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中

  十三載正月四日,祿山入覲於行在,乃見於禁中,賜錦綵繒寶鉅萬。時肅宗覩其兇逆之狀己露,言於玄宗,玄宗不納。肅宗恐宗廟顛覆,乃至誠祈一夢。是夜,夢故內侍胡普昇等二人舁一紫鞍覆黃帕,自天而下,至於肅宗前,一素板丹書,文字甚多,所記者唯四句,曰:「厥不云乎,其惟其時,上天所命,福祿不覷。」及見玄宗,涕泣而言曰:「臣本胡人,陛下不次擢用,累居節制,恩出常人。楊國忠妒嫉,欲謀害臣,臣死無日矣。」李林甫陰狹多智[30],見祿山,必揣知其情偽,遂畏服之。楊國忠性躁[31],而祿山視之蔑如也。至是國忠言其必反,奏請追之。祿山以玄宗不疑,促駕朝見。以故,玄宗益信祿山為忠,不信國忠之言。九日,加祿山尚書左僕射,賜實封通前一千戶,與一子三品官,一子五品官,奴婢十房,各莊宅一所。二十四日,又加閑廄、苑內、營田、五方、隴右羣牧都使,度支、營田等使,以御史中丞吉溫為之副。溫加武部侍郎,為之副使。二十六日,又加兼知總監事。祿山奏前後破奚、契丹部落,及討招九姓、十二姓等應立功將士,其跳蕩、第一、第二功,並請不拘,付中書門下批擬。其跳蕩功請超三資[32],第一功請超二資,第二功請依資進功。其告身仍望付本官,為好書寫送付臣軍前。制曰:「可」。以是超授將軍者五百餘人,中郎將者三一作二千餘人。祿山歸范陽,玄宗御望春亭送別,脫御服以賜之,祿山受之,驚懼不敢言。自謂先兆,恐復留之,遂疾驅出關。至淇門,順流而下,所至郡縣,船夫持牽板繩立於岸上以待,至則牽之,而日行三四百里。

  三月一日,祿山將拜官也,玄宗以宰相處之,命太常卿、翰林學士張垍草詔。既而楊國忠諫曰:「祿山不識文字,命之為相,恐四夷輕中國。」乃止。將行也,玄宗命高力士送之於長樂坡。力士歸,玄宗謂曰:「祿山喜乎?」對曰:「恨不得宰相,頗怏怏。」楊國忠曰:「此張垍所洩也。」玄宗大怒,黜垍瀘谿郡司馬。初,垍贊相禮儀雍容。玄宗翌日謂垍曰:「朕罷希烈,以卿代之。」垍曰:「不敢。」貴妃在座,遂告國忠叛之,因以為恨。

  祿山既至范陽,憂不自安,始決計稱兵向闕。自是,或言祿山反者,玄宗縛送祿山,以是道路相目,無敢言者。奏還者告祿山反,乃囚於商州。將送之,遇祿山起兵,乃放之。

  十四載五月,祿山遣副將何千年奏表陳事,請以蕃將三十二人以代漢將。遣中使袁思蓺宣付中書門下,即日進畫,便寫告身付千年。宰相楊國忠、韋見素相謂曰:「流言祿山蓄不臣之心,今又請蕃將以代漢將,其反明矣。」乃請見陳事,既見未對,玄宗先告曰:「卿等疑祿山反。」國忠等遽走階下,垂涕具陳祿山反狀,國忠以祿山表留於上前而出。俄又令袁思蓺宣旨:「此一度姑容之,朕徐為圖耳。」國忠等乃奉詔。及國忠見,無不懇論其事,國忠曰:「臣畫得一計,可鎮其難,伏望以祿山帶左僕射平章事,追赴朝廷,以賈循為范陽節度使,呂知誨為平盧節度使,楊光翽為河東節度使。」上許草制,未行。或云:請不以蕃將代漢將,論祿山反狀,及請追祿山赴闕,並是韋見素之意,國忠曾無預焉。仍語見素曰:「祿山出自寒微,位居眾上,時所忌疾,成疑似耳。」見素曰:「公若實為此見,社稷危矣。」將至上前,懇論其事,見素約以「事如未諧,請公繼之」,國忠都無一言,俯僂而退。見素卻到中書,嗚咽流涕。此非他也,國忠要祿山先反,以明己之先見耳。上潛遣中使輔璆琳送甘子於范陽,私候其狀。璆琳受賂而還,固稱無他,其制遂寢。

  初,璆琳未還之時,上引宰相對,常置白麻於座前。及還,上謂宰臣曰:「祿山必無二心,其制朕已焚矣。」後祿山數詐稱破奚、契丹,所獲駞、馬、牛不可勝紀。國忠因令門客蹇昂、何盈以求祿山陰事,命京兆尹李峴圍捕其宅,得李起、安岱、李方來等[33],皆令侍御史鄭昂之陰推劾[34],潛縊殺於御史臺,又貶吉溫為澧陽長史,溫,天官侍郎頊之猶子也。連按大獄,倚法附邪,以出入人命者,凡十餘年。性巧詆,忍而不忘[35],失意者必引而陷之。其欲膠固,雖王公大人立可漠視也。初,瀟炅為河南尹,以贓下獄,溫課竟其罪,炅為李林甫佐之,由是特恩轉太府卿。溫後為萬年縣丞。未幾,炅拜京兆尹。時高力士權移將相,炅親附之,溫尤與之善。溫揣炅拜官,必謝恩於力士,歸則先造其門。炅纔至,則聞其言笑之聲甚歡。炅問,閽者曰:「吉七郎也。」炅素懼勢,俟語畢,通謁亦已久矣,力士命引炅,溫佯若恐懼將走,力士遽曰:「吉七參尹,此故人也。」炅揖之,與之對坐,遂與之相結為膠漆矣。乃引為曹官,薦之於林甫。溫之進也,由力士。中書舍人梁陟嘗逢溫於路,低帽以避之,溫心銜之。及柳勣之獄,託勣引陟,陟竟以流死,其陰賊也如此。後與國忠相善,教其取恩。及國忠與祿山交惡,而溫厚於祿山,祿山掌閑廄,引之副使,內俟朝庭,國忠遂忌之。及其貶也,玄宗命高力士於朝堂宣慰百官曰:「吉溫兇忍之人也,自伯父已來,世為酷吏,朕任人不明,比刑濫,悉溫所為。今為卿等除酷吏,卿其悅乎?」羣臣皆蹈舞拜謝。無何,安祿山上表以理,且言國忠讒疾之狀。玄宗方寵於將相,故兩存之。初,祿山握兵跋扈,逆亂未發,而以法制之。國忠反激而怒之,利其疾動,以取信於玄宗。十四載正月九日丁卯,吉溫又坐贓七千疋,及逼士人女為妾,重貶端谿縣令,尋杖死於獄中。以激怒祿山,幸其速反,玄宗竟不之覺。慶宗尚榮義郡主,供奉在京,密報其父,祿山聞之怒,命嚴莊上表以自理,且陳國忠罪狀二十餘事。玄宗懼其生變,遂歸過於京尹李峴峴貶零陵太守。以安之。

  六月,玄宗使黜陟使分行郡縣,給事中裴士淹恐懼,不敢歸,祿山乃見之。祿山自歸范陽,逆狀漸露,懼朝廷誅之,使者將至,輒稱疾不迎,嚴介士於前後,成備,而後見之。士淹之至也,亦如之,令武士引入,無復人臣之禮,士淹宣旨而退。

  七月,祿山又請獻馬三千疋,鞍轡百副,每疋牽馬夫二人,令蕃將二十二人,部送載物長行,車三百乘,每乘夫三人。河南尹達奚珣奏:「祿山所進鞍馬不少,又自將兵來,復與甲杖庫同行,臣所未會,伏望特敕,祿山所進馬,官給人夫,不煩本軍遠勞。將健所進車馬,令待至冬即先後遙遠,計隳矣。」玄宗稍悟。或云:因此撲殺輔璆琳,非為託祭龍堂不虔也。乃遣中使馮承威齎璽書[36],召祿山曰:「與卿修得一湯,故令召卿至,十月朕御於華清宮。」兼宣如達奚珣之策。祿山聞命曰:「馬不進,亦得十月灼然入京。」承威復命,奏泣曰:「臣幾不得生還,祿山聞臣宣先奏旨,踞牀上不起,但云聖人安穩。遽令左右送臣於別館,居數日,然後得免難。」

  十一月九日,祿山起兵反,以同羅、契丹、室韋曳落河,兼范陽、平盧、河東、幽、薊之眾,號為父子軍,馬步相兼十萬,皷行而西,以誅楊國忠為名。十五日,聞於行在,玄宗召宰相等謀,國忠多自得之色,笑曰:「今反者獨祿山耳!三軍左右皆不欲也,旬日必斬之來降,不如此,陛下發兵討之,仗大義誅暴逆,可不血刃而定矣。」大臣以下,相顧失色,上竟不悟,以至於敗。唯與孔目官嚴莊、掌書記高尚、嚴莊者,本至太僕卿,後勸祿山反,與高尚同力贊助。及祿山末年,恐事主不測,遂與左右李豬兒同害祿山,遂宣偽敕,立安慶緒為皇太子。慶緒兄事莊,每事必先問之。後慶緒奔相州,軍事蹙,遂令妻薛氏假稱永王第十一女,詣懷鎮。時遏將李建,將請歸順,及見元帥代宗及汾陽告之,遂云:「是嚴莊妻薛氏,恐在道留滯不達,故假稱永王女。今嚴莊已背慶緒,見在獲嘉,若許歸投,請給鐵券在軍前,如可招者,填名以付之。」與汾陽議曰:「若嚴莊招到,則餘黨可招,特許奏聞必大用。」便將鐵券兼賜衣,差官領妻薛氏招莊,仍差衙前魏羽奉狀奏聞,便令莊及妻乘傳詣闕,到京之明日除司農卿。高尚,幽洲雍奴人也,本名不危,多才學。常歎息,謂汝南周銑曰:「不危寧當舉事不終,而不能咬草根以求活。」州里之閒甚得文章之名,後改名尚。天寶初,李齊物為新平太守,舉尚高蹈不仕,送錢三萬,并寓書於中官將軍吳懷寶以託之。其年策試第四等,授右領將軍倉曹。後懷寶引見高力士,置之門下,令子師之。無何,託安祿山奏為平盧軍掌書記,祿山由是益親之,遂與莊等共解圖讖。祿山疑懼,勸其謀反,累奏為屯田員外郎,乃隨祿山陷東都,偽授中書侍郎,偽赦書制敕,並尚為之,毀讟本朝,所不忍聞。及慶緒至相州,嚴莊所掌機務,並尚代之,仍拜侍郎。及史思明救相州而殺慶緒兄弟,尚與孫孝哲同日遇害。孝哲,本契丹部人也。母美容色,為祿山所通,因茲狎近,身長七尺,勇健多謀。及事祿山,出入臥內,甚見親信。祿山常因對見宮門,俟玄宗之召,衣紐無故斷落,祿山驚忙不知所為,孝哲探懷內,取鍼綫為祿山綴之,祿山轉憐之。常侍祿山,皆先意曲,言必嘉悅。又善於女工裁縫之事,祿山形大肚垂,與眾稍異,非孝哲裁縫,不稱其身也。天寶中,官至大將軍。祿山潛逆,為殿中監,充閑廄使。衣馬奢侈,性殘賊,中外畏之。於西監安守忠、張通儒、田虔貞等攻長安,皆受制於孝哲,殺王妃數十人,楊國忠、高力士之黨及素與祿山不叶者,必殺之,以鐵棒揭腦蓋而死,血流於地。蕃將阿史那承慶、慶緒同謀,幕府僚屬偏裨更無一人知其端倪者。其年八月後,慰諭兵士,磨礪戈矛,稍甚於常,識者竊怪。至是,祿山勒諸將出,謂眾曰:「奉事官胡逸自京迴,奉密旨,遣祿山將隨手兵入朝來,以平禍亂耳。兼云:莫令那人知。那人指國忠也。諸公勿怪。」翌日,至城北,辭其祖考墳墓,遂發,以節度使賈循為留後。薊縣耆壽李克諫祿山,以舉兵無名必敗。祿山特收人望,使嚴莊報之曰:「苟利國家,專之可也。利主寧邦,正在今日,何憚之乎?」百姓等議曰:「百年老公未嘗見范陽兵馬向南者。」人人相與憂懼。既出范陽,遂為長牓以毀國家,兼妄云,累奏不聽。先令將軍何千年領壯士數千人,詐稱獻捷,以車千乘,包藏器械,先俟於河陽橋。以掌書記屯田員外郎高尚、孔目官太僕丞嚴莊專居左右以畫籌。所至郡縣無兵禦捍,兵起之後,列郡開甲仗庫,器械朽壞,皆不可執,兵士皆持白棒。所謂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皆開門延敵,長史走匿,或被擒殺,或自縊路傍,而降者不可勝計。祿山專制河朔已來,七年餘,蘊蓄奸謀,潛行恩惠,東至靺鞨,北及匈奴,其中契丹委任尤重,一國之柄,十得二三,行軍用兵皆在掌握。蕃人歸降者以恩煦之,不伏者以勁兵討之,生得者皆釋而待,錫以衣資,賞之妻妾。前後節度使招懷夷狄,皆重譯告諭夷夏之意,因人而傳,往往不孚[37]。祿山悉解九夷之語,躬自撫慰,曲宣威惠,夷人朝為俘囚,暮為戰士,莫不樂輸死節,而況幽薊之士乎?及狼顧負恩,其所由來者漸矣。

  其九月九日甲午[38],縛太原尹楊光翽,送之。賊將高邈偽進射生手二十人,光翽輕騎出迎,遂為所執,送詣祿山。太原奏光翽被擒,并東受降城奏祿山反。玄宗猶疑以讎嫌毀譖,尚不之信。移牒陳其罪狀,末云:「光翽今已就擒,國忠豈能更久。」其日陰風悽慘,觀者寒心。至鉅鹿郡,欲宿,祿山忽驚曰:「我名祿,非所宜宿也。」移營至沙河縣,博陵太守張萬頃獻《漢高祖不宿柏人頌》。王子牒至云:「渡黃河,河水見底,冰結成橋。」祿山多載草木於河中,并以長索繫破船、大樹礙凌,一宿而冰合。

  丁卯,陷靈昌郡。庚午,陷陳留郡,傳張介然、荔非守瑜等首至。尋陷滎陽,傳太守崔無詖首至。祿山是行也,人以為敗不旋踵,及頻告捷,人皆失望。

  十二日,封常清戰敗,西走保陝州。初,常清自安西至,上問東討方略,常清大言,上悅,遂除范陽節度使,於東都召募,皆市人,而賊師至,一戰塗地,敕削常清官秩,令隨高仙芝效力。

  十三日,陷洛陽,傳留守李憕、御史中丞盧奕首至,平原太守顏真卿留其首,斬其使者,哭而瘞之。

  顏杲卿又以常山歸順,聚徒兵,故殺賊將李欽湊於土門,以應郭子儀。燕南豪傑殺賊以地歸順者凡七郡。并縛賊副使何千年、高邈送詣行在。杲卿本以材幹,祿山奏為常山太守。杲卿及長史袁履謙[39]、前真定令賈深、內邱丞張通幽密謀背之。時賊將李歸仁令弟欽湊領步騎五千鎮土門,而守常山。杲卿遂謀召欽湊赴郡會議,因殺之,以併其兵。會賊將高邈、何千年俱自東至,杲卿設策,遣藁城尉崔安石、縣吏翟萬德伏兵於驛,生擒千年及邈。至是,杲卿乃使男泉明與賈深、張通幽執邈、千年,及欽湊之首,獻於京師焉。

  是月,我以京兆尹牧榮王琬為行宮元帥,以河西、隴右節度使、西平王哥舒翰為副元帥,領河、隴諸蕃部落奴刺、頡、跌、朱耶、契苾、渾、蹛林、奚結、沙陁、蓬子、處蜜、吐谷渾、恩結等一十三部落,督蕃漢兵二十一萬八千人鎮於潼關。時朝廷空虛,失藩籬之固,懼其乘勢侵軼。會祿山方圖僭號,遂得徵兵以備之,諸道軍士稍稍而至矣。是時,河北十五郡皆殺賊官吏以歸國。京城誅慶宗,清河誅崔文,廣平誅郭自卯,常山擒何千年、高邈,博陵誅□誠,河閒誅杜睦,一時皆以其地歸順。

  河北驛路再絕,河南諸郡防禦固備。哥舒翰擁兵守潼關,又令王思禮至陝州見賊將偽御史中丞、無敵將軍、平西大使崔乾祐 ,說以禍福。祿山始懼,責高尚及嚴莊曰:「汝等令我舉事,皆云必成,四邊兵馬若是,必成何在?汝等陷我,不見汝等矣。」遂誡門下逐之。數日,祿山憂懼不知所為,而怒不解。及田乾真自關至,從容為尚等言於祿山:「撥亂之主,經營創業,草昧之際,靡不艱難?漢祖狼狽於滎陽;曹公傾覆於赤壁,未嘗一舉而成大事者。今四面兵馬雖多,皆募新軍烏合之眾,未經行陣堡壘,非勁銳之卒,不足為我敵。縱大事不成,猶可效袁本初以數萬之眾據守河北之地,亦足過十年五歲耳。莊、尚皆佐命元勳,何以遽斥絕之,使諸將聞之,心不動搖乎?」祿山喜曰:「阿法之言是也[40]。吾已絕之,奈何?」乾真曰:「但喚取慰勞之,其心必安。」因詔尚等飲燕酣樂。祿山自唱《傾盃樂》與尚送酒,待之如初。阿法,乾真小字也。

  祿山雖盜據河朔,百姓怨其殘暴,所在叛去,累其兵力不能進尺寸之地。乃遣其黨史思明、蔡希德以平盧步騎五千攻常山,顏杲卿力屈而城陷。初,杲卿使男泉明及張通幽、賈深獻捷,且求救於太原王承業。通幽獻計於承業,承業亦心害其功,逗遛其子,久而方遣,仍以所得賊將以為己功,是以承業等驟加官爵,故杲卿屈焉。思明執杲卿及袁履謙送於祿山,怒縛於洛水橋柱。杲卿詬駡之聲,至死不絕。履謙性剛狷,詬賊尤甚。賊怒之,先截其舌,履謙以血噴賊面,遂臠割之,路人皆不忍視。

  常山既陷,鄴郡、廣平、鉅鹿、上谷、博陵、文安、魏郡、信都等一十郡[41],復為賊守。十五年六月八日,郭子儀、李光弼二軍東出,敗史思明之眾於嘉山。思明跣足露髮奔於博陵,歸順者十三郡,思明懼焉。潼關失守,二將旋師燕趙之閒,賊復屠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陰狹多智」,「狹」原作「俠」,今據《類編》本改。

  [31]「楊國忠性躁」,「躁」原作「懆」,今據《類編》本及清抄本改。

  [32]「其跳蕩功請超三資」,「三資」,《類編》本作「一資」。考下文「第一功請超二資」,則作「三」為是。

  [33]「得李起安岱李方來等」,「李起」,繆校云:《考異》引《祿山事迹》作「李超」,《通鑑》作「李超」。又,《新唐書》卷二○六、《舊唐書》卷一○六《楊國忠傳》及《類編》本均作「李超」。

  [34]「皆令侍御史鄭昂之陰推劾」,「鄭昂之」,《舊唐書》卷一○六《楊國忠傳》作「鄭昂」,《類編》本、清抄本作「鄭昆之」。未詳孰是。

  [35]「性巧詆忍而不忘」,「忘」原作「忌」,今據《類編》本、清抄本改。

  [36]「乃遣中使馮承威齎璽書」,「馮承威」,繆校云:「承」原做「神」,據《考異》所引《事迹》改,《通鑑》作「神威」者,從《玄宗幸蜀記》。

  [37]「皆重譯告諭夷夏之意因人而傳往往不孚」,原作「皆重譯告喻夷夏之意因而往往不傳」,今據《類編》本改補。

  [38]「其九月九日甲午」,繆校云:胡注按是月有甲子,安得有甲午,另祿山十一月始反,曰九月取光翽,誤也。

  [39]「杲卿及長史袁履謙」,原作「及杲卿為長史袁履謙」,今據《類編》本改。

  [40]「阿法之言是也」,「阿法」《類編》本作「阿浩」。

  [41]「鄴郡廣平鉅鹿上谷博陵文安魏郡信都等一十郡」,按,上述地名不足十郡,考《舊唐書》卷一八七《顏杲卿傳》、《通鑑》卷二一七,「鉅鹿」下均有「趙」字,疑此處脫。

猜你喜欢
  卷一二二 宋紀四·司马光
  卷四百五十八 元祐六年(辛未,1091)·李焘
  卷十六 夏录·崔鸿
  卷之四十六·佚名
  卷之二十五·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九十六·佚名
  卷之二百五十四·佚名
  第四七四佥禀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五日一二二四三--一·佚名
  卷一·胡一桂
  隋文献皇后独孤氏传·李延寿
  柏帖穆尔传·宋濂
  熊鼎传·张廷玉
  偏安排日事迹卷三·佚名
  卷一百六十·佚名
  卷一百九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初集卷二十六·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初集卷二十六古今体九十一首【乙丑三】偶忆盘山别业命笔写之并题以句盘山太行脊千里走蓟易峰峦特秀拔往往露奇石别业构其间匪学烟霞客来往偶停骖一览千巗碧孟夏雨未足展转愁无麦飞亷势复扇熇蒸日若

  • 华岳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华岳(生卒年不详)字子西,自号翠微,贵池(今属安徽)人。初为武学生。韩侂胄当国,上书力诋其罪,被下大理狱,贬建宁圜土中。韩侂胄诛,放还。嘉定十年(1217)中武举进士,为殿前司官属。以谋去丞相史弥远事觉,下狱杖死。《宋史》

  • 窦融列传第十三·范晔

    窦融 弟子固 曾孙宪 玄孙章窦融字周公,扶风平陵人也。七世祖广国,孝文皇后之弟,封章武侯。融高祖父,宣帝时以吏二千石自常山徙焉。融早孤。王莽居摄中,为强弩将军司马,东击翟义,还攻槐里,以军功封建武男。女弟为大司空王邑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八·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十年冬十月壬申朔秘书省正字温草监登闻检院马竤罢时言者论二人专守偏见讥议纷然望使各与外任庶几人知好恶国是自定乃以革通判洪州癸酉资政殿大学士知福州张浚以明堂恩复观文殿大学士 左朝请大夫范埙

  • 第二十四回 执天子洛中遭巨劫 起义旅关右迓亲王·蔡东藩

      却说怀帝因越已病死,改任大臣,进太子太傅傅祗为司徒,尚书令荀藩为司空,进幽州都督王浚为大司马,都督幽冀诸军事,南阳王模为太尉,凉州刺史张轨为车骑大将军,琅琊王睿为镇东大将军,兼督扬江湘交广五州诸军事。复颁诏四方,促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十四·佚名

    正统元年十一月壬辰朔行在钦天监进正统二年大统历 上御正朝受之给赐诸王及群臣颁行天下 山东都指挥同知王真老疾命其子勋代为指挥同知 诏免两浙逋负盐课五万七千引有奇以比年灾伤民多流徙故也 癸巳升江西南昌府进贤县

  • 尚史卷二十七·李锴

    列传五周诸臣传【以下东周】周桓公 周公忌父 周公阅 周公楚 周公宰孔周桓公名黒肩周公旦之后也食采于周故亦曰周公【周采地扶风雍县东北有周城】桓王三年【恵六年】郑伯如周朝王王不礼焉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东

  • 唐纪五十九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长庆三年(癸卯、823)·司马光

    唐纪五十九 唐穆宗长庆三年(癸卯,公元823年) [1]春,正月,癸未,赐两军中尉以下钱。二月,辛卯,赐统军、军使等绵采、银器各有差。 [1]春季,正月,癸未(二十七日),唐穆宗赏赐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以下军将钱。二月,辛卯(初六),赏赐左、右羽

  • 卷十一·长孙无忌

    钦定四库全书唐律疏义卷十一唐 长孙无忌等 撰职制下【凢一十七条】奉使部送顾寄人诸奉使有所部送而顾人寄人者杖一百阙事者徒一年受寄顾者减一等疏义曰奉使有所部送谓差为纲典部送官物及囚徒畜产之属而使者不行乃顾

  • 卷十二·孔颖达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注疏卷十二汉郑氏笺 唐陆德明音义 孔颖达疏国风陈序宛丘刺幽公也淫荒昏乱游荡无度焉音义【宛怨阮反尔雅云宛中宛丘郭云中央隆高】疏【正义曰淫荒谓耽于女色昏乱谓废其政事游荡无度谓出入不时乐声不

  • 卷二十四·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四春官宗伯第三之八大卜掌三兆之灋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正义郑氏康成曰兆者灼龟发於火【贾疏菙氏职凡卜以明火爇燋遂龡其焌契是灼龟而兆发也】其形可占者【贾疏占人职君占体大夫占

  • 卷一·顾镇

    钦定四库全书虞东学诗卷一宗人府主事顾镇撰国风案序风有二义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是也孔氏頴达曰诗以当国为别谓之国风周南周召之地郑谱谓在雍州岐山之阳文王受命作丰乃分岐邦周召之地以为二公采邑施先公之教于己所职

  • 荐福古禅师·惠洪

    禅师名承古。西州人。传失其氏。少为书生。博学有声。及壮。以乡选至礼部。议论不合。有司怒裂其冠。从山水中来。客潭州丫山。见敬玄禅师。断发从之游。已而又谒南岳雅禅师。雅洞山之子。知见甚高。容以入室。后游庐

  • 寻本溯源·胡适

    禅学古史考印度人是没有历史观念的民族,佛教是一个“无方分(空间)无时分(时间)”的宗教。故佛教的历史在印度就没有可靠的记载。去年(1927年)的夏间,我在上海美国学校的中国学暑期讲习会内讲演了四次《中国禅宗小史

  • 闽中海错疏·屠本畯

    古代海洋生物学著作。三卷。明屠本畯著。屠本畯(生卒年不详),字田叔。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以门荫入仕,曾任刑部检校、淮运同知、福建盐运使同知。史载他鄙视名利,廉洁自持,好读书,至老勤学不辍。除《闽中海错疏》外,还

  • 太上说中斗大魁掌算伏魔神咒经·佚名

    经名:太上说中斗大魁掌算伏魔神儿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宋元。假托太上老君说诵经伏魔之事。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老君劝人旦暮诵经,急呼天师、真人、金童、玉女、天丁、力士、将军、金刚、龙王和雷

  • 国学讲演录·章太炎

    章炳麟在苏州国学讲习会的讲演稿,由其时在讲习会任讲师的王乘六、诸祖耿记录,孙世扬校订成书。作者对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等方面作了系统讲述。

  • 青楼梦·俞达

    又名《绮红小史》。章回小说。近代俞达著。六十四回。叙事以文人金挹香狎邪生活为中心,写他与吴中娼女三十六人朝夕往来,感情缠绵,受诸美爱重。后纳五妓,一妻四妾,共聚一堂,生三男一女。金挹香虽终日寻花问柳,然亦用功读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