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勉传
徐勉字修仁,东海郯县人。祖父名长宗,宋高祖霸府行参军,父亲名融,南昌相。
徐勉父亲早死,家庭贫寒,从小便磨砺出坚强的意志和清高的气节。六岁那年,连绵大雨不停,家人祈求雨停天晴,徐勉写了一篇文章,受到年高而有道德学问的人称赞。长大后专心好学。刚入官场时为国子生。太尉文宪公王俭当时任国子监祭酒,时常称徐勉有宰相辅国的能力。射策中举,补任酉陽王国侍郎。不久迁任太学博士、镇军参军、尚书殿中郎,后因公事免官。又任中兵郎、领军长史。琅笽的王元长才气和名声很高,曾想结识徐勉,时常托人去请他。徐勉对人说:“王元长名气大声望高,很难收敛锋芒。”不久王元长遭祸殃,当时人没有不信服徐勉的机警与远见。
起初徐勉同长沙宣武王交往时,高祖很器重欣赏他。起义军到京城时,徐勉在新林谒见高祖,礼遇很高,让他管理书记事务。高祖即帝位,拜任中书侍郎,迁建威将军、后军咨议参军、本邑中正、尚书左丞。掌握大权和王法,举荐、纠弹不少人,当时评论他很称职。
天监二年(503),任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参掌选考举人。迁侍中。当时王朝军队北伐,烽火台战报不停。徐勉掌管军事情报,日夜不停地工作,时常几个月才回家一次。每次回家时,一大群狗都警惕地对他狂叫。徐勉感叹地说:“我忧国忘家,才造成这个样子。我死了以后,也是传记中的一件事迹。”六年(507),任给事中、五兵尚书,迁吏部尚书。徐勉任主考官,伦理关系井然,既会写文章,又很有口才,虽文件堆满办公桌,且有很多客人,应对如流,手里还挥笔不停。他还能公平对待各家各姓,不偏爱袒护任何人。时常同学生夜间集会,有位叫虞皓的客人恳求担任詹事五官,徐勉很严肃地说:“今晚只能谈论风和月,不便谈公事。”所以当时人都信服他大公无私。
后又任他为散骑常侍、游击将军,没有正式封授,改任太子右卫率。迁左卫将军、太子中庶子,服侍太子。昭明太子还很小,诏令徐勉管理东宫事务。太子对他很尊重,遇事即向他请教征询。太子曾在殿内讲解《孝经》,临川靖惠王、尚书令沈约任太傅、少傅,徐勉和国子监祭酒为执经,王莹、张稷、柳忄登、王..为侍讲。当时人对他的评价很好,徐勉多次推谢。又写信给沈约,请求换任太子侍读,皇帝不同意,然后才就任执经。转任太子詹事、云骑将军。不久又加封散骑常侍,迁尚书右仆射,仍保留太子詹事职务。又改任侍中,多次请求解除宫中职务,皇帝下诏书劝慰他,并不同意辞职。
当时人们办理丧事,多不遵守礼制,早晨死去傍晚就殡葬,以快速为时尚。徐勉上奏说:“《礼记137·翔。损害人情天理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况且孝子死去亲人时,心情很悲痛,丧事多由他人办理,爱与憎在其间谁占主要很难说得清,如果察看时有疏忽,本来没有死却认为死了,即使是万分之一的概率,也会让人十分怨恨,感到残酷,不如过一天再装殓,满足孝子盼亲人返生的希望。请求从今后士人百姓,全都依照古代礼制,死后三天才装棺。如有不遵循,严加惩处。”皇帝下诏同意了他的奏疏。
不久授任宣惠将军,并设置佐史,仍保留原任的侍中、仆射职位。又加任尚书仆射、中卫将军。徐勉因为旧时的恩情,破格提升为重臣,对皇上尽心尽力。只要知道的事情便全力去作。从选辟的小职到现在的高位,时常担任选拔人才的官职,很受士人的欢迎。皇室及官府中的事情从来不向外透漏消息。每次上书反映情况总是把草稿烧掉。通晓书经史迹,朝廷礼仪、国家典章、婚礼、冠礼、吉礼、凶礼,徐勉皆参与策划制定。普通六年(525),上书奏请制定五礼说:
“臣听说‘陰与陽是天运行的规则,仁与义是人发展的规则’,所以说‘用道德来引导,用礼仪来规范’。礼仪能够安定君位、治理民众、弘扬淳风、革除陋俗、治理国家、教育后人。虽说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经文三百,威仪三千,但大体可分为五类,就是宗伯所掌管的典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所以祭祀不按礼制就不庄严肃穆;丧葬不按礼制,违背死者意愿,不顾活人想法的人就会增多;冠礼婚礼不按礼制,男女就会错过人生的时序;接待客人不按礼制,则朝拜便失去威仪;军队不按礼制,部队的纪律就会混乱。治国修身,礼的关系都很大。
“自周朝灭亡后,王道衰落、礼仪斯文秩序大乱,礼乐征伐由诸侯决定,《小雅》被废,旧的礼乐制度缺失。所以韩宣到鲁国,学习周公的德政;叔侯在晋国,辨识郊祭的仪节。战国时期相互交战,礼教更是衰落。暴秦焚书坑儒,礼仪制度差不多废除干净。汉朝刚建立时百废待兴,还让叔孙通在野外演习朝廷礼仪,才知道帝王的尊贵。汉朝以后,战乱不停,礼制有增有减,有的凭武功横行天下,有的喜欢黄老的学说,礼仪的具体规定没有发展。到东汉时曹褒,在南宫整理礼书共一百多篇,虽说写在竹简上,但没有上奏。此后战乱不停,文章散失。规章制度、礼仪文书在战乱中遭到破坏。到晋朝制定新的礼制,先有荀觊,又有挚虞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后来晋朝灭亡,礼仪制度传下来的很少。东晋创立,沿用而已,无力整肃民风。
“陛下英明,建立梁朝,拨乱靠武力,治国靠文治,功成后就要作乐,业就后就要制礼。
“自齐永明三年(485)开始修定五礼,太子步兵校尉伏曼容上书请求制定一代的礼乐制度,当时参与这一活动的有前后两朝的学士十人,专门修订五礼,咨询禀告将军丹陽尹王俭,学士也住在郡中,经过好几年,也未完成。文宪死后,有关礼文散失,后又将此事交付国子监祭酒何胤,九年过去了,仍然没有完成。建武四年(497),何胤回到东山,齐明帝又将此事委托给尚书令徐孝嗣,永元年间,徐孝嗣又因此遭祸,文稿散失不少,当时又将收集的文稿,暂且交给尚书左丞蔡仲熊、骁骑将军何佟之,共同负责此事。当时修礼的人住在国子学中门外,东昏一朝,战火不断,礼书文稿又散失一大半。天监元年(502),何佟之上书讲明设置损减的原则,皇帝下令让他仔细编订,并让大臣商议。当时尚书认为,朝政刚立,国家还不太平,等安定以后,再来修订,想暂且省削礼局。皇帝下诏说:‘礼乐制度被破坏,使得国家、个人行事不统一,应该按实际情况修定,作为标准,但过去修撰时按私情选定人员不按学识,只凭贵人的意愿不参照古人,所以多年不能完成,有名无实。礼制既然是治国的前提,你们可以挑选人选,人员定下后,就可编撰。’于是尚书仆射沈约等人建议,请求五礼分别设旧学士一人,每人分别推荐学士二人,相互帮助,抄录撰写。对有疑问的条目,按照前汉石渠阁、后汉白虎通两个文本追根求源进行决断。于是让旧学士右军记室参军明山宾负责吉礼,中军骑兵参军严植之负责凶礼,中军田曹行参军兼太常丞贺王易负责宾礼,征虏记室参军陆琏负责军礼,右军参军司马..负责嘉礼,尚书左丞何佟之总负责。何佟之死后,镇北咨议参军伏日恒代替他。后来又让伏日恒代替严植之负责凶礼。不久伏日恒升官,让五经博士缪昭负责凶礼。又因为礼仪深奥广博,记载不全,为了集思广益,共同讨论,又让镇北将军丹陽尹沈约、太常卿张充和我三人共同负责此事。后来我又接到皇帝的诏令,全盘负责五礼修撰。最后又让中书侍郎周舍、庾於陵二人参知此事。若有不清楚的地方,分管各礼的学士应先提出看法,咨询五礼旧学士和参知,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最后决定。可疑的条目一多,花的时间就长,新意不少,没有哪一个判断不是引经据典,条理清晰,分析入微,以前的学者所没有解释,后来的学者从未听说过。所有的奏书、裁决都记在篇目前。
“五礼之中繁简不同,所以不能同时完成。《嘉礼仪注》在天监六年(507)五月七日交尚书,共十二秩,一百一十六卷,五百三十六条;《宾礼仪注》在天监六年(507)五月二十日交给尚书,共十七秩,一百三十三卷,五百四十五条;《军礼仪注》在天监九年(510)十月二十九日上交尚书,共十八秩,一百八十九卷,二百四十条;《吉礼仪注》在天监十一年(512)十一月十日上交尚书,共二十六秩,二百二十四卷,一千零五条;《凶礼仪注》在天监十一年十一月七日上交尚书,共四十七秩,五百一十四卷,五千六百九十三条:总计一百二十秩,一千一百七十六卷,八千零一十九条。又列副秘阁和《五经》和一本,誊写校定,到普通五年(524)二月才最后完成。
“我认为编撰礼制,好几朝代都未能完成,皇上鸿运才最后完成。周代礼仪三千条,还包括虚数在内;现今礼仪八千条,具体事例附载其后。由简单的文字加以修饰性语言,所以其数量超过一倍,就好像八卦的爻一样,相互交叉构成六十四种卦象。周朝文王、武王就是通过礼仪来统领天下,规范朝政,周公旦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修订,使天下呈现龙凤太平的祥瑞之兆。自此之后,过了很长时间。孔子说:‘谁能继承周朝,虽百世也能传名。’这不就是说可以齐功比美吗?我个人才识短浅,担任这个工作拖延多年,应负主要责任。加上礼仪修成之初,没有上报,实在是才疏事多,考虑不周,时常感到惭愧不安,日夜不忘。自今年春天皇上亲自视察军队,找来军礼一看,发现有关条款全都记载得很详细。所谓文采飞扬,相信能与日月齐光,可以颁行天下。我心里很高兴,很想把有关情况作一说明,加上前后几任官员都去世了,我虽然活着,但也快老了,心想皇世大典,有可能无人上奏,不知道下面的情况怎样,于是写明撰修的始末,以及负责人所写成的卷秩条目等,上奏皇上。”
皇帝下诏说:“主要礼仪已具备,有关典章也记载得很清楚,下诏各有关官吏按此执行。”又下诏说:“徐勉上书很好。起源沿革清楚,宪章详细完整,功成业定,表现在这里。可以让天下感到光明,在百代实施,使万世以后,知道我朝的文明。负责的官吏按此执行,不得疏失。”不久加任徐勉为中书令,给亲信二十人。徐勉因病自己请求辞去内朝官职,皇帝不同意,所以下令他可以不去地方体察民情,三天上朝一次,有事可派主书决定。脚痛得很厉害,好久不能上朝,坚决请求辞去官职,皇帝才同意他休假,病情好转就要回来。
徐勉虽然居显要的官位,但不置办家产家业,家里没有积蓄,俸禄接济亲族中的贫穷人家。他的学生旧交有的曾劝说他。徐勉便回答说:“别人把财富留给子孙,我把清白留给子孙。子孙有才能,自己就能够弄到大车小车;如果没有才能,财富最后还是会落到别人手中。”
中大通三年(531),又因病请求辞去官职,改任特进、右光禄大夫、侍中、中尉将军,并为他设置佐史,其他待遇和从前一样,增加亲信四十人。宫庭来探望的人,车轮相连,冠盖相望;饭食医药与皇室相同。皇帝曾下诏要亲临看望,徐勉认为跪拜不方便,多次请求皇帝不要来,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大同元年(535)死,终年七十岁。高祖听说后眼泪直淌,当天便去凭吊,下诏赠特进、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其他官职仍保留。送棺材一副,朝服一套,衣服一套。赠钱二十万,布一百匹。皇太子也到场哀悼。谥号简肃公。
徐勉很会写文章,写作十分勤奋,虽然政务很忙,仍不停地著述。曾因起居注太繁杂,徐勉对之加以删节撰成《流别起居注》六百卷;《左丞弹事》五卷;在选举官任期内,撰写《选品》五卷;齐朝时,撰写《太庙祝文》二卷;认为儒教、佛教教义不同,但目的相同,撰《会林》五十卷。其著述前后二集共四十五卷,又撰写《妇人集》十卷,都在当时流传。大同三年(537),前任佐史尚书左丞刘览等到皇宫陈述徐勉生平事迹,请求立碑刻石纪念他的功德,皇帝下诏在他的墓上立碑。
猜你喜欢 卷二百二十·表第十一·脱脱 卷三百六十七 元祐元年(丙寅,1086)·李焘 卷二百二十四 熙寧四年(辛亥,1071)·李焘 卷八 崇祯五年壬申·计六奇 随手杂录·王巩 通鉴续编卷四·陈桱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六十八·佚名 风趣类·佚名 卷之二百二十六·佚名 卷之一千三百六十二·佚名 中兴小纪卷五·熊克 卷之六十八·祁韵士 卷十上 皇后纪第十上·范晔 敬宗孝庄帝纪·魏收 卷三百三十·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