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刘杳传

刘杳字士深,平原郡平原县人。祖父刘乘民,刘宋时任冀州刺史。父亲刘闻慰,齐朝时任东陽郡太守,政绩清廉,事迹记录在《齐书·良政传》中。

刘杳只有几岁,征士明僧绍见到他,抚摸着他的头说:“这小孩真是一匹千里小马。”十三岁。父亲去世守丧,每次痛哭,哀伤得让过路人也感动不已。天监初年,任太子博士、宣惠豫章王行参军。

刘杳年少时十分好学,博览群书,沈约、任窻等人,每遇到有些遗忘、记不起来的史事诗句,都来问刘杳。曾与沈约坐在一起谈到宗庙祭祀用的酒杯,沈约说:“郑玄曾回答张逸,说在酒杯上画凤凰尾巴摇曳的样子。现在没有这样的器皿,所以不仿照古代。”刘杳说:“这话未必有参考价值。古代的杯子器皿,都将木头刻成鸟兽的形状,在其背部或头部凿一个洞,以便倒出内装的酒。前不久魏朝鲁郡地下发掘出齐大夫子尾送给女儿的器物,有酒壶呈牺牛形状。晋朝永嘉年间盗贼曹嶷在青州挖齐景公的墓,又得到相同的二只樽,形状也像牛。这两处都是前人留下的器物,想必不是假的。”沈约特别同意他的看法。沈约又说:“何承天的《纂文》奇异广博,书中记载了张仲师和长颈王两件事,出处在哪里呢?”刘杳说:“张仲师身长一尺二寸,出自《论衡》。长颈指毗骞王。朱建安在《扶南以南记》中说:‘从古至今这里的人长寿不死。’”沈约随即找来这两本书查对,完全和刘杳讲的相同。沈约在乡间修的居宅落成时又新建书房,刘杳写了两首诗祝贺他,并将诗文给沈约。沈约立即让擅长书法的人将他的诗题写在墙壁上,还专门写信回谢说:“我生平爱好嗜欲不在于常人所盼的荣华富贵,喜欢山川林泽,自然山水,又多被世事夺挤。老之将至,这种心性快没有了,但仍然有些闲情逸志,留恋清静的旷野,在乡下修建居室,不是为了停止工作,而是为了了却夙愿,偶尔能得到休息。仲长游居的地方,休琏记述的美景,盼望、羡慕很久却不能亲临其境,怎能相比。你寄情山水,惠寄两首诗,文采丰富妍丽。叙述议论并举,字里行间,音韵对仗工整,有声有色,经你这一写,此地似乎真的变美了十倍。我深知华丽的辞章让人受益不浅,这种事的确很多,所以应当放在高处,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都能吟诵观赏。其他几篇文章,也都是极好的作品,加上寒舍既有了这样的好诗,诸贤士来访时自然有高见奇论,治病解闷,都可做到。他日叙谈会面,再一起讨论赏析。”沈约对他竟如此赏识。又有一次与任窻在一起,有人招待任窻螦酒而误作木展字。任窻问刘杳:“这个字对吗?”刘杳回答说:“葛洪在《字苑》中写作木旁的..。”任窻又问:“酒能让人醉千日,肯定是假话。”刘杳:“桂陽程乡有千里酒,喝了后回到家里便醉了,也是这样的例子。”任窻大惊说:“我自己一定是忘了,的确不记得这件事。”刘杳说:“此典出自杨元凤所写的《置郡事》。元凤是魏朝人,此书还记载了这样的赋说:三重五品,商溪揆里。”任窻当即找杨元凤的书查对,与刘杳讲的一字不差。王僧孺受命撰写家谱,问刘杳的血缘关系。刘杳说:“桓谭在《新论》中说:‘太史《三代世表》旁系都有记载,都仿效周谱。’以此类推,当发源于周代。”王僧孺感叹地说:“真是前所未闻。”周舍又问刘杳:“尚书官穿紫衣,戴橐帽,相传称‘挈囊’,究竟典出何处呢?”刘杳说:“《张安世传》说:‘手持橐握笔,侍奉孝武帝几十年。’韦昭、张晏注释说:‘橐,囊也。近臣持笔,以备顾问。’”范岫撰写《字书音训》,也求教刘杳。他博闻强记,像这样的例子很多。

不久皇帝又让他帮助周舍撰写国史。出任临津县令,政绩很好,任期满后,临津县三百多人到朝请求他留任,皇帝下诏同意了百姓的请求。刘杳因病请求离职,回京后任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事徐勉推举刘杳和顾协等五人进华林院撰写《遍略》,该书完成后,以原任职官兼任廷尉正,又因脚疾解职。因此有闲暇著《林庭赋》。王僧孺看了后赞叹地说:“沈约的《郊居》以后,便没有这样好的作品。”普通元年(520),又任建康县令,提升为尚书驾部郎,几个月后改任署仪曹郎,仆射徐勉将台阁文议交由刘杳负责。出任余姚县令,在任期间清正廉洁,有人给他送礼,全都没有接受,湘东王对他大加称赞和褒奖。回京后任宣惠湘东王记室参军,母亲去世后去职离任。服丧期满,恢复王府记室官位,兼任东宫通事舍人。大通元年(527),提升为步兵校尉,仍兼任东宫通事舍人。昭明太子对刘杳说:“酒不是你所喜欢的,但任酒厨之官,完全是为了不愧古人。”不久有诏令让他代替裴子野负责著作郎的事务。昭明太子死后,新立太子,按旧例原东宫人员都要离职调任,皇帝下诏特留刘杳仍在太子宫任职。继续注释昭明太子的《徂归赋》,人称他知识广博。仆射何敬容奏请刘杳转任王府咨议,高祖说:“刘杳必须先经过中书。”于是任命他为中书侍郎,不久任平西湘东王咨议参军,仍然兼任东宫通事舍人和著作郎。提升为尚书左丞。大同二年(536),死在官任上,年龄五十岁。

刘杳为人清廉俭朴,没有过多的嗜欲。生性不自暴自弃,不评论别人的长短是非,看了佛家的经典后,时常做善事,忍让克己。天监十七年(518),自从为母亲守孝,便长期不食荤腥,专吃素菜。临死时,遗言用僧服装殓,用敞车运载,还乡安葬,随便选择一片墓地,只需安放下棺材就够了,不要设灵台祭筵。其子按他的遗愿办理了丧事。

刘杳从小到大,著作很多。撰写《要雅》五卷,《楚辞草木疏》一卷,《高士传》二卷,《东宫新旧记》三十卷,《古今四部书目》五卷,都流传在世。

猜你喜欢
  卷二百九十八 元豐二年(己未,1079)·李焘
  第八十一回 谒祖庙骖乘生嫌 嘱女医入宫进毒·蔡东藩
  东林列传卷五·陈鼎
  卷二上·朱熹
  卷之二十一·佚名
  卷之二百九十八·佚名
  ◎古钱铜印·李定夷
  第二九五红禀光绪十二年二月二十七日一一七一○--三·佚名
  第六十五卷 忠节 九·缪荃孙
  八四○ 四库全书总裁等奏请准议叙缮校第一分书籍各员折奉旨依议·佚名
  八六 弱小民族文学·周作人
  神宗本纪·张廷玉
  卷四十三·宋敏求
  第五节 葬 埋·吕思勉
  141.瓦岗军开仓分粮·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 金台残泪记》·张次溪

    (清)华胥大夫(张际亮) 着●目录《金台残泪记》自叙《金台残泪记》目録 卷一 卷二 卷三《金台残泪记》卷一 杨生传 徐郎传 吴郎传王德喜附 丁春喜、张全保、张双全传 陈长春、周小凤传 张青芗传 吴伶传 汪双林

  • 杂传第二十八·欧阳修

    ○李茂贞李茂贞,深州博野人也。本姓宋,名文通,为博野军卒,戍凤翔。黄巢犯京师,郑畋以博野军击贼,茂贞以功自队长迁军校。光启元年,硃玫反,僖宗出居兴元。玫遣王行瑜攻大散关,茂贞与保銮都将李钅延等败行瑜于大唐峰。明年,玫遂败

  • 卷四百六十八 元祐六年(辛未,1091)·李焘

      起哲宗元祐六年十一月盡是年十二月   十一月乙酉朔,太中大夫、守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劉摯為觀文殿學士、知鄆州。麻制以從摯所乞為辭。   工部言:「營造應納退材,當官量長闊徑厚,監脩或主管人就役兵限五日送受納

  • 八 长庆寺·周作人

    鲁迅在小说《怀旧》中说及张睢阳庙,原是指塔子桥的唐将军庙,不过事实上还有点出入。唐将军附属在长庆寺里,只有一间庙,一座坟,不能摆下几桌酒席,所以实际上或者要间壁的穆神庙才能应付,那里在清末曾经办过小学堂。长庆寺是坐

  • 仿指南录·范康生

    (明)范康生撰明中书舍人安福范康生讱轩氏着丙戌十月初四日,忠诚府陷,余临城被执。先是,三月二十四吉郡失守;余与督师万公元吉、都宪陈公赓、兵曹王公其宖并议列栅张家渡,且守且战。诸军既已奔溃,风鹤皆惊,纷纷扬帆不能止;乃疾趋

  • 李忄登传(附李源等传)·刘昫

    李忄登,太原文水县人,父亲李希倩,中宗神龙初(705)为右台监察御史。李忄登从小聪敏,考中明经科,开元初(713)为咸阳县尉。当时张说从中书令、燕国公的官位上贬谪为相州刺史、河北按察使。有个氵名州的刘行善于为人看相,张说问

  • 王处直传·欧阳修

    王处直,字允明,京兆万年人。父宗,善于经营财货,富比王侯,为唐神策军吏,官至金吾大将军,领兴元节度使,子处存、处直。处存任骁卫大将军、定州制置、内闲厩宫苑等使。乾符六年(879),升任义武军节度使。黄巢攻陷长安,处存悲愤痛哭,

  • 弇山堂别集卷十九·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竒事述四大臣更名宋公冯胜初名国胜次更为宗异最后名胜西平侯沐英初名文英豫章侯胡美初名廷瑞卫国公邓愈初名友徳东胜侯汪兴祖初名同魏国公徐辉祖初名允恭至孙国公显宗初名长子翰林待制王祎初名伟又名玮

  • 卷一百二十九·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二十九宋 赵汝愚 编边防门辽夏一上太宗谏北征      李昉等臣等窃以北狄骄悍自古为寇乘时犯塞往往有之一昨辄率种落来扰疆场陛下栉风沐雨冲冒严凝亲御戎衣以攘民患凡兹丑类畏威而

  • 卷二·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或问卷二宋 朱子 撰大学传十章或问一章而下以至三章之半郑本元在没世不忘之下而程子乃以次于此谓知之至也之文子独何以知其不然而遂以为传之首章也曰以经统传以传附经则其次第可知而二说之不然审

  • 三守·韩非

    人主有三守。三守完,则国安身荣;三守不完,则国危身殆。何谓三守?人臣有议当途之失,用事之过,举臣之情,人主不心藏而漏之近习能人,使人臣之欲有言者,不敢不下适近习能人之心,而乃上以闻人主,然则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见,而忠直日疏。爱

  •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卷第二·佚名

    大隋北印度三藏阇那崛多译  南无佛华敷王如来 南无虚空清净王如来 南无智自在王如来 南无须弥王如来 南无震声王如来 南无震上王如来 南无震下王如来 南无震声力如来 南无迦陵伽王如来 南无瞿拏光明王如来

  • 明堂灸经·西方子

    针灸著作。旧题西方子撰。八卷。系参照《铜人经》、《千金方·明堂三人图》、《外台秘要》诸书编辑而成。约成书于北宋年间。主要论述全身腧穴的灸法主治。以图为题,分别载列正人头面、胸膺、腹肚、手足图,伏人头、手

  • 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叶桂

    清·叶桂撰。桂字天士,吴县人。张振家参校,振家字筱林,吴县人。张氏跋云:叶氏《临证指南》一书,风行海内,操轩岐术者,恒家置一编。说者谓中多赝鼎,命意立方,间有可议,实非当时之定本。曩从贝师游,有叶先生手写方数页,

  • 醒梦骈言·守朴翁

    又名《醒世奇言》,全书十二回,有清代刊本。书署“守朴翁编次”,然其真实姓名与生平事迹皆无可考。书中每回演写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均可在《聊斋志异》中找到对应篇目。可以说本书是一部根据《聊斋志异》原本改写的《白话聊

  • 台湾南部碑文集成·佚名

    本书不分卷,集录台湾南部(今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澎湖各县及台南、高雄两市)碑碣诸文而成。又以东部(台东、花莲两县)遗碑寥寥,未能成帙,而以「附录」之一刊于本书之末。所录碑文,系由黄典权先生历年采访并参以各县

  • 拔除罪障咒王经·佚名

    一卷,唐义净译。由曼殊菩萨之请,为末代不信之人说此一大咒王。佛于净居天上,说诸咒法,曼殊菩萨曲为不信之人求救济法,佛为说此一大咒王。

  • 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佚名

    一卷,唐不空译。说五类护摩之仪轨不同:一息灾,二增益,三降伏,四钩召,五敬爱。有二本:一明藏所载,师子国沙门释智藏译(智藏为不空原名)。一日本空海等请回本国者,不空译。载于明藏者,文有烂脱,无八天形像,又彼此之文互有详略。今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