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历代名贤确论卷九十八

通论四

君臣之失【孙樵】

宰相兼度支【东坡】

官品废置【张唐英】

裴延龄皇甫镈【石守道】

七爱【皮日休】

唐之文人【东坡 梁肃 孙何 子厚】

唐之诗人【独孤及 司空图 东坡】

君臣之失

孙樵曰孙樵谓陆长源唐春秋乃编年杂録因掇其洁切峭独可以示惩劝者掷其藂冗秃屑不足以警训者自为十八通书号孙氏西斋録起高祖之初武皇之终首庙号以表元首日月以表事尚功力正刑名登崇善良荡戮凶回有所鲠避则微文示讥无所顾栗直书志匿所谓高祖杀太子建成者何黜功徇爱讥失教也【太宗有大功宜嗣有天下高祖不当立建成为太子至有六月二十四日事故书曰高祖杀太子建成】李绩立皇后武氏者何忘谏赞慝惩废命也【李绩为顾命大臣傥坚谏不夺高宗不敢立武氏为后故书曰李绩立皇后武氏】起王氏已废之魂上配天皇者何登嫌黜家不可谓顺予惧后世疑于禘祼也【高宗废王立武武乃贞观侍女何以列昭穆故特以王后配高宗示天后有嫌于禘祼】条高后擅政之年下系中宗者何紫色闰位不可谓正予惧后世牵以称临也【天后改元即真今悉以天后年号及行事系于中宗示女子不得改元有政也】崔察贼杀中书令裴炎者何诡谀梯乱肇杀机也【裴为顾命大臣屡白天后归政御史崔察廷诘曰裴若不有异谋何故使太后归政天后遂怒斩裴放都亭蜀故书曰崔察贼杀中书令裴也】张守珪以安禄山叛者何贷刑咈教稔祸阶也【禄山乃张守珪部将尝犯令张曲江令守珪斩之张不从果使乱天下故书曰张守珪以安禄山叛他皆仿此云云】

宰相兼度支

东坡对制策曰制策有周以冡宰制国用唐以宰相兼度支钱榖大计也兵师大众也何陈平之对谓当责之内史韦贤之言不宜兼于宰相臣以为宰相虽不亲细务至于钱榖兵师固当制其赢虚利害陈平所谓责之内史者特以宰相不当治其簿书多少之数耳昔唐之初以郎官领度支而职事以治及兵兴之后始立使额参佐既众簿书益繁百弊之源自此而始其后裴延龄皇甫镈皆以剥下媚上至于希世用事以宰相兼之诚得防奸之要而韦贤之议特以其权过重欤故李德裕以为贱臣不当议令臣常以为有宰相之风矣

官品废置

张唐英论曰武德定文武官品并踵开皇之制天下郡县多从省并至贞观九年文皇以官多则事烦遂减内外文武官六百四十三员而天下役省民安咸亨天授已后务广员品以收人情大置试官以处之及李峤为吏部侍郎欲收众誉以取宰相之位大置员外官二千余员又有特置同正员又有检校摄判之名于是官纪大坏爵禄无准贤愚为之一混府库为之一空开元以来始裁制度尚书省以统会众务门下省以侍从献替中书省以出纳制诰秘书省以总领图书御史台以肃清百寮殿中丞以供修服膳内侍省以承旨奉引又有九寺五监分理羣司六军十二卫以严武备而官品有条矣又分天下为十道以统领四方之政然判司簿尉颇多矣代宗诏京兆府长安各减丞一员部二员天下县各减一员元和中李吉甫奏并省吏员当时天下翕然称治

裴延龄皇甫镈

石守道论其奸邪曰历代凡主皆以财为私自古奸臣皆以财利求进吁君以财货狥欲臣以财利啖君上下以利为国欲国不乱欲民不散是必不可得也夫庸君得其欲虽宗社崎危而不之顾也奸臣得其进虽国家倾覆而不知变也是知奸臣不可进陆贽之疏言之备矣后人宜戒之呜呼天之佑于民也至矣既生圣人使君之又生贤人使辅之葢以谓圣人无贤辅虽有天下不能治贤人无圣君虽有才能无所施也故天为并生圣贤使同治人也圣人为君贤人为臣君臣之位则别其任则一也君尊也驭臣下则以法然而待之必以礼臣卑也事君上则以礼然而辅之必以道君待臣不以礼臣辅君不以道则乱可待也故君有过失臣得以规之君有荒慢臣得以谏之君违则臣得弼君阙则臣得补葢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非君之天下也庸君昏主承父兄余业凭祖宗遗绪自谓尊为万乗富有四海威可以专生杀权可以擅刑赏黜陟在己诛伐任情违正人之言咈庄士之谏一辞忤旨则窜逐一事不从则疎逺昵近羣小捐斥忠良至于教化陵迟纲纪颓坏海内咨怨君子潜藏一旦祖父之业为丘墟宗庙之鬼不血食可哀也哉贤人不可疎也奸邪不可近也疎且不可其可废之乎近且不可其可任之乎臣请以唐为鉴焉

七爱【房玄龄 杜如晦 李晟 卢潘 元鲁山 李白 白居易】

皮日休曰皮子之志常以真纯自许每谓立大化者必有真相以房杜为真相焉定大乱者必有真将以李太尉为真将焉傲天君者必有真隠以卢征君为真隠焉镇浇俗者必有真吏以元鲁山为真吏焉负逸气者必有真放逸以李翰林为真放逸焉名臣者必在真才以白太傅为真才焉呜呼吾之道时邪行其事也在乎爱忠矣不时邪行其事也亦在乎爱忠矣茍有心歌咏者岂徒然哉【云云】

唐之文人

东坡曰唐之古文自韩愈始其后学韩而不至者为皇甫湜学皇甫湜不至者为孙樵自樵以降无足观矣

梁肃曰文之作上所以发扬道德正性命之纪次所以裁成典礼厚人伦之义又所以昭显义类立天下之中三代之后其流派别炎汉制度以霸王道杂之故其文亦二贾生马迁刘向班固其文博厚出于王风者也枚叔相如扬雄张衡其文雄富出于霸涂者也其后作者理胜则文薄文胜则理消理消则言愈繁斯乱矣文薄则意愈巧斯弱矣故文本于道失道则博之以气气不足则节之以辞葢道能兼气气能兼辞辞不当则文斯败矣唐有天下几二百载而文章三变初则广汉陈子昂以风雅革浮侈次则燕国张公说以宏茂广波澜天寳以还则李员外萧功曹贾常侍独孤常州比肩而作故其道益炽若乃其辞辨博驰骛古今之际高步天地之间则有左补阙李翰【云云】叙治乱则明白坦荡衍余条畅端如贯珠之可观也陈道义则游泳性情探微豁冥涣乎春冰之将泮也广劝戒则得失相维吉凶相追倬乎元龟之在前也颂功美则温直显融协于大中穆如清风之中人也议者又谓翰之才若崇山出云神禹导河触石而弥六合随山而注巨壑葢无物足以遏其气而阂其行者也世所谓文章之雄舍翰其谁与【云云】

孙何曰夫治世之具莫先乎文文之要莫先乎理文必理而方工者惟论议为最然繇斯而谈则驾说立言者不得不以为己任也唐虞已往治道尚简三代之际见于六经此不书也两汉间鸿儒间出犹为黄老刑名权霸所杂魏晋已降文体卑贱固不足论若乃羽姬翼孔卓尔大得根仁柢义动为世法者独唐贤为最所著论议杰然尤异者若牛相僧孺从道善恶无余皇甫湜纪传编年夷惠清和独孤常州及呉季札权文公德舆两汉辨士等论高仆射郢鲁用天子礼乐韩吏部愈范蠡与大夫种书吕衡州温功臣恕死白宫傅居易晋恭世子等议或意出千古或理镇羣疑或复位褒贬之误或再正名教之失无之足以惑后人有之足以张吾道【云云】

子厚曰赞曰文之用辞令褒贬导扬讽谕而已虽其言鄙野足以备于用然而阙其文采固不足以竦动时聴夸示后学立言而朽君子不由也故作者抱其根源而必由是假道焉作于圣故曰经述于才故曰文文有二道辞令褒贬本乎著述者也导扬讽谕本乎比兴者也著述者流葢出于书之谟训易之象系春秋之笔削其要在于高壮广厚词正而理备谓宜藏于简册也比兴者流葢出于虞夏之咏歌殷周之风雅其要在于丽则清越言畅意美谓宜流于謡诵也兹二者考其旨义乖离不合故秉笔之士恒偏胜独得而罕有兼者焉厥有能而专美命之曰艺成虽古文雅之盛世不能并肩而生唐兴以来称是选而不怍者梓潼陈拾遗其后燕文贞以著述之余攻比兴而莫能极张曲江以比兴之隙穷著述而不克备其余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逺文之难兼斯亦甚矣

唐之诗人

独孤及曰五言诗之源生于国风广于离骚着于李苏盛于曹刘其所自逺矣当汉魏间虽已朴散为器作者犹质有余而文不足以今揆昔则有朱弦疏越大羹遗味之叹历千余岁至沈詹事宋员外始财成六吕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縁情绮靡之功至是乃备虽去雅寖逺其丽有过于古者亦犹路鼗出于土鼓篆籕生于鸟迹也沈宋既殁而崔司勲颢王右丞维复崛起于开元天寳之间得其门而入者当代不过数人补阙其人也【补阙皇甫冉】

司空图曰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是资于适口者若酰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所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之耳彼江岭之人习之而不辨也宜哉诗贯六义则讽谕抑扬淳蓄渊雅皆在其间矣然直叛所得以格自奇前辈诸集亦不专工于此矧其下者耶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道举哉贾阆仙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殊馁大抵附寒涩方可置才亦为体之不备也 又曰工之尤者莫若伎于文章其能不死于诗者比他伎尤寡岂可容易较量哉国初主上好文雅风流特盛沈宋始兴之后杰出于江宁宏肆于李杜极矣右丞苏州趋味澄夐若清流之贯达大历十数公抑又其次焉力勍而气孱乃都市豪右耳刘梦得杨巨源亦各有胜会阆仙无可刘得仁辈时得佳致亦足涤烦厥后所闻逾褊浅矣 又题栁栁州集后曰金之精麤效其声皆可辨也岂清于磬而浑于钟哉然则作者为文为诗才格亦可见岂当善于彼而不善于此耶愚观文人为诗诗人为文始皆系其所尚所尚既专则搜研愈至故能炫其工于不朽亦犹力巨而斗者所持之器各异而皆能济胜以为勍敌也愚尝览韩吏部歌诗累百首其驱驾气势若掀雷决电撑抉于天地之垠物状其变不得鼔舞而徇其呼吸也其次皇甫祠部文集外所作亦为超逸非无意于深宻葢或未遑耳今于华下方得栁诗味其探搜之致亦深逺矣俾其穷而克寿抗精极思则固非琐琐者轻可拟议其优劣又尝观杜子美祭太尉房公文李太白佛寺碑赞宏拔清厉乃其歌诗也张曲江五言沈郁亦其文章也岂相伤哉噫后之学者褊浅片词只句未能自辨已侧目相诋訾矣痛哉因题栁集之末庶俾后之铨评者罔惑偏说以葢其全云

东坡曰予尝论书以谓锺王之迹萧散简逺好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栁始集古人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锺王之法益微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逸葢亦至矣而杜子美李太白以英伟絶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絶尘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出虽间有逺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栁宗元发纎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于酸咸之外葢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有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余三复其言而悲之

历代名贤确论卷九十八

猜你喜欢
  卷八十 志五十五·赵尔巽
  卷四·浦起龙
  ●卷一·杨循吉
  卷之二百一·佚名
  卷之七十六·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八 忠义传一·纪昀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六 职官略七·纪昀
  卷之十三·祁韵士
  伊洛渊源録卷八·朱熹
  卷九·杨大雅
  儒林传论·李延寿
  徐怀玉传·薛居正
  卷七十七·雍正
  卷一百九十八·佚名
  卷六·陆宗楷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歴代诗话卷五十七·吴景旭

      辛集上之下  宋诗  落英  西清诗话曰欧公嘉祐中见王荆公诗黄昏风雨暝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笑曰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因戏曰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子细看荆公闻之曰是岂不知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欧九不学之过也

  • 岭云海日楼诗钞小志·丘逢甲

    先兄岭云海日楼诗钞初印于民国二年,以恐遗稿日久散佚,匆猝付梓,搜辑诸有未遍,又以数仅千部,分赠随完,而远近索阅者尚沓来纷至。因于民国八年重版一次,然犹未及补正未改初版旧观也。民国二十四年舍侄琮等以我国东北久陷未复,感

  • 御选元诗卷三·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三乐府歌行一刘秉忠宫中曲帘卷东风户半开闲庭烟锁绿纹苔海棠花上黄昬月曾照金銮几度来逺别离霜落江寒鸣雁稀倚楼人定怨归迟笛声唤起山头月飞上青天照别离郝经听角行疎星澹不芒破月冷无色千年塞

  • 一四三八 礼部右侍郎刘权之奏校阅文溯阁书籍情形折·佚名

    一四三八 礼部右侍郎刘权之奏校阅文溯阁书籍情形折【真按: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校勘】乾隆五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礼部右侍郎臣刘权之跪奏,为奏闻事。除总纂臣陆锡熊病故日期业经将军臣琳宁具折报明外,【真按:陆锡熊之生卒】

  • 世家卷第四十 高丽史四十·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恭愍王三。○(壬寅)十一年春正月戊申朔王在福州贺正。甲子安佑李芳实黄裳韩方信李余庆金得培安遇庆李龟寿崔莹等率兵二十万屯东郊摠兵官郑

  • ·禀督宪左宫保季高·丁曰健

    窃职道前因林署提督复往内山犁头店剿贼,观望推诿;业饬绅团会同地方文武速为剿办。兹于同治三年八月奉抚宪行知,前禀荷蒙宪台逐层指示,饬即明白禀复等因;仰见谆谆诰诫之中,仍寓用彰无隐之意。下怀感悚,莫可名言

  • 愍帝纪·房玄龄

    孝愍皇帝名邺,字彦旗,是武帝司马炎之孙,吴孝王司马晏的儿子。出继给后伯父秦献王司马柬,袭位封秦王。永嘉二年(308),拜为散骑常侍、抚军将军。洛陽陷落后,到荥陽密县避难,与舅父荀藩、荀组相遇,自密县南走许颍。豫州刺史阎鼎

  • ●皇朝通典卷五十三·佚名

    禮十三 ○禮十三 嘉三 △嘉三 冊立皇后 冊封妃嬪二 聖祖 世宗聖諭 皇上諭旨 冊封諸王貝勒貝子 冊封公主 婚禮 ·冊立皇后 冊封妃嬪二 崇德元年孝莊文皇后肇封西永福宮莊妃暨冊封東關睢宮宸妃西麟趾宮貴妃東行慶宮

  • 卷二百十四·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四经籍考【四】经【礼】【臣】等谨按马端临通考三礼次序仪礼在前周礼在後故续五朝通考仿其例以仍马氏之旧兹纂皇朝通考?绎钦定三礼义疏御制序文

  •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吕思勉

    不论什么事情,都有创业和守成的时代。创业时代,诸家并起,竞向前途,开辟新路径;到守成时代,就只是咀嚼、消化前人所已发明的东西了。两汉时代的学术,正是如此。当战国时代,百家并起,而秦是用商鞅而强国,用李斯而得天下的;秦始皇又

  • 卷十 关朗篇·王通

    或问关朗。子曰:“魏之贤人也。孝文没而宣武立。穆公死,关朗退。魏之不振有由哉!”子曰:“中国失道,四夷知之。”魏徵曰:“请闻其说。”子曰:“《小雅》尽废,四夷交侵,斯中国失道也,非其说乎?”征退谓薛收曰:“时可知矣。”薛收问

  • 贵农第十一·佚名

    衣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民恃衣食,犹鱼之须水,国之恃民,如人之倚足。鱼无水,则不可以生;人失足,必不可以步;国失民,亦不可以治;先王知其如此,而给民衣食。故农祥旦正,晨集鲰訾,阳气愤盈,土木脉发,天子亲耕于东郊,后妃躬桑于北郊

  • 卷三十三·严粲

    钦定四库全书 诗缉卷三十三 宋 严粲 撰 臣工之什  周颂 臣工诸侯助祭遣於庙也【谯郡张氏曰先王深知礼义之本原起於稼穑之际故其於农事常首先天下之政诸侯助成王祭其归而戒之以农事者由此故也先王廵守较诸侯之善

  • 解脫道論卷第七·欧阳竟无

      阿羅漢優波底沙造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行門品之四   問曰云[一]何念安般何修.何相.何味.何處.何功德.云何修行。答曰.安者入.般者出.於出入   相彼念隨念正念此謂念安般.心住不亂此謂修. 念令起安

  •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四·法藏

    名号品第三亦作四门分别 初释名 二来意 三宗趣 四释文初中三。先分名者自下明第二修因契果生解分。谓从此至第六会来。辨说所修五位之圆因成十身之满果。令诸菩萨解此义相故以为名。二会名者名普光法堂会。然释有

  • 周易浅释·潘思榘

    四卷,清潘恩榘著。有弟子林光迪跋,叙其师大意,以彖多言象,而变在其中;爻多言变,而象在其中。爻无所不包,旧说一概进入身心政治上去,而遗却许多道理,不如就其浅处说,深处亦自可通。名为《浅释》意即取此。其书皆即卦变

  • 三要达道篇·佚名

    三要达道篇,撰人不详。似出于宋元。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论述修道之要。作者据《阴符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之说,认为「养道者欲去九邪,先正三要」。所谓三要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使眼不为五色所乱

  • 汪记舞台内幕·陶希圣

    《汪记舞台内幕》,民国陶希圣撰写的笔记。米内和有田在日本议会宣布他们的对华政策,仍然是以全力支持所谓“汪政权”。我现在要告诉米内有田和日本国民,“汪政权”是什么?我也希望我们中国国民,看清楚所谓“新政权”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