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元德太子杨昭传

元德太子杨昭,是炀帝的长子,生下来后,高祖就让把他养在后宫中。

三岁时,在玄武门抚弄石狮子,高祖与文献皇后到了那里。

高祖正患腰疼,举起手,搭在皇后肩上。

杨昭见了,回避在一边,像这样做了几次。

高祖感叹说:“这孩子是天生的长者,是哪个教他这样做的?”因此很奇异。

高祖曾对他说:“我要为你娶妻。”杨昭应声哭泣。

高祖问其缘故,他回答说:“汉王未结婚时,总在您这里。

一朝娶妻,就出外去了。

我怕离开您,因此哭泣。”高祖感叹他有至性,特别钟爱他。

十二岁,立为河南王。

仁寿初年,转封晋王,授为内史令,兼任左卫大将军。

三年后,转任雍州牧。

炀帝即位后,就巡幸洛陽宫,杨昭留守京师长安。

大业元年(605),炀帝派使者来立他为皇太子。

杨昭有武力,能拉强弓。

他生性谦和,言色平静,未曾发怒。

即使有深嫌可责的人,他也只说:“太不该这样了。”他进膳不要很多食品,帷布、席子都极其节俭朴素。

臣下有年老的父母的,他都要亲自问问是否安好,逢年过节都有恩赐。

他就是这样仁爱。

次年,到洛陽朝拜炀帝。

过了几个月,将回到京师去,他想再留住一段时间,炀帝不同意。

他在洛陽期间,下拜、请安无数次,他一向肥胖,因此患了劳疾。

炀帝让巫者看看他,巫者说:“是房陵王的鬼魂作怪。”杨昭不久就死了。

有诏让内史侍郎虞世基写哀策文,炀帝深深地追悼他。

杨昭有儿子三人,韦氏妃生恭皇帝杨侑,大刘良娣生燕王杨亻炎,小刘良娣生越王杨侗。

燕王杨亻炎字仁安,聪明、智慧,仪表堂堂。

在各个孙子中,炀帝特别喜欢他,常把他带在身边。

杨亻炎生性愛读书,尤其重视儒学著作,非常人所及,就像大人。

他生母大刘良娣死得早,每到忌日,他从未不流泪呜咽。

炀帝因此更感惊奇。

宇文化及要杀炀帝时,杨亻炎感觉到要发生大变故,想入宫报告,又怕泄露了此事,因此与梁公萧巨、千牛宇文晶等人,穿过芳林门旁边的水窦而进去。

到了玄武门,他假装上奏说:“我突然中了邪,命在旦夕,请得以与皇上当面辞别,我死而无憾。”希望以此见炀帝,但被掌管宫门的拦住了,竟不能报告炀帝。

不久大乱爆发,被贼人杀害,时年十六岁。

越王杨侗字仁谨,仪表漂亮,生性宽厚。

大业二年(606),立为越王。

炀帝每次出外巡幸,杨侗常常留守东都洛陽。

杨玄感造反之时,杨侗与民部尚书樊子盖抵拒叛军。

杨玄感被平定后,他到高陽朝见炀帝,被授为高陽太守。

不久又以本官身份,留守东都。

大业十三年(617),炀帝巡幸江都,又令杨侗与金紫光禄大夫段达、太府卿元文都、代理民部尚书韦津、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等,总留行台之事。

宇文化及杀了炀帝后,元文都等人提议,因杨侗是元德太子的儿子,与皇室血缘最近,于是共同尊立他为皇帝。

大赦天下,改元为皇泰,谥炀帝叫“明”,庙号为世祖,追赠元德太子为孝成皇帝,庙号为世宗。

追尊其母刘良娣为皇太后。

以段达为纳言、右翊卫大将军、代理民部尚书,王世充也当纳言、左翊卫大将军、代理吏部尚书,元文都为内史令、左骁卫大将军,卢楚也是内史令,皇甫无逸任兵部尚书、右武卫大将军,郭文懿任内史侍郎,赵长文任黄门侍郎。

委托他们以机密要务,并制作金书铁券,藏在宫廷里。

那时洛陽人称段达等七个人为“七贵”。

不久,宇文化及立秦王之子杨浩为天子,并带兵来驻扎在彭城,他们所经过的城邑,大多背叛朝廷,追随逆党。

杨侗惧怕,派使者盖琮、马公政,招降李密。

李密于是派使者来请求投降。

杨侗很高兴,很礼遇他的使者。

即授李密为太尉、尚书令、魏国公,让他抵抗宇文化及。

杨侗下诏书说:我大隋有天下,到如今三十八年了。

高祖文皇帝圣略神功,创造天下。

世祖明皇帝效法天地,统一中华与四夷。

东到蟠木,西通细柳,前过丹徼,后越幽都。

凡是日月照耀的地方,风雨能到的地方,不管是圆首方足,还是生性食艹毛的人,都是我大隋的臣民。

加上宝贶毕集,灵瑞全至,作乐制礼,移风易俗。

智慧周济四海,万物都受其恩赐;大道普济天下,百姓用了还不知道。

世祖明皇帝往日因为要到各地去看看,所以到了南方。

我自居东都,盼望皇上驾临。

所以他往年巡视天下,放开让人朝见,銮驾停驻,按驾清道,天下各地一如往日安宁,皇上的卫队也忠贞不二。

岂料突起大祸,殃及皇上,灾生不测,祸及世祖。

知道大祸的那天,我五内俱裂,痛哭不止,悲痛难胜。

而且我听说,自古以来,每朝每代都有动乱,贼臣逆子,没哪个朝代没有。

至如宇文化及,是世人皆知的庸才。

他的父亲宇文述,以前来投我大隋,很早就蒙受大恩,赐他家与我们通婚,把他摆在公辅的位置上,地位超过九命,爵禄重于万钟,礼极人臣,荣冠一世。

但他家白受山海一样的大恩,没有一点点用处。

宇文化及这个不中用的东西,一向承蒙顾盼,跟随皇上出入,侍奉皇上。

往日陪侍藩王,让他统领禁卫军。

世祖当了天子后,又让他列入九卿之列。

但他生性凶狠,恣意贪赃,时而交结恶党,时而抢掠财货,其罪行超过了刑法的极限,其罪状记满了监狱里的竹简。

朝廷对他赏赐很多,可谓不遗簪履,恩典甚至泽及草芥。

他本来按罪当死,但总被饶恕免死。

三次免职,继而又复职;两次放逐边裔,又随即让他回来。

对他的活命之恩,可谓比天还高;给他的奖掖之义,可说是人间少有。

宇文化及以枭獍为心,连禽兽都不如,放纵毒心,兴起祸端,倾覆行宫。

诸王兄弟,一时被他杀尽,在大路上行暴,世人不忍开口评说。

有穷之在夏代,犬戎之对周朝,祸乱之极,也未超过现在。

所以我刻骨铭心,饮胆尝血,望天看地,无处容身!如今王公卿士,文武百官,都认为皇祚不可颠覆,元凶应早消灭,拥戴我继承皇位。

我德行浅薄,难当大任。

如今我舍弃屏风而手执武器,脱下丧服而穿上甲胄,就是为了含冤誓众,忍泪治兵,指日遄征,以灭大盗。

而且,那宇文化及假装拥立秦王的儿子,实际上与把他囚禁起来是一样的。

化及是一副横行霸道的样子,专权擅权与皇帝无异。

他践踏禁地,占据行宫,抬头扬眉,并无一点惭愧之色。

朝中士族,都怕这个凶徒,但他们心里都十分怨愤。

以我义师,又顺天道,消灭这个败类,不是今晚,就是明朝。

太尉、尚书令、魏公李密,忠诚内发,宏略外举,率领勤王之师,讨伐违天的逆贼。

果敢之士急先恐后,熊熊之众竞相杀敌。

金鼓振聋,如火烧毛;锋刃纵横,如除大雪。

魏公李密志在匡时济世,投身而为前躯。

我亲率六军,星夜继进。

用这么多人去作战,用这次战争来顺应义举,即使劈山,也可以劈动;即使射石,也可以射入。

何况那宇文化及,虽拥有人徒,但都有离心:京都的侍卫,都西忆故乡;江东的淳朴百姓,都南思乡邦。

这些时候,那里来的表章不断,人和信都接连不断。

如王师一到,既见朝廷,他们自应解甲倒戈,叛军就会像冰块消融,如树叶飘散。

而且,听说宇文化及放纵其恶,天夺其人心,他杀辱无辜,折辱人士,人们莫不道路以目,号天踏地。

我如今复仇雪耻,要杀的只有一人;拯救涂炭,所爱的是广大士民。

只请老天爷明鉴我心,保佑我宗社。

亿兆人有感于忠义,都与我的心意相同。

消灭元凶,饮酒授勋,四海安泰,合我心意。

兵术军机,一并受魏公李密节度。

李密见了使者,很高兴,向北面拜伏于地,人臣之礼很恭谨。

李密于是向东抵抗宇文化及。

“七贵”很不合拍,私下里有互相谋害之计。

不久,元文都、卢楚、郭文懿、赵长文等人,被王世充所杀,皇甫无逸逃到长安。

王世充到杨侗住所陈情谢罪,言辞、表情都很哀苦。

杨侗还认为他很忠诚,让他上殿,世充披发为盟,发誓没有二心。

从此杨侗什么都不知道了。

杨侗心中愤愤不平,于是与记室陆士季谋划杀王世充,事情没有结果,就作罢了。

到王世充破了李密之后,众望更加归向王世充。

世充于是自封为郑王,总理大政,位加九锡,备法驾,杨侗不能禁止。

段达、云定兴等十人,入见杨侗说:“天命无常,郑王功德很大,望陛下揖让告禅,遵尧舜之遗迹。”杨侗一听,十分震怒,说:“天下是高祖的天下,东都是世祖的东都。

如隋德未衰,这话就不该说;如天命有改动,又何必说什么禅让?你们有的是先朝的老臣,立功绩于上代;有的勤王立功,身穿官服,头戴官帽,忽然说出这种话来,我又有什么指望?”杨侗神色凛然,侍卫莫不吓得流汗。

退朝以后,杨侗对良娣哭泣。

王世充又让人对杨侗说:“现在海内未定,需要君长。

等天下安定后,再恢复你的帝位,一定像以前向你发誓说的那样,在道义上不违背你,不辜负你。”杨侗不得已,让位于王世充,他于是被幽禁在含凉殿。

王世充称帝后,封杨侗为潞国公,食邑五千户。

一个多月后,宇文儒童、裴仁基等人谋划杀王世充,再拥立杨侗。

事情泄漏,都被杀害。

王世充的兄长王世恽,因此劝世充害死杨侗,以绝民望。

王世充派他的侄儿王行本,带着毒酒到杨侗处,说:“望皇上喝了这酒。”杨侗知道难免一死,请求与母亲相见,行本不许可。

杨侗于是以布为席,焚香拜佛,咒道:“从今以后,望再也不生在帝王尊贵之家。”于是喝药,不能应时绝命,王行本又用布帛缢杀他。

王世充装模作样,谥之为“恭皇帝”。

猜你喜欢
  卷四十二·本纪第四十二·脱脱
  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七十一·宋濂
  卷十四·吴广成
  第十一回 破氐帅收还要郡 杀司空自坏长城·蔡东藩
  卷五三朝典礼之臣纪略·刘若愚
  卷十四·商辂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三·佚名
  九四二 多罗质郡王永瑢奏第二分应缮全书缮校全竣折真按:四库全书之成书时间.·佚名
  ●吴郡二科志叙·阎起山
  列传卷第四十六 高丽史一百三十三·郑麟趾
  胡村月令:白蛇娘娘·胡兰成
  卷三百四十·杨士奇
  卷三十七 李处温父子稔祸·李有棠
  戚继光练兵·吴晗
  卷第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腾宗谅·唐圭璋

      宗谅字子京,河南(今河南洛阳)人。生于淳化二年(991),举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天圣五年(1027),以秦州军事推官召试学士院,改大理寺丞。累迁至天章阁待制,出知庆州,再知虢州,复徙岳州、苏州,庆历七年(1047)卒。   临江仙   湖

  • 卷499 ·佚名

    张栻 张子囦携二子西归求予诗为赋此以致乡党之义 穷冬泝荆江,风急波涛怒。 张君一叶舟,追逐任掀舞。 时从古岸边,颇得班荆语。 君家岷山下,须眉挟风雨。 万里生橐归,问君自何苦。 两儿才过膝,

  • 卷四十·查慎行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苏诗补注> 钦定四库全书 苏诗补注卷四十  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古今体诗六十九首【起绍圣三年丙子正月合明年丁丑四月以前在惠州作】新年五首 晓雨暗人日春愁连上元水生挑菜渚烟湿落梅

  • ●石桐先生诗钞·李怀民

    ○石桐诗钞之十桐草堂集海上数里闻涛响,到来烟雾迷。平看疑地尽,回首觉天低。落日片帆外,暮云孤岛西。苍茫人绝语,独有海禽啼。送族弟梦锡北游白首尚求试,知君驱马迟。共当身贱日,相视路岐时。春雁雨迷影,野棠风绕枝。文章知

  • 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张廷玉

        刘基 宋濂 叶琛 章溢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曾祖濠,仕宋为翰林掌书。宋亡,邑子林融倡义旅。事败,元遣使簿录其党,多连染。使道宿濠家,濠醉使者而焚其庐,籍悉毁。使者计无所出,乃为更其籍,连染者皆得免。基幼

  • 本纪第四·浦起龙

    昔汲冢竹书是曰《纪年》,《吕氏春秋》肇立纪号。荩纪者,纲纪庶品,纲罗万物。考篇目之大者,其莫过于此乎?及司马迁之着《史记》也,又列天子行事,以本纪名篇。后世因之,守而勿失。譬夫行夏时之正朔,服孔门之教义者,虽地迁陵谷,时变

  • 卷十四·连横

    外交志连横曰:鸿蒙之世,各君其国,各子其民,闭关自守。固无所谓外交也。然当春秋之际,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齐楚秦晋迭为盟主,而郑以一小国介立其间,聘问往来,不失其宜。孔子曰:『子产有辞,诸侯赖之』。信乎贤者之有益人国也。台湾当

  • 七二六 谕着韦谦恒等以原衔充文渊阁校理等事·佚名

    七二六 谕着韦谦恒等以原衔充文渊阁校理等事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翰林院奏补文渊阁校理并带领引见,奉谕旨:韦谦恒着以原衔充文渊阁校理,德昌着以原衔署文渊阁校理。瑞保、汪如藻、五泰、陈崇本、刘谨之、彭元珫、邹

  • 平准书第八·司马迁

    刘洪涛 译注【说明】《平准书》所述是汉代平准政策产生的由来,实际上系统介绍了汉武帝以前的富国政策。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大一统的封建集权政府是如何利用权力,扼杀、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以求解决自身财政

  • 张鹤龄、张延龄传·张廷玉

    张鹤龄、张延龄,张峦之子。张峦,孝宗敬皇后的父亲。弘治四年(1491)封寿宁伯。皇太子立,进为侯。死后赠昌国公,其子鹤龄嗣侯爵位。弘治十六年,次子延龄也由建昌伯进为侯爵。鹤龄兄弟都非常骄横,纵家奴强夺百姓田地房屋,劫狱,多

  • 卷一百九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二经籍考集【别集四】明李承芳东峤集十五卷承芳字茂卿嘉鱼人弘治进士官大理寺评事明史儒林传附见陈献章传中靳贵戒庵文集二十卷贵字允遂号戒庵丹徒人弘治进士官至大学士諡文僖胡

  • 曾子立孝第五十一·戴德

    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故为人子而不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畜其子者;为人弟而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顺其弟者;为人臣而不能事其君者,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也。故与父言,言畜子;与子言,言孝父;与兄言,言顺弟

  • 襄公·襄公二十六年·左丘明

    【经】二十有六年春王二月辛卯,卫宁喜弑其君剽。卫孙林父入于戚以叛。甲午,卫侯衎复归于卫。夏,晋侯使荀吴来聘。公会晋人、郑良霄、宋人、曹人于澶渊。秋,宋公弑其世子痤。晋人执卫宁喜。八月壬午,许男宁卒于楚。冬,楚子、

  • 持无量功德建塔品第三·佚名

    无垢地摄持戒波罗蜜伽陀。若人常受持般若,所作上应诸佛行。刀剑毒药水火等,乃至诸魔不能为。若人於佛灭度後,建七宝塔以供养。如是圆满千俱胝,佛刹恒沙等佛塔。众生无边千俱胝,以妙香华涂香等。供养三世无边劫,所有功德之数

  • 去了依赖性·佚名

    德山宣鉴禅师,四川剑南人氏,参龙潭崇信禅师悟道。德山禅师初到龙潭的时候,因为受点心婆子的教训,似乎牢骚满腹,在山门外大声叫道:&ldquo;说什么圣地龙潭,既不见龙,又不见潭!&rdquo;崇信禅师在山门内应道:&ldquo;你

  • 卷第十四·道世

    诸经要集卷第十四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十恶部第二十三(此有十缘) &middot;杀生缘  &middot;偷盗缘  &middot;邪淫缘  &middot;妄语缘  &middot;恶口缘  &middot;两舌缘  &middot;绮语缘  &middot;悭贪缘

  • 王家营志·张震南

    记述淮安历史上漕、河、盐、榷、驿等方面内容的专志

  • 大事记续编·王祎

    明王祎撰。七十七卷。系继吕祖谦《大事记》而作,体例全同吕书而将解题附各条之下,不另作一书。俞恂谓本书起自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迄于宋德祐二年(1276),计一千三百六十五年。传本虽始于汉武帝征和四年,却止于后周显德六