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卢昶传

卢敏之弟卢昶,字叔达,小字师颜,学涉经史,早年就受到世人称誉。太和初年(477),卢昶任太子中舍人、兼员外散骑常侍,出使萧昭业。临行前高祖对卢昶说:“你到了彼方,不要分彼此。江南、扬州近在眼前,非早即晚,定成我手中之物。你们想说什么就说,不要互相猜疑。”又对副使王清石说:“你不要认为自己是南方人,说起话来就有所顾虑。如果他们先有什么主意或计策,想要见就见,需要论就论。卢昶是一个宽柔君子,没有多高的文才,或许主客要你作诗,可以尽你的才识,不要因为卢昶不作,就也罢手。大凡使者的规矩,以和为贵,不要交替着表现出傲慢自大,显露于情态容貌,失去奉朝廷之命的体统。你们各自都以自己的才智,相互加以规劝教诲。”卢昶等人到达南朝的时候,正碰上萧鸾即位称帝,于是高祖率军南讨,卢昶之兄卢渊任一路军队的主将,而萧鸾由于朝廷以兵刃相见,对待卢昶等使者就十分严酷苛刻。卢昶本来就不是刚毅之士,听到南朝人说哥哥已作为将领,弟弟却任使者,就大为恐惧,眼泪和汗水满面横流。萧鸾拿烂米臭鱼碎豆给他们吃。但使者张思宁言辞气慨正直刚强,始终不屈不挠,终于壮烈地死于客馆之中。卢昶回到朝廷,高祖斥责他说:“遵奉朝命之礼,宁死不辱,即使流放到天涯海角,仍然应当守节至死。你不能以长缨缚贼首,已是可恨。何以竟至于低头饮水啄食,把自己等同于犬马。有生必有死,长短又有几何。你如果杀身成仁,可以名垂青史,为什么甘愿吃他们的马料,辱没君父呢?纵使不愧对古之苏武,难道不因身边的张思宁而感到羞惭!”卢昶回答说:“臣缺乏陆贾、萧何的才气,愧为出使闽越的使臣。时值萧鸾昏乱张狂,大肆诛戮不讲道义。我惟恐不能仰奉圣明之世,在家奉养老母,苟且偷生如同尺蠖,先屈以求后伸。背负辱没朝廷使命,罪应万死,请求陛下将我交付司寇,我拜伏听凭诛杀。”于是卢昶被罢黜。过了一段时间,卢昶又被任命为彭城王友,转任秘书丞。景明初年(500),卢昶被任命为中书侍郎,迁任给事黄门侍郎、本州大中正。卢昶请求外任,世宗不予准许。后迁任散骑常侍,兼任尚书。

当时洛陽县捉到一只白鼠。卢昶上书奏道:

“谨查瑞典,外镇刺史、二千石、令长等官不遵奉朝命,对待百姓苛刻暴戾,人民怨恨,那么白鼠就会到来。臣闻祯石不会凭空出现,道德高深必然与符命相合;妖物不随便出来,罪过明显就会到来。所以古之人君,或有怠慢了祥瑞而丧失德行,或有恭奉妖变而建立功勋,这是万古的殷鉴,千年的炯诫。近来,灾害不祥之气作怪,满盈的太陽亏蚀,陛下流布有如哀伤之慈,降下救民于水火之旨,哀百姓之无辜,引咎深责。举贤黜佞的诏令,道德映照于唐尧之前;进思纳谏的言辞,事实光耀于虞舜之旁。臣拜读圣明之旨,俯观征兆之谴,大胆诉说愚陋之见,陈述细微之言。

“一夫之耕耘,粮食只能糊口;一妇之纺织,衣服只能蔽体。年租岁调,那是常理,额外的征求,何处得以满足?然而近年以来,兵革屡次出动;荆扬二州,屯戍不曾停息;钟离、义陽,师旅相继。兼以荆蛮凶狡,王师讨伐,暴尸原野,经秋至夏。汝颍之地,所有的民户都应征从戎;河冀之境,连年兵丁转运。又每战不能必胜,加之失败退却,死丧逃离的,十室有九室。繁杂细琐的徭役,日益增重,凶兵酷吏,因此而逞其威福。致使广大的地域之内,田园荒芜无人耕耘,无数的村落门户,家蚕饥饿无人饲养。但监司借公而贪求,豪强恃私而逼掠。遂令百姓卖掉短袄来满足千金之资,忍饥挨饿来充实一朝之急。这都是由于牧守令长多为用人不当,郡中缺少黄霸那样的牧守,县里没有鲁恭那样的宰令,不考虑安民之计,一心想着肥私之策。所以男女嗟叹呼号,相望于道路,守宰贪婪暴虐,风闻于魏阙。往年官府执法验案,大多悬挂法网,说是必须明正典刑,处决示众以示劝诫。然而后来派人再行审讯,却公开违背法律典章。有的为买人情,轻易给予私恩;有的徇情受贿,动辄施以己惠。御史进行弹劾,都说是诬枉;替有罪之人申雪,又说全都清白。滋长侮慢朝廷之源,开辟欺凌百姓之路。忠贞清廉之人,见此而自然倦怠;犯法凶暴之徒,闻此而越发痛快。白鼠的到来,实在是一种征兆啊。

“伏愿陛下垂睿哲之明鉴,察妖灾之兴起。接见朝廷公卿,广泛征询政务;引见精干之臣,广为搜求民情。抚恤孤寡,去其苛税负担;轻减徭赋,与民以休养生息。忠良坚贞之士,置之于朝;奸邪贪佞之徒,弃之于市。那么九官不须警戒而长期恭谨,百县不加严治而自然整肃,男女欣然,人民有望。”

皇帝下诏说:“朕继承鸿业,身居皇位,想要绥靖八方,惠康四海。正当盛世之期,麟凤不降;遏制凶残之时,白鼠报怨。国家四方有罪,实是朕的过错。尚书省便纳机要谋划,忠言进谏寄托于此。得以听闻忠诚正直之言,我实应予以赞赏嘉奖。”于是转授卢昶为侍中,又兼任吏部尚书,不久授任为正职,仍任侍中。卢昶克尽职守而已,并无激扬振奋之举。卢昶与侍中元晖等人互相结交,为世宗所宠信,当时的舆论都鄙视他们。

卢昶出任为镇东将军、徐州刺史。永平四年(511)夏,卢昶上表说:“萧衍所属琅笽郡百姓王万寿等诚心想来归附,暗中来见我,说是朐山戍现在将要换防,有可图之机。臣当即许诺对他予以表彰奖赏,遣送他们回去。到了三月二十四日夜晚,王万寿等人率领同盟者,偷袭攻打朐城,斩杀萧衍的辅国将军,琅笽、东莞二郡太守,以及朐山戍主刘晰并将士四十余人,将其首级传送到州。臣立即派兼郯城戍副将张天惠率领骁勇二百人,径直前往朐山。琅笽郡各戍络绎相继援助,但萧衍所属郁州已派两路军抗拒张天惠。张天惠与王万寿等内外同时合击,俘获和斩杀敌军数百人,很快占领了朐城。”皇帝诏令卢昶说:“彭宋靠近边疆,地势紧连淮海,以威力防御之术,实在不易成功。朐山是险峻的要塞,敌寇的重要防地,水陆交汇,为扬、郁各路的要冲,凶徒聚集于此,劫掠屠戮边地,青、光、齐、兖诸州屡次遭其祸害。你施展巧计妙算,攻克朐城消灭敌众,拓展大魏疆土,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功勋之大,朕当给予嘉奖。所以派左右直长阎遵业奉诏前往安抚。朐山戍是郁州的根本,存亡之所系。如今已经失守,郁州就有不存之心;萧衍看到扼住了他的咽喉,将会图谋救援之计。现在正是多雨的季节,应当严加防守。你要慎重考虑守城的计策,抗敌的谋略,让使者回来上报朝廷。”

卢昶又进表说:“萧衍部将张稷、马仙王卑、陰虔和等人各领精兵,分别屯驻在淮水各处堤坝;昌义之、张惠绍、王神念、王茂光接到他们传来的消息,即从建邺出发作为后续。其自存之计,都在此一举。估计敌方的力量,事情恐怕并不轻松。为什么呢?我方仅有将士九千人,贼众却达四万人,名将健士,远近集中于此,趁着雨热的气候,拼死前来作战,凭借人多气汹,希图巩固其巢穴。萧衍之所以倾国而动,并非为了朐山一地,而是害怕魏军固守六里,占据湖冲,南截淮浦,其势力崩溃就难以预测,海盐之利,就要交贡于魏庭。其所忧虑的在更大的地方,故此有必争之心。如果朝廷的谋略,准备对萧衍进行征讨,就必须对这里调将增兵,充实粮草兵器,以便与敌军相对抗。相持到了秋季,皇上率部出动,开拓疆土就不成问题。图南之计,事本在今,请求增加兵卒六千人,米十万石。如果不能这样做,我恭伏听从朝廷的议决。”卢昶又上表说:“贼徒大量聚集,兵力极为强大,在朐山设置栅栏,屯守栅门和水井,并且围攻固城,昼夜连战。恐怕敌方势力强大之后,就难以翦除了。我正想令征虏将军赵遐率领现有部众,与之决一胜负。赵遐考虑寡不敌众,倘若一举失利,就会使部众心怀怯惧,请求等待大军到来之后,锐意奋力攻击敌军。我私下认为这一计议,并非是轻率之举。况且臣本来就遵奉朝廷之命,坚持拒守,以待秋凉之季。如今已临近秋天,秋风渐起,朝廷的经略大图,实现的时机已到,而且鲍口以东,陆路并无阻隔,朐城、固城之间,本来就没有积水,应当适时地乘其不备,攻击边陲之敌。再者敌军从入夏以来,穿着铠甲不曾停歇,从六里以北,城堡栅栏相互连接,役使部下士卒,已使他们疲惫不堪。如果大军一到,必定可以很快取胜。一座城池溃退,众多堡垒就会瓦解,我军乘胜追击,易如摧枯拉朽。倘若大军不能很快赶到,就会助长敌方气焰,将士忧惧惶恐,自然会滋生异议。请求朝廷迅速选择配备军队,以不延误时机。”皇帝下诏说:“攻克朐山,计策出于卢昶,乘胜攻击的谋划,终究应当实施。所以开始起兵的时候,就委付他进行处置,以前的攻守策略,全都委任于他。现在他既来请求派兵,按理应当从速发兵。可派遣冀、定、瀛、相四州的中品羽林、虎贲四千人赶赴前线。”

皇帝又诏令卢昶说:“朐山被攻克,实在是由于你的功劳,开疆拓土,实在是长久之计。策划征讨尚未降服之敌,不是你又有谁人?而蝼蚁之徒前来送死,图谋侵犯大魏疆土,上天要灭亡小贼,运数已在不远。所以先前命你亲自指挥授意,不久因为你生病未愈,暂且等待消息。现在你已痊愈康复,应当遵奉先前的旨意,秉戈挥锐,消灭敌寇。现已发虎贲之军五万,顺应时机星夜驰赴,指日可到,满足你的请求。断绝敌方的东南部,确实是高明的谋算。”又诏令卢昶说:“攻取朐城设置戍所,都是你的计谋,成败与否,全归于你。你由于兵少请求增派,现在已满足你的要求。听说东唐一带陆路非常狭窄,一车之宽以外,都是大水。敌方必定要占据它,以断我军前进之路。倘若情况已经如此,另有什么计策?萧衍用兵奇诡多变,你应及时以表奏知。又听说萧衍军中将帅,常有流言,说魏军取得淮陽、宿豫,才是两全其美。如果确实是这样,你可以估量朐山的柴火饮水能支持多久。倘若事情容许往返,即派使速告朝廷。如果薪水缺乏而紧急,你可以量计着使用。如果照道理不能这样做,也可按军中情况裁断。”

卢昶是一个儒生,本来就缺少将才,又有羊祉的儿子燮任卢昶的司马,专管军事,遮蔽卢昶的耳目,将士都怨恨他。朐山戍主傅文骥因粮草断绝,以朐山城投降了萧衍。卢昶看到戍城已降,于是自己首先逃退。诸军相继奔走逃遁,遇到大雪严寒,军人冻死和冻掉手足的有三分之二。自从国家经略江东以来,只有中山王元英在钟离打过败仗,卢昶在朐山失利,情况最为严重。世宗派黄门甄琛从驿道驰往扣押了卢昶,拟表追究他的罪责。皇帝下诏说:“朐山的失败,伤亡损失实为惨重,推究其始末,罪责在于元帅。虽然实行大赦,处分轻重应有所区别,卢昶一人免官论罪,其余将领以下全都听凭其按照赦令恢复官任。”

没过多久,朝廷任卢昶为太常卿,仍旧任安西将军、雍州刺史,又进号为镇西将军,加授散骑常侍。熙平元年(516),卢昶在官任上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征北将军、冀州刺史,定谥号为穆。

卢昶为人宽和矜恕,善于绥靖安抚,他在任徐州刺史时,戍兵有病,曾亲自前去探视抚恤,以至戍守边地的兵卒服役期满仍不愿回家,要求继续服役,直至卢昶任期届满,然后才回家乡。人们都称扬此事。

猜你喜欢
  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七十九·良吏二·宋濂
  卷八十六·志第五十三·柯劭忞
  卷一六三 梁紀十九·司马光
  卷之四百六·佚名
  第三章 政体·吕思勉
  ◎夏佩容阴谋萧耀南·宣南吏隐
  一二四○ 文源阁总办详校全书处为移送供事朱廷玉等事致内阁移付·佚名
  六朝通鉴博议卷二·李焘
  十国春秋卷四·吴任臣
  纳速剌丁传·宋濂
  杨慎传·张廷玉
  卷九·佚名
  卷二百·佚名
  卷七十三·佚名
  呵旁观者文·梁启超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许左丞有壬(圭塘小稿 圭塘欸乃集)·顾嗣立

    有壬,字可用,彰德路汤阴人。年二十,畼师文荐入翰林,不报。授开宁路学正,登延佑二年进士第,累官参议中书省事。元统二年九月,拜参知政事。至正初,转中书左丞。六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改御史中丞,以病归。起河南行省左丞。十五年,迁

  • 丁集第八·钱谦益

    陆少卿师道一十一首【鸳鸯曲】双鸳并双翼,双宿复双飞。清涟动双浴,明月照双归。双浦沈双影,双花拂双颈。眠沙双梦同,渡渚双心警。双去双来处,双游双戏时。双起随双鹭,双立视双鱼。双舟举双桨,双莲碍双榜

  • 崔骃列传第四十二·范晔

    崔骃 子瑗 孙寔崔骃字亭伯,涿郡安平人也。高祖父朝,昭帝时为幽州从事,谏剌史无与燕刺王通。及剌王败,擢为侍御史。生子舒,历四郡太守,所在有能名。舒小子篆,王莽时为郡文学,以明经征诣公车。太保甄丰举为步兵校尉,篆辞曰:「吾

  • 第九十八回 良相遭囚呕血致毙 幸臣失势与妇并戕·蔡东藩

      却说谏大夫鲍宣,表字子都,系是渤海人氏。好学明经,家本清苦。少年尝受业桓氏,师弟相亲,情同父子。师家有女桓少君,配宣为妻。结婚时装束甚华,宣反愀然不悦,面语少君道:“少君家富,华衣美饰;我实贫贱,不敢当礼!”少君答道:“家

  • 白门新柳补记·薛时雨

    前书以记为名,是记事非品花。采访所及,随得随录,名次之先后,与色艺之优劣无关焉。即以记事而论,传闻异词,爱憎异性,难免参错,稗官小说,游戏而已,不得以信史责之。前书间有遗珠,特为补记。养和近作淮海之游,他日归来,当不以鄙人为僭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六十八·佚名

    万历二十一年十二月庚戌朔御史宋兴祖言朝廷登用六卿欲其率属也傥属官丑诋堂官宁独鲜忠敬之心亦大非对君之体如户部侍郎李桢以郎中郑材<锍-釒>论乞休 皇上俯留欲其率属材则司属也司属有郑材桢不去不休堂官有李桢材

  • 卷之三百二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一二五三 军机大臣奏遵旨查明文渊文源阁详校各员等拟赏缎疋名单进呈片(附清单一)·佚名

    一二五三 军机大臣奏遵旨查明文渊文源阁详校各员等拟赏缎疋名单进呈片(附清单一)乾隆五十二年十月初九日臣等遵旨查明文渊、文源两阁详校各员,从未曾充当四库馆总阅、总纂、总校、分校等官及校对清文者,每人拟赏缎一疋。

  • 卷七十六·鄂尔泰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钦定四库全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目録卷七十六附载满洲旗分内之尼堪姓氏刘氏刘祺勇     刘文孝刘大宾     刘自明刘举      刘如镇福昌      刘朝

  • 袁山松后汉书卷一·周天游

    周天游辑注光武帝纪○○一光武封泰山,云气成宫阙。(姚。汪。黄)──初学记卷五○白帖卷五御览卷三九事类赋注卷七 ○○二前汉自成哀已下,天地纵横,巨猾窃命,刘氏旧泽犹存,而瞻乌之望殆绝〔一〕。世祖以眇眇之胤,起白水之滨,身

  • 全绍淸·周诒春

    全绍淸 字希伯。年三十三岁。生于直隶通州。父耀东。任教员。永久通信处。北京大佛寺街五十号。已婚。子一。女一。初学于北洋大学。通州协和文学堂。毕业于天津北洋医学堂。得医学士学位。历任驻藏大臣随行医官。北

  • 治體第八卷·朱熹

      1、濂溪先生曰:治天下有本,身之謂也。治天下有則,家之謂也。本必端,端本,誠心而已矣。則必善,善則,和親而已矣。家難而天下易,家親而天下疏也。家人離必起於婦人,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堯所以釐降二女於嬀

  • 卷十二·孙瑴

    钦定四库全书古防书卷十二明 孙防 编春秋汉含孳贲居子曰昔翁难雉乙卜于白若之犹知夏之后有商商之后有周谓孔子之后不应知有汉亦误也顾可以言汉亦可以言晋魏可以言晋魏亦可以言唐若宋若今日若无穷际矣谓书出汉儒又

  • 卷九·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九庄公【公名同桓公之子母文姜諡法胜敌克壮曰庄】周【庄王四年鲁庄公十二年庄王崩子僖王立庄十七年僖王崩子恵王立】郑【子仪元年鲁庄公十四年郑傅瑖杀子仪而纳厉公庄二十一年厉公卒子文公

  • 八识规矩颂奘注序·太虚

    玄奘大师之八识规矩颂,曾否自为颂注,未见著录。丁卯夏,小住云林灵隐,有谈玄堂主者,湘人也,博闻笃学,藏有明刻八识规矩增钞本,载唐三藏法师玄奘颂注,明鲁庵法师普泰补注,明紫柏禅师达观详解,菩萨戒弟子李驭芳增钞,同戒友谢璠、林有

  •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之二·佚名

    施食获五福报经(亦名佛说施色力经)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诸比丘众。当知食以节受而名损。佛言。人持饭食施人有五福德。智者消息意度弘廓。则有五福德道。何谓为五。一曰施

  • 卷第二十二·志磐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二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未详承嗣传第八   &middot;东阳善慧大士(斋梁之间) &middot;景明道房禅师(稠师传) &middot;北齐僧稠禅师   &middot;北齐李奖侍郎(稠师传) &middot;天台智琰法师(

  • 宣和书谱·佚名

    二十卷。书法著录。宋代佚名奉敕撰。是书所记为内府所藏名家法帖,夔列历代诸帝王书为第一卷,附皇后。有晋武帝、唐太宗、明皇、肃宗、代宗、德宗、宣宗、昭宗、则天、梁太祖、末帝、周世宗十二人。次列篆隶为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