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绪言

《元史·太祖本纪》云:“帝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灭国四十,遂平西夏,其奇勋伟迹甚众,惜乎当时史官不备,或多失于纪载。”具见修《元史》者对于成吉思汗之事迹遗漏甚多,于是后人改纂有若干名称不同之《元史》,或根据中国载籍改修,如《元史类编》等类是;或根据译文补辑,如《元史译文证补》之类是;迄今不下七八种。史事固较旧史增多,然支离则较旧史更甚。

我以为改订《元史》鸠辑史事固重,而考订年代画一名称尤重。新修诸本在年代方面固有比对西书而为改订者,然于地名人名,歧互更较旧史为难读,其故则在修史者未备俱若干条件。盖修《元史》者必须(一)了解北方西方若干语言;(二)明了汉字古读,尤应知元人读法;(三)名从主人;此三条件缺一不可。前之整理《元史》者三者并缺,所以愈整理而愈支离。诸改订本中之较差强人意者,要推《蒙兀儿史记》;缘其尽量采纳《元史译文证补》、《成吉思汗实录》等书之文,复赖译人为之翻译若干西籍。惟其最大缺点,则在不可以数计之汉语外的人名地名考订;其穿凿附会,竟使任何声韵皆可相通;假使其仅限于附注,误人尚浅,然且并著之于本文。兹略举数事以明之:

阿剌壁或阿剌毕之称,明人行记早见著录,而屠氏一概改作阿滥谧。案《唐书》卷二二一下,安国治阿滥谧城;唐之安国即元之不花剌;阿滥谧即昔之Aryamithan今之Ramitan;牵强附会如此,未免太缺史地常识。

蒙古语对于头一发声之A-韵母,有时省略者。若Abu-Said之作不赛因,Abu-Bakr之作不别。此类省称不仅见之于《元史》,并见之于波斯蒙古汗致密昔儿算端之国书中。明人译同名之人亦省略其发声之韵母,而作卜撒因。(《明史》卷三三二“西域传”)

蒙古语对于发音之r-,常叠用其后之韵母。如Ros之作斡罗思,又如Rininpal之作懿磷质班,Ratnatala之作阿剌忒纳荅剌。皆其例也。

蒙古语以及西域语常将b变作m。若乞卜察黑之作钦察。又若Tabga

蒙古语中采用之突厥语,常将y变作j。若突厥语驿站作yam,蒙古语变作jam,由是汉语之站字又增一新义。突厥语部名押剌伊(Yalair),蒙古语则作札剌亦儿(Jalair)。

蒙古语中之一n,可有可无。若Alci亦作按陈,河西亦作合申,Yuhunan之作月合乃,(此人在《元史》卷一三四中皆误作月乃合),Urganj之作玉龙杰赤,可以为证。

蒙古昔用畏吾儿字母,故常夺其原有之g,g,声母。若克烈部之别部秃别干(Tubagan见《元秘史》卷五),又作秃别延(Tubaan见《元秘史》卷七),土别燕(《元史》完泽传),Bulgar《元史》作不里阿耳(Bul’ar),《元秘史》作孛剌儿(Bol’ar)。Tangut作唐兀。皆其例也。

此段注释可谓尽牵强附会之能事,不特将近在一处之Atrak与Gurgan两水混而为一,且将此二水与Euphrates牵合为一水。案:“亚俱罗”一名首见《通典》引杜环《经行记》,乃黑衣大食之古都Aqula,阿剌壁语名曰Kufa,即《元史》西北地附录之“苦法”也。则屠氏所谓亚俱罗海口、亚俱罗海、亚俱罗城等称,并是毫无郢书可据之燕说。所谓亚什勒特,应指Ashurada湾,所谓阿什咧佛,应指距海岸尚远之Ashraf。至若朱里章远在Gurgan河中流之北岸,更风马牛之不相及。又考《蒙兀儿史记》此处所谓“亚俱罗”者,西域书多作牙疾儿,亦作牙思吉儿,此城后名都伦,处今里海铁道Beharden车站附近,在Askhabad及Kizil-Arvat两城之间,此乃花剌子模可敦自玉龙杰赤赴祃桚荅而必经之路,所以留牙疾儿酋子作乡导,并未远至苦法或亚俱罗也。

成吉思汗时代诸部族,中西学者尚鲜研究。《元史译文证补》部族考有目无书。《新元史》仍是抄缀钱大听之氏族表,别无发明。兹取剌失德丁书之《部族志》,与中国载籍共比对,可考者录之,稍涉疑义者不录。例如《元史》卷一三二“麦里传”谓麦里彻兀台氏,比对剌失德丁所著录之部族名中有札剌亦儿部之别部Gat。案阿剌壁字不著韵母,上名译写容有脱误,因疑其作Ca’ut。但《元史》同传又云麦里领彻里台部。此“兀”“里”二字不知孰误。检洪武本“元史”,歧互之点相同,则未便武断其必为西域书中之“察惕”。如是未能比附者,第一章中概不著录。

屠氏从汉字音译蒙文《元秘史》中识得若干蒙文名词,乃不明蒙古语之变化,所以错误丛出。若乞颜单数也,变为复数必须作乞牙惕,乃竟有作乞颜惕者。又如秃马惕在蒙古语中似仅有复数之称,大典本《元秘史》有作秃马敦者,盖连同语尾表示属格之-un而言,在用作名词之汉语中,并无须作敦,乃屠氏亦沿其误。又如主儿勤有时连同属格而作主儿乞讷,大典本有时省作主儿乞,屠氏亦因之。如斯之类,皆足证其不明蒙古语之变化。既不知之,则不应处处以蒙古通自命。乃有时且将蒙古语表示复数之-t加之于其他语名之后,若Ganga之变作殑伽惕,而开梵文从来未有之先例。此外沿袭《元史译文证补》及田中萃一郎所译多桑(D’Ohsson应作朵松)译文之误者亦夥。屠氏固亦曾延人节译多桑书,惜译人于此学非专门,译文未免有所误会。屠氏未能订正,遂仍其误。综合其种种缺点,《蒙兀儿史记》抄掇比附元代载籍之文,固可说是空前。然其汉语外名称之考订,十之八九皆可删除也。

对于译名务求画一,原有译名者,采用其一,不仿《元史译文证补》之例,妄用新翻。盖元人译名亦知根据汉字音读,若林之对lim,寻之对sim,三之对sam,蓝之对lam。其汉语原无之b,t,r,m,等类收声,则以卜惕木儿等字代之。此例存《元秘史》中颇常见也。《亲征录》《元史》中之译名固有时适用变例,然亦有例可寻,兹略举数条以明之。

右一名称尚可谓牙亚二字同韵,而后之声韵稍涉影响也。然竟有无中生有者,《蒙兀儿史记》(卷三第十八页)采录《圣武亲征录》木华黎将五部及女真契丹之兵经略中原之文,其中有一火朱勒部,屠氏不识此名,硬断其为火鲁剌之讹,而改为豁罗剌思,并臆断其统将即是名见《元秘史》卷四之薛赤兀儿。案:别勒津本之剌失德丁《史集》相对之称作火失忽勒,突厥语qos犹言双,乃由各队中调发二人所组成之一军,当时并无此火朱勒部;《亲征录》之火朱勒疑是火失勒之讹也。

古译常将l读作n,在元代几成通例。若Altan之作按滩,Sultan之作算端,Jalal之作札阑。其例举不胜举。

变作Tamgac(此名在西游记中作桃花石),致使近人将此最晚始于隋代之名称臆断作唐家。

前者我拟为《蒙兀儿史记》之“太祖本纪”、“西域列传”作一纠误,嗣以纠不胜纠,乃纂辑中西史文撰此成吉思汗事辑一卷,与《蒙兀儿史记》之“太祖本纪”比对读之,其误自见。所采史料,在中国载籍一方面,以《元秘史》、《亲征录》、《元史》三书为最多。西方撰述则取多桑书第一卷,巴儿脱德撰《蒙古侵略时代之突厥斯单》(第二版英译本),伯希和考订诸文(散见《通报》《亚洲学报》之中者),尤于部族及译名两方面用力为最勤。

前一名称尚可谓其中有若干声韵相近者,然更有相远者。其《西域列传》(卷中第一页)云:“花剌子模母可敦弃花剌子模而出走时,尽投诸部落故酋于阿梅河中,惟亚俱罗故酋之子得免。”注云:“亚俱罗种族名,唐书谓大食一名亚俱罗是也。有亚俱罗水源出亦薛不儿西北山,西流入里海,其入海之口即名亚俱罗海口,故里海一名亚俱罗海,有亚俱罗城。今图作亚什勒特,或作阿什咧佛,在里海东南弯上,东距阿士特剌阿卜秃百数十里,西距撒里不足百里,疑即西北地附录之朱里章。”

准是以观,元人译法为例虽不纯,尚不难考求得之。至若《元秘史》译例虽云谨严,然亦不无小疵,若泰亦赤兀惕偶亦作泰亦赤额惕(见卷二);克烈通作客列亦惕,有时亦作格列亦惕(见卷四);唐兀惕有时亦作唐忽惕(见卷五);乞卜察兀惕有时亦作钦察兀惕,(见卷八);撒速惕后又作薛速惕(卷十二),多半疑是传抄之误。《元秘史》卷十二列于马鲁康邻(康里)之间者,有马荅撒里部落,疑是马撒荅里之误,似是Mazandari=Mazandaran之对音。盖蒙古语亦有读z如s之例也。除此而外,《元秘史》不辨q,g,二声,有时t亦读作d,凡s在-i前概写作s,是皆《元秘史》之变例也。

本书为画一译名,特将所有人名地名用罗马字著其对音。所用译写方法,仍取前在“西域地名”中之译写方法,惟少变其例耳。前用之ch皆省作c;前用之sh皆省作s;前用之kh皆省作q;前用之gh皆省作g;新用之韵母若a读若法语之é;新用之o读若法语之eu;新用之ü与德语a之读法同。译写务求简单。顾还原名称之多,而其中有若干名称因上述之种,种变例,颇难保其不误;然所敢自信者,虽误亦不远也。

二十三年一月三日命儿子先恕笔受讫

猜你喜欢
  志第十五 天文中·魏徵
  卷四十三 漢紀三十五·司马光
  建康实録卷八·许嵩
  ●卷三·佚名
  卷三十一·唐·蒋一葵
  五○七 江苏巡抚杨魁奏续缴应毁书籍情形折·佚名
  敬乡录卷四·吴师道
  史记集解卷七十二·裴骃
  耿南仲传·脱脱
  张齐贤传·脱脱
  李自成传·张廷玉
  ●宋人轶事汇编卷十三·丁传靖
  汉纪五十四 孝献皇帝丁建安元年(丙子、196)·司马光
  卷一百二·佚名
  咸丰九年八月初七日·曾国藩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韵语阳秋序·葛立方

    韩愈疑《石鼓》之篇不入于诗,而杜子美之诗世或称为诗史。夫以《诗》三百篇皆出圣人之手,其不合于礼仪者,固已删而弗取,岂容致疑其间。子美诗虽比物叙事,号为精确,然其忧喜怨怼,感激愤叹之际,亦岂容无溢言。余以是知观古人文辞

  • 卷五·文洪

    钦定四库全书文氏五家集卷五明 文徴明 撰太史诗集五言律诗春日闲咏时节烧灯近羇穷独卧家余寒春挟纩残困晚煎茶土润先滋草梅晴薄试花新年眠食好随分足生涯故园屋舍小山村终然思故园雨晴秋倚阁月出夜开门好景亦无改逺

  • 卷四十一 前秦录九·崔鸿

    苻雄 苻雄字符才洪之季子也少善兵书而多谋畧便弓马有政术好施下士石氏建武中以功拜龙骧将军雄丑形貌头大而足短军中呼之为大头龙骧石虎将麻秋鎭枹罕冉闵之乱秋归邺雄击获之洪以秋为军师将军秋

  • 宋季三朝政要卷三·佚名

    ○理宗己未开庆元年春正月朔戒中外奉公行实政铸开庆钱三月辛酉雨土修筑江塘赈滁州水灾四月上试进士赐周震炎等及第出身有差时公主方选尚丁大全欲用新进士为驸马因命考官私寘震炎为第一倡太平状元之说以媚上震炎草茅士

  • 卷之九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一 逆臣传五·纪昀

    逆臣传宋○宋 (臣)等谨案张邦昌刘预苗傅宋史并入叛臣金史复系邦昌刘豫于列传考靖康之变邦昌豫并僭大号逆迹显然苗傅等劫君废立 罪无可逭今并编为宋逆臣其金史张刘二传则并从删削云张邦昌 刘豫 苗傅【刘正彦】张邦昌

  • 一一二六 江苏巡抚闵鹗元奏覆本年缴换《通鉴纲目续编》三十二部折·佚名

    一一二六 江苏巡抚闵鹗元奏覆本年缴换《通鉴纲目续编》三十二部折乾隆五十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江苏巡抚臣闵鹗元谨奏,为遵旨汇奏事。窃查《通鉴纲目续编》,钦奉谕旨,颁发改定旧本,令将外省流传之本遵照抽改,于年终汇奏一次。

  • 卷五·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卷五圣学康熙九年庚戌十月丁酉上谕礼部帝王勤求治理必稽古典学以资啓沃之功朕於政务余闲惟日研精经史念经筵日讲允属大典宜即举行尔部其

  • 易经·系辞上传·第一章·佚名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 怎样才算是好学?·孔子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就有道:接近德才兼备的人。正:改正,修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接近德才

  • 卷二百二十一·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百二十一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宾礼二天子受诸侯朝周礼春官司服公之服自兖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希冕而下

  • 书义断法卷三·陈悦道

    元 陈悦道 撰商书仲虺之诰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缵禹旧服兹率厥典奉若天命天之锡圣人其有猷有为者非常之资圣人之奉天其率而行之者皆有常之典盖天锡勇智无为不成固可以正人心而成王业者矣然皆古今常行之道皆天之所命

  • 礼以道其志(1)·戴圣

    ——音乐是治国安邦的工具 【原文】 礼以道其志(2),乐以和起声(3),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4)。礼、乐、政,其极一也(5),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6)。 【注释] (1)本节选自《乐记.乐本》。(2)道:同“导”,诱导。。(3)和其声:意思是

  • 卷二·佚名

    △一法品第一之二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有於贪未如实知。未正遍知。未能永断。彼於自心。未离贪故。不能通达。不能遍知。不能等觉。不能涅槃。不能证得无上安乐。若有於贪已如实知。已正遍知。已能永断。彼於

  • 卷第二十四·祖琇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二十四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唐 长庆四年。杭州永福寺刊石壁法华经成。相国元稹为之记。其辞曰。按沙门释慧皎自状其事云。永福寺一名孤山寺。在杭州钱塘湖心孤山上。石壁法华经在寺之中。

  • 文心雕龙辑注·黄叔琳

    《文心雕龙辑注》是清黄叔琳注的注释著作。十卷。全书分为四十九篇,加上《序志》一篇,为五十篇。每篇注释附于篇后,黄氏隐见附于书的上方,参考注之得失。黄氏辑注是书时,以元校三十四家本作参校,诸本字句互有异同,择其意之长

  • 莲子居词话·吴衡照

    清吴衡照撰,4卷。吴氏论词,重在文字与音律的关系上面,认为词的兴起,先有文字,然后宛转其声,以腔就辞;后来传播通久,音律确然,继起词人以辞就腔。由于古之作者皆善歌,故制辞度腔时对于字的平仄多少可以变化,只要与音律无碍即可。

  • 九华诗集·陈岩

    宋诗别集。1卷。陈岩著。本书为专门题咏安徽省九华山的名胜和物产的专集。原作甚多,已有散佚,此本为元至大年间方时发收集遗留作品210篇重刊的。《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皆七言绝句,凡咏名胜者二百另七首,咏物产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