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钟羽正传

钟羽正,字叔濂,山东益都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授职滑县知县,刚刚二十来岁,就很有惠政,征召任命为礼科给事中。上疏说皇帝上朝不应该停顿,张鲸不应该赦免,奏疏送上,没有回音。

调任工科左给事中,出巡宣府边防事务。哈剌慎、老把都各部要挟增加互市赏钱二十七万多两银子。钟羽正建议削减它。又弹劾罢免了副总兵张允实等人,而将各侵吞盗用军用物资的人交给法官处理。回到北京当吏科都给事中。弹劾礼部侍郎韩世能,蓟、辽总督蹇达,大理寺少卿杨四知、洪声远不尽职守,杨四知、洪声远被定罪贬职流放。这时正是上朝的时候,请求禁止馈赠,说:“做臣子的罪过没有比贪财更严重的。然而倘使朝内大臣贪财但朝外的大臣不响应,朝外大臣贪财但朝内大臣不予勾结援手,那么还可以相互制约而不至于太放肆。现在朝内的把朝外的当作库府,朝外的把朝内的当作窖穴,相互勾结贿赂,结党营私,想要为官之途清廉,世风好转,已经不可能了。”皇帝认为说得好,下诏让有关部门禁止,并且命令阁部大臣公事在朝廷讨论,不要在私人住所接待宾客。吏部推举孟一脉为应天府丞,吕兴周为他副手,蔡时鼎为江西提学,马犹龙为他的副官。皇帝讨厌孟一脉、蔡时鼎曾提过意见,都任用副官。钟羽正率同僚上疏说:“陛下不任用孟一脉、蔡时鼎,朝廷内外以为曾提过意见的大臣,不仅被斥退一时,而且再次提升的机会也没有,打击忠诚正直的风气,直言的规劝者无法开口,不是国家的福气。”奏疏呈上,违反圣旨,剥夺各人的俸禄不等。

万历二十年(1592)正月,跟同僚李献可等人一起请求皇太子出宫就学,皇帝生气,贬李献可的官职。钟羽正认为实际上是自己的主意,请求与李献可一起贬官,竟然被贬斥为平民。闭门读书,士大夫经过他住的地方,一概推辞不会见。在乡野居住了近三十年。光宗即位,起用为太仆寺少卿。未到任,提升为太仆寺卿。

天启二年(1622),吏部将任命他为左副都御史,钟羽正推辞说:“冯从吾先生做佥都御史已经很长时间了。我是后来人,排在他前面,是助长争逐之风。西御史台是什么地方,难道有这种风气存在的位置?”于是接受佥都御史而让冯从吾当左副都御史。刚进入官署,就说:“方从哲进献药丸讨论谥号,封太后迁移宫室,没有谋略而少决断,既巧言媚上又妄言欺下,应该免除他的官级,让他接受法律的惩罚。沈翭与宫内相勾结,揽权行贿,应该立即把他赶走。”朝中邪佞之辈都不高兴。熊廷弼、王化贞的官司,大家议论纷扬。钟羽正说:“以前开原、铁岭的罪责不明,导致丧失了辽阳,辽阳的罪责不明,导致丧失了广宁。国家的疆土,怎么经受得起三番五次地丢失。”由此这二人都被定罪处以重刑。正好朱童蒙用讲学的事情来攻击邹元标及冯从吾,钟羽正说书院的设置,实在是北京城里的第一好事,不应该禁止,于是请求退休。没多久,代替冯从吾当左副都御史,后改任户部右侍郎,监督仓场。

第二年春天,授官工部尚书。太监隔一年发一次冬衣。这年夏天六月份,众太监一千多人请求预领冬衣,蜂拥入官署,打碎办公桌椅,殴打办事员,谩骂着离开了。大概是忌恨钟羽正的人唆使太监故意与钟羽正为难。钟羽正因为这事上疏请求辞职。皇帝下诏让司礼太监棒打众闹事太监,把他们贬职,谕示钟羽正出来处理事务。钟羽正请求离职更加坚定,于是说:“现在国库空虚,九边的战士日夜枕戈待旦,却吃不到一顿饱饭。庆陵的工人登高负重,顶烈日冒酷暑,却得不到工钱。唯独宫内的官员有什么请求,早上报告打上来,晚上就批准了。这事传扬出去,哪个不愤慨?卑臣不能克尽职称,按理应该罢官免职。”又上了三道奏疏,自行引退了。

过了一年,阉党霍维华追查三案,说钟羽正投身于帮派之中,于是剥夺了他的官级。崇祯初年,恢复他的官级。不久去世,赠太子太保。

猜你喜欢
  酷吏列传第六十七·范晔
  列传第六十五 艺术·房玄龄
  卷九十六·列传第二十六·脱脱
  卷第二百五十八 唐紀七十四·司马光
  第三篇 雍正朝·佚名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八·佚名
  卷之四百六十六·佚名
  卷之八百二十五·佚名
  ●绎史摭遗卷七·温睿临
  卷三十七·朱轼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一百二十九·阿桂
  史纠卷一·朱明镐
   第十二章 论年老——人生自然的节奏·林语堂
  张仪之楚贫·佚名
  六 新闻记者的作品·邹韬奋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十一·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七十一明 高棅 编五言排律一正始【上】太宗皇帝宴山中驱马岀辽阳万里转旗常对敌六奇举临戎八阵张斩鲸澄碧海卷雾扫扶桑昔去兰萦翠今来桂染芳云枝浮碎叶氷镜上朝光回首长安道方欢宴栢梁韩王元

  • 卷一百一十 晉紀三十二·司马光

      著雍閹茂(戊戌),一年。   安皇帝隆安二年(戊戌、三九八年)   春,正月,燕范陽王德自鄴帥戶四萬南徙滑臺。魏衞王儀入鄴,收其倉庫。追德至河,弗及。   趙王麟上尊號於德,德用兄垂故事,稱燕王,改永康三年為元年,以統府行帝

  • 卷十·佚名

      武纪解第六十八   币帛之间,有巧言令色,事不成。车甲之间,有巧言令色,事不捷。克□事而有武色,必失其德。临权而疑,必离其灾。□□不捷,智不可□,□于不足,并于不几,则始而施,几而弗免,无功。   国有三守,卑辞重币以服之,弱

  • 國朝獻徵錄卷之九十九·焦竑

      廣東一(布政使 參政 參議 按察使 副使 僉事)   ◆布政使   廣東布政使王公公亮傳   廣東左布政使林公碩傳   廣東左布政使吳公楊墓表(張元禎)   □□右布政使周斌   廣東布政司左布政使贈光祿卿謚恭

  • 建康实録沿革·许嵩

    建康者古之金陵地案周礼牵牛婺女之野尚书禹别九州曰淮海惟州分为越国立为州此则州之分域【案春秋元命苞曰牵牛流为州分为越国立为山又云厥土下湿而多生杨栁以为名其地北据淮东距海顔介曰南方水土柔和其音清

  • 唐鉴卷二十·范祖禹

    文宗太和二年自元和之末宦官益横【去声】建置天子在其掌握威权岀人主之右人莫敢言三月帝亲策制举人贤良方正刘蕡对策极言其祸其畧曰陛下宜先忧者宫闱将变社稷将危天下将倾海内将乱又曰陛下将杜篡弑之渐则居正位而近正

  • 第一卷 周至明·缪荃孙

    周定王六年六月,楚为众舒叛,故伐舒蓼,灭之。楚子疆之,及滑汭,盟吴越而还。周简王二年,吴伐郯,郯成。楚子重、子反杀巫臣之族,而分其室。巫臣自晋遗二子书曰:“尔以谗慝贪婪事君,而多杀不辜,余必使尔疲于奔命以死”。巫

  • 裴秀传·房玄龄

    裴秀字季彦,河东闻喜人。祖父裴茂,是汉尚书令。父亲裴潜,是魏尚书令。裴秀少年好学,有风度节操,八岁能写文章。叔父裴徽有大名,宾客很多。裴秀年十余岁,有些拜访裴徽的客人,出来后又去拜访裴秀。然而裴秀母亲出身微贱,嫡母宣氏

  • 海瑞传·张廷玉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进京都,不久伏宫门之外上书《平黎策》,请求在海南设道置县,以便安定乡土。有识之士认为他很有气魄。他担任南平教谕的时候,御史到学宫去,下属官吏都伏地拜见,只有海瑞是直身作揖,并说:“如果到御史

  • 宁王朱权、上高王朱宸濠传·张廷玉

    宁献王朱权,太祖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受封。二年之后,朱权前往藩地大宁。大宁地处喜峰口外,属古会州之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一大镇。朱权带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均骁勇善战。朱权多次会合诸王出塞

  • 理学类编原序·张九韶

    古之学者即事以穷理谨乎彛伦日用以脩身不敢骛乎髙逺也故曰道不逺人性也者人所得乎天以为德具于人心宜至切矣孔门颖敏莫先子贡而其言曰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则圣人之设敎可知矣道絶于战国经燔于秦汉儒专门授受惟事口耳千

  • 卷八十五·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八十五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八十五宗庙时享蕙田案祭义云祭不欲数数则烦祭不欲疏疏则怠是故君子合诸天道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

  •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三卷·龙树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三卷龙树菩萨集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天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尔时帝释天主白佛言。世尊。唯愿安住此王舍城。我当供给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令无所乏。佛言。天主。且止斯事

  • 般若灯论释 第二卷·清辨

    般若灯论释 第二卷偈本龙树菩萨 释论分别明菩萨大唐中印度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观缘品之二复次余僧佉言。若诸果功能缘中空故。缘不生果。如是义者。成我所成。何以故。汝谓果体不起。是则名常。汝先立义。则为

  • 卷第十(本末合)(尽第五地)·慧苑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卷第十(本末合)(尽第五地) 第二地中二。先略料简。后正释文。 前中二门。一释名。二来意。 前中成唯识第九云。具净尸罗。远离微细犯戒垢故。名离垢地。十住毗婆沙云。行十善道。离诸垢故。摄大乘云

  • 使署闲情·六十七

    四卷,六十七辑着。范成序有云:『公(指六十七)本于使署之余,作诗歌以适闲情,因有是集一卷;余与修志时,已采入「杂着」中矣。既而志事已竣,公又搜集近时台湾诗文若干首,不暇补入;公既珍惜此邦之文献,且不忍没人之长,因即移己之集之名

  • 五代史纂误·吴缜

    北宋史学家吴缜著,原书5卷。原名《五代史记纂误》,是一部专门考据《新五代史》疏漏的著作,对研究《新五代史》具有重要作用。但这部著作从出世伊始就命运多舛,其作者吴缜被众人攻击创作动机不纯,故因人废书,流传不广,

  • 文摘·何心隐

    仁义之人,人不易而人也。人则仁义,仁义则人。不人不仁,不人不义。不仁不人,不义不人,人亦禽兽也。仁义之人,人不易而人也。必以仁为广居,而又必广其居以象仁。自旦至昼,必好仁,必为仁,必恶不仁,必不牿亡于旦昼所为之不仁。必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