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四十五

唐 张守节 撰

韩世家第十五      史记四十五

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晋得封于韩原【括地志云韩原在同州韩地县西南八里又韩城在县南十八里故古韩国也古今地名云韩武子食菜于韩原故城也】曰韩武子武子後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韩厥晋景公之三年晋司寇屠岸贾将作乱诛灵公之贼赵盾赵盾已死矣欲诛其子赵朔韩厥止贾贾不聼厥告赵朔令亡朔曰子必能不絶赵祀死不恨矣韩厥许之及贾诛赵氏厥称疾不出程婴公孙杵臼之藏赵孤赵武也厥知之景公十一年厥与郤克将兵八百乘伐齐败齐顷公于鞍【音安贻地志云故鞍城名俗名马鞍城在济州平隂县十里】获逢丑父于是晋作六卿而韩厥在一卿之位号为献子晋景公十七年病卜大业之不遂者为祟韩厥称赵成季之功今後无祀以感景公景公问曰尚有世乎厥于是言赵武而复与故赵氏田邑续赵氏祀晋悼公之十年韩献子老献子卒子宣子代宣子徙居州【括地志云怀州武德县本周司冠苏忿生之州邑也】晋平公十四年吴季札使晋曰晋国之政卒归于韩魏赵矣晋顷公十二年韩宣子与赵魏共分祁氏羊舌氏十县晋定公十五年宣子与赵简子侵伐范中行氏宣子卒子贞子代立贞子徙居平阳【平阳晋州城是】贞子卒子简子代简子卒子庄子代庄子卒子康子代康子与赵襄子魏桓子共败知伯分其地地益大大于诸侯康子卒子武子代武子二年伐郑杀其君幽公十六年武子卒子景侯立景侯?元年伐郑取雍丘二年郑败我负黍六年与赵魏俱得列为诸侯九年郑围我阳翟景侯卒子列侯取立列侯三年聂政杀韩相侠累九年秦伐我宜阳取六邑十三年列侯卒子文侯立是岁魏文侯卒文侯二年伐郑取阳城伐宋到彭城执宋君七年伐齐至桑丘郑反晋九年伐齐至灵丘【灵丘蔚州县也此时属燕也】十年文侯卒子哀侯立哀侯元年与赵魏分晋国二年灭郑因徙都郑六年韩严弑其君哀侯而子懿侯立懿侯二年魏败我马陵【在魏州元城县东南一里】五年与魏惠王会宅阳【在郑州也】九年魏败我浍【浍古外反在陵州浍水之上也】十二年懿侯卒子昭侯立昭侯元年秦败我西山二年宋取我黄池魏取朱六年伐东周【河南巩县】取陵观邢丘八年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十年韩姬弑其君悼公十一年昭侯如秦二十二年申不害死二十四年秦来拔我宜阳二十五年旱作高门屈宜臼曰昭侯不出此门何也不时吾所谓时者非时日也人固有利不利时昭侯尝利矣不作高门往年秦拔宜阳今年旱昭侯不以此时恤民之急而顾益奢此谓时绌举嬴二十六年高门成昭侯卒果不出此门子宣惠王立宣惠王五年张仪相秦八年魏败我将韩举十一年君号为王与赵会区鼠十四年秦伐败我鄢【今许州鄢陵县西北十五里有鄢陵故城是也】十六年秦败我修鱼虏得韩将?申差于浊泽【按浊泽者盖误当作观泽年表云秦惠文王更元八年与韩战斩首八万韩宣惠王十六年秦败我修鱼得将军申差魏哀王二年齐败我观泽赵武灵王九年与韩魏撃秦齐昏王七年败魏世家云浊泽定误矣徐广又云浊泽在长社不晓错误之甚括地志云观泽在魏州顿丘县东十八里】韩氏急公仲谓韩王曰与国非可恃也今秦之欲伐楚久矣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以一名都具甲与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警公仲之行将西购于秦楚王闻之大怒召陈轸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楚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而伐楚此秦所祷祀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警四境之内起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已也纵韩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鴈行以来是秦韩不和也兵虽至楚不大病也为能听我絶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韩韩之南交楚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因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曰善乃警四境之内兴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不谷国虽小已悉发之矣愿大国遂肆志于秦不谷将以楚徇韩韩王闻之大说乃止公仲之行公仲曰不可夫以实伐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王恃楚之虚名而轻絶强秦之敌王必为天下大笑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也已有伐形因发兵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不行是欺秦也夫轻欺强秦而信楚之谋臣恐王必悔之韩王不聼遂絶于秦秦因大怒益甲伐韩大战楚救不至韩十九年大破我岸门【括地志云岸门在许州长社县西北十八里今名西武亭矣】太子仓质于秦以和二十一年与秦共攻楚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左传例云楚居丹阳今枝江县故城是也】是岁宣惠王卒太子仓立是为襄王襄王四年与秦武王会临晋其秋秦使甘茂攻我宜阳五年秦拔我宜阳【括地志云故韩城一名宜阳城在洛州福昌县东十四里韩宜阳城也】斩首六万秦武王卒六年秦复与我武遂九年秦复取我武遂十年太子婴朝秦而归十一年秦伐我取穰【穰人羊反邓州县也郭仲产南雍州记云楚之别邑秦初侵楚封公子悝为穰侯後属韩秦昭王取之也】与秦伐楚败楚将唐昧十二年太子婴死公子咎公子虮虱争为太子时虮虱质于楚苏代谓韩咎曰虮虱亡在楚楚王欲内之甚今楚兵十余万在方城之外【括地志云方城山在许州叶县西南十八里左传云楚大夫屈完对齐侯曰楚国方城以为城杜注云方城山在南阳叶县南】公何不令楚王筑万室之都雍氏之旁【括地志云故雍氏城在洛州阳翟县二十五里故老云黄帝臣雍父作杵臼也】韩必起兵以救之公必将矣公因以韩楚之兵奉虮虱而内之其听公必矣必以楚韩封公也韩咎从其计楚围雍氏韩求救于秦秦未为发使公孙昧入韩公仲曰子以秦为且救韩乎对曰秦王言之曰请道南郑蓝田【南郑梁州县蓝田雍州县秦王言或出雍州西南至郑或出雍州东南历蓝田出嶢関俱绕楚北境以待韩使而东救雍氏如此迟缓近不合于楚矣】出兵于楚以待公殆不合矣公仲曰子以为果乎对曰秦王必祖张仪之故智楚威王攻梁也张仪谓秦王曰与楚攻魏魏折而入于楚韩固其与国也是孤秦也不如出兵以到之魏楚大战秦取西河之外以归今其状阳言与韩其实隂善楚公待秦而到必轻与楚战楚隂得秦之不用也必易与公相支也公战而胜楚遂与公乘楚施三川而归【施犹设也三川各天子都也言韩战胜楚则秦与韩驾御于楚即于天子之都张设救韩之功行霸王之迹加威诸侯乃归咸阳是也】公战不胜楚楚塞三川守之【楚乃塞南河四关守之韩不能救三川】公不能救也窃为公患之司马庚三反子郢甘茂与昭鱼遇于商於其言收玺实类有约也公仲恐曰然则奈何曰公必先韩而後秦先身而後张仪【先以身有韩之计而後知张仪为秦到魏之计不如急以国合于齐楚】公不如亟以国合于齐楚齐楚必委国于公公之所恶者张仪也【恶鸟故反公孙昧言公仲所恶者张仪到魏之计虽以国合于齐楚其实犹不轻欺无秦也】其实犹不无秦也于是楚解雍氏围【自此已上十二年并是楚後围雍氏赧王之十五年一段事也前注徐广云楚围雍氏之下是楚前围雍氏赧王三年事徐说非也徐见下文云先身而後张仪及公之所恶者张仪也言张仪尚存楚又两度围雍氏故生此前後之见甚误也然是公孙昧却述张仪时事说韩相公仲耳】苏代又谓秦太后弟芊戎曰公叔伯婴恐秦楚之内虮虱也公何不为韩求质于楚【为于伪反後同质子虮虱苏代令芊戎为韩求虮虱入於韩楚不听公叔婴知秦楚不以虮虱为事必以韩合于秦楚王听入质子於韩当云楚王不聼入质子於韩承前脱不字耳次下云知秦楚不以虮虱为事重明脱不字】楚王听入质子于韩则公叔伯婴知秦楚之不以虮虱为事必以韩合于秦楚秦楚挟韩以窘魏魏氏不敢合于齐是齐孤也公又为秦求质子于楚楚不听怨结于韩韩挟齐魏以围楚楚必重公【言韩合齐魏以围楚楚必尊重芊戎以求秦救矣】公挟秦楚之重以积德于韩公叔伯婴必以国待公于是虮虱竟不得归韩【自此已前苏代数计皆不成故韩竟立咎为太子也】 韩立咎为太子齐魏王来【苏代为韩立计故得齐魏王来】十四年与齐魏王共撃秦至函谷而军焉十六年秦与我河外及武遂襄王卒太子咎立是为厘王厘王三年使公孙喜率周魏攻秦秦败我二十万虏喜伊阙五年秦抜我宛【宛於元反宛邓州县也时属韩也】六年与秦武遂地二百里【此武遂及上武遂皆宜阳近地】十年秦败我师於夏山十二年与秦昭王会西周而佐秦攻齐齐败湣王出亡十四年与秦会两周间二十一年使暴?【音捐韩将姓名】救魏为秦所败?走开封二十三年赵魏攻我华阳【司马彪云华阳山名在密县郑州管城县南四十里】韩告急于秦秦不救韩相国谓陈筮曰事急愿公虽病为一宿之行陈筮见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来陈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是可以为公之主使乎夫冠盖相望告敝邑甚急公来言未急何也陈筮曰彼韩急则将变而佗从以未急故复来耳穰侯曰公无见王请今发兵救韩八日而至败赵魏于华阳之下是岁厘王卒子桓惠王立桓惠王元年伐燕九年秦拔我陉城汾旁【陉音刑秦抜陉城于汾水之旁陉故城在绦曲沃县西北二十里汾水之旁也】十年秦撃我于太行【太行山在怀州沔内县北二十五里也】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十四年秦拔赵上党【韩上党也从太行西北泽路等州是也】杀马服子卒四十余万于长平十七年秦拔我阳城负黍【古今地名云负黍在洛州阳城西三十七里也】二十二年秦昭王卒二十四年秦拔我城臯荥阳二十六年秦悉拔我上党二十九年秦拔我十三城三十四年桓惠王卒子王安立王安五年秦攻韩韩急使韩非使秦秦留非因杀之九年秦虏王安尽入其地为颍川郡韩遂亡【亡在秦始皇帝十七年】

太史公曰韩厥之感晋景公绍赵孤之子武以成程婴公孙杵臼之义此天下之隂德也韩氏之功于晋未覩其大者也然与赵魏终为诸侯十余世宜乎哉

史记正义卷四十五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三·张廷玉
  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四十六·柯劭忞
  卷二百八十三 列传七十·赵尔巽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一·李心传
  资治通鉴后编卷十八·徐乾学
  卷五十六·杨士奇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六十九·佚名
  ●卷三·王恽
  五四一 寄谕署两江总督萨载等派员将陶易等隔别解京严讯·佚名
  八六 弱小民族文学·周作人
  三国史记卷第四十三。·金富轼
  薛孤延传·李延寿
  李彦仙传·脱脱
  卷一百四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十八·陈廷敬

    目  录 二十二调五十八体,一百字御带花一体 定风波慢四体 芳 草五体又名凤箫吟 念奴娇十二体又名大江东去、酹江月、赤壁词、酹月、壶中天慢、大江西上曲、太平欢、寿南枝、古梅曲、湘月、淮甸

  • ◆于处士石(紫岩集)·顾嗣立

    石字介翁,婺之兰溪人。貌古气刚,喜诙谐。早慕杜古高之为人,后从王宗庵业词赋,自负甚高。年三十而宋亡,隐居不出。一意于诗,出入诸家,豪宕激发,气骨苍劲,望而知其为山林旷士也。因所居乡自号紫岩,晚徙城中,更号两溪。有诗三卷,门人

  • 第一折·马致远

    (冲末扮东华帝君上,诗云)阆苑仙人白锦袍,海山银阙宴蟠桃。三峰月下鸾声远,万里风头鹤背高。贫道东华帝君是也。掌管群仙籍录。因赴天斋回来,见下方一道青气,上彻九霄。原来河南府有一人,乃是吕岩,有神仙之分。可差正阳子点化

  • 卷341 ·佚名

    苏泂 咏月 入夜金盆上,终宵玉镜悬。 气凉征戌骨,肠断别离缘。 皎洁宁伤性,虚明欲竟天。 平生看不足,兹夕更悠然。 苏泂 咏月 既雨中秋望,纖毫桂影分。 魄高疑压雾,香动欲冲云。 稍窘痴

  • 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五十一·赵尔巽

      郝维讷 任克溥 刘鸿儒 刘楗朱裴 张廷枢   郝维讷,字敏公,直隶霸州人。父杰,明崇祯进士。顺治初,授行人,迁户部给事中。迭疏请开经筵,祀阙里,废斥诸臣才堪录用者量予自新,朝贺大典内监不得入班行礼,俱下部议行。累迁户部

  • 东都事略卷三十一·王称

    列传十四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也父仁谦周太子賔客居正少好学有大志为人方重不事苛察举进士晋华帅刘遂凝辟为从事其兄遂清领邦计以为盐铁廵官改度支盐铁推官迁右拾遗桑维翰为开封尹以居正为判官汉史肈领侍衞亲

  • 卷之二百七十五·佚名

    光绪十五年。己丑。冬十月。癸酉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外起注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泰陵。泰东陵。裕陵。昌陵。昌西陵。慕陵。慕东陵。定陵。定东陵。惠陵。  ○遣官祭

  • 晋世家第九·司马迁

    王连升译注【说明】西周初年,周成王封自己的弟弟叔虞于唐,称为唐叔虞。唐曾是尧的都城。据《毛诗谱》说,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尧墟以南有晋水,改称晋侯。本篇所记从成工削桐叶为珪以封叔虞起至晋静公二年(前376)魏、韩、赵三家

  • 魏谟传·刘昫

    魏谟字申之,巨鹿人。他的前五代祖文贞公魏征,是太宗贞观朝的名相。曾祖父魏殷,曾任汝阳县令。祖父魏明,也是县令。父亲魏冯,是献陵台令。魏谟在文宗太和七年(833)考中进士。杨汝士主管同州时,征召魏谟任防御判官,获得秘书省

  • 李崧传·薛居正

    李崧,深州饶阳人。父亲李舜卿,任本州录事参军。李崧小时就聪明伶俐,十多岁写的文章,家人都觉得奇异。成年时在州府暂任参军。他父亲曾对族人李磷说“:大丑出生的地方,形势奇特,地气神异,以后当不居住在无所作为的地方。还靠大

  • 梅之焕传·张廷玉

    梅之焕,字彬父,湖广麻城人,是侍郎梅国桢的侄子。十四岁时成为生员。御史到部中检阅武备,梅之焕骑着马冲进教场。御史发火了,命令他跟材官比试射箭。梅之焕九发九中,长揖上马扬长而去。万历三十二年(1604)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

  • 二十四年·佚名

    (庚申)二十四年清嘉慶五年春正月1月1日○甲寅朔,御仁政殿,行祈穀大祭誓戒。○展謁于宗廟、景慕宮。○特拜判中樞府事李秉模,爲議政府領議政。○以元子爲王世子,召見大臣、閣臣、吏、禮、兵、戶、漢城府諸堂。上曰:「今日卽月

  • 卷五十六·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五十六昭公二十有九年春公至自干侯居于郓齐侯使高张来唁公【左传】二十九年春公至自干侯处于郓齐侯使高张来唁公称主君【比公于大夫】子家子曰齐卑君矣君祗辱焉公如干侯【谷梁传】唁公不得

  • 谈规矩·梁漱溟

    前天在火车上,同一位朋友谈到济南齐鲁大学医院的一位外国大夫,他检查病人,执行他的职务,格外周匝到家,凡事都是按照规矩去做。而中国学生跟他学习的,遇着不在他监督之下的时候,就不肯按照规矩去做,凡事似乎可省事的就省了。大

  • 第八卷·佚名

    大法炬陀罗尼经 第八卷隋天竺三藏法师阇那崛多等译证涅槃品之余劝证品第十九证涅槃品之余尔时魔王及其眷属。不觉不知菩萨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既成道。彼十八亿诸众生等及魔王众咸来佛所顶礼佛足右绕三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六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六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杂揵度爱敬品第四云何为爱。云何为敬。乃至广说。如此章及解章义。此中应广说优婆提舍。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

  • 紫团丹经·佚名

    古代内丹术书。宋紫团道人撰。一卷。作者力主通过内修,运炼精、气、神而成丹药,以益寿延年。全书分为《金丹秘诀》、《古仙秘方》、《偃月玄金篇序》、《神室炼养金丹》、《采红雪炼为阳丹》、《采取阴阳真丹》、《还

  • 吴鞠通医案·吴瑭

    医案。清吴瑭撰。四卷(一作五卷)。瑭有《温病条辨》已著录。吴氏上宗《内经》、《难经》、张仲景、叶桂之旨,结合临床治验,对温病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约二十万字。是书按病分类,卷一为温病、伤寒,卷二、三为杂病,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