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东方兵事纪略(一篇)

姚锡光

议款篇(第八)

议款篇(第八)

光绪甲午七月朔,中国始班宣战书。于是高升轮舶已燔,牙山屯营已溃。其始固委蛇言款,盖不得已而出于战,当道原无战备之心;识者固知兵气之不振、战局之靡终,必无以善其后。而割地偿款之机,已兆于此。

方东事之起也,倭人盛兵渡朝鲜;而我乃始请英使调停(五月初六日,鸿章电总署略称:『顷英欧使过谈,亦不以倭派兵为是;谓已致其驻韩领事、驻倭领事设法劝解』云。十七日,又电总署略称:『前英欧使过津,鸿面商电英劝阻日本进兵;昨英领事持欧函来告,已电其外部属驻英倭使转知,未知听劝否』云。又是日,总署电鸿章略谓:『昨英欧使来谈:「倭兵在仁必不到汉」;欧与倭署使小村密交,其言度非悬拟』云),复倚俄使劝阻(五月十七日,鸿章电总署称:『顷俄喀使过晤,鸿嘱其速电外部转电驻倭俄使,切劝与我约期同时撤兵。喀深为然;日内即电致其外部』云。十八日,又电总署略称:『俄使昨已电俄京七百余字,请饬其驻倭使力劝;如不听,则俄必从事于后』。二十一日,又电总署略称:『喀使接俄廷回电,令伊暂留津与鸿商办倭、韩交涉事;其如何商办,训条随后电寄』云。二十六日,又电总署略称:『喀使奉该国电复,即令巴参赞来告:「俄皇已电谕驻倭使转致倭廷,勒令与中国商同撤兵;俟撤兵后,再会议善后办法。如倭不遵,电报俄廷,恐须用压服之法」』云。二十七日,又电总署略称:『喀使派巴参赞及领事来称:驻倭俄使电谓:往晤陆奥,不肯撤兵。鸿谓「喀前称俄皇电谕勒令撤兵,现俄廷意旨若何」?巴谓:「喀本日又电请本国,俟回示再通知」。据局报,喀电俄京五百四十字,似所言不虚』云。六月初四日,又电总署略称:『喀今午电俄京甚切实,大意谓我自始至今均照公法条约办事,无一错处;倭不但不撤兵,且又添兵围王京;务要外部定见,或办或不办,以免失信中国等语。想此电到俄,必有办法』云。初六日,又电总署略称:『顷喀使遣巴参赞及领事过晤,顷接俄廷电复:倭、韩事,俄只能以友谊力劝倭撤兵,未便用兵力强勒倭人。鸿诘以五月二十二日喀遣尔等来告「俄廷要勒倭撤兵再议;如倭不听,尚有第二层辨法」,是前后语意不符。巴谓:『我等亦觉不符;恐俄廷另听旁人间阻』云。十三日,又电总署略称:『接汪使本日电:「顷驻倭俄使遣告,谓前此奉其国政府电,命劝倭将此事与华妥商;倭云华但约撤兵,别无他议,此时无可再商等语;此时在我劝既无益,须由贵政府另筹良策」』云。六月二十日,又电总署略称:「喀使遣巴参赞面言:接韦贝电,屡商大鸟调处,不允;倭兵在汉城筑炮台、守城门,作据城状,商民尽逃,使馆不安,已电请国家派兵驱逐。

喀拟亦电本国酌办,看倭人现在情势须动兵。鸿询俄水师提督现驻摩阔岁操,船几只?巴云:「有大兵船十只,调往仁川甚便」。鸿谓:「贵国如派船,我海军提督亦可派往会办」。巴云:「甚好;俟本国回电即知会」。似俄真动公愤,未必收渔人之利。好在巴驻津,尚有情理可说』云),其间复要英舰以制倭(五月二十八日,鸿章电总署略称:『顷英宝领事携欧使洋文函来称,该使屡电其国外部与驻英倭使商令日本撤兵,再议善后;皆未允。今闻俄廷出为排解,有诸?鸿答以「有之。但俄虽韩近邻,未能无故动陆兵。若英水师雄天下,如我前在烟台看大铁甲船,实为东海第一。应请欧转电外部,速令水师提督带十余铁船快舰径赴横滨,与驻使同赴倭外署,责其重兵压韩无礼,扰乱东方商务,与英大有关系;勒令撤兵,再议善后,谅倭必遵。而英与中、倭交情尤显,此好机会勿任俄着先鞭」。宝允详告欧;鸿并属人密告赫德怂恿。钧署见欧、赫,乞商催。如英肯出力,更可牵制俄,似为胜算』云。二十九日,总署电鸿章略谓:『连日英使来署述其外部来电,属令从中调停。又欧使已接宝电,英派兵舰赴倭之说,欧似不以为可,未电本国』云),又虞英、俄之互忌(五月二十七日,总署大臣张荫桓电鸿章略谓;『枢府喜俄压服说,曾宣诸赫德,使英欧使得闻;伊甚急,频来调处,拟先撤兵,商共保及内政,允则小村电请廷示来商,已婉却之。惟喀言太夸,抑我议不决,乞电示敝寓』云。二十八日,荫桓又电鸿章云:『欧调处,谓陆奥意,盖非专托;但伊调处,倭亦允。枢府候俄耗,遂宕之;要亦难凑拍。英、俄相忌,欧隐以先承钧嘱为说;前日求见甚切,因与邸徐便道访之,言不投机。见倭扶韩既急,喀有实心、无实力,恐膺欧诮,颇难贯串,又太滑』云。鸿章又电荫桓略谓:『德璀琳接赫德函,谓欧不甚用劲;鸿令赫德复以鄙意劝欧』云。二十九日,鸿章电总署略称:『英使调停,语似含混;倭照会汪使文,今钞到三条,与倭领事署使译述者大异。是所谓整理内政,与英待埃及相同;何能遽允!连日与俄使商论,只允会议;至勿占据韩土地一节,俄已允载入会议款内。英最忌俄,盖指俄定无足虑也。望再与欧切言之』。六月十八日,又电总署云:『喀使适来,夸俄廷电告,仍愿从旁调处。如日本肯撤兵,中、日会商,俄不干预,免人疑谤;但不愿英居间,英似愿倭踞韩以阻俄』云。是日,鸿章又电我驻俄使臣许景澄,略称:『喀过津,商令调处,漏未知会其外部;喀顷称:俄廷疑非国家意,实则与喀同答,均电署代奏,初盼议成,倭忌俄,暗属英居间,俄益忌英,并未议妥。望赴外部声明系国家意,或更出力』云),终且倚英、俄合力以言和(六月二十一日,鸿章电总署略称:「前许使探俄廷意旨,顷接许效电云:「遵电已见俄外部嘎声明,并询彼意。嘎言前劝倭退兵,未听;见英约同出调处,我意甚愿。二、三日如得其主覆信准办,即电给驻倭使训条并告喀」』云。二十二日,又电总署略称:『顷喀使遣巴参赞来,言接俄廷电,已与英商明,同出调处,仍令倭退兵再议;并商法、德、美,尚未得覆。属喀先与欧使妥商;喀询在津抑回京?鸿告以此次枢译主择客,宜赴京就商』云。二十三日,总署电鸿章云:『顷欧使来说:「已接喀电,愿与英国商令倭退兵再议」;欧并言约德、法、义三国同办,均乐从。英外部责倭末后所索更甚,与前不符。现合五国加力责之,俾从公论』云。二十四日,鸿章又电总署云:『顷俄喀使遣巴参赞来称:已与欧商明,欧在京请署议,喀在津与鸿议。欧、喀皆奉国家训条,令各商其国驻使,使告倭廷,限令退兵再议,德、法、义皆由其国家公请。又询倭兵退仁川,距汉太近,请另筹妥处。鸿谓「倭兵若退釜山,距汉五百里;我牙山兵即退平壤,距汉亦五百里,似尚公平」。巴云:「极好。请电署照此答欧;我即请喀电驻倭使,彼此勿再游移」。鸿谓:「倭不遵,奈何」?巴云:「英、俄已定见,必有办法;乞于见欧时论及」』云。六月二十四日,我牙山兵已败于成欢;而二十三日,我租英轮「高升」渡北塘兵,已为倭击沈于海。乃鸿章于是两日方倚英、俄使臣令倭退兵,且议中、倭退兵之地;从容坐谈于天津,真愦愦也);而于专主英,俄以外更告法(六月初三日,我驻法使臣龚昭瑗电鸿章略称:『法外部喀大臣晤我参赞庆常云:法颇愿调停;不知中国愿否?常云:「足征睦谊」。喀谓:但须两处立言其轻重,即往请总统酌定,准明午而告;又谓中国应确有备战之势』云。是日,鸿章电昭瑗略谓:『法外部拟如何调停法,愿闻其详。各口现均备战守』云。初四日,鸿章又电昭瑗略谓:『各大国催倭撤兵,再与华议善后;此是正办。我派兵二十营,备而不发。法议如何?仍电示』云。是日,鸿章电总署略称:『顷接龚使电谓:「法喀外部晤庆常,谓已请总统示,即劝倭与中和商。英、俄先出调停者,缘商务、界务有关,皆议院善与闻;法出于睦谊,一面探商英、俄,再作办法,请勿宣」』云。初七日,又电总署略称:『龚使歌电:「法外部喀云:如英、俄强劝,倭亦不听;现英、俄相忌,倘法言过激,恐不利中。英、俄有关韩商、界,望和结,语甚激;法若出公议,当随英、俄后,约初七日面晤」』云。六月初十日,又电总署略称:『龚使于初九日晤法外部喀,据云已电其国驻中、倭两使探报;如倭固执,即商英、俄严催速了。其初八日又晤喀,云又电催驻京日使矣。其又晤驻法英使,谓英欲约法合催了结;昨倭在英购一快大轮船,留船主、水手,已开赴日』云。十七日,又电总署略称:『龚使十六日电云:「法喀外部嘱庆常密告,谓倭改韩政条款中,不允劝,难了。其驻倭法使,电谓倭糜兵费,议绅多违言,以擅开衅攻之,不肯退兵,必俟得利云。如此,中欲保上邦权,非中朝谕令韩王整内政,兴利除弊,胪列失政各条,戒其改革,杜倭口,坚各国助华心,倭无借口,各国催退更得劲。请密电总署、中堂,以表睦谊、明真心」』云)、告德(六月初八日,鸿章电我驻德使臣许景澄略谓:『俄喀使过津,电请俄廷令其驻倭使力劝撤兵再商,英、法亦出调处。德在东方商务有关,似未便坐视。望商德外部,电其驻倭、韩各使,力劝倭撤兵,再与华商办善后;否则,将开衅,恐扰大局』云。十四日,鸿章又电总署略称:『接我许使十一日电云:「德外部已允电驻倭德使偕同调处」』云)、告美(六月初十日,鸿章电总署略称:『前美国代办询鸿,应否电其国外部?鸿允「行」。顷接我杨使初八日电谓:「晤美外部,据云已接驻华代办电,中堂请美约同各国劝倭撤兵;伊于未接电前,已饬其驻倭使告倭政府,劝早退兵,勿干韩政」』云。是日,鸿章又电我驻美使臣杨儒云:『英、俄力劝倭照约撤兵再商,未允;望告谢外部,仍电催其驻倭使会各国力劝,共保和局。否则,势将决裂』云。十三日,鸿章又电总署略称:『顷接杨使十二日电,伊已晤美谢外部,据称中堂欲美排解,甚慰本怀;当电其驻倭使力劝共保和局。但美不愿会同英、俄各国,恐各国别怀意见,于事无益』云),以求息肩,转以兵备为大忌。而倭使之驻朝者亦时示我以可和之情,摇我耳目(四月二十八日,鸿章电总署略称:『袁道世凯屡电韩兵败于贼。电译员郑永邦以其使令来询匪情;并谓匪久扰,大损商务,韩人必不能了;愈久愈难办,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之』云。五月初一日,又电总署略称:『袁道三十日电,顷倭署朝使杉村来晤谈,意亦盼华速代戡;并询华允否』云。初十日,鸿章电我驻朝道员袁世凯云:『汝既与驻朝倭使大鸟约定:已到汉之倭兵暂驻,即饬续来者毋登岸,原船回倭;未发者即电阻。华自应不加派兵来汉,即叶、聂前敌亦不添兵』云。是日,鸿章电总署略称:『袁道昨电称:「大鸟来谒,谈论甚久。坚谓其兵实以护馆来,并相机帮韩御匪;凯婉与商订:今到仁川之八百兵,来汉暂驻即撤;现在汉之水师兵,候八百到齐即回船;续来者毋登岸,原船回倭;未发者即电阻。华亦不加派兵来汉。大鸟又称:我国视韩匪太重,骤遣大兵;我年逾六旬,讵愿生事。我兵除八百外,尽阻之;尔亦电止华加兵。我二人在此,必可推诚商办」』云。十五日,鸿章电世凯略谓:『大鸟约屡变,我汪使电谓:「倭意在留兵胁议善后;告以贼已渐平,则谓大鸟并无电至。我欲撤兵,彼狡愈谋逞」等语,汝务力阻大鸟勿调新到兵赴汉为要』云。是日,世凯电鸿章略称:『倭至仁兵已四千余,势甚凶悍;各国员亦无可如何。再华嘱无多派兵,而竟派五千;嘱不入内地,而反请会剿。凯迭与商,均反复,极可恨;恐非口舌所能争』云。六月初二日,总署电鸿章略谓:『倭署使小村来署谓:「甚愿两国相商,不欲他国干预,以免日后牵制」。顷英欧使来言:英外部已电其驻倭公使,商允倭外部与我和商;一开议,先商撤兵。闻小村已接其外部电,予以商议之权;日内必能开谈』云。初十日,鸿章电我驻倭使臣汪凤藻,略谓:『总署见与小村议商;据称候政府核覆。英、俄、法、美、德已各电其驻倭使力劝撤兵,如何』云。按倭署使小村于十二日奉其外部电,已告绝于我总署。六月十三日,鸿章又电总署略称:『本日唐绍仪来电:「俄使韦贝来,适袁道出汗后稍爽,招晤卧室。彼云方见大鸟,据称整顿韩内治,前经商华会同办理;华未允,我国始独力为之。我告以日本兵来此过多,韩民骚动;且强催改革,恐无济。倘谓初次商华,华未允;宜再饬驻华倭使赴津商李中堂,或可挽回。大鸟以为然,拟电小村赴津」』云。十四日,总署电鸿章略谓:『倭使小村如果赴津,似尚有转圜之意;但彼所谓,无论如何断不可轻允,仍电本署请旨办理』云。是日亥刻,鸿章又电总署略称:『本日未刻唐绍仪电:「顷往晤韦贝,据称大鸟已电倭廷派小村赴津,未知允否?华应先许会议,再商撤兵;如先商撤再议,必不成。如华坚约小村往商,料妥等语。观韦贝意颇松,且以华先商撤为非。视此,倭未必令小村来津;若来,先商大略即撤兵,如何』云。十八日鸿章又电总署略称:『昨唐绍仪晤大鸟,谓「我政府再三请华议韩事,华未允;今袁总理赴津,当有裨。我与袁皆在汉,如韩事应由我二人会商,但恨我政府不与我权」。仪答:「贵政府初商汪使,未详一二,似难突允相助;倘欲商我国,何不直语」?鸟笑谓:「初不明我政府意,惟多时未接小村电,念甚」等语。鸟言多诈难靠』云。时已调世凯回华,以唐绍仪代理朝鲜商务总办)。我乃一误再误,游移前却,入其彀中而不之觉也。我方以口舌、文告,日劳精疲神于英、俄、德、法、美五国之交垂五十日,迄无要领;倭人正乐蹈是隙以渡兵朝鲜,争我先着。虽以牙山之求援、世凯之告急(五月十六日,世凯电鸿章略称:『迭力阻鸟,毋令新兵来汉;伊已允。然前言屡食,后言何可信!况倭廷意在胁韩,鸟不自能主,难与舌争。似应失调南、北水师速来严备;续备陆军』云。六月初三日,世凯又电鸿章略称:『倭兵万人分守汉城四路各要害,倭日由水陆运弹丸雷械甚多。

不但无撤兵意,且志甚奢。其蓄谋已久,倘英、俄以力勒令,或可听;如只调处,恐无益,徒误我军机。倭虽允不开衅,然狡;以大兵来,讵肯空返?欲寻衅,何患无衅。叶军居牙难接济,应迅派兵、商船全载往鸭绿或平壤,以待大举。若不行,恐衅端一成,即无归路』云。是日亥刻,世凯又电鸿章云:『倭昨又催韩派员议改革,限今午后;韩难终持。今又添兵五千五百至仁川,决无和意。凯在此无办法,徒困辱;拟赴津详细面禀。倘蒙允,以唐守暂代之』),而鸿章答之,辄曰:『坚贞勿怯也』;曰:『静守勿动也』;曰:『已付各国公论』;曰:『英、法现已出场也』。虽奉严旨备战(六月十二日总署电鸿章略谓:『顷接倭使小村照会:「中国仍举撤兵之言而不依更正内政之意,是无意息事;嗣后即有不测之变,政府不任其责」等语,词意甚为决绝。本日已有廷寄,命决进兵之策。战事宜慎,必须谋出万全;希将如何分别先后次第布置之处,先行电复』云。十四日,总署又电鸿章略谓:『奉旨:「见在倭、韩情事已将决裂,如势不可挽,朝廷一意主战。李鸿章身膺重寄、熟谙兵事,断不可意存畏葸;着懔遵前旨,将布置进兵一切事宜,迅筹覆奏。若顾虑不前、徒事延宕,驯致贻误事机,定惟该大臣是问!钦此」。遵即电知』云),而固持和局,直于言款之外无措置。各国固知我以言款始、必以求款终,而知我兵之不足战也。倭人遂薄我于成欢(即我牙山兵)、乘我于丰岛(即「高升」轮船之沈),我始仓卒以出于战。兵事既交,瑕衅百出。于是一败于平壤、再败于九连城,而凤凰、岫岩、金州诸城邑相继沦没,辽、渖大惊,大连湾且堕,而议款复起(十月初十日,鸿章电我驻英、法使臣龚昭瑗略谓:『法使允出头力劝倭议和,已电其外部候复』云。十一日,鸿章电总署略谓:『接龚使初十日电,言:署电请英、俄、德、法、美、义议和,允韩自主、偿兵费,令瑗赴英、法、义外部婉言;当晤英外部金,谓「前倭不允此议,见未便与倭再言;应先电商俄、再电商各国」;昨晤法外部喀,谓「即电商各国」。又喀密嘱庆常:「和议未成,战守事尽力支持则更易了」。瑗即回英』云。十三日,鸿章又电照瑗略谓:『大连湾失似确,旅危急;倭水陆并进,救兵难渡,玙已回兵船、在威和议,须切劝英、法出力』云。十五日,鸿章又电总署略称:『伦敦电:「中国请各国议和,俄、法已经允许;惟德国谓见时和议,无济于事,不肯允许」』云。十九日,鸿章又电总署略称:『伦敦电:日本不允各国议和,其意俟旅顺占踞后再举议;见英国愿居间调停」』云)。

十月中旬,总署大臣侍郎张荫桓至天津,驻鸿章行署议款事;语秘,外不得闻。二十二日,遣津海关税务司英员德璀璘东渡言款(十月十六日,鸿章上恭亲王书称:『十三日钦奉寄谕,仅于十四日电奏,覆陈大略。樵野侍郎、月汀观察来津,奉到赐棫,祗聆一是。鸿章筹办倭事将及半年,毫无寸效。当此咎愆山积之余,本不敢再参末议;惟既仰蒙垂问,但有所见,何敢稍存引避。窃意此时事机十分紧迫,诚如圣谕,须亟筹救急之方。六、七月间,曾闻倭人之意,非不愿款,但欲中国自与商办,而不愿西人干预;目下彼方志得气盈,若遽由我特派大员往商,转虑为彼轻视。鸿章与樵野等再三斟酌,惟有拣择洋员之忠实可信者前往,既易得彼中情伪,又无形迹之疑。查有津关税务司德璀璘忠于为我,六年俄事、十年法事,彼皆暗中襄助;十一年伊藤来京,从旁赞导,颇为得力。若令其前往,相机转圜;否则,暂令停战,以待徐商,亦解目前之急。如以为可,由钧处迅速请旨派往,以重事权。未尽之言,均由樵野面陈』云)。璀璘遂赍鸿章致日相伊藤博文公文一、私函一,乘「礼和」商船(「礼和」即我招商局□□轮船)往日本。三十日,抵神户;日本兵库县知事周布公平诘之,为电达内阁。内阁谓:『鸿章牍,非国书也;德璀璘西人,非中国大员他。苟非中国着望大员,且钦派来东,不与议也』。斥璀璘归。十一月初一日,璀璘乃起椗回华;于是鸿章复有派员会议之请(十一月十一日,鸿章上书恭亲王略称:『张侍郎来津恭传懿旨,仰荷皇太后矜全,优加策励,感激涕零。顷税司德璀璘自倭回津,鸿章与张侍郎面加询问;据称从旁探询,倭欲甚奢。略如赫德所云:惟既经美使居间请两国派员会议,此系欧洲通行之例;西例,会议即可停战。若事有转圜,两害相形取其轻,亦万不得已之所为。仍赖圣明主持于上,臣下方有所禀承。不尽之言,已属张侍郎代陈』云)。

德璀璘之未东渡也,美国任为我国居间;日本方昵于美,美总统(即民主,所谓「伯理玺天德」也)遂命某驻我、驻倭公使为中、倭介绍。时我旅顺既堕、璀璘复归,而柝木城、海城且陷,诸将久无功,议款益急;而倭人须割地并偿四万万元诸说,沸腾中外;朝廷遂决计派大臣东渡议款。倭人复要及国书款式并派全权使臣诸事,皆许之;均自美国公使道达,且聘其前任外部大臣福士达助订和约。遂命侍郎张荫桓、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使日本会议。十二月十二日,荫桓等自山海关乘招商轮船赴上海(时天津口已封冻,绕道山海关),折而东渡。乙未正月初四日抵长崎,美员福世德已先至。初六日,荫桓、友濂抵广岛,登岸分驻春和园及洗心亭(时从行者为内阁侍读瑞良、郎中顾肇新、钱绍桢、道员伍廷芳、梁诫、黄承乙、知府沈铎、张桐华、知州罗庚龄、知县卢永铭、张佐兴、招汝济、布理问徐超、盐大使赵世廉、县丕徐铭、训导沈功章、学生三名、差弁四名、跟役二十四名),遂呈国书。日本亦令其内阁大臣伊藤博文、外务卿陆奥宗光为全权大臣,会荫桓等议约。初七日午刻,互校敕书于广岛县厅(我敕书全文:『皇帝特命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出使日本议和大臣。即着前赴日本,与日本所派议和全权大臣妥商一切事件,电达总理衙门转奏裁决。所有随往人员,均归节制。此去务宜保全国体、辑睦邦交,竭力尽心速成和局,无负朕之委任!钦此』。其倭敕书全文:『朕帝国为维持东洋全局和平,回复大清国重结和好,兹以最信任之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皆材能明敏,爰命为全权办理大臣,与大清国全权委员会同协议,便宜行事,缔结媾和预定条约,并予以记名调印全权。其所议定各条项,候朕亲加检阅;果真妥善,后即批准』云);其外务卿陆奥宗光以复函手致我使臣,询我敕书曾否载明使臣便宜行事,能否专主,毋须电请栽决(原函谓:『本大臣等奉我国天皇陛下敕书载明:一切条规,准令便宜行事,毋须奏请栽决;是本大臣实有全权也。至贵大臣所执敕书,虽经捧读,其中文义未及深察,将来恐多误会;究竟敕书中曾否载明「便宜行事全权」字样,贵大臣等能否遇事自专,毋领电请栽决?特先函问』云)?明日,荫桓、友濂以实有全权答之(书略谓:『本大臣于会议处接贵大臣陆奥氏亲交手函,询问全权。本大臣等所奉敕书,已于会议时互易恭阅,是明授以商议条款便宜画诺之权。和议一成,即可电请大皇帝俞允,约期签字,带归敝国,恭呈御览,再相调换』云)。日本终谓我使臣全权不足,非列国议款通例也。是日,复会议于广岛县厅;日人拒甚坚,遂以书告绝荫桓、友濂(正月初八日,伊藤原书略称:『清国常以孤立不羁、猜疑刻薄为政,故于敦睦邻邦之道,公明、信实二者盖阙如也。由此而观,足征当日清廷意中并无诚实修睦之心。我政府有鉴于兹,故于清国欲来议和时曾声明「所来使臣若无定议全权及一切便宜行事者,断不开议,免劳往返;故有清国所派钦差不可不加以定议和局、签名捺印之权」一款。而清国已允恪遵此款,乃两阁下委任之权,殊不完全;足见清廷之意,尚未切于求和。两阁下携带之委任谕旨,与阁下等所应陈、应争之条款,亦不明载,又不与以「立草约签名捺印」之权;清国皇帝陛下于事后批准,亦未提及一语。然则所委阁下等之权职,不过探听本大臣与陆奥大臣陈述之言,归报贵国政府而已。今易干戈为玉帛,乃至重至大之事;若徒空谈、止成虚约之议,本大臣再不敢闻命。清国果切实求和,其使臣必须委以实在全权;且须择素有硕望之大员当斯重任,与所订立之约章确能保其实践无诈;则我帝国自可允其议和,再不坚却矣』)。是役,日人接待我使臣甚傲,且绝其通华密电。及拒会议,荫桓等尚以实有「全权」固争,且谓文凭中有未备处,可电奏改正。倭弥不允;乃拒送荫桓等长崎(?),始罢议旋沪。

倭之绝荫桓合议也,曾照会驻我、倭美使,谓『中国诚派有位望大员畀以全权,仍可随时开议』;意盖专指鸿章。固策割膏腴、偿巨款,非鸿章不足肩此任也。方荫桓在倭,倭内阁伊藤博文曾私于参赞伍廷芳,有『中堂大可主持和议,贵国何不遣之』之语(伊藤私谓廷芳曰:『贵国果欲求好乎?抑使诸公来侦虚实乎』?廷芳曰:『我朝实心求好;若贵国虚实,早已知之,何用侦探』!伊藤曰:『何以不遣重臣来?因为本大臣愿与贵道为朋友闲谈:请问恭邸何以不可来敝国』?廷芳曰:『亲王位重,向不出都门;安能渡海来』!伊藤曰:『然则中堂大可主持和议,贵国何不遣之』?廷芳曰:『本道今愿与贵大臣作朋友之闲谈:试问中堂如果衔命而来,贵大臣乐与订议否』?伊藤曰:『中堂如果来,敝国自乐与晋接;惟必须合例之敕书耳』。廷芳曰:『然则中堂亦须来广岛乎』?伊藤曰:『中堂年迈,似未便远适异国;以愚见论,其旅顺口乎?此敝国与贵国适中之地,特未知我廷议何如耳』)。荫桓归及沪,遂以电告总署。会威海卫、刘公岛相继陷,海军尽覆,款局益急。十九日,以云贵总督王文韶调署直督、北洋大臣,命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与日本商订和约(军机大臣密寄鸿章全文:『正月十九日奉上谕:「前派张荫桓、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前往日本会议条款,讵日本意存延宕,藉敕书有请旨之语,谓非十足分际,不与开议,送回长崎。迨令田贝再电询问,乃又答云:无论何时可以开商和议,总须中国政府派从前能办大事、威望甚尊、声名素着之员,给与十足责任,约可开办等语。现在倭焰鸱张,畿疆危逼。只此权宜一策,或可解纷纾急;亟谋两害从轻。李鸿章勋绩久着,熟悉中外交涉,为外洋各国所共倾服。今日本来文,隐有所指;朝廷深维至计,此时全权之任,实更无出该大臣右者。李鸿章着赏还翎顶,开复革留处分,并赏还黄马褂,作为头等全权大臣,与日本商订和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着王文韶署理。李鸿章着星速来京请训,切毋刻迟;一切筹办事宜,均于召对时详细面陈。该大臣当念时势阽危,既受逾格之恩,宜尽匪躬之义;谅不至别存顾虑,稍涉迟回也!起程日期,着即行电闻,以纾廑注。将此由六百里谕令知之。钦此」。遵旨寄信前来』云);鸿章遂入都。其奉使敕文,先由美使田贝电倭议定,并言割地、赔款大略。二月初六日,鸿章复以割地请命,朝廷坚许之(鸿章奏略言:『连日据美使田贝函称:「日本来电:中国另派大臣议和,除先允偿兵费并朝鲜由其自主外,若无商让土地及办理条约画押之全权,即无庸前往」等语;其注意尤在割地。见事机已迫,非此不能开议。当经总理衙门函复美使田贝,以日本电内欲商各节,均有此全权责任;尚未接准覆电。顷军机大臣恭亲王等传奉皇上面谕,予臣以商让土地之权;闻命之余,曷胜悚惧。窃以戎狄窥边,古所恒有:唐弃河湟之地,而无损于宪武之中兴;宋有辽、夏之侵,而不失为仁宗之全盛。征以西国近事,普、法之战迭为胜负,即有割让疆场一事,一彼一此。此次日本乘屡胜之势,阅其致美使田贝两电,于兵费及朝鲜自主两节均认为已得之利,而龂龂争执尤在「让地」一节。此行事机之迫、关系之重、转圜之难,均在朝廷洞鉴之中;臣自应竭力以图之。倘彼要挟过甚,固不能曲为迁就,以贻后日之忧;亦不敢稍有游移,以速目前之祸。臣俟日本覆电定在何处会议,即行出都取道天津,乘轮东渡;再求面聆训诲,俾有遵循』云);而枢府王大臣亦公请懿旨促鸿章行(公奏略言:『敌情叵测,时局阽危。皇上特遣重臣再申和议,而日本屡次延宕,李鸿章尚未成行。臣等伏思倭奴乘胜骄恣,其奢望不可亿计。现在勉就和局,所最注意惟在「让地」一节;若驳斥不允,则都城之危节在指顾。以今日情势而论,宗社为重、边徼为轻;利害相悬,无烦数计。臣等前日恳请召见,本拟详细面陈;旋奉传说:命臣等恭请谕旨遵办。

皇上深维至计,洞烛时宜;今臣等谕知李鸿章,予以商让土地之权,令其斟酌重轻,与倭磋磨定议。昨据美使田贝送到日本覆电,定于长门会议。李鸿章自应迅速起程,免致另生枝节』云。时美员福世德亦至沪,旋赴天津。初九日,鸿章遂出都。十九日,鸿章挈其子经方并美员福世德、参赞罗丰禄等(参议李经方、参赞道员罗丰禄、马建忠、伍廷芳、医官林联辉、翻译卢永铭、罗庚龄、学生六人、供事一名、差弁九人、跟役厨丁三十八名)自天津乘「礼裕」、「公义」轮船(即招商局□□商轮)东渡。二十三日,抵马关(即长门)。倭人仍以其内阁伊藤博文、外务卿陆奥宗光为全权大臣,俱集马关,以春帆楼为会议所(倭馆鸿章于□□寺)。二十四日,鸿章赴议,互戡敕书,遂将拟请停战英文节略付伊藤博文(此第一次会议)。二十五日,复会议。博文面交覆文,要以大沽、天津、山海关为质,驻倭兵,乃停战。反复诘难,博文执愈坚。鸿章谓『我为直隶总督,三处皆我辖境,此关我颜面;如东兵不即往攻直隶境土,则不必停战,专议和款』。经方亦请限期议和,不停战,惟要定东兵不往攻三处(此为北洋停战权舆);博文仍难之。鸿章以请暂缓停战,先议和款;博文乃期以三日复文(此第二次会议)。鸿章以停战要质甚坚,不可议;乃决计先议和款。二十八日,复会议。鸿章自以覆文(华、英文各一分)付傅文,博文许以议和条款明日交阅(此第三次会议)。是日鸿章自会议所归,途次中倭刺客(小山丰太郎)枪弹伤颧,创甚;日本国主遣医慰治。警问播欧、亚,议甚沸,倭亦惧。三月初三日,倭听停战不索质,限期议和款(初三日,陆奥宗光来函云:『大日本大皇帝因二十八日之忧,抱歉殊深!特谕本大臣等即允停战,无庸苛求,惟须订明日期界域;此系本国前未允行者。贵大臣得便,随时可详订应办各节,以便早立停战条款』)。初五日,订停战约:惟奉天、直隶、山东暂止战(南洋各省不在内),以二十五日为限。凡订约六款:

第一款:两国所有在奉天、直隶、山东地方各军,均确照以下停战条款办理。

第二款:两国军队停战期间内,不得互为前进。

第三款:两国前敌军队,停战期内并不添援兵及加一切战斗之力;惟两国分派新兵非遣往前敌助战者,不在此内。

第四款:海上转运兵勇、军需所有战时禁物,仍按公例随时查捕。

第五款:两国政府于此约签定后,限二十一日确照此项停战条约办理。

第六款:此停战条约约明于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六日,即明治二十八年四月二十日中午十二点钟届满,彼此无须知会。如期内和议决裂,此停战约亦即中止。

初七日,博文、宗光递鸿章缔和条约凡十款(一、中国认明朝鲜确为独立自主之国。二、将奉天省内南部地方并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均割与日本;其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对象,俱永远割让。三、割让后两国派员画界,限一年后竣事。四、中国赔偿军费库平银三万万两,分五期以三年为度交清。凡未经交付之款,俱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五、中国所割之地,其地方人民准变卖田产,迁退界外;逾限不迁者,即为日本人民。六、中国直隶顺天府、湖北荆州府沙市、湖南湘潭县、四川重庆府、广西梧州府、江苏苏州府、浙江杭州府俱开为通商口岸,日本皆得派领事官前往驻扎,日本臣民得往来侨寓。上所开各口,其水路可通者,日本轮船皆得驶入搭客运货。其日本入中国各口之子口税,每值百抽二;此外公私有捐,一既豁除。并日本臣民在中国所购土货一经声明保为出口,除不纳子口税外,公私捐亦一概豁除。又日本船所载中国土货运中国通商口岸一经纳口岸通商税钞,除勿庸纳进出口税外,其公私各捐亦一律豁除。且日本臣民在中国内地购中国土货或将进口商货运入内地欲暂行存栈,除不纳税钞、征派一切诸费外,得暂借栈房存货;中国官员,不得干预。而日本臣民在中国输纳税钞及规费,得以日本银元照官价输纳。又日本臣民得在中国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止交新订进口税;其所制造一切货物,即照运入中国商货税则,并沾及寄存栈房之益,一体办理。至享豁除优例,亦莫不从同。其中国黄浦江口吴淞沙滩,中国务速疏浚;虽落潮时,亦须深及二十幅。七、日本军队现住中国境内者,于本约批准交换之后三个月内撤回;但须照下款所订办理。八、日本军队须暂行占守奉天府、威海卫。俟收中国第一、二次赔款之后,撤回奉天军队;至赔款交完之后,撤回威海卫军队。但通商行船约章未经批准交换,日本仍不撤队。而日本军队占守之费,应由中国支办。九、互释俘虏;并中国臣民凡关涉此次交仗获罪者,概予宽贷,中国有司不得逮系。其由日本所还俘虏,中国亦不加虐待。十、本约批准交换日起,按兵息战);限四日议覆。是日,鸿章两次电告总署,略言『日本已将条款出示,其最要者:「一、朝鲜自主;二、奉天南边各地、台湾澎湖各岛,均割隶日本;三、赔兵费库平银三百兆两」。所欲过奢,恐难成议;请密告英、俄、法三国公使。其第六款商约节目甚繁:若添开口岸北京、沙市、湘潭、重庆、梧州、苏州、〔杭州〕七所,皆各国素所愿望不得者;且要减子口半税为值百抽二,并将一切税钞豁除;又机器进口、改造土货,俱夺我利权。请迅核允驳!或密商赫德,惟令勿告各国公使』。总署奏之。十一日,鸿章先覆博文、宗光说略,分四大端:一言朝鲜自主,应改日本所拟约文;二言奉天南境难割弃(台湾未言及);三言赔款三万万非中国力所及;四言通商权利减子口半税、免内地厘洋、货入内地屯栈、机器进口造土货并所造土货入内地免税课诸事,颇碍中国国计民生;俱请更议。越日,伊藤博文覆函,谓『中国自家为难之处,非彼国所与闻』;而要鸿章以按所交和约底稿逐条陈明允驳或更改之处,勿延缓。十五日,鸿章乃按和约稿条覆,略如说略意;而允割奉天之安东、宽甸、凤凰城、岫岩四厅州及澎湖列岛诸地,赔库平银一万万两,通商条例一如中西各国成约。时鸿章创已愈,十六日复会议于春帆楼。博文面致尽头约稿,谓其此次节略,中国但允、不允两言而决,无多费时日。仍约十款;视其初送约稿,大端于割地内减去宽甸县地;而赔款减至库平银二万万两,分六期以七年归偿,未偿以先,给息五厘;质地,减奉天省城;而要减子口税及内地厘税与浚长江口拦沙,亦均删去。是日,反复(此第四次会议)互辩;越日,复函辩;传文执甚坚,且限四日答复。二十一日,复会议;仍互辩。博文乃于商约内日本人入内地租栈减去「华官不得干预」一语,并删以「日本银元报关」一事;而日本人在华制造货物,限以通商口岸;并言兵费三年偿清,停息;辽河口界线以河心为界及换约后台湾两月交割诸事,遂定议(此第五次会议)。鸿章之议约也,博文历私于经方(十四日事)及参赞伍廷芳(十九日事)。略言彼国武员欲分道攻北京,和议须速成;又言彼广岛兵船三十艘赴大连湾,其小松亲王等明日(指二十日)督队继进,若再商改约款,和议即决裂;且致书鸿章(十九日),言其国索款为尽头一着,惟间中国、允不允二字,以示恫吓。鸿章屡电总署,总署不能坚持,许之(二十日总署电鸿章略谓:『奉旨:「李鸿章十九日三电均悉。十八日所谕各节,原冀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无可商改,即遵前旨与定约。钦此」』。二十一日,总署又电鸿章:『遵旨办理,免延误』云。鸿章抵倭后,与倭署互电甚多,不备录)。二十三日,遂互签约稿;展停战期二十一日(以四月十四日为限),约于烟台互换。

约文全稿:

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为订立和约,俾两国及其臣民重修和平,共享幸福,且杜绝将来纷纭之端,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为全权大臣,彼此校阅所奉谕旨,认明均属妥实无阙。会同议定各条款,开列于左:

第一款: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

第二款: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对象,永远让与日本。

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从鸭绿江口溯该江抵安平河口,又从该河口划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而止,画成折线以南地方;所有前开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划界线内。该线抵营口之辽河后,即顺流至海口止,彼此以河中心为分界。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所属诸岛屿,亦一并在所让界内。

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三、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二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

第三款:前款所载及黏附本约之地图所划疆界,俟本约批准互换乏后,两国应各选派官员二名以上为公同划定疆界委员,就地踏勘确定划界。若遇本约所约疆界于地形或地理所关有碍难不便等情,各该委员等当妥为参酌更定。各该委员等当从速办理界务,以期奉委之后限一年竣事。但遇各该委员等有所更定画界,两国政府未经认准以前,应据本约所定画界为正。

第四款: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六个月内交清;第二次五千万两,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内交清;余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其法列下:第一次平分递年之款于两年内交清,第二次于三年内交清,第三次于四年内交清,第四次于五年内交清,第五次于六年内交清,第六次于七年内交清;其年分均以本约批准互换之后起算。又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无论何时将应赔之款或全数或几分先期交清,均听中国之便。如从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三年之内能全数清还,除将巳付利息或两年半或不及两年半于应付本银扣还外,余仍全数免息。

第五款: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限二年之内,日本准中国让与地方人民愿迁居让与地方之外者,任便变卖所有产业,退去界外。但限满之后尚未迁徙者,酌宜视为日本臣民。又,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国立即各派大员至台湾限于本约批准后两个月内交接清楚。

第六款:中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中国约俟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速派全权大臣与日本所派全权大臣会同订立通商行船条约及陆路通商章程;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中国与泰西各国见行约章为本。又,本约批准互换之日起、新订约章未经实行之前,所有日本政府官吏臣民及商业、工艺、行船船只、陆路通商等,兴中国最为优待之国礼遇护视一律无异。中国约将下开让与各款,从两国全权大臣画押盖印日起,六个月后方可照办。

第一、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所有添设口岸,均照向开通商海口或向开内地镇市章程一体办理;应得优例及利益等,亦当一律享受: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于前开各口驻扎。

第二、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中日两国未经商定行船章程以前,上开各口行船务依外国船只驶入中国内地水路见行章程照行。

第三、日本臣民在中国内地购买经工货件若自生之物、或将进口商货运往内地之时欲暂行存栈,除勿庸输纳税钞、派征一切诸费外,得暂租栈房存货。

第四、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秘。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说钞课杂派以及中国内地沾及寄存栈房之益,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嗣后如有因以上加让之事应增章程条规,即载入本款所称之行船通商条约内。

第七款:日本军队见驻中国境内者,应于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三个月内撤回;但须照次款所定办理。

第八款:中国为保明认真实行约内所订各款,听允日本军队暂占守山东省威海卫。又,于中国将本约所订第一、第二两次赔款交清、通商行船约章亦经批准互换之后,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确定周全妥善办法,将通商口岸关税作为剩款并息之抵押,日本可允撤回军队。倘中国政府不即确定抵押办法,则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应不允撤回军队;但通商行船约章未经批准互换以前,虽交清赔款,日本仍不撤回军队。

第九款: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应将是时所有俘虏尽数交还。中国约将由日本所还俘虏并不加以虐待若或置于罪戾;中国约将认为军事间谍或被嫌逮系之日本臣民,即行释放。并约此次交仗之所有关涉日本军队之中国臣民,概予宽贷;且饬有司,不得擅为逮系。

第十款:本约批准互换日起,应按兵息战。

第十一款:自本约奉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批准之后,定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即日本明治二十八年五月初八日在烟台互换。

为此,两国全权大臣署名盖印,以昭信守。

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押印)。

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押印)。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押印)。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押印)。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订于下之关(缮写两分)。

鸿章乃旋天津,称病不入都(鸿章驻津者凡□□日。及□月□□日始入京);而遣美员福世德、参赞伍廷芳赍和约一(全文见前)、专条一(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政府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政府为预防本日署名盖印之和约日后有误会以生疑义,两国所派全权大臣会同议订下开各款:第一、彼此约明:本日署名盖印之和约添备英文,与该约日本正文、汉正文校对无讹。第二、彼此约明:日后设有两国各执日本正文或汉正文有所辩论,即以上开英文约本为凭,以免舛错而昭公允。第三、彼此约明:将议订专条与本日署名盖印之和约一齐送交各本国政府,而本日署名盖印之和约请御笔批准之时,此议订各款无须另请御笔批准;亦认为两国政府所允准,各无异论。为此,两国全权大臣欲立文凭,各行署名盖印,以照确实。衔名押印同正约)、附约一(第一款:遵和约第八款所订暂为驻守威海卫之日本国军队,应不越一旅团之多;所有暂行驻守需费,中国自本约批准互换日起,每一周年届期,贴交四分之一库平银五十万两。第二款:在威海卫应将刘公岛及威海卫口湾沿岸照日本国里法五里以内地方、约合中国四十里以内,为日本国军队驻守之区。在距上开划界照日本国里法五里以内地方无论其为何处,中国军队不宜逼近或扎驻,以杜生衅之端。第三款:日本国军队所驻地方治理之务,仍归中国官员管理。但遇日本国军队司令官为军队卫养、安宁、军纪及分布管理等事,其必须施行之处,一经出示颁行,则于中国官员亦当责守。日本国军队在驻守之地,凡有犯关涉军务之罪,均归日本国军务官审断办理。此附约所定条款,与加载和约其效悉为相同。为此,两国全权大臣署名盖印,以照信守。衔名押印同正约)、停战条款一(大略同前)、停战展期专条一(第一款:光绪二十一年三月初五日、即明治二十八年三月三十日订约停战,从此签定日起,得更展二十一日。第二款:此约所订停战,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即明治二十八年五月八日夜十二点钟届满,彼此勿须知照;如在期内两帝国政府无论彼此不允批准和约,均无庸告知,即将此约作为废止。为此,两帝国全权大臣欲立文据,即行署名盖印,印照确实。衔名押印同正约)入都。方荫桓既归、鸿章未发、朝命三品以上大员议和战;迨割地议起,朝野忧愤,台湾臣民争尤力。未几,鸿章成约归,割地、赔款、商利均从倭意;方称疾翱翔天津;于是京朝官之封章、疆臣之电奏凡百十上,会试公交车在都者亦腾章力阻。朝意颇为动,令鸿章改议;鸿章不从(三月二十八日,鸿章电总署略称:『来电敬悉。台多乱民,傥官为唆怂,徒滋口舌,贻累国家。俄、法、德各向日本理论,不允新约;想该驻使第已告知。何日覆信,乞察示!倭催批准互换,或虑及此。倭甚倔强,非三国动兵,恐不肯听;若互换愆期,则责言及我,兵争又至,望慎筹之』云。二十九日,又电总署云:『赔款一事,鸿实已舌敝唇焦,磨到尽头处;伊藤两次函催,系「哀的美敦书」,谓『无可商、无可改』。鸿未敢擅允,迭经请旨定夺;旋奉十九、二十日两次电旨,饬即与之订约。若尔时早令分十五年归还,展宽年限、免入息银;亦必与伊等面议。如不允,即决裂西归,亦不辱命。今既遵旨定约,复令原使臣改议电商,彼必不允;和约既成,不可悔。应请简派重臣,候换约时与商,或有济。鸿病莫能兴,断难往烟台;且不可以一口说两样话,徒为外人訾笑。请代奏』云),而军机大臣孙毓汶、徐用仪实主之。时中日和局,美国居介绍,英人依违其间,实阴袒倭;而俄、法、德三国恶倭人之攘我土地,法惎其索台湾,俄怒其据辽东,而俄阻尤力。四月朔,三国驻俄公使公阻其据辽东,迭以公文致日本外务府;而俄舰队东来甚伙,分泊日本长崎及我辽海。日本畏之,初十日许以辽东归我。三国公使遂照会我总署:『辽东地不毕归,毋批准换约』。会我中外诸臣亦连章阻款议,朝廷意犹豫。乃鸿章遣伍廷芳迎驻津倭领事于大沽,密令其速电东京促我换约;而毓汶等亦以属驻我新倭使林董于京师,于是求御宝换约益急。上乃命王文韶、刘坤一议决和战;文韶等奏颇依违,且告海啸成灾(文韶奏略称:『钦奉初一日电旨,以和,战两事饬臣与刘坤一各抒所见,据实直陈等因,钦此。臣惟旨意,以不和即战。计及沈阳、京师两地重大所关,务筹万全。臣在津言津,如提督聂士成、总兵吴宏洛、章高元、陈凤楼等军声气联络,必可一战;其榆关以迄辽、渖各路军营是否可靠,臣实不敢臆断。见在军事可胜、不可败,势成孤注,与未经议约以前不同。事关全局安危,应请饬下军机大臣、督办军务处、总理衙门通盘筹议,请旨定夺。臣与刘坤一昨至唐山晤商一切,意见大略相同;合并声明。再,初四日大风雨,天津南北路线俱断;谨另折由驿六百里驰陈』云),和议遂决。乃以道员伍廷芳、联芳为换约使,赴烟台。十四日,倭换约使伊东美久治乘其兵舰「八重山」抵烟;语及更易割辽条约,谓未奉其国命,马关约不可改;持不下。时俄舰泊烟台港内者凡十舰,皆整衣理械、卸舱面碍战诸物,若即开战状;美久治大恐,鸿章等亦惶惧。旋得倭电从归辽议,夜午竟换约。是役也,倭人已允展换约期七日;而鸿章转促之。盖我使臣王之春(赴俄祭吊并贺新君即位专使)自俄归,道出法京巴黎,法方自憾其阻台湾之割而不得也,之春乘机说之,以台湾质诸法;法已许价□万万佛郎,其土地财货归法,而海关仍归我,凡质□□年任我赎还(是议我南洋实主之)。议垂成,法人谓其猝不及接收,已自电其驻倭公使,为我请诸倭展议约限七日,倭人亦允之。而我驻使龚照瑗侦知之,惎之春之独有其功也,遂急电鸿章;鸿章怙其弃台湾之成议也,遽报毓汶、且急电伊藤博文,故烟台换约亟以夜成,法议遂解。闻者惜之。

款局既定,给美员福世德薪劳十五万员。二十五日,派鸿章之子经方为割台湾使,辅以福世德;倭亦以其酋桦山资纪为台湾总督,经方乃即倭舶中交割。

于时倭队尚据辽东,俄、法、德三国诘之;倭乃索我赎费库平银一万万两,徐减及五千万两。八月下旬,三国公断以三千万两赎辽东,倭人听之;而要以赎价毕偿后三月兵乃撤。朝廷乃复派鸿章与倭使林董议还辽约,林董要我四款(一、中偿日银三千万两。二、俄、法、德永不得占东三省;华亦不割让。三、许日在大连湾任便通商。四、大东沟及大孤山俱开商埠);不果议。九月四日,三国复责倭速撤辽东兵,还辽议乃定。二十二日,互换还辽约于京师;凡七款:

大清国大皇帝陛下、大日本国大皇帝陛下欲缔结条约,由日本交还奉天省南边地方,一切仍归中国管理。大清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清国某官、大日本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日本国某官,均作为全权大臣,互示所奉文凭妥当;议定各条,开列于左:

第一款:日本国自愿将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即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订立下之关和约第二款中国让与日本国管理之奉天省南边地方原划疆界地图,从鸭绿江口抵安平河口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而止以南各城市邑以及辽东湾东岸、黄海北岸奉天所属诸岛屿,均永远交还中国,以后与日本无涉。因此将原约第三款并重订之各路通商章程之事,作为罢论。

第二款:中国为报酬交还奉天省南边地方,允给银三千万两;迨于光绪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二日、即明治二十八年十一月初八日交与日本国政府。

第三款:中国允将第二款所开之酬款银三千万两交与日本国政府,自订立本约之日起三个月以内,日本军队从该交还地方一律撤回。又,自本约署自盖印之日起,该交还各地方内所有衙署、公所、工厂、船坞及一切属公对象,日本文政军队不得毁坏、搬迁,并俟某处城镇军队撤回时,由日本全权公使按约知照中国政府转饬中国收地印委各员验收。

第四款:中国约日本国军队占踞之间,所有关涉该国军队之中国臣民概予宽贷;并饬有司,不得擅为逮系。

第五款:中国傥不将本约第二款所开之酬款迨于光绪二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即明治二十八年十一月十六日交与日本国政府,其仍占踞交还地方之日本国军队需费全数,均归中国政府算给。倘款巳照付,日本军队尚未如期一律撤回,应由日本代认三个月五厘息银。

第六款:本约缮写汉文、日本文及英文各二分,校对无讹,署名盖印;汉文与日本文遇有解释字义不同之处,以英文为凭。

第七款:俟本约钦奉大清国大皇帝、大日本国大皇帝批准,自署名盖印之日起二十一日内在北京互换。

为此,两国全权大臣署名盖印,以昭信守。

光绪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二日、明治二十八年十一月初八日订于北京。

遂先输赎辽费银三千万两。十月,倭乃撤兵,奉南七州县诸城邑始归我,为款局之终(商约及行船章程订于明年六月、租界约订于明年九月;兹不备录)。

是役款议成,割膏腴(台湾全省并澎湖列岛)、偿巨款(其赔费银二万三千万两,其我国自用兵费及赔款息银不在内);商利之失,尤为无穷漏卮。而辽东之归,俄、法、德三国方责报于我。于是俄西伯里利亚铁路经我黑龙江而达海参威,法南安铁道逾我镇南关而达广西之龙州,德因展租界于我通商各埠;而我云南边地以让界于法遂让界于英,且开广东西江通商埠,直达广西之梧州。膏血竭于内、边防堕于外,岌岌不可终日。说者谓中国泰否通塞之机,或决于是云。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三十八·刘昫
  卷二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五·柯劭忞
  ◎食货三·徐天麟
  卷九·金履祥
  王文恪公笔记·王鏊
  卷之十二·佚名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六·佚名
  卷之八百四·佚名
  卷七·黄震
  第二册 崇德元年二月·佚名
  五一 两江总督高晋等奏续得各家书籍并进呈书目折·佚名
  春莺啭·胡兰成
  孙晟传·欧阳修
  黄世清传·张廷玉
  第一节 高祖、太宗之治·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温镗·唐圭璋

      镗字授之,小名道郎,小字寿儿。河南府新安县(今属河南)人。生于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淳熙三年(1176)以朝奉大夫倅严州。见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严州图经卷一。   少年游   东风先报上林春。枝上

  • 全闽诗话卷九·郑方坤

    ○国朝周亮工闽将乐归化人以三月为小清明八月为大清明展墓者或小废无敢大废者子庚寅仲秋过其地火焰山下壤皆正赤纸钱遍野如雪如霞作大清明曲孤坟亦识歳时更短竹齐挑八月籯赤壤青松雪色纸镛州独作大清明银瓶山下展新茔

  • 可知·戴望舒

    可知怎的旧时的欢乐到回忆都变作悲哀,在月暗灯昏时候重重地兜上心来,啊,我底欢爱!为了如今惟有愁和苦,朝朝的难遣难排,

  • 提要·韦应物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二韦苏州集       别集类一【唐】提要【臣】等谨案韦苏州集十卷唐韦应物撰应物京兆人新旧唐书俱无传宋姚寛西溪丛语载吴兴沈作喆为作补传称应物少游太学当开元天宝间充宿卫扈?游幸

  • 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八十六·赵尔巽

      马会伯从兄际伯 际伯弟见伯 觌伯 路振扬 韩良辅弟良卿 子勋 杨天纵 王郡 宋爱   马会伯,陕西宁夏人。康熙三十九年一甲一名武进士,授头等侍卫。四十五年,授直隶昌平参将,累迁云南永北总兵。五十九年,师入西藏,命会伯

  • 卷七·连横

    户役志户役之制,三代详矣。汉法:郡国上计,岁登其民于宰相,副在太史,所以施政教而行征令也。连横曰:国者,民之国也,与民治之。是故管仲相齐,作内政而寄军令;商君用秦,立保甲以厉耕战:故能有胜于天下。然必先明其民数之多寡,力役生产

  • 卷之四百三十三·佚名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十一月庚戌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己卯皆如之。  ○谕军机大臣等、有人奏、顺天宝坻县张及第、私设税课。信任蠹吏。纵盗殃民。与东路同知张兆珏、朋

  • 卷六十六·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六十六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己巳防赞大臣扎隆阿等疏奏擒获乌梁海逃犯恩克扎隆阿等奏言准郡王车木楚克扎布咨十月十七日同内大臣察达克等在吹河派兵分队捉生询问逃犯恩克踪迹旋获同逃之

  • 历代名贤确论卷九十八·佚名

    通论四君臣之失【孙樵】宰相兼度支【东坡】官品废置【张唐英】裴延龄皇甫镈【石守道】七爱【皮日休】唐之文人【东坡 梁肃 孙何 子厚】唐之诗人【独孤及 司空图 东坡】君臣之失孙樵曰孙樵谓陆长源唐春秋乃编年杂

  • 历代名贤确论卷六十六·佚名

    隋高祖高祖与后重誓无异生子以絶分争又使五子分据大镇晩年父子兄弟迭猜忌皆不以寿终【温公】杨素【何去非】炀帝荒淫【乐天 东坡】严峻法令【陈子昻】通论文帝炀帝【温公】高祖与后重誓无异生子以絶分争又使五子分据

  • 卷一百五十六·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五十六明 杨士奇等 撰知人宋徽宗立左司谏陈佑状奏曰臣面奉圣旨计会左正言任伯雨同商量论列宰臣韩忠彦援引元佑臣寮事勘会元佑臣寮刑部岑象求贾易工部丰稷赵叡太常张耒杨康国吏部黄庭

  • 建州女真问题·吴晗

    现在讲第一部分的最后一个问题——建州问题。建州的历史和明朝一样长。在明朝初期和中期的时候,建州是服从明朝的。从明朝初年起一直到努尔哈赤的时候都是这样,努尔哈赤曾经被明朝封为“龙虎将军”。但是清军入关以后,清

  • 近思録集注卷一·江永

    婺源江永撰【朱子曰此卷道体】防溪先生曰无极而太极【朱子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彚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隂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隂分阳两仪立

  •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一·慧立

    沙门慧立本 译彦悰笺起载诞于缑氏终西届于高昌法师讳玄奘。俗姓陈。陈留人也。汉太丘长仲弓之后。曾祖钦后魏上党太守。祖康以学优仕齐。任国子博士。食邑周南。子孙因家。又为缑氏人也。父慧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形

  • 佛法根本教义与时局之关系·太虚

    ──二十三年九月在应城讲──这次因贵县石膏公司李董事长和李经理等邀约,偕同武汉佛教同人前来参观,得与李厅长刘县长和各位绅商接谈,是很欣幸的!现在全世界的人类,皆处在互相欺诈争夺,种种危险的景象之中。而我们中国的状

  •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佚名

    隋三藏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归命一切佛菩萨海等。如是我闻:一时,世尊闻者游行胜林中无亲搏施与园中,大比丘众共半三十比丘百。尔时,世尊前分时,上裙著已,器上络衣持,闻者大城搏为入。尔时,世尊闻者大城搏为行已,作已食。

  • 韩集举正·方崧卿

    十卷。《外集举正》一卷。宋方崧卿撰。方崧卿,字季申,莆田 (今福建省东部沿海,木兰溪下游)人。隆兴进士。孝宗时尝知台州军事。此书后有淳熙十六年 (1189) 崧卿自跋,称《右昌黎先生集》十卷,《外集》一卷,《附录》五

  • 北齐书·李百药

    原名《齐书》,宋时加“北”字,以与萧子显《南齐书》相区别。中国古代纪传体东魏和北齐史。李百药撰。本书北宋以后散佚很多,后人取《北史》及唐人史钞中相关纪传补全。传本保存原著约17卷,其余大部分为后人所补。常见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