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筹议商运台榖

闽省内地水、陆官兵五十三营与驻防旗兵不下十万,岁征粮米。惟延平、建甯、邵武、汀州、兴化五府产米之区给兵外尚有赢米,以济他府;福州、福甯、泉州、漳州四府兵多米少,协济犹不足,则半给折色。督标、金厦、漳镇、铜山、云霄、龙岩诸营,有全折者;雍正间,先后题请半支本色,于台湾额征供粟内拨运。嗣又增给戍台兵眷米,亦以台榖运给。于是台湾岁运内地兵眷米榖八万五千二百九十七石,有闰之年八万九千五百九十五石。乾隆十一年,巡抚周学健奏定分配商船运赴各仓。此商运台榖所由来也。

台湾商船,皆漳、泉富民所制。五十九年水灾后,二府械闘之风大炽,蔡牵骚扰海上,军兴几二十年;漳、泉之民益困,台湾亦敝,百货萧条。海船遭风,艰于复制,而泛海之艘日稀。于是台榖不能时至内地;兵糈孔亟,厅、县皆借碾备贮,而仓储空矣。商船大者载货六、七千石,小者二、三千石。定制:梁头宽二丈以上者配官谷一百八十石,一丈六尺以上者配官榖一百三十石。每石给运脚银六分六厘;初无所苦。既而运榖至仓,官吏多所挑剔,而民货一石,水脚银三钱至六钱不等。

  又商船自台载货至甯波、上海、胶州、天津,远者或至盛京,然后还闽,往返经半年以上;官榖在仓久,惧海气蒸变,故台地配榖,私皆易银买货。其返也亦折色交仓;不可,然后买谷以应。官吏挟持为利,久之遂成陋规。于是内地有台榖,厅、县皆赖以济公,如江、浙之漕焉。

嘉庆十四年,总督方公维甸以台榖积滞,奏开八里坌口与鹿耳门、鹿仔港一律配运。凡渡海渔船,梁头宽五尺以上至一丈二尺者,皆令配运三十石至八十余石。然奸商诡谲,往往减报梁头,巧为规避;官榖积滞如故。十六年,总督汪公志伊奏请专雇商船,委文武大员至台运榖十万。二十三年,复雇运七万。

先是,彰化县知县杨桂森尝建言请台地改征折色,奏停台运;省议不可。奸民庐允霞者,以健讼遣戍赦归,在鹿港闻之曰:“此奇货也!”

谓所善商人:“我能革陋规。”

众惑之,以为谋主;乃设馆抽各船户钱给允霞为讼费。然独鹿港十数家;其台郡及泉、厦众商船不愿也。二十五年,台湾道叶公世倬至自鹿港,受其肤愬,以为商果病也,欲除其弊以恤商。议罢商人配榖,请制官船海运;以语台湾县姚莹。莹曰:“台榖岁十万石,舟以二千为率,法当用五十艘。一艘工料五千为率,当费金二十五万;既有粮船,必用弁兵管驾并舵工、水手每舟不下数十人,岁费金又数万;海舟驾驶,三年当一修,费又数万。重洋风涛不测,一有沉失,则舟、榖两亡,是漕艘之外,又增国家一病也;不可行。”

叶公疑其有私,及为巡抚,力持前说;未及改制,罢去。

赵文恪与孙公尔准为督、抚,患商运不前,属台湾府方公传穟筹之。传穟以鹿港口门淤浅,商舟不前;道光四年,采舆论请开五条港利商船。而是年方奉旨运米十四万至天津,免配兵榖者六十艘,配运之船益少。传穟曰:“今虽极力疏通,不足运本年之额;计来岁积欠当十三万以上,势必又需雇运。然非善策也!重洋险阻,商船来往,岁有漂沉,平时配运止百余石,糖市倍之,即失水责偿,为数无多,故行之可久;若雇船专运,每船奚止十倍,设有不虞,官商皆难着赔。

  虽前已三次行之,而未可恃也。昔时商本丰厚,其船工料坚固;近今商船薄小,南北洋中沉碎者多。民间买货千石,犹必分寄数船,以防意外;官榖岂可不加郑重乎?积榖十三万,用商船六、七十艘,厦、蚶二厅雇拨,当为四起或五、六起,每起必有文武正副委员及护送弁兵,供应犒赏,皆取诸四县,赔累已甚;而内地各仓既失商运之利,则必多挑驳,非云谷杂糠沙,则云斗斛不足,纷纷檄行四县补运。此累之在官者也。

  官谷运脚,每石六分六厘,较民货水脚仅十分之二;每船以二千石为率,船户仅得运脚银一百余两,不敷舵水饭食、工资。其船本及修整篷索、桅碇之需,皆于何出?每逢雇运,众行商及通港之船皆科派津贴,而船户仍不免赔。此累之在商者也。台湾三口,来往商船只有此数;既专运积榖,则明年新榖必有短配。是为疏积欠,反增新欠,亦非计之得者。况台地近年米贵,一闻雇运,民间米价必一时腾踊,匪类藉以滋事。是官商既病,而并以病民。

  传穟之愚:惟有暂停新榖,折色支放兵食;尽配积榖,免雇运而补仓储。请饬下台湾厅、县查明欠运榖数,至本年止实若干石,照旧配运。其道光五年新榖,令四县尽数易银,按中平市价每一石易价番银一元三角,分四季解至内地福州、厦防厅库收贮;有榖厅、县,领回按月折放兵食。内地番银一元可易制钱八百余文;以二榖一米计之,每米一斗可折放制钱二百文。其内外厅、县领解番银脚费,平水即以商运例给之,脚费予之。俟积榖运尽,仍配新榖如旧。数年之后,再有积榖,亦可仿此而行,则永免雇运之害;而台湾之积榖可清,内地之仓储可补矣。”

文恪公深然之;水师提督许公松年力阻其议。适卢允霞入京师上控,求罢商运,事下督、抚议;司道乃采杨桂森之说,停止商运。请台地供粟半收本色,以给台营;半收折色,每榖一石改征银一两二钱,以给内营,即全数划抵台湾兵饷。台地免一领一解之烦,内地免解饷遭风之虑;每年又可省运脚费六十余两。文恪公曰:“闽省漳、泉诸府负山环海,田少民多,出米不敷民食;台郡产米之区,故令征收本色运给内营兵食,原以台地之有余,济内营之不足;今不令将本色运内济兵,转使改解折色,已失立法之本意。况台府请暂停一年改解折色,司道已虑米价昂贵,营员藉口;若此后尽解折色,岂米价独可无虑耶?台郡各属征收供粟,向无半本、半折之例。方守所议,暂解折色一年,犹属一时通融之计,尚可由官酌办;若改征半折,则台民有榖之家较多,纷纷粜榖完银,必有平水、火耗之加,更滋流弊。是利商以病民也。更易旧章,未可草率;其再议之!”

于是台湾道孔昭虔、台湾府方传穟、台防同知杜绍祁、鹿港同知邓传安、淡水同知吴性诚、台湾县李慎彝、嘉义县王衍庆会议,皆谓商运不可罢。

台民闻将改折,大哗;绅士咸曰:“民间完纳正供已百余年。虽今昔情形不同,私有折色,亦皆按时价之低昂,并无一定;若改征折色,每榖一石征银一两二钱,转成定例,行之日久,势必又有加征平水、火耗,将来受累更深!且台民市易,皆用番饼,并无纹银;全赖每年兵饷散布民间,纹、番两便,故钱价得平。若大饷永停,则纹银断绝、番饼增昂,必致民商两困,大小不便。”

时孙公亦以改折抵饷之说密访于传穟。传穟覆书曰:“今之纷纷言商病者,皆务虚名,未计其实也。商船往来台洋一次,贩货之获利与船户之水脚,所得凡数千金;以数千石之船,仅运百余石之官榖,复给以每石六分有奇之运价,国家恤商可谓厚矣。何病之有!所谓病者,有司之陋规耳;有国法在,罪之可也、裁之可也。若改易旧章,设有他弊,又何以处之?自古无不弊之法;利之所在,弊即生焉。苟鉴于末流,遂并亡其本,是为因噎废食。乌可不之察乎?夫商船运榖,虽以养兵,其端亦原于正供。

  台地产榖之区,颇艰银货。故昔人因地定赋,有供粟而无地丁;虽有匀丁杂税,为数无几。而漳、泉、福州兵民繁庶,产榖不足,故以有易无,运台榖以济各郡之兵糈,发帑金以给全台之兵饷,各得其所,民便之久矣。

  虽近时台属之正供不无折收,内地之兵不无折放,船户之运榖不无折交;然名存法在,每有需榖之时犹可立备。一经改制,则内地永无得榖之期,台地永无见银之日。一旦实需其用,反费周章;其不便者一。台属贸易,俱用番饼;官民收用纹银,皆仰给于台饷。给兵之后,散布民间。舍此,则海外纹银断绝矣;其不便者二。全台兵饷岁发银二十一万一千有奇,逢闰年发银二十二万六千有奇,又加饷银六万七千有奇;台属额征盐课、叛产、官庄杂项、钱粮、捐款尽数划扣,历年司中尚应发银十四、五万有奇。

  今以通台运榖折价,即使年清无欠,裁十万耳,不足抵大饷之数。设岁有歉收,民欠积累,则支绌立形。海外兵饷攸关,贻误匪细;其不便者三。自古三代不废力役之征,国有徵发,里出车徒,马牛惟所用。唐定租庸调之法,史犹称善。盖军国之需,不能不资民力;匪特赖以济事也,亦阴以维持上下,使民知趋事赴功、尊君亲上之义,故民安其分而忘其劳。今西北直省犹有车马差徭,故其民情愿朴,而以奉公为分所应尔。东南诸省民俗浇偷,一切便民,犹谤其上者,不知分与义也。海船无他徭役,官使往来皆予雇值;独过台配载军工、回棹配载运榖,此二事尚有奉公之意耳。

  然亦有水脚之给;虽稍赔费,亦由船户自图巧利,为口员胥吏之所挟持,遂成陋规,非无故而致也。若裁去运榖,则商船自此不识奉公之义;设一旦有意外之徵发,反相与嗟怨,以为不当役使之矣。履霜坚冰,由来有渐;其不便者四。卢允霞,一无赖讼棍耳!昔尝以唆讼拟遣,逢恩赦归;又盘踞鹿港,倡为邪说,煽惑商民,假控革陋规之名,设立公馆,每船抽费银数十,是以奸民横征暴敛也。各商船户,惟泉郊数人稍稍附之,余皆已悟其奸,有赴厅控其假公敛费者。此前岁邓丞所以往毁其馆也。

  彼挟此恨,又为众船户所归尤,故冒死叩阍,以塞众人之责。始因敛费而控陋规,继则因陋规而条陈改制;是一奸民而敢恣横议,变乱祖宗成法矣。虽停罢商运之议,启自杨桂森;然桂森之议昔已不行,今则因卢允霞之控而行之,是奸民舞智反优于邑令之建言也。此风一开,异时必有纷纷效尤,竞议国政者。

  语云: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乃反在奸民,可乎?其不便者五。州、县亲民之官,必使有力办公,乃可不形竭蹶。台榖之陋规,不但内地各属赖之者多,即台属厅、县亦有折半征收之利。每榖一石折收番银二元或一元八角,可当纹银一两四钱或二、三钱;今使以半折抵给台饷,则官无丝毫余羡,而厅、县从此大困矣。海外经费,无一不倍内地:幕友修金岁常四、五千金;捐赔之款又一、二千两。廉俸无几,何以供之?非尽为入橐肥私之计也;其不便者六。

  虽有廉吏,亦必俾能自给,然后不侵国帑、不朘民膏;陋规既尽,势必亏空仓库。否则,词讼案牍,掊克赃私,民间受祸更烈。海外隐忧,方自此深矣;其不便者七。夫病商之弊,其害犹小;若以便商之故,而病官与民,因以病国,则其害甚钜。古之为政者,利均则权之以义,害均则权之以大小轻重,不可不谨也。本朝制度宽大,一切便民;或因时损益,小有变通则可,若竟废前人之法,窃恐贻悔他时。”

书上,孙公纳之。文恪公与传穟书曰:“比阅陈议,所见正同。事关国制,不可不尽言也。”

然已违众议,不罢商运。传穟所云运旧停新之策,亦遂置之。

明年,仍雇运焉。传穟复请为减运之法曰:“比阅台湾三口运榖册数,每年积压约二万余;若减运眷榖,则无积矣。眷榖者非戍兵正粮也;每戍兵一名,月给眷榖一斗,岁运二万六千余石。各兵眷历年米票,皆转以卖钱,并不赴仓领米;莫如照台榖平价,每米一石抵予纹银一两,藩司于台饷扣发,台属以折色纳府抵大饷焉。”

是时文恪公已去闽,省议虽暂行之,而未能奏咨。传穟旋亦内渡矣。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五十 李彪 高道悦·魏收
  卷四百五十七·列传第二百一十六·隐逸上·脱脱
  卷一百六十七 皇祐元年(己丑,1049)·李焘
  纲目续麟卷十六·张自勋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八·佚名
  卷之三百十·佚名
  卷之二·佚名
  ◎宋育仁轶事·李定夷
  第二十五卷明正统·缪荃孙
  列传卷第四十五 高丽史一百三十二·郑麟趾
  陆睿传·李延寿
  窦建德传·刘昫
  樊山政书卷五·樊增祥
  食货四二·徐松
  卷一百八十·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折·佚名

    (道姑引小姑上,云)我约定刘员外今夜晚间来我庵中,与小姐完成这事。不想有施主家请我做斋,待不去呵,恐怕误了道粮。徒弟,我分付你,那鸳鸯被儿是李府尹家小姐的,今日晚间来和刘员外在此赴期。则怕小姐先来,若敲门时,便放他进来。

  • 卷258 ·佚名

    梅尧臣 吴冲卿学士以王平甫言淮甸会予久未至冲卿与平甫作诗见寄答之 老马力尽道路长,岂若壮骥思腾骧。 项穷临流叹不逝,燕骨埋没庸可伤。 我今六十趋南北,饥肠不足面黧黑。 少年心志一点无,千里区区

  • 卷四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八十七·道学二等·脱脱

        ◎道学二   ○刘绚 李吁 谢良佐 游酢 张绎 苏昞 尹焞 杨时 罗从彦 李侗   刘绚字质夫,常山人。以荫为寿安主簿、长子令,督公家逋赋,不假鞭扑而集。岁大旱,府遣吏视伤所,蠲财什二,绚力争不得,封还其楬,请易

  • 卷三百六十 元豐八年(乙丑,1085)·李焘

      起神宗元豐八年十月盡其月   冬十月甲子,夏國遣芑良嵬名濟、昂聶張聿正進助山陵馬一百匹。   己巳,太皇太后諭輔臣曰:「民間保馬宜早罷,見行法有不便於民者改之。」(此據政目八日事【一】,今特書之。)   詔緣邊禁

  • 奉旨讯问曾静口供二十四条 三、著述《格物集》的刘先·雍正

      【原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所著逆书《知新录》内云“刘先生所著《格物集》,他从子光斗过宁远县任所,带得一个稿本来”等语。这刘先生是何等样人?是何名字?他的从子光斗,于今现在何处?其所著《格物集》是何等样书呢?  

  • 卷八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八十一 宋世系表畧 赵氏世居涿郡唐幽都令脁是为僖祖朓生珽唐御史中丞是为顺祖珽生敬涿州刺史是为翼祖敬生宣祖弘殷周检校司徒封天水县男是为皇考娶杜氏生太祖讳匡胤太祖始生於洛阳夹

  • 李常传·脱脱

    李常字公择,南康建昌人。年青时在庐山白石僧舍读书。既登进士第,留下所抄书九千卷,给僧舍取名叫李氏山房。调任江州判官、宣州观察推官。发运使杨佐打算推荐他改官秩,李常推荐他的朋友刘琦,杨佐说:“世间没有此种风气很久了

  • 晋纪三十二 安皇帝乙隆安二年(戊戌、398)·司马光

    晋纪三十二 晋安帝隆安二年(戊戌,公元398年) [1]春,正月,燕范阳王德自邺帅户四万南徙滑台。魏卫王仪入邺,收其仓库, 追德至河,弗及。 [1]春季,正月,后燕范阳王慕容德统率四万户从邺城向南迁移到滑台驻守。北魏卫王拓跋仪进入邺

  • 崇儒六·徐松

    御制【宋会要】真宗天禧四年十一月壬戌,诏从丁谓等请,作天章阁眉批:「按《方域》内亦有天章阁,南宋建置也。」,奉安御集。十一月,中书言:「圣制已约分部帙,望命内臣规度禁中严净之所,别创殿阁缄藏。」从之。又出御制七百二十二

  • 沈韫石·佚名

    沈韫石先生小传沈先生名宝昌字韫石浙江绍兴人绍兴沈氏世为名族先生伯兄讳铭昌仕至山东巡按使国史有传仲兄其昌回翔法界蜚然有声介弟尔昌亦屡膺繁剧英英俊彦萃于一门先生年二十有三即举孝廉时清廷厉行新政乃入京师大学

  • 学庸集説启蒙序·景星

    星防承父命嗣儒业而苦无常师年十六始得出就伯父黄先生学【先生本姓景继黄氏讳元吉字子文】先生曰汝欲为学必先熟读四书以为之本而后他经可读矣星于是昼诵夜思不敢少惰居四年得粗通大义后欲明经习举子业先生又引星进郡

  • 初禀篇第十二·王充

    【题解】本篇王充强调“命,谓初所禀得而生”,故篇名叫“初禀”。汉儒认为:当帝王的,是善行上达于天之后,上天才授给他当皇帝的。“修己行善,善行闻天,天乃授以帝王之命。”还说帝王生下来就具备上天安排给他

  • 卷十六·顺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内则衍义卷十六大学士傅以渐恭纂学之道好学列女传曰古者妇人妊子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谨按乾坤以二气成男女而命之性修之教学安可得已哉是以女子之生必有傅姆自能食能言约其德于寛裕慈惠先嫁三月祖庙未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杂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二世第一法。当言欲界系耶。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先已说世第一法体性。及说所以名世第一法。未说

  • 卷第二·白岩净符

    宗门拈古汇集卷第二 古杭白岩嗣祖沙门 净符 汇集 △七佛 世尊因文殊一日忽起佛见法见。被世尊威神摄向二铁围山。 五云逢云。什么处是二铁围山。还会么。如今有人起佛见法见。五云与烹茶两碗。且道是赏伊罚伊。 白

  • 荊溪龍池老和尚列傳·佚名

    檇李嚴大參呂嘉祐仝校正師浙之禾郡秀水張氏子也,諱通微,號萬如。嬰齡喪父,隨母金氏育于外家。稍長,從世父習業,遽有出塵之志。年十九,投郡南興善寺。禮涵初公脫白後參,方受具戒,閱禪關策進,遂提撕無字公案,歷扣名宿。偶閱楞嚴,至

  • 黄帝阴符经疏·李筌

    黄帝阴符经疏,原题「少室山李筌疏」。三卷,收人《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据考此书并非唐人李筌之作,而系宋人取李筌《阴符经序》与袁淑真《阴符经疏》(亦名《阴符经集解》)拼合而成。

  • 说诗晬语·沈德潜

    诗论。清沈德潜撰。二卷。德潜有《沈归愚全集》已著录。此编成书于雍正九年(1731),上卷百二十七条,下卷九十九条,总二百二十六条。沈氏“有触即书”,“遇物杂陈,略无诠次”,故所论无系统,条名无题。大体上自先秦、下迄明代,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