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九三 辛亥革命二——孙德卿

辛亥秋天我回到绍兴,一直躲在家里,虽是遇着革命这样大事件,也没有出去看过,所以所记录的大抵只是一些得之传闻的事情,如今且来做一回文抄公,从《略讲关于鲁迅的事情》里抄来,这乃是我的兄弟所写,我想这大约是写得可靠的。他叙述游行及欢迎的情形如下:

“这时候城内的一个寺里就开了一个大会,好像是越社(案即南社的绍兴分社)发动的,到了许多人,公举鲁迅做主席。鲁迅当下提议了若干临时办法,例如提议组织讲演团,分发各地去演说,阐明革命的意义和鼓动革命情绪等。关于人民的武装,他说明在革命时期,人民武装实属必要,讲演团亦须武装,必要时就有力量抵抗反对者。他每一提议刚要说完而尚未说完的时候,就有一个坐在前排的头皮精光的人,弯着腰,作要站起来但没有完全站起来的姿势,说一句‘鄙人赞成!’又弯着腰坐下去,提议就很快的通过。这人不是别人,便是后来鲁迅文章里曾经说起的孙德卿。他虽是乡下的地主家庭出身的人,但对于推翻清政权这件事是热心的。他曾经拿明朝人的照片去分送给农民,我看到的一张是明太祖的像,约莫三寸来长,分明是从画像上照下来的。他并且向农民说明,清朝的政府是外面侵入的人组成的,我们应当把他们打出去。对于这主张,农民都赞成,愿意起来去打。《扬州十日记》之类的小册子,这时候也流行到民间。这孙德卿在秋瑾案发生时,曾一次下狱,但不久就出来了。

这时候是应该睡的时候了,但人民都极兴奋,路旁密密的站着看,比看会还热闹,中间只留一条狭狭的路,让队伍过去,没有街灯的地方,人民都拿着灯,有的是桅杆灯,有的是方形玻璃灯,有的是纸灯笼,也有照着火把的。小孩也有,和尚也有,在路旁站着看。经过教堂相近的地方,还有传道师,拿着灯,一手拿着白旗,上写欢迎字样。兵士身体都不甚高大,脸上多数像饱经风霜的样子,一路过去,整齐,快捷。后面跟的人,走的慢一点的便跟不上。不久到了指定驻扎的地方,去接的人们有跟了进去,也有站住在门外面,大家都高叫着革命胜利和中国万岁等口号,情绪热烈,紧张。不久就有人来叫让路,一班人把酒和肉等挑进去,是慰劳兵士去的,外面的人们也就渐渐的散去了。”

离这事情不久,(案大概就是第二天吧,)就有人告诉鲁迅,说王金发的军队大约今晚可以到绍兴,我们应当去接他和他的军队,这回仍在府学堂里会集,学生也去的。晚饭后大家兴高采烈的走到西郭门外。到了黄昏,不见什么动静,到了二更三更,还是不见军队开到。学生穿的操衣很是单薄,夜深人静时觉得很寒冷,于是只好敲开育婴堂的门,到里面去休息,叫起茶房,贴还些柴钱,叫他们烧茶来喝。这时候才看见穿制服的学生们之外,还有头皮精光的孙德卿,头戴毡帽的范爱农,好像和徐伯荪一起捐道台出洋的陈子英也在内。但是夜深了,不特冷,而且也饿,学生们大家摸钱袋,设法敲开店门买东西吃。孙德卿拿出钱来,叫人去买了几百个鸡蛋,大家分吃了。这以后不久,有人来报信,说军队因为来不及开拔,大概须明天才可开到,今晚不来了。

但是鲁迅提议的武装讲演等,大家虽然都赞成,可是缺少准备,力量也不够。第一件是缺少枪械。府学堂里虽然有些枪,但没有真的子弹,有一些也是操演时用的那种只能放响的弹子,只有在近距离内大概能伤人。于是人民终于恐怖起来了。有一天,鲁迅从家里出去,到府学堂去,到了离学校不远,见有些店铺已在上排门,有些人正在张皇的从西往东奔走。鲁迅拉住一个问他为什么,他说不知道究竟什么事。鲁迅知道问亦无益,不如到学堂去了再说。他走进校门,已有一部分学生聚在操场里讨论这件事,才知道市民因为听了有败残清兵要渡江过来,到绍兴来骚扰的谣言,所以起恐慌的。于是鲁迅主张整队上街解释,以镇定人心。手脚很快,一歇工夫就印好了许多张油印的传单,大概是报告省城克复的经过,和说明决没有清兵过来的事情。即刻打起钟来,学生立时齐集于操场,发了枪,教兵操的先生也跑来了,满头是汗,他还没有剪掉辫发,把它打了一个大结子。他不拿平常用的狭细的指挥刀,挂上一把较阔厚的可以砍刺的长刀,这无非防备万一的。小心怕事的校长,抖零零的到操场上来讲话,想设法拦阻,但没有用处。在路上,鲁迅一班人分送传单,必要时更向人说明,叫他们不要无端恐慌,的确这很有用处,学生们走到之处,人心立刻安定下来,店铺关的也仍然开了。时间在下午,一班人回到学校时,天已黑下去了。

于是第二天晚上再去,这回不往西郭,却往东边的偏门,人还是这一大批。黄昏以后,月亮很皎洁,正盼望间,远远的听到枪声响,以后每隔一定的时间枪声响一下。不多时看见三两只白篷船,每只只有一个船夫摇着,然而很快的摇来。船吃水很深,可见人是装的满满的。各船都只有一扇篷开着,过一歇时候船中就有兵士举起枪来,向空中放一响。先前的兵队老是这样做,在有开仗可能的情势下,常常一响一响的放着枪。不多时候船已靠岸,王金发的军队很快的上了岸,立刻向城内进发。兵士都穿蓝色的军服,戴蓝色的布帽,打裹腿,穿草鞋,拿淡黄色的枪,都是崭新的。带队的人骑马,服装不一律,有的穿暗色的军服,戴着帽子,有的穿淡黄色军服,光着头皮。

我这一节文章写得特别的长,而且里边又是大都抄的别人的文章,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我很珍重那一回革命的回忆,可是我自己没有直接的经历,所以只能借用人家所写的,写的虽是实朴却很诚实,后来对于王金发的批评也下的很有分寸,其写孙德卿也颇是简单得要领,活画出一个善良的人来。军政分府成立,政治上没有什么建设,任用的人很不得当,有三个姓王的,颇弄权敛钱,人民倒不大怪王金发,大家都责备“三王”,当时老百姓利用一句“戏文”上的句子,唱道“可恨三王太无礼”,却不晓得是什么戏上边的。这时候府学堂的学生用了鲁迅和孙德卿的名义,办了一个《越铎日报》,时常加以讽刺,有一回军政分府布告,说要出去视察,却说是“出张”,报上就挖苦说,“都督出张乎,宜乎门庭如市也!”别一篇的文章的结末,则有“悲夫”二字,这本是从前常用的字眼,没甚希奇,可是实际上是在讥刺何悲夫,他也是军政分府的一个要人。“后来那报馆被兵士毁坏了一部分,孙德卿大腿上被刺了一尖刀,但并非要害,伤亦不重。这也许是三王指使的,也许是王金发自己的主意,即使是他的主意,比之于后来军阀的随便杀人,实在是客气得多了。孙德卿被刺伤后,想要去告诉各位老朋友,并且预备把伤痕照了相给老朋友去看。但是很为难,因为身体大而伤痕小,如果只照局部,伤痕是极清楚了,但看的人不晓得受伤者是孙德卿,如果照全身,面貌是照出来了,但伤痕就看不清楚了。因为照相总不能照得太大呀。结果终于照了全身,但照片并不大。鲁迅接到照片,拆开来看时只见赤条条的一个孙德卿,不看见伤痕,不觉吓了一跳,还以为他发痴了,等到看了他的说明,才知道原来是这样一件事情。”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六 孝行·姚思廉
  卷四百十一 列传一百九十八·赵尔巽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九十三·杨仲良
  卷之一百二十一·佚名
  ●崇祯实录目录·佚名
  卷之三百七十四·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五 图谱略上 记有·纪昀
  六六八 谕《辽史》《元史》着添派和珅等同办《明史》着添派王杰等同办·佚名
  皇甫谧传·房玄龄
  杜重威传·薛居正
  汉纪二十三 孝成皇帝上之下阳朔三年(己亥、前22)·司马光
  第二章以用钱为证·孙中山
  卷首之七·佚名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吕思勉
  十七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楼锷·唐圭璋

      锷字巨山,一字景山,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人。绍兴三十年(1160)登进士第。乾道五年(1169),太学正。七年(1171),湖北路安抚司准备差遣。淳熙元年(1174),枢密院编修官、出知江阴军、移知武昌府。   浣溪沙   双桧堂   夏半阳

  • 卷五十四·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五十四    宋 陈起 编俞桂渔溪乙藳 江上 江头云阁雨柳色与春深船发春风阻谁知客子心 居闲 富贵人所愿贫贱不堪忧自有兰蕙清非比萧艾羞功名如露草飘瓦若虚舟千载傥相遇臯夔及伊周苟使穷

  • 提要·贾岛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二长江集        别集类一【唐】提要【臣】等谨案长江集十卷唐贾岛撰岛字浪仙范阳人初为僧名无本後返初服举进士不第坐谤责授长江主簿终於普州司仓参军岛之谪也唐书本传谓在文宗时

  • 载记第十八 姚兴下·房玄龄

    晋义熙二年,平北将军、梁州督护苻宣入汉中,兴梁州别驾吕营、汉中徐逸、席难起兵应宣,求救于杨盛。盛遣军临浕口,南梁州刺史王敏退守武兴。杨盛复通于晋。 兴以太子泓录尚书事。 慕容超司徒、北地王钟,右仆射、济阳王嶷,高都

  • ●靖康稗史之一·确庵耐庵

      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笺证   ▲金人既灭契丹,遂与我为敌国,依契丹例,以讲和好。每岁遣使,除正旦、生辰两番永为常例外,非常庆吊别论也。甲辰年,阿骨打忽身死,其弟吴乞买嗣立,差许亢宗充奉使贺登位,并关取奉使契丹条例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三十七·阿桂

    八月壬申温福丰升额奏言丹坝土司差人赴营投禀言金川要我帮兵并阻我投顺天朝恳请官兵及早前徃驻守土司情愿尽力报効等语是该土司见官兵势盛坚心内向又因金川廹胁帮兵情急求援今董天弼已派兵前往则此后金川勾引并吞狡计

  • 宜都王萧铿传·李延寿

    宜都王萧铿字宣俨,是高帝的第十六个儿子。生下来三岁时,死了母亲。后来有了知识,就问他的母亲在哪里,身边的人告诉他母亲早亡,他便非常思慕,以吃蔬菜淡饭表示自己的悲伤。他不认识母亲,常常请求陰间官吏,让自己在梦中相见。到

  • 察罕帖木儿传·宋濂

    察罕帖木儿字廷瑞,祖籍北庭。曾祖阔阔台在元初随大军征取河南。其祖父乃蛮台、父阿鲁温都定居颍州沈丘,因以河南为籍贯。察罕帖木儿自幼好学,有大志。至正十一年(1341)红巾军在汝宁和颍州起义反元,攻下江淮诸郡,屡败元军。

  • 跋·佚名

    本书初稿卷四,于康熙二十二年九月戊寅之后有『十月己酉(十二日),九卿、詹事、科道官请上尊号,上不许』之文。并载其疏云:『臣等窃惟无所不覆之谓峻德、无所不统之谓大勋,是以称尧、禹之圣者,一则曰「光被四表」、再则曰「声教

  • 卷二百十八下·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二百十八下 朱批黄廷桂奏摺 雍正七年正月初八日四川提督【臣】黄廷桂谨 奏为分剿逆蛮仰仗 天威擒获贼首恭报大捷事窃【臣】於雍正六年十一月

  • 正赏第五十一·佚名

    赏者,所以辩情也。评者,所以绳理也。赏而不正,则情乱于实;评而不均,则理失其真。理之失也,由于贵古而贱今;情之乱也,在乎信耳而弃目。古今虽殊,其迹实同;耳目诚异,其识则齐。识齐而赏异,不可以称正;迹同而评殊,未得以言评。评正而赏

  • 论语集注通证卷下·张存中

    元 张存中 撰先进篇南容三复白圭章一日三复此言事见家语弟子行独居思仁公言思义其于诗也则一日三复白圭之玷是宫縚之行也孔子信其能仁以为异士顔路请子之车章脱骖以赙之礼檀弓孔子之卫遇旧舘人之丧入而哭之哀出使子

  • 卷二十三·汪克宽

    <經部,春秋類,春秋胡傳附錄纂疏欽定四庫全書春秋胡傳附録纂疏卷二十三元 汪克寛 撰襄公下【乙靈王二卯十六年】二十有七年【晉平十二齊景二衛獻二十一蔡景四十六鄭簡二十曹武九陳哀二十三文四宋平三十秦景三十一楚

  • 第十三章 7·辜鸿铭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辜讲孔子评价自己国家(鲁国)政府状态以及另一个国家(卫国)的政府状态,说:“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差不多。”

  • 卷五·钱时

    钦定四库全书融堂书解卷五宋 钱时 撰商书汤誓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观此书止是汤谕其众庶而誓之初无伊尹相汤伐桀之文亦初未有升自陑战鸣条之事而序云尔者此夫子特书伐桀之始末所以深明乎汤之

  • 扶乩绝非正法·印光

    扶乩,乃灵鬼作用,其言某佛、某菩萨、某仙,皆假冒其名。真仙,或偶尔应机,恐千百不得其一,况佛菩萨乎?以乩提倡佛法,虽有小益,根本已错,真学佛者,决不仗此以提倡佛法。何以故?以是鬼神作用。或有通明之灵鬼,尚可不致误事。若或来一糊

  • 张苍水诗文集·张煌言

    诗文集。明张煌言(1620—1664)撰。不分卷。煌言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崇祯举人。为明末著名抗清将领,后为清兵所俘,被害于杭州。是集包括诗集《寄零草》与文集。诗集按诗体分类,并附寄零草补遗四十五首,寄零草

  • 本生经·佚名

    或译《佛本生故事》,印度最古的寓言故事集之一。在印度,公元3世纪就有了本生故事的浮雕。在5世纪,中国高僧法显在斯里兰卡的佛教盛会上见过500个变身表演,可见当时已传到国外。所以《本生经》的故事形成不会晚于公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