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章 我的童年 五 太监

讲我的幼年生活,就不能少了太监。他们服侍我吃饭、穿衣和睡觉,陪我游戏,伺候我上学,给我讲故事,受我的赏也挨我的打。别人还有不在我面前的时间,他们却整天不离我的左右。他们是我幼年的主要伴侣,是我的奴隶,也是我最早的老师。

役使太监的历史起于何年,我说不准,但我知道结束的日子,是在二次大战取得胜利,我从帝王宝座上第三次摔下来的那天,那时可能是太监最少的时候,只有十名左右。据说人数最多的是明朝,达十万名。清朝使用太监,在职务和数量上虽有过限制,但西太后时代也还有三千多名。辛亥以后,太监大量逃亡,虽然优待条件上规定不许再招阉人,内务府仍旧偷着收用。据我最近看到的一份“宣统十四年(即一九二二年)正月行二月分小建津贴口分单”上的统计,还有一千一百三十七名。两年后,经我一次大遣散,剩下了二百名左右,大部分服侍太妃和我的妻子(她们还有近百名宫女,大体未动)。从那以后,宫中使用的差役只是数量小得多的护军和被称为“随侍”的男性仆役。

在从前,禁城以内,每天到一定时刻,除了值班的乾清宫侍卫之外,上自王公大臣下至最低贱的扶役“苏拉”,全走得干干净净,除了皇帝自家人之外。再没有一个真正的男性。太监的职务非常广泛,除了伺候起居饮食、随侍左右、执伞提炉等事之外,用《宫中则例》上的话来说,还有:传宣谕旨、引带召对巨工、承接题奏事件;承行内务府各衙门文移、收复外库钱粮、巡查火烛;收掌文房书籍、古玩字画、冠袍履带、鸟槍弓箭;收贮古玩器皿、赏用物件、功臣黄册、于鲜果品;带领御医各宫请脉、外匠营造一切物件;供奉列祖实录圣训、御容前和神前香烛;稽查各门大小巨工出入;登记翰林入值和侍卫值宿名单;遵藏御宝;登载起居注;鞭笞犯规宫女太监;饲养各种动物;打扫殿宇、收拾园林;验自呜钟时刻;请发;煎药;唱戏;充当道士在城隍庙里念经焚香;为皇帝做替身在雍和宫里充当喇嘛,等等。

宫中太监按系统说,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太后、帝。后、妃身边的太监,一类是其他各处的太监。无论哪一类太监,都有严格的等级,大致可分为总管、首领、一般太监。太后和帝后身边都有总管、首领,妃宫只有首领。品级最高的是三品,但从李莲英起,开了赏戴二品顶戴的例,所以我所用的大总管张谦和也得到了这个“荣誉”。三品花翎都领侍,是各处太监的最高首领,统管宫内四十八处的太监,在他下面是九个区域的所谓九堂总管,由三品到五品,再下面是各处的首领太监,由四品到九品,也有无品级的,再下面是一般的太监。一般太监里等级最低的是打扫处的太监,犯了过失的太监就送到这里充当苦役。太监的月银按规定最高额是银八两、米八斤、制钱一贯三百,最低的月银二两、米一斤半、制钱六百。对于大多数太监,特别是上层太监说来,这不过是个名义上的规定,实际上他们都有各种各样的,集团的或个人的,合法的或非法的“外快”,比名义上的月银要多到不知多少倍。像隆裕太后的总管太监张兰德,即绰号叫小德张的,所谓“贵敌王侯,富埒天子”,是尽人皆知的。我用的一个二总管阮进寿,每入冬季,一天换一件皮袍,什么貂翎眼、貂爪仁、貂脖子,没有穿过重样儿的。仅就新年那天他穿的一件反毛的全海龙皮褂,就够一个小京官吃上一辈子的。宫中其他总管太监和一些首领太监,也莫不各有自己的小厨房,各有一些小太监伺候,甚至有的还有外宅“家眷”,老妈、丫头一应俱全。而低层太监则特别苦,他们一年到头吃苦受累挨打受罪,到老无依无靠,只能仗着极有限的“恩赏”过日子,如果犯了过失撵了出去,那就惟有乞讨和饿死的一条路了。

和我接触最多的是养心殿的太监,其中最亲近的是伺候我穿衣吃饭的御前小太监,他们分住在殿后东西两个夹道,各有首领一名管理。专管打扫的所谓殿上太监,也有首领一名。这两种太监统归大总管张谦和和二总管阮进寿所管。

隆裕太后在世时,曾派都领侍总管太监张德安做我的“诸达”,这个职务是照顾我的生活,教给我一切宫中礼节等等。但我对他的感情和信任却远不如张谦和。张谦和当时是个五十多岁、有些驼背的老太监,是我的实际的启蒙老师。我进毓庆宫读书之前,他奉太后之命先教我认字块,一直教我念完了《三字经》和《百家姓》。我进毓庆宫以后,他每天早晨要立在我的卧室外面,给我把昨天的功课念一遍,帮助我记忆。像任何一个皇帝的总管太监一样,他总要利用任何机会,来表示自己对主子的忠心和深挚的感情。因此,在他喋喋不休的聒噪中,我在进毓庆宫之前就懂得了袁世凯的可恨、孙文的可怕,以及民国是大清“让”出来的,民国的大官几乎都是大清皇帝的旧臣,等等。外面时局的变化,也往往从他的忧喜的感情变化上传达给我。我甚至还可以从他每天早晨给我背书的声音上,知道他是在为我担忧,还是在为我高兴。

张谦和也是我最早的游伴之一。和他一起做竞争性的游戏,胜利的永远是我。记得有一次过年的时候,敬懿太妃叫我去玩押宝,张谦和坐庄,我押哪一门,哪一门准赢,结果总是庄家的钱都叫我赢光。他也不在乎,反正钱都是太妃的。

我和别的孩子一样,小时候很爱听故事。张谦和以及许多其他太监讲的故事,总离不开两类:一是宫中的鬼话;一是“圣天子百灵相助”的神话。总之,都是鬼怪故事,如果我能都写下来,必定比一部聊斋还要厚。照他们说来,宫里任何一件物件,如铜鹤、金缸、水兽、树木、水井、石头等等无一未成过一精一,显过灵,至于宫中供的关帝菩萨、真武大帝等等泥塑木雕的神像,就更不用说了。我从那些百听不厌的故事中,很小就得到这样一个信念:一切鬼神对于皇帝都是巴结的,甚至有的连巴结都巴结不上,因此皇帝是最尊贵的。据太监们说,储秀宫里那只左腿上有个凹痕的铜鹤,在乾隆爷下江南的时候,它成了一精一,跑到江南去保驾,不料被乾隆射了一箭,讨了一场没趣,只好溜回原处站着。那左腿上生了红锈的凹痕便是乾隆射的箭伤。又说御花园西鱼池附近靠墙处有一棵古松,在乾隆某次下江南时,给乾隆遮了一路太一陽一,乾隆回京之后,赐了这松树一首诗在墙上。乾隆亲笔诗里说的是什么,这个不识字的太监就不管了。

御花园钦安殿西北角台阶上,从前放着一块砖,砖下面有一个脚印似的凹痕。太监们说,乾隆年间有一次乾清宫失火,真武大帝走出殿门,站在台阶上向失火的方向用手一指,火焰顿息,这个脚印便是真武大帝救火时踏下的。这当然是胡说八道。

我幼时住在长春宫的西厢房台阶上有一块石枕,据一位太监解释,因为附近的中正殿顶上那四条金龙,有一条常在夜间到长春宫喝大金缸里的水,不知是哪一代皇帝造了这个石枕,供那条金龙休息之用。对这种无稽之谈,我也听得津津有味。

皇帝的帽子上的一颗大珠子也有神话。说是有一天乾隆在圆明园一条小河边散步,发现河里放光,他用鸟槍打了一槍,光不见了,叫人到河里去摸,结果摸出一只大蛤蜊,从中发现了这颗大珍珠。又说这颗珠子做了帽珠之后,常常私自外出,飞去飞回,后来根据“高人”的指点,在珠子上钻了孔,安上金顶,从此才把它稳住。关于这颗珠子,《阅微草堂笔记》另有传说,自然全是胡扯。用这颗珠子做的珠顶冠,我曾经戴用过,伪满垮台时把它丢失在通化大栗子沟了。

这类故事和太监的种种解说,我在童年时代是完全相信的。相信的程度可以用下面这个故事表明。我八九岁时,有一次有点不舒服,张谦和拿来一颗紫红色的药丸让我吃。我问他这是什么药,他说:“奴才刚才睡觉,梦见一个白胡子老头儿,手里托着一丸药,说这是长生不老丹,特意来孝敬万岁爷的。”我听了他这话,不觉大喜,连自己不舒服也忘了,加之这时由神话故事又联想到二十四孝的故事,我便拿了这个长生不老丹到四位太妃那里,请她们也分尝一些。这四位母亲大概从张谦和那里先受到了暗示,全都乐哈哈的,称赞了我的孝心。过了一个时期,我偶然到御药房去找药,无意间发现了这里的紫金锭,和那颗长生不老丹一模一样,虽然我感到了一点失望,但是,信不信由你,这个白胡子神仙给我送药的故事,我仍不肯认做是编造的。

太监们的鬼神故事一方面造成了我的自大狂,另方面也从小养成了我怕鬼的心理。照太监们说,紫禁城里无处没有鬼神在活动。永和宫后面的一个夹道,是鬼掐脖子的地方;景和门外的一口井,住着一群女鬼,幸亏景和门上有块铁板镇住了,否则天天得出来;三海中间的金鳌玉陈桥,每三年必有一个行人被桥下的鬼拉下去……这类故事越听越怕,越怕越要听。十二岁以后,我对于“怪力乱神”的书(都是太监给我买来的)又人了迷,加上宫内终年不断地祭神拜佛、萨满跳神等等活动,弄得我终日疑神疑鬼,怕天黑,怕打雷,怕打闪,怕屋里没人。

每当夕一陽一西下,禁城进入了暮色苍茫之中,进宫办事的人全都走净了的时候,静悄悄的禁城中央——乾清宫那里便传来一种凄厉的呼声:“搭闩,下钱粮①,灯火小——心——”随着后尾的余音,禁城各个角落里此起彼伏地响起了值班太监死一陰一活气的回声。这是康熙皇帝给太监们规定的例行公事,以保持警惕性。这种例行公事,把紫禁城里弄得充满了鬼气。这时我再不敢走出屋子,觉得故事里的鬼怪都聚到我的窗户外面来了。

①“下钱粮”可能是“下千两”,意思是“下锁”,宫中忌讳“锁”字,故以“下千两”代替;“下锁”,后又讹传为“下钱粮”。总之,已经没有人说得清。——作者

太监们用这些鬼话来喂养我,并非全是有意地奉承我和吓唬我,他们自己实在是非常迷信的。张谦和就是这样的人,他每有什么疑难,总要翻翻《玉匣记》才能拿主意。一般的太监也都很虔诚地供奉着“殿神”,即长虫、狐狸、黄鼠狼和刺猬这四样动物。本来宫里供的神很多,除了佛、道、儒,还有“王爹爹、王妈妈”,以及坤宁宫外的“神杆”、上驷院的马、什么宫的蚕,日月星辰,牛郎织女,五花八门,无一不供,但惟有殿神是属于太监的保护神,不在皇室供奉之列。照太监们的说法,殿神是皇帝封的二品仙家。有个太监告诉我说,有一天晚上,他在乾清宫丹陛上走,突然从身后来了一个二品顶戴、蟒袍补褂的人,把他抓起来一把扔到丹陛下面,这就是殿神。太监们不吃牛肉,据一个太监说,吃牛肉是犯了大五荤,殿神会罚他们在树皮上蹭嘴,直蹭到皮破血流为止。太监若是进入无人去的殿堂,必先大喊一声“开殿!”才动手去开门,免得无意中碰见殿神,要受惩罚。太监每到初一、十五,逢年过节都要给殿神上供,平常是用鸡蛋、豆腐干。烧酒和一种叫“二五眼”的点心,年节还要用整猪整羊和大量果品,对于收入微薄的底层太监说来,均摊供品的费用,虽是个负担,但他们都心甘情愿,因为这些最常挨打受气的底层太监,都希望殿神能保佑他们,在福祸难测的未来,能少受点罪。

猜你喜欢
  卷第四十九·徐鼒
  宋史全文卷二十三上·佚名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九·佚名
  卷之五百十七·佚名
  一○二三 军机大臣奏遵查发下《四库全书提要》填写年月缘由片·佚名
  五一八 寄谕各省巡抚务须实力查办违碍书籍·佚名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司马迁
  康茂才传·张廷玉
  晋纪十八 显宗成皇帝中之下咸康四年(戊戌、338)·司马光
  卷七十·佚名
  卷五十·雍正
  卷一百三十四·雍正
  卷一百四·赵汝愚
  卷一百四十八·佚名
  第三节 唐初武功(二)·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節 對仗·王力

    詩詞中的對偶,叫做對仗。古代的儀仗隊是兩兩相對的,這是“對仗”這個術語的來歷。對偶又是甚麽呢?對偶就是把同類的概念或對立的概念竝列起來,例如“抗美援朝”,“抗美”與“援朝&rdqu

  • 卷二十七·唐·蒋一葵

    【颜真卿】 〔字清臣。开元中举进士,代宗朝封鲁郡公。善正草书,世宝传之。〕 颜鲁公为临川内史,邑有杨志坚者,嗜学而贫,妻厌之,一日告离,志坚以诗送之曰:“平生志业在琴诗,头上如今有二丝。渔父向知溪谷

  • 大同平叛志·尹耕

    大同平叛志(明)尹耕 撰大同为京师藩蔽,其北无亭障,又长城岁久浸坏,虏入即至城下。巡抚都御史张文锦议曰:“虏直抵城,烽堠失也。失烽堠以鲜屯戍,墩卒惧攻围,匿警也。夫镇城下即战场,何以示武?虏倏忽往来,何以耕牧?且宣、大咸镇

  • 卷五·高士奇

    <史部,纪事本末类,左传纪事本末钦定四库全书左传纪事本末卷五詹事府詹事髙士竒撰鲁隠公嗣国【桓公篡弑附】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隠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

  • 历代名贤确论卷六十三·佚名

    宋武帝武帝之志【子由 何去非】谢灵运惠连玄晖【乐天 子西】谢灵运陶渊明庾义城【鲁直】文帝谢晦徐羡之傅亮【子由】文帝诛刘湛等彭城王义康逊位出镇豫章【温公】诏豫章三妃四时祀二帝于青溪故宅用家人礼【温公】刘

  • 薛怀义传·刘昫

    薛怀义,京兆..县人,本姓冯,名小宝。以卖台货为业,身躯魁梧,强健有力,在洛阳做买卖,得以遇见千金公主的婢女。千金公主了解他后,进宫说:“冯小宝有非同寻常的资质能力,可以让他充当近身侍者。”因而得到武则天召见,对他的赏识厚待

  • 突厥传·欧阳修

    (上)突厥阿史那氏,是古匈奴的北部。居于金山之南,臣服于蠕蠕,种族繁衍。至吐门时,才强大,改称可汗,就如称单于一样,其妻称可敦。其地三面近海,南接大漠。别部领兵者称为设,子弟称特勒,大臣有叶护、屈律啜、阿波、俟利发、吐屯、

  • ●宋人轶事汇编卷十·丁传靖

    邵康节子伯温 伯温曾祖母张夫人,遇祖母李夫人严甚,李夫人不能堪,一夕欲自尽,梦神人令以玉筯食羹一杯,告曰:&ldquo;无自尽,当生佳儿。&rdquo;夫人信之。后夫人病瘦,医者既投药,又梦寝堂门之左右木瓜二株,右者已枯,因为大父言,大父

  • 一一、邓析考·钱穆

    《吕氏春秋 离谓篇》:&ldquo;郑国多相县以书者,子产令无县书,邓析致之。子产令无致书,邓析倚之。令无穷,则邓析应之亦无穷。&rdquo;又曰:&ldquo;子产治郑,邓析务难之。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袴,民之献衣襦袴而学讼者不

  • 三十一年(下)·佚名

    秋七月7月1日○朔甲申,上在貞陵洞行宮。○陳奏使崔天健、書狀官慶暹拜辭。奏本曰:朝鮮國王謹奏爲,大兵旣集,撫臣被參,群情疑貳,事機將失,懇乞聖明,洞察實狀,亟回乾斷,策礪鎭定,以畢征討事。據經理都察院伺候陪臣韓應寅啓稱,本院自

  • 易经·系辞下传·第十二章·佚名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 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未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八卦以象告,爻彖

  • 卷四十六 祭法第二十三·郑玄

    (陆曰:“郑云:‘以其记有虞氏至周天子以下所制祀群神之数也。’”)[疏]正义曰:案郑《目录》云:“名曰《祭法》者,以其记有虞氏至周天子以下所制祀群神之数,此于《别录》属《祭祀》。”祭法:有虞氏?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

  • 第十七章 25·辜鸿铭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辜讲孔子说:“对于社会上所有的人来说,年轻的女人和仆人在家中是最难相处的。如果同他们显得亲近,他们会忘记自己的身份。而假如疏远他们,他们就显出不满。”

  • 卷五十五·秦蕙田

    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五十五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五十五四方蕙田案四方之祭见于经传者不一祭法四坎坛祭四方此祭之坛也曲礼天子祭四方诸侯方祀有兼祭専祭之不同此祭之等也大司马仲秋祀祊则治兵有祭月令季秋祭禽则田

  • 卷三十四·王与之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三十四   宋 王与之 撰司尊彞下士二人府四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薛平仲曰郁鬯所以实尊彞而陈之则尊彞不可以不备郁鬯所以涖几筵而灌之则几筵不可以不设此二者各有司存然郁鬯之和人为之功

  • 东北舆地释略·景方昶

    卷一是金上京会宁府考 ;卷二是金史上京路属地释略 ,包括蒲与路,合嬾路 ,恤品路 ,曷苏馆路 ,胡里改路 ,窝谋罕 ,长白山 青岭 乌纪岭 ,米里迷石罕城 留可城 盆搦岭, 钝恩城,阿苏城 ,活剌浑 ,陶温水 ,海古水, 会平州, 斡论泺, 纳邻淀

  • 诗经通义·朱鹤龄

    十二卷。朱鹤龄(1606-1683)撰。朱鹤龄,字长儒,号愚庵,江苏吴江人。明末清初学者,文学家。明末诸生。入清后隐居不仕,专心着述。其为人耿介,极重操守,时人将其与顾炎武、黄宗羲、李颙等合称“海内四大布衣”。鹤龄颖敏好学,初专

  • 宏智禅师广录·正觉

    凡九卷。宋代正觉禅师之语录。宗法、集成等编。又称天童正觉禅师广录、普照觉和尚语录、宏智广录、宏智录。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天童正觉禅师为河南南阳府邓州丹霞山子淳禅师之法嗣,与临济宗之大慧宗杲,同被誉为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