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戴逵传

戴逵字安道,谯国人。少年博学多闻,喜好谈论,善于作文,工于书法绘画,能弹琴,其他各种才艺也莫不集于一身。还没成年的时候,就用鸡卵汁浸泡的白瓦屑做成了郑玄碑,然后自撰碑文并亲自镌刻,辞采华丽器物巧妙,当时没有人不惊叹的。生性不合世俗,常常以书琴自娱。拜豫章术士范宣为师,范宣把他看作奇士,并把兄长的女儿嫁给他为妻。太宰、武陵王司马日希,听说他善于弹琴,便派人征召他,戴逵当着使者的面摔破琴器,说:“我戴安道不作王府门中的伶人!”司马日希气恼之极,便改召他的兄长戴述。戴述得到召令兴高采烈,抱着琴就去了。

戴逵后来迁移到了会稽剡县。他生性高洁,时时处处以礼仪制度为处世准则,在内心深处把放达浪荡看作无道,于是便著文说:

“听说亲人死了采药不归的人,是不仁之子;看到国君危急了却出关而去的,是苟且偷安之臣。古代的人为什么不认为他们妨碍名教呢,因为人们理解他们的本质,就不会被表面的形式所迷惑。像元康时代(291~299)的人们,可以说他们是好隐逸却不探求隐逸的实质,所以有舍本逐末、向声背实的弊病,这就好比以西施为美却学她的颦眉,羡慕司马有道的风姿却只注重折叠巾角,他们所仰慕的,并非对方真正的优点,只是注重形式罢了。紫色之所以能混淆朱红色,是因为它近似朱红色的缘故。恭谨温顺的和事佬,似乎也符合中和之道,但是却破坏了美德;放荡的人好像是旷达的,事实上却破坏了大道。这样看来,竹林七贤的放荡,便是西施有病在身而皱眉的一类,而元康时代(291~299)的放荡,便是无德无才而只折巾角的一类,难道不应该分清吗?

“再说儒家崇尚声誉,原本是想借此倡导圣贤,既失初衷,便变成了哗众取宠、博取声名的陋行。怀情丧失真率,以容貌相欺,其最终的恶果便是流入做伪的末流。道家崇尚无名,意在自然真实,假若失去本意,便会变成越礼背法的恶行。情礼俱亏,连俯仰吟咏都忘了,其最终的恶果便是流入浅薄,不是儒道两家本旨的失误,它的弊病在于假借两家的旗号而通行于世。人生大道有千古不变的准则,可是弊端却没有千篇一律的规律,因此《六经》有失,王政有弊,假若违背根本大道,就是圣贤也无可奈何。

“唉呀!行大道之人如果不是修养完善、举止必当,那么,又怎能不追怀古烈、仰慕学习先代圣人呢?如果有迷惑,学习之后才行动,讨论之后再发言,当然应该分辨其取舍的标准,追求用心之术,认识他们小屈而大伸的主旨,肯定他们披褐衣而怀宝玉的缘由。像这样,途径虽有差别,但殊途同归;足迹虽然好像混乱,但没有背离根本目标。假如不能这样,那么就会隐遁忘返,随波逐流,为外物所驱,以伪诳自欺,向外迷惑于尘世的喧嚣豪华,对内丧失人性的真实自然,以自矜清高改变内心的真情,使尘垢掩盖心灵的本心正义,以至于贻笑千载,能不谨慎吗?”

晋孝武帝时,朝廷屡次征召他作散骑常侍、国子博士,他以父亲有病为由推辞不就。郡县催逼不止,便只身逃离吴地。吴国内史王王旬在武丘山有别墅,戴逵偷偷跑到那里,同王王旬一起游玩十多天。会稽内史谢玄考虑戴逵远逃不归,便上奏疏说;“我看出戴逵是个超尘脱俗、不营世务的人,他甘居陋室,以书琴为友。虽然策书征召多次,依然幽静之操不改,超然绝迹于世,追求自己的志趣。况且他年近七十,常抱病在身,有时身心不适,病情更会加重。如今王命没有收回,将会使他遭受风霜之苦。陛下既然爱护器重他,就该使他身名并存。请陛下停止对他的诏命。”奏疏上报后,孝武帝答应了,戴逵就又回到了剡县。

后来王王旬做尚书仆射,又上疏奏请征召戴逵为国子祭酒,加封散骑常侍,去征召他,又不应召。太元二十年(395),皇太子始出东宫,太子太傅会稽王司马道子、少傅王雅、詹事王王旬又上疏说:“戴逵德操贞洁刚正,合独游之趣,年在七十高龄,清风雅韵愈浓。东宫虚位以待有德之人,应延聘宫廷以外的高士。对戴逵应该表彰任命,使他参与僚侍之列。戴逵以重视幽居的节操出名,必定以朝廷难于召进自己为荣,应该下诏到当地官府,备尽礼节送来京师。”适逢戴逵病死。

戴逵的长子戴勃,有父亲的遗风。义熙初年(405),朝廷征召他做散骑侍郎,没有应征,不久便死了。

猜你喜欢
  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班固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十六·李心传
  大事记续编卷五十一·王祎
  卷之九百九·佚名
  卷之一百八十·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四 礼略四·纪昀
  清代学人列传一·佚名
  卷三十二·朱轼
  世家卷第二十六 高丽史二十六·郑麟趾
  华峤汉后书卷二·周天游
  愍帝纪·房玄龄
  裴文举传·令狐德棻
  ●雪交亭正气录卷十二·高宇泰
  卷三百四十八·杨士奇
  八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你这样的女人·戴望舒

    你丁香花一样清香淡雅的女子一袭紫衣及腰的长发只为千年前的一句承诺只为前

  • 卷三十三·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三十三    宋 陈起 编林尚仁端隐吟稿 七闽山川奇秀行建劒以南溪流益驶杰峯峻崖挺挺峭立渟涵锺结发爲人物皆瓌伟俊明抱负之美至不减中州故担簦负笈来试於京者常半天下家有庠序之教人被

  • 卷六百八·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八皮日休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襄阳人性傲诞隐居鹿门自号间气布衣咸通八年登进士第崔璞守苏辟军事判官入朝授太常博士黄巢陷长安伪署学士使为?文疑其讥巳遂及祸集

  • 列传第五十六 张轨(子寔 寔弟茂 寔子骏 骏子重华 华子耀灵 灵伯父祚 灵弟玄靓 靓叔天锡)·房玄龄

    张轨,字士彦,安定乌氏人,汉常山景王耳十七代孙也。家世孝廉,以儒学显。父温,为太官令。轨少明敏好学,有器望,姿仪典则,与同郡皇甫谧善,隐于宜阳女几山。泰始初,受叔父锡官五品。中书监张华与轨论经义及政事损益,甚器之,谓安定中正

  • ●辽阳闻见录叙·顾云

    上元顾石公往任吉林通志总辑客辽东颇久时志局提调通州杨伯馨同桂精于辽事初撰渖故二卷石公为叙以行之其后伯馨卒长春府任又为叙其盛京疆域考六卷即刘悤石世珩观察取以刊入聚学轩丛书者也石公所撰盛京疆域考叙略谓光绪

  • 卷二十四·宇文懋昭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二十四 纪年 宣宗皇帝上 宣宗皇帝名珣世宗之孙太子允恭长子也生而奇伟寛仁大度身长八尺隆凖龙顔大安年间有长人见语大兴府百姓曰丰王宜王燕既而不见又有道人持方寸玉印曰以献新君置

  •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佚名

    【提要】 千古侠义之士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世代流传,成为无数审美作品的主题,是我民族集中体现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一个不朽神话。荆轲慷慨悲歌、义无返顾的壮烈情怀是我们民族共同体永远萦绕的感情,真可谓“千载有余情”

  • 卷三十四·鄂尔泰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国朝宫史钦定四库全书国朝宫史卷三十四书籍十三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圣祖仁皇帝以载籍极博浩如渊海爰命廷臣仿古人左图右史之义统为一书卷帙繁富久而未就世宗宪皇帝继承先志特命详加编校列为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九十八·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九十八 洪武八年三月辛酉朔,诏造大明宝钞。时中书省及在外各行省皆置局,以鼓铸铜钱,有司责民出铜,民间皆毁器物以输官,鼓铸甚劳而奸民复多盗铸者,又商贾转易,钱重道远,不能多致,颇不便。上以宋有交会法

  • 十九年·佚名

    (己卯)十九年清嘉慶二十四年春正月1月1日○甲午朔,詣昌德宮璿源殿,行正朝茶禮,王世子衛內隨詣。○召對。○別講。○頒賜老人別歲饌,仍命存問,年例也。1月2日○乙未,應資老人下批,百歲者四十人。1月7日○庚子,詣太廟展拜。○別講

  • 自强不息的楷模·孔子

    【原文】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 孔子谈到颜渊,说:“可惜啊!我只看见他进取,从来没有见他停止过。” 【读解】 可惜什么?可惜颜渊早死,只活了32岁。而不是可惜他只关进取,不知停止。 这一段是

  • 春秋辨义卷首八·卓尔康

    明 卓尔康 撰春秋不书义即位即位隠荘闵僖不书与别义不同别义常事不书此四公即位以非常不书也隠摄君不行即位礼荘僖闵以继弑君不行继位礼也其宣桓继弑行即位礼者彼躬负簒逆欲自同于遭防继位者以欺天下后世耳赵子常曰

  •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四十九章 民心·林语堂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语译圣人没有成见,而以百姓的意见为意见。百姓善良的,固然善待他

  • 墨子卷八·墨子

    钦定四库全书墨子卷八眀鬼上第二十九〈阙〉眀鬼中第三十〈阙〉眀鬼下第三十一子墨子言曰逮至昔三代圣王既没天下失义诸侯力正是以存夫为人君臣上下者之不惠忠也父子弟兄之不慈孝弟长贞良也正长之不强于聴治贱人之不强

  • 方洲集·张宁

    二十六卷。附《读史录》四卷。明张宁(约1469前后在世)撰。张宁,字靖之,号芳州,浙江海盐人,一说嘉兴人。生卒年不详。景泰五年(1454)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天顺元年(1457)奉命使朝鲜。回国后,出为汀州知府,以简静为治。

  • 灵宝净明院行遣式·佚名

    署“净明院嗣演教师周真人编”。述仙府公文格式。

  • 近光集·周伯琦

    元诗别集。3卷;卷末又附有《扈从诗》1卷。周伯琦撰。《四库全书》曾据江苏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主要善本有明祁氏澹生堂抄本及数种清抄本。全名为《周翰林近光集》。卷首有虞集序,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自序。自序中

  • 中华民国宪法·佚名

    有两部。其一是北洋军阀时期曹锟1923年制定。他以巨金贿赂议员将他“选”为总统。为给其“总统”披上“合法”外衣,又贿赂议员给他抄制此宪,故俗称“贿选宪法”。13章141条,是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确认总统有权统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