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四书或问卷十三

宋 朱子 撰

论语

泰伯第八【凡二十一章】

或问曰何以言三譲之为固譲也曰古人辞譲以三为节一辞为礼辞再辞为固辞三辞为终辞故古注至是但言三譲而不解其目也今必求其事以实之则亦无所据矣曰何以言其譲于隐微之中也曰泰伯之譲无揖逊授受之迹人但见其逃去不返而已不知其譲也知其譲者见其譲国而已而不知所以使文武有天下者实由于此则是以天下譲也曰其为至德何也曰譲之为德既美矣至于三则其譲诚矣以天下譲则其所譲大矣而又能隐晦其迹使民无得而称焉则其譲也非有为名之累矣此其德所以为至极而不可以有加也曰太王有废长立少之意非礼也泰伯又探其邪志而成之至于父死不赴伤毁髪肤皆非贤者之事就使必于譲国而为之则亦过而不合于中庸之德矣其为至德何耶曰太王之欲立贤子圣孙为其道足以济天下而非有爱憎之间利欲之私也是以泰伯去之而不为狷王季受之而不为贪父死不赴伤毁髪肤而不为不孝葢处君臣父子之变而不失乎中庸此所以为至德也其与鲁隐公呉季子之事葢不同矣曰逃去可矣何必断髪文身哉曰先儒论之多矣蘓氏以为譲国盛德之事也然存其实而取其名者乱之所由起故泰伯为此所以使名实俱亡而乱不作也此以利害言之固不足以论圣贤之心而其弟黄门又曰子贡言泰伯端委以治呉则固未尝断髪文身也且汉东海王以天下授顕宗唐宋王成器以天下授宗皆兄弟终身无间言何必断髪文身哉此引子贡之言则其事固有不可考者然以汉唐二事例之则亦未足以尽圣贤之心也葢使王季之心但如顕宗宗则可若有叔齐之义则亦不能以一朝居矣使泰伯而不有以深自絶焉则亦何必以致国于王季而安其位哉然顕宗宗之心其厚薄又自不同也曰程子既曰泰伯知王季文王必能开基成王业矣又曰不必革命使纣贤文王必为三公何也曰此亦推广假设之辞耳曰谢氏以为泰伯亦能有天下信乎曰泰伯固为至德然恐非文王之伦也使其德业果与文王不异则太王之欲立季歴乃邪心矣大率此为推本而言杨氏之説得之矣

或问二章之説曰程子张子至矣范吕亦得之谢氏不就理之云过于髙飬德之云偏于内杨氏则辞费甚矣

或问三章之説如何曰程子范谢尹氏皆善吕氏所谓得礼者过之而杨氏以啓手足为不亏其体戒慎恐惧为不辱其身则支矣曰其以易箦为死生无变于己者诸説之所不及不其至乎曰昔晁事尝问此义于程子程子曰礼也晁曰今人蔽于老佛之説则不谓之礼而谓之达矣程子然之不知杨氏于此其果以礼为重乎以达为重乎是未可知也

或问曾子三言其为脩身之验奈何曰此程伯子尹氏之意也夫不荘不敬则其动容貌也非暴即慢惟恭敬有素则动容貌斯能逺暴慢矣内无诚实则其正顔色也色荘而已惟诚实有素则正顔色斯能近信矣涵飬不熟则其出辞气也必至鄙倍惟涵飬有素则出辞气斯能逺鄙倍矣曾氏亦以为君子于是持飬既乆而熟睟面盎背不待设施而自尔也故皆以斯言之此説当矣曰道无精粗本末之间今以笾豆为末节而独贵乎此何也曰夫谓道无本末者非无本末也有本末而一以贯之之谓也一以贯之而未尝无本末也则本在于上末在于下其分守固不同矣故君子所贵贵乎其本而已苟所以本于身者不足逺邪而去伪则屑屑于仪章器数之末亦何为哉曰程叔子之説如何曰容貌荘敬则可逺暴慢飬于中而言自顺理者得之矣解中所论正顔色出辞气二句则与上句之例不同而又各为一説不知其何故也曰有为此章之説者曰道之所贵有此三事动容貌以逺暴慢也正顔色以近诚信也出辞气以逺鄙倍也动也正也出也闲邪而收放心之术也心少不存则动之正之出之者谁欤动容貌矜荘以脩之也心一荘矜则轻忽夷易之态自不形于声正顔色端俨以荘之也心一端俨则伪妄不情之事自不入于念出辞气审度以发之也心一审慎则僻违背理之言自不道于口矣子以为何如曰此本谢氏之説也然经文但曰动曰出曰正而已其动之中否正之真伪出之得失皆未可知也所贵者乃在其平日荘敬诚实涵飬有素故其动能逺暴慢其正能近信其出能逺鄙倍耳今乃以动为矜荘出为审度则其文义自无所当又谓一矜荘便能逺暴慢一端俨便能近信一审度便能逺鄙倍则是其所用其力者止于扬眉瞬目之际而遽责其有睟面盎背之功吾恐其无沉浸醲郁之风而未免于浮躁急迫之病也且一为端俨之色安知其非色荘也耶此又不但文义之疵而已其始皆自谢氏失之吾不得而不论也曰诸説如何曰吕氏以为三者皆道之正谢氏亦云三者皆道者皆非是杨氏説将死而言善者得之但以暴慢也信也鄙倍也皆为人所以施于己者似亦非是而胡氏所考曾子之事则善【胡氏曰曾子之疾见于此者二而见于檀弓者一愚尝考其事之先后窃意此章最先前章次之而易箦之事最在其后乃垂絶时语也当是时也气息奄奄仅在而声为律身为度心即理理即心其视死生犹昼夜然夫岂异教坐亡幻语不诚不敬者所可彷佛学者诚能尽心于此则可以不惑于彼也】

或问能矣而问于不能多矣而问于寡不几于巧伪以近名乎曰愚尝闻之于师矣曰顔子深知义理之无穷惟恐一善之不尽故虽能而肻问于不能虽多而肻问于寡以求尽乎义理之无穷者而已非挟其能而故问也但自他人观之则见其如此耳谢説意葢如此而洪氏曰吾固能矣然岂不犹有所不能彼固不能矣然或不能于此而能于彼也吾固多矣然岂不犹有所阙彼固寡矣然或失于此而得于彼也是以下问而不以为难亦此意也曰杨氏视天下无一物之非仁夫谁与之校如何曰过矣其言孟子三自反不如顔子之不校信乎曰孟子所言学者反身修德之事若顔子则心理浑然不待自反物我一致不见可校者也二者优劣固不待言而喻矣然自学者观之则随其所至之深浅而用力各有所当不可以此废彼而反陷于躐等之失也曰有谓犯而不校非特自反且有包之之意焉有彼之之意焉有愧之之意焉莫非理也其説然乎曰夫犯而不校固不待于自反今曰非特自反则既失之矣且其所谓包之者骄也彼之者狭也愧之者薄也是岂顔子之心哉呉氏曰子贡多闻故于顔子见其闻一知十曾子力行故又见其如此信乎其优入圣域也如何曰即其言足以见三子之气象亦善也

或问六章杨氏之説然乎曰曾子之称此正以其非君子不能故设为荅问之辞以审订之耳且杨氏又何以知此君子之未仁耶此言一立其流之将有排死节而贱正直之意非小失也

或问七章之説曰程子至矣但毅字之训恐或未然説文以为有决者近之矣谢説如何曰谓顔子包其毅孟子毅胜其可也自任以天下之重为任重可矣然亦未见道逺之意葢此二字曾子已自释之学者涵泳其言足以识其气象正不必别下语也杨氏分别最为有功而或者病之误矣但扩大作之事若曰非则不能容纳之可也尹氏踈矣

或问古者之教十年学防仪十三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二十始学礼舞大夏今夫子之言其序如此乃与教之先后不同何也曰诗者乐之章也故必学乐而后诵诗所谓乐者葢琴瑟埙箎乐之一物以渐习之而节夫诗之音律者也然诗本于人之情性有美刺讽谕之防其言近而易晓而从容泳叹之间所以渐渍感动于人者又为易入故学之所得必先于此而有以发起其仁义之良心也至于礼则有节文度数之详其经至于三百其仪至于三千其初若甚难强者故其未学诗也先已学防仪矣葢礼之小者自为童子而不可阙焉者也至于成人然后及其大者又必服习之乆而有得焉然后内有以固其肌肤之会筋骸之束而德性之守得以坚定而不移外有以行于乡党州闾之间达于宗庙朝廷之上而其酧酢之际得以正固而不乱也至于乐则声音之髙下舞蹈之疾徐尤不可以旦暮而精其所以飬其耳目和其心志使人沦肌浃髓而安于仁义礼智之实又有非思勉之所及者必其甚安且乆然后有以成其德焉所以学之最早而其见效反在诗礼之后也曰诸説如何曰程子备矣然其间亦有踈宻缓急之异详味而审思焉可也谢氏説亦得之但立礼説诸家多所未备至于杨氏所谓乐非钟皷羽籥者则过矣

或问子谓民可使之由于是理之当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者何也曰理之所当然者所谓民之秉彜百姓所日用者也圣人之为礼乐刑政皆所以使民由之也其所以然则莫不原于天命之性虽学者有未易得闻者而况于庶民乎其曰不可使知之葢不能使之知非不使之知也程子言之切矣曰吕氏之説如何曰此非圣言之本意然亦颇中近世学者之病矣曰谢氏之説如何曰其意则善矣然谓礼乐法度之外自有觉处则所未安易外以中其庶几乎曰游氏如何曰此其所谓道者老佛之所谓道而已若吾之所谓道者则岂有搏噬毒螫薄恶之患哉其説之病与前篇同学者审择可也

<经部,四书类,四书或问,卷十三

或问十章之説如何曰诸説皆善但张吕未通耳胡氏上句小异然亦可取【胡氏曰好勇而不疾贫则不肻为乱疾贫而不好勇则不能为乱自古乱民皆其才力出众而迫于饥寒者也为人上者其可不思制其产厚其生乎抑学者不幸而勇勇又不幸而贫苟无道以持之自行一不义取非其有日长月滋其不流于乱也几希矣此又学者所当自警也】

或问骄吝之説曰程子至矣诸説不同然皆是足以有警张敬夫论周公事亦善【张敬夫曰周公以叔父之尊位上宰握大权勲烈如此其光也而方且握髪吐哺惟恐失天下之贤才思兼三王坐以待旦夫岂有丝毫骄吝存于其间哉】

或问十二章之説曰此章文意难明诸儒之説不一孔氏范氏以善为谷惟杨氏以谷为禄其以谷为善者下句又皆不同孔氏范氏以为无不得乎善言三年学则必无不得善者诱人以学之意也程子侯尹以为难得乎善言三年学而犹不至乎善则终不足以进于善勉人汲汲于学之意也谢氏引王氏之言则以为三年学而不至乎善明善非易得之物勉学者自强之意也愚按此三説文义皆不甚通惟杨説为近之但训释有未备耳葢不易得者叹美之辞若杨説而易至以志颇足其训释以明之则文意晓然矣且上章论疾贫骄吝之失下章记去就出处之方在位谋政之事亦一类也若以谷为善则胡氏之释为善【胡氏曰谷善也成也尔雅曰信善为谷言善之成实也今世方言亦以物之成实者为谷】

或问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何也曰此言人当笃于信道而又好学以明乎善然后能守死以善其道也善道犹工欲善其事之善守死善道言宁死而不为不善以害其道也曰子所谓更相为用何也曰非笃信则不能好学非守死则无以善道然徒笃信而不能好学徒守死而不足以善道则又君子之所不取也葢能守死者笃信之功而能善道者好学之力然虽曰笃信而未能主死不变则其信亦不笃矣虽曰好学而不能推以善道则其学亦无用矣此四者之所以更相为用而不可一有阙焉者也曰诸説如何曰皆得之而程子所论笃信之意尤冝深味

或问十四章范氏之説如何曰夫子之言无上下之异但为不在此位则不谋此政耳范氏为人君言故自上而下然其意终不备更当自下而推如士不可侵大夫之职以至于天子不可过于天道乃为备耳然不止此又当知前后左右彼此之间各有分守皆不可以相逾乃为大备而尽得圣人之意胡氏所论亦其一事今附于此【胡氏曰东汉季年党锢祸起颍川杜密去官家居毎谒守令多所请托而同郡刘胜亦自蜀还闭户扫轨太守王昱见杜宻独称季陵清髙以箴之宻谓昱曰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知善不荐见恶不论隐情惜己自同寒蝉乃罪人也今密举志义力行之贤纠违道失节之士使明府赏罚得中令闻休畅不亦万之一乎昱乃慙服以愚观之昱从善服义固不可訾若宻之为是代昱行事也不在其位而谋其政者大槩如此党锢诸贤多陷此失可不戒哉】

或问十五章之説曰程子以夫子反鲁为定公时误矣又説鲁乐既正放弃旧工以两处文义考之恐亦未然师挚适齐当用张子范氏之説但张子洋洋盈耳之义为未安耳

或问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程子二説一以为不与治一以为不与求诸説虽多皆不出此子之不同何也曰如前説则有冝为治矣如后説则有冝为得矣今曰有而不与则愚説虽陋恐或得其文意也杨氏此章用庄生语语既不伦遂不见其防意之所在然以卒章之説参之则葢亦如愚説云

或问十九章之説曰诸説皆得之而程子为尤尽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则范氏尹氏为得之杨氏説虽宻然气象反狭与本文气象不相似也

或问舜之臣众矣而独称五人何也曰舜之天下所以治者以此五人而已故孟子亦独称之他人不得而与也曰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孔范二説不同如何曰孔氏于文义若不顺疑范氏之説得之也曰文王服事商则善矣然以诸侯而有天下之大半得为顺乎曰胡氏尝言之矣【胡氏曰孔子称武王周公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葢文王受命作周大统未集武王嗣为西伯又十一年而纣益不悛于是武王顺天应人继志述事一服戎衣天下大定此文武之实也而论者乃谓文王无意于伐纣独武王行之此考之不详也夫文王之时三分天下既有其二以加倍之力可取而不取犹北面臣节此周之德所以为至德也言周则文武兼举矣诚使仲尼有取文贬武之意曷不曰文王之德以白之乎诚使文王无广周于天下之心曷不专守分地而取其三分之二乎圣人之动莫非天理当文王时商厯未终文王安得而取之及武王时受罪贯盈武王安得而不取向若文王享尧舜之寿则夫三分之一亦不待周师而服矣】

或问沟洫之制曰见于周礼遂人匠人之职详矣葢禹既平水患又治田间之水道使无水旱之灾所谓濬畎浍距川是也曰禹之若是何也曰胡氏尝论之矣然禹之勤俭乃其常德未必专为是也然其意亦深矣【胡氏曰禹为天子有常奉矣然以鲧功不就而殛死故心常痛之而不忍享其奉也至丰享祀华黻冕则以奉其先也尽力沟洫则以终其事也古之圣人爱其亲有深长之恩如此然而不弃天下者不敢以一家之私而害天下之公也若王裒嵇绍则终身不仕可也】曰孔子之称之何也曰洪氏葢有説焉然夫子亦称其实而已未必真为此也【洪氏曰衰周之时礼失其本而奢僣极矣夫子葢尝救之然而矫枉又不可以过正也故称禹为法焉与墨者之宗禹异矣】

四书或问卷十三

猜你喜欢
  卷一 一之四·孔颖达
  毁学第十八·桓宽
  公仪第九·孔鲋
  管子补注卷四·刘绩
  卷十二·朱熹
  四书留书卷二·章世纯
  不要在丧事中大吃大喝·孔子
  卷五十·陈经
  洪范统一·赵善湘
  褰裳·佚名
  卷十六·刘瑾
  礼记要义卷第十一·魏了翁
  卷一·佚名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七·佚名
  念佛三昧不易得·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雍熈乐府卷之十七·郭勋

    杂曲醉太平二十首元人汪元亨警世辞龙楼鳯●纳象简乌靴栋梁材●次尽摧折况竹头木屑结知心朋友着疼

  • 卷二百十六·毕沅

      ◎元纪三十四 ∷起上章困敦七月,尽玄黓摄提格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顺帝   至正二十年庚子,一三六零年   秋,七月,辛酉,博啰特穆尔败贼王士诚于台州。   乙丑,陈友谅浮梁守将于光等以其县降于吴。   乙亥,诏

  • 卷一·陆以湉

    ◎尊师重道雍正二年二月,奉上谕:&ldquo;帝王临雍大典,所以尊师重道,为教化之本。朕览史册所载,多称&lsquo;幸学&rsquo;,近日奏章仪注,相沿未改。此臣下尊君之词,朕心有所未安。今释菜伊迩,朕将亲诣行礼。以后奏章记注称&lsquo;

  • 四八五 陕甘总督勒尔谨等奏查缴应禁违碍书籍情形折·佚名

    四八五 陕甘总督勒尔谨等奏查缴应禁违碍书籍情形折乾隆四十三年三月初八日臣勒尔谨、臣毕沅、臣童凤三跪奏,为查缴应禁违碍书籍,恭折具奏事。窃照节次钦奉谕旨,查缴应禁各项违碍书籍版片,臣随即刊刻书目,遍谕士民尽行呈献

  • 钦定辽史语解卷五·佚名

    <史部,正史类,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__钦定辽史语解钦定四库全书钦定辽史语解卷五【按辽以索伦语为本语解内但释解义概不复注索伦语其中姓氏地名官名人名无解义者俱以今地名八旗姓氏通谱官名改字面订之】职官塔玛噶赛

  • 卷八十一 独行列传第七十一·范晔

    (谯玄、李业、刘茂、温序、彭脩、索卢放、周嘉、范式、李善、王忳、张武、陆续、戴封、李充、缪肜、陈重、雷义、范冉、戴就、赵苞、向栩、谅辅、刘翊、王烈)◆独行列传,序。孔子说“:交不到言行合乎中庸的人为朋友,也一定

  • 傅永传·魏收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氏。幼年随叔父傅洪仲与张幸从青州入魏国,不久又南归。傅永有力气胆量,拳脚功夫过人,能够手执鞍桥,倒立驰骋。二十多岁,有位友人给他写了封信而他不能写信回答,请求洪仲帮忙,洪仲深深责怪他而不为他代笔。傅

  • 陈纪七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乙酉、577)·司马光

    陈纪七 陈宣帝太建九年(丁酉,公元577年) [1]春,正月,乙亥朔,齐太子恒即皇帝位,生八年矣;改元承光,大赦。尊齐主为太上皇帝,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太上皇后。以广宁王孝珩为太宰。 [1]春季,正月,乙亥朔(初一),北齐太子高恒即皇帝位,当

  • 卷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七钱币考【臣】等谨按马端临作钱币考自太昊神农迄於宋代其因时制宜所以谨轻重之权通贫富之用者考据致为详尽宋自嘉定而後铜冶大衰国用日匮意在废钱

  • 163.杜甫写“诗史”·林汉达

    安史之乱结束了。这对于饱受战乱痛苦、盼望安定的百姓来说,毕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当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过流亡生活的诗人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更是欣喜若狂,泪流满面。杜甫,字子美。他跟李白一样,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

  • 徐墀·周诒春

    徐墀 字梦塘。年三十一岁。生于广东台山。未婚。永久通信处。香港德辅道六十五号。初学于直隶唐山路矿学校。为北京日报通信员。宣统二年。以官费游美。入伊利诺爱大学。习铁路管理及工程。民国元年。得学士学位。入

  • 卷一·王元杰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谳义卷一     元 王元杰 撰隐公公名息姑惠公子惠公元妃孟子其弟声子生隐公按谥法隐拂不成曰隐程子曰春秋鲁史记之名也平王东迁在位五十一年卒不能复兴先王之业王道絶矣夫子於是因鲁史作春秋立

  • 春秋集解卷三·苏辙

    宋 苏辙 撰庄公元年春王正月不书即位继故也左氏曰文姜出故也文姜之出孰与桓公之薨且出在三月舍其大而言其细失之矣三月夫人孙于齐桓公之薨夫人与闻焉鲁人责之故出奔不言奔讳之也不称姜氏以为夫人之义絶不为亲礼也或

  • 卷二十一·易祓

    钦定四库全书周官縂义卷二十一    宋 易祓 撰秋官司防第五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秋官司防使帅其属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小宰言秋官其属六十掌邦刑而此经乃言秋官司防掌邦禁者何也先王立

  • 卷五百三十四·佚名

    △第三分施等品第二十九之三尔时善现复白佛言:若一切法皆本性空。本性空中都无差别。诸菩萨摩诃萨为何所祝发趣无上正等菩提。作是愿言:我当趣证广大无上正等菩提。转妙法轮度有情众。世尊,无上正等菩提广大甚深。无二行

  • 卷第四·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四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四 复次普光焰藏主火神得悉除一切世间暗解脱门。普集光幢主火神得能息一切众

  • 卷第六十八·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六十八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三十四世磬山修禅师法嗣杭州府南涧理安箬庵问禅师生缘吴江。世居荆溪。父羡长俞处士。晚忧无子。建

  • 六道集卷五·弘赞

    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弘赞在犙辑唐京兆○王明干。素不修善。因患暴死。将入地狱。见一僧教诵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说。心造诸如来。诵此偈者。能排地狱诸苦。其人诵已。乃入见王。即诵偈。当诵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