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魏谟传

魏谟字申之,巨鹿人。他的前五代祖文贞公魏征,是太宗贞观朝的名相。曾祖父魏殷,曾任汝阳县令。祖父魏明,也是县令。父亲魏冯,是献陵台令。魏谟在文宗太和七年(833)考中进士。杨汝士主管同州时,征召魏谟任防御判官,获得秘书省校书郎职位。杨汝士入朝任职举荐魏谟为右拾遗。文宗因为魏谟是魏征的后代,对待他很特殊。

在此之前邕管经略使董昌龄冤杀了录事参军衡方厚,因而贬官为溆州司户。这时移近安置任硖州刺史,魏谟上疏评论说:“帝王发布号令施恩,赦免有罪的人,只有故意杀人的不赦。董昌龄近来因朝廷记载了他的微小功劳,授予他掌管一方边镇重任,他不能恭敬谨慎地对待恩宠荣耀,却恣意滥施狂暴,擅自杀戮无辜,事实彰明较著。受害人妻儿含冤负屈,远行万里投诉。到审问时董昌龄承认罪过,却未被判决处死,朝廷内外纷纷议论,认为这是违法曲断。现今如若授予董昌龄州郡长官职务,让他去治理受害忧伤的人,那么,杀人者被提拔,遭冤的苦情怎么洗雪?一再违乱典章制度,有背最根本的道理。”上疏奏效,于是将董昌龄改任为洪州别驾。

御史中丞李孝本,是皇族,因牵涉李训谋逆叛处死罪,他有个女儿被没收进后宫。魏谟上疏劝谏说:

“臣听说:治理国家,首先靠施恩德行仁义,不遵循施德行义之道,家族、邦国必然败坏。因此能成就大业的帝王以德服人心,以义使用人。服人心、使用人的方法,关键在修身;修身之道,在于勤勉不怠。一失而百亏的自警,来源于平时的自约。前人的记述说:‘不要认为是小恶就去作恶,不要认为是小善就不行善。’这就是警惕、担心逐步发展呀!臣又听说:人君如同太阳,明暗微有变化,人人都会瞻望;太阳的光照如此之大,明暗的变化怎能掩藏?前代的圣君明主,在朝堂上设置鼓励大胆进言的谏鼓,在宫门外树立提倡非议朝政的谤木,是珍重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陛下登位以来,大力布行礼乐教化,从不爱好声色之娱,放出后宫失偶的妇人,匹配在外无妻的男子。至今十年以来,从未采选宫人。自近数月以来,皇上慕恋渐改,关注女伎乐舞,教坊一百人、二百人选用不止,庄宅司没收、采买的事,略有所闻。日前又召取李孝本女儿进宫。陛下与她同宗一姓,恩宠于她算什么名份?这件事情极其有损陛下谨慎持重的美名,使陛下陷于功亏一篑的境地。陛下在深宫之内,听不到种种议论。凡是这类事情,极遭众人议论,实在有伤事理道义的根本,难免产生名声污秽的嫌疑。要想别人不知道,不如自己不去做。谚语说:‘止住寒冷不如多着皮裘,平息谤议不如加强修身。’敬望陛下明察不惑,崇尚名传千载的大德,抛弃一时的嗜好。停止教坊的活动,放还同宗的女儿,就能大正人伦风气,弘扬帝王体统。”

上疏见效,文宗当日就放出了李孝本的女儿,提升魏谟为右补阙。提升他的诏书说:“当年你的先祖魏征在贞观年间十次奏谏,指明事理直言不讳,没有任何回避顾忌。朕每每阅览本朝史书,没有一次不是深思再三,久久嘉许的。你任拾遗职务,作风不减先祖,屡屡进献奏疏,必定说明事理。至于我从诸藩王家中选取洒扫庭院的宫女备用,不是出于扩充歌舞艺妓的考虑;而是体恤尚在童年的同宗女儿,确实没有征召嫔妃的疑惑。尽管如此,是非难辨的事情,终不能家传户晓。你能意深词切地论理,这就比我想的广阔多了。噫,你能不顾身家正直尽忠,酷似你的先祖魏征;我岂能不虚怀采纳忠言,敬取太宗贞观之治呢?虽然魏谟做官时间短浅,不在按级提升之列,我怎么能循守常规,对待忠贞正直之臣?他可以担任右补阙。”文宗对宰辅大臣说:“当年太宗皇帝得到魏征,让他补正自己的不足与过失,辅佐成就圣明国政。我得到魏谟,在是非难辨之际,他必定能尽心劝谏。我不敢希求达到贞观之治的境地,或许也可以处于不犯过失的地步了。”

教坊副使云朝霞擅长吹笛,创制新声变革音律,使文宗深感满意,宣旨授予他以左骁卫将军职位兼扬府司马。宰辅大臣进奏说:“扬府司马官品很高,历来由郎官、刺史交替担任,不适合授予乐官。”文宗执意想授任云朝霞为扬府司马,趁召见宰辅大臣应对策问之时,竭力称赞云朝霞的长处。魏谟听说这件事后,接连上疏陈述见解,于是文宗将云朝霞改授为润州司马。

荆南监军使吕令琮的随从人员擅自闯进江陵县衙署,诽谤辱骂县令韩忠,观察使韦长呈送公文给枢密使投诉。魏谟上疏说:“臣窃以为:州县长官遭受欺凌,只该报告朝廷知道,宫廷内外相互联系,必须保持原有制度。韦长受任观察处置使,办事规矩应当精熟,公务竟都不禀报朝廷知道,却营私徇情擅自违章。况且政事无论大小,该办就办,不应往返行文。县令处理公务有错,应该依据条律治罪;监军办事越职侵权,就该禀报皇上知道。如果因为担心烦劳圣上听闻,为什么不就只呈文给门下省?现在却率先扰乱正常法度,论理应当列罪惩处。敬望圣上,速加惩诫!”魏谟奏疏呈上后,文宗扣留不批示下达,当时的舆论为之惋惜。

开成三年(838),魏谟转任起居舍人。他到紫宸殿向皇帝谢恩,文宗对他说:“因为你奏论政事忠贞直切,有你先祖文贞公魏征风度,因此不让你受每月见面次数的限制,授给你这一官职。”又对他说:“你家里有什么以往的奏疏、诏令?”魏谟回答说:“以往多已失落,仅有簪笔、笏板尚存。”文宗让他进献入宫。郑覃说:“怀念在人不在笏。”文宗说:“郑覃不理解我的心意,献笏,这就是《诗·甘棠》所表达的怀念德政之义,不仅仅是笏本身而已。”魏谟正要退去,文宗又叫住他,告诉他说:“我行事如有不当,你要立即进呈奏论。”魏谟说:“臣往时担任谏官,理当正言进行规劝。现今官居史臣,职责仅在记载君主言行,臣不敢超越职分。”宗说:“凡属门下、中书两省官员合并议政,你尽管陈奏,不要受你刚才讲的话拘束。”不久,魏谟以起居舍人官职在弘文馆兼代职务。

开成四年(839),魏谟担任谏议大夫,仍兼起居舍人,并兼任弘文馆职务。一次,在群臣随文宗到紫宸殿升朝时,文宗派宦官向魏谟取要他录写的帝王起居注,想看一看。魏谟坚定地进言说:“自古以来设置史官,其职责在于记事彰明鉴诫。陛下只要是行事正确,就不要担心微臣不记载。如果陛下所做的事有错误,即使我不记载,天下的人会记载下来。臣把陛下视为太宗皇帝,陛下应把臣视同褚遂良。”文宗又说:“我曾经取起居注看过。”魏谟说:“陛下要史官不守职分,臣岂敢使陛下陷于非法的境地?陛下一看之后,从此记事就必须有所回护避忌。这样一来,不能直书善恶,就不是历史了。传给后代,怎么让人信从?”文宗这才停止索看起居注。

魏谟刚进入朝廷时,由李固言、李珏、杨嗣复所引荐,数年之间,官职已至谏议大夫。武宗登位,李德裕当政,魏谟因系杨嗣复、李珏一党而获罪,被调出朝廷任汾州刺史。杨、李被贬官,魏谟又被贬为信州长史。宣宗就位,白敏中当权,将魏谟向近处安置担任郢州刺史,不久改任商州刺史。宣宗大中二年(848),将魏谟征召入宫任给事中,后升为御史中丞。进宫谢恩时,宣宗当面赐给他标示三品以上官阶的金鱼袋、紫官服。魏谟因弹劾驸马都尉杜中立犯贪赃罪,使得君主的内外亲族都畏惧他。让他兼任户部侍郎,代理户部府署事务。魏谟进奏说:“御史台是维护朝纲法纪的地方,不适合与管理钱财的官职交叉兼任,请求免去御史中丞职务,专一治理户部公务。”宣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不久,魏谟以户部侍郎职务任同平章事,兼管的代理职务照旧。进宫谢恩时,魏谟向宣宗进言说:“微臣没有舜帝名臣夔、契的才能,却在骤然之间不称职地承提了夔、契那样的重任,将如何报答浩荡皇恩?现今边塞防务初步安定,国内动荡已经平息,微臣心里关切的事,是陛下尚未册立皇太子,让正直人士给予辅佐教导,以保证日后太子继承皇位。”说着,流下了泪水。宣宗受到感动并听从了他的建议。在此之前,历朝皇帝都不希望他人议论立皇太子的事,如果不是君主自己想听听别人的意见,臣下无人敢进言议论此事。宣宗年事已高,皇太子尚未明确,魏谟担任宰相时,率先向皇帝进言,上层人士很推重他。不久,魏谟兼任集贤大学士。詹毗国献来大象,魏谟认为象的习性不适应中国的水土,奏请归还献象的使臣,宣宗同意他的奏请。太原节度使李业滥杀投降的俘虏,引起北方边庭极大骚乱。李业有所倚恃,人们不敢非议。魏谟立即禀奏此事,于是将李业移任滑州节度使。魏谟加官任中书侍郎。大理寺卿马曙的随从王庆告发马曙家中私藏武器,马曙因此获罪被贬官,而王庆没有判罪。魏谟援引法令条律论罪,最后用杖刑杀了王庆。

后魏谟晋升官阶为银青光禄大夫,兼任礼部尚书、监修国史。撰成《文宗实录》四十卷,进献朝廷。参与修撰的史官给事中卢耽、太常少卿蒋偕、司勋员外郎王氵风、右补阙卢告、膳部员外郎牛丛,都被赐予锦彩、银器,按官级次序升职加俸。魏谟迁转担任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大中十年(856),魏谟以本官职任平章事、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主持节度使事务。十一年(857),他因病请求朝廷派官替代自己,被征召担任吏部尚书。由于病未痊愈,魏谟又奏请授予无固定职务的闲散官职,于是改任检校右仆射,代理太子少保。大中十二年(858)十二月,魏谟去世,时年六十六岁,追赠他司徒职衔。

魏谟仪容魁伟,论事言语直切,与同僚在皇帝面前奏论政事,其他宰相总是委婉曲折进行规谏,惟独魏谟正直敢言无所畏惧、回避。宣宗常常说:“魏谟多有其先祖魏征的风范,诸名公的子孙中,我心里最推重他。”然而,他终于因为言语过于刚直,遭到令狐腍的忌恨,被罢免相位。魏谟曾抄录撮取诸子著述中的精要言论,按类别编排,共二十卷,题名《魏氏手略》。撰有文集十卷。

猜你喜欢
  列传第十八 萧景弟昌 昂 昱·姚思廉
  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欧阳修
  卷四百四十七 元祐五年(庚午,1090)·李焘
  卷六十八·谷应泰
  ○九汉外史五则·许指严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三十五·佚名
  卷四·严有禧
  卷之一千一百九·佚名
  卷之六十四·佚名
  第四十六卷清乾隆(三)·缪荃孙
  金佗稡编卷十七·岳珂
  志卷第一 高丽史四十七·郑麟趾
  世家卷第三十六 高丽史三十六·郑麟趾
   第九章 人的惡行·林语堂
  卷四十九·阿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六十四·彭定求

        卷664_1 【虚白堂前牡丹相传云太傅手植在钱塘】罗隐   欲询往事奈无言,六十年来托此根。香暖几飘袁虎扇,   格高长对孔融樽。曾忧世乱阴难合,且喜春残色上存。   莫背阑干便相笑,与君俱受主人恩。   卷6

  • 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七十九·赵尔巽

      高其倬金鉷 杨宗仁子文乾 孔毓珣 裴幰度子宗锡 唐执玉 杨永斌   高其倬,字章之,汉军镶黄旗人。父荫爵,官口北道。其倬,康熙三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寻兼佐领。五迁内阁学士。五十八年,河南南阳镇兵挟忿围辱

  • 序·夏树芳

    法喜志序是冊揀歷朝名位賢哲。飽於法味者。織之成帙。為來期之明證也。葢佛法自漢始達震旦。使震旦無載道之器。何以流通。至今日乎。其載道之器。有在家出家。而出家且置。即在家名哲才士。有一不嗜於此。何以見巨海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五·纪昀

    列传宋 【七十九】○宋七十九白时中 徐处仁 冯澥王伦宇文虚中汤思退朱倬王纶尹穑王之望 徐俯沈与求翟汝文 王庶辛炳白时中徐处仁冯澥王伦宇文虚中汤思退朱倬王纶尹穑王之望徐俯沈与求翟汝文王庶辛炳△白时中白时

  • 卷十四·温达

    <史部,纪事本末类,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十四康熙三十三年正月庚申命降人博济台吉归其兄巴图尔额尔克济农将军孙思克奏蒙古头目博济乃巴图尔额尔克济农之弟随众逃

  • 卷二百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九经籍考【九】史【臣】等谨按马端临通考史类自正史以下合编年起居注凡三门杂史以下合传记伪史霸史史评史钞凡四门故事以下合职官刑法地理时令谱牒目録凡七门共十有四门盖以隋史艺文

  • 第二节 晋高祖时内外形势·吕思勉

    末帝时,将士之纷纷离叛者,尚不止如上节所述也。应顺元年正月,安州节度使符彦超为部曲王希全所害,谋附于吴。副使李超率州兵讨诛之。清泰三年五月,石敬瑭既叛,雄义都指挥使安元信屯代州,说代州刺史张朗持两端,朗不听。时安重荣

  • 平书卷四物宜篇下·王源

    鹅雁类也雁翅重肉轻能致万里鹅肉重翅轻难飞一步肉之为累也甚矣苏秦以无五亩田致相位袁绍以数千里致败亡岂非秦之雁而绍之鹅也哉仙传拾遗山阴dao士管霄霞笼红鹅一双遗羲之请书黄庭经按黄庭换鹅昔人已辨之此更好事者为

  • 卷五·张大亨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通训卷五     宋 张大亨 撰文公及晋处父盟【二】鲁大夫与外盟会体敌则没其主名【及荀庚及孙良夫及郤犨盟是】有罪则去其氏族【遂侨如豹是】此春秋之常也晋卑鲁侯使大夫与之盟乱君臣之分春秋恶

  • 卷九·鄂尔泰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钦定周官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周官义疏卷九地官司徒第二之二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正义郑氏康成曰土地之图若今司空郡国舆地图【贾疏汉萧何收秦图籍以知天下阸塞

  • 展喜犒齐师(僖公二十六年)·佚名

    ——依靠智慧和实力才能无畏 【原文】 夏,齐孝公伐我北鄙。…… 公使展喜犒师(1),使受命于展禽(2)。齐侯未人竟(3),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4),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5)”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

  • 佛说菩萨修行经(亦名威施长者问观身行经)·佚名

    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祇树给孤独精舍,与大比丘千二百五十及众菩萨五千人俱,皆尊菩萨&mdash;&mdash;神通睿达,权慧变化,游三千世界,普利一切莫不蒙济。于时舍卫国大城之中,有豪长者名比罗达(晋言威施),与

  • 大华严经略策一卷(四十二条)·澄观

    清凉山大华严寺镇国沙门澄观述第一释经题目 第二明经宗趣 第三释佛名号 第四处会法主 第五不起升天 第六说经时节 第七经之部类 第八翻译传通 第九华藏体相 第十生佛交彻 第十一十信圆妙 第十二惑障不同 

  • 俱舍论记 第十五卷·普光

    俱舍论记 第十五卷沙门释光述分别业品第四之三此别解脱至亦余二不者。此下大文第五得三律仪别。就中一明得处同.异。二明有情支.因。三明得恶.处中此下明得处同.异。问此三律仪从彼处得一。亦得余二不不尔者。答云

  • 石林燕语·叶梦得

    笔记。南宋叶梦得撰。梦得字少蕴, 号石林居士, 原籍吴县(今属江苏)。居乌程(今浙江吴兴)。绍圣进士。嶶宗朝任翰林学士。高宗朝官尚书左丞、福建安抚使等职。宣和五年(1123) 归隐湖州, 随记故实旧闻,古今嘉言善行,建

  • 嵩阳石刻集记·叶封

    二卷。清叶封撰。叶封,字井叔,黄州 (今属湖北省) 人。顺治十六年(1659) 进士,官至工部虞衡司主事。本书乃康熙十二年 (1673) 官登封知县时所编撰。登封 (今属河南省)在嵩山之南。嵩山名胜古迹甚多,有阳城遗址、中岳庙

  • 上清无上金元玉清金真飞元步虚玉章·佚名

    《上清无上金元玉清金真飞元步虚玉章》,撰人不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内载五言颂诗十四首,言存神诵经,飞升金元玉清,游行上天之事。内容文字近似《真诰》所载诸真歌诗,应出自六朝上清派道士之手。

  •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佚名

    凡二十卷。北宋天息灾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叙述有关文殊师利之曼拏罗、图像等仪则,以及印相、护摩等作法。计分二十八品。本经乃自大中祥符法宝录卷五所录出者。宋藏遗珍所收之现存祥符录虽有缺损,然从同书卷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