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62.柳宗元:五言古诗四首

柳宗元,宇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九年(公元七九三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累迁监察御史里行。贞元二十一年初,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为礼部员外郎。王叔文与王伾执政,他们勇于革新政治,对地方则要削弱藩镇,提高中央权力;在宫中则杜绝宦官弄权。大约操之过激,触怒了豪门地主的保守势力,不到一年就失败了。柳宗元和刘禹锡在这个集团中是颇受侧目的人物,与王叔文等被称为“二王刘柳”。

当年九月,任京西神策行营节度行军司马的韩泰贬官为抚州刺史,任司封郎中的韩晔贬为池州刺史,礼部员外郎柳宗元贬为台州刺史,屯田员外郎刘禹锡贬为连州刺史。贬官的诏令宣布后,朝中人士还以为处罚太轻,于是在十月中又再度贬斥。韩泰从抚州刺史再贬为虔州司马,柳宗元从台州刺史再贬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从连州刺史再贬为朗州司马,韩晔从池州刺史再贬为饶州司马。另外又贬中书侍郎韦执谊为崖州司马,河中少尹陈谏贬为台州司马,和州刺史凌准贬为连州司马,岳州剌史程异贬为柳州司马,他们也被目为王叔文党与。这就是唐代历史上著名的永贞革新事件中的“八司马”。

八司马中间,刘禹锡和柳宗元是著名的诗人。但他们二人的诗,风格完全不同。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而他的诗却与韦应物并称。文学史上称“韩柳”,是指二人的古文而言,称“韦柳”是指诗派而言。郊岛与韦柳,这四家诗风同出于盛唐的王、孟,但他们是同源而异流。郊岛的古淡,出于刻意做诗,苦吟觅句,不是自然的襟怀流露;韦柳的古淡,却是出于冲旷的心灵,随缘得句,没有雕琢的痕迹。然而韦与柳之间还是有一点分别。韦较丰腴,柳稍质朴,这或者是为不同的生活境地所决定。柳宗元的诗淡朴到几乎没有特征,在唐代无人称道,直到宋代苏东坡才将他和韦应物并举。苏东垃在《书黄子思诗集后》文中说:“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子厚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馀子所及也。”这两句评语,上句指韦应物的诗,虽较纤秾,却是简古;下句指柳宗元的诗,虽然淡泊,却有至味,不象郊岛的枯槁。苏东坡在《东坡题跋·评韩柳诗》中还说:“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这又把柳宗元与陶渊明并列了。

柳宗元的诗今存四卷,似乎都是贬斥以后十馀年间的作品。苏东坡赞扬的所谓“寄至昧于淡泊”的诗,都是摹写山水景物的五言古诗。我们现在选录了三首: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惟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柳宗元在永州(今湖南零陵)十年,寄情于游山玩水,写了许多游记文,有著名的《永州八记》,也写了不少山水诗,这三首是其中的一部分。愚溪本名冉溪,是流入潇水的一条溪流。柳宗元把它改名为愚溪,做了好些诗,编成一集,名曰《愚溪诗》。文集中有一篇《愚溪诗序》说明了这些诗的作意: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谓之冉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因家焉,更之为愚溪。又塞其隘为愚池。

把冉溪改名为愚溪,借此说明他之所以得罪降官,是由于愚。这是从一肚子牢骚中发出来的讽刺话。但是,他在愚溪附近散步吟诗,却一点也不暴露牢骚的情绪。第一首写雨后晓行,以四句写景,二句抒情。宿云散在洲渚上空,表示雨停了。于是晓日照明了村坞。北池上的高树,被风所吹,使昨夜沾濡在树叶上的雨水受惊而洒落下来。这四句,把雨后晓行的情景生动地勾勒出来。最后说,我心里恰巧没事,因此,非常偶然地可以和这里的景物结个宾主交情。唐汝询解释这两句云:“对此景而心无挂碍,所遇皆良朋也。”(《唐诗解》)这样讲,似乎没有重视原句中一个“适”字。作者并不是对此风景以后,才心无挂碍。他是恰好今天心境安静,因而有资格与山水为宾主。上句一个“适”字,下句一个“偶”字,互相呼应。从这两个字,读者又可以体会到,作者心无挂碍的时候,既然是偶然的,那么,有心事的时候。倒是经常的了。

第二首诗以首二句点题,接着以四句写景,二句抒情结束。杪秋即季秋,农历九月。清早起身,在幽谷中赶路,霜露浓重,感到寒冷。溪桥上落满黄叶,荒村中惟见枝干纵横的古树。偶尔见到一些寒花,觉得它们稀疏得很寂寞的样子。溪涧里的流泉也因为秋冬水涸而若断若续。以上描写了幽谷荒村的深秋晓景,接下去两句却使人出于意外。作者忽然提出了“机心”,而下一句的意义又不甚明确。唐汝询解释过两句云:“言机心已忘,则当入兽不乱,曷为惊此麋鹿乎?”,吴昌祺把唐汝询的最后一句改为“何得复惊麋鹿乎”,又加一个眉批云:“子厚自言不惊,唐似说惊,故易之。”(《删订唐诗解》)这样,他们二人对此诗末句的体会就不同了。依照唐汝询的了解,这两句可以解释为:我久已忘了机心,对人对物,都没有伤害他的念头,却不知为什么在这里又使麋鹿见我而惊骇。这样解释,则原句“何事惊麇鹿”的意义,肯定为已经惊了麋鹿。吴昌祺以为末一句应当了解作:怎么会使麋鹿见我而惊走呢!这就是他所谓“子厚自言不惊”。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何事”,二字,既可解作“为什么”,又可解作“怎么会”,所得的意义恰好相反。不过,我以为这首诗的问题,不在于结句意义含胡,而在于作者突然提出机心,与上文毫无关涉。从诗创作的艺术角度讲,这首诗的结尾是根勉强的。

第三首的章法结构,和上一首相同。第一、二句点明题目。下四句写景,最后二句抒情结尾。“觉”字应当读去声,是睡醒的意思。醒来听到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起来开门出去,望望西园。望到月亮已从东山背后升起。这一句是偷了陶渊明的诗句:“素月出东岭。”(《杂诗》之一)泠泠是寒风的声音,月光所照,已可见竹根丛中泠泠风动了。远处的涧泉,此时听来,似乎比平时更响。偶然还听到山鸟在喧叫。“闻露坠”,“远逾响”,“时一喧”,这些辞语,都是刻画中夜的幽寂景色。这样,在半夜里眺望园林景色,靠在柱子上不知不觉就到了天明,在一个寂寞的境界中,心里也很寂寞,还将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两句结语,含蓄着他在政治上失败之后的心境。“将何言”包括着双重意义:自己无话可说,也没有可以说话的人。

以上三首诗的形式,也代表了中唐时期的五言古诗。第一首《雨后晓行》只有六句,用三个仄声韵。这种形式的诗称为三韵五言古诗(三韵五古),亦称为五言短古。刘禹锡有三首《初夏曲》,现在抄录其第二首,以资比较:

时节过繁华,阴阴千万家。

巢禽命子戏,园果坠枝斜。

寂寞孤飞蝶,窥丛觅晓花。

这首诗也是六句三韵,不过用的是平声韵,第二联作对句,上下句平仄谐合,显然是八句的五言律诗缺少了一联。这首诗称为三韵五言律诗(三韵五律)。亦称为半律诗。五言六句诗在齐梁时代已有,到中唐时代忽然又流行起来,还增加了七言六句的新品种。

第二首《秋晓行南谷》,全诗八句,第二、第三联都是对偶句,已具备了律诗的条件。但它用的是仄声韵,因此称为仄韵五言律诗。第三首《中夜起望》也是全诗八句,用平声韵,但不讲究四声谐合,中间二联不作对句,面目虽然象五言律诗,可是它只能称为平韵五言古诗。

柳宗元还有一首诗,题作《渔翁》,也是著名的,并且引起过讨论的作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就是七言六句的古诗,也可以称为七言短古。此诗,写渔人夜宿岩下,晓炊竹柴,烟消日出,放舟中流的安闲生活。“天际下中流”句法与“黄河远上白云间”一样,写远望湘水上游的景色。岩上有无心的云正在浮过,好象互相追逐。“云无心以出岫”,是陶渊明《归去来辞》的句子,以“无心”来形容云,这云是渔翁的主观认识。天上浮云,虽然形似互相追逐,实则彼此都是无心的。唐汝询解释此句云:“泛舟中流,而与无心之云相逐,岂不萧然世外耶。”他以为“相逐”是渔翁与云相追逐,这样体会,恐怕没有人会赞同。这一句的意义,仿佛比喻渔翁的一切生活和行动,都象岩上的浮云一样,任其自然,毫不用心。

苏东坡极欣赏这首诗。他有一段议论道:“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末两句,虽不必亦可也。”(《冷斋诗话》引)他以为此诗之妙在有奇趣。他所谓有奇趣,是指那些好象反常,却仍是合于道理的作品。东坡这个观点,我很怀疑。这首诗所表现的并没有反常的思想感情,东坡所谓奇趣者,不知从何见得。他又以为此诗结尾两句是多馀的,可以删掉。这一意见,我倒是同意的。大概柳宗元当时有意要写一首三韵的诗,可是他没有注意三韵诗的结构原则。三韵诗最忌是写成一首绝句加两句,而柳宗元恰好犯了这一错误。“烟消日出不见人”,这一联和“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很相象,已经是结尾的句子。下面再加上“回看天际下中流”二句,就显得是多馀的了。

柳宗元做了十年永州司马,潇湘之间的清幽的山水给他提供了不少恬淡的诗文资料。元和十年(公元八一五年)三月,八司马同时获得升迁。不过此时已有三人故世,只有虔州司马韩泰升任漳州刺史,饶州司马韩晔升任汀州刺史,台州司马陈谏升任封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升任连州刺史,而柳宗元则升任柳州刺史。

到了柳州之后,柳宗元的诗风显然有了转变。他写了较多的七言诗,思想情绪也活泼兴奋起来,永州时期的那种寄消沉于闲淡的风度退隐了。他积极从政,为柳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还写了许多描写少数民族生活的诗,和刘禹锡一样,使唐诗中出现了一个新品种——风土诗。可惜的是,他在柳州的生活只有四年,在元和十四年就病故于柳州,不能象刘禹锡那样长寿,还有更多的诗篇传之后世。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五日

猜你喜欢
  卷二百·彭定求
  第七十五回 销金帐琴瑟调和·陈端生
  七·郁达夫
  能改斋词话卷一·吴曾
  樗庵类槀卷二·郑潜
  宋国史柴望诗集原序·柴望
  卷379 ·佚名
  卷333 ·佚名
  七言卷三十·洪迈
  小诗二首记老友申无量语·刘半农
  卷五十六·陈元龙
  卷三百五十一·佚名
  卷十二·徐倬
  卷七·康熙
  剧说卷一·焦循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范成大·唐圭璋

      成大,“全”已见。   鹧鸪天   仗下仪客笔下文。天风驾鹤住仙真。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   经圀志,立朝身。暂烦高手活吴民。明朝莫遣书丹篆,怕引新符刻玉麟。   洞仙歌   碧城风物,有湖中天地。

  • 李好古·唐圭璋

      好古字仲敏。按李好古不止一人。有碎锦词之李好古,词综补遗卷十五以为别是一人。   谒金门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

  • 四集卷五十三·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三古今体四十三首【戊戌九】大学士高晋等奏堵筑仪封漫口拟挑引河各情形诗以志事图呈漫口奏廵轺咨度情形朱笔标【高晋等前次奏云相度仪封漫口形势拟挑引河各情形绘图呈进阅图内所拟切滩处

  • 卷七十五·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七十五翰林院检讨朱彛尊编张 铨【一首】铨字宇衡沁水人万厯甲辰进士除保定推官擢浙江道御史巡按江西再按辽东阵亡赠大理寺卿加赠兵部尚书谥忠烈有集宜春台眺望台以宜春胜登临恰仲春竹风如款客花

  • 卷七百三十·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三十李九龄李九龄洛阳人唐末进士入宋登乾德二年进士第三人诗一卷上清辞五首入海浮生汗漫秋紫皇高宴五云楼霓裳曲罢天风起吹散仙香满十洲楼鏁彤霞地絶尘碧桃花发

  • 笺注陶渊明集卷之十·李公焕

    集圣贤羣辅録下太尉河南杜乔字叔荣状乔治易尚书礼记春秋晚好老子隠居不仕年四十为郡工曺立朝正色有孔父之风太常炖煌张奂字然明状奂㢘方亮直学该群籍前后七徴十要三为边将财货珍寳一无所取矫王孙祼形宋司马为石享幅巾

  • 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二·宋濂

        赛典赤赡思丁   赛典赤赡思丁,一名乌马儿,回回人,别庵伯尔之裔。其国言赛典赤,犹华言贵族也。太祖西征,赡思丁率千骑以文豹白鹘迎降,命入宿卫,从征伐,以赛典赤呼之而不名。太宗即位,授丰净云内三州都达鲁花赤

  • 蜀碧卷三·彭遵泗

    ──起乙酉、止丁亥乙酉順治二年(時賊竊據全蜀)春正月,舉人劉道貞以兵復邛,不克,賊滅其家。初,道貞敗賊於小關山,賊還據邛,至是,道貞謀恢復,命子暌度以兵來爭,賊搜獲道貞妻王氏,環刀械頸,令招其子。王氏大罵不從,賊分其屍,投之城外

  • 卷之一千三百四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九十七卷 文苑 二 四·缪荃孙

    徐 州 府 汉陆 贾陆贾,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有口辩。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贾赐佗印为南越王。贾至,佗初魋结箕倨见贾,贾因说谕之。佗乃大悦,赐贾千金。贾卒拜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束。归报。

  • 提要·冯从吾

    臣等谨案元儒考畧四卷明冯从吾撰从吾字仲好长安人万厯已丑进士改庶吉士又改御史以上疏言事廷杖厯迁左副都御史以争红丸挺击事乞归起工部尚书以疾辞后竟削夺及奄党败诏复官谥恭定事迹具明史本传是编乃集元代诸儒事实各

  • 杨爵传·张廷玉

    杨爵,字伯珍,富平人。年纪二十岁才开始读书。家庭贫困,烧柴薪代替灯烛。在陇上耕种,总是挟带书册来读。兄长做官,忤逆知县被拘囚狱中。杨爵投书辩冤,一并被拘囚。等到下任知县来后,杨爵上书诉讼冤屈。新任知县称杨爵为奇士,当

  • 附录一 李宗仁声明·李宗仁

    亲爱的同胞们:在国内外一片大好形势中,我已经从海外回到人民祖国的怀抱里来了。此行受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方照顾,感激良深。当飞抵北京机场之际,又受到热烈的欢迎,内心感动,尤难自已。谨借此先向党和国家领导人表

  • 98.关羽水淹七军·林汉达

    刘备占领了益州以后,东吴孙权派人向他讨还荆州,刘备不同意。双方为了荆州几乎闹翻。后来听说曹操要进攻汉中,益州也受到威胁。刘备和孙权双方都感到曹操是他们强大的敌手,就讲和了。把荆州分为两部分,以湘水为界,湘水以西归

  • 卫灵公第十五·朱熹

     凡四十一章。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陈,去声。陈,谓军师行伍之列。俎豆,礼器。尹氏曰:“卫灵公,无道之君也,复有志于战伐之事,故答以未学而去之。”在陈绝粮,从

  • 卷九·吕祖谦

    <经部,春秋类,左氏传续说  钦定四库全书左氏传续説卷九   宋 吕祖谦 撰成公下定姜不内酌饮【十四年】古人有防则邻里爲糜粥以饮食之定公之防想羣臣设酌饮于定姜定姜以太子之不哀故不内华元曰我爲右师君臣之训

  • 卷十二·聂崇义

    钦定四库全书三礼图集注卷十二宋 聂崇义 撰匏爵       瓦甒【有葢】蜃尊       概尊散尊       大罍【有葢】大璋瓒      中璋瓉边璋瓉      方壶圎壶       酒壶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