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六 雍熙二年(乙酉,985)

  起太宗雍熙二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春正月癸亥,翰林學士賈黃中等九人權知貢舉。上謂宰相曰:「夫設科取士之門,最為捷要。然而近年籍滿萬餘人,得無濫進者乎?」己巳,詔:「自今諸科並令量定人數,相參引試,分科隔坐,命官巡察監門,謹視出入。有以文字往復與吏為姦者,寘之於法;私以經義相教者,斥出科場;伍保預知,亦連坐。進士倍加研覆,貢舉人勿以曾經御試,不考而薦。」始令試官親戚別試者凡九十八人。又罷進士試律,復貼經。

  上覽諸道轉運副使、知州、通判奏章有不聯名者,謂宰相曰:「當官共事,須協心從長。且條陳利害,動輒變改,今不聯名,此必任其獨見,未為允當也。」二月戊寅,下詔戒之。

  丙戌,上謂宰相曰:「朕覽史書,見晉高祖求援于契丹,遂行父事之禮,仍割地以奉之,使數百萬黎庶陷于契丹。馮道、趙瑩,位居宰輔,皆遣令持禮,屈辱之甚也。敵人貪婪,啗之以利可耳,割地甚非良策。朕每思之,不覺歎惋。」宋琪等奏曰:「晉高祖遣馮道奉使,張筵送之,親舉酒灑涕曰:『達兩君之命,交二國之懽,勞我重臣,之彼窮塞,息民繼好,宜體此懷,勿以為憚也。』及道回,有詩曰:『殿上一杯天子泣,門前雙節國人嗟。』方今亭鄣肅清,生靈安泰,皆由得制禦之道。恢復舊境,亦應有時。」上然之。

  三月【一】己未,上御崇政殿,覆試禮部貢舉人,得進士須城梁顥等百七十九人,庚申,得諸科三百一十八人,並唱名賜及第。唱名自此始。(此據登科記。)宰相李昉之子宗諤、參知政事呂蒙正之從弟蒙亨、鹽鐵使王明之子扶、度支使許仲宣之子待問,舉進士試皆入等。上曰:「此並勢家,與孤寒競進,縱以藝升,人亦謂朕為有私也!」皆罷之。

  青州人王從善應五經舉,年始踰冠,自言通誦五經文注,上歷舉本經試之,其誦如流,特賜九經及第,面賜綠袍、銀帶,錢二萬。時左右獻言尚有遺材,壬戌,復試,又得進士上元洪湛等七十六人,癸亥,得諸科三百二人,並賜及第。

  夏四月丙子,復置明法科。分周易、尚書各為一科,附以論語、孝經、爾雅三小經;毛詩專為一科。明法亦附三小經。進士、九經以下,更不習法書。又以鎖廳,求試者率多繆濫,始令諸道州府,自今擇才學優茂而歷官無過者乃舉之,仍先奏俟報。

  是日,召宰相,參知政事,樞密,三司使,翰林,樞密直學士,尚書省四品、兩省五品以上,三館學士,宴于後苑,賞花釣魚,張樂賜飲,命羣臣賦詩、習射。自是每歲皆然。賞花釣魚曲宴,始于是也。(此據會要,賞花賦詩,已見雍熙元年三月。)

  五月庚午,中書門下奏,謫官在外而累經赦宥者,欲令歸闕,責其後效。上不許,謂宰相曰:「朝廷致理,當任賢良,君子小人,宜在明辨。大抵人君宜先自正其身,亦如治家,身不正則家亂矣。故聽讒邪之言,則骨肉至親,坐成離間,豈能致敦敍之道歟!大小雖殊,其致一也。今海島瓊、崖遠惡處,甚多竄逐之臣,郊禋以來,豈不在念!然此等務行巇嶮,若小得志,即復結朋植黨,恣其毀譽,如害羣之馬,豈宜輕議哉。」(選舉志言詔從其請,蓋誤也。)

  六月己卯,詔兩街供奉僧于內殿建道場。上謂宰相曰:「今茲夏麥豐稔。比聞歲熟則民多疾疫,朕恐百姓或有災患,故令設此,未必便能獲佑,且表朕勤禱之意云。」

  丙戌,命右諫議大夫劉保勳、兵部郎中楊徽之、屯田郎中孔承恭與判吏部流內銓王祜,同就尚書省以新及第進士、諸科名次先後,鄉里遠近之便注擬。自是為定例。

  秋七月,上謂宰相曰:「國家以百姓為本,百姓以食為命,故知儲蓄最為急務。昨江南災旱甚,亟遣使振貸【二】,果無流亡盜賊之患【三】,若非積聚,何以救之?」庚申,詔:「諸路轉運使及諸州長吏,專切督察知倉官吏等依時省視倉粟【四】,勿致毀敗。其有計度支用外,設法變易,或出糶借貸與民及轉輸京師,如不省視而致損官粟者,雖去官猶論如律。」

  鼎州言江水溢害稼。

  八月庚辰,上謂宰相曰:「朕于獄犴之寄,夙夜焦勞,比分遣使臣按巡諸道,蓋慮或有寃滯耳。因思新及第進士為司理參軍,彼于法律固未精習,宜令諸州長吏視其不勝任者,于判司、簿尉中兩易之。」

  癸巳,上謂宰相曰:「近代以來,政理隳紊,無如晉、漢兩朝。外則侯伯不法,恣其掊斂,內則權倖用事,貨賂公行。百姓未納王租,先遭率斂。縣中官吏,歲有年常之求,鎮將人員,時為乞索之局,鄉胥里長,更迭往來,嗷嗷蒸民,何所告愬。欲望天道順和,其可得乎!近年以來,頗革此弊,臣僚守法,兆民舒泰,雖未能還淳返朴,亦可謂之小康矣。每念百姓寒耕熱耘,營求衣食,國家若非贍養軍旅,兩稅亦不忍催督,而況非理誅剝乎。」宋琪等對曰:「陛下恤民求理,取鑑晉、漢,實天下幸甚。」(會要十一月有戒官吏乞取錢物,年常節儀酒肉米昏等,詔委轉運使與長吏采訪聞奏,仍附十一月末。)

  九月,初,涪王廷美既得罪,楚王元佐獨申救之,上不聽。廷美死,元佐遂感心疾,或經時不朝請。(龍川別志言太宗將立元佐為嗣,元佐堅辭,欲立太祖之子,由是遂廢,故當時以為狂。按太祖二子,德昭卒于太平興國四年八月,德芳卒于六年三月,而元佐以七年七月出閣,時太祖之子無在者矣。元佐雖封衛王,蓋未嘗有建儲之議也。九年正月,廷美死,元佐乃發狂,固不緣辭位。別志誤矣。司馬光日記載宋敏求云,廷美之貶,元佐請其罪,由是失愛。日記蓋得其實也。)屢為殘忍,不守法度,左右微過,必加手刃,僕吏過庭,往往彎弓射之。上誨甚厲,皆不悛。是歲夏秋,疾甚,上深以為憂。是月,疾小愈,上喜,因降德音。

  庚戌,重陽,召諸王宴射苑中,而元佐以疾新起,不預。至暮,陳王元佑等過之,元佐謂曰:「汝等與至尊宴射,而我不預焉,是為君父所棄也。」遂發憤,中夜,閉媵妾,縱火焚宮。遲明,鞕焰未止。上意火必元佐所為也,令攝赴中書,遣御史按問。置巨校于前,元佐恐懼,具對以實。上遣入內都知王仁睿謂曰:「汝為親王,富貴極矣,何兇悖如是!國家典憲,我不敢私,父子之情,於此絕矣。」元佐無以對。陳王元佑已下洎宰相、近臣,號泣營救,上涕泗謂曰:「朕每讀書,見前代帝王子孫不率教者,未嘗不扼腕憤恨。豈知我家亦有此事!朕為宗社計,斷不舍之。」遂下制廢為庶人,送均州安置。顧謂宰相曰:「比者內外安寧,方思自適,而元佐縱火,實撓朕懷。」宋琪等曰:「堯、舜有丹朱、商均,此不足以累聖德。元佐苟無心疾,當不至是,惟陛下開釋。」丁巳,琪等帥百官伏閤拜表,乞留元佐京師,詔不許,表三上,乃許之。元佐行至黃山,召還,寘于南宮,使者監護,不通外事。楚王府諮議趙齊王遹、翊善戴玄以輔導無狀,皆請罪,上曰:「朕教訓猶不從,豈汝等所能贊導耶!」並釋不問。(寇準通判鄆州,得召見,太宗謂曰:「知卿有深謀遠慮,試與朕決一事,令中外不驚動,此事已與大臣議之矣。」準請其事,太宗曰:「東宮所為不法,他日必為桀、紂之行。欲廢之,則東宮亦自有兵甲,恐因而招亂。」準曰:「請某月日令東宮至某處攝行禮,其左右侍衛皆令從之。陛下搜其宮中,果有不法之事,俟還而示之,隔左右勿令入而廢之,一黃門力耳。」太宗以為然。及東宮出,因搜其宮中,得淫刑之器,有剜眼、挑筋、摘舌等物,還而示之,東宮服罪,遂廢之,選立章聖為太子。自是太宗眷準益厚。此張唐英所著仁宗政要寇準傳所載也,傳聞謬誤一至于此,蓋因廢元佐事耳。淳化三年十月,罷恭孝太子元僖冊禮,則緣惑嬖妾張氏,初無淫刑事也。唐英書世多有之,謬誤不獨此,不可不辨。)

  虞部郎中、知制誥鄭人韓丕有文行【五】,朝廷稱為長者。然誥命應用,傷于稽緩。一夕,須詔書甚急【六】,丕停筆既久,問索舊草,吏以本典扃戶出宿,不可搜檢。丕乃破鎖取,改易而進。宰相宋琪性褊急,常加督責,或申以諧謔,丕不能平。中書舍人王祜以前輩負氣,多凌辱面折之。乃表求外任,閏九月甲戌,丕罷知虢州。

  上覽邕管雜記,歎其風俗乖異。乙未,詔嶺南諸州民嫁娶、喪葬、衣服制度,委所在長吏漸加誡厲,俾遵條例;其殺人祭鬼,病不求醫,僧置妻孥等事,深宜化導,使之悛革。無或峻法,以致煩擾。

  己亥,坊州獻一角獸,上召近臣觀之,咸奏曰:「按瑞應圖,牡曰麒,牝曰麟。昔嵐州進,麟也。此乃麒也【七】。請宣示中外。」上不許,但令豢於苑中,遂其飲齕之性,且謂宰相曰:「時和年豐,兆民安泰,斯為上瑞。鳥獸草木,夫何足云。」

  冬十月辛丑朔,上錄京城諸司繫囚,多所原減,決事遂至日旰。近臣或諫以勞苦過甚,上曰:「不然,儻惠及無告,使獄訟平允,不致枉撓,朕意深以為適,何勞之有!」因謂宰相曰:「中外臣僚,若皆留心政務,天下安有不治者。古人宰一邑,守一郡,使飛蝗避境,猛虎渡江。況人君能惠養黎庶,申理冤滯,豈不感召和氣乎!朕每自勤不怠,此志必無改易。或云百司細故【八】,帝王不當親決,朕意則異乎此。若以尊極自居,則下情不得上達矣。」

  十一月辛卯,詔自今京官、幕職、州縣官,有丁父母憂者,並放離任,常參官奏聞待報。然其後亦頗有特追出者。

  十二月,上謂李昉等曰:「中書、樞密,朝廷政事所出,治亂根本繫焉。且天下廣大,卿等與朕共理,當各竭公忠,以副任用。人誰無姻故之情,苟才不足稱,不若遺之財帛耳。朕亦有舊人,若果無取,未嘗假以名器也。卿等其戒之。」

  開寶中,賊攻繡州,知州饒陽王恕死焉。恕子濟,時從行,賊將并害之。濟擁尸號慟,謂賊曰:「吾父已死,吾安用活為!但恨力不足殺汝,以報父绚耳。」賊感其言,舍之。濟遂拾父骨,匿山谷間。既而官軍大集,濟脫身謁其帥朱乙,陳討賊之計。乙嘉其誠,遺以束帛,奏假驛置而歸。先是濟母終于岳陽,權殯佛舍,并護二喪還饒陽。州將以聞,太祖召見,為其尚少,且俾就學。

  于是,上書自陳死事之孤,得試學士院,補龍溪主簿。時調福建輸鶴翎為箭羽,鶴非常有物,官督責尤急,至一翎直數百錢者,民甚苦之。濟以便宜諭民取鵝翎代輸,驛奏其事。因詔旁郡悉如濟所陳。

  注 釋

  【一】三月己未「三月」二字原闕,據太宗實錄卷三二、宋史卷五太宗紀補。

  【二】亟遣使振貸「亟」原作「凶」,據宋本及太宗實錄卷三二改。

  【三】果無流亡盜賊之患「無」原作「有」,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太宗實錄卷三二改。

  【四】專切督察知倉官吏等依時省視倉粟「知」原作「如」,據宋本、宋撮要本及宋史全文卷三改。

  【五】虞部郎中知制誥鄭人韓丕有文行此句上原有「九月」二字,與上編為重出。按下文至「乃表求外任」句,乃追敍韓丕失職緣由,隨出「閏九月甲戌,丕罷知虢州」。本編記載並見太宗實錄卷三二,原繫於雍熙二年閏九月。今據刪此句上「九月」二字。

  【六】須詔書甚急「須」原作「頒」,據宋本、宋撮要本改。

  【七】此乃麒也「此」原作「是」,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改。

  【八】或云百司細故「百」原作「有」,據宋本、宋撮要本改。

猜你喜欢
  卷三百九十三 元祐元年(丙寅,1086)·李焘
  ●卷二·徐梦莘
  第五十九回 谢安石应征变节 张天锡乘乱弑君·蔡东藩
  大明太宗文皇帝宝训卷之四·杨士奇
  第十六回 杀武臣李良叛赵 刺陈胜庄贾降秦·黄士衡
  卷一百八十六·杨士奇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八十九·佚名
  卷之二百十七·佚名
  卷之三百四十七·佚名
  卷五十七·郝经
  第三十二册 天聪四年八月至十二月·佚名
  通志卷一百七十九·郑樵
  十六、我的拜年·包天笑
  十国春秋卷五十·吴任臣
  卷一·彭百川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白石道人歌曲跋·姜夔

      歌曲特文人余事耳或者少谐音律白石留心学古有志雅乐如防要所载奉常所録未能尽见也声文之美槩具此编嘉泰壬戌刻于云间之东岩其家转徙自随珍藏者五十载淳祐辛亥复归嘉禾郡斋千嵗令威夫岂偶然因笔之以识嵗月端午日菊

  •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林徽因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她的行径?催一阵急雨,抹一天云霞,月亮,骄傲的,她奉着那荒唐的使命:难怪她笑永恒是人们造的谎,都市喧哗,再寂成广漠的夜静!谁又大胆地爱过这伟大的变换?虽说千万年在她掌握中操纵,看花放蕊树凋零,娇娃做了娘;来抚慰

  • 刘仙伦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刘仙伦(生卒年不详)字叔儗,号招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与刘过齐名,称为庐陵二布衣。 岳珂《檉史》卷六谓其“才豪甚,其诗往往不肯入格律”,“大概皆一轨辙,新警峭拔,足洗尘腐而空之矣。独以伤露筋骨,盖与改之为一流人物

  • 卷四百五十八 元祐六年(辛未,1091)·李焘

      起哲宗元祐六年五月盡其月   五月己未朔,罷文德殿視朝,祭太社,百司守職。太史言:「日食二分,不及元奏分數。」翌日,呂大防等稱賀。(梁燾奏疏當考,附六月壬辰。)   三省、樞密院同進呈熙河、延安二捷報。蘇轍奏曰:「近日

  • 读礼通考卷三十四·徐乾学

    丧服五受服丧服记衰三升三升有半其冠六升以其冠为受受冠七升【注衰斩衰也或曰三升半者义服也其冠六升齐衰之下也斩衰正服变而受之此服也三升三升半其受冠皆同以服至尊宜少差也 疏自此至篇末皆论衰冠升数多少也以其冠

  • 辽史拾遗卷八·厉鹗

    钱塘厉鹗 撰本纪第十五圣宗六二十八年夏五月丙午髙丽西京留守康兆弑其主诵擅立诵从兄询诏诸道缮甲兵以备东征髙丽史曰献哀王太后皇甫氏戴宗之女生穆宗穆宗即位册上尊号曰应天启圣静徳王太后穆宗年已十八太后摄政居千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七十八·佚名

    正德六年八月戊寅朔□ 大社 大稷○监察御史江万实言朝廷凡大事必令会官议拟正欲合众论之公以求事理之当然非素有一定之见岂能决择于立谈之间况窃听于旁者每如堵墙机密重务不免传泄自今凡有会议先具揭帖送与议者至期乃

  • 中兴小纪卷三十·熊克

    宋 熊克 撰绍兴十二年【嵗在壬戌】春正月癸卯枢宻使张俊措置江淮战守回参议官以下分三等推恩行府结局俊乞罢枢务不许且荐其将定逺军节度使田师中掌故岳飞之兵又荐清逺军节度使王徳往金陵于是并诏为御前都统制师中于

  • 忙哥撒儿传·宋濂

    忙哥撒儿,姓察哈札剌儿氏。曾祖名赤老温恺赤,祖名搠阿,父那海,均侍奉烈祖(也速该)。搠阿年幼时就受太祖宠爱。因精于骑射,太祖称他为“默尔杰”,意思是最善射的人。随从太祖征乃蛮、蔑里吉等部。忙哥撒儿在睿宗时曾随大军攻

  • 提要·吴师道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五战国策校注      杂史类提要【臣】等谨案战国策校注十卷元吴师道撰师道字正传兰溪人至治元年进士官至礼部郎中事蹟具元史儒学传战国策旧有高诱注宋绍兴间缙云鲍彪病其阙略重为之注

  • 卷五十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五十七器服略【二】仪器【臣】等谨按仪器之作所以授时成宪体天运而布岁功盖綦钜也我圣祖仁皇帝学贯天人洞达象数既成数理精藴一书并铸观象台六仪简平三辰半

  • 后刑第三十四·桓宽

    大夫曰:“古之君子,善善而恶恶。人君不畜恶民,农夫不畜无用之苗。无用之苗,苗之害也;无用之民,民之贼也。Θ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虽周公、孔子不能释刑而用恶。家之有姐子,器皿不居,况姐民乎!民者敖于爱而听刑。故刑所

  • 卷十五·朱熹

    <经部,四书类,四书或问钦定四库全书四书或问卷十五宋 朱子 撰论语乡党第十【凡二十一章】或问序篇诸説如何曰是皆原于程子而尹氏约而精矣杨氏诋世儒之説为有功范氏説在篇中亦明白而切至也或问恂恂或以为诚实或以为

  • 第九卷·慧沼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第九卷唐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大辨才天女品第十五之二经。第八卷大辨才品余经。尔时憍陈如婆罗门说上赞叹及咒赞法赞辨才天女已下第四陈如教请加被。前请求辨才之法。此请求时加被令得。大分为

  • 卷十九·性音

    宗鉴法林卷十九 集云堂 编 大鉴下四世 赵州因僧问如何是南泉真。师下禅床立。又问如何是和尚真。师上禅床坐。 师下禅床立。神号并鬼泣。师上禅床坐。龙蟠并虎卧。一槌打与两分张。拈起元来是双破。(本觉一) 赵州因

  • 跨鳌集·李新

    宋代诗文别集。李新撰。《郡斋读书志》卷4下著录此集为50卷。清代修《四库全书》时原本已失传,故由《永乐大典》搜采其诗文,重编为30卷。前11卷为赋3篇、各体诗及词5首,其余19卷辑录表、札子、状、论、记、跋、序、说

  • 畏斋集·程端礼

    元代诗文别集。6卷。程端礼撰。《畏斋集》原本久佚,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程端礼诗文百余篇,重新类编为《畏斋集》6卷。卷首无序言。卷1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卷2为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

  • 阿速达经·佚名

    闻如是,佛在舍卫国告诸比丘,皆听我所言致难。父母生子养育哺乳。长大欲令见日月光。父母以天下万物示子。欲令知善恶。诸比丘,如是子以一肩负父。复以一肩负母。至寿竟乃止。复以天珍宝明月珠玉璧琉璃珊瑚。自生禽兽白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