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读例存疑例言

奏疏:巻首

刑部谨奏。为已故大员潜心律学,着有成书,据情代为进呈御览,并请旨饬交修例馆,以备采择,恭折仰祈圣览事。据臣部郎中齐普、松武、饶昌麟、武瀛恩、开来秀、武玉润、张西园、罗维垣、戈炳琦、杨履晋、王廷铨,员外郎段书云、曾鉴、魏联奎、郭昭、连培型、史履晋,主事许世英、萧之葆、周绍昌等联名呈称。名法,为专门之学,始于管子而盛于申韩。自汉唐以来,代有专家,沿及国朝,相承弗替。如原任刑部尚书薛允升,律学深邃,固所谓今之名法专家者也。该故尚书,耄而好学,博览羣书,谙习掌故,研究功令之学,融会贯通,久为中外推服。自部属荐升卿贰,前后官刑部垂四十年。退食余暇,积生平之学问心得,着有《读例存疑》共五十四卷、《汉律辑存》六卷、《唐明律合编》四十卷、《服制备考》四卷,具征实学。而诸书之中,尤以《读例存疑》一书最为切要,于刑政大有关系。其书大旨,以条例不外随时酌中、因事制宜之义。凡例之彼此抵牾,前后岐异,或应増应减,或畸重畸轻,或分晰之未明,或罪名之杂出者,倶一一疏证而会通。博引前人之说,参以持平之论,府中考厥源流,期归画一,诚巨制也。齐普、松武等旧在属官,夙聆绪论,抚读遗编,不忍听其湮没。谨择要先将《读例存疑》一书,就原稿悉心校对,缮写成帙,仰恳代为进呈御览,以彰实学,等语。臣等伏査,该故尚书薛允升,久官刑曹,究心法律,耄而好学,著述等身,比之古来名法专家,有过之无不及也。曩者,钦奉谕旨,有治狱廉平之褒,是其精于律学,久在圣明洞鉴之中。该故尚书生前所著各书,具有精意,均属可传。兹据该郎中等择要先将《读例存疑》一书共五十四卷,缮写成帙,合词吁请代为进呈。臣等逐卷査阅,见其择精语详,洵属有稗刑政,未便听其湮没,谨将原书进呈御览。现在臣部钦遵谕旨,开馆纂修条例,并请旨饬交修例馆,以备采择,庶编辑新例得所依据。如蒙兪允,臣部即当钦遵办理。所有臣等,据情代为进呈书籍,并请旨饬交修例馆以备采择各縁由,理合恭折具奏,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谨奏。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奏,奉旨依议,钦此。

自序:巻首

古无所谓律例也。自汉萧何,因李悝《法经》増为九章,而律于是乎大备。其律所不能该载者,则又辅之以令。歴代皆然,莫之或易。明初有大明律,又有大明令。中叶以后,部臣多言条例,罕言令者。万暦时,刑部尚书舒化,奏定例八百三十二条。《明史刑法志》言之详矣。国初治狱,倶用前明旧制。嗣后例款日益増多,迄今几至二千条,比之前明又多一倍。然均系随事纂定,并非出于一人之手,觏若画一,其难矣哉。余备员刑曹,前后三十余年,朝夕从事于斯。有可疑者,即笔而记之,拟欲就正有道。为日既久,遂积有数十册。凡彼此之互相抵牾,及罪名之前后岐异者,倶一一疏证而明通之。抉其可否,溯厥源流,兼引前人成说而参以末议。诚以法令为民命攸关,一或偏倚,即大有出入,且有生死互易者。故不惮繁复,详为之说。使业此者,知某条之不可轻用,某条之本有窒碍,熟识于心,临事庶不致迷于向往。非敢云嘉惠后学,或不无稍有稗益。昔人谓。陶公用法,而恒得法外意。区区之心,亦若是而已矣。共事诸君子,览而善之,怂令付诸剞厥,以公同好。余以所见未能精确,不敢出而问世,如是者又数年。今老矣,碌碌无一善可取。惟,此编自问颇有一得之愚,而半生心血尽耗于此,亦未忍令其湮没。因勉从诸贤之命,再四删削,择其可存者都为一集,共五十四卷,名曰《读例存疑》,志其初也。抑又有说焉,朝廷功令,凡条例之应増应减者,五年小修一次,十年及数十年大修一次,歴经遵办在案。同治九年修例时,余亦滥厕其间,然不过遵照前次小修成法,于钦奉谕旨及内外臣工所奏准者,依类编入,其旧例仍存而弗论。自时厥后,不特未大修也,即小修亦迄未举行。廿年以来,耿耿于怀,屡欲将素所记注者汇为一编,以备大修之用。甫有头绪,而余又不在其位矣。然,此志犹未已也。后有任修例之责者,以是编为孤竹之老马也可。或以覆子云之醤瓿也,亦无不可。聊识其颠末于此,阅者或能谅余之志也欤。至于律,仍用前明之旧。余另有唐明律合刻,已详为之说矣,兹不覆赘。光绪二十六年,歳次庚子。长安薛允升云阶氏,序于京都宣南之寓庐。时年八十有一。

序文:巻首

汉以前无所谓律,但知有刑而已。自萧相国,摭拾秦法,作律九章,始有律之名而无例。魏晋以降,稍稍分为刑名、法例。逮唐及明,而例之目遂秩然大着。国初因胜朝之制,递加修改,亦縁礼俗代嬗,情伪不同,穷变久通,不随时损益,则条分缕析,踵事弥増者,势也。虽然着録非一朝,秉笔非一手,宜于前者窒于后,韪于此者戻于彼。甲乙乖舛,抵牾岐出,体非画一,启后人之然疑者,亦势也。法欲密而转疏,义求明而反晦,苟非好学深思邃于此道者,安得爬梳剔抉,俾有州辐一毂之观哉。刑者,生人之大命,王者之大政。一有出入,无以为平。六官之中,惟秋官流转较尠,往往释褐而登署,皓首而不易其曹,为能以专门之学,治专门之事。长安薛大司寇云阶先生,供职刑部三十余年,研究律例,于歴代名法家言无所不窥,著作等身,而《读例存疑》一书,尤为平生心力所萃。凡情事之变迁,罪名之舛错,铢黍毫厘,无不沿流以溯源,肇肌而分理,洵乎不朽之盛业,明允之龟鉴也。先生既归道山,秋曹诸公奏呈御览,奉旨着交律例馆。方今圣朝修明刑制,将博采中外良法,定为宪典,悬诸不刊。是书所言,实导先路,抑尝闻国之程度愈文明者,其条目亦愈纤悉,故法律之学,标为专科,惟其习之也预,故辨之也精。他日者庠序盈门,人才辈出,使规制粲然咸备,以跻于所谓法治国者,则先生昌明絶学之心益以大慰也已。光绪三十二年丙午春日,项城袁世凯序。

序文:巻首

商鞅改里悝之法为律,于是有律之名。自汉以来,律之外有令、有驳议、有故事、有科、有格、有式。隋则律、令、格、式并行。宋则律之外敕、令、格、式四者皆备,而律所不备,一断于敕。初无所谓例也。晋于魏刑名律中,分为法例律,亦但为律之篇目,而非于律之外别之为例。《王制》,必察大小之比以成之。郑注,已行故事曰比。《释文》,比必利反,例也。《后汉书?陈忠传》,父宠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忠奏上二十三条为决事比。注,比,例也。此其为后世例之权舆欤。明初有律、有令,而律之未赅者,始有条例之名。宏治三年定《问刑条例》,嘉靖时,复位为三百八十条,至万暦时,复加裁定为三百八十二条。国朝因之,随时増修。同治九年修定之本,凡条例一千八百九十二条。视万暦时増至数倍,可谓繁矣。其中或律重例轻,或律轻例重,大旨在于袪恶俗、挽颓风。即一事一人以昭惩创,故改重者为多。其改从轻者,又所以明区别而示矜恤。意至善也。第其始,病律之疏也,而増一例。继则病例之仍疏也,而又増一例。因例生例,孳乳无穷。例固密矣,究之世情万变,非例所可赅。往往因一事而定一例,不能概之事事。因一人而定一例,不能概之人人。且此例改而彼例亦因之以改,轻重既未必得其平。此例改而彼例不改,轻重尤虞其偏倚。既有例即不用律,而例所未及,则同一事而仍不能不用律。盖例太密则转疏,而疑义亦比比皆是矣。国朝之讲求律学者,惟乾隆间海丰呉紫峰中丞坛《通考》一书,于例文之増删修改,甄核核精详。其书迄于乾隆四十四年。自是以后,未有留心于斯事者,长安薛云阶大司寇。自官西曹,即研精律学。于歴代之沿革,穷源竟委,观其会通。凡今律今例之可疑者,逐条为之考论。其彼此抵悟及先后岐异者,言之尤详,积成巨册百余。家本尝与编纂之役,爬罗剔抉,参订再三。司寇复以卷帙繁重,手自芟削,勒成定本,编为《汉律辑存》、《唐明律合刻》、《读例存疑》、《服制备考》各若干卷。洵律学之大成,而读律者之圭臬也。同人醵资,寿诸枣棃。甫议鸠工,适値庚子之变,事遂中辍。辛丑春仲,家本述职长安时,司寇在里,复长秋官。询知所著书,惟《汉律辑存》一种,存亡未卜,余编无恙。迨銮舆狩返,家本奉命先归,司寇初有乞休之意,故濒行谆谆以所著书为托。季秋遇于大梁,言将扈跸同行,约于京邸商榷此事。乃家本行至樊舆,遽得司寇骑箕之耗,京邸商榷之约竟不能偿矣。《唐明律合刻》诸稿,方坤吾太守连轸,携往皖江。惟此《读例存疑》一编,同人携来京师,亟谋刊行。家本为之校雠一过,秋署同僚复议,另缮清本进呈御览。奉旨发交律例馆。今方奏明修改律例,一笔一削,将奉此编为准绳,庶几轻重密疏罔弗当。而向之抵牾而岐异者,咸顜若画一,无复有疑义之存,司谳者胥得所遵守焉。固不仅羣玉册府之珍藏,为足荣贵也已。今冬刻既竣,为述其大略如此。展卷披读,惜司寇之不获亲见此书之成也。光绪甲辰冬十月。沈家本谨序。

总论:巻首

谨按。乾隆元年六月十九日,总理事务王大臣会同九卿会议得刑部尚书傅鼐奏称。窃惟,刑罚世轻世重,乃帝王宜民宜人之权。我朝律例,刊布于顺治三年,酌议于康熙十八年,重刻于雍正三年,固已法度修明,纪纲整饬矣。臣伏读我世宗宪皇帝遗诏有曰,国家刑罚禁令之设,所以诘奸除暴,惩贪黜邪,以端风俗,以肃官方者也。然寛严之用,又必因乎其时。从前朕见人情浅薄,官吏营私,相习成风,罔知省改,势不得不惩治整理,以诫将来。今人心共知警惕矣。凡各衙门条例,有从前本严,而朕改易从寛者。此乃从前部臣定议未协,朕与廷臣悉心斟酌,而后更定以垂永久者,应照更定之例行。若从前之例本寛而朕改易从严者,此乃整饬人心风俗之计,原欲暂行于一时,俟诸弊革除之后,仍可酌复旧章。此朕本意也。向后遇此等事件,则再加斟酌,若有应照旧例者仍照旧例行,钦此,钦遵。臣思,圣心惓惓于此,盖必有所轸念而未及更正者也。我皇上御极以来,凡事皆以世宗宪皇帝之心为心,毎遇奏谳之时,斟酌详愼,好生之徳,固已洽于民心矣。伏査《大清律集解附例》一书,系雍正三年刊刻之板,现今不行之例,犹载其中。恐问刑之员,援引舛错,吏胥因縁为奸。且与其临时斟酌,时时上廑圣怀,不若先事精详,事事立之准则。应请皇上特降谕旨,简命通达治体,熟谙律例之大臣为总裁,将雍正三年刊行律例,详加核议,除律文律注外,其所载条例,有先行而今已斟酌定议者,改之。或有因时制宜,应行斟酌而未逮者,亦即钦遵世宗宪皇帝遗诏,酌照旧章,务期平允。逐款缮折,恭请皇上钦定,勒限纂辑,缮写成书,进呈御览,请旨刊刻,颁行各省,俾知遵守以昭画一之会。则世宗宪皇帝义尽仁至之心,我皇上善继善述之政,接钦恤之传而养万年之福,等因。査,律为一定不易之成法,例为因时制宜之良规。故凡律所不备,必藉有例,以权其大小轻重之衡。使之纤悉比附,归于至当。我世宗宪皇帝临御十有三年,宵旰励精,勤求至治,而于刑狱尤加详愼。凡有所降谕旨及诸臣条奏,经由廷议者,必悉心斟酌,然后颁行。犹虑,愚民一时未能遍知,毎行一例,必定以年限,使之家喩戸晓,再有所犯,方始照例问拟。仰惟圣心,哀矜恻怛,愼重周详,洵足以昭亿万年之法守矣。第,刑罚世轻世重,自昔为然。而寛严之道,遂如温肃之异,用而同功。时而祟尚惇大,禁令渐弛,道在整饬,不得不济之以严。时而振兴明作,百度具张,道在休养,不得不济之以寛。寛严合乎大中,而用中本乎因时。盖所谓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以世宗宪皇帝遗诏,惓惓于条例之寛严,有宜再加斟酌之训渝。深有望于我皇上继志述事,敷时绎思,绍执中建极之谟,永臻于荡平正直之治也。伏读《大清律集解附例》一书,所刊原例、増例、钦定例三项,非尽现行之条,而自刊刻后至今,前例又多酌改。若不加以参定,归于画一,恐内外问刑之员,易于援引舛错,吏胥因得高下其手,足滋任意轻重之弊。应如刑部尚书傅鼐所奏,恭请皇上特简大臣为总裁官,将以前刊刻律例,并自刊刻后至今通行各例,统加检査核议。有宜因时变通,如先经定例而后经改易者,或前例未协而后亦未经改易者,应作何斟酌损益,寛严得中,逐一缕析条分,务期平允。其应删除者,即行删除。应増入者,即行増入。应更正者,即行更正。应仍照旧例行者,亦即酌复旧章。除律文、律注仍旧外,其刊入之例,必将某条附载某律之处,确切不移,使宏纲细目,大小咸该,仁育义正,折衷尽善。敬谨拟议,恭请皇上钦定,纂辑缮写成书,进呈御览,请旨刊刻颁行。则因时用中,先后同揆,以彰绍庭罔斁之孝思,益垂世守不愆之令典矣。至作何拣选分修及定限一切事宜,恭候令下之日,另行奏闻,请旨遵行,等因。二十一日奉旨,依议,钦此。窃査本朝之于明律,増注者多而删改者少。其删改者,皆其不宜于时者也。至于条例,则删存者不过十分之二三,盖以律有定而例无定,故也。此奏所云,雍正三年以前之事,虽约略言之,而已得其大要。乾隆五年以后,毎届修例之期,或小修,或大修,均系照此办理,迄今遵行。由此言之,凡例文之不尽允协,及轻重之不得其平者,虽系奉旨纂定,亦准奏明修改,非谓一成而不可变易也。然必司其事者,详愼周密,不存偏倚之见,不至顾此失彼,庶可行之永久。不然乙改甲而丙又改乙,徒费笔墨而于政事毫无裨益,殊可慨已。昔班孟坚着《刑法志》云。上屡下恤刑之诏,有司无仲山父将明之材,不能因时广宣主思,建立明制,为一代之法。而徒钩摭微细,毛举数事,以塞诏而已。盖亦慨乎其言之欤。故亟録此奏于首,俾阅者共悉其源委焉。

袁氏枚答金震方《问律例书》云。公以,先君子擅刑明之学,采访殷殷。枚趋庭时年幼,无所存録,但略记先君子之言曰,旧律不可改,新例不必増。旧律之已改者宜存,新例之未协者宜去。先君子之意,以为律书最久,古之人核之已精,今之条奏者,或见律文未备,妄思以意补之。不知古人用心,较今人尤精,其不可及者。正在疏节阔目,使人比引之余,时时得其意于言外。盖人之情伪万殊,而国家之科条有限。先王知其然也,为张设大法,使后世贤人君子,悉其聪明,引之而议,以为如是断狱,固已足矣。若必预设数万条成例,待数万人行事而印合之。是以死法待生人,而天下事付傀儡胥吏而有余。子产铸刑书,叔向非之曰,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武帝増三章之法为万三千,盗贼蜂起。大抵升平时,纲举而网疏。及其久也,文俗之吏,争能竞才,毛举纷如,反乖政体。盖,律者,万世之法也,例者,一时之事也。万世之法,有伦有要,无所喜怒于其间。一时之事,则人君有寛严之不同,卿相有仁刻之互异,而且狃于爱憎,发于仓卒,难据为准。譬之,律者衡也、度也。其取而拟之,则物至而权之、度之也,部居别白,若网在纲。若夫例者,引彼物以肖此物,从甲事以配乙事也。其能无牵合影射之虞乎。律虽烦,一童子可诵而习。至于例,则朝例未刊,暮例复下。千条万端,藏诸故府。聪强之官,不能省记。一旦援引,惟例是循,或同一事也而轻重殊,或均一罪也而先后异。或转语以抑扬之,或深文以周内之。往往引律者多公,引例者多私。引律者直举其词,引例者曲为之证。公卿大夫,张目拱手,受其指挥,岂不可叹。且夫,律之设,岂徒为臣民观戒哉。先王恐后世之人君,任喜怒而予言莫违,故立一定之法以昭示子孙。诚能恪遵勿失,则虽不能刑期无刑,而科比得当,要无出入之误。若周穆王所谓刑罚世轻世重,杜周所谓前王所定为律,后王所定为令,均非盛世之言,不可为典要也。

按。此篇识议,最为精深,断非俗吏所能,亦可见例文之不可任意増添也。因附録于此。

谨按。律例之名,不见于古。《周礼秋官》一篇,其即后世律例之所祖乎。李氏(光坡)云,自大司寇、小司寇、士师三长官而下,郷士主国狱,遂士主郊,县士主野,方士主都家,畿内也。讶士主四方狱讼,畿外也。次以朝士者,谓断狱弊讼,皆于外朝也。次以司民者、见民者,天之所司,王之所敬,作天之牧,受王嘉师,当有仁思悯念也。狱讼既弊,有五刑以丽其辟,故次司刑。有刺宥以议其轻重,故次司刺。有大乱狱,则故府之典章在,故次司约。有疑狱不决,则天威之严在,故次司盟。于是罪轻而赎刑者,则职金受其入。次之,罪重而孥戮者,则司厉执其法。次之,稍重而未丽于法者,则司圜主政教。又次之,已在刑者,则囚而刑杀,故掌囚、掌戮。又次之,从坐者,恕其死,因存其生,故司隶、罪隶。又次之,继以蛮闽夷貉,四隶者,盖征伐四夷所得,同名为隶,皆此意也。继犬人于司厉者,司厉治盗,犬能逐盗者也。虽然,刑非得已也,禁于未发则民安而上不烦。故布宪禁于天下,禁杀戮、禁暴民、禁于国中。野庐氏、蝋氏、雍氏、萍氏、司寤氏,所以使行者无害,死者有主,陆阻者无险阻,水浮者不没溺。时其宵昼行止以节,皆道路之禁也。司恒氏、条狼氏、修闾氏,皆祭祀军旅之禁也。自冥氏至庭氏十二职,草木鸟兽为民害者,驱而除之,义之尽也。继以衔枚氏、司嚣氏,无端歌哭,杂气妖声,人化物者,不祥也,故次之。于是刑事尽矣。此论极为得要,故録之以冠此书之首焉。

《周礼司寇》,使率其属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注曰,禁所以防奸者也。刑,正人之法,王者恐民为奸,故先设禁也以防之。防之而仍入于奸,则恶矣。故用刑以罪之。罪之者,刑期无刑,以杀止杀也。

士师之职,掌邦之五禁之法,以左右刑罚。一曰宫禁,二曰官禁,三曰国禁,四曰野禁,五曰军禁,皆以木铎徇之于朝,书而悬之门闾。注曰,左右,助也。助刑罚者,助其禁民为非也。宫,王宫也。官,官府也。国,城中也。古之禁书亡矣。今宫门,有符籍。官府有无故擅入。城门有离载下帷。野有田律。军有嚣欢夜行之禁。其粗可言者,疏曰,凡设五刑者,杀一人使万惩,是欲不使犯罪。今于刑外预示禁,禁民使不犯刑,是左右助刑罚,无使罪丽于民也。郑刚中曰。徇于朝,示贵者。巷门曰闾,悬于门闾,示贱者。按,与司寇邦禁之意同。古时禁多于刑,后则刑多于禁矣。

谨按。自汉以后,刑律代更。至隋开皇中,定笞杖徒流死为五刑,而其法遂不可易。唐律篇目一仍隋旧,惟《疏议》为独详。宋与明,实攟摭而损益之。尝考唐律所载律条,于今异者八十有奇,其大同者四百八十一有奇。今之律文与唐律合者,亦十居三四。盖其所从来者旧矣。顾律文古质简奥,难以卒读,而经生家,又辄视为法律之书,不肯深究。迄身为刑官,乃勉强检按,取办一时,无惑乎学士大夫之能精于律者,鲜也。

顺治元年,定问刑衙门,准依明律治罪(先是,国初律令,重罪有斩刑,轻罪用鞭责,至是始有用明律之制。)。又奏准故明律令,当斟酌损益,刊定成书,俾中外知所遵守。是年奉旨,法司会同廷臣详绎明律,参酌时宜,详议允当,以便裁定成书,颁行天下。二年奉旨,令修律官参酌满汉条例,分别轻重差等,汇集进呈。四年,律书成。名曰《大清律集解附例》。御制序文,颁行天下。总注云。律文,词义简奥,其关系紧要毎在一字一句之间。现在律文虽有小注,不过承接上下文义,非解释本文。恐问刑官讲究未明,则毫厘千里,贻误匪细。今将律文之未甚分晰联贯者,另为解说,附録于正律文后,庶奉行者不致失错。谨按。小注,即各律内载明注语,是也。然亦有后来添入者。详见各条。至总注,系康熙三十四年増定。原奏云。律文词简义赅,诚恐讲晰未明,易致讹舛。特为汇集众说,于毎篇正文后増出总注,疏解律文,期于明白晓畅,使人易知云云。乾隆五年,已将总注删去,并不载入律内,而人亦鲜有讲求者矣。相去不过百年,而两不相同已如此。

读例存疑例言:巻首

读例存疑例言一,此编专为条例而设,而律文亦有经本朝改定者,仍倶一体登载,俾免遗漏。

读例存疑例言一,各部则例,倶系功令之书。有与刑例互相发明者,亦有与刑例显相参差者。兹采録数十条,或以补刑例之缺,或以匡刑例之误。彼此参考,其得失亦可灼然矣。

读例存疑例言一,解律者多矣,而解例者最少。惟《笺释》、《辑注》二书,颇有论说。而呉紫峰中丞《律例通考》亦有议及者,因一并采録焉。

读例存疑例言一,毎届修例时,系由刑部确加按语,缮写黄册进呈后,始行刊刻。迄今二百余年,倶存储库内,而坊肆亦有汇而梓行者,即所谓《律例根源》者是也。初意欲照拟全録,以昭详备,继苦其繁重,坊间既有刻本,此编似可从简。兹仅録存现行例,声明某年纂定,某年修改。并其旧例并按语,一并删除不録,以免重复。

读例存疑例言一,前明原例及后来修改续纂者,亦云多矣。其因何纂定之处,按语内并不详叙。今详加考究,乾隆十五年以后,原奏尚十存八九,以前则漫无稽考矣。广为搜罗,止得十之四五。若不再为裒集,窃恐现存者亦倶散亡矣。兹特分门别类,就例文之次序,汇集于此编之后,共为□□□巻,仍其旧名,曰《定例汇编》。俾学此者得以悉其源流,亦不无小补云尔。其无所考者仍阙焉。如后有得,再行补入。

读例存疑例言一,服制有亲疏,罪名因之以分轻重。此礼与律之相辅而行者也。特是古往今来,服制亦多有改易。兹仍以今律服制为准,而备列礼经及羣儒议论于后。其不同之处,朗若列眉矣。议礼如聚讼,自古为然,非精于此者,又乌能折中于一是耶。

按后二条所称二书,一《定例汇编》、二《服制备考》。均俟续刊。

猜你喜欢
  卷八十 大中祥符六年(癸丑,1013)·李焘
  历代崇道记 全文·杜光庭
  第十回 讽大廷徙戎著论 诱小吏侍宴肆淫·蔡东藩
  第三十六回 证冤狱张说辨诬 诛淫竖中宗复位·蔡东藩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一·徐乾学
  春秋战国异辞卷二十四·陈厚耀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佚名
  卷之六十七·佚名
  卷之三百三十四·佚名
  卷五十四·郝经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十三·杜大珪
  卷十五·朱轼
  吕祉传·脱脱
  卷一百四·杨士奇
  卷十七·叶隆礼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王建

    钦定四库全书 王司马集卷四 唐 王建 撰 杜中丞书院新移小竹 此地本无竹远从山寺移经年求养法隔日记浇时嫩緑卷新叶残黄收故枝色经寒不动声与静相宜爱护出常数稀稠看自知贫家缘未有客散独行迟 同于汝锡赏白牡丹 晓

  • 卷一百九·列传第三十九·伶官·脱脱

        ◎伶官   ○罗衣轻   伶,官之微者也。《五代史》列镜新磨于《传》,是必有所取矣。辽之伶官当时固多,然能因诙谐示谏,以消未形之乱,惟罗衣轻耳。孔子曰:“君子不以人废言。”是宜传。   罗衣轻,不知其乡

  • 御制读翟方进传·班固

    御制读翟方进传?童耻小史携母旅京师努力绩经学名节颇自持谦牧让胡常藉甚名誉驰劾免两司隶风厉人共知胡乃右丞相托言汉旧仪御坐为起立在舆为下之太阳下同物仰照真乖宜薛宣诫掾史岂得谓无私其後果代宣公絜弗苟为求指济

  •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司马迁

    郝永娟 译注【说明】《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文章气势浩瀚,宏

  • 杨戬传·脱脱

    杨戬,年轻时在后宫做事,主管后花园,善于揣测皇上的意思。自崇宁以后,日益受宠,担任知入内内侍省。朝廷立明堂,铸九鼎,修大晟府、龙德宫,他都担任提举官。政和四年(1114),被任命为彰化军节度使,首倡设皇帝出行的护卫军,以此来巩固

  • 卷一·佚名

    三月辛未(二十九日)总理各国事务恭亲王等奏谕军机大臣等四月戊寅(初六日)谕军机大臣等四月丙戌(十四日)总理各国事务恭亲王等奏谕军机大臣等四月戊子(十六日)闽浙总督兼署福建巡抚李鹤年奏谕军机大臣等四年癸巳(二十一日)闽浙总

  • 一六一、春申君见杀考·钱穆

    战国晚年,有两事相似而甚奇者,则吕不韦之子秦始皇政,而黄歇之子为楚幽王悼是也。然细考之,殆均出好事者为之,无足信者。不韦之事,梁氏《志疑》力辨之。《史记》本传云:“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集解》徐广

  • 卷二百十四之四·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二百十四之四 朱批郝玉麟奏摺 雍正八年十一月初二日广东緫督【臣】郝玉麟谨 奏为微【臣】恋 主情殷恭请 陛见用伸积悃事窃【臣】樗栎庸材至

  • 卷十·冯复京

    钦定四库全书六家诗名物疏卷十   明 冯复京 撰国风邶二终风篇终风韩诗说云西风也○毛传云终日风为终风暴尔雅云日出而风为暴孙炎曰隂云不兴而大风暴起○乙巳占云风卒起乍有乍无者曰暴风按说文引此诗暴作瀑疾雨也

  • 凡例·荀况

    一、《荀子》一书,刘向校定为三十二篇,称《荀卿新书》。《汉书&middot;艺文志》称《孙卿子》,著录有三十三篇,当为三十二篇之误。唐代杨倞始为之作注,重排篇次,新编目录,分为二十卷,改题为《荀子》,其名其制遂相沿至今。杨注本

  • 卷一百六十二·佚名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六十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净戒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净戒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

  • 大菩薩藏經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一.是書校歷二週.一譯校.二刻校。   二.譯校凡用二種異本。(一)西藏法性戒譯大寶積經第十二會菩薩藏經.校註略   稱藏本。(二)宋法護等譯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略稱宋本。兩種幷擧則稱二   本。   三.譯校凡有二例

  • 重刻四家评唱序·行秀

    自夫佛祖拈花。迦叶微笑。机锋云变。宗旨渊停。盖教外别传。个中真谛。殆非人世语言可形容万一。然开发后学。说法利生。则此尤易于迎机入悟。旧刻四家语录。杀青者不甚工。规局隘陋。评注拘迫。阅者苦之。然已如登大

  • 月谈赋·佚名

    《月谈赋》出自《穷通宝鉴》一书,作者姓名不详,但书中不少命例记载明朝名人宰辅,可能出于明朝年间,开始只是手抄本,沈孝瞻著,余星先生鉴定刊刻,《穷通宝鉴》一书方才问世。《月谈赋》是书中总纲,该赋江湖术士视为必读之篇,也是

  • 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王文卿

    坤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宋王文钾撰。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宋王文卿述雷法。

  • 兵书峡·还珠楼主

    武侠小说。还珠楼主创作。1949年7月由上海正气书局出版第一至四集,第一集封面书名前冠以“续云海一一”,第二集起均冠以“云海后传”;至1950年出版第一二集。全书共二十四回,六十五万字。

  • 水浒外传·刘盛亚

    现代中篇小说。刘盛亚著。上海怀正文化社1947年10月初版,列入“怀正文艺丛书”。本书作者撷取水浒英雄后裔传奇生涯的片断,以梁山英雄阮小七(改名萧恩)之女萧桂英与花荣之子花逢春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沦于金朝以

  • 番大悲神咒·佚名

    一卷,纯梵语之大悲咒也,番者西蕃之义,即西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