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弘一大师书赠莲池大师语录

佛法宗派大概,前已略说。

或谓高深教义,难解难行,非利根上智不能承受。若我辈常人欲学习佛法者,未知有何法门,能使人人易解,人人易行,毫无困难,速获实益耶?

按: 佛法宽广,有浅有深。故古代诸师,皆判“教相”以区别之。依唐圭峰禅师所撰《华严原人论》中,判立五教:

一、 人天教,二、 小乘教,三、 大乘法相教,四、 大乘破相教,五、 一乘显性教,以此五教,分别浅深。若我辈常人易解易行者,唯有“人天教”也。其他四教,义理高深,甚难了解;即能了解,亦难实行。故欲普及社会,又可补助世法,以挽救世道人心,应以“人天教”最为合宜也。

人天教由何而立耶?

常人醉生梦死,谓富贵贫贱、吉凶祸福皆由命定,不解因果报应。或有解因果报应者,亦唯知今生之现报而已。若如是者,现生有恶人富而善人贫,恶人寿而善人夭,恶人多子孙而善人绝嗣,是何故欤?因是佛为此辈人,说三世业报,善恶因果,即是人天教也。今就三世业报及善恶因果分为二章详述之。原第182页图放于85页后1939年弘一法师书赠丰德律师之联语原第157页图放86页弘一大师手书以戒为师之条幅

一三世业报

三世业报者,现报、生报、后报也。

一、 现报: 今生作善恶,今生受报。

二、 生报: 今生作善恶,次一生受报。

三、 后报: 今生作善恶,次二三生乃至未来多生受报。

由是而观,则恶人富、善人贫等,决不足怪。吾人唯应力行善业,即使今生不获良好之果报,来生、再来生等必能得之。万勿因行善而反遇逆境,遂妄谓行善无有果报也。

二善恶因果

善恶因果者,恶业、善业、不动业此三者是其因,果报有六,即六道也。

恶业善业,其数甚多,约而言之,各有十种,如下所述。不动业者,即修习上品十善,复能深修禅定也。

今以三因六果列表如下: 一、 恶业 上品 …… 地狱

中品 …… 畜生

下品 …… 鬼

二、 善业 下品 …… 阿修罗

中品 …… 人

上品 …… 欲界天

三、 不动业 次品 …… 色界天

上品 …… 无色界天 今复举恶业、善业别述如下: 恶业有十种。 一、 杀生,二、 偷盗,三、 邪淫,四、 妄言,五、 两舌,六、 恶口,七、 绮语,八、 悭贪,九、嗔恚,十、 邪见。

造恶业者,因其造业重轻,而堕地狱、畜生、鬼道之中。受报既尽,幸生人中,犹有余报。今依《华严经》所载者,录之如下。若诸论中,尚列外境多种,今不别录。

一、 杀生……短命、多病

二、 偷盗……贫穷、其财不得自在

三、 邪淫……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

四、 妄言……多被诽谤、为他所诳

五、 两舌……眷属乖离、亲族弊恶

六、 恶口……常闻恶声、言多诤讼

七、 绮语……言无人受、语不明了

八、 悭贪……心不知足、多欲无厌

九、 嗔恚……常被他人求其长短、恒被于他之所恼害

十、 邪见……生邪见家、其心谄曲

善业有十种。下列不杀生等,止恶即名为善。复依此而起十种行善,即救护生命等也。

一、 不杀生: 救护生命。

二、 不偷盗: 给施资财。

三、 不邪淫: 遵修梵行。

四、 不妄言: 说诚实言。

五、 不两舌: 和合彼此。

六、 不恶口: 善言安慰。

七、 不绮语: 作利益语。

八、 不悭贪: 常怀舍心。

九、 不嗔恚: 恒生慈悯。

十、 不邪见: 正信因果。

造善业者,因其造业轻重而生于阿修罗、人道、欲界天中。所感之余报,与上所列恶业之余报相反。如不杀生则长寿无病等类推可知。

由是观之,吾人欲得诸事顺遂,身心安乐之果报者,应先力修善业,以种善因。若唯一心求好果报,而决不肯种少许善因,是为大误。譬如农夫,欲得米谷,而不种田,人皆知其为愚也。故吾人欲诸事顺遂,身心安乐者,须努力培植善因。将来或迟或早,必得良好之果报。古人云:“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即是此意也。

以上所说,乃人天教之大义。

唯修人天教者,虽较易行,然报限人天,非是出世。故古今诸大善知识,尽力提倡“净土法门”,即前所说之佛法宗派大概中之“净土宗”。令无论习何教者,皆兼学此“净土法门”,即能获得最大之利益。

“净土法门”虽随宜判为“一乘圆教”,但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即唯修人天教者亦可兼学,所谓“三根普被”也。

在此讲说三日已竟。以此功德,惟愿世界安宁,众生欢乐,佛日增辉,法轮常转。本文系弘一大师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在安海金墩宗祠所讲。

猜你喜欢
  三·况周颐
   第八节 “文牛”与“愚人”·老舍
  卷之一千三百七十一·佚名
  卷之八百十·佚名
  卷十一·黄震
  第四十六卷 仕绩 三 七·缪荃孙
  卷四十一·朱轼
  ●续吴先贤赞卷之十·刘凤
  南唐书卷一·陆游
  一〇七 绍兴县馆一·周作人
  魏礠传·脱脱
  周纪四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前297)·司马光
  目录三·允禄
  九年·佚名
  二十六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韵语阳秋卷二·葛立方

    宋 葛立方 撰荆公尝有诗曰功谢萧规慙汉第恩从隗始诧燕台或谓公曰萧何万世之功则功字固有来处若恩字未见有出也荆公答曰韩集鬬鸡联句则孟郊云受恩慙始隗则知荆公诗用法之严如此然一水防田将緑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之句乃

  • 卷一百六·陈邦彦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一百六目録兽类韦偃牧马图【宋苏轼】奚官牧马图【元元好问】子昂风林牧马图【元刘因】子昂摹韩干牧马图【元吴师道】题赵子昂所画牧马图【元贡奎】牧马图【明陈政】题伯时画顿尘马【宋

  • 卷四百五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五十四白居易六年冬暮赠崔常侍晦叔【时为河南尹】鬓毛霜一色光景水争流易过唯冬日难消是老愁香开緑蚁酒煖拥褐绫裘已共崔君约尊前倒即休戏招诸客黄醅绿醑迎冬熟绦帐红炉逐夜开谁道洛中多

  • 卷四百四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四十三白居易初罢中书舍人自慙拙宦叨清贵【一作贯】还有痴心怕素餐或望君臣相献替可图妻子免饥寒性踈岂合承恩久命薄元知济事难分寸宠光酬未得不休更拟觅何官宿阳城驿对月【自此後诗赴杭

  • 五帝第二十四·王肃

    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五帝?”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一岁三百六十日五行各主七十二日也化生长育一岁之功万物莫敢不成’其神谓之五帝。五帝五行

  • 东林列传卷二十二·陈鼎

    ○明丁元荐传丁元荐字长孺号慎所浙江长兴人万厯丙戍进士质刚骨劲见大识超厯挫抑甘厄穷百折而终不馁其浩然之气初官中翰矢口而陈当世之弊时以为贾谊之疏与世遂不相臭味一斥而归沉寂田间者数年再起仪部复矢口而陈当世之

  • 卷下·佚名

    壬寅冬十一月,鲁王薨于台;公哭曰:“孤臣之栖栖有待,徒苦部下相依不去者,以吾主上也;今更何所待乎!”癸卯,遣使祭告于王。甲辰六月,遂散军居南田之悬嶴。悬嶴在海中,荒瘠无人。山南有■〈氵义〉港,可通舟楫;而其北为峭壁

  • 谢瀹传·萧子显

    谢瀹字义洁,是陈郡陽夏人。祖父谢弘微,宋朝时任太常。父亲谢庄,曾任金紫光禄大夫。谢瀹四兄名叫谢..、谢月出、谢颢、谢山从,世人称谢庄以风、月、景、山、水给儿子起名。谢颢字仁悠,少时淡泊宁静。初仕任秘书郎,逐渐升至太

  • 卷十一·真德秀

    <子部,儒家类,西山读书记钦定四库全书西山读书记卷十一宋 真德秀 撰父子书舜典慎徽五典五典克从书臯陶谟天叙有典勑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孔氏曰叙次勑正惇厚秩序也○张子曰生有先后所以为天叙小大高

  • 郁人/典瑞·佚名

    郁人掌管行裸礼的器具。凡祭祀或招待宾客有行裸礼的事,就调和郁鬯盛在彝中而加以陈设。凡行裸礼用的圭瓒、璋瓒,要洗涤干净,加以陈设,而佐助行裸礼,告教[王]献裸的礼仪和时间。凡行裸礼都要洗手。有大丧将洗沐尸体,供给洗沐

  • 卷六·佚名

    教外别传卷六南岳下三世黄檗希运禅师(百丈海法嗣)洪州黄檗希运禅师。闽人也。游天台。逢一僧。与之言笑。如旧相识。熟视之。目光射人。乃偕行。属涧水暴涨。捐笠植杖而止。其僧率师同渡。师曰。

  • 普曜经卷第七·佚名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观树品第二十一  佛告比丘。以成正觉诸天皆来。嗟叹佛已。如来正坐一心观树。目未曾瞬。禅悦为食解慧为浆永安无横。宿夜七日观道场树以报其恩。过七日已。欲行天人各共赍持万瓮香水。色行

  • 卷第十七·佚名

    阿毗达磨发智论卷第十七尊者迦多衍尼子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定蕴第七中得纳息第一五得四起支  味入生无量断结受果处  此章愿具说诸得过去法。彼得过去耶。答彼得。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设得过去。彼得过去

  • 卷第四·水鉴慧海

    嘉兴大藏经 天王水鉴海和尚五会录天王水鉴海和尚五会录卷第四嗣法门人原澄等编示众夏日示众参禅图了生死非图名色也近见学者抱鱼目作明珠藏燕石为至宝不但惜而不舍兼亦傲然自是如此病正在膏肓虽有盖国之明医而不能

  • 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陆修静

    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道教书。一卷。本书为后人节录陆修静之文编辑而成。书中除讲明斋法当沐浴、禁戒及诸威仪外,主要在理论上讲明斋法之根本要义。认为斋法在制人之身口意三业。以礼节来规范人身,防止淫盗;以口

  • 吴普本草·吴普

    又名《吴氏本草》共六卷,魏·吴普著。吴普约生于公元136—149年,卒于公 元250年前后。吴普,为华佗弟子,当时已为名医,精于本草,其著作除《吴普本草》外,尚有《华 佗医方》早佚。《嘉佑本草》称:吴普修《神农本草》成

  • 金匮要略白话译文·张仲景

    又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原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共6卷,25篇,载方262首。东汉张仲景(机)著。该书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根据脏腑病机进行辨证。清代徐彬有《金匮要略论注》24卷。《金匮要略》

  • 华严经合论·李通玄

    凡一二○卷。唐代李通玄撰。收于卍续藏第五册。本书为新译八十华严之注释书。内容开立十门以说明八十华严经之要义,即:(一)依教分宗,(二)依宗教别,(三)教义差别,(四)成佛同别,(五)见佛差别,(六)说教时分,(七)净土权实,(八)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