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十二 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

(荀淑、荀爽、荀悦、韩韶、钟皓、陈寔)

◆荀淑传,荀淑字季和,颍川郡颍陰人,荀卿十一世孙。年轻时有高尚的德行,学问渊博,不喜欢雕章琢句,徒在文字上用功,不注重实际的学识。因此,常常被俗儒看不起。但州里却称他有知人之明。安帝时,征召任为郎中,后来再升当涂长。离职还乡里。

当世名贤李固、李膺等都尊崇他为师。梁太后临朝理政,有日食、地震的变异,下诏公卿举贤良方正,光禄勋杜乔、少府房植举荀淑回答皇上的提问,荀淑讥讽指责皇上的贵戚及宠幸的人,遭到大将军梁冀的忌妒,把他调出补朗陵侯相。到职处事正直,明于治理,称为“神君”。没有多久,辞官回家,闲居养志。家产增加了,就分给宗族和好朋友。

年六十七,建和三年(149)卒。李膺这时任尚书,自己上表,服心丧三年。二县都立祠。有子八人:俭、绲、靖、焘、汪、爽、肃、专,都有名,当时的人叫他们为“八龙”。起先,荀氏旧里叫西豪,颍陰令勃海苑康认为从前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今荀氏也有八子,所以改其旧里为高陽里。荀靖有德行,不做官,年五十而死,号“玄行先生”。荀淑的儿子荀昱字伯条,荀昙字元智。荀昱为沛相,荀昙为广陵太守。兄弟都正身痛恨邪恶,有志铲除宦官。宦官的支党宾客有在二郡的,虽小小的罪过,也诛杀无赦。荀昱后来与大将军窦武谋杀宦官,与李膺同死。荀昙也被禁锢,终身不用。

◆荀爽传,爽字慈明,一名..。从小好学,十二岁,就读懂了《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了他称赞说“:可以作人的老师。”荀爽於是益发深思经书,乡里有喜庆丧吊,他不参加,国家有征召,他也不应。颍川流行这样一句话“:荀氏八龙,慈明无双。”

延熹九年(166),太常赵典推举荀爽为至孝,拜郎中。他回答策问陈述了他认为国家应办的事宜说:“我听老师说:‘汉为火德,火生于木,本盛于火。火,木之子;夏,火之位。木至夏而盛,所以为孝。其象在《周易》之《离》。’在地为火,在天为日。在天的,用其精,在地的,用其形。夏天是火王的时候,其精在天。温暖之气,生长百木,这就是孝。冬天衰败,其形在地,酷烈之气,焚烧山林,这就是不孝。所以汉朝的制度使天下的人都诵读《孝经》,选辟吏也是推举孝廉。亲死自尽,用尽悲痛。现在公卿及二千石,三年之丧不满,就去做官,这大概不能叫做崇尚孝道克称火德吧?过去孝文勤劳谦让,操行过于俭朴,所以遗诏以日易月。这在当时合适,不可万世遵行的。古今的各种制度,虽然有时增加一些,有时减掉一些,惟有居丧的礼没有改变,就是告诉天下的人,不要忘记了自己的父母。现在公卿百官都是老百姓的榜样,而父母逝世了,也不回去居丧尽孝。本来,仁义之行,要从上面开始做起,敦实纯朴的风俗才能传到下面响应。传说:‘丧祭的礼废缺,人臣的恩情就薄,死不吊生不养的人就多了。’曾子说‘:人没有自尽的,如果有的话,只有死了父母才有呢。’《春秋传》说:‘上面所作所为,老百姓一定要跟着走的。’至于上面没有做,老百姓有的做了,那就要处以刑罚;如果上面做了,老百姓也跟着做,那怎么能加以刑罚呢?以前丞相翟方进认为自己是宰相,不敢破坏制度。母亲死了,服丧三十六日才恢复工作。

失礼的根源在上面。古大丧三年不呼其门,是为了推崇国家的礼制,厚风俗,重教化啊。事情做错了,应该改正,有了过错要不怕改过。天下一般的丧事,可以照以前的礼制办理。“我听说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义,礼义完备了则人人就知道如何行事了。夫妇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开始,也是君王德化的基础。所以文王作《易》,上经首《乾》、《坤》,下经首《咸》、《恒》。孔子说:‘天高地卑,乾坤定矣。’夫妇间的关系,在于顺。《尧典》说:‘矨降二女于妫..,嫔于虞。’降是下,嫔即妇。是说帝尧的女,下嫁与虞,还要恭恭敬敬,勤修妇道。《易》说:‘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妇人去嫁叫归,是说汤按娶礼归他的妹妹于诸侯。《春秋》的大义,王姬嫁齐,使鲁主持,这是不以天子的尊贵加于诸侯。现在汉继承了秦朝的礼法,设尚主的礼制,用妻子控制丈夫,用卑下对付高上,违背了乾坤天高地卑的规律,失去了陽唱陰和的意义。孔子说‘:以前圣人作《易》,高则向天观象,下则于地察法,看鸟兽的文采,与地之所宜。近的,取之于本身,远的,取之于物,用以通神明之德,达万物之情。’今观法于天,就是北辰至尊,四星妃后,察法于地,就是高山像夫,卑泽像妻。看鸟兽的文采,鸟则雄鸟鸲,雌鸟顺服。兽则牡的倡导,母的相从。近的取之于身,则乾为人的头脑,坤为人的肚腹。远的取于物,则树木的果实属天,草根属地。陽的崇高,陰的卑下,这大概是事物的本性。并且《诗》的第一篇是《关睢》,《礼》始于《冠》、《婚》,先正夫妇。天地、六经,道理是一样的。应该改变尚主的制度,以符合乾坤之本性。遵法尧、汤,取法周公、孔子,符合天地的法则而无错误,问于鬼神也无疑惑。我们行事能够这样,那就瑞兆自天而降,符验自地而来。

‘五是’来备,各有次序了。“从前圣人不偏不倚建于天地之中叫做礼。礼,是兴福祥的根本,堵塞祸乱源流的。一个人能够丢掉私欲依礼而行,福就来了;顺情废礼,祸就来了。研究祸福的反应,就可以知道兴废的所以产生。在众多的礼仪中,婚姻的礼仪第一。所以天子娶十二,是天数如此,诸侯以下各有等差。事物的品级如此。陽性纯,因而能够施展;陰体顺,因而能够化。用礼调济音乐,气得以宣导和节制之,所以能够多子多孙,健康长寿。到了三代的后期,好色无度,瑶台、倾宫,妻妾数百。陽气耗竭於上,陰气阻隔在下。所以周公戒之说:‘不晓得农业劳动的艰苦,不晓得劳动者是怎么劳动的,只知道享乐,这也不会长寿的。’这是明诫。

后来的人,好福不从根本上下工夫,恶祸不知道改邪归正。《传》说:‘砍掉脚趾穿鞋,谁说他愚蠢!哪能比得这个人,纵欲以丧躯呢?’实在可痛啊!我听说后宫美女有五六千人,从官服侍的还不计算。冬天夏天的衣服,早晚的粮食,耗费缣帛,使国家的府库空虚,以至加倍征收赋税,十分的收一分,尽量征取无罪的老百收的钱财,供无用的宫女花耗。百姓穷困于外,陰陽隔塞于内。因此感动和气,灾异屡降。我认为那些不是礼聘而又没宠幸过的宫女,要统统遣散出去,使她们结婚成家。这样,一、怨夫旷女之情通,陰陽之气得和;二、节省开支,使府库充实;三、修礼制,长寿。四、配陽施,祈多子多孙;五、减赋省役,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国家的大利,天下人的大福啊!“寒热晦明,所以成为岁,尊卑奢俭,所以成礼。因此,把晦明寒暑之气,尊卑侈约之礼作为大节,不得违反。《易》说:‘天地节而四时成。’《春秋传》曰:‘只有车服与爵号不可以假借别人。’《孝经》说‘:安上治民,没有比礼更好的了。’礼,是分别尊卑的等差,定上下制度的。从前季氏八佾舞于庭,没有损害什么人和物,而孔子还说:‘这也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洪范》说‘:只有君能作威,只有君能作福,只有君才能吃好的。’这三件,是君主所独行臣子不得与君相同的,现在臣子穿君主的衣服,下面的人吃只有上面的能吃的珍贵的东西,这是叫做害于尔家,为祸于尔国啊!应当大致依照古礼尊卑等级,及董仲舒制度上下的区别,严厉命令官吏,遵照执行,这是禁止紊乱,善风俗,财用足用大要。”奏送上去后,就弃官走了。后遭李膺等与宦官斗争的祸乱,隐居海上,再南逃到汉滨,共十几年,以著书为事,被称为大儒。

党禁解除之后,五府都征召他,司空袁逢以有道推举他,不应。到袁逢逝世,荀爽为之服丧三年。当时人往往效法他,成为风俗。当时的人,妻子死了,多不行服,虽然父母死了,也还有吊丧问疾的。又私自为其君父及一些名士死后立名。荀爽都引经据典论其正误,虽说不能都依他的改变,也有一些改了的。后公车征召为大将军何进从事中郎。何进怕他不去,迎荐为侍中,到何进败,诏命中断了。献帝即位,董卓辅政,又征召他。荀爽想逃避征命,吏催迫得紧,不得不去,因此就拜平原相。走到宛陵,又追为光禄勋。视事三天,进升司空。

荀爽自被征召的命令到登台司,才九十五日。因跟着迁都长安。荀爽见董卓十分残暴,一定要倾覆国家,他所推举都是一些有智谋的人才,准备与他们一起图谋大事。也与司徒王允及董卓长史何..等为内谋,因病逝世,年六十三。荀爽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又收集汉朝历史其成败可为鉴戒的,叫做《汉语》;又作《公羊问》及《辩谶》,加上其他论叙,题为《新书》。共百余篇,现在好多都损缺不全了。兄子荀悦、荀..都有名。荀..另有传。史官评论说:荀爽、郑玄、申屠蟠都因儒行,居家为处士。朝廷累次征召,都称病不去。到董卓当权,再次用礼征召他们。申屠蟠、郑玄终于不屈保全了他们高风亮节。荀爽其时头发已经黄了,一个人去了,不到十天做了卿相。有人怀疑他如此进退,是不对的。我探讨荀爽的思想,认为出而用世,退而家居隐处这是君子为人的大节。天下太平,固然应该弘扬大道以实现自己的怀抱,世乱,也应该投身问世以匡救时弊,荀爽的急急自励,岂不是君子所应有的大节吗?不然,为什么要舍平安的坦途不走而去踩虎尾巴呢?看他不谈迁都,救杨彪、黄琬之祸,以及后来潜图董卓,国命几乎得到振兴。所谓“大直若屈”,道路本来是曲折的。

◆荀悦传,荀悦字仲豫,荀俭的儿子。荀俭死得早。荀悦十二岁时,能够解说《春秋》。家穷没有书籍,往往去别人家,看到篇章书牍,过目大多能够背诵。性情沉着好静,长相漂亮,特别爱好著书立说。灵帝时,宦官用权,读书人一般不出来做官,退身穷处,荀悦于是托病隐居,当时人不认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只有堂弟荀..特别称赞他,敬重他。开始被推举为镇东将军曹操府,升黄门侍郎。献帝爱好文学,荀悦与荀..及少府孔融侍讲宫中,早晚谈论。累升秘书监、侍中。当时政权移于曹操手中,天子不问政治,大权旁落,不过空在其位罢了。荀悦有志诤言进谏,但所谋皇上不用,于是作《申鉴》五篇。所议论通达为政的体要。书写成之后,上奏天子。内容大略说:大道的根本,仁义二字可以概括。五典以它为经,群书以它为纬,吟咏歌诵,谱之音乐,形之舞蹈,前鉴既明,后再申述。所以古时候先圣先王,对于仁义,总是一讲再讲以至三讲的。为政之术,首要除去四患,然后才注重五政。所谓四患:一叫伪,二叫私,三叫放,四叫奢。伪诈就乱风俗,自私就坏败法纪,放荡就没有轨则,奢侈就不能制约。这四者不除去,国家的政治就无办法推行了。风俗乱了,大道就不得而行,虽然是天地也不能保其本性;国家的法纪坏败,社会就不得安宁,虽然是国君也不能坚持他的准则了;胡作非为,人们的行为失去约束,虽然是圣人也不能保全他的操守了;人欲横流,没有控制,虽然是四表之大,也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了。这是叫做四患。

兴农桑使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好;分别好坏使风俗纯美;宣扬文化教育阐明德治敷洽;建立军事保持威慑力量;赏罚严明,统一法纪。这是叫做五政。有的人不怕死,不可以犯罪来恐吓他;为人不以生为乐,不可劝他为善。对这些人,虽然使契实行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教育,使皋陶为吏,政治也不能推行。所以做君主的首先要使财用丰足,安定他们的情绪。古时候帝王亲耕田,后妃亲事蚕桑,国内无游手好闲的人,四野没有荒弃的产业,财用自给,不随便使用劳力,以济人事。这是叫做养生。君子所以能感动天地,验应神明,正万物而成就王者的教化,行事一定真切而符合实际。所以为君主的可借以审定好坏。善恶要见于功罪,毁誉要经过考验期于准确。听人家谈话,要以事实来核对,据名察实,不要被欺诈虚伪所迷惑,以致摇动人心。所以事实没有不确实的,事物没有不贴切的,善行没有不显明的,罪恶没有不外露的。这样,风俗淳朴,老百姓没有作乱之风。百姓上下看到了利害关系自己,所以思想上战战兢兢,行为上谨慎检点,内心不迷惑,对外界也不存非分的想法,这样,百姓的心平正了,这叫正俗。对君子用情,小人用刑。荣光羞辱是赏罚的标准。所以礼教荣辱对待君子,为的是感化他们的情志;桎梏鞭扑对待小人,为的是以刑使他们改邪归正。君子耻于受辱,何况犯刑呢!小人不畏刑,何况是受辱呢!如果废弃德化教育,是把中等人推入小人一伙;推行德化教育,是把中等人引入君子的行列,这叫做明化。小人的本性,对他放松一些,就骄傲起来,骄傲就要妄为,妄为就要生怨,就要反叛;遇到危难,就谋作乱,安逸就胡思乱想。

没有强制的手段,就不能惩罚他们。所以作君主的一定要掌握军事,以防发生意外,制止暴虐。安居时寄军事于内政之中,一旦有事动用武力。这叫秉威。赏与罚,是为政的手段。赏要明,罚要必,说了算数。不要轻听偏信,不要朝令夕更,要做到审慎二字。赏是为了奖善,罚是为了惩恶。人主不随便行赏,不仅仅是为了爱惜财物,因为随便地行赏,不能起到劝人为善的作用。不随便实行惩罚,不是为了爱人,因为随便地惩罚人,不能起到惩治坏人的作用。赏不能勉励人为善叫做止善,罚不能惩治坏人叫做纵恶。

做君主的能够做到不阻止在下的人为善,不放纵在下的人为恶,国家的法纪就树立起来了,这叫统法。四患已经除掉,五政又建立起来,还要真抓实干,坚持不懈,简要而不怠慢,疏略而无所失,无为而治,任其自然,无事为事,德自归之。不肃而自然成,不严而自然化,君主垂衣拱手,天下太平无事。这叫为政的方略。又说:娶公主为妻的制度不是古已有之的。下嫁二女,这是唐尧的制度。嫁妹大吉,这是商代君主帝乙的教诲,王姬归齐,这是周代的礼仪。把陰胜陽,违反了自然规律,把妇女凌驾在丈夫之上,这是违反了人伦的关系。违反自然规律不吉祥,违反人伦关系不义。又古时候天子诸侯有事,一定要先告于庙。朝廷里设有史官二人,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载《春秋》,言载《尚书》。君主的一举一动,一定要记录,善恶成败,都保存无遗。以至士人百姓,如有卓异的事实,都载入书籍。有人想显达而不能得到,有人想隐逸而名气反而远扬,得失一朝,或荣或辱垂之千载。好人受到奖励,罪人因而恐惧。适宜于今天的一切都由史官记录,保管典章文艺,记录其行事。一年终了,报告尚书。作为赏罚的根据,以弘扬教化。帝看了认为很好。

帝好读书籍,曾经认为班固《汉书》篇幅太繁,不好看,于是命令荀悦依《左氏传》体裁作《汉纪》三十篇,令尚书给悦笔札。荀悦所作《汉纪》辞句简要,事实写得详细,议论精美。《汉纪》的序言说“:从前,圣人创建帝王治国的准则,经纬天地,观察自然以立法,于是创造文字,以通宇宙,传播于王庭,用处大得很啊。先王为了发扬大业,求美德之士而任用之,故陈于是夏。也是想后世永远作为典则。建立典章制度,有五志:一叫达道义,二叫章法式,三叫通古今,四叫著功勋,五叫表贤能。这样,天人的关系,事物的权衡,明明白白,都包括其中了。世世代代守了这个典范,大业就不会陨坠了。增加或减少,保持盈虚平衡,要与时代相消长,好坏不同,而量好坏的尺度,只能是一个。

汉朝四百零六载,拨乱反正,继武兴文,永远想到祖宗的洪业,想到万世发扬光大。皇上默然深思,雅爱文事,瞻前顾后,继往开来,阐明远大的宏图,命立国家大典。于是搜罗整理旧书,写成《汉纪》。中兴以前,明主贤臣得失的轨迹,都可一目了然。”又著《崇德》、《正论》及诸论数十篇。

年六十二,建安十四年(209)逝世。

◆韩韶传,韩韶字仲黄,颍川郡舞陽县人。年轻时在郡里做官,征召司徒府。这时太山贼公孙举称伪号有几年了,守令无能力破灭或驱散他,经常犯法。尚书省挑选三府掾中能理治烦乱的人,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任命韩韶为赢县长。太山贼听说韩韶是个好官,就彼此约束不入赢县境内。但是其他各县就更多地遭到他们的侵扰,闹得男的不能耕田,女的不能养蚕桑,因而逃亡到赢县讨乞的人很多。韩韶可怜他们饥不得食,于是开仓救济他们,分得粮食的有一万多户人家。县里的主管都争着说不行。韩韶说“:救活这些将死于沟壑的人,如果因此获罪,死了也是高兴的。”太守平日知道韩韶的品德,终于没有处理他。因病死在任上。同郡李膺、陈萛、杜密、荀淑为他立碑赞美他。儿子韩融字元长。年轻时能论辩名理不作词章的学问,名气大,五府都征召他。献帝初年,官至太仆。

年七十逝世。

◆钟皓传,钟皓字季明,颍川郡长社县人。是郡里的大姓,世世代代精通法律。钟皓年轻时以敦厚笃实为人称道,公府连续征召,因为二兄没有出仕做官,他就隐居密山,讲作诗格律教授学生一千多人。同郡陈萛,比钟皓年纪小,钟皓与他结为朋友。钟皓任郡功曹,遇上征召司徒府,临走时,太守问他:“哪一个可以代替您?”钟皓说“:太守如果一定要得适当的人,西门亭长陈萛可以。”陈萛听说了,说“:钟君似乎没有认真考察人,不知为什么独看起了我?”钟皓没过多久自请辞职。前后九次被公府征召,征为廷尉正、博士、林虑长,都不就。当时钟皓与荀淑都为士大夫所向往崇拜的人。李膺曾经叹息说“:荀君清识不易同他比量,钟君至德可为师法。”钟皓的侄子钟瑾的母亲是李膺的姑姑。钟瑾好学慕古道,谦虚退让,与李膺同年,都有名气。李膺的祖父太尉李修曾说“:钟瑾像我家人的气质,国家有道能用其才,国家无道可以免于刑戮。”又把李膺的妹妹嫁给了他。钟瑾征召州府,没有俯屈过自己的意志。李膺对他说“:孟子认为‘人无是非之心,就不能算人’。你为什么不与孟轲所说的相同呢?”钟瑾曾将李膺这话告诉钟皓。钟皓说“:从前齐国的大夫国武子喜欢揭发别人的罪过,以致招来怨恨。最终保全身家,还是你的谦虚退让为贵。”他体认古人教训不尚教条,惟求行之适当。多属这种情形。年六十九,死在家里。诸儒歌颂他:“林虑美德,非礼不处。爱好诗书,弦歌乐古。五就州台,九应台辅,迟疑王命,终岁容与。”钟皓孙子钟繇,建安中任司隶校尉。

◆陈寔传,陈寔字仲弓,颍川郡许县人。出身卑贱。儿童时,虽在顽耍,也为儿童们所拥护。年轻时,作县吏,曾经为县里的一些奴仆干事,后来为都亭佐。有志好学,坐立诵读不辍。县令邓邵试着和他谈话,认为不是一般的小吏,让他去太学学习。后来的县令再召他为吏,他于是逃避隐居陽城山中。这时有杀了人的,同县杨吏怀疑是陈萛,县里逮捕了他。

拷打审讯,没有事实根据,因此得以释放出来。后来陈寔作了督邮,秘密托咐许令,用礼召见杨吏。远近的人听说,都惊叹敬佩他。陈萛家贫,再作郡西门亭长,不久,调为功曹。这时,中常侍侯览托太守高伦用吏,高伦教令代理文学掾。陈萛知道这个人不合适,把高伦的教书之于檄,怀檄见高伦说:“这个人不宜用,然侯常侍的命令不可违抗。我请在外署官,这样不会有损明德。”高伦听了他的。于是舆论责怪陈萛所举不得人,陈萛始终没有说什么。高伦后来被征召为尚书,郡中士大夫送到轮氏旅社。高伦对大家说“:我以前为侯常侍用吏,陈君秘密持教返还,在外地白署。近来听说有人拿这一点责怪陈萛,这是由于我害怕强暴,陈君可以说是好的推到君身上,有过则归自己的人。”然而陈萛仍坚决引咎,听说的人才叹息陈萛的为人,从此天下都敬佩他的德行。司空黄琼征召能治烦剧的人才,以陈萛补闻喜长。不到一个月,陈萛因有一年的丧服,去官。再升授太丘长。讲求德化,清静无为,百姓安居乐业。

邻县人户来归附太丘的,陈寔对他们训导解释,遣送回去。吏耽心有人告状,告诉陈寔,想把这些人拘禁起来。陈寔说:“告状是为了求得公正,拘禁起来,他们的道理怎能申诉?不要拘禁他们。”主管领导听说,为之叹息:“陈君所说如此,难道还有人怨他吗?”终究没有人告他的状。因沛相征收赋税违法,解印绶回家,吏人很怀念他。后来逮捕党人,牵连陈萛。不少人都逃避求免,陈萛说:“我不进监狱,大家无靠。”于是自请囚禁。碰上朝廷行赦,出狱。

灵帝初,大将军窦武征召为掾属。当时中常侍张让权势极大,张让的父亲死了,送归颍川埋葬,虽然全郡的人都去了,但是有名气的士大夫,一个也没有去,张让觉得自己没有面子,很是羞耻,陈萛却一个人去吊了丧。后来再次诛杀党人,张让感激陈萛作吊之情,好多人得到了原宥,保全了身家性命。陈萛在乡里,以公正作表率。有争讼的,求到正确的判断,说清是非曲直,回去后,都无怨言。有的甚至叹息说:“宁愿受刑罚,不要被陈萛说不是。”这时是个饥荒年成,百姓困苦,有个盗窃分子进入他的室里,停在梁上。陈寔偷偷地看见了,于是起床整理卧具,打扫卫生,然后把子孙叫到一块,正色训诫说:“人不可不自勉,不好的人不一定本来就坏,习惯因本性而成,以至到了这个地步。‘梁上君子’就是这种人啊!”盗窃分子大惊,自己跪到地上,叩头请罪,陈萛慢慢地晓谕他说:“看你的样子,不像一个坏人,应该深刻反省,做个好人。

然而,这次当是因为贫困才干这事的。”命令家人送绢二匹给他。自此之后,全县就再没有人盗窃了。太尉杨赐、司徒陈耽,每次新任公卿,百官都来祝贺,杨赐等常叹陈萛未登大位,自己感到惭愧,等到党禁解除,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派人劝陈萛,想特别上表破格给陈萛以大位。陈萛谢绝使者说“:我久已不想人间的事了,整饰衣巾,等待死而已。”这时三公每出缺,大家都想到陈萛,多次征召,不去,关着门,车子也挂起来,游息养老。

中平四年(187),年八十四,卒于家。何进派使者吊祭,海内去吊唁的三万多人,穿着丧服的以百计。共同刻石立碑,谥为“文范先生”。有六个儿子,陈纪、陈谌最好。陈纪字元方,也以德行为人称道。兄弟孝养,妇女和睦,乡里的晚辈都羡慕他的家风好。遭党锢,于是发愤著书数万言,叫做《陈子》。党禁解除,四府都争任命,他都不应。父亲逝世,哀痛至极,往往呕血绝气,虽然服丧期满,仍然悲痛过度,致使身体消瘦,仅剩下几根骨头,成了死人一般。豫州刺史认为陈纪这种至行,难能可贵,上表尚书,豫州百城皆图画陈纪等形象,以劝励风俗。董卓进入洛陽,派使者到他家,授五官中郎将,不得已,到京师,升为侍中。调出为平原相,去谒董卓,这时董卓想迁都长安,对陈纪说“:三辅平敞,四面形势险要坚固,土地肥美,叫做‘陆海’。现在关东兵起作乱,恐怕洛陽不可久居。

长安那里宫室是现成的,今想西迁长安,怎么样?”陈纪说:“天下有道,要使四夷归服。这就需要贤明的政治,以安抚他们。迁移皇上,这是最次的主意。我认为,您应当把事务交给公卿们去办,自己集中精力对付外面的问题。如果有违抗命令的,就用武力处理。现在关东起兵,老百姓无法活命。如果您谦让朝政,率师讨伐关东乱兵,那么,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庶几可以保全。如果想迁皇帝以图自安,那好比累卵,越高就越有破灭的危险啊!”董卓听了,非常不快意,因为敬佩陈纪的名声与德行,就再没有说什么了。当时朝廷有人想任命陈纪为司徒,陈纪看到祸乱将起,不办行装,马上回到郡里。诏书追授太仆,又征召为尚书令。建安初,袁绍为太尉,他让给陈纪,陈纪不受,任为大鸿胪。

年七十一,死在任所。子陈群,为魏司空。天下认为公有愧于卿,卿有愧于长。弟陈谌,字季方,与陈纪的道德操行和父亲一样有名,当时叫“三君”。每次宰府征召,常同时受命,执羔执雁成群地朝见天子,当时没有不以他们为荣的。史官评论说:汉朝自从中世以下,宦官专权,所以风俗就以隐身不仕,假装高尚,放言无制为高,一般士人如果不谈论这些,就要遭到普通人的讥笑。所以时政更加昏暗,这种风气也更加厉害。只有陈先生进退之节,昭然可纪。心怀大德,所以外物不能侵犯他;以仁相处,故不脱离人群;德行修成在身,教训传于天下,所以凶邪奸猾之徒,不能用他们的权势来侵夺,王公大人不能用他们的富贵来相骄傲。是以声教虽然在朝廷已经废弃了,清廉的风俗却在民间保存着。

猜你喜欢
  卷十三·本纪第十三·卫绍王·脱脱
  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赵尔巽
  卷一百八十三 表二十三·赵尔巽
  卷之一百五十九·佚名
  卷之四百三·佚名
  卷之一百十七·佚名
  卷六·苏辙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四十九 儒林传十二·纪昀
  七九四 军机大臣奏应进全书内四十五本俱经沾渍交兵部行查片·佚名
  四八 祖父之丧·周作人
  崔谦传·令狐德棻
  杨子崇传·魏徵
  张岳传·张廷玉
  卷二百八十九·杨士奇
  卷四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十八出 寄情·洪昇

    【南吕过曲·懒画眉】〔末扮道士元神上〕海外曾闻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贫道杨通幽,适见织女娘娘,说杨妃在蓬莱山上。即便飞过海上诸山,一径到此。见参差宫殿彩云寒。前面洞门深闭,不免上前看来。〔看介〕试将银榜

  • 卷四十·梅鼎祚

    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四十明 梅鼎祚 编杂曲歌辞【隋】江都宫乐歌       隋炀帝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风亭芳树迎早夏长皋麦陇送余秋渌潭桂檝浮青雀果下金鞍驾紫骝緑觞素蚁流霞饮长袖清歌乐戏州【驾一

  • 卷一百六十八·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六十八书籍类四言古孝经诗         【晋】傅 咸立身行道始于事亲上下无怨不恶于人孝无终始不离其身三者备矣以临其民书帙铭         【宋】谢灵运懐幽卷赜戢

  • 卷一百十七·毕沅

      ◎宋纪一百十七 ∷起柔兆执徐六月,尽十二月,凡七月。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绍兴六年金天会十四年   六月,己亥,兵部侍郎胡世将兼权吏部侍郎。   庚子,大理少卿张汇等言狱空,诏嘉奖,

  • ●卷十三·李攸

      ○仪注三   凡勘箭,皆左右金吾仗司主之。箭笴长二尺五寸,雕羽,金鳌筈,输石镞,阔二寸,方斜形如匕。二箭合镞,有凿柄,为雄雌体,箭藏内中。一为辟仗箭,藏本司,皆韬以绛罗销金囊。每车驾至门,閤门使持鹘箭赞云:“勘箭官来前。”

  • 卷首五·佚名

    ·御制诗(三)仲春社稷坛礼成述事祈固重于谢,勤春每阙秋(每岁,以秋狝幸避暑山庄,是以仲秋吉戊,未得躬承祀典。然祈重于报,春祭,每亲诣行礼)。春膏叨厚泽(上冬,各直省雪泽俱优;惟近畿得雪数次,未为沾渥。上元节前,大雪盈尺,心实为

  • ●卷七·陈康祺

    ◎李文恭力持折南漕之不可行道光末季,户部筹库储,王大臣议,遣使厘积欠、开矿税、折南漕,期在必行;有异议者,以莠言论。两江总督李文恭公力持不可,再上章开陈利害,于折漕尤剀至。宣宗转圜纳之。公久持疆节,遇事敢为,言必上旁,行必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十六·佚名

    正德元年八月戊申朔祭 大社 大稷○户部言前此边关有警尝调三屯等营游兵千余戍守古北口隆庆卫舍余二百二十九人戍守白羊口今既无事宜罢归以省粮饷从之○己酉巡抚大同右副都御史欧信奏大同各路十六城堡每岁仓储通夏税秋

  •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卷之四十·佚名

    光绪二年。丙子。九月。戊午朔。上诣钟粹宫。问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安。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丁亥皆如之。内记○谕内阁。古尼音布等奏。请饬催副都统赴任等语。吉林阿勒楚喀。捕务紧

  • 二百九十一 署内务府总管允禄等奏请补放内府三旗参领等缺摺·佚名

    雍正七年十月初五日 内府三旗参领默尔其、马宝住、万柱已升任,沈玉因罪革职,李秉治身故,司官兼骁骑参领白喜、刘格、鄂善、七十、赫雅图、赫达色、八十、穆克德木布、舒通阿等,解除参领。为补放此等缺额具奏: 三等侍卫海存

  • 卷一·朱轼

    钦定四库全书史传三编卷一大学士朱轼撰名儒传一汉田何田何字子庄齐淄川人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庇授江东馯臂子弓臂授燕周丑子家丑授东武孙虞子乘虞以授何当秦禁学易以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絶汉兴梁

  • 列传卷第三十 高丽史一百十七·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郑梦周。○郑梦周字达可知奏事袭明之后。 母李氏有娠梦抱兰盆忽堕惊* {寤}而生因名梦兰。 生而秀异肩上有黑子七列如北斗。 年至九岁母昼梦

  • 唐寅传·张廷玉

    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禀性非常聪敏。与同里狂生张灵纵酒贪杯,不从事任何职业。祝允明劝他,他一年闭门不出。弘治十一年(1498)乡试第一名,主考官梁储认为其文不凡,带回朝给学士程敏政看,敏政也认为不同凡响。不久,敏政主持会

  • 卷八、明南渡三帝及监国鲁王·黄鸿寿

    顺治元年,夏五月,明史可法等奉福王由嵩监国南京。王神宗孙,福王常洵子也。时北京凶问至南都,诸大臣议立君,凤督马士英移书兵部、尚书史可法及侍郎吕大器,谓王于次序当立,可法以潞王常淓贤。持未决,而士英与诚意伯刘孔昭等密饬

  • 卷首二·严虞惇

    钦定四库全书读诗质疑卷首二太仆寺少卿严虞惇撰国风世表周南召南文王  武王【关雎  甘棠】【葛覃  何彼穠矣】【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置】【芣苢】【汉广】【汝坟】【麟之趾】【鹊巢】【采蘩】【

  • 卷第八十五·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八十五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五 【经】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决定法何等为十所谓决定於如来种族中生决

  • 华盖集·鲁迅

    1926年6月出版,见《鲁迅全集》第三卷。该书收集作者在1925年写的杂文三十一篇。当时,工农群众运动和爱国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封建复古主义者和资产阶级“现代评论派”右翼胡适、陈源等人,则充当封建军阀的帮凶。他们宣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