(15),亡人之言也,何称述焉!智子之道善矣(16),是先主覆露子也。”

〔注释〕①赵文子:即赵武,赵盾的孙子。冠: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成人礼,结发戴冠。②庄:赵文子的父亲赵朔,庄是他的谥号。③中行宣子:即荀庚,晋国大夫。④工:乐师。⑤郤驹伯:即郤锜,晋国的卿。⑥智武子:即智,晋国的卿。⑦成:指赵成子,赵文子的曾祖赵衰。宣:指赵宣子,赵文子的祖父赵盾。⑧襄:晋襄公。灵:晋灵公。⑨苦成叔子:即郤犫。⑩温叔子:即郤至,晋国的卿。(11)张老:张孟,晋国大夫。(12)栾伯:指栾武子,名书。(13)范叔:指范文子,名燮。(14)韩子:指韩献子,名厥。(15)三郤:即郤驹伯郤锜,苦成叔子郤犫,温叔子郤至。(16)智子:指智。

〔译文〕赵文子举行了加冠典礼后,去拜见栾武子,武子说:“美啊!以前我赶上作你父亲庄子的副手,他外表很美,但华而不实,请你努力讲求实效吧!”赵文子去见中行宣子,宣子说:“美啊!可惜我老了。”去见范文子,文子说:“现在你可要警惕啦,贤明的人受到宠爱而更加警戒,智慧不足的人因为得宠而骄傲起来。所以振兴事业的君王奖赏那些敢于进谏的臣子,而贪图享乐的君王却惩罚他们。我听说古时候的君王,在建立了德政之后,又能听取百姓的意见,于是叫瞎眼乐师在朝廷上诵读前代的箴言,在位的百官献诗讽谏,使自己不受蒙蔽,在市场上采听商旅的传言,在歌谣中辨别吉凶,在朝廷上考察百官职事,在道路上询问毁誉,有邪曲不正的地方就纠正过来,这一切就是警惕戒备的全部方法了。先王最痛恨的就是骄傲。”去见郤驹伯,驹伯说:“美啊!但是壮年人不如老年人的地方多得很哪。”去见韩献子,献子说:“要谨慎警诫啊,这就叫做成人。成人的关键在一开始就要亲近善人。一开始就亲近善人,善人再推荐善人,那么,不善的人就没法到自己身边了。一开始就亲近不善的人,不善的人又引进不善的人,那么,善人也就没法到自己身边了。这就好像草木的生长一样,各以其类聚在一起。人戴上冠冕,就如同宫室有了墙屋,只是去除污秽、保持清洁罢了,其他还有什么可增益的呢?”去见智武子,武子说:“你好好努力吧!作为赵成子、宣子的后代,老大了还在做大夫,这不是耻辱吗!成子的文才,宣子的忠心,难道可以忘记吗!成子通晓前代的典章,用来辅佐文公,精通法令而终于执政,这能说不是文吗!宣子在襄公、灵公时尽心谏诤,由于强谏而被灵公所憎恨,还是冒死进谏,这能说不是忠吗!你好好努力吧,有宣子的忠心,同时加上成子的文才,事奉君王就一定能成功。”去见苦成叔子郤犨,叔子说:“年少而当官的人很多,我怎么安排你呢。”去见温季子郤至,季子说:“你比不上别人,那么可以退而求其次。”赵文子去见张老,把各位卿大夫的话告诉了他。张孟说:“好呀,听从栾伯的话,可以使自己不断进步;听范叔的教诲,可以恢宏自己的德行;听韩子的告诫,有助于你成就事业。条件都具备了,能否做到就要看你自己的志向了。至于三郤的话,是使人丧气的言论,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智子的话说得对呀,是先人的恩泽庇护、滋润着你啊。”

范文子不欲伐郑

〔原文〕

厉公将伐郑①,范文子不欲,曰:“若以吾意,诸侯皆叛,则晋可为也。唯有诸侯,故扰扰焉。凡诸侯,难之本也。得郑忧滋长,焉用郑!”郤至曰:“然则王者多忧乎?”文子曰:“我王者也乎哉?夫王者成其德,而远人以其方贿归之,故无忧。今我寡德而求王者之功,故多忧。子见无土而欲富者,乐乎哉?”

〔注释〕①厉公:晋厉公,名州蒲,公元前580至前573年在位。

〔译文〕晋厉公准备讨伐郑国,范文子不想动用武力,说:“假如按照我的想法,诸侯都背叛,那么我国就可以有所作为了。正因为有些诸侯归附我们,所以搞得纷纷扰扰。这些诸侯,是祸乱的根源。得到了郑国,忧患会更加增多,何必要对郑国用兵呢?”郤至说:“那么,称王天下的君王忧患就多吗?”文子回答说:“我们晋国是称王天下的君主吗?称王天下的君主建立功德,远方的诸侯自会把本地的财货进贡给他,因此没有忧患。如今我们晋国少德,而要求得称王天下的功业,所以有很多的忧患。你看那些没有土地而想求得富有的国家,会安乐吗?”

晋败楚师于鄢陵

〔原文〕厉公六年①,伐郑,且使苦成叔及栾黡兴齐、鲁之师②。楚恭王帅东夷救郑③。楚半阵,公使击之。栾书曰:“君使黡也兴齐、鲁之师,请俟之。”郤至曰:“不可。楚师将退,我击之,必以胜归。夫阵不违忌,一间也;夫南夷与楚来而不与阵④,二间也;夫楚与郑阵而不与整,三间也;且其士卒在阵而哗,四间也;夫众闻哗则必惧,五间也。郑将顾楚,楚将顾夷,莫有斗心,不可失也。”公说。于是败楚师于鄢陵⑤,栾书是以怨郤至。

〔注释〕①厉公:晋厉公。厉公六年:即鲁成公十六年,前575年。②栾黡:栾书的儿子桓子。③楚恭王:楚国国君,即楚共王,名审,前590至前560年在位。东夷:指楚国东面的少数民族。④南夷:南方的少数民族。因东夷在楚国的东面,在晋国的南面,所以也称为南夷。⑤鄢陵:晋邑名,在今河南鄢陵西北。

〔译文〕晋厉公六年,晋国讨伐郑国,并且派苦成叔和栾黡分别前往齐国、鲁国要求出兵。楚恭王率领东方的夷人来救郑国。楚军还未摆好阵势,晋厉公下令发动进攻。栾书说:“君王已派栾黡他们到齐国、鲁国去发兵,请等它们一起到来后再发动进攻。”郤至说:“不行。楚军就要撤退,我们这时进攻,必然获胜而归。楚军列阵而不避忌月底的晦日,这是第一个可乘之机。南方的夷人与楚军一起来,而不列阵作战,这是第二个可乘之机。楚军与郑军虽然摆出阵势,却很不整齐,是第三个可乘之机。而且他们的士兵在阵地上大声喧哗,是第四个可乘之机。众人听到喧哗必然恐惧,这是第五个可乘之机。郑军观望楚军,楚军观望夷人,都没有斗志,我们不可坐失良机啊。”晋厉公听了很高兴。于是在鄢陵大败楚军,栾书因此而怨恨郤至。

郤至勇而知礼

〔原文〕鄢之战①,郤至以■韦之跗注②,三逐楚平王卒③,见王必下奔退战。王使工尹襄问之以弓④,曰:“方事之殷也,有■韦之跗注,君子也,属见不谷而下,无乃伤乎?”郤至甲胄而见客,免胄而听命,曰:“君之外臣至,以寡君之灵,间蒙甲胄,不敢当拜君命之辱,为使者故,敢三肃之⑤。”君子曰:勇以知礼。

〔注释〕①鄢:即鄢陵。②■韦:浅赤色的柔牛皮。跗注:古代的一种军服,衣裤相连,裤长至脚背。③楚平王:当作楚共王。④工尹:楚国官名,掌管百工和手工业。襄:人名。⑤肃:肃拜之礼,作揖垂手至地。

〔译文〕鄢陵之战时,郤至穿着浅红色的皮军服,三次追赶楚共王的士兵,他望见了楚共王,总要跳下战车奔走,退出战斗的行列。楚共王派工尹襄送一张弓给郤至,说:“当战斗正激烈的时候,有一位穿浅红皮军服的,是个君子,当他遇见寡人就下车飞奔,这不太累了吗?”郤至身披盔甲接见了工尹襄,脱去头盔听他传达楚共王的话,说:“贵国君主的外臣郤至,托我们国君的威福,正穿戴着盔甲,因此不能下拜接受贤君的下问。为了贤君所派的使者,谨行三个肃拜之礼!”君子评论说:郤却真是既勇敢又懂得礼仪啊!

范文子论内睦而后图外

〔原文〕鄢之役,晋人欲争郑,范文子不欲,曰:“吾闻之,为人臣者,能内睦而后图外,不睦内而图外,必有内争,盍姑谋睦乎!考讯其阜以出,则怨靖。”

〔译文〕在鄢陵之战中,晋国想争取郑国的归附。范文子不同意,说:“我听说,做人臣的,能够内部团结然后才能图谋国外,内部不团结而去图谋国外,必然会出现内部纷争,何不姑且想办法争取国内的团结呢!事先考查询问一下民情,然后再决定是否出兵,那国内的怨声就会平息了。”

范文子论外患与内忧

〔原文〕鄢之役,晋伐郑,荆救之①。大夫欲战,范文子不欲,曰:“吾闻之,君人者刑其民,成,而后振武于外,是以内和而外威。今吾司寇之刀锯日弊②,而斧钺不行③。内犹有不刑,而况外乎?夫战,刑也,刑之过也。过由大,而怨由细,故以惠诛怨,以忍去过。细无怨而大不过,而后可以武,刑外之不服者。今吾刑外乎大人,而忍于小民,将谁行武?武不行而胜,幸也。幸以为政,必有内忧。且唯圣人能无外患,又无内忧,讵非圣人,必偏而后可。偏而在外,犹可救也,疾自中起,是难。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

〔注释〕①荆:楚国。②司寇:官名,掌管刑狱,纠察等事。③斧钺:古代杀人的刑具。钺是大斧。

〔译文〕在鄢陵之战时,晋国讨伐郑国,楚国出兵救郑。大夫们都想作战,范文子不同意,说:“我听说,统治人民要使用刑罚来端正臣民,这件事做到了,然后才能对外显示武力,因此能做到国内团结,国外畏惧。现在我国司法官用来惩罚小民的刀锯,天天使用得快要坏了,而用来惩罚大臣的斧钺却并不使用。在国内尚且有不能施以刑典的,又何况对外呢?战争,就是一种刑罚,是用来惩罚过错的。过错是由大臣造成的,而怨恨来自一般小民,因此要用恩惠来消除小民的怨恨,下狠心禁止大臣的过错。小民没有怨恨,大臣不犯过失,然后可以用兵,去惩罚国外那些不顺服的人。如今我国的刑罚施加不到大臣,却下狠心来对付小民,那么,想靠谁来振作军威呢?军威不振而打胜仗,只是一种侥幸。依靠侥幸成功来治理国家,一定会有内忧。况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既无外患,又无内忧,如果不是圣人,必然只有偏于一头才行。如果偏失的一头在国外,那还可以补救,如果毛病在国内发生,那就难于应付了。我们何不姑且撇开楚国和郑国,把它们作为外患呢。”

241

范文子论胜楚必有内忧

〔原文〕鄢之役,晋伐郑,荆救之。栾武子将上军,范文子将下军。栾武子欲战,范文子不欲,曰:“吾闻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德而服者众,必自伤也。称晋之德,诸侯皆叛,国可以少安。唯有诸侯,故扰扰焉,凡诸侯,难之本也。且唯圣人能无外患又无内忧,讵非圣人,不有外患,必有内忧,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诸臣之内相与,必将辑睦。今我战又胜荆与郑,吾君将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敛,大其私昵而益妇人田,不夺诸大夫田,则焉取以益此?诸臣之委室而徒退者,将与几人?战若不胜,则晋国之福也;战若胜,乱地之秩者也,其产将害大,盍姑无战乎!”栾武子曰:“昔韩之役①,惠公不复舍②;邲之役③,三军不振旅;箕之役④,先轸不复命⑤:晋国固有大耻三。今我任晋国之政,不毁晋耻,又以违蛮、夷重之⑥,虽有后患,非吾所知也。”范文子曰:“择福莫若重,择祸莫若轻,福无所用轻,祸无所用重,晋国故有大耻,与其君臣不相听以为诸侯笑也,盍姑以违蛮、夷为耻乎。”栾武子不听,遂与荆人战于鄢陵,大胜之。于是乎君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敛,大其私昵,杀三郤而尸诸朝⑦,纳其室以分妇人,于是乎国人不蠲,遂弑诸翼⑧,葬于翼东门之外,以车一乘。厉公之所以死者⑨,唯无德而功烈多,服者众也。

〔注释〕①韩之役:指鲁僖公十五年(前645)十月秦、晋两国发生在韩原的战役。韩,韩原。在今山西芮城。②惠公:晋惠公,在韩原战役中,晋惠公被俘。③邲之役:指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六月晋、楚两国发生在邲地的著名战役。邲,郑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北。④箕之役: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六月晋、狄两国发生在箕地的战役。箕,晋邑名,在今山西蒲县东北。⑤先轸:即原轸,晋国大将,在箕地战役中战死。⑥蛮、夷:指楚国。⑦三郤:郤锜、郤犨、郤至,都是晋卿。⑧翼:晋国故都,在今山西翼城南。⑨厉公:晋厉公。

〔译文〕在鄢陵战役中,晋国讨伐郑国,楚国发兵来救。栾武子统帅上军,范文子统帅下军。栾武子想出战,范文子不同意,说:“我听说,只有德行纯厚的人能够享受大福,没有德行而归服的人众多,肯定会对自己造成伤害。衡量晋国的德行,如果诸侯都背叛了,国内才可以稍微获得安宁。正因为有些诸侯归附我们,所以搞得纷纷扰扰,这些诸侯,是祸乱的根源。况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既无外患,又无内忧,如果不是圣人,没有外患,必有内忧,我们何不姑且撇开楚国和郑国,把它们作为外患呢!大臣之间相处,肯定会和睦。如今我们攻打并且战胜了楚国和郑国,那么我们的国君就将会夸耀自己的智慧和武功,疏忽教化而加重赋税,增加宠臣俸禄,多赐爱妾田地,那么不夺取诸大夫的田地,又能从哪里获取而赏赐给宠臣、爱妾们呢?大臣们肯交出田地而白白引退的人,能有几个呢?如果仗没打胜,那是晋国的福气;如果打胜了,那么分配土地的常规就要被打乱了,这将产生变乱危害大臣,何不姑且别打呢。”栾武子回答道:“以前在韩原之战时,惠公被俘不能回国;在邲之战中,三军溃不成军;在箕之战时,先轸不能生还复命。这是晋国原先的三大耻辱。现在我主持晋国的大政,不能为晋国洗雪耻辱,反倒再避开蛮夷楚国来加重耻辱,即使有后患,我也顾不了那么远了。”范文子说:“选择福没有不拣重的,选择祸没有不拣轻的,福不能要轻的,祸不能要重的,晋国本来有奇耻大辱,与其君臣不相一致而失败被诸侯们耻笑,何不姑且选择躲避蛮夷楚国这个耻辱呢。”栾武子不听范文子的意见,就与楚国在鄢陵交战,大获全胜。于是这样一来,国君夸耀自己的智慧和武功,疏忽教化而加重赋税,增加宠臣的俸禄,杀了三郤并陈尸于朝,收取了他们的妻妾,将财宝分给爱妻。这样国人都不满他的所作所为,于是在翼城杀了他,埋葬在翼城的东门外,只用一车四马陪葬。晋厉公之所以死,就是因为他没有德行而战功多,归服的诸侯众多的缘故。

范文子论德为福之基

〔原文〕鄢之役,荆压晋军,军吏患之,将谋。范匄自公族趋过之①,曰:“夷灶堙井,非退而何?”范文子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命也,童子何知焉?且不及而言,奸也,必为戮。”苗贲皇曰②:“善逃难哉!”既退荆师于鄢,将谷,范文子立于戎马之前,曰:“君幼弱,诸臣不佞,吾何福以及此!吾闻之,‘天道无亲,唯德是授。’吾庸知天之不授晋且以劝楚乎,君与二三臣其戒之!夫德,福之基也,无德而福隆,犹无基而厚墉也,其坏也无日矣。”

〔注释〕①范匄:范文子的儿子,也称范宣子。公族:指公族大夫。②苗贲皇:即苗棼皇,晋国大夫。

〔译文〕鄢陵之战时,楚军逼近晋军摆开阵势,晋军将士都很担忧,打算谋划如何应战。范匄以公族大夫的身份赶紧走上前说:“楚军现在把营地上的炉灶摧毁,把水井填平,不撤退又能怎样呢?”范文子拿起戈来就追打范匄,说:“国家的存亡是出于天意,你小孩子懂得什么?而且并未征求你的意见,你就胡乱发言,这是奸行,一定要执行刑戮。”苗贲皇称道:“范文子善于逃避灾难啊!”在鄢陵打败楚军之后,晋军将要吃楚军囤积的军粮,这时范文子站在大队兵马前面说:“我们的国君年幼,各位大臣又都没才干,我们凭什么福分能得到这一战果呢?我听说《周书》上有句话说:‘天意并不特别亲近哪一个人,只授福给有德的人。’我怎么知道这是上天授福给晋国并且以此来勉励楚国呢?国君和各位将士应当警惕啊!德是福的基础,没有德业而享的福太多,就好像地基没有打好,却在上面筑起了高墙,不知道哪一天它就倒塌了。”

范文子论私难必作

〔原文〕反自鄢,范文子谓其宗、祝曰①:“君骄泰而有烈,夫以德胜者犹惧失之,而况骄泰乎?君多私,今以胜归,私必昭。昭私,难必作,吾恐及焉。凡吾宗、祝,为我祈死,先难为免。”七年夏②,范文子卒。冬,难作,始于三郤,卒于公③。

〔注释〕①宗:宗人,掌家祭之礼。祝:家祝,祭祀时司告鬼神的人。②七年:指晋厉公七年,公元前574年。③公:晋厉公。

〔译文〕从鄢陵回国以后,范文子对自己族里主持祭祀的宗人、祝史说:“我们国君傲慢奢侈却战胜立功,那些以德行获取胜利的人尚且害怕失掉它,更何况傲慢奢侈的人呢?国君宠幸的人太多,现在获胜归来,这种情况肯定会显得更严重。这样的话,祸难必然要发生,我恐怕要轮到我头上。凡是我的宗人、祝史,请你们为我祈祷,赶快让我死,以免遭到祸难。”晋厉公七年的夏天,范文子死。冬天,晋国发生了祸难,起先是厉公杀三郤,最后厉公也被杀害。

栾书发郤至之罪

〔原文〕既战,获王子发钩①。栾书谓王子发钩曰:“子告君曰:‘郤至使人劝王战,及齐、鲁之未至也。且夫战也,微郤至王必不克。’吾归子。”发钩告君,君告栾书,栾书曰:“臣固闻之,郤至欲为难,使苦成叔缓齐、鲁之师②,己劝君战,战败,将纳孙周③,事不成,故免楚王。然战而擅舍国君,而受其问,不亦大罪乎?且今君若使之于周,必见孙周。”君曰:“诺。”栾书使人谓孙周曰:“郤至将往,必见之!”郤至聘于周,公使觇之,见孙周。是故使胥之昧与夷羊五刺郤至、苦成叔及郤锜④,郤锜谓郤至曰:“君不道于我,我欲以吾宗与吾党夹而攻之,虽死必败,君必危,其可乎?”郤至曰:“不可。至闻之,武人不乱,智人不诈,仁人不党。夫利君之富,富以聚党,利党以危君,君之杀我也后矣。且众何罪,钩之死也,不若听君之命。”是故皆自杀。既刺三郤,栾书弑厉公,乃纳孙周而立之,实为悼公。

〔注释〕①发钩,楚国公子,名茷。②苦成叔:即郤犨。③孙周:晋襄公的曾孙,名周。后即位为晋悼公。④胥之昧:即胥童,与夷羊五都是晋厉公的宠臣。

〔译文〕鄢陵之战打起来后,俘获了楚国王子发钩。栾书对王子发钩说:“你对晋厉公说:‘郤至曾私下派人劝说楚王,趁着齐、鲁两国军队还未到来的时候,就和晋国开战。而且在打仗时,如果不是郤至望见楚王就下车奔跑的话,那楚王一定逃脱不了。’只要你这样说,我就设法放你回国。”发钩就这样对晋厉公说了,厉公告诉了栾书,栾书回答说:“我早已听说了,郤至准备作乱,叫苦成叔故意延缓齐、鲁两国出兵,自己却劝君王作战,一旦晋军战败,就迎接孙周回国为君,后来事情没有成功,因此故意放楚王逃走。但是在战争中擅自放走楚王,并接受楚王送来的礼物,这不是犯了大罪吗?而且如果现在您派他出使到周的话,他肯定要去见孙周。”厉公说:“对。”栾书又派人对孙周说:“郤至将要来了,你一定要去见他!”后来郤至出使到周,晋厉公派人暗中监视,郤至果然去见了孙周。因此厉公便派胥之昧、夷羊五两人去刺杀郤至、郤犨和郤锜,郤锜对郤至说:“晋厉公对我们不讲道义,我想率领我的同族和同党一起攻打他,即使我们死了,国家也肯定败亡,国君也必然会陷入危险。这样可以吗?”郤至说:“不行。我听说,勇敢知义的人不发动叛乱,有智慧的人不采用欺诈手段,讲仁义的人不结党营私。如果利用国君的宠幸和奉禄得以致富,凭借着财富来聚集同党,利用同党去危害国君,那么现在国君派人来杀我们已算晚了。况且众人又有什么罪过?同样是一死,不如听从国君的命令而死。”所以三郤都不抵抗而死。在杀了三郤以后,栾书又杀害了晋厉公,于是迎接孙周回国,将他立为新君,那就是晋悼公。

长鱼矫胁栾中行

〔原文〕长鱼矫既杀三郤①,乃胁栾、中行而言于公曰②:“不杀此二子者,忧必及君。”公曰:“一旦而尸三卿,不可益也。”对曰:“臣闻之,乱在内为宄,在外为奸,御宄以德,御奸以刑。今治政而内乱,不可谓德。除鲠而避强,不可谓刑。德刑不立,奸宄并至,臣脆弱,不能忍俟也。”乃奔狄③。三月,厉公弑。

〔注释〕①长鱼矫:晋国大夫,厉公的近臣。②栾:栾书。中行:中行偃,也称中行献子,晋国大夫。③狄:指邻近晋国的一个少数民族邦国。

〔译文〕长鱼矫杀了三郤以后,又劫持了栾书、中行偃,对晋厉公说:“假如不杀掉这两个人,忧患必然会降临到国君身上。”厉公说:“一天之内已经使三位卿陈尸示众,不能再多杀了。”长鱼矫回答说:“我听说,祸乱发生在内叫做宄,发生在外叫做奸,制止内乱要用德教,消除外乱要用刑罚。如今掌握国政而发生内乱,不能说是有德。要除祸害却避开强暴之徒,不可称之为威刑。德教和刑罚都没有建立,内乱外乱就会一起发生,小臣脆弱,不能再这样耽下去了。”于是就亡命到了狄国。过了三个月,晋厉公就被杀害了。

韩献子不从栾中行召

〔原文〕栾武子、中行献子围公于匠丽氏①,乃召韩献子②,献子辞曰:“弑君以求威,非吾所能为也。威行为不仁,事废为不智,享一利亦得一恶,非所务也。昔者吾蓄于赵氏③,赵孟姬之谗④,吾能违兵,人有言曰:‘杀老牛莫之敢尸。’而况君乎?二三子不能事君,安用厥也!”中行偃欲伐之,栾书曰:“不可。其身果而辞顺。顺无不行,果无不彻,犯顺不祥,伐果不克,夫以果戾顺行,民不犯也,吾虽欲攻之,其能乎!”乃止。

〔注释〕①栾武子:即栾书。中行献子:即中行偃。匠丽氏:晋厉公的嬖臣。②韩献子:即韩厥。③赵氏:指赵盾。④孟姬:赵盾儿子赵朔的妻子,晋景公的姐姐。孟姬之谗:指鲁成公八年(前583)孟姬向晋景公进谗言,杀害赵同、赵括一事。

〔译文〕栾武子、中行献子把晋厉公包围在匠丽氏家,然后召见韩献子,韩献子拒绝说:“杀害国君来立威,这是我所不能做的。对国君施威是不仁,办事不成是不明智。虽然得到一种好处,但也得了一个恶名,这我不能干。从前我在赵氏家里养大,孟姬进谗言陷害赵氏,我能顶住不出兵。人们有一句俗话说:‘即使杀一头老牛,尚且没有人愿意作主。’更何况要杀的是国君呢?你们几位既然不愿事奉国君,何必要用我韩厥呢!”中行偃准备讨伐韩献子,栾书说:“不行。韩厥办事果断,说话有道理。有道理办事没有行不通的,办事果断没有达不到目的的。违犯了道理不吉祥,讨伐果断的人不会成功。他果断而又顺理行事,百姓不会违犯他,我们虽然想进攻他,能办得到吗?”于是便取消讨伐。

猜你喜欢
  卷三百七十四 元祐元年(丙寅,1086)·李焘
  ●卷九十九·徐梦莘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七·李心传
  元明事类钞卷三十一·姚之骃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八·佚名
  卷之四十七·佚名
  卷二十七·郝经
  通志卷九十一·郑樵
  二八五 闽浙总督钟音等奏复行查缴不应存留书集折(附清单一)·佚名
  卷四十八·佚名
  味腴室日记 光绪十六年庚寅·恽毓鼎
  褚玠传·李延寿
  李纲传·欧阳修
  许文岐传·张廷玉
  卷一百七十·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二十七·彭定求

        卷127_1 【奉和圣制庆玄元皇帝玉像之作应制】王维   明君梦帝先,宝命上齐天。秦后徒闻乐,周王耻卜年。   玉京移大像,金箓会群仙。承露调天供,临空敞御筵。   斗回迎寿酒,山近起炉烟。愿奉无为化,斋心学自然

  • ●卷四·刘衍文

    民国三十三年十月,余受委赴云和大坪浙江通志馆,与越园师令坦祝鸿逵(子孚)先生、华茂春一路步行,从故乡龙游出发,五日始抵达大坪,时正届日寇两度流窜以后,民生凋落,满地萑苻,驻守兵丁,尤横行不法。沿途不胜惶恐,入夜更觉提心吊胆,雇

  • ◆张□□逊(溪云集)·顾嗣立

    逊字仲敏,号溪云,其先南阳人,寓居吴。博学善属文,精书画。初从黄冠,与息斋李衎同画墨竹,一旦自以为不及,即弃墨竹而用勾勒法,妙绝当世。郭羲仲赠诗云:「好竹每怀张仲敏,泠泠风骨水为神。」钱宗伯牧斋《列朝诗集小传》云:吴郡又有

  • 西域传第七十八·范晔

    拘弥 于窴 西夜 子合 德若 条支 安息 大秦 大月氏 高附 天竺 东离 栗弋 严 奄蔡 莎车 疏勒 焉耆 蒲类 移支 东且弥 车师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元帝

  • 一四四二 热河总管福克精额等奏纪昀等覆勘书籍及收发办理缘由折·佚名

    一四四二 热河总管福克精额等奏纪昀等覆勘书籍及收发办理缘由折乾隆五十七年四月初十日奴才福克精额、佛保谨奏,为覆勘书籍人员已到热河,并收发办理缘由,恭折奏闻事。奴才等于三月二十四日接到纪昀文开,此次遵旨覆勘热河

  • 顾锡畴传·张廷玉

    顾锡畴,字九畴,昆山人。十三岁的时候,以诸生身份参加南京的考试,魏国公将女儿许配给他。考取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改任庶吉士,授职为检讨。天启四年(1624),魏忠贤的势力嚣张,顾锡畴与给事中董承业负责福建的考试,科举的示范

  • 论语稽求篇卷七·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禄之去公室章】禄去公室即是政逮大夫未有去彼不之此而中立者然而一是五世一是四世若是其不齐何也曰去公室从公室数则公适五世逮大夫从大夫数则大夫适四世不相左也然而其五世何也曰宣成襄昭定也何

  • 六 公共精神的缺乏·林语堂

    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他们系心于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此种只顾效忠家族的心理实即为扩大的自私心理。在中国人思想中初无“社团”这个名词的存在,不可谓非奇事。在孔教的社会和政治哲学里面,吾们可以看出人民组织

  • 卷二十六·湛若水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正傳卷二十六   明 湛若水 撰襄公【靈王九年】十年【晉悼十年齊靈十九年衛獻十四年蔡景二十九年鄭簡三年曹成十五年陳哀六年杞孝四年宋平十三年秦景十四年楚共二十八年吳壽夢二十三年】春公會晉

  • 卷四·易祓

    钦定四库全书周官总义卷四      宋 易袚 撰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灋授酒材酒之政令则酒正一职所掌者皆是也郑氏以式灋为作酒之式灋且引月令所谓秫稻必齐麴蘖必时湛饎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以为此经之证然

  • 庄公·庄公十年·左丘明

    【经】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二月,公侵宋。三月,宋人迁宿。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公败宋师于乘丘。秋九月,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

  • 论语正义卷二十三·刘宝楠

    尧曰第二十正义曰:《汉书•艺文志》:「《论语》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两子张。」何晏等序亦云:「《古论》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两子张者,前第十九篇是子张,此子张问从政又为子张,故云「两」也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六·澄观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初来意者。当会序分已彰。正宗宜显故。又已总示所依佛智。次别显能依行位。故次来也。二释名者。回者转也向者趣也。转自万行趣向三处。故名回向。回向不同有其十种。然十之别名本分当释。回向通称今

  • 卷第二十七·永觉元贤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二十七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编 洞上古辙卷上 序曰。道无今古。而有今古者。世之变也。道无辙迹。而有辙迹者。世之防也。少林之道。六传而至曹溪。曹溪之门。嗣法者众。而青原思称为得髓。后五传而至

  • 玄经原旨发挥·杜道坚

    玄经原旨发挥。元杜道坚撰。二卷。是书以《皇极 疏《老子》,凡十二章。前有作者自序。复有其弟子任士林序。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道坚以邵雍《皇极经世》疏《老子》,不外理气象数,道教神话。

  • 涧泉集·韩淲

    宋代诗词别集。20卷。韩淲著。系《四库全书》据《永乐大典》所收集的诗词编辑而成,凡诗2,400余首,词79首。作者是当时公认的江西诗派的继承者,但亦受“四灵派”的影响,风格比较多样。有清新婉丽的闲适诗:“去年寒食姑

  • 书湖州庄氏史狱·翁广平

    查维佐年箫查慎行年措清初的“庄氏史狱”,因庄廷撬其人“私撰”明史而兴,牵连甚广,死难者甚众。其情节大致是,庄廷巍购已故朱国祯所撰明史,召集宾客加工成书。庄死,其父刊行。有吴之荣者,因贪赃罢官,将庄氏史作为把柄欲诈取钱

  • 苏婆呼童子请问经·佚名

    梵名Suva^hu -paripr!ccha^ 。凡三卷。唐代输波迦罗译。略称苏婆呼童子经、苏婆呼请问经、苏磨呼经、苏磨呼律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系记载执金刚菩萨大药叉将对苏婆呼童子说示真言行者应受持之律仪。凡十二品,即: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