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杨凝式,小字诗,字虚白,五代时人,号希维居士。又云关西老人,癸巳人。
《心印帖》、《李老君枕中经》、《招客同饮帖》,皆唐人书。韩魏公书杜少陵《画鹘诗》。擘窠大字墨迹,山谷书。
《继月帖》云;“继月学书,未知其要处。东坡先生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又云:‘学书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格。’”
山谷为甥张大同书擘科大字一卷,中云:“涪翁自黔南迁于道二年矣,寓舍在城南居儿村侧,蓬ワ柱宇,<鼠生>鼯同迳,然颇为诸少年以文章翰墨见强,尚有中州时举子习气未除耳。至于风日晴暖,策杖蹇蹶,雍容林邱之下,清江白石之间,老子于诸公亦有一日之长。时涪翁年五十六,病足不能拜,心腹中蒂芥如怀瓦石,未知后日复能作如此字否?其笔势从横,意韵潇散,绝类《瘗鹤铭》。书少陵《画鹤》等诗。”
山谷《练湖夜雨草圣》、《瘦藤草圣》十三篇,《辛未人日书》,皆公诗也。《草圣赠元亮侄》两首,草书《廉颇传》,书《韩非子》十六篇。后跋云:“侄授万里来求书法,此不急务也。以万里来,故不能已。”山谷书一十幅内此《君轩诗》擘科大字,体极瘐劲。又起草《墓铭》一;《草圣诗》三首,书王摩诘诗。
山谷书一十幅,内《草圣》一为李华重试南丰郑熙枣核笔,崇宁四年南楼书。盖公绝笔也。
《达观台诗》、《草圣六言诗》,内行书五首,皆摩诘、王建、王介甫、东坡诗,后自云:“老眼昏花,书不能佳,如丑妇昏镜中梳妆,似亦妍耳。”
苏才翁《草圣少陵》二首。
苏氏宝章、东坡、黄门、迈、迟等帖,迟即颍滨子也。
《远涉帖》。予二十年前观于大名魏氏家,未敢必为孔明书。及入秘监见《宣和书谱》,乃知宋御府所取,为武侯书明矣。
米书《黄龙寺碑》(宋相张商英撰)。襄阳书一十幅,内两卷佳。
蔡襄《元续帖》,凡九帖,帖帖笔法不同。
宋少卿宏道说:“尝见李德新所藏碑本云:‘书学之传,蔡邕得之于神人,邕传女文姬,文姬传钟繇,繇传卫夫人,夫人传羲之,羲之传献之,献之传羊欣,欣传萧子云,子云传王僧虔,僧虔传智永,智水传智果,智果传虞世南,世南传欧阳询,询传张长史,长史传颜鲁公。’”
古今画:
阎立本画古帝王一十四人:汉文昭帝、光武皇帝、魏文帝丕、蜀昭烈皇帝、吴孙权、晋武帝炎、陈宣帝、陈文帝、陈废帝、后主叔宝、陈文帝、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炀帝。前宋杨褒家藏,后入秘阁。富弼、韩琦题识其后,但文昭帝有解云:“汉文庙乐曰《昭德》,故曰昭文帝。”又云:“伪蜀李寿曾立号曰汉,兴庙谥曰昭文。此文昭,又恐非也。”十四帝除汉文、陈宣、废帝、后主、炀帝,余皆衮冕,若五方帝之仪。其曹丕、司马炎、宇文邕容色皆严毅可畏、其宇文邕髯模糊满颔,两颧上亦有长须下垂。
晋顾恺之《青牛道亡图》(道士即封君达)。
画《洛神赋》(后有梁普光间题跋临本)。
吴道子《护法善神》。
阁立本《阮孚葛屐图》、《老子出关图》、《老子西升经》,下虞世南楷书各段事迹。
王维《山水图》、《辋川图》、《骊山图》。韩《出水马》。
李昭训《崆峒山图》。李昭道《避暑宫图》。戴松《牛》。李将军《鹘》。唐人《翦[1234]马》。贯休《行》、韩《正面马》。韦偃《群卫图》(后主收)《唐人化行天竺》。荆浩《江村早行》。韩《四马图》(七人解衣下水)、李升水墨《滕王阁图》合幅,上画人物宴集甚盛。
张萱界画《宫ト侍女图》及《醉女图》(内有以紫色粉涂面者香)。
韩《三花御马真》。张萱《虢国夫人夜游图》、小李将军《翠微宫图》合幅。一幅画骑者十四人、步者二;一幅骑者十九人,牧马者十四人。
《唐将军霸猎骑图》。人物结束类开元初,羽林守捉衣杂色锦袍,裹方平巾,带长刃、两箭,左手握弧,右抽矢于房,骅骝马豹鞯、红锦衤阑,胸鞅同,勒有镳,朱丝绦马,迅疾殆逐兽然。笔画劲硬如铁屈者,御题“神品上上”。
《宋诸帝御容》。自宣祖至度宗,凡十二帝。内怀懿皇后李氏用紫色粉,自眉己下作两方叶涂其面颊,直鼻梁上,下露真色一线,若紫沙幂者。后见《古今注》,魏文帝宫人有巧笑者,以妒锦丝作紫粉涂拂其面。
《宋郊天仪仗图》。《衮冕图》。《车辂图》。易古吉《獐猿》。《蓼花草虫》。杨《象》。黄筌《猿》。李伯时《水墨马》、《群马图》。邱庆余《花禽》。钟隐《双禽图》。黄筌《碎金图》。崔白《梅竹寒雀》。李公年《桃溪春色》。艾宣《竹鹤》。胡环《马骑》。契丹人凡画,毛尾取狼毫疏渲。张戡《昆马图》。崔壳《江鸭》。李伯时《着色马》。郭忠恕《避暑宫》,作界画。黄居采《鹿》。艾宣《鸡冠黄葵》、《杜鹃花图》。崔白《秋塘戏鸭》。郭忠恕界画着色《宫阁图》。李伯时着色《夜游宫图》(嫔十人,奄四人皆骑)。徽宗临张萱《宫骑图》。李伯时《渊明图》。李伯时《莲社图》。赵大年《小景》。郭忠恕《飞仙图》。郭熙《秋山图》。
因念人与事机会合,皆有数存其间。九年春,予一夕梦谒平章公于府第之东堂,梅数行,发书一柜示予,皆粉图绘本、金文玉牒。今观中秘所有,璀璨溢目,与梦中所见略同,吁亦异哉!《传》曰:“嗜欲将至,有开必先。”信哉!斯言也,作《书画目录》序。
王晋卿《烟江叠嶂图》并和坡诗:
李伯时画《明皇乘三鬃赤骠》,后跋云:“昔李将军思训画明皇拥嫔御数十骑摘瓜,伯时仍为山路小桥(至元元年与翟处正观于东平武济之家)。”又观《东坡与蒲资政传正书》,并《觅》、《柿》、《霜》、《无核枣》四帖,有张行简、董师中、元遗山跋语。
僧传古《坐龙》。至元元年,宣慰张顺斋为春旱于范大师观迎此龙于严东平北宅,每旱张是图辄雨,此日亦然。龙苍驼蹲坐火云中,项与鳞甲间皆有绿发,世所画皆蝤蚓耳(《宣和题妙品》)。赵邈搠《巽墨虎》,至两目夹镜,睛随人转。同史左丞观于田尚书和卿家。已上二画皆有诗。大意古人欲以一艺名世者,必精思入神,极古今之变而后已,故能洞达天机,气随物在,至观之者亦有感格相应之理。如摩诘《苔矶静钓》、《水阁闲棋》,令人不觉身在其间。传古《龙》出雨应气来,《巽墨虎》睛逐人转,邻姬颦蹙马践家具之变,此长沙云“精笔感人有如此”者,盖非虚谈也。秋涧老人题。
丁丑秋,奉御脱烈传旨本院,定撰顺德资戒碑及普门塔碑铭。鹿庵曰:“老夫作《资戒文》,乃令不肖撰《塔铭》。”恽谢不敏。先生曰:“但作,吾深意存焉。”及毕,闻奏颇称旨。今日乃悟先生其诱掖成就后生如此。
陈希夷尝有诗云:“我见世人忙,个个忙如火。忙者不为身,为身忙却可。”
商左山云:“颜平原《中兴颂》,盖变玉箸大篆为真楷耳。”
刘房山尝说海陵欲南征,先以十八人服御与上一同私行抵淮上,以觇虚实,号曰黑护卫。前次相下宿南郭逆旅,张灯置酒,闻有新进失职刘其姓者先在邸中,召与饮。刘素善讴能诗,即以歌侑觞,辞气慷慷,礼貌甚恭。上喜甚,遂询其所以至此之意而默识之。黎明,刘复持酒饯谢。上既乘,以手札付刘曰:“府尹我亲知也,可用此投献。”取钱几干缗。刘依命谒府尹,疑通刺久不报,见左右皇遽具仪物授旨,方悟畴昔为海陵云。及还宫,即特旨起复刘为京朝官。后从南狩,同殁江上。
至元十五年戊寅正月甲寅乙酉朔,同李侍讲德新、应奉李谦陪百官就位,望拜行在所,凡七拜。其侍仪司先一日于端门两阙间灰界方所,以板书百官号,随各司依品秩作等列。班定,以次入宫行礼。礼毕,由左掖门出,风埃大作,所谓“出门尘涨如黄雾,始觉身从天上归。”曾有口号一绝:“隔夜端门分板位,平明簪笏列鸳行,紫云低覆千官入,润作金炉百和香。”
读韩文《孔墓铭》,孔世三十八,字音作苏合反。王承旨《庆八秩诗》,一庵云:“人材落落自天成,千佛经中第一名。已令贰膳常珍入,但入朝行以杖行。”商左山云“药裹封灾随腊去,酒杯称寿逐年新。”胡紫山云:“坚辞不允老而传,几杖恩光又十年。勇折桓文匡政弊,力扶周孔上经筵。”又云:“塞破乾坤享重名,玉堂东观又尊荣。香山如砺沪沟带,才与斯文作主盟。”
宋人画《琼花图》,花蕊团团作九叶,如聚八仙花。扬州人说近岁其花已枯朽矣。
米元晖所藏古端研,其背刻云:“此研色青紫而润,下岩石也。先公得于山谷若文室中,磨李庭墨,试诸葛氏笔,世间真有扬州鹤也。”后题曰:“元晖。”山谷云:“虎儿笔力能扛鼎,好着元晖继阿章。”米因以字之,亦羲之、献之例也。
祠尧、舜、禹于所都,唐开元五年为始,从褚无量请也。见《无量传》。
王黄华《称香品》有“蟠螭小月,夜窗幽几”之辞。公寿止五十三,官至承务郎翰林修撰。
黄华论汴河:“前宋以洛河入汴为京西漕路,其后黄河以南,洛水旧道断绝。今汴河名存其实,止是京、索、须三水自荣泽南入汴河故道行流。”
徽宗临张萱《宫骑图》,其侍从有挈金橐驼者。盖唐制宫人用金驼贮酒、玉龟藏香。
赵同签说:“高丽东北有第五头城,其地有五城,此盖从南第一城也。”
宋克温说:“今山阴,古金山也;古于阗,今曰鄂端;古乌孙,今俄罗斯潮海杭爱;薛良河,今锡里库;回鹘,今辉和尔;回纥,今回回;不谷寒,毗伽可汗;身毒,印都;土蕃,土波。柘枝舞,本柘拔舞,金人以名不佳,改之。”
屈原湘中庙,题曰清烈公。
《唐车服志》:“带驼尾取顺下之义。鱼袋取其清洁,鱼目不瞑,勤而不懈也。”
“契丹以其国产镔铁,乃为国号,故女真称金以胜之。或谓以水生金,非也。高丽盖州,盖葛牟城也,明昌初易名曰辰州。”鹿庵云。
有旨讲究光禄寺职掌。寺与卿,汉宫也。应劭曰:“光,明;禄,爵;勋,功也。”言光禄典郎谒者虎贲羽林,举不失德,赏不失劳,故曰光禄勋郎中。令,秦始置,掌宫殿门户及诸郎在殿中之侍卫者,故曰郎中令。汉因之不改,北齐、隋、唐止掌肴膳。许左丞作《新定官制图》,大抵以唐为则,品从略与金同。
杭州画工潘氏写真,其法不用朽先草,直以笔写,又不粉背,言形似易、容色难。
晦庵云:“周之肃拜,今之长揖也。”
唐检校名,盖正官上加官。
沅州安抚使郭彦高,大名人。说广中风土:“其地皆山,如水之波浪然。”盖古盘瓠国在夜郎西南数百里,与大理东境相接。郭有诗:“地连两广多蛇窟,水隔三湘绝雁书。”
丁丑岁二月初,黄河自陕州灵宝清澄至河南府。或云:“自潼关至三门集津。”王子年《拾遗》:“丹邱千年一烧,黄河千年一清。”又曰:“圣人生。”鹿庵曾命拟《中省贺表》:“天开昌运,统一车书;地应休征,河清陕洛。恭惟德昭天汉,恩溥渊泉,覆帱何止于中华,洋溢远沾于方表,以致润涵九折,镜净两涯。自陕至巴,几千里之余;由乙逾丙,殆三旬之久。鳞介之泳游可鉴,山林之形影皆分。跃图马于龙宫,未容专美;舞冯夷于鳞屋,时出效灵。顾兹上瑞之方增,特表吾皇之至圣,臣某等叨居华省,幸睹荣光,敢倾葵日之诚,用代辞人之颂。遐荒向慕,百川宗沧海而王;宝祚洪延,万寿等丹邱之固。”
正月上旬歌括:“甲子风灾丙子旱,戊子蝗虫庚子叛。唯有壬子最丰穰,正月上旬子细看。”窦先生云:“近岁颇有应验,故录。
闻捷,鹿庵命撰《中省贺表》:“天网虽疏,曾恢恢而不失;罪人斯得,迓穆穆以来平。外侮既消,颂声交作。恭惟仁含动植,德化生成。振长策而用三驱,念天显而九族。氵荐雷之震,远惊而迩惧;大风之举,歌动而云扬。侧闻喜自于日边,岂止威加于海内。臣某等职叨省署,阻奉鸾舆,伫目龙旗,遥伸虎拜。归牧武成于周马,歌功美迈于唐铙。六辔言还,喜动两都之和气;千官饮至,欢腾万岁之霞觞。”
冯渭《金诏赦录序》有云:“灞陵森柏,荒凉白露之中;明惠寝园,寂寞苍梧之远。”又云:“荏苒十霜,竟摧一战。”(指哀帝也)
东坡《我有帖》云:“外郡虽粗俗,然每日惟早衙一时辰许纷纷,余萧然皆我有也,内慰字不挑心写。”宋人萧山则题云:“今专官横将肆咆哮于庭,太守色羞对吏民,岂复有画戟清香意象耶?然坡非置公事不问,时平事少耳。为颖州时,久雪,一夕不寐,欲造炊饼救饥人,又发义仓数千石,作院炭数万称,酒务柴数十万称济之,未必常萧然也。所谓‘皆我有’者,特不以外物之有累我内乐之有而已,惟以逸处心、以劳处事,是之为能官。”
太常少卿宋宏道以先农燔肉来致,适李应奉受益携《毛诗青蝇》至《甫田》诸图请跋其后,有云:“观其禽鱼草木、车服笾豆之盛,而经国备物之制,令人想见三代忠厚气象,如在其间亲承其事。孰谓丹青形似起子至于斯耶?”
《大都城隍庙设醮保青词》(代鹿庵作):
“天鉴虽高,曾易显忠之命;基图寅绍,敢忘奉若之诚。爰自君临,颇历年所。颐眇躬之上托,致至理之维艰。岂期外侮潜消,复荷天休滋至。严风朔雪,大开一统;金穰玉烛,屡致丰年。而又雪静祈连,春回沙漠;昼日有平安之报,霜风无偃薄之虞。匪凉德之能然,皆神灵之所,乃即青阳之月,恭修金之科。诰演琅函,真临玉境。导含景苍珩之驾,覆垂云洪荫之仁。监兹报谢之□,重以保持之福。干戈止息,永维四海之清;邦国荣怀,以尚一人之庆。”
《新船落至祭岁君文》:“成舟委波,谓之落至;惟神灼知,一岁之事。泛彼中河,转致厥载;上下安输,非神曷赖。
《修端门前桥启土告岁君地祗文》:“应门将将,前临天津,玉辂所经,虹梁必陈。爰构爰缔,筑之ЙЙ,神惟垂,迄于有成。”
《五方帝祭文》:“因方殊号,尊以帝称;殿临五部,有赫其灵。维桥之作,鞭石驾梁;所冀拥卫,大来百祥。”
《减江南冗员诏草》:“谕江淮军民人等:夫张官置吏,本以为民,非扰民也。朕自混一江淮,于今五年,忧恤元元之心,不遑夙夜,期于抚定安集,以承上天全付所覆之意。比闻陈奏,不图设立之际,官冗人滥,重致烦扰。念之悯然,罔副朕志。今者上自行省宣慰司,下及总府州县等官,酌量轻重去处,其一切冗滥,凡有扰于民者,尽行革去。尔其各安恒业,永底尔生,既清旧染之风,共乐维新之治。其有作奸犯科,似前不应者,已敕行御史台纠察,中书省究治外,咨尔黎庶,体予至怀。”
《诫谕官吏诏草》:“朕自统一南北已来,设置群官,大小毕备,俾上下承宣,慰安元元而已。近缘冗滥,省并一新,自尔厥后,各慎攸司,以兴滞补弊为心,以便国益民为事,务施实惠,毋尚虚文,夙夜在公,尚期子治。若有狃习故常、贪残蠹害者,国有常刑,朕其敢赦?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唐申王《六马图》,一曰奔虹赤,二曰飞霞赭,三曰腾霜白,四曰凝露骢,五曰决波骝,六曰发电乌。内奔虹赤与决波骝绾结其尾,络首皆,衔皆有镳,牵笼者服色皆以朱砂红、石绿妆染。苏门郭氏家藏。
《西溪折槛铭》:“直言骨鲠,天威雷霆;非赖此槛,资斧曷胜?槛既折矣,从修不修;佞臣见之,面心羞。槛谓直臣,可无结舌;尔气不挠,吾宁惮折。世多张禹,代无朱云;直槛横槛,整整而陈。噫!”
徐子方《茧瓶诗》:“一窍鬼工开混沌,八蚕神茧堕扶桑。”
猜你喜欢 ●崇禎長編卷之十一·汪楫 资治通鉴后编卷七十四·徐乾学 卷之三百八·佚名 卷之三百三十八·佚名 卷之八百七十五·佚名 卷之三十·佚名 第三十三卷明嘉靖(二)·缪荃孙 通志卷一百六十七·郑樵 儒林宗派卷十六·万斯同 卷六 魏书六 董二袁刘传第六·陈寿 樊毅传·姚思廉 蔡卞传·脱脱 三、悬泉置管理与事务类·佚名 卷二十八·赵汝愚 卷十六·允禄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